一旦我們懂得區分心的種類,我們接著來看[定]。哪一類的[定],心會憋悶、僵硬、呆滯,有貪、瞋、癡那個就不是正定。哪一類的[定],心輕鬆柔軟、敏捷,適合工作;老老實實的覺知所緣,沒有貪、瞋、癡,這樣的[定]很好,是屬於正定。[……]
如果是正確的界定,界定「身或心是無常、苦、無我的」,接下來再想到身或心時,就會從三實相的角度去想到它們,最後就會生起正見,擺脫錯誤的見解,因此我們要訓練。[……]
一個真正的佛教徒不會對舊業投降!如果窮,去播種新善業,就會富裕起來。如果臉不漂亮而心有慈悲,也會吸引別人過來,別人和我們接觸之後會有快樂。[……]
事實上,法是平常而普通的,並不是什麼特別的事物。只不過我們喜歡從平常而普通的狀態逃離出來,始終渴望做個「非常特殊」的人。[……]
快樂是臨時的、痛苦是臨時的,什麼在我們心裡發生的都是臨時的。能夠這麼照見,接下來痛苦就會越來越少、越來越少。因為願意接受實相,能夠接受我們生命中發生的所有的一切,快樂和痛苦同樣是平等的,因為同樣都來了就走。[……]
佛陀開示道:只要尚未徹見「四聖諦」,就依然會在六道之中生死輪迴。我們都聽過或讀過這句佛陀的教導,但真正實踐時又一頭霧水,不曉得欠缺了什麼。事實上,佛陀已經開示了——所缺的是「四聖諦」因此,我們在聽法的時候看似明白或感覺即將明白了,卻並非真正明白,因此實踐時就一頭霧水,這是很自然的。[……]
大家來學法,別描繪說:「修行很難。」事實上並不是難的事,只是來學習我們自己而已。這個稱之為「我們自己」的,就是身和心。所以修行是學習身的實相、學習心的實相。[……]
事實上,涅槃不是指「死亡」。涅槃是指徹底擺脫了欲望的境界,擺脫了「想要」,擺脫了煩惱習氣,擺脫了苦,擺脫了諸蘊。[……]
我們修行最難的就是,把心準備好開發智慧。在開發智慧之前,一定要先訓練心。準備好能夠開發智慧的心,它是大善心,包括伴隨著智慧,它是自行生起的,是自動自發的,因此並不是我們可以隨心所欲製造出來的。[……]
應該如何獲得第一類的好禪定——即心靜駐於單一所緣的禪定呢?其秘訣在於懂得選擇所緣,要審視自己——覺知何種所緣會快樂,就時常覺知那個所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