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本身是清明的、亮堂的,是中性的,既不好也不壞,之所以會鬱悶、苦悶,是因為煩惱所籠罩;它之所以會更加亮堂,是因為善法進來。[……]
好好地訓練自己,別只是一味地迷失在世間。現在這世間非常的險惡,因為自私的人太多了。[……]
煩惱是源自於「觸」,不是在有分心之內深處,在有分心裡面是找不到的,因為它是沒有任何痕跡的,它是完全跟我們的心水乳交融的,變成一體的,沒有任何一個明顯的爆破點。修行之後把[五蘊]不斷地分離,發現欲望和煩惱不是心,而且是很壞的,它是心的真正奴隸主。[……]
如果我們了解整個修行的概貌圖,就會知道修行主要有三條路線:一、以慧引領定;二、以定引領慧;三、定慧同步進行,有這三條路線。[……]
我們修行時,用很簡單的方法,及時地去知道自己的心——心有痛苦知道、心快樂知道、心不苦不樂也知道,日夜就這麼變化而已,觀到最後自動自發了,痛苦生起,覺性會自然捕捉到;快樂生起,覺性會自然捕捉到;不苦不樂生起,覺性會自然捕捉到,這個很容易,根本不複雜。[……]
好幾個人修行了好幾年,說:「不行、不行」,去自己觀察,為什麼不行呢?因為浪費了很多時間,要玩一下這個,要玩一下那個,一天天地,時間全耗盡了。[……]
觀心就像看電影一樣——看電影時我們不會去干預影片,我們只是觀者;又像看電視,我們無法干預電視影片,有什麼給我們看我們就看,所以抓住了觀心原則:心是什麼樣子,就知道它是什麼樣子。[……]
我們就只是知道,身體是被觀察的對象,有一個觀者在。心是觀者,是覺知者。身體行住坐臥,是被觀察的對象,心是觀者。身體呼氣吸氣,是被觀察的對象,心是觀者。身體痠了,身體在動,動的身體是被觀察的對象,心是觀者。這樣不停地去訓練,就可以把身跟心分離開來,這是分離身心的方法。[……]
有三種遠離,即——身遠離、心遠離、依遠離。[……]
欲望是一種隱形、聰明的主人,它一直在剝削我們,我們不知不覺被欲望操控、被欲望蹂躪,但是沒有察覺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