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止之樂|隆波帕默尊者

隆波帕默尊者

Luangpor Pramote Pamojjo

法談摘錄

2023年09月01日|泰國解脫園寺

同聲翻譯|Kate 趙一鳴

摘錄、整理|靜慮林



修行不僅僅只是——
打坐或者經行,
那僅僅只是修行的外殼,
真正的實質,
修行的實質,也就是——
我們自己的心。

人,是好是壞,
是快樂,還是苦,
全都源自於「心」。

因此,
心,它最為迅速,
它不斷地跑動,通過——
眼、耳、鼻、舌、身、意,
六根,
一天到晚不斷如此。

我們去訓練覺性,
讓它非常地靈敏,
那一樣是很難的。

我們一定要給心找一個工具,
通過修習某種禪修業處,
比如:
我們打坐、經行、
覺知呼吸、動手,
在於我們自己擅長什麼,
用任何禪修業處,
都是可以的。

但不管用哪個禪修業處,
我們都一定要去知道——
自己的心。

比如:
我們呼氣、吸氣,
心溜掉去想別的事情了,
我們要去及時地知道;
呼氣、吸氣,
心跑去緊盯、聚焦禪修業處了,
也要去及時知道。

不管修習哪個禪修業處,
我們一定要去——
及時地知道自己的心。

心,
它會錯在兩個地方:
一個極端就是——
它會跑出去,
迷失在別的地方,
另一個就是——
去緊盯在裡面,
比如:緊盯自己的業處。

如果我們能夠及時地捕獲——
心溜掉去想了,
去及時地知道;
心跑去緊盯聚焦了,
也去及時地知道,
到了最後,
我們就能夠讀懂自己的心。

如果我們能夠讀懂自己的心,
就會知道——
心,它一天到晚,
都在演繹、造作,
想得好,就會有快樂,
想得惡劣,就會有苦。

但不管是——
想得好,還是想得壞,
有快樂,還是有痛苦,
每樣全都是短暫停留的事物。

因此,
快樂、寧靜、好,
還依然不是我們的目的地。

我們不去作惡,
然後去行善,
去訓練,
讓我們自己能夠純淨無染。

什麼時候,
心,它沒有參雜著煩惱,
心就會清澈、乾淨。

煩惱,
它不畏懼什麼,
它畏懼覺性,也就是——
去及時地捕獲它們。

因此,
煩惱,它生起在心,
我們去及時地知道,
去及時地捕獲自己的心。

我們的心貪,去知道;
心瞋,也去知道;
心散亂,心萎靡不振,
如實本來面目地去知道。

知道了之後,
就會看到——
每一樣全都是短暫地停留。

生氣也是短暫的,
愛也是短暫的,
迷失了,
如果沒有訓練過,
就會迷失很久,
但如果有覺性,
就是僅是迷失瞬間。

然後,
在世間就是尋找快樂,
努力地掙扎著逃離苦。

如果我們修行,
就會看到——
苦和樂,
它們都是短暫的事物,
它們是一樣的,
沒有所謂恆常持久的快樂,
即使是苦,
也不是恆常持久的。

比如:
我們失戀了,非常苦,
覺得生命都只是苦,
到了最後,不是的。

因此,
我們想看到實相,
我們要不斷地有覺性
去捕獲、覺知自己的心,
就會看到實相——
每一樣在我們生命中的事物,
都是短暫的。

對於快樂,
我們就不會迷失,
也不會迷失在痛苦之中,
對於行善,
也不會迷失、陶醉其中,
也不會去迷失著去造惡。

我們的心就會中立,
對於每樣事物都會中立,
對於苦樂、好壞,
都是中立的。

一旦心中立了之後,
心就不會掙扎,
就會有寧靜,
它自己就會有寧靜。

我們大家所認識的快樂,
它是依靠於外在事物的那種快樂,
比如:
看到滿意的色、
聽到滿意的聲音、
聞到滿意的氣味、
接觸到滿意的所緣、
或者想到了比較滿意的事情,
那些是世間的快樂,
它不是恆常、持久的快樂。

但如果我們的心,
來到了——
寧靜、快樂、寂止之樂,
它自身就是有快樂的。

即使身體,它會老病死,
心依然會有寧靜、快樂,
即使遇到自己喜歡,
或者是與所愛的事物分離,
我們的心,
依然會寧靜、快樂。

所以,
真正的寧靜、快樂,
也就是——
涅槃、寂止之樂。

心寧靜於煩惱,
寧靜於——
所有的掙扎與造作。

通過覺性,
通過智慧。

覺性,
是去及時地知道——
什麼生起在身和心之中。

智慧,
明白身心的實相,
知道——
每樣全都是短暫停留的。

因此,
看待世間,要看到——
全都是短暫的,
每一樣、每一樣事物,
我們生命中所經歷的一切,
全都是短暫的事物。

因此,
倘若我們能夠如此照見,
有一天,我們的心,
就能夠從苦中脫離,
就可以離苦。

先這樣。


譯者聲明:

口譯過程之中有不精準之處,全部歸責譯者,請求大家原諒與寬恕。

靜慮林聲明:

本文內容未經隆波審校,若有任何疏失,皆歸咎於摘錄、整理者的責任與過失。轉載請保留出處及聲明。


完整開示|音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