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法談|觀心原則——隆波帕默尊者

隆波帕默尊者

Luangpor Pramote Pamojjo

2021年01月10日

泰國解脫園寺

同聲翻譯|坤能

整理|大溪內觀教育禪林



善法

修行,沒有誰可以強迫誰做得到的,必須以「善法」滿足於自己去動手修行,而無法去強迫。有些人的修行並沒有透過「善法」去修行而是透過「望」在用功,透過想要——想要好、想要出人頭地、想要這樣、想要那樣、想要獲得道果——在望的驅動下去做。望和善法是不同的,善法是滿意於在「好的因地」上去播種,而「結果」只是緊隨其後的隨贈品。但是望則是想得到「結果」而不想「播因」——想得到道果而只是靠吃喝、睡覺,如此就能證悟,這是最美的了。

如果沒有善法,不會真正地動手修行——比如無緣無故地待在寺廟[只想著結果]。如果有善法,自己就會用心去修行,不需要誰來盯著誰。如果有的只是望,只想得到這個、得到那個,想得到各方面的神通、很多的知識——那只是望,期待著結果。修行如果只期待結果的話是不會有結果的,因為有貪心。
隆波在小時候,從七歲開始修行,那個時候什麼都不懂,只是內心喜歡修行而已,每天用心去訓練「吸佛、呼陀」,每一天都用功,也聽到別人講到涅槃,雖也想要得到涅槃但不知道那是什麼——只是類似於隨著進寺廟的人的一種潮流,事實上並不知道是什麼,但是想修行,每一天都打坐,沒有經行,因為不會經行,就打坐,不管做什麼就是「吸佛、呼陀」,不停地用功,就這麼去訓練,並沒有期待要得到什麼。

訓練沒有幾天,心就第一次集中,進入禪定,空、光明,一旦光明後,就開始有貪心了——開始想知道亮堂之後會得到什麼,心就跑去跟光明在一起,心就跑到外面旅遊去了,去外面看一些事物了。看到天神,天神是真的還是假的不知道,但是真的看見了。看到天堂,但是看到的天堂是不是真的也不知道。看著看著,一段時間後,心想一點好處都沒有啊。心跑出去外面看,除了不會獲得任何利益之外,而且還有副作用,因為看到天堂自己也待不了天堂,看到什麼好東西想變成它的主人也不行,有副作用就是萬一看到不好看的,像看到鬼了怎麼辦?所以就看到了跟著光明往外跑的副作用。

已經記住「一旦開始迷糊心就會往外跑」,隆波就開始重新訓練「吸佛、呼陀」,心一旦開始要迷糊,就加重一點呼吸,二、三次加重,把自己喚醒過來不讓它迷糊,喚醒過來,心就慢慢有了力量。

知者與分離蘊的經驗

隆波不停地修行大概三年後(十歲時),就碰到了「知者」。第一次碰到知者的時候是鄰居家發生火災,隆波在門口玩,那時跟幾個小伙伴在玩彈珠,看到火災了,離自己的家有四五間連排的房子起火了,嚇了一跳,那時趕緊把自己的彈珠拿起來,不會沒有覺性把彈珠掉了,抓起來就跑,因為想趕快告訴爸爸,第一步驚嚇、第二步驚嚇、第三步的時候類似於把自己內在的開關打開了,一下子亮堂起來,心變成了知者、覺醒者。看到了驚嚇,驚嚇就滅去,知者就會生起——知者第一次冒出來,但是不認識它,僅僅只是很奇怪的一個境界、一個狀態。驚嚇消失了,就走過去告訴爸爸發生火災了,然後站著看,那些大人們受到驚嚇,自己只是觀者,看著別人受到驚嚇跑來跑去。事後就忘了這個境界,不知道「知者」的重要性,也不知道它怎麼冒出來的。

此後慢慢修行,不停地用功。有一次聽別人講到有關於思維身體、頭髮、皮膚、牙齒、肌肉,隆波就試著來省思——先去看頭髮,頭髮就消失;去看頭皮,頭皮就消失;觀頭顱骨,頭顱骨也直接就消失了,然後看身體,皮肉消失剩下骨頭,看這個骨頭,骨頭爆炸成一顆一顆的小顆粒,一旦炸成顆粒繼續去看,看到小顆粒消融化變成了光波、變成了光明,只剩下單一的知者。一旦心從禪定裡面退出來,身體的感覺重新回來了,隆波就能分離蘊了——看到身體是一個部分,不是心,心是覺知身體者,身體是被觀察、被覺知的對象,身跟心是不同的部分。這樣開始可以分離蘊了,但是不知道有多重要。得到了知者不知道有多重要,能夠分離蘊了也不知道有多重要,因為離高僧大德比較遙遠,當時絕大部分的高僧大德都在東北部,那時自己還很小,沒有方法去;隆波李尊者雖在附近,但是此時已圓寂了。

接著不停地修習禪定,不停地去訓練,打坐看到光明時,就跟光明玩,心就開始寧靜,有喜有樂,看到心抓住光明,跟光明打成一片,一旦及時地知道心跑去跟光明在一起,跑動就會滅掉,心就會逆流而上,就會見到知者——「噢!小時候碰到的那個」——在鄰居發生火災的時候,自己受到驚嚇後知者就抽身出來,但是不知道怎麼出來的。後來打坐時,心放下所緣、放下光明,不跟光明打成一片,逆流而上,知者就生起了,於是知道:「噢!知者是透過這個方式生起的」,最開始時並不知道。

一旦得到了知者就看到身體消失,蘊可以分離了,只剩下心。一路坎坎坷坷找出路,此後無計可施,不知道怎麼修了。坐著看經藏跟律藏,看了兩三遍,沒有看論藏,因為《阿毗達摩》看不懂,不知道怎麼實修,所說的善法、不善法,非善法非不善法,不知道究竟在說什麼,看不懂。

觀心的經驗

隆波(30歲去素林府)見到了隆布敦長老,他開示要觀自己的心。…最開始,隆波不知道觀心是怎麼觀的。既然長老開示要觀心就去觀心,當日坐上火車從素林府回來,經過孔那府想順便頂禮隆布蒲尊者,坐上火車時就生起了疑問:「長老要我觀心,我不會觀呀!」——心是什麼樣子不知道,心在哪裡不知道,用什麼去觀也不知道,怎麼去觀也不知道,什麼都不知道,嚇了一跳。一旦驚嚇了,隆波就「吸佛、呼陀」,這是修行的重要原則:「什麼都做不了,就先修習奢摩他(止)。」這是修行的原則,好過於什麼都不做,放任心去散亂。

一旦「吸佛、呼陀」後,心開始安靜下來了,就開始生起智慧了,這是屬於世間的智慧,[思維著]:「心應該在哪裡呢?」心不可能在外面,心不可能在田裡、在樹上,心一定是在身體裡面,所以現在隆波探究的對象就不超出身體,這也是另一個修行原則。首先,「什麼都做不了就先修習奢摩他(止)」。

第二,我們的「修行別離開了身體」。離開了身體,比如把心送去看這個、看那個——包括去看別人的心,這個隆波當時不會,只是看到鬼、天神之類的,看到了很難確定是真還是假,因為沒法驗證。然而佛陀的法是完全可以驗證的,例如,「我們有望必然有苦」,這是可以驗證的,但是禪相之類,不具有真正實質的意義。

一旦想到現在探究的心是在這身體裡,隆波就開始在身體裡面找,心在哪裡呢?先看頭髮,頭髮消失,根本沒有看到心冒出來,繼續看皮膚、牙齒、肌肉,不停地在身體裡面找,一部分、一部分找,從頭到腳,從腳到頭,上上下下找,每一個部分被心觀察的對象都消融了,根本沒有看到心冒出來,於是獲得另外一個知識:心在這個身體裡面,但是並不在身體的哪一個部分,…身體消失了,心並沒有消失,心依然存在。就這樣慢慢去觀,心並不在身體的某一個部分。

還是心在感受裡面?於是隆波就打坐,讓心有快樂。隆波從小時候就開始打坐了,坐一下就有快樂了,就去看那個快樂,快樂滅去了,也沒有看到心冒出來!心並不在快樂裡面。最初知道心並不在身體的某一個部分,現在發現心並不在快樂裡面,難道在痛苦裡面?所以開始一動不動地打坐,直到身體開始痠痛了。痠痛了就去看那個痠痛,痠痛消失了,也沒有看到心冒出來。所以心並不在苦樂裡面,簡單地說感受並不是心。

還是心在念頭裡面?隆波就刻意去想,想著自己最喜歡的經文:「佛陀是純淨無染的,而且擁有無窮無盡的慈悲…」一旦念誦這篇經文,就看到念流從胸口的地方湧出來——「佛陀…」開始冒出來了,覺性及時地知道「念流」的出現,而不是「想的內容」,是看到「念流」從胸口湧出來,覺性及時地知道「念流」,它就滅去了,一旦滅去,「知者」就生起了。因此,我們並不是去知道「想的內容」,而是知道「心在想」,知者才能生起,這一點要小心。關於「想的內容」,貓也知道,狗也知道。如果知道「想的內容」,能生起知者的話,貓、狗都能證悟道果了。我們要知道「心在想」而不是「想的內容」,那是不一樣的。隆波看到念流——心開始想:「佛陀是純淨無染的…」心開始思維了,一旦知道念流,知道的一瞬間它就滅去,「知者」就生起了。這個「知者」曾在[十歲]的時候就碰到過了,它源自於打坐,但是今天獲得了新的知見:看到如其本來面目的[現象]時,知者也會生起。但是它生起的狀態有點不一樣,當我們看到那個[現象]的一瞬間,就得到知者,得到剎那的[定],只是一瞬間的[定]、很短的[定],然後心又繼續工作。

一旦我們的及時地知道心在做什麼,知者又會再次生起一瞬間,一次一瞬間,一次一瞬間,那是屬於非常短暫的[定],但是不要看不起這個很短暫的[定],如果頻繁地生起,就持續有如很長的[定]。隆波就是如此學習的,就是透過自己不停地去觀察、去體會自己,並沒有專門去請教高僧大德。

「哦!這個知者就是心」,一旦知道知者之後,想到長老要自己觀心,於是坐著去觀它,只看一瞬間,知者就跑去跟所緣聚合在一起,在胸口變成一個結,就去緊盯它(胸口的結),然後就爆炸,又回來變成知者,接著又聚合在一起;再一次去盯著它,但它不爆炸了,就把心變成類似一根針,用針不停地戳氣泡一樣,一戳又爆炸了,知者又生起了,就這麼練習。每天都找方法,哪個方法用了有效果,再用就沒有效果了,因為煩惱雜染會不停地提升自己,比新冠肺炎的變異速度更快,它變異要好幾個月,但是煩惱雜染的變異速度更快,不停地在變。隆波看來看去,直到已經非常嫻熟了,一旦看到心跟所緣聚合,用不超過三秒鐘的時間,心就會放下所緣,再重回來變成知者,就是這麼不停地訓練。

有了知者之後就守護它,就這麼一直不停地[守護著]它。這麼訓練了三個月,再一次去頂禮隆布敦長老,跟他做禪修報告,他說:「你修錯了!心的自然狀態是想演繹、造作,你已經修到它不演繹、不造作了,你已經修錯了,要重新去看。」他開示說我修錯了,隆波就重新再修(去觀心)——高僧大德已經布置作業了。守護著知者已經錯了(隆波只是守護它,只想不讓它跑,這是錯了,但是沒有緊盯知者),若是緊盯知者,那就更離譜了,那是最難對治的奢摩他(止)。…

觀心的三原則

隆波開始意識到,觀心就像看電影一樣——看電影時我們不會去干預影片,我們只是觀者;又像看電視,我們無法干預電視影片,有什麼給我們看我們就看,所以抓住了觀心原則:心是什麼樣子,就知道它是什麼樣子。觀到很嫻熟後,就抓住了修行的原則,有三個步驟:

第一個原則:在觀之前,別去找心是什麼樣子。大家觀心的時候喜歡找心,打坐時看心是什麼樣子呀?在哪裡呀?這個已經不對了,這是在貪心的驅動下去做的,因此在觀心之前不用去找心,而是等到感覺[指心理現象]生起了才去知道——快樂生起了知道心快樂,痛苦生起了知道心痛苦,心貪了、心瞋了、心癡了知道貪、瞋、癡的心生起了。因此觀心的第一原則是:別努力去找、去看,而是等到感覺[心理現象]生起之後才去知道,在觀之前別去找,讓感覺[心理現象]生起之後才去知道。

第二個原則:在觀的過程中,別跳進去看,別衝進去看,像看[池塘]裡的東西一樣,…有些人跳進去看,然後頭沉到池塘裡面,再也起不來了。觀心也是一樣,別跳進去,而是以一個旁觀者,有距離地去看,就像我們[在大樓上],看著車在馬路上跑來跑去,我們沒有跳到馬路上,如果站在馬路中間,我們什麼都看不了,只有不停地躲來躲去。而我們在大樓上則可以看著車跑來跑去:這個車來了、那個車走了。同樣的,我們觀心時,並不跳到那個[現象]裡面,而是站在旁觀者的角色看著那些現象的呈現,我們站在無關、無得、無失的角度去看,就會很清楚地看到。

就像站在高樓上,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車,如果站在馬路中什麼都看不了,尤其是華人街,如果有人能跨越華人街就厲害了,這邊有車、那邊有車,交通很亂。如果我們抽身出來成為觀者,有距離地去看,看的時候沒有跳進所呈現的現象裡,我們就可以用無關、無得、無失的心看清[現象],輕鬆自在地去看。又類似於我們站在岸邊,看到東西在河上漂來漂去,看到死狗、小船漂來漂去,我們並不跳到水裡,站在岸上就可以看到所有的一切都是來了就走,但是如果跳到河裡的話,我們就會跟著水一起流走,假設漂著一條死狗,就會跟牠一起走,結果這條狗會變成是「恆常」的,不是來了就走,因為是一起走的,因此別讓心與[現象]一起走,心必須要抽身出來,別跳到現象裡面去。

第一個原則:觀心時,要讓[現象]生起之後才去知道,別去尋找。

第二個原則:在觀的過程中,別跳進去看[現象],而是要以旁觀者的角度去看。

第三個原則:觀了之後,心有滿意或不滿意,要有覺性及時地去意識到。在知道的過程中別跳進去,知道[現象]後,有什麼樣的反應,例如,看到這個有快樂、看到那個有痛苦、看到這個喜歡、看到那個不喜歡,都要及時地意識到。

觀心並不是混水摸魚,要有原則,隆波最開始[三個月]只是呵護「知者」,不停地看守著知者;現在抓到原則,接著花了四個月開始放任心去工作:「哦,感覺[現象]生起了」接著才去知道,這是第一個原則。別守株待兔,別一直盯著、守著心,看有什麼煩惱雜染會冒出來,[如果盯著就沒有什麼]會冒出來;就像我們要抓洞裡的兔子,如果在洞口拿著棍子守著,不會有什麼東西冒出來讓我們抓的!我們必須好似不在意,保持距離,沒有看一樣,牠就會冒出來:「啊,兔子冒出來了」或「老鼠冒出來了」。因此別守株待兔,而是[現象]生起了才知道。生起之後才知道,這是以旁觀者的角度來看,而不是刻意把心放在其他的地方來看。有的人說旁觀者的角度是把心抽身出來,放到天花板上返回看,並不是這樣。以旁觀者的角度,是以輕鬆自在的角度去觀,比如,我們在樓上看到馬路的車跑來跑去,這就是以圈外的角度去看,不用[抽身到天花板上],這是太刻意了。

[旁觀者]觀後,生起了什麼樣的反應,有覺性及時地去意識到這反應——以保持中立的心去看,滿意及時地知道,不滿意及時地知道。比如生氣生起了,我們對生氣生起了不喜歡,要知道不喜歡;比如善法生起了,今天心很寧靜、很舒服,光明、亮堂、覺性很快,心喜歡要知道喜歡,這是觀心的第三個原則。
第一個原則是觀之前別守株待兔,讓[現象]生起了才去知道,才去看。

第二個原則是在觀的過程之中別跳進去看,是以旁觀者的角度去看。第三個是知道了之後,生起了什麼樣的反應,例如滿意或不滿意之類的,要及時地意識到,而不是滿意後一直很享受,或是不滿意後努力去對治。

第三個原則是要保持中立的心去知道「沒有滿意或沒有不滿意」。保持中立的方式就是知道「心沒有保持中立」,知道「心有滿意或不滿意」。如果我們能這麼做的話,說明懂得觀心了,我們就會看到,每一種心都是生了又滅——快樂的心生了就滅,痛苦的心生了就滅,好的心、壞的心都是生了就滅。到了某一點,智慧就會生起,就會知道每一種心都是生了就滅;一旦這麼照見,就知道心不是我。如果心是「我」,就一定是恆常的,必然是永遠恆常的,它恆常嗎?它生了就滅、生了就滅,非常快速地生滅,這麼照見之後,心知道了[心的]實相,就會放下。

呈現知元素

我們觀心[成熟]時,心一旦集中下來,就會在裡面開發智慧,看到內在的兩三個剎那的生滅,然後就會放下心,逆流而上,來到「知元素」,包著心的漏煩惱就會消融,純淨無染的「知元素」就會現身。有的修行人講到「不死的心」,那只是一個表述的方式,事實上就是不朽的「法元素」,那是「識元素」,那不是「知者的心」。知者的心依然還有生死,但是那個是不朽的「法元素」,只是一味讀經典的人就接受不了。但是有一位高僧大德,研究經典來到最高的境界,修行也來到最高的境界,他就是前一世僧王,他稱之為「識元素」,不是「知者的心」,已經超越知者的心了,放下知者的心才能抵達「識元素」,若問是「常」還是「無常」?那時心對此已經沒有興趣了,心如果興趣於是「常」還是「無常」,心已經從「識元素」掉下來了,已經重新回到普通的狀態,不行了。

次第證得四果的譬喻

因此,我們要慢慢不停地訓練自己,不停地訓練去看,「法」是非常的細膩、非常的深邃。我們最初的時候就像迷失在森林裡面,看不到任何的光明,非常密不透風,整年都是黑暗的,白天也是黑的,晚上也是黑的,根本不知道東南西北,在森林裡面迷路,就像一直在六道裡面輪迴沉淪,不知道出口。佛陀已經知道出口了,他點著燈籠呼喚我們,我們就看著光明,不停地走,經歷非常多的荊棘不停地走,不停地走,森林就越來越有光明了,不像以前這麼密實了,開始看到了光明,看到了東南西北,同樣的,我們修行見到了法之後,就會知道路在哪裡,證得初果就知道路在哪裡。

在經典裡面說:我們就像掉到河裡的人一樣,在苦海裡不知道岸在哪裡,初果聖者(預流果、須陀含)已經知道光明、知道岸在那邊,這是初果。當越來越接近岸邊,或從森林裡面開始走往自由的路,有次第的減少煩惱,就來到二果聖者(一來果、斯陀含)。當已經游到淺水區,腳已經踩到河底了,這個比喻來到三果聖者(不還果、阿那含)。上到岸的時候,就來到阿羅漢聖者。
又如在森林裡面我們不知道東南西北,如果知道東南西北的話,就證得初果了,開始往外走的時候就是二果了,來到森林邊邊就是三果了,走出森林就是阿羅漢了。

以上是比喻,如果我們一直在大海中游泳,我們肯定是不幹的,除非真的是沈船了。如果在森林迷路的話,那是很可怕的,我們要慢慢尋找出路,從黑暗的地方慢慢走向光明,從密不透風的地方開始越來越空曠了,從很髒的地方慢慢來到乾淨的地方了。慢慢地去訓練,很舒服的,我們會自己看到修行的結果。

找到心去開發智慧

起初的時候如果一頭霧水,不知怎麼動手、不知怎麼做的時候,你要記住此時要修習奢摩他(止),如果回答不了就要敲你的頭了。什麼都做不了就先修習奢摩他。修習奢摩他,不是讓自己迷迷糊糊地看到鬼、天神、地獄、天堂等。修習奢摩他,是讓心平靜下來,心平靜下來才會有覺性、有智慧,繼續找出路[找到心],修行如果我們真的可以抵達心,修行就很方便,就不複雜了。

如果還沒有找到自己的心,只是一味地看這個、看那個,那是散亂,還沒有抓住原則,還沒有抓住實質。如果得到了心,就得到了原則、得到了實質。隆波敦長老曾經開示說:「八萬四千法蘊都源自純淨無染的心。」因此得到了心就得到了法,沒有得到心就不會得到法。不善法也生起在心,對嗎?想知道不善法必須知道自己的心。善法也生起在心,想知道善法也必須知道自己的心。道果也生起在心,不會生起在別地方,因此心是首腦、是主席,是諸法的首腦和主席。

慢慢地去訓練,直到我們可以得到心,然後用這個心去開發智慧,去探究實相。一旦得到知者的心後,去開發智慧——身體動去覺知,心動變化去覺知,我們只是感覺者,不停地去覺知。如果想觀心,先讓感覺生起了才知道,生氣之後才去知道生氣。別提前去守候:什麼時候生氣?盯著心,它不會生氣的。要讓生氣先生起了,才去知道:「哦,生氣了」。貪生起了,才去知道:「哦,心貪了」。心走神了,才去知道:「哦,迷失了」。

讓那個[現象]生起了之後才去知道,不要提前守株待兔。[現象生起之後]輕鬆自在地去覺知,以圈外人的方式去覺知,保持中立,不干預它,不對治它,這是修行的原則。

四神足的運用

隆波已經把修行的方法告訴大家了,其他剩下的取決於大家必須自己動手了。如果我們有想要修行的「善法」,滿意於修行,就開始動手修行。如果我們有的只是望:想取得道、想取得果,那是不可能的,道果不會源自於望,道果是源自於戒定慧。要不停地去提升自己的戒定慧。

如果我們聽到隆波分享到修行,心開始鬥志昂揚,想修行,並不是要期待結果,要得到這個、得到那個,[而是知道]心有快樂、滿意。最開始不太有善法,但是修行一段時間後,開始看到修行的結果,就開始有善法冒起來了,比如早期修行的時候,請大家一天打坐經行,為隆波修行15分鐘,只求15分鐘而已,一旦他不斷動手修行,開始覺得15分鐘太少了,他會有這樣的感覺;有的人漸漸可以打坐好幾個小時,經行好幾個小時。為什麼他可以坐好幾個小時、走好幾個小時?因為他滿意於去做,因為他有善法去做,做了生起快樂、寧靜。不停地去修行,覺性、定慧越來越好,我們看到了修行的結果,我們曾經苦很久,現在苦變短了,曾經苦很重,現在減少了,重也變輕了。以前會苦很久,現在苦一瞬間就沒了,「啊,這個修行真的有結果呀!」就會自己親見,信仰心就增長了,有信仰之後善法就會自行增多,精進也增長了,有快樂滿意於修行,[這是神足]。精進生起了,就會聚焦於修行,這屬於「勤神足」。

若有職責要去應酬,就會想:「什麼時候可以結束啊,這樣我才有時間可以修行。」心就會滿意於修行,這個屬於「心神足」。當我們在修行的時候,善巧地去觀察,這麼做了之後,是善法增長了還是不善法增長,會不停地善巧審視自己的心,這是屬於「觀神足」。以上是四神足,是使我們成功的因素,我們會有修行方面的成果,就是離苦。

如果我們有貪心,並沒有精進而是懶惰,一旦貪心生起,懶於修行,心就會散亂,沒有「心神足」。不會有觀神足,一直想到的是非法,一直想要罵誰,誰做得好要去點評它,上網看到政府為大家準備疫苗也罵:「為什麼不會自己製造疫苗?」自己有的也罵:「為什麼做得這麼慢?」無論怎樣都是罵。這類人是不可能在法上進步的,因為他的心浸泡在不善法裡面。

我們要有善法,滿意於修行。一旦滿意於修行,精進就會生起,有了精進之後,定就會生起,心就會安住。一旦心安住之後,有什麼東西參雜進來我們的心裡,心就會開始審視——這麼做後是這樣的結果,善法增長還是不善法增長了?哪個是對的哪個是錯的?自己就會知道,自己就會及時地意識到,自己就會找到出口。

就這樣慢慢地去訓練,每一天、每一天去用功。絕大部分大家之所以沒有成功,是因為沒有善法,有的只是貪心,想得到這個、想得到那個。如果有善法,滿意於有機會可以動手修行,就自然會成功。

今天的教法會太難嗎?…今天就到這裡。[疫情時期]待在家裡修行,不須離開家,就待在自己家裡。

(完結)


編者序

本文是從隆波帕默的2021年直播開示中,選出十講,整理成文並標出小標題,提供給初學者參考。整理者特別感謝以往默默付出心力將隆波的開示錄影、錄音並傳譯的諸法友們。

隆波帕默本身具有豐富的止觀經驗,對今日念頭紛紜的眾生,特別以觀心法門來引導,開示出重要的修行原則,給學習者在生活中培養覺性,生起知者之心,進而如實觀照身心的實相,走向滅苦。這一內觀禪法在今日特別值得推廣。

為了便於初學者容易理解,此處將「境界」,校成「現象」(指身心現象,名法和色法)。「法印」,校成「實相」(指無常、苦、無我)。區分「定」和「禪定」二詞:定,泛指各種定,包含剎那定、近行定、安止定。禪定,特指安止定,有四禪八定。

另外,傳統上,「奢摩他」和「毗婆舍那」翻譯成「止」和「觀」,近期有將奢摩他翻成「止禪」或「寂止」,毗婆舍那翻成「觀禪」或「內觀」。翻成「內觀」是強調要往內觀照自己的身和心,而且要洞見身心內在的實相是無常、苦、無我,不是只看到外面的表象。

整理中若有錯誤之處,敬請各界指教,將隨時改正;若有不清之處,請回到隆波原先泰文的開示為準。

願正法久住!

大溪內觀教育禪林
內觀教育基金會
2021.08.28


完整開示音頻

完整開示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