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即是迷失,若我們不迷失,煩惱便無從生起,牢記這項原則:如果我們不迷失,我們有覺性(sati),煩惱就絕對不可能存在。[……]
心本身就是苦,是極其巨大的苦。知苦,就會知法;若不知苦,就無法見法。[……]
我們的心處於險惡的環境中,但透過佛陀的法, 我們可以保護自己的心,不讓它受害。[……]
他人的言語,無需賦予價值,但要懂得斟酌、篩選,用於發揮其利益。[……]
對於「苦」的職責是「知」,而不是去「斷」。[……]
幫助別人,沒有誰可以幫得了全部,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局限性、有自己的業,我們只能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盡自己的一份力,必須要有這樣的觀念。[……]
首先必須要先好好地持守五戒,不需要持八戒,能夠持好五戒就夠了。而且把它持成我們生命中很自然的一部分——持戒。[……]
當不再期待於「得」時,反而會「得」。如果還有期待,反倒得不到。[……]
沒有覺知自己的人有兩類:一類人呢,心是走神的,發呆的,跑到別的地方去了,有身忘記身,有心忘記心;還有一類人呢,緊盯身、緊盯心,觀身是苦悶的,觀心也是苦悶的,心是憋悶的。[……]
我們的心如果生起了嗔怒,不需要努力地去斷除,而是要去知道。如果我們真的知道,我們沒有在嗔怒的操控下去想、演繹、造作,嗔怒就沒有吃的食物,嗔怒於是沒有了力氣,嗔怒會滅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