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善孝為先|隆波帕默尊者

隆波帕默尊者

法談摘錄

2023年12月02日|泰國解脫園寺

編譯|禪窗



那類人修行會很難

1:44~4:57

下星期隆波不在寺廟,去蘇林府參加剃度師的葬禮。再下一星期是隆布韓長老的葬禮,但無法參加,因為隆波這邊的行程已經排滿。

高僧大德一位位離我們而去,必須要修行,要能夠自助。現在有機會修行就要趕忙修行,不要以後再來後悔、難過。

在沒有高僧大德的時代,要修行是非常困難的。因為自始以來我們的心就被煩惱習氣所染污,充滿了「不知道」,(通過)修行想讓它「知道」,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要努力地訓練。

比如,出家人來這裡出家,如果出家時間太短,是不會有什麼起色的,明白不了的,因為需要花時間。連出家人來到了寺廟修行,並且被監管、嚴格地訓練與要求,都需要花時間。更何況大家作為居士呢,沒有誰可以監管得了你們。如果大家一直很陶醉或享受在世間,要想有見法的機會就很難了。

但是如果大家真的自律,作為居士同樣也可以做得到,只是要必須非常自律,不能放逸。首先必須要先好好地持守五戒,不需要持八戒,能夠持好五戒就夠了。而且把它持成我們生命中很自然的一部分——持戒。

有些人自然而然就會破戒——撒謊,說出來的話並不關心事實究竟是什麼樣的,只顧不停地說。一個地方說的是一回事,到另一個地方說的又是另外一回事;或者今天說的是一回事,明天說的又是另外一回事了,不停地說,因為習慣性地撒謊。這類人修行會很難,因為心已經習慣性向惡了。

百善孝為先

6:42~10:52

有的人照顧贍養無法自助的年邁父母,非常辛苦勞累,一直照顧到父母去世。每當回想起:自己已經盡全力照顧了父母,自己問心無愧,心溫暖、有快樂,禪定就可以生起了。

我們照顧父母,屬於佈施。給予父母身體方面的照顧,賦予父母心理方面的溫暖,這是非常重要的佈施。當我們回想起來的時候,心就會有快樂,一旦心有快樂,禪定就能生起。

因此,佛陀教導的所有世間善法的實踐,如果我們用心持之以恆地去身體力行,一段時間過後,我們再回想起來的時候,心就會感覺溫暖、有力量、有快樂,禪定就會很容易生起。

因此,所有的好事,有機會做就去做,可是別把做好事做成了壞事。做好事變成了壞事的情況很多。比如,要佈施,就會想得到這個、想得到那個,求這求那一大堆。那樣的佈施並不是奉獻、付出,而是商業的投資行為——去做功德之後期待結果,那樣每一次回想起來,心都是不善的。比如,都已經去九座寺廟供過僧,去九座寺廟禮了佛,為什麼還沒有中一次彩票呢?這樣想的時候,心是不善的。因為在做的時候本身已經是不善的了。在回想起來的時候,不善只會增加得更多。

因此,世間的善法是必須的,別忽視!去做那些應該做的事情。有父親、母親,還沒有去世,就要去照顧他們。而不是死了之後哭天喊地,來向出家人請教:做了這個功德,自己的媽媽能吃得到嗎?活著的時候不操心,死了之後再來擔心,那是不行的!因此,做好事要從現在就去做,不要以後再來後悔。

世間所有的善事能幫助我們的心減少不善、增加善法。

比如,如果我們作為管理者,下面有員工……關於世間法,佛陀教導了有關於「六個方位」:作為上級管理下屬,應該做些什麼。我們全力以赴地去做,不惡毒地對待僱員。也不是每次看員工滿腦子想的都是錢,那樣的心沒有善法可言。對於上級應該這麼做;對父母應該這麼做;對待朋友、老婆、孩子,丈夫……佛陀全都有教的。

如果我們做得到,我們的心就會感覺溫暖、有快樂;如果做不到,心是不善的,是痛苦的。

你修不了定的原因,就在此

18:33~19:40

今天早上有一位早期出過家的居士,他說自己怎麼修定都修不了,一直在散亂。

隆波於是告訴他:因為你修的時候,是想要寧靜,是帶著慾望在修的,所以,不可能寧靜的。

在想要生起的一瞬間,心就開始掙扎了,心一旦掙扎了,那怎麼可能會寧靜呢?根本不知道如何停下來了。

因此,如果我們禪修後,心散亂知道散亂,不需要想寧靜,越想寧靜反而會越散亂。

把修行看作是我們正在盡自己的職責——用修行來供養佛祖。我們去修習業處,比如吸佛呼陀,可以當做我們正在盡自己的義務,正在用修行供養。至於結果是什麼樣子的?不用擔心。心寧靜也可以、不寧靜也行,只求自己可以好好地來盡自己的職責就可以了。如果懂得如此用心,心就會很快地寧靜下來。

小心「心黏著於如如不動」!

24:35~26:34

開發智慧,如果我們的心安住有力量之後,別只是那樣傻傻地安住,別去讓心空。有人號稱跟隆布敦長老學過法,然後卻教自己的弟子要讓心空。

佛陀從來沒有教過,隆布敦長老也沒有教過讓心空,所有真正的高僧大德從來沒有教我們讓心空。阿姜曼尊者甚至說得很直白:小心,別讓心黏著於如如不動!因此,如果我們的心靜止不動之後,一定要帶領它來開發智慧。

在三藏經典裡面也提到過:一旦心有了禪定之後,要把這顆心導向智見,也就是去開發智慧。初步階段的智慧,依然沒有來到毗鉢捨那的階段,比如,開始能夠分離名色了,看到每一個色法,是有因才會生;看到每一個名法,也是有因才會生,這是透過思維在看的。身體左轉、右轉,是心在指令,這也是開始開發智慧了。

起步階段的智慧是訓練觀境界,一旦我們訓練去觀境界,感知到境界的存在:色法是一個部分,心是另外一個部分;感受是一個部分,心是另外一個部分;想蘊——記憶、界定是一個部分,心是另外一個部分;行蘊,也就是心的造作是一個部分,心是另外一個部分……這個是看到了境界,已經探究到了境界。


禪窗聲明:

由於受到語言以及個人修證水平所限,跨越語種後很難如實還原隆波帕默尊者的本意。譯作若有任何不精準之處,完全歸責於我們,歡迎大家不吝指正。


文字來源:www.ganluy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