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道是不鬆也不緊。[……]
佛陀所教之法並非只有出世間法,佛陀也教導人們快樂地活著的世間法。[……]
佛法是為了要離苦而已,是為了要徹底的止息苦,這個是目標。我們佛教徒的目標就是為了讓我們可以沒有苦地活著。離開了苦、苦的原因、苦的滅和滅掉苦因的方法,就不是真正的佛法。[……]
入寺尋僧、親近高僧大德,是為了去聽法,不是為了去宣洩情緒垃圾,或為了能出人頭地、出名而爭當首席弟子,那樣就不聰明了。 [……]
不要太過於頑固,頑固的心是無法吸收法的。有的人非常自信,自信是很好的,但是頑固就會變成自以為是。我們要自信,但是要相信自己還只是個凡夫,如果相信自己很厲害的話,就無法進步了。如果堅信自己還有缺點,就還有很多東西自己需要學。這樣的話,心就會去追求法,就不會把自己關閉了,不願意接受新的事物。[……]
慢慢地訓練,首先要訓練得到前面兩個部分:有當下的樂住,和智見——即生起我們的觀智。持續去觀身心的實相,當訓練得純熟,我們將在日常生活中獲得念正知,太殊勝了。我們不斷去訓練,我們就能將漏煩惱從我們的心裡清除。[……]
一定要開發智慧:如果我們在覺知身體的時候,還有進一步的感覺,知道它是無常、苦、不是我;在我們覺知心的時候,比如覺知心苦、心樂、心好、心壞,而且進一步感覺它們是無常的:苦是無常的,樂是無常的,好是無常的,壞也是無常的,它是無法掌控的,它是無我的。因此我們有兩個知道在重疊,第一個知道是覺性在知道,知道這個身和心的存在;還有一個知道是智慧在知道,進一步地知道,看見這個身和這個心都是無常、苦、無我,這個是以智慧在知道。[……]
修行的關鍵點在於必須要能在日常生活中修行。[……]
心跑了知道,心跑了知道,常常去看心跑掉,就會得到心是知者、心是觀者的心,不是緊盯者、造作者,而是觀者,所緣在變化,快樂知道,痛苦知道,好壞都知道,心只執行一個職責——去觀、去看,這是安住型的[定],心安住成為知者、觀者,所緣可以是成千上萬的,這是可以開發智慧的[定]。[……]
隆布敦長老曾教導:所有善行,有機會就做;若機會過去了,什麼都不做更好,不用糾結、掙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