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法談|會覺知自己之後要去觀三實相——隆波帕默尊者

隆波帕默尊者

Luangpor Pramote Pamojjo

2018年05月05日

泰國解脫園寺

同聲翻譯|坤能

整理|大溪內觀教育禪林



1.〈覺性的價值〉

隆波的修行[進度],非常地快,非常地快,第一個原因是因為,隆波一直非常用心,不停地去覺知、不停地去觀察,觀察自己的身心,至於其他的事情,全部都不要,除非是賺錢工作。工作的時候非常地努力,其他的,全都是修行的時間,譬如等著公車去工作,一直都是有覺性地在發展覺性,吃飯也是有覺性,去上廁所也是有覺性,並不會把修行放棄,因此修行的速度進步很快。

曾經有位出家師父,是高僧大德的侍者,他曾經問過隆波,那個時候隆波還是居士,他問:居士!你是怎麼修行的?為什麼你修行那麼快,出家人十年二十年,都比不過居士你的修行一年?修行十年二十年,[如果]沒有發展覺性,即使一百年也不會有什麼結果!佛陀說:「如果有覺性,就只是一天、一個晚上,那個價值大於一百歲的人卻沒有覺性。」

2.〈由覺性得到剎那定〉

有的人有覺性,同樣也會得到[定],比如,心跑掉,及時地知道心的跑掉,就會得到[定],就會安住起來。或者有五蓋生起了:1.有貪而滿意於色聲香味觸;或2.有瞋恚而不滿意於色聲香味觸;或3.有散亂(掉舉)、煩躁不安;或4.有懷疑;或5.有委靡不振(昏沈)等五蓋。我們有覺性及時地知道:「有五蓋生起了」,五蓋就會滅去。五蓋是[定]的天敵,一旦我們的心沒有了[定]的天敵,[定]就自然會有了,不用做什麼。比如,及時知道心不滿意,[定]就生起了;只須及時知道心散亂,[定]就生起了。一旦我們有覺性及時地去知道,心就會自動地安住,不用另外去訓練進入禪定。這是對那些進入不了禪定的人,也同樣可以生起[定]的方法,也就是透過覺性及時地去知道心的跑掉,跑到眼、耳、鼻、舌、身,跑掉之後,就會有1.滿意於色聲香味觸、或者2.不滿意於色聲香味觸,或者有3.心的散亂,跑到這裡、跑到那裡、跑到未來、跑到過去,一旦及時地知道,心就會安住起來。修行的時候,4.心有疑問:「要怎麼做才可以啊?怎麼做才修得對?」時,要及時地知道:「心有疑問」,疑問就滅掉,[定]就生起了。因此有的人有疑問,想問隆波,但是隆波並不想讓他問,要他去知道「心有疑問」,要去看到疑問生了就滅,心就會得到[定],就會安住。至於5.心有委靡不振(昏沈),這就比較難了。心委靡不振的時候,知道「委靡不振」,委靡不振不是心,[是被覺知的對象],心變成觀者,就只是這樣,心就安住起來了。有生氣、有不滿意,或者有滿意生起了,要知道它們是被覺知的對象,心是觀者,這樣心就安住起來了。

及時地知道自己的心,心跑到眼、耳、鼻、舌、身、心[意],不停地及時地知道,就會安住起來,[定]就有了。這個定是一剎那、一剎那的,稱之為「剎那定」。別看不起剎那定,絕大部分的阿羅漢們是透過剎那定走過來[開悟]的,不是安止定。那些先修出禪定(安止定、四禪八定)而後開悟的阿羅漢是少數的。絕大部分像我們這樣的人,都是用很短的[定],很短的一剎那,這個稱之為「剎那定」,這個就夠了。因此,什麼時候我們有覺性,及時地知道心跑掉了,一剎那及時地知道,心就不跑,[定]就生起了,心安住起來,心變成知者,變成觀者,而且沒有任何刻意地要呵護它,它是自己安住起來的;心很快又會跑掉,再一次跑掉再一次知道,又會再安住,就是這麼訓練。但是這只是得到覺性和[定],還不能體證道果,一定還要提升,也就是要提升智慧。

3.〈二種知道〉

一定要開發智慧:如果我們在覺知身體的時候,還有進一步的感覺,知道它是無常、苦、不是我;在我們覺知心的時候,比如覺知心苦、心樂、心好、心壞,而且進一步感覺它們是無常的:苦是無常的,樂是無常的,好是無常的,壞也是無常的,它是無法掌控的,它是無我的。因此我們有兩個知道在重疊,第一個知道是覺性在知道,知道這個身和心的存在;還有一個知道是智慧在知道,進一步地知道,看見這個身和這個心都是無常、苦、無我,這個是以智慧在知道。

4.〈覺性和智慧的有無〉

因此我們在修行的時候,要好好地觀察:
a.有的人都沒有覺性,打坐之後,迷迷糊糊的,忘了自己,這個是根本不好用的。
b.有的人是有覺性,能夠覺知自己了,但只是覺知,比如在觀心的時候,心是靜如止水的、是空的,是如如不動的。有的人教導要讓心靜止、要讓心空、心不再執著什麼、空空的,然後不想、不演繹、不造作。這樣的話,智慧不會生起,就只是在覺知自己,就只是得到[定]而已。
c.有個地方有人教導,他曾跟隆布敦長老學習過然後來教,但是隆布敦長老不太認同,認為不會修行,他讓心寧靜、讓心空,智慧不會生起,就只是得到寧靜型的[定]而已,無法斷煩惱。

一定要去開發智慧,也就是要懂得去看名法、色法,懂得去看身、心呈現三實相(法印)。

5.〈觀身和智慧〉

比如觀身,我們要看到身體的無常:一會兒呼氣、一會兒吸氣、一會兒行、一會兒坐、一會兒臥,心裡面要有感覺,知道這個身體是無常的,看到事實。身體呼氣吸氣,身體行住坐臥,看到事實,這個是以覺性在覺知。而且要懂得去進一步去界定說,它是無常的,不停地在變化,呼氣了又會吸氣,吸氣了之後又會呼氣,行住坐臥,不停地在變化,這個是無常的,為什麼它無常,因為它不可能常。它是苦,比如我們身體,如果一動不動的話,我們就會苦,試著不呼吸就苦了,或者只是吸氣就會生起苦,只是呼氣就會生起苦,只是坐著也苦、只是躺著也苦、只是走也苦。為什麼一定要換姿勢?換是為了要逃離苦。我們身體裡面生起了苦,要有覺性及時地知道,坐著痠了之後,知道痠:啊這個身體苦了。然後才去換姿勢。一般的人抓癢,根本不知道,隆波問:剛才誰在抓癢?沒抓,因為不知道,問說誰抓了?不知道、沒有抓癢。我們手在抓之前、在動手之前,要先觀察一下苦。為什麼坐著一定要動?因為坐這姿勢久了就會痠,就一定要動,不停地換姿勢,不停地動,這是在逃離苦,這個身體一直被苦在逼迫著,一定要不停地換來換去。哪一天如果沒有力量去換,苦就會把我們逼迫到死,蹂躪到死,比如我們殘疾了,動不了了,如果沒有誰來幫忙換姿勢的話,身體躺著就會臭,很快就會死,苦不停地找我們的麻煩。這個身體不是我,是無我的,是一堆物質元素不停地進進出出,比如吃物質進去了然後排一下,出去就物質出去了,這個身體只是一堆物質,不是我、不是人、不是眾生。不停地這樣去覺知身體,這是觀身。

6.〈觀心和智慧〉

至於觀心的話,就去觀無常,快樂是無常的、痛苦是無常的、好是無常的、貪嗔癡是無常的。快樂知道有快樂生起了,然後要看到生起的快樂也是無常的,這樣才能開發智慧。界定三[實相],是以智慧在覺知。有痛苦生起,要知道有痛苦生起了,這個是以覺性在知道,知道生起的痛苦只是臨時的存在,也會消失,這是看到無常,這個是智慧。或者知道,這個心是苦是樂,我們也無法選擇、無法指揮,這個稱之為看到無我,這個是智慧。這個心是好還是壞,心好是臨時的,心壞也是臨時的,它們是無常的,心是好還是壞,我們無法指揮,這個是無我,這個是智慧。

在覺知身心的時候,別就只是呆滯地在覺知,一定要懂得從三實相的角度去看待。如果心自己會去觀[實相],什麼都不用做了,讓心自己去看。如果心不習慣去看三[實相],就一定要幫它一點忙,透過思惟來幫一點忙:「這個身體是無常苦無我的,這個心啊,不管是苦是樂是好是壞,也是無常苦無我的」,慢慢不停地去教它,接下來心會自己看見,而不需要用思維了。自己能夠看到三[實相],而且不需要思維來幫忙的時候,這個稱之為毗婆舍那(內觀)的修行。如果還有思維,還分析,這個還沒有契入到毗婆舍那,只是覺知自己是不夠的,只是比一般的沒有覺知自己的人好一點點,但是不會體證道果。例如,有的人觀腹部升降,腹部升知道,降也知道,心會寧靜,這是在修行[定]。有的人有覺性地覺知身體的動靜,這個是有覺性,心跑去想了及時地知道,就會得到[定]。都還要進一步地去看,要以三[實相]的角度去界定,這個才會生起智慧。

7.〈隆波修定和開發智慧的經驗〉

隆波小時候打坐,身體消失了,只剩下心,一旦回到有身體的感覺,知道身跟心是不同的部份,但是不會表達。事實就是在七歲的時候,蘊就分離了,但是不會表達:「蘊分離了」,身跟心再也沒有聚合了,而且以為別人跟自己是一樣的,後來才知道:「不是!」絕大部分的人,他們的蘊聚合成一個整體,根本沒有分離。所以,隆波小時候打坐,知道身體消失了只剩下單一的心,一旦回到有身體的感覺,就知道身跟心是不同的部份,而且一直是分離的,再也不聚合了。心日日夜夜變成知者、觀者,變成知者、覺醒者、喜悅者。後來主事大德們見到隆波,例如,隆布信長老見到隆波時,稱隆波為「知者」。為甚麼稱為知者?因為蘊分離了,心是知者。但是道果沒有生起,這樣持續了22年,這22年都有禪定,但是道果沒有生起,曾努力地想:「怎麼樣可以生起?」曾經去觀身,因為聽到主事大德們,喜歡講佛陀的思維身體,所以就去觀身,然後一、兩分鐘身體就徹底爆炸了,沒有身體可以觀了,然後去觀心,就只是覺知自己,無法繼續進步。直到[三十歲]見到隆布敦長老才教導觀心,看到心不停地在運動變化,心自己在工作。有一天剛好碰到暴風雨,風雨非常厲害,身體全部都淋濕了,然後就去一個出家師父的寮房裡面去躲雨,這個時候抱著自己的膝蓋,心就擔心説:「這樣淋雨,自己肯定會感冒了。」這時在曼谷工作,經常感冒,因為空氣不好,很容易感冒,很容易過敏。心擔心會感冒,覺性及時地知道,因為自己訓練得非常嫻熟了,有什麼感覺生起,覺性馬上捕捉到,覺性及時地知道:「心有擔心」,然後心本身安住了,因為知者的心本身一直有,然後這個擔心滅去了,心集中下來,及時進入到曾經進入的狀態,身體消失、世間全消失,只剩下單一的心,這個心經歷一個開發智慧的程序。

[隆波三十歲時],最開始跟隆布敦長老學三個月是修錯了,讓心靜如止水、空,只是呵護心。其實應該去觀心工作而不是讓心靜如止水。

隨後四個月,跟隆布敦長老學習開發智慧:放任心去工作,讓眼、耳、鼻、舌、身、心[意]去接觸所緣,生起苦、生起樂、生起好、生起壞、生起滿意、不滿意,有覺性去及時地知道心的變化,不停地及時地知道。一旦心有變化,就有覺性及時地知道。到了暴風雨這天,心起擔心,就看到擔心,心就集中下來,身體消失,心在[定]裡面開發智慧兩三個剎那,生滅兩個剎那,然後心感嘆說:「誒!心不是我」,還有個「誒」,因為心太驚嘆了,心非常地驚嘆於心不是我,從來沒有想過,從來沒有聽說過,因為以往的日子,全心都是我,有個我在裡面做這個、做那個,現在心突然驚嘆說:「心不是我!」心就光明亮堂、愉悅[生起了智慧]。

8.〈看到三實相〉

要慢慢地、不停地去用功,我們在觀身的時候,別就只是覺知身體,還要去覺知到身的三[實相];在觀心的時候,別就只是覺知有什麼感覺,還要知道所有的一切都是生了就滅,所有的感覺都是無法掌控的,這個稱之為看到三[實相]。如果心只是寧靜的、如如不動的,要去觀身體,扔掉心;如果心黏著於寧靜、黏著於空的話,要把它扔掉,去觀身體,這個身體怎樣都不會空的,你去覺知身體,很快就會看到它會苦,身體會不停地換來換去,有的只是無常,有的只是苦,去看它是一堆物質元素而不是我,觀到一旦有了力量,就會自己去觀心。

能觀心就觀心,觀不了心就去觀身,觀不了心又觀不了身,就去修習奢摩它:唸誦佛陀佛陀,或呼氣覺知,吸氣覺知,如此修習奢摩它,用覺性及時地知道單一的所緣,持續地覺知,就會得到[定],就會得到奢摩它,就這麼訓練。

能觀心就觀心,觀不了心就觀身,既觀不了心也觀不了身,就去修習奢摩它:唸誦佛陀佛陀,心跑去想了及時地知道,佛陀佛陀,心跑去想了及時地知道;或者是呼氣覺知,吸氣覺知,心跑去想了及時地知道,就這麼訓練,[定]就會自行生起來。但是心別想要寧靜,如果想要寧靜,就不會寧靜。

9.〈入定和出定〉

讓自己輕鬆、放鬆,看到沒?馬上就能做到了,看到沒?[隆波如此一下就入定了]。

從定退出來的時候一定要有技術,如果一下子退出來就會頭痛。要訓練入出,讓它嫻熟。心有禪定的時候,想退出來,我們要換比較粗糙的所緣,換一個粗糙的所緣,比如讓呼吸粗重一點;如果心還不願意退出來,就繼續地粗重,這個身體動來動去,開始身體不願意動,然後努力地去動,慢慢地動、慢慢地動、然後心就會慢慢地退出了。慢慢地去玩,慢慢地去訓練,很好玩。有時候[打坐]可以看到彩票號碼,但是生平中只有一次,那時隆波還在工作,剛剛畢業,別人問:你喜歡打坐,你會看到彩票號碼嗎?那天晚上就看到了,是這個號碼,是這三個數字。別人笑而不買。下一次問的時候,就看不見了。只看了一次,那個沒有任何意義,不是為了離苦。

慢慢地去用功,讓自己的心跟自己在一起,慢慢去觀察這個身、這個心不是我。

【禪修報告】

好!接下來做禪修報告,先讓寺廟的人開始。

寺人1:認為自己已經能夠分離名跟色。

隆波:對的,真的分離了,但是當下這一刻,你的分離,心是很僵硬呆滯的,感覺到了嗎?這個就錯在你的心還有一些呆滯,因為你興奮,太緊張了,去覺知心非常的僵硬,去知道,不用去對治。如果你想對治,知道自己有「想要」,一旦知道想要,就會看到想要滅掉,這個緊盯就會消失。再繼續用功,這個蘊已經分離了,修對了,不停地去觀,看到每一個蘊每一個蘊不是我,不停地觀下去,不停地去教它。你的心還沒開發智慧,只是分離蘊而已,你感覺到嗎?你就只是分離蘊。隆波後面在開示的就是這一個,不能就只是分離,去看身體不是我,不停地去教它:所有的感覺是自己來自己走的,就這樣不停地去教它,很快它就會看出來,再也不會靜如止水。就像隆波說的,有兩種知道,一種是以覺性知道,就只是得到[定],靜如止水。第二種是以智慧知道,看到三[實相]。今天講法講那麼長的時間,就是對你講的。

寺人2:有一種體驗的感覺。

隆波:這個只是[定]而已,這個不是聖道。要去看自己心的散亂。你的心很散亂你感覺到嗎?想這個、想那個,要及時地去知道,心散亂要知道,心想要也要知道。而且你是不是特別喜歡聊天?在聊天的時候心也會散亂。去觀身工作,去觀心工作,心散亂知道心散亂,下一個。

寺人3:不確定自己的蘊、界有沒有分離。

隆波:不確定怎麼辦啊?

寺人3:知道不確定。隆波:那你為什麼要問呢?你知道了。

寺人3:想得到驗證,有沒有開發智慧?隆波:可以開發智慧,可是還不嫻熟。這樣的心,隆布敦長老稱之為「心在找證人」。有的人去問長老,長老看一眼就說,你的心在找證人,不回答。這是自己能夠做了,但是自己不確定、不自信。我們不需要[別人]去確定,要自己去看,重複地去看,一而再、再而三地去重複,到非常地嫻熟就會確定了。

寺人3:有智慧地在工作,是不是修習毗婆舍那?隆波:當覺性跟工作在一起,[定]跟工作在一起,智慧也是跟工作在一起,這個時候沒有修習毗婆舍那,這個是在工作。

寺人4:現在修得怎樣?

隆波:你現在太僵硬憋悶了,因為緊張,感覺得到嗎?心還非常的散亂,因此一定要修習任何一種禪法,做為觀察心的一個媒介,比如跟佛陀在一起,唸誦佛陀佛陀,一旦心跑去想了及時地知道,若是不喜歡唸誦佛陀,用別的也可以,後然心跑去想了及時地知道,這樣[定]就會比現在更好。你的[定]還太弱,心太散亂。太散亂的話就開發不了智慧,繼續去用功,你的修行還是不錯,比以前好太多了,蘊已經不時地能夠分離了,不錯。至於剛才那個分離蘊的人,這時要取消,因為你現在蘊已經聚合了,觀察到了嗎?在你迷失的時候,蘊全聚合了,要繼續用功,不停地訓練,不是訓練到一直不讓心走神,而是訓練到不要讓心走神太久。

居士1:以觀身為主,請問定是不是增長了?

隆波:你太喜歡想了,太過於用思維跟分析,要多多地去覺知、去感覺,比如心有快樂要知道,心有痛苦要知道。不要坐著想:「覺知了會得到什麼?」要不停地去覺知自己的感覺,你是一個特別喜歡想的人,但是蘊已經開始分離了,不錯。

居士3:上次隆波要我知道「想要」,然後在打坐的時候有看到想要,想讓隆波檢查一下修行進度。

隆波:你的心已經有進步了,心更加地輕鬆,訓練不停地去覺知,然後在想要生起的時候去知道。想要不僅僅只是在打坐的時候才會有,訓練到越來越嫻熟,在日常生活中,一會兒想要看,一會兒想要聽,一會想要去知道什麼內容,想要這個、想要那個,不停地及時去知道自己心的想要,這是透過觀「想要」來開發智慧,就會看到心中的想要:想要自己生,想要自己滅。不停地去觀下去。

居士4:有在持戒,不定型式的訓練,日常生活中有發展覺性,參加過好幾次,是舊生,想問一下有哪些是需要調整的?

隆波:你的修行很好,不停地去用功,不用去期待有什麼成果,我們不停地活在當下,不錯,但是當下這一刻心跑去想了,看得出來,及時地知道心跑去想,心就愉悅起來,是自行呈現的,然後就會看到心不是我。它會自己跑去想,然後它有愉悅,它會自己愉悅,就不停地去看實相,去看心的實相,就會看到它不是我,它是自己在工作,不錯。

居士6:上次隆波說緊盯在專注裡面,想讓隆波看看現在狀態。

隆波:已經沒有緊盯了,心可以動盪了,感覺到了嗎?心可以變化,一會兒好,一會兒壞,一會兒苦,一會兒樂。如果心黏著於緊盯心,就靜如止水地不變化。你的心可以變化了,可以去開發智慧了,去看每一類心都是來了就走,每一種心都無法掌控,不停地這麼去學習。早晚禮佛念經,這樣會增加一點[定],你的[定]還稍微有一點薄弱。

居士8:一年以來,主要以觀心的方式修行。

隆波:觀心很好,但是別緊盯心,別讓心靜如止水,當下這一刻你又讓心靜如止水,別去緊盯到靜如止水。觀心就去看它工作,就像看別人,這個心一會兒苦,一會兒樂,一會兒好,一會兒壞,不停地去看它工作,別去強迫讓心如止水,或去呵護它,不用去呵護它,放任它去工作變化,然後有覺性地緊隨著去知道。

居士9:在修行中看到無我和無常,感到很悲傷,不想再看心,目前是觀身。請隆波指導。

隆波:觀心時生起悲傷,直接去觀這個悲傷,它僅僅只是一種感覺而已,不然的話你就在逃離,逃離觀心;觀心看到悲傷然後跑去觀身,如果觀身又痛苦悲傷了,那怎麼辦,逃到哪裡去?因此觀心時,看到了心悲傷,要去觀這個悲傷,看到悲傷也是生了就滅,來了就走,就像別的感覺一樣。別輕易地服輸,逃離不好,一定要跟它們鬥,但是如果真的鬥不過怎麼辦?如果鬥不過,就去唸誦佛陀佛陀,不停地唸誦佛陀佛陀,意念想到我們的佛陀,意念佛陀佛陀,一旦有了心力,再繼續去觀,就會看到這個悲傷,跟剛才不一樣了,被減低了。悲傷本身也是無常,跟其他的感覺是一樣的,別逃離,如果逃離,一直不停地逃離,就會習慣,所以一定要鬥,一定要鬥下去。

居士10:看到心通過六根在抓取,心很饑餓,覺得非常的厭離。

隆波:修行對了,心在餓的時候,就會逃往眼、耳、鼻、舌、身、心[意],要不停地及時地知道,就會知道我們無法控制它,看到之後,真的很令人討厭。討厭知道討厭,厭離知道厭離,然後別讓厭離去控制自己的心。當我們修行對的時候,就會經過一段的厭離,每一個人都是這樣的。所以佛陀教導說:「因為看到實相才會厭離,因為厭離所以才會放下執取,因為放下執取所以才會解脫。」因此你現在已經看到了事實,修行非常地正確,心是正確的,很好。但現在不對了,剛才是對的,現在已經憋悶了。剛才的心是最對的了,並沒有做什麼,就只是去覺知,不停地去覺知,就看到不停地運動變化,然後看到實相,到了某一點就會厭離。一旦厭離之後,有時候心會逃離,透過進入[定]來逃離,然後鴉雀無聲地沒有感覺了。別逃離!你別逃離,厭離要知道厭離,否則心就會逃離。一定要穿過這個階段,你修行好幾年都不錯,修行很好。

居士12:這是第二次來,以前修馬哈希禪法,習慣緊盯身體,請問現在應觀身為主,還是應觀心為主?

隆波:去觀什麼都行,因為緊盯已經減輕了。緊盯的話,心就會是呆滯的,但是現在心已經可以動盪變化了,因此這個緊盯再也不是問題了,你感覺到了嗎?身體不是我,蘊已經分離了,接下來就去看:身體不是我,心也不是我,它是自行在工作。如果能觀身就去觀身不是我,能夠觀心就去看心不是我,都能夠觀,你的[定]很好,你的心力非常的強,很好,因為你以前修過緊盯型的[定],一旦不再緊盯了,心就會有力量,因此就去開發智慧,去看身跟心的變化,去看它們無法掌控。

居士13:上一次隆波指出自己的修行是被望推動,打壓自己,所以想讓隆波看一下,現在從那個狀態退出來了沒有?

隆波:你知道嗎?有進步,你靠自己就知道,心更加地輕鬆,更加地舒服,如果打壓自己的話,心是苦悶的,現在已經進步了,繼續去用功,別去緊盯就行。

居士14:跟隨隆波學習一年多,可以更多地看到想要和苦,上次隆波說有打壓自己的心,請隆波檢查修行。

隆波:修行已經進步很大了,你現在的修行已經對了,繼續持之以恆地去用功就行了。但是現在不對了,心僵硬起來了。剛才心很舒服,要放任它去工作,輕鬆自在地放任它去工作,輕鬆自在地去看它工作,然後就會看到它是自行在工作,它不是我。這人修行也可以。

居士16:上次隆波說自己[定]不夠,所以平時觀心,但是用觀呼吸的方式來增強[定]。

隆波:已經修對了,繼續用功,呼吸之後及時地去知道心。呼吸不用扔,可以訓練一輩子,會讓心有力量。呼吸了覺知,呼吸了覺知,呼吸之後心跑去想了要及時地知道,心跑到呼吸上面來要及時地知道,接下來,心是什麼樣子的就會自然地知道,這個是自然地知道,能夠看到心自行在工作,這已經生起真正的智慧了。

居士17:不太清楚自己目前的修行有什麼問題,希望隆波檢查。

隆波:你的問題就是因為你不確定,要知道自己不確定,修行並沒有什麼問題,但是自己不確定的時候,要及時地知道生起了不確定的感覺,否則就會氣餒了。不用氣餒,不停地及時地知道自己的感覺。不用去關注:什麼時候會有結果,什麼時候才好?不需要關注。只要不停地有覺性,及時地去知道這個心的變化,輕鬆自在地去觀。你擔心太多了,沒有想像的那麼難,很簡單,去覺知身體並不是什麼難的事,去覺知心是什麼樣子也不是什麼難事。如果我們想著修行一定要做什麼,這樣的話,我們的心就[緊了]。

居士19:這是第一次來,修行一年多體驗到蘊的分離,然後看到受想行蘊的生滅,但是沒有看到識蘊的生滅,想知道修行是不是正確?

隆波:五蘊最難觀的一個就是識蘊,也就是心。觀識蘊的方法就是去觀察:心一會兒去看,一會兒去聽聲音,一會跑去到眼根,一會兒跑到耳根,一會兒跑到心根,這樣就看到心在六個根門不停地生滅,一會兒跑到眼根去觀色,一會兒跑到耳根去聽聲音,一會兒跑去聞氣味,一會兒去嚐味道,一會兒去跑去感觸身體方面的接觸,一會兒心會跑去知道心的想,這樣就看到這個識蘊不停地在生滅,心是透過六個根門在生滅的。不要心急,只需要看到行蘊,比如好、壞、貪、嗔、癡、不停地在生滅生滅,到了最後就會自然地會看到心本身也是生滅的,為什麼?因為心的生滅,跟所有的感覺是同步生滅的,比如生氣的感覺生起了,生起了生氣的心;然後感覺生氣的感覺滅去,生起了沒有感覺生氣的心。心跟感覺是同步生起的,只需要看到,這個感覺的生滅,最後我們就會看到心也是生起就滅去,就會看到心。這個心是最難看的,如果想要直接去觀心,就及時地去知道心跑到眼、耳、鼻、舌、身、心[意],這個就是直接在觀心,直接在學習心。繼續去用功,你修行一年能夠達到這個程度已經是非常棒了。

居士20:第一次參加課程,想知道適合觀身還是觀心?

隆波:想觀身觀心之前,別馬上就生起厭離心,別讓自己的心氣餒,一定要讓心堅強。去觀心,你的心不停地在變化,一會兒苦,一會兒樂,一會兒好,一會兒壞,不停地去感覺,能夠觀心就去觀心,感覺到嗎?你的心有時候苦,有時候樂,你感覺到嗎?你的心有時候也會發矇,你想得太多了,要不停地及時地去知道自己的感覺,心發矇知道發矇,心想要知道想要,心有疑問要知道有疑問,心苦、心樂、心好、心壞,不停地常常地及時地知道,但是如果這些看不到,如果哪一天看不到了,一直念誦佛陀佛陀,而後慢慢去觀察心,佛陀佛陀,心寧靜也知道,心散亂也知道,然後又可以觀心了,你的[定]還稍微有一點弱,去觀身觀心的話,就會不太擅長,要先稍微增加一點[定],心還是稍微有一點氣餒,還是被五蓋控制著,因此念誦佛陀佛陀,然後心寧靜知道,心散亂知道,心苦知道,心樂知道,就是這麼不停地去訓練。

居士21:……

隆波:你說話的時候,心在迷失,你感覺到嗎?一定要知道。你的心,一定要比現在更加寧靜,你的智慧已經衝到前面去了。一整天在開發智慧,不停地在開智慧,一定要煞一煞車,自己煞煞車,是透過奢摩它來煞車,要不時地去修習奢摩它。如果只是一直開發智慧,就會散亂,力量就不夠,感覺到嗎?你的心力已經下降了。

現在你先把自己的那些知見放下,然後去看事實,去看實相,去修習四念處,去觀身心工作,就像看著別人一樣地觀它們。那些知見,先把它們扔掉,否則就會來干擾。在修行的時候,有時候會提前有一些知見,要去看事實、去看實相,你的智慧衝到前面去了。…修行非常需要的一點就是一定要忍耐,忍耐去觀了又觀,不用害怕愚痴,努力地、精進地去觀,如其本來面目地去觀,不去思維不用分析,不停地去訓練,一定要忍耐。

居士22:有厭離心。

隆波:對,現在生起了厭離心,要及時地知道,要去觀這個生起的厭離心像別的感覺一樣生滅,這個悲傷、這個厭離,在整個路途中都會生起,要及時地知道心裡覺得很悲傷,因為以為身體是我,結果不是。對於感覺,我們不停地去找快樂,不停地逃離痛苦,結果我們什麼都掌控不了,心就會非常地厭離,要及時地知道厭離。心有厭離,已經看對了,才會生起厭離心,去觀它,不要輕易地服輸,它僅僅是一種感覺而已。好,已經結束了請回家。

(完結)


編者序

本文是從隆波帕默的開示錄音帶中,選出六講,整理成文並標出標題,提供給初學者參考。整理者特別感謝以往默默付出心力將隆波的開示錄音並傳譯的諸法友們。

隆波帕默本身具有豐富的止觀經驗,對今日念頭紛紜的眾生,特別以觀心法門來引導,開示出重要的修行原則,給學習者在生活中培養覺性,生起知者之心,進而如實觀照身心的實相,走向滅苦。這一內觀禪法值得推廣。

為了便於初學者容易理解,此處將「境界」,校成「現象」(指身心現象,名法和色法)。「法印」,校成「實相」(指無常、苦、無我)。區分「定」和「禪定」二詞:定,泛指各種定,包含近行定、剎那定、安止定。禪定,特指安止定,有四禪八定。

另外,傳統上,「奢摩他」和「毗婆舍那」翻譯成「止」和「觀」,近期有將奢摩他翻成「止禪」或「寂止」,毗婆舍那翻成「觀禪」或「內觀」。翻成「內觀」是強調要往內觀照自己的身和心,而且要洞見身心內在的實相是無常、苦、無我,不是只看到外面的表象。

整理中若有錯誤之處,敬請各界指教,將隨時改正;若有不清之處,請回到隆波原先泰文的開示為準。

願正法久住!

大溪內觀教育禪林
內觀教育基金會
2021.04.22


完整開示音頻

完整開示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