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法,一定要學到實質。作為佛教徒,我們需要的是——離苦和苦徹底地止息。[……]
用心地修行,逐步而深入地探究自己吧。修行就是探究自己,不斷地學習,直至能夠有次第地徹見真相。[……]
一切的現象只要發生了,就必會變化,無法持久;有了之後必會消失;即便尚未消失,也在被逼迫著要消失;一切都是隨順因緣的,一切都不是隨順我們心意的,我們對之無法掌控。正是這些(特性)被稱為「無常、苦、無我」。[……]
我們想要獲得安住的心,就去及時地知道「心沒有安住」,而不是想著:「怎麼做心才可以安住?」那是做不到的,因為心是「無我」的。[……]
訓練讓心獲得寧靜,就像我們給我們給汽車加油;訓練讓心安住,就像上路前對車子性能的檢測;開發智慧則是讓「萬事俱備」的汽車可以開始工作。[……]
如果我們沒有真正可供信仰和信賴的高僧大德,我們就要運用如理正思維,多去觀察和體會自己正在踐行的道途,是讓自己的善法增上還是不善法增長了?它能否減少我們的不善法、提升我們的善法?這是需要我們自己去體會的。[……]
一定要知「苦」!此處所謂的「苦」,並不是失戀之苦、失業之苦;此處的「苦」是指苦的聖諦(苦諦)。[……]
禪定若缺失覺性,煩惱習氣就會趁虛而入。若修習帶有覺性的禪定,則不會有太多偏差。[……]
修習慈悲觀,其實就是以「作為朋友」的心,去看待別人、看待眾生。「作為朋友」的心,也就是——以他的角度來看待他,而不是以我們的角度來看待他。[……]
佛陀的講法,從一開始就是以(辨識)兩個錯誤的極端來入手的。他說:對於修行者而言,有兩類法是不適合品嚐和享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