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我們的心僅是知者、觀者,我們就會看到——世間只是一場夢,一場空。[……]
毗缽舍那——「毗」(vi)是清楚;「缽舍那」(passati)是看見,清楚地看見,看到身的實相、心的實相。[……]
如果我們以所緣作為禪修的重點,我們便會獲得寧靜型的禪定;如果我們以「心」作為重點,我們就會獲得安住型的禪定。[……]
覺性(sati)極為重要。若沒有覺性,就沒有在修行;若有覺性,就有在修行。[……]
修習四念處時,有覺性地感知名法和色法,一旦可以正確、如實地觀察,正定即會生起。而只要有了覺性和正定,智慧也會進而生起。[……]
這單一的心,便足以重新創造五蘊。如果仍然執著於心,即使只執著於這顆心,在死亡之際,心也會重新創造五蘊,永無了期。[……]
遠離惡友,結交善知識,恭敬值得恭敬的人。當我們滿足了上述三個條件,其他的「吉祥」自會水到渠成、不請自來。[……]
我們要讓心力增長。心獲得了禪定和寧靜以後,必須進一步訓練讓心可以安住。[……]
世間就是如此的,自始以來便是如此,是我們的心亂七八糟,滿意於這個境界,不滿意於那個境界……於是心就會掙扎、造作,心沒有「空」、沒有寧靜、沒有寂靜。其實是我們的內心不寂靜,反而怪罪這個世間不寂靜。[……]
在修行的時候,五力的哪個部分較弱?哪個部分過強?大家要去慢慢地體會與觀察,心才會逐步平衡與調整。當五力真正獲得平衡時,心將會停止造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