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呵護心,便能擺脫所有的魔王|隆波帕默尊者

隆波帕默尊者

Luangpor Pramote Pamojjo

法談摘錄

2021年04月17日|泰國解脫園寺

同聲翻譯|坤能

摘錄、整理|靜慮林



沒有覺性,相等於沒有在修行

00:01~04:00

覺性(sati)極為重要。
若沒有覺性,就沒有在修行;
若有覺性,就有在修行。

修習奢摩他,必須有覺性,
修習毗缽舍那,也必須有覺性。
修習毗缽舍那,
除了須具備覺性之外,
還須加上禪定與智慧。
如果我們缺乏覺性,
便沒有在修行,
已經迷失、已經忘失。

我們是能自我訓練的。
首先必須訓練具備覺性,
呼氣,覺知自己;
吸氣,覺知自己;
行住坐臥,去覺知;
身體動停,去覺知。

如果沒有覺知,便沒有覺性,
我們需持續不斷地覺知自己,
每一天都必須訓練。

當我們需讓心寧靜、讓心休息時,
或當我們訓練心安住時,
那全屬於訓練禪定,
都需仰賴於覺性。

隆波看到大部分的修行人,
他們修習禪定,卻沒有強調覺性,
於是便會讓心一動不動、昏昏沈沈的,
有時緊盯、苦悶,一直卡在那種狀態中,
還誤認為那會讓自己生起禪定。

如果我們扔掉覺性,
便不可能獲得正確的禪定,
正念生起,正定才會生起。

然而大部分的修行人,
禪坐處在昏昏沈沈,或是苦悶的(狀態),
有兩類(狀況):
一是昏昏沈沈,一是苦悶。
而那些根本不懂事的人,
便是不斷地散亂,心不停地溜跑。

我們必須訓練這些(特質),
心不會無緣無故生起覺性、禪定與智慧的,
這些(特質)不可能無緣無故地生起。

因此,佛陀教導四念處。
四念處起步的階段,是為了獲得覺性;
較後的階段,是為了獲得智慧。
因此,四念處涵蓋——
奢摩他和毗缽舍那的修行,
而且透過訓練覺性來進行。

我們若想抓住重點,需修行好幾年。
在修行的早期,
類似處在漆黑一片之處,
什麼都看不清,
隨後不斷地摸索、不停地摸索。
即使摸索的人眾多,
但真正能走出一條路的人卻稀少。

如何讓心儲備能量?

12:42~20:08

我們必須訓練在固定形式用功。
固體形式的用功,
若需讓心寧靜,具有力量,
我們就有覺性,修習某一種禪法,
比如:觀呼吸或觀心……

如果嫻熟於觀心,
亦可作為修奢摩他的修行。
比如,我們修習奢摩他時,
讓心寧靜、舒服、具有力量……
我們觀察——
做些什麼之後,心的能量損耗最少?
於是我們減少損耗心的能量,
如此便能累積能量。
因此奢摩他的修行,
便更能累積心的力量。

我們觀察——
做些什麼之後,心力消耗較多?
那我們便沒有在累積力量,
甚至比以前損耗得更多。

因此,我們觀察——
比如,觀呼吸,觀鼻尖這處,
一旦心跑去想了,
我們就會看到——
心跑去想,便會消耗能量,
一旦心跑去想之後,
生起苦、生起樂,
這也損耗能量;
生起善與不善,
越是不善,耗能越多,
不斷地消耗,
最後沒有任何剩餘的能量。

我們去觀察,心不喜歡工作,
特別地掙扎,心也會沒有力量……

慢慢去觀察、
慢慢去觀察自己的心。
其實修習禪定並沒有什麼難度,
有覺性及時地知道自己的心,
當我們的心掙扎、造作、散亂……
便會損耗能量,
我們及時地意識到。

一旦我們及時地意識到,
能量的損耗便會遞減、遞減……
如此我們便有剩餘的能量可以累積,
心力就會越來越增長。

我們修習毗鉢捨那時,
亦會使用能量,
開發智慧一段時間之後,
心又開始散亂,
於是便需返回修習寧靜。

寧靜的心,其實就是——
心的工作達至最少的程度。
如果心的工作越多,能量就越消耗。

我們需觀察自己的心,
在哪一點,當它造作什麼時,
會使用到能量,
我們需及時地意識到,
如此心就會慢慢停緩下來、
慢慢停緩下來……
持續不斷地停緩下來,
最後就會真正停下來了,
在該處覺知、覺醒、喜悅。

我們必須慢慢地訓練,
這些(成果)不會無緣無故出現的,
沒有免費、沒有偶然、沒有幸運,
有的全是業與果報。
如果播下的種子是正確的,
(所結的)果便會是正確的,
所作所為也會是正確的。

比如,我們訓練自己的心,
讓它寧靜在單一的所緣,
不掙扎、造作去做些什麼工作,
心便會快樂、寧靜。

慢慢去訓練,直至極為嫻熟,
比如,我們想讓心獲得休息,
那十分容易,
讓心與某個禪修所緣在一起。
比如,覺知身體也行,
覺知身體,不用思維身體,
不用對身體進行任何干預,
如果那麼做,心依然在損耗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