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式各樣的苦,各種各樣的煩惱雜染,全都是自己造作出來的,別怪罪別人。[……]
心散亂、動盪不安,是因為它飢餓,對所緣是飢餓的,它希望獲得有快樂的所緣。因此,若想讓心不散亂,不動盪不安,就去尋找「心喜歡的所緣」餵養它,但必須是不鼓動煩惱習氣的所緣。[……]
對世間的了解,意思就是——了解世間的共性。這世間有的只是無常,有的只是狀態不斷被逼迫著變化,有的只是無法指揮、無法掌控,不會隨順我們的心意。[……]
心的常態就是會跑去找所緣,牢牢地記住這項重要的原則——不去違背心的天性,不去拉住心或呵護心,而只是放任心自然地運作,(自然地)跑掉……[……]
如果今天不學,那就先去輪迴,未來想學,又來學習這些同樣的法。為什麼?因為無論哪一位佛陀,他們都教導同樣的法。[……]
大家可以試著想一想,在我們迎合自己內心的需要時,我們迎合的是什麼?迎合的是——煩惱習氣。相等於我們正在為生命中的敵人,不停地補給後勤,不停地補給資糧,賦予它們力量。[……]
如果我們一邊培養美德,一邊做壞事,就相等於我們一邊洗澡,一邊拿爛泥、糞便往自己身上塗,如此永遠都不會有乾淨的那一天。[……]
如何才能讓心在自然的狀況下,
同時又有覺性呢?
要去及時地知道——
心背後的小動作。[……]
我們許多人,還把「修行」定義得過於深奧。事實上——不是。無論何時,我們有覺性,那個時候,我們已經在修行了。[……]
何時我們覺得自己沒有煩惱習氣,那段時間特別可怕。如果煩惱習氣常常生起而有看見,這就沒什麼好擔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