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境界直接面對面,直到心領神會,
而不是去思考這個境界是什麼?[……]
造作有三種:造作壞、造作好、造作「不造作」,也是一種造作,就是這三種造作。他們真正的父母其實是「無明」,所有的造作,全都是「無明」的孩子。[……]
「聖諦」也分幾個層次……[……]
心的自然特徵就是——習慣於隨順以往的慣性。一旦我們習慣於覺知了之後,就能夠在沒有刻意的情況下覺知,會自動自發地能夠覺知。[……]
何時欲望生起,
心的掙扎就會生起……
[……]
如果心黏著於一動不動,何時不再如如不動,瞋心就會生起。[……]
擔心,知道「擔心」,以保持中立的心,去知道,那並不是修行的障礙。[……]
粗重的煩惱習氣,以戒戰勝;中等的煩惱習氣,以禪定戰勝;微細的煩惱習氣,必須以智慧戰勝。對戒、定、慧來說,都不可或缺的重要根基是覺性。[……]
我們想要真正修行,就必須要有興趣,必須有興趣於——真正學習自己、探究自己。事實上,這是很困難的事,一整天,我們被世間吸引一直地往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