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琪奧蘭努
Ajahn Oranuch Santayakorn
微法談聽錄
(24:39~29:16)
2019年12月24日|第十二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課程翻譯|坤能
聽錄、整理|靜慮林
在我們以寫字作為訓練修行時,
有些人覺得:
「我必須寫成這個樣子。」
事實上,
這即是有煩惱雜染摻雜進來了,
有個「自我」加注進來。
這是煩惱雜染,這也是一種造作,
如果我們能及時地知道,
它就欺騙不了我們。
再舉個例子,
阿姜宋彩尊者,無論隆波到何處說法,
尊者都會跟隨著,去照顧隆波。
尊者曾經與隆波分享,
他在高速公路休息站吃飯,
吃完飯後,扔掉餐巾紙,
就是以這種姿勢扔出餐巾紙的(麥琪媽媽演示)。
當他扔出餐巾紙時,
忽然意識到:
「誒!這裡面有個『自我』,
這個『自我』把餐巾紙扔出去了。」
事實上,那是非常微細的造作,
我們可以如此訓練及時地知道。
比如寫字的時候,
裡面有個「自我」,
事實上這並不是「心」,
而是一種造作,來染污心——
「必須寫成這樣子」。
我們需持續不斷地訓練去觀察。
在接下來的兩、三天,
當我們進行一些活動時,
比如:行腳、打掃作務、寫字……
需不斷地去看自己的煩惱雜染。
我們的心持續不斷地在變化,
這些煩惱雜染,我們並沒有及時地知道。
比如,我們的「自我感」生起,
或是有些人寫字之後,非常認真、苦悶,
這已經成為他的一種慣性,
無論在做任何工作,都很認真,
心完全聚焦到裡面去,完全衝進去,
然後迷失進去、送出去了。
如果我們沒有做這些日常的工作,
而只是一味地修行,
我們就看不見在日常生活中,
自己曾經習慣的種種狀況。
持續不斷地去訓練,
我們就會看到——
一旦開始工作,
我們便會聚焦、十分認真,
心就會強力地往外送。
心鬱悶了,我們也看不到,
這稱之為「微細的境界」,
也就是我們習慣造作的那些狀態,
我們應訓練去觀察。
事實上,
我們的身心一直處在變化之中,
我們並不知曉——這是一種造作。
比如五蘊,我們將其分離,
身體是一個部分,對嗎?
還有另一個部分,
是作為感知的「心」。
其實,「心」並沒有滿意或不滿意,
它僅僅就只是「知道」,
只是一種感知而已。
那些真正讓我們的心不同、有所變化的,
其實是這三個心所——
感覺苦、樂、不苦不樂(受蘊);
記憶、界定,也就是想蘊;
造作好、造作壞(行蘊)。
「造作好、造作壞」,
它屬於非常龐大的一組,
涵蓋煩惱雜染以及所造作出的各種各樣的狀態。
「造作」全屬於「行蘊」,
一旦我們及時地知道,
它同樣也呈現三法印。
接下來,我們訓練自己去觀察,
在我們身心之內,
它分成一個部分、一個部分。
每一個部分,過去我們並不認識它,
其實它不斷地在變化,
一會兒這個來、一會兒那個走;
一會兒這個來、一會兒那個走……
一直處在變化之中。
過去我們並不知曉——
這不是「心」,僅是一種造作。
如果我們能及時地知道,
便會看到它們不斷地在變化,
它們同樣呈現三法印。
我們持續不斷地去分離(蘊)——
事實上,這個「我」是由各個部分組合而成的,
每一個部分各自運作,
每一個部分不斷地在變化。
持續不斷地訓練去觀那些我們不認識的境界,
我們越多地了解那些我們不認識的境界,
便會越多地看到它們的運作。
麥琪媽媽如此述說,
因為每一個人都有各自的慣性。
有些人習慣在工作時,十分鬱悶,
一開始工作就變得很鬱悶。
阿姜巴山若看到,
便會提醒:「壓力很大,很鬱悶了。」
大家也看得出來,那些鬱悶很多的人,
心會沈重、憋悶、僵硬……
心沒有快樂、很鬱悶,那是一種瞋心。
事實上,我們已經習以為常。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各自的習性,
都有屬於自己很特別的個性,
類似於某一種造作。
由於習以為常,
我們並沒有及時地意識到——
這是造作。
因此,全都是造作,不停地造作,
一會兒造作這個,一會兒造作那個……
我們持續不斷去及時地知道,
便會看到每一個造作呈現三法印。
持續不斷地觀察,
我們的主要目標是——
看到「造作」,看到五蘊的每一個部分,
持續不斷地變化,不斷地呈現三法印,
看到每一個部分來了就走、來了就走……
但是,如果哪個部分我們沒有及時地意識到,
心就會浸泡在裡面。
比如,鬱悶、傷心、氣餒……
這些情緒讓我們很容易浸泡在裡面,
因為它會讓我們的心沒有力量,
於是心就一直浸泡在裡面。
以上略舉一些例子。
我們需觀察的部分還很多,
應參與日常的活動,
這勝於僅是經行、打坐,
因為這會讓我們看到很多自己從未看過的視角。
靜慮林聽錄組聲明:
本文內容是根據禪修課程視頻聽錄、整理而成,文字未經課程老師及譯者審校,若內容有任何疏失,皆歸咎於聽錄、整理者的責任與過失。
完整法談文字
完整開示|音頻來源:禪窗
完整開示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