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冊•第十三章 瞻仰佛身不飽足

第一冊•第十三章 信勝解第一比丘尼──私伽羅母(Siṅgālakamātā)

書名|《心微笑了——佛陀時代的女性證悟道跡》

作者|釋了覺、釋了塵

脫道上的行者有不同的種類,有些人以信心為基石,有些人則以慧解為入門,以此開展智慧而證得阿羅漢果。私伽羅母比丘尼(Siṅgālakamātā)即是以信心而證得道果的阿羅漢尼。她對佛陀具有不動搖的信心,瞻仰佛陀而看不飽足。她以對佛陀的信心為重要因素,依信而得勝解,證得解脫,被佛陀譽為「信勝解第一比丘尼」。

佛為子說法,聞法入聖流

私伽羅母出生於王舍城(Rājagaha)富者之家,家庭富裕幸福,享有榮耀及無數財寶。當她已達適婚的年齡時,嫁給門當戶對的富人之子,育有一子名私伽羅(Siṅgālaka)。私伽羅長大成人後,每日以禮拜六方作為他的重要修持儀軌。

那時,佛陀在王舍城竹林精舍(Veḷuvana)。午前,佛陀著衣持缽入王舍城托缽乞食,途中見私伽羅以濕衣服、濕頭髮,合掌禮敬六方。於是,佛陀問私伽羅︰「家主子!你為何在清晨起床出王舍城,以濕衣服、濕頭髮合掌禮敬六方:東方、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呢?」

私伽羅回答︰「世尊!當父親臨死前,他對我如是說:『兒子!你應當禮敬各方。』世尊!我因為恭敬、尊奉父親的話語,因此清晨起床出王舍城,濕著衣服、濕著頭髮,雙手合十禮拜六方。」

「家主子!根據聖者的律,不是如此禮拜六方的。」

「那麼,世尊!根據聖者的律,如何禮拜六方?請世尊教導我,如何根據聖者的律禮拜六方。」私伽羅問。

「那麼,家主子!你仔細傾聽並認真思考,我將敘說。」

在佛陀宣說法要時,有眾多城民聚集聞法,他的母親——私伽羅母亦在其列。

佛陀首先立下基本的道德準則︰不殺生、不偷盜、不邪行及不妄語。同時,佛陀也告誡應避免在此四處造作惡業,即︰貪、瞋恚、愚癡、懼畏。此外,佛陀亦指出六種衰敗之門︰一、沉迷於榖酒、果酒諸酒類等麻醉品;二、在不適宜的時間於街道遊逛;三、出入娛樂場所;四、沉迷放逸於賭博;五、結交惡友;六、習於怠惰。佛陀也教導如何分辨真或假的朋友。

接著佛陀悲憫且善巧地教示,聖弟子如何守護六方︰東方即父母、南方即師長、西方即妻兒、北方即朋友同事、下方即僕從勞力、上方即沙門、婆羅門。禮敬者與受敬者之間,彼此都有責任。

東方代表父母,兒子應以五事事奉父母︰一、我是他們所養育,當孝養他們;二、當為他們做應作的;三、當維持家族世系;四、當繼承遺產;五、先人去世後為其布施與供養。父母則以此五事愛護兒子︰一、令遮止惡;二、令確立善;三、令學習技藝;四、令娶合適相稱的妻子;五、適時贈予財產。

南方代表師長,學徒應以五事事奉師長︰一、行起立禮;二、隨侍近事;三、樂聞從順;四、虔誠奉侍;五、恭敬領受學藝。師長則以五事愛護學徒︰一、教導令受良好的訓練;二、使掌握應被充分掌握的;三、傳授一切技藝知識;四、在朋友與同事間推薦;五、在各方作庇護。

西方代表妻子,丈夫應以五事事奉妻子︰一、尊敬;二、不輕視;三、不越軌;四、讓與主權;五、給予飾品。妻子應以五事愛護丈夫︰一、妥善安排工作;二、善待僕從;三、不越軌;四、守護財產;五、對所應作的事,善巧精熟而不懈怠。

北方代表朋友同事,應以五事事奉朋友同事︰一、布施;二、愛語;三、利行;四、同事1;五、誠信。朋友同事應以五事愛護善男子︰一、放逸時守護;二、放逸時守護其財產;三、恐懼時作庇護;四、患難時不離棄;五、關照其後代。

主人應以五事對待下方的僕從︰一、量其力安排工作;二、提供食物與薪資;三、生病時照顧;四、分享珍奇美味;五、適時停工休息。僕從應以五事愛護主人︰一、先起;二、後睡;三、只拿取所給予的;四、妥善做事;五、稱讚彼等主人之名譽。

善男子應以五事事奉上方的沙門、婆羅門︰一、慈愛的行為;二、慈愛的語言;三、慈愛的心念;四、不關閉門戶;五、供養必需品。作為被事奉者,沙門、婆羅門應以五事愛護善男子︰一、令捨棄惡;二、令確立善;三、以善意慈愍;四、未聽聞的法令聽聞、已聽聞的法令淨化;五、教示趣天之道。

佛陀對私伽羅的開示,記錄於《長部•私伽羅經》2(Siṅgālasuttaṃ)。佛陀以偈言作為結束︰

世間有準則,猶行車之轄,
若無此準則,母不堪兒奉,
恭敬或供養,父亦不得之。

由於諸智者,顯示此準則,
故能登高位,受得眾人讚。

私伽羅聽聞佛陀的說法後讚歎絕妙,並皈依佛、法、僧成為優婆塞。當時有二千萬人在聽聞佛陀說法後,當下見法而入聖者之流,私伽羅母亦在其數。私伽羅母在此法筵上證得須陀洹果,獲得四不壞淨,從此對佛法不再存有疑惑。她請求佛陀允許她加入僧團成為比丘尼,佛陀給予允許。

信勝解具足,瞻佛無饜足

私伽羅母出家後,佛陀知悉私伽羅母的信心已確立,於是教導她適合根器的修行方法,以此增進她的信心。然而,佛陀對她的實際教導並無詳細的記載。

由於她見佛而心生歡喜,以念處精進不放逸地修習,不久即證得阿羅漢果,具足三明、六種神通、四無礙解及八解脫。

為了得以見佛,她每日前往佛陀之處,歡喜地以眼睛仰望佛陀。由諸波羅蜜所生、殊勝莊嚴的佛身,她安住瞻仰而看不飽足。

《譬喻經》如是記載︰

熱切喜見佛,隨念為修習,
少頃不久時,逮得阿羅漢。

為見佛陀,我常往彼處,
悅目佛色身,瞻仰不飽足。

殊勝吉祥處,波羅蜜所生,
一切美滿色,住眺我不飽。3

私伽羅母比丘尼以信勝解而證得阿羅漢果後,對佛陀作如是證悟宣言︰「大勇者!我具有諸神變,獲得天耳界自在,亦得他心通、宿命通、天眼通,一切諸漏已盡,不再受後有。大牟尼!我具足四無礙解,我所獲得的智慧,皆依尊師而生。」4

有一次,佛陀在祇樹給孤獨園說法時,向大眾讚歎私伽羅母比丘尼︰「比丘們!在我的比丘尼弟子中,信勝解者,以私伽羅母為第一。」5

過去之善願,波羅蜜圓成

私伽羅母比丘尼今生得以成就最高的證悟,並成為比丘尼弟子中信勝解第一者,此甚深因緣並非偶然,而是源於過去所累積的波羅蜜與善願成熟所致。

《譬喻經》記載,過去十萬劫前,勝蓮華佛(Padumuttara Buddha)出於世間時,她出生在鵞城(Haṃsavatī)大臣之家,具有榮富及大財產,居家閃耀珠寶光輝。有一次,在眾多隨從陪同下,她與父親一同前往聽聞佛陀說法,她聞法後生起出離心而出家。

出家後,她戒除身與語的惡行,過著清淨的梵行生活。對於佛、法、僧,她具有虔敬及淨信,敬重並愛好聽聞正法,喜見佛陀而不飽足。

有一次,她聽聞佛陀讚譽一位比丘尼,並置她為「信勝解第一比丘尼」。她聽聞後歡喜,並發願求得如該比丘尼一般的功德與殊榮,於是更精進於三學。

勝蓮華佛對她如是開示︰「對佛陀確立堅毅且不動搖的信心,善持淨戒者,為聖者所喜愛與讚歎。對僧伽正見有淨信,此人無不幸或貧困,此生亦不空過。智者應當精勤行持信與戒、淨信與見法,當憶念佛陀的教誨。」

若彼於如來,確立信不動,
彼善持戒者,聖者悅讚歎。

彼於諸僧伽,正見有淨信,
當知無貧困,生命不空過。

信與戒之故,淨信與見法,
智者當行持,憶念佛之教。6

聽聞佛陀的教示,她得到鼓舞,並詢問佛陀她的願望會否達成。

勝蓮華佛為其授記︰

淨信佛善女,汝於未來世,
得其善所願。

十萬劫之後,出生釋迦族,
彼名喬達摩,尊師在世間。

汝於彼法中,為繼承嗣子,
私伽羅之母,尊師女弟子。7

她聽聞佛陀的預言而歡欣鼓舞,終生以實踐佛法來侍奉佛陀。藉由實踐佛法及憶念佛陀,以此作為她對佛陀的最上供養。

由於此善業,她捨報後轉生三十三天。之後,她僅在天界及人間流轉,直至喬達摩佛出於世間,她出生在王舍城富者之家,為私伽羅的母親。此最後的一生,她圓滿多劫的心願,成為比丘尼弟子中信勝解第一者。

信為修學首,達至最後身

在《中部•枳吒山邑經》8(Kīṭāgirisuttaṃ),佛陀教示最高的智慧並非一蹴而就,需以次第修學、次第實踐而達成。

首先必須生起信心;當信心生起時,即往見導師;往見時會尊敬;尊敬則傾耳聞法;聞法者即對法憶持;受持法者即觀察法義;觀察法義者,即對法審諦容忍;於法有審諦容忍時,則生起志;當志已生起時,即力行;力行已則考量;考量後精進;當已正精進者,即以身自證最勝諦,以慧對最勝諦見通達。

倘若沒有信心,則不會前往導師之處拜見;沒有尊敬,也沒有傾聽;沒有聞法、也沒有受持法;沒有觀察法義,也沒有審諦容忍法;沒有志、沒有力行、沒有考量,則沒有精進。倘若如此,就是離行道者、邪行道者,如此將離法、律越來越遠。

私伽羅母比丘尼,由於其子懷有邪見,承蒙佛陀慈悲教導,她以此聞法因緣得入聖者之流,並對佛陀生起不動搖的信心。由此信心進而開展最高的智慧,成為比丘尼弟子中信勝解第一者。


電子書:

有聲書:

01 信勝解第一比丘尼——私伽羅母

02 信勝解第一比丘尼——私伽羅母

Footnotes

  1. 同事(Samānattatāya):公正,自他平等相待之意。
  2. 《長部》31經。
  3. 《譬喻經》四•4品34•第21~23偈。
  4. 《譬喻經》四•4品34•第25~27偈。
  5. 《增支部》1集247經。巴利文為「Etadaggaṃ bhikkhave mama sāvikānaṃ bhikkhunīnaṃ saddhādhimuttānaṃ yadidaṃ siṅgālamātā」。
  6. 《譬喻經》四•4品34•第7~10偈。
  7. 《譬喻經》四•4品34•第11~13偈。
  8. 《中部》70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