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冊•第一章 因為您,僧尼梵行立

第一冊•第一章 資深第一比丘尼──摩訶波闍波提瞿曇彌(Mahāpajāpatī Gotamī)

書名|《心微笑了——佛陀時代的女性證悟道跡》

作者|釋了覺、釋了塵

團的首位比丘尼,摩訶波闍波提瞿曇彌1(Mahāpajāpatī Gotamī),為比丘尼僧團成立之期的首要核心人物,亦是比丘尼僧團的發起者。她尚有一個特殊的身分,即佛陀的姨母及養母。猶如親生母親一般,她守護著年幼的悉達多菩薩2(Siddhattha)長大成人。

由於摩訶波闍波提瞿曇彌不凡的出離心及堅持力,造就後世女人得以出家的因緣。她的不放棄及勇猛,在佛陀的肯許下,開啟了比丘尼僧團的先河。

 

猶如親生母,佛身守育者

摩訶波闍波提瞿曇彌出生於天臂城(Devadaha),父親為善覺王(Mahāsuppabuddha),母親為善相王后(Sulakkhaṇā),姊姊名為摩訶摩耶(Sirī Mahāmāyā Devī)。在出生不久後,婆羅門觀其面相而預言,她將成為「眾人之首」,因此命名為「摩訶波闍波提瞿曇彌」,又預言善覺王的兩位公主在未來懷胎時,孩子必定是轉輪聖王。

當她已達花樣年華時,淨飯王(Suddhodana)將摩訶摩耶及摩訶波闍波提迎娶至迦毗羅衛國(Kapilavatthu),並立摩訶摩耶為王后。隨後,菩薩為成佛而從兜率天下降人間,入王后摩訶摩耶之胎。

在大曆第六十八年的衛塞月3(Vesākha)滿月日,摩訶摩耶誕下悉達多菩薩——未來的佛陀,在七日後逝世,轉生兜率天為善喜足天子(Santusita)4。隨著摩訶摩耶逝世,淨飯王將摩訶波闍波提冊立為王后。

在悉達多菩薩誕生三至四日之後,摩訶波闍波提亦誕下王子難陀(Nanda)。雖然淨飯王已精心挑選二百四十名宮女照顧悉達多菩薩,但是摩訶波闍波提卻依然將剛出世不久的難陀王子交給乳母,自己親自授乳及養育悉達多菩薩,待他猶如自己的親生孩子一般。

悉達多菩薩在二十九歲時,離開王宮出家修行。5在大曆一〇三年6的衛塞月滿月日,菩薩證得無上正等正覺,成為人天導師喬達摩佛7(Gotama Buddha)。

佛陀初返鄉,展示雙神變

佛陀成道後,淨飯王曾多次派遣信使前去邀請佛陀回鄉,每位信使皆有一千名隨從陪同,但是派遣的信使在聽聞佛陀說法後,紛紛出家修行,忘了他們原來的使命。直至淨飯王派遣第十位信使——迦留陀夷(Kāludāyī),並以「務必傳達邀請訊息給佛陀」作為出家條件,才成功邀請佛陀回到迦毗羅衛國。迦留陀夷初次見到佛陀,佛陀即為他說法。聞法後,他證得阿羅漢果8,成為善來比丘9(Ehibhikkhu)。

當時,在佛陀成道度過首個雨安居後的第五個月,佛陀住在王舍城竹林精舍(Veḷuvana)。那時,出家七至八日的迦留陀夷比丘心想:「寒季已過,春季已至,大地覆蓋青草,森林綻放美花,道路已可通行,這是佛陀探視親族的大好時機。」於是,迦留陀夷比丘以六十四偈優美之詩偈,婉轉地勸請佛陀回鄉。

佛陀問道:「迦留陀夷!為何你以如是優美的詩辭,促我回迦毗羅衛國呢?」

「世尊!您年邁的父親——淨飯王,希望禮敬世尊及僧團!懇請世尊返鄉探親,以示好意。」

佛陀接受了迦留陀夷比丘的建議:「善哉!迦留陀夷! 我接受你的請求。你前往告知比丘大眾,準備返鄉之旅。」

「好的,世尊!」

於是,佛陀率領二萬阿羅漢,前往距離王舍城六十由旬10外的迦毗羅衛國。此二萬比丘之中,一萬人為淨飯王派遣的信使及隨從,另一萬人為鴦伽國(Aṅga)和摩揭陀國(Magadha)的良家子弟。佛陀以每日行走一由旬之路程,預計在兩個月內抵達迦毗羅衛國,此乃不急促(Aturita)的旅程。

此時,迦留陀夷比丘心想︰「世尊出發之事,我應當告知淨飯王。」隨即騰空,瞬間出現在迦毗羅衛國淨飯王的宮殿。

淨飯王見迦留陀夷比丘出現在王宮而喜出望外,他以高貴之座招待,並將殊妙飲食盛滿其缽。迦留陀夷比丘卻站起來,作狀要離去。

淨飯王說︰「尊者!請坐在此座進食。」

迦留陀夷比丘說︰「大王!我僅將在如來尊前進食。」

「尊者!如來在何處呢?」

「大王!如來為與您見面,已率領二萬比丘眾,在返回迦毗羅衛國的途中。」

淨飯王聽後歡喜雀躍:「尊者!懇請您接受我宮中的飲食供養。請您在世尊抵達迦毗羅衛國前,每日到此處領取供養佛陀的飲食。」迦留陀夷比丘默然而許。

於是,淨飯王在宮中以勝妙飲食供養迦留陀夷比丘後,將其缽洗淨,以香粉、薰香塗在缽上,並盛滿最上美味的飲食,交付迦留陀夷比丘:「請獻予如來。」

迦留陀夷比丘在眾目共睹之下,將缽投於空中,隨後騰空將盛滿食物的缽交至佛陀手中。佛陀接受父王的飲食供養。

迦留陀夷比丘每日騰空至淨飯王的宮中領取飲食,並在宮中宣布︰「今日世尊已跋涉如此距離的路程。」再向王族宣說佛陀的殊勝功德,好讓他們在見到佛陀之前,已種下信心的種子。迦留陀夷比丘領取飲食後,再返回供養佛陀,此舉延續至整個旅程,直至佛陀抵達迦毗羅衛國為止。

兩個月之後,當佛陀與二萬比丘抵達迦毗羅衛國時,淨飯王與釋迦王族親戚隆重地迎接佛陀及比丘眾。人人手持香花迎接,由盛裝的小男女為首,其次為王家的子女,其次為釋迦族人,依次向佛陀獻上香花、粉香等,並引導至專為佛陀及僧團準備的尼拘律園(Nigrodhārāma)住處。

佛陀進入尼拘律園,坐在為他所準備的法座上,二萬比丘亦圍繞佛陀而坐。此時,釋迦王族親戚們心想︰「悉達多太子比我們年幼,他是我們的弟弟輩、甥侄輩、兒子輩、孫子輩。」於是,他們對年幼的王子說︰「年幼的你們應當禮敬佛陀,而我們將坐在你們的身後。」

佛陀知悉王族親戚們自認輩分較高而心生驕慢,心想︰「這些傲慢的親戚,徒然無益地隨著歲月增老,因此不向如來作禮敬。這些自大的親人,對自證正等正覺的佛陀特質、對諸佛的威力及光耀一無所知。現在我將展示雙神變(Yamaka pāṭihāriya),讓他們見識佛陀真正的威力及光耀。」

於是,佛陀以白遍(Odātakasiṇa)進入第四禪,從第四禪出,佛陀決意讓光明遍滿一萬個世界。在决意的瞬間,一萬世界充滿光明,人、天人和梵天皆歡喜。此時,佛陀進入第四禪,以神通力升至空中,施展諸佛才能顯現、與諸弟子不共的雙神變。

佛陀從上半身噴出火焰,從下半身噴出水;從下半身噴火,從上半身噴水;從前半身噴火,從後半身噴水;從眼睛、從耳朵、從鼻子、從肩膀、從手、從側面、從腳、從手指、腳趾,乃至從每一身毛噴火、噴水,從每一毛孔噴火、噴水。火花及水花灑落,猶如佛陀足心的塵土落在釋迦親族的頭頂上。釋迦親族見此神奇現象,無不驚歎折服。

淨飯王敬肅地禮拜佛陀,對佛陀說︰「世尊!我兒!您出世的那一天,阿私陀仙人(Kāladevila)為您占相,正當我想使您向隱士禮敬時,我見您提起雙足放在隱士的頭上,見此神奇的現象,那是我第一次向您禮拜。在王宮舉行耕田儀式時,我們將您放在一棵蔭涼的閻浮大樹下,其他樹影皆因太陽角度的移動而轉移,但那棵閻浮大樹的樹蔭卻依然為您遮蔭,見此奇瑞現象,那是我第二次在您足下禮拜。如今見此未曾有、奇特、美妙的雙神變,此是我第三次在您足下禮拜。」

當淨飯王向佛陀伏身禮敬時,所有王室親戚無一人不向佛陀伏身禮敬。

王族親戚的驕慢已被降伏,佛陀變現寶石步道於上空。此步道以宇宙為中心,一萬世界的一萬座須彌山為主要支柱,東邊延伸至最東方世界的盡頭,西邊則延伸至最西方世界的邊際。柱子由黃金所鑄成,寬廣的經行道兩旁為黃金,中間鋪滿猶如細沙般的紅寶石及珍珠,其餘架構以閃耀的七寶嚴飾。此寶石步道猶如旭日初昇,照耀十方。

佛陀徐徐步行於寶石步道上,一萬世界的天人及梵天以曼陀羅花(Mandārava)、蓮花等灑於寶石步道上作為供養。人、天人、梵天、龍、緊那羅等無不歡喜禮敬佛陀,梵天更以詩偈讚歎佛陀。

佛陀從寶石步道下降至地面,端坐在專為佛陀所設的法座上,宣說《佛種姓經》(Buddhavaṁsa)。釋迦親族們專注聞法,此時天空降下蓮葉雨(Pokkharavassa),猶如蓮花葉翻轉之狀而降下,雨水恰如寶石之色彩。那些希望被雨水滋潤的人,則被雨滴沾濕;不希望被雨水滋潤的人,則滴水不沾身。釋迦親族們見此神奇現象無不驚歎︰「真是不可思議!實在太稀有了!」

佛陀對釋迦親族們說︰「蓮葉雨在王族聚集時從天而降,並非始於今日。在過去生亦有天降蓮葉雨之事。」於是,佛陀為他們宣說《毘輸安多羅王子本生經》11(Vessantara Jātaka),共一千偈。

聽聞佛陀說法結束後,釋迦親族們皆各自離去,無一人對佛陀及僧團作出明日飲食供養的邀請。淨飯王心想︰「除了我的王宮之外,再也沒有其他地方更適合我的兒子——如來的造訪了。如來必定會蒞臨王宮!」心中如此確定後,淨飯王未對佛陀及僧團作出邀請而返回王宮,在宮中命令侍從妥善地準備佛陀及二萬僧眾明日的飲食及暫時的住宿。

啟清淨法眼,萌出家之

次日,佛陀與二萬比丘眾進入迦毗羅衛國城鎮,無一人招待,也沒有人為佛陀接下手中的缽。佛陀立於城門,心想︰「過去諸佛在自己的故鄉如何行乞呢?是否不依順序,而巡迴具有權威者之家?或是各戶依次托缽行乞?」

藉由宿命通,佛陀得知過去諸佛皆依次行乞,心想︰「我亦須遵循諸佛的傳統。我的弟子們將能效法我依次托缽,完成沙門的義務!」

於是,佛陀從住在城門最前端的首戶人家開始,一戶接著一戶次第行乞。此消息不脛而走,迅速傳開,城中居民相互說︰「那尊貴的悉達多太子在街上步行托缽啊!」他們奔向二樓、三樓或更上層的樓閣處觀看。

耶輸陀羅12(Yasodharā)聽聞佛陀在城中托缽的消息,在宮殿的高處得見佛陀行乞後,前往淨飯王的宮殿向他報告此事。淨飯王得知佛陀未至王宮,反而在道路上托缽乞食,他心意惱亂,手整衣服而愴惶出宮。他前往佛陀所在之處,站立在佛陀尊前阻止︰「世尊!為何您步行托缽,讓我們蒙羞?您認為父王無法提供這為數龐大的僧眾之飲食嗎?」

佛陀說:「父王!次第托缽的作法,是我們由來已久的傳統。」

淨飯王說:「我的兒子!我們的傳承不就是剎帝利13(Khattiya)嗎?在此傳承中,並無一人是步行乞食者。」

佛陀說:「父王!剎帝利是你的傳承,我則是諸佛的傳承,由燃燈佛(Dīpaṅkara Buddha)、憍陳如佛(Kondañña Buddha)、吉祥佛(Maṅgala Buddha)乃至迦葉佛(Kassapa Buddha)的佛統。此諸佛及其他如恆河沙數的諸佛,皆以次第行乞,依行乞為生。」

於是,佛陀為淨飯王說出以下偈子︰

奮起勿放逸,行正法善行,
隨法善行者,此彼世安樂。14

「父王!比丘托缽而正當地站立在施者門前時,他應具足正念地接受飲食。他不應以不正當的方式托缽或接受食物,他應以值得被讚揚的方式落實托缽乞食。比丘如是妥善修持此法,將在此世及未來世皆安樂。」

淨飯王聽聞此偈即證得須陀洹果15,他從佛陀手中接過缽,邀請佛陀及僧眾入宮應供,並請佛陀及僧眾坐在為他們所設的座位上。當佛陀抵達王宮時,說出以下偈子︰

應行法善行,不行惡法行,
隨法行善者,此彼世安樂。16

「父王!比丘應捨棄不正當及不適宜的方式接受缽食17;應奉行正確的方式接受缽食。比丘如是妥善落實此法,將在此世及未來世皆安樂。」語畢,淨飯王證得斯陀含果18,摩訶波闍波提則證得須陀洹果,斷除了身見、戒禁取見及疑,不再墮惡趣,對佛法亦不存有疑惑。

翌日,摩訶波闍波提的兒子難陀王子加入僧團。在第七日,佛陀的兒子羅睺羅(Rāhula)跟隨佛陀出家。有一次,佛陀在王宮應供,宣說《大護法本生經》19(Mahādhammapāla Jātaka)及四聖諦,淨飯王證得阿那含果20

摩訶波闍波提見法入流後,即萌生出家之念。在《增支部•瞿曇彌經》21(Gotamīsuttaṃ)記載,摩訶波闍波提前往尼拘律園,向佛陀禮敬後站立一旁,對佛陀說: 「世尊!願女人得以在如來宣說的法、律中出家,若女人能出家,那就太好了!」

「瞿曇彌!夠了!對於女人在如來宣說的法、律中出家一事,你勿感到欣樂。」

摩訶波闍波三次提出請求,然而佛陀三次皆如是婉拒。她失望地想: 「世尊不允許女人在如來宣說的法、律中出家。」內心沮喪悲傷,落淚啼泣,向佛陀禮敬右繞離去。

佛陀拒絕此請求的原因,是因為佛陀決定不輕易地讓女人獲得加入僧團的許可。唯有經歷艱苦的努力而獲得的許可,女人才會意識成為比丘尼是件不易求得的事。如此,女人將不斷地保持警覺來維護比丘尼的身分。佛陀希望女人珍惜她們在艱辛奮鬥之後所獲得的出家因緣。  

尼眾僧團立,首位比丘尼 

那時,迦毗羅衛國及拘利國(Koliya)皆為釋迦族人之國,此二國之間有一條界河,名為羅奚尼河(Rohīnī)。由一座水垻控制河水的流量,此二國和平地輪流使用河水,以灌溉稻田。然而在一次旱災,界河的水量不足夠灌溉兩國的稻田,二國的農夫無法達到協議而引發爭端,此紛爭逐漸擴展至二國剎帝利王族之間的紛爭,一場戰爭即將在當天爆發。

那時,佛陀在舍衛城(Sāvatthī)祇樹給孤獨園(Jetavana)。拂曉時分,佛陀觀察世界而得知一場血腥戰爭即將在二國之間發生,佛陀預見自己能以說法化解敵意,度化二國的族人。於是午後,佛陀獨自前往即將引發戰爭的現場,結跏趺坐於二國各持兵器相向的上空中。

佛陀從髮髻散發黑藍色之光,使黑暗籠罩一切處。眾人見太陽未落卻出現此怪異現象,內心生起大恐懼,佛陀此舉是為了讓他們對造惡生起慚愧心。當恐懼佔據他們的心時,佛陀散發六色身光,出現在他們的面前。

釋迦族人得見佛陀,心想︰「與我們身上流著相同血統的佛陀已經到來,或許佛陀已知道我們之間的戰爭。」迦毗羅衛國釋迦族相互討論而決定︰「在佛陀面前將自己的武器落在他人身上,這實為不妥當!若拘利國人想殺害我們、將我們俘虜,就讓他們那麼做吧!」他們如此商議後,紛紛丟下武器而禮敬佛陀。拘利國釋迦族亦做了相同的決定,捨棄武器,跪拜禮敬佛陀。

佛陀從天而降,坐在法座上為他們開示五部《本生經》22,最後開示《經集•執杖經》23(Attadaṇḍasuttaṃ),迦毗羅衛國及拘利國的釋迦族聽聞佛法後,捨去敵意而和好如初。

二國王族心想︰「倘若如來不來調解,我們必然彼此毀滅而血流成河,是如來救了我們。倘若如來不出家,他將是統領四大洲的轉輪聖王,有上千隨從簇擁圍繞。然而,我們具有王族血脈的如來,捨棄轉輪聖王之榮耀,出家成為等自覺的佛陀,我們應讓具有王族血統的比丘隨侍在如來身邊。」

於是,迦毗羅衛國及拘利國王族一致決定,各派遣二百五十名釋迦王子,一共五百人跟隨佛陀出家。佛陀允許他們加入僧團,以「善來,比丘!」為他們授具足戒,並讓他們住在迦毗羅衛國大林園(Mahāvana)。此段時期,佛陀與五百比丘輪流前往迦毗羅衛國及拘利國應供,兩國的人民供養僧團大量的飲食及必需品。

由於此五百比丘並非出自於自己的意願出家,純粹在無法拒絕父母及親戚的要求下而加入僧團,因此過一些時日後,他們對出家生活感到無聊且乏味。此時,他們的五百妻子各請使者傳達訊息︰「我懇求你別樂於出家生活,自從你離去後,我們家族的事業日益走向沒落。」

佛陀觀察此五百比丘的心而了知他們的狀況,以神通帶他們前往喜馬拉雅山。此五百比丘看見錦繡河山、青山綠水等壯麗美景後,幾乎捨斷對妻子的貪愛執著。於是佛陀為他們開示《鳩那羅本生經》24(Kunāla Jātaka),他們聞法後皆證得須陀洹果。有一次,佛陀開示《長部•大會經》25(Mahāsamayasuttaṃ),此五百比丘、一兆天人及梵天聞法而證得阿羅漢果。

隨後,佛陀前往毘舍離(Vesālī)大林重閣講堂(Kūtāgārasālā, Mahāvana)進入第五個雨安居。那時淨飯王病危,佛陀從毘舍離再次返回迦毗羅衛國為父王說法,淨飯王由此證得阿羅漢果。於白寶蓋下,淨飯王在喜悅中般涅槃。

此時,在羅奚尼河界事件出家的五百釋迦王子之妻,如前再次傳達訊息給五百比丘希望他們返家。然而,已證得阿羅漢果的五百比丘回覆︰「我們無法再過俗家的生活。」此五百釋迦女心想︰「改嫁並不適宜」,於是她們一致決定前往摩訶波闍波提之處,懇請摩訶波闍波提向佛陀懇求,以獲得女人加入僧團成為比丘尼的許可。       

此五百釋迦女的請求,讓摩訶波闍波提想起當初佛陀首次返鄉時,她曾在尼拘律園請求佛陀讓女人加入僧團而被拒絕一事。為了表示決心,摩訶波闍波提吩咐此五百釋迦女在王宮剃髮,穿著袈裟,隨後一起計劃前往毘舍離大林重閣講堂佛陀所在之處,為此趟旅途作安排及準備。

迦毗羅衛國及毘舍離相距五十五由旬,大約是六百二十公里。當時,迦毗羅衛國的王室成員與拘利國的王室成員心想︰「這群溫室長大的嬌柔公主及王室女子,不可能徒步完成如此遙遠的旅程。」於是,為她們安排五百輛車乘。然而,五百釋迦女自忖乘車對佛陀並不尊敬,而堅持徒步完成此五十五由旬的路程。二國王室只好為她們在每一站提供飲食及必需品,並安排足夠的侍衛護駕,確保她們安全地前往毘舍離。

摩訶波闍波提及五百女徒步展開她們的求法旅程。不難想像,猶如摩訶波闍波提這般嬌貴之女,自幼不缺隨從服侍、不曾勞役作務,如今卻捨棄華麗的衣飾,剪掉烏黑的秀髮,不顧嬌美的尊容,放下王后的尊貴。她帶著五百高貴的釋迦族女,忍受漫漫長路的日曬雨淋、體力支透,這決心已非比一般,她們幾乎不顧一切地將生命的所有豁了出去。她們的內心只有一個堅持的聲音——出家求法。

由於步行過度,她們的雙腳起了水泡,水泡磨破而流出膿血,舊患未愈又添新傷,受傷的皮肉已焦糊。然而,這些皮肉之苦遠遠不及內心的煎熬,不及那日夜懸掛在心頭的焦慮︰佛陀已拒絕接受女人出家,會否再次傾聽我們的請求?我們會再度被拒絕嗎?

然而,她們心中對出離的渴望,依然推動著她們一步步繼續邁進,由始至終不曾放棄。直至大林重閣講堂遠遠地映入眼簾,那一刻,她們崩潰地痛哭︰「我們終於抵達了!」

然而,僧團這扇門是否會為女人而開呢?她們不敢進入寺院內,拖著受傷浮腫的雙腳,身體臉上沾滿塵土,極度疲憊地站立在大林重閣講堂門外,憂慮痛苦地哭泣。摩訶波闍波提心想,她未得佛陀的允許而自行披上袈裟,此消息已傳遍各地。如果佛陀允許女人出家則好,若佛陀不允許女人出家,她將被譴責。

阿難尊者看見摩訶波闍波提以這般窘境,站立在大林重閣講堂門外,尊者趨前詢問摩訶波闍波提:「繼母瞿曇彌!為何你如此狼狽不堪?迦毗羅衛國及拘利國的王族發生悲慘之事而毀滅了嗎?為何你陷入如此的窘境,雙腳浮腫、衣衫襤褸、身體沾滿塵土、悲傷沮喪地站立在講堂門外哭泣?」

摩訶波闍波提難過地回答︰「阿難尊者!我們站立在門外哭泣,因為世尊不允許女人在如來宣說的法、律中出家,成為比丘尼。」

阿難尊者聽後,安慰她而說︰「繼母瞿曇彌!倘若如此,請你在此處稍候片刻,讓我去向世尊乞求,讓女人在如來宣說的法、律中出家。」

於是,阿難尊者前往佛陀之處,禮敬後坐於一面,對佛陀說:「世尊!繼母摩訶波闍波提瞿曇彌正站立在講堂門外,她雙腳浮腫、身體沾滿塵土、陷入悲傷沮喪的窘境,哭泣地說:『世尊不允許女人在如來宣說的法、律中出家。』世尊!願女人能在如來宣說的法、律中出家,若女人能出家,那就太好了!」

佛陀說:「阿難!夠了!對於女人在如來宣說的法、律中出家一事,你勿感到欣樂。」

阿難尊者向佛陀三次請求,第三次佛陀依然如此回答︰「阿難!夠了!對於女人在如來宣說的法、律中出家一事,你勿感到欣樂。」

這時,阿難尊者心想: 「世尊不允許女人在如來宣說的法、律中出家,那麼讓我以其他方法乞求世尊,讓女人在如來宣說的法、律中出家。」

於是,阿難尊者對佛陀說:「世尊!女人若在如來宣說的法、律中出家,能證得須陀洹果,或斯陀含果,或阿那含果,或阿羅漢果嗎?」

「阿難!女人若在如來宣說的法、律中出家,能證得須陀洹果,或斯陀含果,或阿那含果,或阿羅漢果。」

「世尊!若女人在如來宣說的法、律中出家,能證得須陀洹果,或斯陀含果,或阿那含果,或阿羅漢果,請允許我提出以下之事,堪作為世尊對此請求的悲憫考量︰摩訶波闍波提瞿曇彌對世尊多有助益,她是世尊的姨母、養母、乳哺母。世尊出生不久而親生母親命終,從世尊出世以來,她照顧世尊身心的安康,每日兩次以香水為世尊沐浴,她奉乳使世尊飲。」

「世尊!我懇請世尊允許女人在如來宣說的法、律中出家,成為比丘尼。」

佛陀最終接受阿難尊者的懇求,對尊者說︰「阿難!倘若摩訶波闍波提接受此八敬法,則令此八敬法成為她的具足戒:

  1. 即使受具足戒的百歲比丘尼,對當天受具足戒的比丘,亦應作禮敬、起迎、合掌、恭敬。此法應被恭敬、尊重、尊敬、奉事,有生之年不應逾越。
  2. 比丘尼不得在附近沒有比丘之處,作三個月雨安居。此法應被恭敬、尊重、尊敬、奉事,有生之年不應逾越。
  3. 每半個月比丘尼應到比丘僧團問布薩與親近教誡。此法應被恭敬、尊重、尊敬、奉事,有生之年不應逾越。
  4. 雨安居已過時,比丘尼應在二部僧眾(比丘,比丘尼)中,對所見、所聞、所疑三事作自恣。此法應被恭敬、尊重、尊敬、奉事,有生之年不應逾越。
  5. 若犯重法時,比丘尼應在二部僧眾中,行半個月的摩那埵26(Mānatta)。此法應被恭敬、尊重、尊敬、奉事,有生之年不應逾越。
  6. 對六法已學習兩年的式叉摩那,應在二部僧眾中求具足戒。此法應被恭敬、尊重、尊敬、奉事,有生之年不應逾越。
  7. 比丘尼不應以任何理由詈罵、讒謗比丘。此法應被恭敬、尊重、尊敬、奉事,有生之年不應逾越。
  8. 從今日起,禁止比丘尼告誡比丘,不禁止比丘告誡比丘尼。此法應被恭敬、尊重、尊敬、奉事,有生之年不應逾越。」

「阿難!倘若摩訶波闍波提接受這八敬法,則此成為她的具足戒。」佛陀宣說此八敬法作為尼眾遵守的條約後,佛陀允許比丘尼僧團的成立。

阿難尊者在佛陀尊前學此八敬法後,到寺院門外見摩訶波闍波提,並對她說:「繼母瞿曇彌!若你接受八敬法,則它將成為你的具足戒。」

阿難尊者唸出八敬法的內容,再次說明︰「繼母瞿曇彌!若你接受八敬法,則它將成為你的具足戒。」

摩訶波闍波提歡喜地說︰「尊者阿難!譬如喜好以花朵裝飾自己的年輕男女,已將頭洗淨,當他被給予青蓮花環、茉莉花環、善思花環時,他將熱誠地伸出雙手接受,頂戴在頭上。同樣地,尊者阿難!我接受此八敬法,有生之年不會逾越。」

她以堅定的心,承諾遵守八敬法。當摩訶波闍波提接受此八敬法時,她自然成為僧團的一員,成為比丘尼,無需經過正式的戒壇授戒儀式,此方式稱為「以八敬法得具足戒」(Aṭṭha garudhammā paṭiggahana upasampadā)。

於是,阿難尊者前去見佛陀,向佛陀禮敬後坐在一旁,對佛陀說:「世尊!摩訶波闍波提瞿曇彌已接受八敬法,有生之年不會逾越。」

佛陀隨著說,女眾出家則梵行將不會久住。八敬法的作用猶如預先建立的堤防,防止水溢出,因此,此預先安立的八敬法,比丘尼盡形壽都不應該違犯。

隨後,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往詣佛陀之處,禮敬後坐在一面,問道︰「世尊!對於具有王室血統的五百釋迦女,我應如何做呢?」

佛陀說法教示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她聽聞教導後,禮敬佛陀右繞而離去。之後,佛陀以此因緣對比丘們說法,並告訴比丘們︰「諸比丘!我允許比丘尼隨比丘而受具足戒。」27

於是,在比丘尼數量不足的情況下,以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為戒師(Upajjhāya),比丘們向五百女傳授比丘尼具足戒,此傳戒稱為「一部僧授」(Ekato upasampannā)28。以此,比丘尼教團正式成立,而摩訶波闍波提瞿曇彌為首位比丘尼。

精勤不放逸,一切諸漏盡

出家後,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前往大林重閣講堂,向佛陀恭敬頂禮,並向佛陀請法︰「請世尊為我略說法要,我聽聞世尊的教導後,將獨住寂靜、不放逸、熱誠、精勤。」

佛陀為其開示何謂法及非法︰若知這些法導向貪、結縛、積集、大、不知足、聚會、懈怠、難養,則可知這些是非法,非律,並非導師所教;若知這些法導向離貪、離繫、損減、少、知足、閑靜、發勤精進、易養,則可知這些是法,是律,是導師所教。

佛陀對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以上的教導記載於《增支部•簡要經》29(Saṃkhittasuttaṃ)。她以此教導精進修行,不久之後即證得阿羅漢果,獲得三明30、六種神通、四無礙解及八解脫31

有一次,佛陀住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帶領五百比丘尼一同謁見佛陀,懇請佛陀教誡比丘尼、為比丘尼說法。 於是,佛陀指示上座比丘們輪流教導比丘尼。

有一次,輪到難陀迦比丘(Nandaka)時,他不願前往教誡比丘尼。佛陀為此特別指示,請難陀迦比丘為比丘尼們說法。

於是,難陀迦比丘前往比丘尼處,以各種譬喻詳說六根與六塵無常、苦及無我,並以七覺支結束教導。比丘尼眾聞法後感到歡喜,起座向難陀迦比丘禮敬右繞,接著前往謁見佛陀,向佛陀禮敬右繞後離開。

佛陀知悉那些比丘尼對難陀迦比丘的教導感到悅意,但意向並未圓滿,尚未證得道果。 於是,佛陀請難陀迦比丘次日以完全相同的內容,再次教誡五百比丘尼。

翌日,當難陀迦比丘以相同的法再次教導比丘尼眾時,五百比丘尼皆轉凡入聖,最低的成就亦至少是須陀洹果聖者。此殊勝的法筵,記錄於《中部•難陀迦教誡經》32(Nandakovādasuttaṃ)。

此五百比丘尼精勤修行,不久後皆證得阿羅漢果,具足三明、六種神通、四無礙解及八解脫。

尼眾之耆宿,佛陀所讚許

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對佛陀的讚許、對自己的證悟宣言及對姊姊摩訶摩耶的憶念,記載於《長老尼偈》33

禮敬覺者勇者佛,一切有情最上者,
我與為數多人眾,脫離諸苦得解脫。

知悉諸苦諦,斷竭渴愛因,
修聖八支道,無漏證寂滅。

昔日為母子,亦或為父兄,
或為我祖母,如實我不知,
不識真實相,以故入輪迴。

我今見世尊,此我最後身,
生死輪迴斷,已不受後有。

發奮努力且堅定,常行勇猛為精進,
見此和合佛弟子,以此禮敬一切佛。

摩訶摩耶生瞿曇,實為眾生得利益,
世間病死所擊者,去除五蘊得自在。

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在偈中,皈依禮敬無上尊貴的佛陀,並讚揚佛陀讓她及眾人脫離苦海的功德。她已證得無漏涅槃,不再有來生。她的姐姐摩訶摩耶,為了眾人的利益而誕下了喬達摩佛,讓被生病及死亡所襲擊的人們,得以粉碎眾苦。

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是比丘尼僧團之首座,也是比丘尼僧團的首要尼師領導者。有一次,佛陀在祇樹給孤獨園說法時,讚許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比丘們!在我的比丘尼弟子中,資深者,以摩訶波闍波提瞿曇彌為第一。」34

入般涅槃,天及人眾悲

當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邁入一百二十歲的高齡時,她住在毘舍離的尼眾寺院,那時佛陀則在毘舍離大林重閣講堂。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即將入般涅槃,此事跡記載於《譬喻經》35

那時,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在屏處禪坐,生起此念︰「我不忍心見世尊、兩位上首弟子、羅睺羅、難陀等入般涅槃,我將在他們之前入滅。我將前往世尊之處,求得入滅的允許。」當時,其餘五百比丘尼亦同時生起相同的心念。此時,山岳大地震動,空中雷鳴巨響,天人們憂傷悲泣,守護尼眾寺院的護法神哀號慟哭。

五百比丘尼至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之處,以頭面頂禮長老尼之足,說︰「長老尼!當我們在靜處禪修時,我們的身體被雨滴所淋灑,山岳大地震動,天空雷鳴巨響,天人們哀號哭泣,這是什麼原因呢?」

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回答︰「比丘尼們!我入般涅槃。我將前往謁見世尊,以獲得入滅的允許。」

五百比丘尼聽後同聲道︰「長老尼!若您般涅槃,我們也將懇請世尊的允許而入滅。我們與您一同出家、出離輪迴,與您一同般涅槃。」

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望著比丘尼們,微笑說︰「對於趣向般涅槃之人,我還需說些什麼呢?」

於是,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及五百比丘尼準備離開尼寺,前往大林重閣講堂。離去前,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對守護尼眾寺院的諸天說︰「天人們!懇請你們原諒,這將是我最後一次凝視這座尼寺。我將趣入涅槃,不再有老與死、沒有怨憎會,亦無愛別離。」   

聽見此番話語,那些尚未斷除愛的天人們悲慟哀號︰「我們的福德太薄了!這座尼寺即將人去樓空。猶如日出的星辰一般消失,佛陀的繼承者已不復得見。瞿曇彌比丘尼與五百比丘尼即將趣入涅槃,恰如恆河支流皆歸向大海。」

於是,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及五百比丘尼啟程上路。當她們踏出寺院而浩浩蕩蕩地走在路上時,女居士們看見比丘尼們出走離去,紛紛奪門而出,跪在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足前,悲傷難過地哭泣道︰「長老尼!請別捨棄我們這些孤獨的人,入般涅槃對您並不適宜!」她們心煩意亂地啼哭。

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慈愍地看著她們,哀憐地說︰「孩子們!停止哭泣吧!今天應是你們歡笑喜悅的日子。」

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繼續說︰「我已了知苦諦,已斷除苦因,已作證滅諦,已善修聖道。我已奉侍世尊,完成世尊的教導,卸下輪迴的重擔,斬斷導致再生的繫縛。我出家的意樂已圓滿達成,一切諸漏煩惱皆已斷盡。趁世尊及其正法尚圓滿無缺地住於世間時,此時正是我該離去的時候。」

她繼續安慰道︰「孩子們!請勿為我感到悲傷。僧團中尚有許多戰勝煩惱的勝利者︰憍陳如、阿難、難陀、羅睺羅等,他們尚住在世間,僧伽安樂且合和,外道的驕慢得以被降伏。那位粉碎死亡邪魔、甘蔗王族中具有盛名者36——世尊尚住於世,孩子們!這不正是我入滅的最好時機嗎?我久遠劫來的心願,即將在今日得以圓滿,此時應擊響喜悅之鼓。但是孩子們!為何你們哭泣呢?」

「倘若你們愛戴我,了知此為恩惠,為了正法的久住,你們應當堅定地精進不懈。由於我的請求,世尊允許女人出家,我已歡喜自作證,你們亦應如是效法,追隨世尊。」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對女居士們教誡後,與五百比丘尼前往大林重閣講堂。

請佛許涅槃,入滅前告別

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與五百比丘尼抵達大林重閣講堂,抵達後禮敬佛陀。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恭敬地對佛陀說︰「善逝!我是您的養母,而您是我的慈父。您給予我正法的喜樂,依於您而我出生。您的血肉色身由我養育,我的清淨法身由您滋養。我以母乳令您片刻暫緩飢渴,您以法乳令我究竟獲得寂靜。」

「我養育守護您,但您並不因此而負債於我。對於冀求孩子的女人,能獲得如您這般的兒子,已滿其所願。即使如曼陀多王者,其王母亦陷在輪迴之海,但是兒子!依於您,我得以渡越輪迴的大海。實際上,『王母』之名極其易得,而『佛母』之名無上難得。我已得此難得之名,無論大小的願望,依於您,我皆得成滿。我將捨棄此身而入般涅槃,勇者!導師!苦達邊際者!請您允許我入般涅槃。」

接著,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禮敬佛陀,作如此請求︰「世尊!請伸展您那柔軟如蓮花、具千輻輪相之雙足,我將以母愛兒之心,禮敬您的雙足。請世尊展示您那猶如黃金般之身,最後一次見佛身後,我將歸涅槃。」

於是,佛陀向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展示具足三十二相妙色莊嚴之身,彷彿旭日從雲中昇出。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將頭置放於佛陀的足心下,那具有千輻輪相的足心,猶如蓮花出水盛開綻放,恰如拂曉朝陽霞光四射。

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說︰「我禮敬人中之日、日種之幢幡。經歷最後一次的死亡之後,我將再也見不到您了!」

接著,她向佛陀頂禮懺悔︰「世間最上者!女人被認為所思所作皆有過失,倘若我有過失,請您悲憫寬恕我!為讓女人得以出家,我屢屢懇求您,倘若我有過失,請您哀愍寬恕我。獲得您的允許,我教導比丘尼們,倘若我的指導不適宜,請您忍恕我。」

佛陀對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說︰「對於具德無缺,以德莊嚴者,何來的忍恕呢?對於趣向涅槃者,我還需說什麼?在我清淨無缺的僧伽中,善於出離世間者,見世間的敗壞及過患,猶如黎明時的弦月,漸漸退去而消失。」

五百比丘尼向佛陀行右繞,猶如眾月星辰圍繞須彌山。她們伏禮佛足,站在一面瞻仰佛陀。

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對佛陀如是讚美︰「我眼見世尊相、耳聞世尊語而不飽足,如今已作證圓滿,我的心滿足於佛法之味。當您在眾中作獅子吼、駁斥外道驕慢者時,得以見到您的尊顏,任誰都幸福。您的足踵圓滿,指長爪赤美,那些得以禮敬您的雙足者,是何等的幸福。您微妙親切之語,斷惡有益之言,那些得以聽聞佛語者,任誰都幸福。如今我何其幸運,得以虔誠禮敬佛足,藉由您的正法言教,我已渡越輪迴大海。」

語畢,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禮敬僧團,敬禮羅睺羅尊者、阿難尊者、難陀尊者等,並說︰「此身猶如蛇的棲息處、疾病的住處、苦的聚集所、老死的處所,我對身體的種種過患生起厭離。此身充滿污穢,仰仗因緣合和而存,厭此色身,因此我般涅槃。孩子們!請給予肯許。」

難陀尊者、羅睺羅尊者皆是阿羅漢,已去除憂惱,住於不動及無漏,尊者們如實觀照法性:「由因緣所聚的有為法,猶如芭蕉樹般不堅實,猶如陽焰般虛幻,轉瞬即逝、不斷變化。世尊母親的妹妹——繼母瞿曇彌比丘尼,即將入般涅槃,一切有為法皆是無常的。」

然而,阿難尊者尚在有學37,他感到憂惱,在該處落淚悲泣︰「瞿曇彌比丘尼即將離去,不久後,佛陀亦將入般涅槃,猶如無薪柴之火焰。」

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對哭泣的阿難尊者說︰「孩子!您熱心於服侍佛陀,多聞深如大海。歡喜的時候即將到來,您確實不該感到憂悲。親愛的孩子!由於您的協助,我已證得涅槃;由於您的請求,佛陀允許女人得以出家。因此,孩子!切勿悲傷,您的苦勞已有了成果。在過去從未曾見的真理,乃至外道教授者亦未曾見的境界,已被七歲的童女所見。佛教守護者!這是您最後一次見到我了,我將前往那無法再見之處。」

接著,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述說她般涅槃的因緣︰「有一次,當佛陀說法時咳嗽,當時我對佛陀如是祈求︰『大勇者!祈請您長久住世,住此世間一劫。為了世間的利益,請勿老與死。』

那時,佛陀對我如是說︰『瞿曇彌!不應如你所祈請這般,向如來作禮敬。』

『那應如何禮敬如來呢?如何禮敬諸佛呢?請世尊給予教導。』

佛陀說︰『看看我的合和弟子眾,他們發勤精進,堅固常勇猛,此乃禮敬如來。』

於是,我返回尼眾寺院,獨自思惟︰『世尊已不再有來生,世尊歡喜於合和眾。我般涅槃,如此有何不吉祥呢?』

如此思惟後,我往詣佛陀之處,向佛陀懇請入滅的允許,佛陀允許道︰『瞿曇彌!你應知適當的時間!』」

「我已燒盡諸煩惱,斷除一切有,如象的繫縛被切斷,我住於無漏。我獲得三明、六種神通、四無礙解及八解脫,已完成佛陀的教導。」

廣演大神通,清涼善涅槃

佛陀對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說︰「尚有人對於女人能否體證道果,而感到猶豫及困惑。為斷除愚者的見解,瞿曇彌!你應展示神通。」

於是,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伏身禮敬佛陀後,躍升空中,一人變現多人,多人化為一人,或隱身或顯身,走越牆壁及山岳,猶如穿過雲朵一般。她自在無礙地隱沒於地中,或步行於水上,又如飛鳥在虛空結跏趺坐。她身得自在,直至梵天界。她將須彌山作為手杖,將大地倒覆當作傘,持之於虛空中步行。她使世間香薰遍滿、火焰環繞,猶如劫末日時出現六個太陽。她將須彌山(Meru)、目真鄰陀池(Mucalinda)、曼陀羅山(Mandara)及怛怛羅山(Daddara)猶如芥籽般握在手中。她以一根指頭覆蓋日月,一千日月作為寶石,串如項鏈。她一手持四大海水,猶如劫末日的風雲般,令暴雨狂下。她變現轉輪王、象、獅、金翅鳥 ……

隨後,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一人化作無量比丘尼,後又消失為一人,對佛陀說︰「大勇者!您的繼母已圓滿您的教導,逮得大利益。具眼者!我向您禮足。」

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從天宮而下,頂禮佛陀後坐於一面,對佛陀說︰「大牟尼!我已經一百二十歲,至此實在已經足夠了。勇者與導師!我將入般涅槃。」

眾人見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展現大神變,皆感到驚讚,他們合掌說:「聖尼!您的勇猛及傑出,皆在此無比神通中淋漓盡致地展現!」於是,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以無數偈子述說她過去生,始於勝蓮華佛所累積的波羅蜜。

之後,五百比丘尼躍升空中,猶如群星聚集而光耀閃爍,她們展示多種不可思議的神變,猶如金匠展示其多種精湛飾品,佛陀與眾人皆歡喜。

五百比丘尼從天而降禮敬佛陀,坐於一面,對佛陀說︰「勇者瞿曇彌是哀愍我們的人,由於受您宿福所薰,我們獲得漏盡。我們的煩惱已被燒盡,一切導致再生的因已被斷除,猶如大象斷了繫縛,我們住於無漏。我們得以在最勝佛陀尊前逮得三明,獲得六種神通、四無礙解及八解脫。大導師!我們以慈愛之心奉侍您,大牟尼!請允許我們入般涅槃。」她們向佛陀表達對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的感恩,對自己的證悟作獅子吼,並請求佛陀給予入滅的允諾。

佛陀說︰「親愛的女兒們!對我說『我們入般涅槃』之人,我還能說些什麼呢?我今如是說,你們應知何時最為適宜。」

得到佛陀的允許後,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與五百比丘尼禮敬佛陀,起座離去,返回尼眾寺院。佛陀與眾人在門口送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及比丘尼眾。此時,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將手伏在世尊的足下,與眾比丘尼作最後禮足︰「此是我最後一次奉見您了,世間怙主!您的容顏——那不死甘露的泉源,再也見不到了。您的足如妙蓮花,禮敬後再也觸不到了。勇者!今日我將歸於寂滅涅槃。如實見其本然,色身為何物呢?色身乃因緣聚合的有為法,遷流變化且短暫不安。」

向佛陀作最後禮敬後,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及五百比丘尼返回尼眾寺院,在各自的座位上結跏趺坐。此時,女居士們聞風而至,得知此乃最後一次得見聖尼們,紛紛前往禮足。她們極度悲傷,以手捶胸,憂惱哭倒在地上,猶如斷根的蔓草。

在她們之中,有一位具有信慧、具足精進的女居士如是祈請︰「尊師!請成為我們的皈依處,別捨棄我們,切勿歸涅槃,我們皆在此頭面伏禮作祈請。」

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慈愛地輕撫她的頭,說︰「孩子!你們勿沮喪,勿掉入死魔的羅網。諸行皆無常,皆會分離及動搖。」

於是,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捨初禪,依序入定至四禪、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如是依順序入定。之後,逆轉至初禪,再依序入第四禪。從四禪起後,猶如燈火之焰熄滅一般,進入般涅槃。五百比丘尼也跟著入般涅槃。

此時,大地震動,雷聲隆隆,聚集在該處的天人皆悲痛涕泣,空中飄下了雨花覆蓋大地。須彌山諸山王亦顫動,猶如舞台上的舞者;大海哀號而吹起大風,海浪激起了哀響。天人、龍、阿修羅、梵天悲泣地說︰「諸行無常!瞿曇彌比丘尼的色身最終亦壞滅了,其他五百比丘尼圍繞著瞿曇彌比丘尼,她們亦般涅槃,如燈焰瞬間熄滅。嗚呼!會者終必離,有為法無常,生者終必滅!」天人及人們如是哀傷悲泣。

此時,天人與梵天向佛陀稟告,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與五百比丘尼已般涅槃。於是,佛陀對阿難尊者說︰「阿難!如來的母親已般涅槃,你將此事告知比丘眾。」

那時,阿難尊者淚流滿面,悲聲地告知比丘眾︰「比丘們!請集合!住在東、南、西、北的比丘,佛陀的繼承嗣子,請諦聽我的言述。佛身守育者——瞿曇彌比丘尼,恰如日出的星辰,如今已歸寂滅。她已至無為處,捨棄『佛母』之名。即使是具有五眼的導師,如今亦無法得見她的去處。對善逝具有信心者、牟尼的弟子們、佛陀的繼承嗣子等眾,你們應當前往禮敬佛母。」

此時,佛陀的眾弟子從遙遠的地方,或以佛陀的威力,或以神通力前來聚集,前往禮敬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此時,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猶如入眠,置於純金打造的重閣內。守護世間的四大天王以肩平擔重閣,帝釋天及諸天亦聚集在重閣處。

毘首羯摩天38(Vissakamma)為諸比丘尼建造五百重閣,顏色恰如秋天的日光。諸比丘尼們被移至重閣中,由諸天肩擔出行。隊伍首先由人、龍、天人、修羅、梵天走在前端;後隨五百比丘尼金色重閣,由天人運載;尾隨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的金閣,由四天王天的四位天王運載;隊伍的最後,是佛陀及比丘們隨行。

此時,天上有莊嚴的華蓋,擴展蔓延開來,日月星辰映照成金黃。在前往荼毗場的路上,眾多旗子飄揚,薰香從天而降,地面綻放諸花,猶如香花製成的地毯。此時太陽與月亮同時可見,天空星辰閃爍著光芒。即使在午間,陽光猶如月光般清涼。天人以馥郁的香鬘、音樂歌舞供養禮敬;梵天、龍、修羅亦各盡其能力,運載供養般涅槃的佛母及阿羅漢聖尼。

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之入滅,確實稀奇殊勝、盛況空前,因為佛陀入涅槃時,舍利弗及目犍連二上首弟子已入滅,然而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入般涅槃時,佛陀及二上首弟子尚在人間。

比丘尼們的葬堆由撒香與抹香等一切香所造,以此荼毘。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荼毗後,僅遺留舍利。阿難尊者撿起舍利,觸動地說︰「瞿曇彌已滅去而不見蹤跡,其身已被火化。如此,佛亦將在不久入般涅槃。」阿難尊者感到憂慮。

阿難尊者依佛陀的囑咐,將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的舍利,放入她常用的缽中,並將此缽獻於佛陀。佛陀以雙手捧舍利,對大眾如是教導︰「猶如具有硬髓的大樹,其大幹因無常而崩壞,比丘尼僧團的大幹——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亦如是,寂靜入涅槃。」

佛陀接著說︰「此實為善妙,我的母親已達涅槃,僅遺留舍利,無憂無悲。切勿為我母而感到哀傷,她已渡輪迴的大海,已滅諸苦惱,清涼入涅槃。比丘們!她是大智者、大慧者及廣慧者,乃比丘尼中最資深者,你們應當銘記。」

「她具有大神變、天耳通,能知曉他人心中所想之他心通。此外,她亦具有天眼通、宿命通及漏盡通。她具足四無礙解,具足清淨智,因此她不使人哀傷。」

「猶如鐵棒的火焰,冷卻而不知蹤跡,如是已解脫、已渡的瀑流、已獲不動樂之人,亦不知其去處。因此,你們應當以自己為洲、以自己為明燈,以念處為行境,修習七覺支,將能抵達苦的邊際。」39

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如璀璨的星辰,消失於拂曉的天空。她自在清涼入般涅槃後,佛陀對眾弟子如是教誡。

宿世福慧薰,善願已圓成

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的成就,並非僅是此輩子的努力,多生累劫前,她已不斷地累積波羅蜜40

在十萬劫前,勝蓮華佛41(Padumuttara Buddha)出於世間時,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出生於鵞城(Haṃsavatī),一戶具有榮譽及財富的大臣之家。一次,她與父親及隨從們,至勝蓮華佛處聞法,看見勝蓮華佛置某位比丘尼為資深第一。她聽後心生歡喜,連續七日對以佛陀為首的僧團作廣大供養,並發願在某尊佛座下成為資深第一比丘尼。勝蓮華佛以神通觀察,確定她能滿願,因此為她授記︰

汝於七日間,飲食施僧伽,
我將為稱讚,諦聽聞我說。

十萬劫之後,出生釋迦族42,
彼名喬達摩,尊師在世間。

汝於彼法中,為繼承嗣子,
汝名瞿曇彌,尊師尼弟子。

汝為佛母妹,佛命保育者,
資深比丘尼,汝得第一位。43

她聽聞後心生歡喜,終生供養僧團,捨報後出生三十三天(忉利天)。由於善業的緣故,她在色、聲、香、味、觸、壽命、容色、安樂、名聲與威勢,更勝於其他諸天。三十三天捨報後,由於過去的業報,她出生在波羅奈(Bārāṇasī),為五百女奴隸之首。

女奴隸之首及五百奴隸經常勞作,以完成雇主所交代的種種任務。當時,波羅奈雨季已漸近,五位辟支佛從難陀姆羅山窟(Nandamūlaka)騰空,至仙人墮處鹿野苑(Isipatana Migadāvana)下降地面,入城托缽乞食。托缽乞食後,辟支佛聚在鹿野苑,討論雨安居的住處,他們說︰「我們應找人建造房舍,以度過雨安居。」44

在傍晚時分,他們披袈裟進入城內。此時,女奴隸之首正持容器準備前往汲水,她見五位辟支佛正進入城內。

辟支佛入城後,站立於一戶富人家門前,此富人了解他們的需求後,說︰「我們可沒時間,請尊者到其他地方去吧!」於是,辟支佛離開出城。

此時,女奴隸之首碰見此五位辟支佛,她放下手中的容器向他們頂禮,問道︰「尊者!您們剛入城,為何那麼快出城呢?」

「我們進城請求建造房舍,以度過雨安居。」

「那您們是否已找到人幫忙?」

「沒有,女士!」

「這些房舍是否僅限於顯赫人家方可作捐獻,還是如我這般奴隸作捐獻亦適宜呢?」

「任何人都可以捐獻。」

「太好了!尊者!我們將建造及捐獻房舍。明日請接受我們的飲食供養。」

對辟支佛作出此邀請後,她不入城而折返回汲水處,召集五百女奴隸,說︰「女士們!你們希望一直成為他人的奴隸,或希望能擺脫奴役?」

「尊敬的女士!我們希望能擺脫奴役。」

「倘若如此,我已邀請五位辟支佛明日應供,五位辟支佛需要房舍住處,請你們的丈夫明日前來義務勞作一天。」

「好的。」

當他們的丈夫在傍晚時分回家時,她們告知此事,五百奴隸的丈夫都表示願意幫忙,並集合在一處。此時,女奴隸之首鼓勵五百奴隸的丈夫明日伸出援手,為五位辟支佛建造雨安居的住處,並闡述此布施的利益及功德。那些最初不太願意伸出援手的人,聽了女奴隸之首的勸導後,亦樂意給予協助。

次日,以飲食供養辟支佛後,她將建設的工作做妥善安排與分配。於是,他們進入森林收集建築材料,並為每位辟支佛各造一座房舍,設有行禪步道、床榻、椅子及飲水器皿。他們邀請辟支佛在此度過三個月雨安居,並輪流供養辟支佛雨安居期間的飲食。那些被安排當日供養辟支佛飲食,卻貧窮而沒有能力供養的人,他們可從女奴隸之首處拿取食物供養辟支佛。

當雨安居結束後,女奴隸之首要求五百女奴隸各編織一片粗布,以此五百片粗布,換取精緻布料所製的五套袈裟,虔敬供養五位辟支佛。供養圓滿,辟支佛在她們的注目下,騰空飛至香醉山(Gandhamādana)。那一世,她們終生行善,捨報後皆轉生天界。

從天界沒後,女奴隸之首出生在波羅奈國,成為一名織工之首。當時國王邀請五百辟支佛45應供,然而當辟支佛抵達王宮門前時卻無人接待、請坐或供食。於是,他們離開王宮,進入織工的村莊。織工之首見五百辟支佛,歡喜禮敬並提供飲食供養。辟支佛接受供食後,返回香醉山。

由於奉行各種善業,十萬劫間她僅出生在人間與天界,直至喬達摩佛即將出於世間,她出生在天臂城,為善覺王之次公主,亦是佛陀的養母,此是她的最後一生。她所帶領的五百比丘尼,乃過去世一同供養辟支佛的五百奴隸,此善業讓她們在無數次的輪迴中,互相牽連在一起。今世以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為首,五百女出家修行,如今亦達最後生,清涼入寂滅。

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她一生的影響力無遠弗屆,甚至改變了眾多女人的命運,至今依然是尼眾僧團最為感恩戴德的對象之一。無論時代如何變遷,世界如何物換星移,只要出家女眾的身影依稀可見,她的勇氣及智慧就深深地烙印在每一位尼眾的心裡,甚至感激涕零這得來不易的一切。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為寂靜道上最閃亮的女性之光,是出家尼眾永遠的懷念與感恩。


電子書:

有聲書:

01 資深第一比丘尼——摩訶波闍波提瞿曇彌

02 資深第一比丘尼——摩訶波闍波提瞿曇彌

03 資深第一比丘尼——摩訶波闍波提瞿曇彌

04 資深第一比丘尼——摩訶波闍波提瞿曇彌

05 資深第一比丘尼——摩訶波闍波提瞿曇彌

06 資深第一比丘尼——摩訶波闍波提瞿曇彌

07 資深第一比丘尼——摩訶波闍波提瞿曇彌

08 資深第一比丘尼——摩訶波闍波提瞿曇彌

09 資深第一比丘尼——摩訶波闍波提瞿曇彌

10 資深第一比丘尼——摩訶波闍波提瞿曇彌

11 資深第一比丘尼——摩訶波闍波提瞿曇彌

Footnotes

  1. 摩訶波闍波提瞿曇彌又譯名「大愛道」。
  2. 喬達摩佛未成佛前,稱為菩薩。 
  3. 「大曆」是佛陀的外祖父——天臂城的安佳納王(Añjana)廢除舊曆,新訂的曆法。大曆元年相當於西元前692年,因此大曆第六十八年相當於西元前624年;衛塞月(Vesākha)大約在四月至五月之間。
  4. 悉達多菩薩入胎、誕生的事跡,請參閱第二冊第一章「聖潔尊貴的佛母」。
  5. 悉達多菩薩作大出家的事跡,請參閱第一冊第十一章「四阿僧祇又十萬劫的守護」。
  6. 大曆一〇三年相當於西元前589年。
  7. 喬達摩佛(Gotama Buddha)又名瞿曇佛、釋迦牟尼佛。菩薩成道證得佛果的事跡,請參閱第二冊第二章「菩薩成道日的金缽乳糜」。
  8. 阿羅漢(Arahant),指完全解脫者、一切的漏盡者、斷盡煩惱者,包括諸佛、獨覺佛及阿羅漢弟子。阿羅漢有五種含義:一、已遠離一切煩惱;二、已殺煩惱敵;三、已破輪迴之輻;四、有資格受資具等供養;五、對惡行已無隱秘。
  9. 以此方法出家者,因其過去具有特別善業的緣故,當佛陀說「善來,某某!」此人即鬚髮自落,具衣缽,現出家相,得具足戒。
  10. 一由旬(Yojana)大約十一公里。
  11. 《本生經》547經。
  12. 耶輸陀羅(Yasodharā)是悉達多太子的王妃,出家證悟後被佛陀譽為「大神通第一比丘尼」,請參閱第一冊第十一章「四阿僧祇又十萬劫的守護」。
  13. 剎帝利(Khattiya)乃印度四姓階級中的第二階級,地位僅次於婆羅門,乃王族、貴族、士族所屬之階級,從事軍事、政治者。
  14. 《法句經》第168偈。
  15. 須陀洹(Sotāpanna),又稱「預流果」、「初果」、「入流」、「得法眼淨」、「見法」。須陀洹聖者已進入必定趣向涅槃之流,已斷除最粗重的三結,即身見結、疑結及戒禁取結,對佛、法、僧有不可動搖的信心,也解脫了一切導致惡道輪迴的煩惱。
  16. 《法句經》第169偈。
  17. 六種非行處︰妓女、寡婦、處女、太監、酒肆及尼師處。
  18. 斯陀含(Sakadāgāmī)又稱「一來」。斯陀含聖者斷三結(身見結、疑結及戒禁取結),貪、瞋、癡薄,最多僅在人間或天界再生一次,即證阿羅漢果並般涅槃。 
  19. 《本生經》447經。
  20. 阿那含(Anāgāmī),又稱「不還」、「不來」。阿那含聖者已斷除五下分結,即身見結、疑結、戒禁取結、貪結、瞋結,僅剩五上分結,即色界愛、無色界愛、掉舉、慢、無明尚未斷盡。此類聖者不會再來人間,最多往生梵天界後,即在梵天界證阿羅漢果並般涅槃。
  21. 《增支部》8集51經。
  22. 佛陀為迦毗羅衛國及拘利國釋迦族所宣說的五部《本生經》︰《攀達納樹本生經》(Phandana Jātaka)、《墮落音本生經》(Duddubha Jātaka)、《鶉本生譚》(Laṭukika Jātaka)、《樹法本生經》(Rukkhadhamma Jātaka)、《和合本生經》(Sammodamāna Jātaka)。
  23. 《經集》八頌經品•執杖經•第935~954偈。
  24. 《本生經》536經。
  25. 《長部》20經。
  26. 摩那埵(Mānatta),是指於大眾面前發露懺悔之治罪法。於此期間,別住於他處,不得與僧團共語,為僧團做卑下的服務工作,謹慎懺悔,令眾僧歡喜。
  27. 《律藏》小品•第十比丘尼犍度•比丘尼八敬法(V.ii 253)。
  28. 在比丘尼僧團剛成立之初,因為尚未有其他方法,所以採用「一部僧授」授戒。待比丘尼僧團茁壯後,比丘尼授戒以「二部僧授」取代原有的方法。乞戒者首先應於比丘尼僧團受戒,然後到比丘僧團進行第二次受戒,其中包括再一次的一白三羯磨和認可。
  29. 《增支部》8集53經。
  30. 三明指達阿羅漢果位,除盡愚闇,而於三事通達無礙的智明。即:一、宿命明,了知自身、他身過去宿世受生之事,一生乃至百千萬生,如是姓、如是名、如是受苦受樂等事,皆悉能知;二、天眼明,即了知自身、他身,死時、生時、身口意所作善惡之行,或生善道惡道,皆悉能見;三、漏盡明,即了知如實證得四諦之理,解脫漏心,滅除一切煩惱等之智慧。
  31. 八解脫:八種捨棄三界煩惱束縛的禪定,即:一、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二、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三、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四、空無邊處解脫;五、識無邊處解脫;六、無所有處解脫;七、非想非非想處解脫;八、滅受想解脫。定力極深,具足三明六通的大阿羅漢能獲得八解脫。
  32. 《中部》146經。
  33. 《長老尼偈》第157~162偈。
  34. 《增支部》1集235經。巴利文為「Etadaggaṃ bhikkhave mama sāvikānaṃ bhikkhunīnaṃ rattaññūnaṃ yadidaṃ mahāpajāpatigotamī」。
  35. 《譬喻經》四•2品17•第1~189偈。
  36. 甘蔗王是釋迦族的祖先,此處指喬達摩佛。
  37. 有學(Sekha)指為斷盡一切煩惱,而修學無漏之戒、定、慧,及擇滅之理者。亦即佛弟子雖能知見佛法,然尚有煩惱未斷,必須有待修行學習戒、定、慧等法,以斷盡煩惱,證得漏盡,以其尚有法可修學,故稱「有學」。在四向四果中,除最後之阿羅漢果外,其餘四向三果等七者皆為「有學」;相對於此,證得阿羅漢果者,已斷盡一切煩惱而無所學習,稱為「無學」。
  38. 毘首羯摩天(Vissakamma)︰帝釋之臣,化作種種工巧物,為司掌建築的天神。
  39. 《譬喻經》四•2品17•第277~288偈。
  40. 波羅蜜(Pāramī)為「圓滿」、「至高成就」之意。一共有十波羅蜜︰布施、持戒、出離、智慧、精進、忍辱、真實、決意、慈、捨。為菩薩十項主要美德的圓滿實行。
  41. 依據巴利《小部》中的《佛種姓經》(Buddhavaṃsa)記載,在過去的四阿僧祇與十萬劫期間有二十四尊佛出現世間,加上更早的三佛及現今的喬達摩佛,則共有二十八尊佛。勝蓮華佛(Padumuttara Buddha)是第十三尊佛。眾多喬達摩佛的比丘及比丘尼弟子,從此尊佛開始他們的波羅蜜善行。
  42. 此處的巴利文「Okkāka」為「甘蔗族」,即釋迦族的祖先。
  43. 《譬喻經》四•2品17•第102~105偈。
  44. 在雨安居期間,決意為期三個月定居一處的比丘,需居住在覆頂及具有門的住處。倘若未有現成的住處度過雨安居,他們需尋求幫助,以建造雨安居的住所。
  45. 此五百辟支佛是巴杜瑪娃帝(Padumavatī)王后的兒子,巴杜瑪娃帝是蓮華色比丘尼的某一世,詳細事跡可參閱第一冊第三章「縈繞蓮花的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