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應部|SN 46|覺支相應 Bojjhaṅga Saṃyutta (SN 46.1–184)

蕭式球譯

相應部.四十六.覺支相應

一.喜瑪拉雅山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

  世尊說:“比丘們,就正如幼龍依喜瑪拉雅山來生活,牠的身體和力量便會得到成長,當身體和力量得到成長後,便下到小池裏生活,之後再下到大池裏生活,下到小河裏生活,下到大河裏生活,最後下到大海裏生活。龍在大海裏發育成龐大的身軀。同樣地,一位比丘依賴戒行、有戒行的支持,便會勤修七覺支,在法之中圓滿成長。

  “比丘們,為什麼一位依賴戒行、有戒行的支持的比丘會勤修七覺支,在法之中圓滿成長呢?因為依賴戒行、有戒行的支持,會使他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念覺支,會使他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擇法覺支,會使他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精進覺支,會使他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喜覺支,會使他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猗覺支,會使他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定覺支,會使他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捨覺支。就是這樣,一位依賴戒行、有戒行的支持的比丘將會勤修七覺支,在法之中圓滿成長。”

二.身體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

(一)

  世尊說:“比丘們,就正如身體需要食糧來維持,依靠食糧來維持;沒有食糧,身體便不能維持下去。同樣地,五蓋需要食糧來維持,依靠食糧來維持;沒有食糧,五蓋便不能維持下去。

  “比丘們,什麼是使沒有生起的貪欲得以生起,或使生起了的貪欲得以增長的食糧呢?比丘們,對外相誘人的事物常作不如理思維,這就是使沒有生起的貪欲得以生起,或使生起了的貪欲得以增長的食糧了。

  “比丘們,什麼是使沒有生起的瞋恚得以生起,或使生起了的瞋恚得以增長的食糧呢?比丘們,對外相厭惡的事物常作不如理思維,這就是使沒有生起的瞋恚得以生起,或使生起了的瞋恚得以增長的食糧了。

  “比丘們,什麼是使沒有生起的昏睡得以生起,或使生起了的昏睡得以增長的食糧呢?比丘們,對沒有歡喜心、懈倦、沒精打采、飯後昏昏欲睡、怠惰的內心常作不如理思維,這就是使沒有生起的昏睡得以生起,或使生起了的昏睡得以增長的食糧了。

  “比丘們,什麼是使沒有生起的掉悔得以生起,或使生起了的掉悔得以增長的食糧呢?比丘們,對不平息的內心常作不如理思維,這就是使沒有生起的掉悔得以生起,或使生起了的掉悔得以增長的食糧了。

  “比丘們,什麼是使沒有生起的疑惑得以生起,或使生起了的疑惑得以增長的食糧呢?比丘們,對使人生起疑惑的事物常作不如理思維,這就是使沒有生起的疑惑得以生起,或使生起了的疑惑得以增長的食糧了。

  “比丘們,就正如身體需要食糧來維持,依靠食糧來維持;沒有食糧,身體便不能維持下去。同樣地,這五蓋需要食糧來維持,依靠食糧來維持;沒有食糧,五蓋便不能維持下去。

(二)

  “比丘們,就正如身體需要食糧來維持,依靠食糧來維持;沒有食糧,身體便不能維持下去。同樣地,七覺支需要食糧來維持,依靠食糧來維持;沒有食糧,七覺支便不能維持下去。

  “比丘們,什麼是使沒有生起的念覺支得以生起,或使生起了的念覺支修習圓滿的食糧呢?比丘們,對能建立念覺支的事物常作如理思維,這就是使沒有生起的念覺支得以生起,或使生起了的念覺支修習圓滿的食糧了。

  “比丘們,什麼是使沒有生起的擇法覺支得以生起,或使生起了的擇法覺支修習圓滿的食糧呢?比丘們,對什麼是善與不善、受譴責與不受譴責、低劣與高尚、是與非、黑與白常作如理思維,這就是使沒有生起的擇法覺支得以生起,或使生起了的擇法覺支修習圓滿的食糧了。

  “比丘們,什麼是使沒有生起的精進覺支得以生起,或使生起了的精進覺支修習圓滿的食糧呢?比丘們,對什麼是著手修習的階段、前進的階段、抵達目標的階段常作如理思維,這就是使沒有生起的精進覺支得以生起,或使生起了的精進覺支修習圓滿的食糧了。

  “比丘們,什麼是使沒有生起的喜覺支得以生起,或使生起了的喜覺支修習圓滿的食糧呢?比丘們,對能建立喜覺支的事物常作如理思維,這就是使沒有生起的喜覺支得以生起,或使生起了的喜覺支修習圓滿的食糧了。

  “比丘們,什麼是使沒有生起的猗覺支得以生起,或使生起了的猗覺支修習圓滿的食糧呢?比丘們,對身猗息、心猗息常作如理思維,這就是使沒有生起的猗覺支得以生起,或使生起了的猗覺支修習圓滿的食糧了。

  “比丘們,什麼是使沒有生起的定覺支得以生起,或使生起了的定覺支修習圓滿的食糧呢?比丘們,對止相、不亂相常作如理思維,這就是使沒有生起的定覺支得以生起,或使生起了的定覺支修習圓滿的食糧了。

  “比丘們,什麼是使沒有生起的捨覺支得以生起,或使生起了的捨覺支修習圓滿的食糧呢?比丘們,對能建立捨覺支的事物常作如理思維,這就是使沒有生起的捨覺支得以生起,或使生起了的捨覺支修習圓滿的食糧了。

  “比丘們,就正如身體需要食糧來維持,依靠食糧來維持;沒有食糧,身體便不能維持下去。同樣地,這七覺支需要食糧來維持,依靠食糧來維持;沒有食糧,七覺支便不能維持下去。”

三.戒

  “比丘們,我說,一位比丘去看那些具有戒、具有定、具有慧、具有解脫、具有解脫知見的比丘,會帶來幫助。

  “比丘們,我說,一位比丘聆聽那些具有戒、具有定、具有慧、具有解脫、具有解脫知見的比丘的說話,會帶來幫助。

  “比丘們,我說,一位比丘前往那些具有戒、具有定、具有慧、具有解脫、具有解脫知見的比丘那裏,會帶來幫助。

  “比丘們,我說,一位比丘伴隨那些具有戒、具有定、具有慧、具有解脫、具有解脫知見的比丘,會帶來幫助。

  “比丘們,我說,一位比丘憶想那些具有戒、具有定、具有慧、具有解脫、具有解脫知見的比丘,會帶來幫助。

  “比丘們,我說,一位比丘跟隨那些具有戒、具有定、具有慧、具有解脫、具有解脫知見的比丘出家,會帶來幫助。

  “比丘們,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一位比丘聽聞這樣的比丘說法,會安住在兩種遠離之中:身遠離和心遠離。當安住在遠離之中的時候,會對法隨順生起念,隨順生起覺;這時候,這位比丘就是在著手修習念覺支。當修習念覺支的時候,念覺支便會逐漸修習圓滿。他安住在念之中,因此能以智慧思量、觀察、深觀法義。

  “比丘們,當一位比丘安住在念之中,以智慧思量、觀察、深觀法義的時候,這位比丘就是在著手修習擇法覺支。當修習擇法覺支的時候,擇法覺支便會逐漸修習圓滿。當以智慧思量、觀察、深觀法義的時候,便會因此而精進、不怠惰。

  “比丘們,當一位比丘以智慧思量、觀察、深觀法義,精進、不怠惰的時候,這位比丘就是在著手修習精進覺支。當修習精進覺支的時候,精進覺支便會逐漸修習圓滿。當作出精進的時候,心靈上的喜悅便會生起。

  “比丘們,當一位比丘作出精進,心靈上的喜悅生起的時候,這位比丘就是在著手修習喜覺支。當修習喜覺支的時候,喜覺支便會逐漸修習圓滿。當內心有喜悅的時候,身便會猗息下來,心便會猗息下來。

  “比丘們,當一位比丘內心有喜悅,身猗息下來,心猗息下來的時候,這位比丘就是在著手修習猗覺支。當修習猗覺支的時候,猗覺支便會逐漸修習圓滿。當身猗息時便會有樂;有樂的人,內心便會定下來。

  “比丘們,當一位比丘身有由猗息所帶來的樂,心有由樂所帶來的定的時候,這位比丘就是在著手修習定覺支。當修習定覺支的時候,定覺支便會逐漸修習圓滿。當內心有定時便會有一份高度的捨心。

  “比丘們,當一位比丘內心有定,有一份高度的捨心的時候,這位比丘就是在著手修習捨覺支。當修習捨覺支的時候,捨覺支便會逐漸修習圓滿。

  “比丘們,這樣勤修七覺支,會帶來七種果和利益。這七種果和利益是什麼呢?

  “當下取得究竟智。

  “如果不能在當下取得究竟智,會在死亡的時候取得究竟智。

  “如果不能在當下取得究竟智,不能在死亡的時候取得究竟智,會斷除五下分結,得中般湼槃。

  “如果不能在當下取得究竟智,不能在死亡的時候取得究竟智,不能得中般湼槃,會斷除五下分結,得生般湼槃。

  “如果不能在當下取得究竟智,不能在死亡的時候取得究竟智,不能得中般湼槃,不能得生般湼槃,會斷除五下分結,得無行般湼槃。

  “如果不能在當下取得究竟智,不能在死亡的時候取得究竟智,不能得中般湼槃,不能得生般湼槃,不能得無行般湼槃,會斷除五下分結,得有行般湼槃。

  “如果不能在當下取得究竟智,不能在死亡的時候取得究竟智,不能得中般湼槃,不能得生般湼槃,不能得無行般湼槃,不能得有行般湼槃,會斷除五下分結,上生至色究竟天,得上流般湼槃。1

  “比丘們,這樣勤修七覺支,會帶來這七種果和利益。”

四.衣服

  有一次,舍利弗尊者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舍利弗尊者對比丘說:“比丘同修們。”

  比丘回答舍利弗尊者:“大德。”

  舍利弗尊者說:“同修們,有七覺支。什麼是七覺支呢?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猗覺支、定覺支、捨覺支。同修們,這就是七覺支了。

  “同修們,無論哪個覺支,如果我喜歡整個早上都安住在某一個覺支之中,我可以整個早上都安住在那一個覺支之中。如果我喜歡整個中午都安住在某一個覺支之中,我可以整個中午都安住在那一個覺支之中。如果我喜歡整個晚上都安住在某一個覺支之中,我可以整個晚上都安住在那一個覺支之中。

  “同修們,如果我有念覺支的時候,我的內心不可限量,我有很好的修習。當念覺支持續的時候,我知道它在持續;如果念覺支退卻的時候,我知道是什麼條件使它退卻。

  “同修們,如果我有擇法覺支……

  “同修們,如果我有精進覺支……

  “同修們,如果我有喜覺支……

  “同修們,如果我有猗覺支……

  “同修們,如果我有定覺支……

  “同修們,如果我有捨覺支的時候,我的內心不可限量,我有很好的修習。當捨覺支持續的時候,我知道它在持續;如果捨覺支退卻的時候,我知道是什麼條件使它退卻。

  “同修們,就正如一位國王或一位大臣,他的衣櫃裏充滿各種顏色的衣服,如果他想整個早上都穿著那套自己喜愛的衣服,可隨自己的意欲整個早上都穿著那套衣服;如果他想整個中午都穿著另一套自己喜愛的衣服,可隨自己的意欲整個中午都穿著那套衣服;如果他想整個晚上都穿著另一套自己喜愛的衣服,可隨自己的意欲整個晚上都穿著那套衣服。

  “同修們,同樣地,無論哪個覺支,如果我喜歡整個早上都安住在某一個覺支之中,我可以整個早上都安住在那一個覺支之中。如果我喜歡整個中午都安住在某一個覺支之中,我可以整個中午都安住在那一個覺支之中。如果我喜歡整個晚上都安住在某一個覺支之中,我可以整個晚上都安住在那一個覺支之中。”

五.比丘

  這時候,有一位比丘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大德,人們說 ‘覺支,覺支’ 。覺支所包含的內容是什麼呢?”

  “比丘, ‘帶來覺悟’ ,因此這稱為覺支。

  “比丘,一位比丘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念覺支,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擇法覺支,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精進覺支,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喜覺支,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猗覺支,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定覺支,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捨覺支──他修習這七覺支,心便從欲漏、有漏、無明漏之中解脫出來。在得到解脫時會帶來一種解脫智,他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比丘, ‘帶來覺悟’ ,因此這稱為覺支。”

六.軍荼利

  有一次,世尊住在沙祇多,安闍那園的鹿野苑。

  這時候,軍荼利遊方者前往世尊那裏,和世尊互相問候,作了一些悅意的交談,然後坐在一邊。軍荼利遊方者對世尊說:

  “喬答摩賢者,我習近修行人的叢林,常在修行大眾中出入。我只在早上吃食物,當吃過食物後,便從一個叢林走到另一個叢林,從一個樹林走到另一個樹林,在那裏我看見一些沙門婆羅門,從建立論點之中得益,從駁倒別人的說話之中得益。喬答摩賢者,你安住在什麼得益之中呢?”

  “軍荼利,如來安住在明和解脫果的得益之中。”

  “喬答摩賢者,勤修什麼法,能令明和解脫得到圓滿呢?”

  “軍荼利,勤修七覺支,能令明和解脫得到圓滿。”

  “喬答摩賢者,勤修什麼法,能令七覺支得到圓滿呢?”

  “軍荼利,勤修四念處,能令七覺支得到圓滿。”

  “喬答摩賢者,勤修什麼法,能令四念處得到圓滿呢?”

  “軍荼利,勤修三善行,能令四念處得到圓滿。”

  “喬答摩賢者,勤修什麼法,能令三善行得到圓滿呢?”

  “軍荼利,勤修根律儀,能令三善行得到圓滿。

  “軍荼利,怎樣修習根律儀呢?為什麼勤修根律儀能令三善行得到圓滿呢?

  “軍荼利,一位比丘在眼看到使人歡喜的色之後,不貪著、不興奮、不會因此而生起貪欲。他身止住、心止住,內裏善止住、善解脫。在眼看到使人不歡喜的色之後,不會因此而生起不滿,有一個不糾纏、不破敗、不瞋恚的心。他身止住、心止住,內裏善止住、善解脫。

  “軍荼利,再者,一位比丘在耳聽到使人歡喜的聲……

  “軍荼利,再者,一位比丘在鼻嗅到使人歡喜的香……

  “軍荼利,再者,一位比丘在舌嚐到使人歡喜的味……

  “軍荼利,再者,一位比丘在身感到使人歡喜的觸……

  “軍荼利,再者,一位比丘在意想到使人歡喜的法之後,不貪著、不興奮、不會因此而生起貪欲。他身止住、心止住,內裏善止住、善解脫。在意想到使人不歡喜的法之後,不會因此而生起不滿,有一個不糾纏、不破敗、不瞋恚的心。他身止住、心止住,內裏善止住、善解脫。

  “軍荼利,這位比丘在眼看到使人歡喜或不歡喜的色之後,都是身止住、心止住,內裏善止住、善解脫的。在耳聽到使人歡喜或不歡喜的聲之後,都是身止住、心止住,內裏善止住、善解脫的。在鼻嗅到使人歡喜或不歡喜的香之後,都是身止住、心止住,內裏善止住、善解脫的。在舌嚐到使人歡喜或不歡喜的味之後,都是身止住、心止住,內裏善止住、善解脫的。在身感到使人歡喜或不歡喜的觸之後,都是身止住、心止住,內裏善止住、善解脫的。在意想到使人歡喜或不歡喜的法之後,都是身止住、心止住,內裏善止住、善解脫的。軍荼利,這就是修習根律儀了。這樣勤修根律儀,能令三善行得到圓滿。

  “軍荼利,怎樣修習三善行呢?為什麼勤修三善行能令四念處得到圓滿呢?

  “軍荼利,一位比丘捨棄身惡行,修習身善行;捨棄口惡行,修習口善行;捨棄意惡行,修習意善行。軍荼利,這就是修習三善行了。這樣勤修三善行,能令四念處得到圓滿。

  “軍荼利,怎樣修習四念處呢?為什麼勤修四念處能令七覺支得到圓滿呢?

  “軍荼利,一位比丘如實觀察身,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受,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心,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法,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軍荼利,這就是修習四念處了。這樣勤修四念處,能令七覺支得到圓滿。

  “軍荼利,怎樣修習七覺支呢?為什麼勤修七覺支能令明和解脫得到圓滿呢?

  “軍荼利,一位比丘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念覺支,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擇法覺支,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精進覺支,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喜覺支,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猗覺支,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定覺支,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捨覺支。軍荼利,這就是修習七覺支了。這樣勤修七覺支,能令明和解脫得到圓滿。”

  世尊說了這番話後,軍荼利遊方者對他說:“喬答摩賢者,妙極了!喬答摩賢者,妙極了!世尊能以各種不同的方式來演說法義,就像把倒轉了的東西反正過來;像為受覆蓋的東西揭開遮掩;像為迷路者指示正道;像在黑暗中拿著油燈的人,使其他有眼睛的人可以看見東西。我皈依喬答摩賢者、皈依法、皈依比丘僧。願喬答摩賢者接受我為優婆塞,從現在起,直至命終,終生皈依!”

七.尖頂

  “比丘們,就正如一間尖頂屋,所有的樑都傾向尖頂、朝向尖頂、邁向尖頂。同樣地,一位勤修七覺支的比丘傾向湼槃、朝向湼槃、邁向湼槃。

  “比丘們,為什麼勤修七覺支的比丘會傾向湼槃、朝向湼槃、邁向湼槃呢?因為他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猗覺支……定覺支……捨覺支。就是這樣,一位勤修七覺支的比丘傾向湼槃、朝向湼槃、邁向湼槃。”

八.優婆毗那

  有一次,優婆毗那尊者和舍利弗尊者住在拘睒彌的瞿尸陀園。

  在黃昏的時候,舍利弗尊者離開靜處去優婆毗那尊者那裏,和優婆毗那尊者互相問候,作了一些悅意的交談,然後坐在一邊。舍利弗尊者對優婆毗那尊者這樣說:

  “優婆毗那賢友,一位比丘能否通過如理思維,親身知道善修七覺支會帶來安穩呢?”

  “舍利弗賢友,一位比丘是能通過如理思維,親身知道善修七覺支會帶來安穩的。賢友,一位比丘著手修習念覺支時,會知道:‘我的內心善解脫,清除了昏睡、驅除了掉悔、作出了精進。我求取義理、思維作意、不會怠惰。’ 一位比丘著手修習擇法覺支……一位比丘著手修習精進覺支……一位比丘著手修習喜覺支……一位比丘著手修習猗覺支……一位比丘著手修習定覺支……一位比丘著手修習捨覺支時,會知道:‘我的內心善解脫,清除了昏睡、驅除了掉悔、作出了精進。我求取義理、思維作意、不會怠惰。’

  “舍利弗賢友,是能通過如理思維,親身知道善修七覺支會帶來安穩的。”

九.生起之一

  “比丘們,只有如來.阿羅漢.等正覺出現於世上,世上才會有供人勤修的七覺支生起。

  “什麼是七覺支呢?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猗覺支、定覺支、捨覺支。

  “比丘們,只有如來.阿羅漢.等正覺出現於世上,世上才會有供人勤修的七覺支生起。”

十.生起之二

  “比丘們,只有善逝的律存在,才會有供人勤修的七覺支生起。

  “什麼是七覺支呢?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猗覺支、定覺支、捨覺支。

  “比丘們,只有善逝的律存在,才會有供人勤修的七覺支生起。”

  第一山品完

十一.眾生

  “比丘們,就正如依賴大地、有大地的支持,一切眾生便能在上作出四種姿勢:有些時候行走,有些時候站立,有些時候坐下,有些時候躺臥。同樣地,一位比丘依賴戒行、有戒行的支持,便能勤修七覺支。

  “比丘們,為什麼一位比丘依賴戒行、有戒行的支持,便能勤修七覺支呢?因為戒行助他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猗覺支……定覺支……捨覺支。就是這樣,一位比丘依賴戒行、有戒行的支持,便能勤修七覺支。”

十二.太陽喻之一

  “比丘們,日出有它的先導、有它的前相,這就是曙光。同樣地,七覺支的生起有它的先導、有它的前相,這就是善知識。

  “比丘們,一位跟善知識為伴的比丘,將會勤修七覺支。

  “比丘們,為什麼一位跟善知識為伴的比丘會勤修七覺支呢?因為善知識會使他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猗覺支……定覺支……捨覺支。就是這樣,善知識會使這位比丘勤修七覺支。”

十三.太陽喻之二

  “比丘們,日出有它的先導、有它的前相,這就是曙光。同樣地,七覺支的生起有它的先導、有它的前相,這就是如理思維。

  “比丘們,一位具有如理思維的比丘,將會勤修七覺支。

  “比丘們,為什麼一位具有如理思維的比丘會勤修七覺支呢?因為如理思維會使他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猗覺支……定覺支……捨覺支。就是這樣,如理思維會使這位比丘勤修七覺支。”

十四.病之一

  有一次,世尊住在王舍城的竹園松鼠飼餵處。

  這時候,大迦葉尊者住在畢波羅洞,生了病,病得很重。

  在黃昏的時候,世尊離開靜處前往大迦葉尊者那裏,坐在為他預備好的座位上,然後對大迦葉尊者說:“迦葉,你怎麼樣,病痛有沒有消退,有沒有感到好轉呢?”

  “大德,我在轉差,病痛在增加,沒有感到好轉。”

  “迦葉,我已完整地宣說了七覺支。勤修七覺支,能帶來無比智、覺悟、湼槃。什麼是七覺支呢?就是念覺支,勤修念覺支,能帶來無比智、覺悟、湼槃;就是擇法覺支,勤修擇法覺支,能帶來無比智、覺悟、湼槃;就是精進覺支,勤修精進覺支,能帶來無比智、覺悟、湼槃;就是喜覺支,勤修喜覺支,能帶來無比智、覺悟、湼槃;就是猗覺支,勤修猗覺支,能帶來無比智、覺悟、湼槃;就是定覺支,勤修定覺支,能帶來無比智、覺悟、湼槃;就是捨覺支,勤修捨覺支,能帶來無比智、覺悟、湼槃。迦葉,我已完整地宣說了這七覺支,勤修這七覺支,能帶來無比智、覺悟、湼槃。”

  “世尊,這些的確是覺悟的要素!善逝,這些的確是覺悟的要素!”

  世尊說了以上的話後,大迦葉尊者對世尊的說話心感高興,滿懷歡喜,還從疾病中復原,清除了疾病。

十五.病之二

  有一次,世尊住在王舍城的竹園松鼠飼餵處。

  這時候,大目犍連尊者住在靈鷲山,生了病,病得很重。

  在黃昏的時候,世尊離開靜處前往大目犍連尊者那裏,坐在為他預備好的座位上,然後對大目犍連尊者說:“目犍連,你怎麼樣,病痛有沒有消退,有沒有感到好轉呢?”

  “大德,我在轉差,病痛在增加,沒有感到好轉。”

  “目犍連,我已完整地宣說了七覺支。勤修七覺支,能帶來無比智、覺悟、湼槃。什麼是七覺支呢?就是念覺支,勤修念覺支,能帶來無比智、覺悟、湼槃;就是擇法覺支,勤修擇法覺支,能帶來無比智、覺悟、湼槃;就是精進覺支,勤修精進覺支,能帶來無比智、覺悟、湼槃;就是喜覺支,勤修喜覺支,能帶來無比智、覺悟、湼槃;就是猗覺支,勤修猗覺支,能帶來無比智、覺悟、湼槃;就是定覺支,勤修定覺支,能帶來無比智、覺悟、湼槃;就是捨覺支,勤修捨覺支,能帶來無比智、覺悟、湼槃。目犍連,我已完整地宣說了這七覺支,勤修這七覺支,能帶來無比智、覺悟、湼槃。”

  “世尊,這些的確是覺悟的要素!善逝,這些的確是覺悟的要素!”

  世尊說了以上的話後,大目犍連尊者對世尊的說話心感高興,滿懷歡喜,還從疾病中復原,清除了疾病。

十六.病之三

  有一次,世尊住在王舍城的竹園松鼠飼餵處。

  這時候,世尊生了病,病得很重。

  大純陀尊者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然後坐在一邊。世尊對大純陀尊者說:“純陀,誦持七覺支吧。”

  “大德,世尊已完整地宣說了七覺支。勤修七覺支,能帶來無比智、覺悟、湼槃。什麼是七覺支呢?就是念覺支,勤修念覺支,能帶來無比智、覺悟、湼槃;就是擇法覺支,勤修擇法覺支,能帶來無比智、覺悟、湼槃;就是精進覺支,勤修精進覺支,能帶來無比智、覺悟、湼槃;就是喜覺支,勤修喜覺支,能帶來無比智、覺悟、湼槃;就是猗覺支,勤修猗覺支,能帶來無比智、覺悟、湼槃;就是定覺支,勤修定覺支,能帶來無比智、覺悟、湼槃;就是捨覺支,勤修捨覺支,能帶來無比智、覺悟、湼槃。大德,世尊已完整地宣說了這七覺支,勤修這七覺支,能帶來無比智、覺悟、湼槃。”

  “純陀,這些的確是覺悟的要素!純陀,這些的確是覺悟的要素!”

  導師認可大純陀尊者的說話,還從疾病中復原,清除了疾病。

十七.到彼岸

  “比丘們,勤修七覺支,能把一個人從此岸帶到彼岸。什麼是七覺支呢?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猗覺支、定覺支、捨覺支。比丘們,勤修這七覺支,能把一個人從此岸帶到彼岸。”

  世尊.善逝.導師說了以上的話後,進一步再說:

  “僅只少數人,
  能達至彼岸。
  其餘之眾生,
  競逐於此岸。

  魔境界難越,
  隨法行之人,
  依所宣之法,
  將渡至彼岸。

  出離心難發,
  智者樂出家,
  黑法已捨棄,
  勤修白淨法。

  智者喜修習,
  清除諸欲樂,
  自身得淨化,
  內心離污染,

  於諸覺支中,
  正心善修習;
  放捨諸執取,
  心樂於無執;
  智者得漏盡,
  現世得湼槃。”

十八.不著手修習

  “比丘們,不著手修習七覺支,就是不著手修習能將苦徹底斷除的聖道;著手修習七覺支,就是著手修習能將苦徹底斷除的聖道。什麼是七覺支呢?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猗覺支、定覺支、捨覺支。

  “比丘們,不著手修習這七覺支,就是不著手修習能將苦徹底斷除的聖道;著手修習這七覺支,就是著手修習能將苦徹底斷除的聖道。”

十九.聖者

  “比丘們,勤修七覺支的人,是一位能擺脫輪迴、能將苦徹底斷除的聖者。什麼是七覺支呢?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猗覺支、定覺支、捨覺支。

  “比丘們,勤修這七覺支的人,是一位能擺脫輪迴、能將苦徹底斷除的聖者。”

二十.厭離

  “比丘們,勤修七覺支,能帶來最高的厭離、無欲、寂滅、平息、無比智、正覺、湼槃。什麼是七覺支呢?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猗覺支、定覺支、捨覺支。

  “比丘們,勤修這七覺支,能帶來最高的厭離、無欲、寂滅、平息、無比智、正覺、湼槃。”

  第二病品完

二十一.覺悟

  這時候,有一位比丘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大德,人們說 ‘覺支,覺支’ 。覺支所包含的內容是什麼呢?”

  “比丘, ‘帶來覺悟’ ,因此這稱為覺支。

  “比丘,一位比丘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猗覺支……定覺支……捨覺支,能帶來覺悟。

  “比丘, ‘帶來覺悟’ ,因此這稱為覺支。”

二十二.教說

  “比丘們,我要對你們說七覺支。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是的。”

  世尊說:“比丘們,什麼是七覺支呢?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猗覺支、定覺支、捨覺支。比丘們,這就是七覺支了。”

二十三.地方

  “比丘們,常在帶來貪欲的地方思維作意,能使沒有生起的貪欲得以生起,能使生起了的貪欲得以增長。

  “比丘們,常在帶來瞋恚的地方思維作意,能使沒有生起的瞋恚得以生起,能使生起了的瞋恚得以增長。

  “比丘們,常在帶來昏睡的地方思維作意,能使沒有生起的昏睡得以生起,能使生起了的昏睡得以增長。

  “比丘們,常在帶來掉悔的地方思維作意,能使沒有生起的掉悔得以生起,能使生起了的掉悔得以增長。

  “比丘們,常在帶來疑惑的地方思維作意,能使沒有生起的疑惑得以生起,能使生起了的疑惑得以增長。

  “比丘們,常在帶來念覺支的地方思維作意,能使沒有生起的念覺支得以生起,能使生起了的念覺支修習圓滿。

  “比丘們,常在帶來擇法覺支的地方思維作意,能使沒有生起的擇法覺支得以生起,能使生起了的擇法覺支修習圓滿。

  “比丘們,常在帶來精進覺支的地方思維作意,能使沒有生起的精進覺支得以生起,能使生起了的精進覺支修習圓滿。

  “比丘們,常在帶來喜覺支的地方思維作意,能使沒有生起的喜覺支得以生起,能使生起了的喜覺支修習圓滿。

  “比丘們,常在帶來猗覺支的地方思維作意,能使沒有生起的猗覺支得以生起,能使生起了的猗覺支修習圓滿。

  “比丘們,常在帶來定覺支的地方思維作意,能使沒有生起的定覺支得以生起,能使生起了的定覺支修習圓滿。

  “比丘們,常在帶來捨覺支的地方思維作意,能使沒有生起的捨覺支得以生起,能使生起了的捨覺支修習圓滿。”

二十四.不如理

  “比丘們,不如理思維能使沒有生起的貪欲得以生起,能使生起了的貪欲得以增長……瞋恚……昏睡……掉悔……能使沒有生起的疑惑得以生起,能使生起了的疑惑得以增長;能使沒有生起的念覺支不能生起,能使生起了的念覺支消失……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猗覺支……定覺支……能使沒有生起的捨覺支不能生起,能使生起了的捨覺支消失。

  “比丘們,如理思維能使沒有生起的貪欲不能生起,能使生起了的貪欲斷除……瞋恚……昏睡……掉悔……能使沒有生起的疑惑不能生起,能使生起了的疑惑斷除;能使沒有生起的念覺支得以生起,能使生起了的念覺支修習圓滿……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猗覺支……定覺支……能使沒有生起的捨覺支得以生起,能使生起了的捨覺支修習圓滿。”

二十五.不退

  “比丘們,我要對你們說七不退法,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是的。”

  “比丘們,什麼是七不退法呢?這就是七覺支了。什麼是七覺支呢?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猗覺支、定覺支、捨覺支。

  “比丘們,這就是七不退法了。”

二十六.盡除

  “比丘們,有道路、有途徑能帶來渴愛的盡除,你們要行踐這條道路和途徑。

  “比丘們,什麼是盡除渴愛的道路和途徑呢?這就是七覺支了。什麼是七覺支呢?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猗覺支、定覺支、捨覺支。”

  當世尊說了這番話後,優陀夷尊者對他說:“大德,怎樣修習七覺支?為什麼勤修七覺支能帶來渴愛的盡除呢?”

  “優陀夷,一位比丘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心胸寬闊、心胸廣大、心胸不可限量、沒有瞋恚的念覺支,渴愛便會斷除。因為渴愛斷除,業便會得到斷除;因為業斷除,苦便會得到斷除。

  “……擇法覺支……

  “……精進覺支……

  “……喜覺支……

  “……猗覺支……

  “……定覺支……

  “優陀夷,一位比丘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心胸寬闊、心胸廣大、心胸不可限量、沒有瞋恚的捨覺支,渴愛便會斷除。因為渴愛斷除,業便會得到斷除;因為業斷除,苦便會得到斷除。

  “優陀夷,就是這樣,因為渴愛盡除,業便會盡除;因為業盡除,苦便會盡除。”

二十七.息滅

  “比丘們,有道路、有途徑能帶來渴愛的息滅,你們要行踐這條道路和途徑。

  “比丘們,什麼是息滅渴愛的道路和途徑呢?這就是七覺支了。什麼是七覺支呢?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猗覺支、定覺支、捨覺支。

  “比丘們,怎樣修習七覺支?為什麼勤修七覺支能帶來渴愛的息滅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念覺支,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擇法覺支,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精進覺支,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喜覺支,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猗覺支,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定覺支,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捨覺支。

  “比丘們,一位比丘這樣修習七覺支。他勤修七覺支,能帶來渴愛的息滅。”

二十八.洞察力

  “比丘們,我要對你們說帶來洞察力的道路,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是的。”

  “比丘們,什麼是帶來洞察力的道路呢?這就是七覺支了。什麼是七覺支呢?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猗覺支、定覺支、捨覺支。”

  當世尊說了這番話後,優陀夷尊者對他說:“大德,怎樣修習七覺支?為什麼勤修七覺支能帶來洞察力呢?”

  “優陀夷,一位比丘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心胸寬闊、心胸廣大、心胸不可限量、沒有瞋恚的念覺支,內心能洞察及摧毀之前沒有洞察及沒有摧毀的貪欲聚,內心能洞察及摧毀之前沒有洞察及沒有摧毀的瞋恚聚,內心能洞察及摧毀之前沒有洞察及沒有摧毀的愚癡聚。

  “……擇法覺支……

  “……精進覺支……

  “……喜覺支……

  “……猗覺支……

  “……定覺支……

  “優陀夷,一位比丘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心胸寬闊、心胸廣大、心胸不可限量、沒有瞋恚的捨覺支,內心能洞察及摧毀之前沒有洞察及沒有摧毀的貪欲聚,內心能洞察及摧毀之前沒有洞察及沒有摧毀的瞋恚聚,內心能洞察及摧毀之前沒有洞察及沒有摧毀的愚癡聚。

  “優陀夷,一位比丘這樣修習七覺支。他勤修七覺支,能帶來洞察力。”

二十九.一種東西

  “比丘們,我看不見其他東西,能像這一種東西那樣,勤修後可帶來結所繫法的斷除。這就是七覺支。什麼是七覺支呢?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猗覺支、定覺支、捨覺支。

  “比丘們,怎樣修習七覺支?為什麼勤修七覺支能帶來結所繫法的斷除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念覺支,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擇法覺支,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精進覺支,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喜覺支,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猗覺支,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定覺支,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捨覺支。

  “比丘們,,一位比丘這樣修習七覺支。他勤修七覺支,能帶來結所繫法的斷除。

  “比丘們,什麼是結所繫法呢?眼是結所繫法,結縛和愛著在這裏生起;耳是結所繫法,結縛和愛著在這裏生起;鼻是結所繫法,結縛和愛著在這裏生起;舌是結所繫法,結縛和愛著在這裏生起;身是結所繫法,結縛和愛著在這裏生起;意是結所繫法,結縛和愛著在這裏生起。

  “比丘們,這就是稱為結所繫法了。”

三十.優陀夷

  有一次,世尊住在孫波一個稱為舍陀迦的市鎮。

  這時候,優陀夷尊者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大德,真是罕見!真是少有!大德,我對世尊的敬愛和慚愧心,為我帶來很大幫助。

  “大德,之前我是一個在家人的時候,對法沒多理會,對僧沒多理會。後來我對世尊生起了敬愛和有了慚愧心後,便從家庭生活中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那時世尊為我說法,說什麼是色,什麼是色的集起,什麼是色的滅除……受……想……行……說什麼是識,什麼是識的集起,什麼是識的滅除。

  “大德,我去到空靜處,反思五取蘊的起與落,之後以無比智如實體證苦,以無比智如實體證苦集,以無比智如實體證苦滅,以無比智如實體證苦滅之道。我證得法義、取得正道。我對此精勤修習及安住於中,它為我帶來究竟智,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大德,我取得念覺支。我對此精勤修習及安住於中,它為我帶來究竟智,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擇法覺支……

  “……精進覺支……

  “……喜覺支……

  “……猗覺支……

  “……定覺支……

  “大德,我取得捨覺支。我對此精勤修習及安住於中,它為我帶來究竟智,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大德,這就是我取得的正道。我對此精勤修習及安住於中,它為我帶來究竟智,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優陀夷,十分好,十分好!你取得正道。你對此精勤修習及安住於中,它為你帶來究竟智,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第三優陀夷品完

三十一.善之一

  “比丘們,所有善法、善的事物、善的出處都紮根於不放逸、連接不放逸。不放逸被視為善法之首。

  “比丘們,一位不放逸的比丘,將會勤修七覺支。為什麼一位不放逸的比丘會勤修七覺支呢?

  “比丘們,因為不放逸會使他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猗覺支……定覺支……捨覺支。就是這樣,一位不放逸的比丘,將會勤修七覺支。”

三十二.善之二

  “比丘們,所有善法、善的事物、善的出處都紮根於如理思維、連接如理思維。如理思維被視為善法之首。

  “比丘們,一位具有如理思維的比丘,將會勤修七覺支。為什麼一位具有如理思維的比丘會勤修七覺支呢?

  “比丘們,因為如理思維會使他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猗覺支……定覺支……捨覺支。就是這樣,一位具有如理思維的比丘,將會勤修七覺支。”

三十三.污穢之一

  “比丘們,有五種污穢。黃金帶有這些污穢,便會失去柔軟、難以鍛造、失去明亮、失去堅韌,不能圓滿鍛造各種金飾出來。什麼是五種污穢呢?

  “比丘們,鐵是黃金的污穢。黃金帶有這種污穢,便會失去柔軟、難以鍛造、失去明亮、失去堅韌,不能圓滿鍛造各種金飾出來。

  “比丘們,銅是黃金的污穢。黃金帶有這種污穢,便會失去柔軟、難以鍛造、失去明亮、失去堅韌,不能圓滿鍛造各種金飾出來。

  “比丘們,錫是黃金的污穢。黃金帶有這種污穢,便會失去柔軟、難以鍛造、失去明亮、失去堅韌,不能圓滿鍛造各種金飾出來。

  “比丘們,鉛是黃金的污穢。黃金帶有這種污穢,便會失去柔軟、難以鍛造、失去明亮、失去堅韌,不能圓滿鍛造各種金飾出來。

  “比丘們,銀是黃金的污穢。黃金帶有這種污穢,便會失去柔軟、難以鍛造、失去明亮、失去堅韌,不能圓滿鍛造各種金飾出來。

  “比丘們,這就是五種污穢了。黃金帶有這些污穢,便會失去柔軟、難以鍛造、失去明亮、失去堅韌,不能圓滿鍛造各種金飾出來。

  “比丘們,同樣地,有五種污穢。內心帶有這些污穢,便會失去柔軟、難以鍛造、失去明亮、失去堅韌,不能圓滿止息下來及把各種漏徹底盡除。什麼是五種污穢呢?

  “比丘們,貪欲是內心的污穢。內心帶有這種污穢,便會失去柔軟、難以鍛造、失去明亮、失去堅韌,不能圓滿止息下來及把各種漏徹底盡除。

  “比丘們,瞋恚是內心的污穢。內心帶有這種污穢,便會失去柔軟、難以鍛造、失去明亮、失去堅韌,不能圓滿止息下來及把各種漏徹底盡除。

  “比丘們,昏睡是內心的污穢。內心帶有這種污穢,便會失去柔軟、難以鍛造、失去明亮、失去堅韌,不能圓滿止息下來及把各種漏徹底盡除。

  “比丘們,掉悔是內心的污穢。內心帶有這種污穢,便會失去柔軟、難以鍛造、失去明亮、失去堅韌,不能圓滿止息下來及把各種漏徹底盡除。

  “比丘們,疑惑是內心的污穢。內心帶有這種污穢,便會失去柔軟、難以鍛造、失去明亮、失去堅韌,不能圓滿止息下來及把各種漏徹底盡除。

  “比丘們,這就是五種污穢了。內心帶有這些污穢,便會失去柔軟、難以鍛造、失去明亮、失去堅韌,不能圓滿止息下來及把各種漏徹底盡除。”

三十四.污穢之二

  “比丘們,七覺支能使內心沒有障蓋、沒有五蓋、沒有污穢。勤修七覺支,可得明和解脫果。什麼是七覺支呢?

  “比丘們,念覺支能使內心沒有障蓋、沒有五蓋、沒有污穢。勤修念覺支,可得明和解脫果。

  “……擇法覺支……

  “……精進覺支……

  “……喜覺支……

  “……猗覺支……

  “……定覺支……

  “比丘們,捨覺支能使內心沒有障蓋、沒有五蓋、沒有污穢。勤修捨覺支,可得明和解脫果。

  “比丘們,七覺支能使內心沒有障蓋、沒有五蓋、沒有污穢。勤修這七覺支,可得明和解脫果。”

三十五.如理之一

  “比丘們,不如理思維,能使沒有生起的貪欲得以生起,能使生起了的貪欲得以增長。

  “能使沒有生起的瞋恚得以生起,能使生起了的瞋恚得以增長。

  “能使沒有生起的昏睡得以生起,能使生起了的昏睡得以增長。

  “能使沒有生起的掉悔得以生起,能使生起了的掉悔得以增長。

  “能使沒有生起的疑惑得以生起,能使生起了的疑惑得以增長。”

三十六.如理之二

  “比丘們,如理思維,能使沒有生起的念覺支得以生起,能使生起了的念覺支修習圓滿。

  “能使沒有生起的擇法覺支得以生起,能使生起了的擇法覺支修習圓滿。

  “能使沒有生起的精進覺支得以生起,能使生起了的精進覺支修習圓滿。

  “能使沒有生起的喜覺支得以生起,能使生起了的喜覺支修習圓滿。

  “能使沒有生起的猗覺支得以生起,能使生起了的猗覺支修習圓滿。

  “能使沒有生起的定覺支得以生起,能使生起了的定覺支修習圓滿。

  “能使沒有生起的捨覺支得以生起,能使生起了的捨覺支修習圓滿。”

三十七.成長

  “比丘們,勤修七覺支,能使人日益成長,不會衰退。什麼是七覺支呢?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猗覺支、定覺支、捨覺支。

  “比丘們,勤修這七覺支,能使人日益成長,不會衰退。”

三十八.障蓋與五蓋

  “比丘們,有五種障蓋與五蓋能使內心污穢,能使智慧軟弱。什麼是五種障蓋與五蓋呢?

  “比丘們,貪欲是障蓋與遮蓋,能使內心污穢,能使智慧軟弱。

  “……瞋恚……

  “……昏睡……

  “……掉悔……

  “比丘們,疑惑是障蓋與遮蓋,能使內心污穢,能使智慧軟弱。

  “比丘們,這就是五種能使內心污穢,能使智慧軟弱的障蓋與五蓋了。

  “比丘們,七覺支能使內心沒有障蓋、沒有五蓋、沒有污穢。勤修七覺支,可得明和解脫果。什麼是七覺支呢?

  “比丘們,念覺支能使內心沒有障蓋、沒有五蓋、沒有污穢。勤修念覺支,可得明和解脫果。

  “……擇法覺支……

  “……精進覺支……

  “……喜覺支……

  “……猗覺支……

  “……定覺支……

  “比丘們,捨覺支能使內心沒有障蓋、沒有五蓋、沒有污穢。勤修捨覺支,可得明和解脫果。

  “比丘們,七覺支能使內心沒有障蓋、沒有五蓋、沒有污穢。勤修這七覺支,可得明和解脫果。

  “比丘們,當一位聖弟子在求取義理、思維作意、全心全意地聆聽法義時,能令內心沒有五蓋,能令七覺支修習圓滿。

  “什麼是能令內心沒有的五蓋呢?貪欲蓋、瞋恚蓋、昏睡蓋、掉悔蓋、疑惑蓋。

  “什麼是能令修習圓滿的七覺支呢?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猗覺支、定覺支、捨覺支。

  “比丘們,當一位聖弟子在求取義理、思維作意、全心全意地聆聽法義時,能令內心沒有這五蓋,能令這七覺支修習圓滿。”

三十九.樹

  “比丘們,有些大樹種子細小但能長出巨大的樹身,它們高出周圍的樹木、遮蓋周圍的樹木,令周圍的樹木凋謝、枯萎、枯死。

  “這些大樹是什麼呢?這就是菩提樹、榕樹、糙葉榕、叢生榕、無花果樹、迦毗陀樹了。

  “比丘們,這些大樹種子細小但能長出巨大的樹身,它們高出周圍的樹木、遮蓋周圍的樹木,令周圍的樹木凋謝、枯萎、枯死。

  “比丘們,同樣地,有些人捨棄了貪欲而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但卻受另一些貪欲或惡法的遮蓋,令他的修行凋謝、枯萎、枯死。

  “比丘們,有五種障蓋與五蓋能高出及遮蓋內心,能使智慧軟弱。什麼是五種障蓋與五蓋呢?

  “比丘們,貪欲是障蓋與遮蓋,能高出及遮蓋內心,能使智慧軟弱。

  “……瞋恚……

  “……昏睡……

  “……掉悔……

  “比丘們,疑惑是障蓋與遮蓋,能高出及遮蓋內心,能使智慧軟弱。

  “比丘們,這就是五種能高出及遮蓋內心,能使智慧軟弱的障蓋與五蓋了。

  “比丘們,七覺支能使內心沒有障蓋、沒有五蓋,不會遮蓋內心。勤修七覺支,可得明和解脫果。什麼是七覺支呢?

  “比丘們,念覺支能使內心沒有障蓋、沒有五蓋,不會遮蓋內心。勤修念覺支,可得明和解脫果。

  “……擇法覺支……

  “……精進覺支……

  “……喜覺支……

  “……猗覺支……

  “……定覺支……

  “比丘們,捨覺支能使內心沒有障蓋、沒有五蓋,不會遮蓋內心。勤修捨覺支,可得明和解脫果。

  “比丘們,七覺支能使內心沒有障蓋、沒有五蓋,不會遮蓋內心。勤修這七覺支,可得明和解脫果。”

四十.五蓋

  “比丘們,五蓋帶來黑暗、使人盲目、使人無智、令智慧息滅、連接損毀、不帶來湼槃。什麼是五蓋呢?

  “比丘們,貪欲蓋帶來黑暗、使人盲目、使人無智、令智慧息滅、連接損毀、不帶來湼槃。

  “……瞋恚蓋……

  “……昏睡蓋……

  “……掉悔蓋……

  “比丘們,疑惑蓋帶來黑暗、使人盲目、使人無智、令智慧息滅、連接損毀、不帶來湼槃。

  “比丘們,這五蓋帶來黑暗、使人盲目、使人無智、令智慧息滅、連接損毀、不帶來湼槃。

  “比丘們,七覺支帶來眼、帶來智、令智慧增長、連接不損毀、帶來湼槃。什麼是七覺支呢?

  “比丘們,念覺支帶來眼、帶來智、令智慧增長、連接不損毀、帶來湼槃。

  “……擇法覺支……

  “……精進覺支……

  “……喜覺支……

  “……猗覺支……

  “……定覺支……

  “比丘們,捨覺支帶來眼、帶來智、令智慧增長、連接不損毀、帶來湼槃。

  “比丘們,這七覺支帶來眼、帶來智、令智慧增長、連接不損毀、帶來湼槃。”

  第四五蓋品完

四十一.分別心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

  世尊說:“比丘們,過去無論任何沙門或婆羅門,如果要捨棄三種分別心的話,都要勤修七覺支。將來無論任何沙門或婆羅門,如果要捨棄三種分別心的話,都要勤修七覺支。現在無論任何沙門或婆羅門,如果要捨棄三種分別心的話,都要勤修七覺支。

  “什麼是七覺支呢?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猗覺支、定覺支、捨覺支。

  “比丘們,過去無論任何沙門或婆羅門,如果要捨棄三種分別心的話,都要勤修這七覺支。將來無論任何沙門或婆羅門,如果要捨棄三種分別心的話,都要勤修這七覺支。現在無論任何沙門或婆羅門,如果要捨棄三種分別心的話,都要勤修這七覺支。”

四十二.轉輪王

  “比丘們,有轉輪王出現的時候,便會有七寶出現。

  “什麼是七寶呢?就是輪寶、象寶、馬寶、珠寶、女寶、居士寶、將士寶。

  “比丘們,有轉輪王出現的時候,便會有這七寶出現。

  “比丘們,如來.阿羅漢.等正覺出現的時候,便會有七覺支出現。

  “什麼是七覺支呢?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猗覺支、定覺支、捨覺支。

  “比丘們,如來.阿羅漢.等正覺出現的時候,便會有這七覺支出現。”

四十三.魔羅

  “比丘們,我要對你們說粉碎魔軍的道路。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是的。”

  世尊說:“比丘們,什麼是粉碎魔軍的道路呢?這就是七覺支了。什麼是七覺支呢?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猗覺支、定覺支、捨覺支。

  “比丘們,這就是粉碎魔軍的道路了。”

四十四.劣慧

  這時候,有一位比丘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大德,人們說 ‘劣慧昏昩,劣慧昏昧’ 。劣慧昏昧所包含的內容是什麼呢?”

  “比丘,自己不勤修七覺支,這稱為劣慧昏昧。什麼是七覺支呢?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猗覺支、定覺支、捨覺支。

  “比丘,自己不勤修這七覺支,這稱為劣慧昏昧。”

四十五.智慧

  “大德,人們說 ‘智慧不昏昩,智慧不昏昩’ 。智慧不昏昩所包含的內容是什麼呢?”

  “比丘,自己勤修七覺支,這稱為智慧不昏昩。什麼是七覺支呢?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猗覺支、定覺支、捨覺支。

  “比丘,自己勤修這七覺支,這稱為智慧不昏昩。”

四十六.貧乏

  “大德,人們說 ‘貧乏,貧乏’ 。貧乏所包含的內容是什麼呢?”

  “比丘,自己不勤修七覺支,這稱為貧乏。什麼是七覺支呢?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猗覺支、定覺支、捨覺支。

  “比丘,自己不勤修這七覺支,這稱為貧乏。”

四十七.不貧乏

  “大德,人們說 ‘不貧乏,不貧乏’ 。不貧乏所包含的內容是什麼呢?”

  “比丘,自己勤修七覺支,這稱為不貧乏。什麼是七覺支呢?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猗覺支、定覺支、捨覺支。

  “比丘,自己勤修這七覺支,這稱為不貧乏。”

四十八.太陽

  “比丘們,日出有它的先導、有它的前相,這就是曙光。同樣地,七覺支的生起有它的先導、有它的前相,這就是善知識。

  “比丘們,一位跟善知識為伴的比丘,將會勤修七覺支。

  “比丘們,為什麼一位跟善知識為伴的比丘會勤修七覺支呢?因為善知識會使他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猗覺支……定覺支……捨覺支。就是這樣,善知識會使這位比丘勤修七覺支。”

四十九.因素之一

  “比丘們,在內在的因素之中,我認為沒有一種像如理思維那樣,最能令七覺支生起。

  “比丘們,一位具有如理思維的比丘,將會勤修七覺支。

  “比丘們,為什麼一位具有如理思維的比丘會勤修七覺支呢?因為如理思維會使他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猗覺支……定覺支……捨覺支。就是這樣,如理思維會使這位比丘勤修七覺支。”

五十.因素之二

  “比丘們,在外在的因素之中,我認為沒有一種像善知識那樣,最能令七覺支生起。

  “比丘們,一位跟善知識為伴的比丘,將會勤修七覺支。
“比丘們,為什麼一位跟善知識為伴的比丘會勤修七覺支呢?因為善知識會使他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猗覺支……定覺支……捨覺支。就是這樣,善知識會使這位比丘勤修七覺支。”

  第五轉輪王品完

五十一.食糧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

  世尊說:“比丘們,我要對你們說五蓋和七覺支的食糧和沒有食糧。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是的。”

(一.五蓋的食糧)

  世尊說:“比丘們,什麼是使沒有生起的貪欲得以生起,或使生起了的貪欲得以增長的食糧呢?比丘們,對外相誘人的事物常作不如理思維,這就是使沒有生起的貪欲得以生起,或使生起了的貪欲得以增長的食糧了。

  “比丘們,什麼是使沒有生起的瞋恚得以生起,或使生起了的瞋恚得以增長的食糧呢?比丘們,對外相厭惡的事物常作不如理思維,這就是使沒有生起的瞋恚得以生起,或使生起了的瞋恚得以增長的食糧了。

  “比丘們,什麼是使沒有生起的昏睡得以生起,或使生起了的昏睡得以增長的食糧呢?比丘們,對沒有歡喜心、懈倦、沒精打采、飯後昏昏欲睡、怠惰的內心常作不如理思維,這就是使沒有生起的昏睡得以生起,或使生起了的昏睡得以增長的食糧了。

  “比丘們,什麼是使沒有生起的掉悔得以生起,或使生起了的掉悔得以增長的食糧呢?比丘們,對不平息的內心常作不如理思維,這就是使沒有生起的掉悔得以生起,或使生起了的掉悔得以增長的食糧了。

  “比丘們,什麼是使沒有生起的疑惑得以生起,或使生起了的疑惑得以增長的食糧呢?比丘們,對使人生起疑惑的事物常作不如理思維,這就是使沒有生起的疑惑得以生起,或使生起了的疑惑得以增長的食糧了。

(二.七覺支的食糧)

  “比丘們,什麼是使沒有生起的念覺支得以生起,或使生起了的念覺支修習圓滿的食糧呢?比丘們,對能建立念覺支的事物常作如理思維,這就是使沒有生起的念覺支得以生起,或使生起了的念覺支修習圓滿的食糧了。

  “比丘們,什麼是使沒有生起的擇法覺支得以生起,或使生起了的擇法覺支修習圓滿的食糧呢?比丘們,對什麼是善與不善、受譴責與不受譴責、低劣與高尚、是與非、黑與白常作如理思維,這就是使沒有生起的擇法覺支得以生起,或使生起了的擇法覺支修習圓滿的食糧了。

  “比丘們,什麼是使沒有生起的精進覺支得以生起,或使生起了的精進覺支修習圓滿的食糧呢?比丘們,對什麼是著手修習的階段、前進的階段、抵達目標的階段常作如理思維,這就是使沒有生起的精進覺支得以生起,或使生起了的精進覺支修習圓滿的食糧了。

  “比丘們,什麼是使沒有生起的喜覺支得以生起,或使生起了的喜覺支修習圓滿的食糧呢?比丘們,對能建立喜覺支的事物常作如理思維,這就是使沒有生起的喜覺支得以生起,或使生起了的喜覺支修習圓滿的食糧了。

  “比丘們,什麼是使沒有生起的猗覺支得以生起,或使生起了的猗覺支修習圓滿的食糧呢?比丘們,對身猗息、心猗息常作如理思維,這就是使沒有生起的猗覺支得以生起,或使生起了的猗覺支修習圓滿的食糧了。

  “比丘們,什麼是使沒有生起的定覺支得以生起,或使生起了的定覺支修習圓滿的食糧呢?比丘們,對止相、不亂相常作如理思維,這就是使沒有生起的定覺支得以生起,或使生起了的定覺支修習圓滿的食糧了。

  “比丘們,什麼是使沒有生起的捨覺支得以生起,或使生起了的捨覺支修習圓滿的食糧呢?比丘們,對能建立捨覺支的事物常作如理思維,這就是使沒有生起的捨覺支得以生起,或使生起了的捨覺支修習圓滿的食糧了。

(三.五蓋沒有食糧)

  “比丘們,什麼是不給貪欲食糧,使沒有生起的貪欲不能生起,或使生起了的貪欲消失呢?比丘們,對不淨的事物常作如理思維,這就是不給貪欲食糧,使沒有生起的貪欲不能生起,或使生起了的貪欲消失了。

  “比丘們,什麼是不給瞋恚食糧,使沒有生起的瞋恚不能生起,或使生起了的瞋恚消失呢?比丘們,對慈心解脫常作如理思維,這就是不給瞋恚食糧,使沒有生起的瞋恚不能生起,或使生起了的瞋恚消失了。

  “比丘們,什麼是不給昏睡食糧,使沒有生起的昏睡不能生起,或使生起了的昏睡消失呢?比丘們,對什麼是著手修習的階段、前進的階段、抵達目標的階段常作如理思維,這就是不給昏睡食糧,使沒有生起的昏睡不能生起,或使生起了的昏睡消失了。

  “比丘們,什麼是不給掉悔食糧,使沒有生起的掉悔不能生起,或使生起了的掉悔消失呢?比丘們,對平息的內心常作如理思維,這就是不給掉悔食糧,使沒有生起的掉悔不能生起,或使生起了的掉悔消失了。

  “比丘們,什麼是不給疑惑食糧,使沒有生起的疑惑不能生起,或使生起了的疑惑消失呢?比丘們,對什麼是善與不善、受譴責與不受譴責、低劣與高尚、是與非、黑與白常作如理思維,這就是不給疑惑食糧,使沒有生起的疑惑不能生起,或使生起了的疑惑消失了。

(四.七覺支沒有食糧)

  “比丘們,什麼是不給念覺支食糧,使沒有生起的念覺支不能生起,或使生起了的念覺支消失呢?比丘們,對能建立念覺支的事物不常思維作意,這就是不給念覺支食糧,使沒有生起的念覺支不能生起,或使生起了的念覺支消失了。

  “比丘們,什麼是不給擇法覺支食糧,使沒有生起的擇法覺支不能生起,或使生起了的擇法覺支消失呢?比丘們,對什麼是善與不善、受譴責與不受譴責、低劣與高尚、是與非、黑與白不常思維作意,這就是不給擇法覺支食糧,使沒有生起的擇法覺支不能生起,或使生起了的擇法覺支消失了。

  “比丘們,什麼是不給精進覺支食糧,使沒有生起的精進覺支不能生起,或使生起了的精進覺支消失呢?比丘們,對什麼是著手修習的階段、前進的階段、抵達目標的階段不常思維作意,這就是不給精進覺支食糧,使沒有生起的精進覺支不能生起,或使生起了的精進覺支消失了。

  “比丘們,什麼是不給喜覺支食糧,使沒有生起的喜覺支不能生起,或使生起了的喜覺支消失呢?比丘們,對能建立喜覺支的事物不常思維作意,這就是不給喜覺支食糧,使沒有生起的喜覺支不能生起,或使生起了的喜覺支消失了。

  “比丘們,什麼是不給猗覺支食糧,使沒有生起的猗覺支不能生起,或使生起了的猗覺支消失呢?比丘們,對身猗息、心猗息不常思維作意,這就是不給猗覺支食糧,使沒有生起的猗覺支不能生起,或使生起了的猗覺支消失了。

  “比丘們,什麼是不給定覺支食糧,使沒有生起的定覺支不能生起,或使生起了的定覺支消失呢?比丘們,對止相、不亂相不常思維作意,這就是不給定覺支食糧,使沒有生起的定覺支不能生起,或使生起了的定覺支消失了。

  “比丘們,什麼是不給捨覺支食糧,使沒有生起的捨覺支不能生起,或使生起了的捨覺支消失呢?比丘們,對能建立捨覺支的事物不常思維作意,這就是不給捨覺支食糧,使沒有生起的捨覺支不能生起,或使生起了的捨覺支消失了。”

五十二.法義

  這時候,在上午,有些比丘穿好衣服,拿著大衣和缽入舍衛城化食。他們心想:“現在入舍衛城化食時候還早,讓我們先往外道遊方者的叢林吧。”

  於是,這些比丘前往外道遊方者的叢林,去到那裏之後,和那些外道遊方者互相問候,作了一番悅意的交談,然後坐在一邊。

  外道遊方者對比丘說:“賢友們,喬答摩沙門這樣對弟子說法:‘比丘們,來吧,你們捨棄使內心污穢、使智慧軟弱的五蓋,然後如實地修習七覺支吧!’ 賢友們,我們也是這樣對弟子說法:‘賢友們,來吧,你們捨棄使內心污穢、使智慧軟弱的五蓋,然後如實地修習七覺支吧!’ 賢友們,在教法和教導之中,喬答摩沙門跟我們有什麼分別,有什麼差異,有什麼不同呢?”

  比丘對外道遊方者的說話既不歡喜又不輕蔑,他們起座離去,心想:“我們到世尊座下,聽他說這個道理。” 於是在舍衛城化食完畢,吃過食物後返回來,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把以上的事情告訴世尊。

  世尊對比丘說:“比丘們,如果外道遊方者那樣說,你們應這樣問他們:‘賢友們,有沒有一種法義,可將五蓋分成十種東西,可將七覺支分成十四種東西呢?’

  “比丘們,如果這樣問外道遊方者的話,他們將沒有辦法解答,還有,他們將陷入困惱之中。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這個道理不是他們的範圍。比丘們,我看不見有眾生──不論在天世間的天、魔、梵,在人世間的沙門、婆羅門、國王、人──能夠令人滿意地解答這個問題。唯有如來、如來的弟子或聽過這個道理的眾生,才能夠令人滿意地解答這個問題。

(一.五分成十)

  “比丘們,什麼是將五蓋分成十種東西的法義呢?

  “比丘們,對內的貪欲是一種蓋,對外的貪欲是一種蓋,這都是貪欲蓋。這樣來解釋這個法義,貪欲蓋可分成兩種。

  “比丘們,對內的瞋恚是一種蓋,對外的瞋恚是一種蓋,這都是瞋恚蓋。這樣來解釋這個法義,瞋恚蓋可分成兩種。

  “比丘們,昏沈是一種蓋,睡眠是一種蓋,這都是昏睡蓋。這樣來解釋這個法義,昏睡蓋可分成兩種。

  “比丘們,掉舉是一種蓋,悔疚是一種蓋,這都是掉悔蓋。這樣來解釋這個法義,掉悔蓋可分成兩種。

  “比丘們,對內在的事物有疑惑是一種蓋,對外在的事物有疑惑是一種蓋,這都是疑惑蓋。這樣來解釋這個法義,疑惑蓋可分成兩種。

  “比丘們,這就是將五蓋分成十種東西的法義了。

(二.七分成十四)

  “比丘們,什麼是將七覺支分成十四種東西的法義呢?

  “比丘們,繫念內法是念覺支,繫念外法是念覺支,這都是念覺支。這樣來解釋這個法義,念覺支可分成兩種。

  “比丘們,以智慧思量、觀察、深觀內法是擇法覺支,以智慧思量、觀察、深觀外法是擇法覺支,這都是擇法覺支。這樣來解釋這個法義,擇法覺支可分成兩種。

  “比丘們,身精進是精進覺支,心精進是精進覺支,這都是精進覺支。這樣來解釋這個法義,精進覺支可分成兩種。

  “比丘們,從有覺、有觀所帶來的喜是喜覺支,從沒有覺、沒有觀所帶來的喜是喜覺支,這都是喜覺支。這樣來解釋這個法義,喜覺支可分成兩種。

  “比丘們,身猗息是猗覺支,心猗息是猗覺支,這都是猗覺支。這樣來解釋這個法義,猗覺支可分成兩種。

  “比丘們,有覺、有觀的定是定覺支,沒有覺、沒有觀的定是定覺支,這都是定覺支。這樣來解釋這個法義,定覺支可分成兩種。

  “比丘們,對內法有捨心是捨覺支,對外法有捨心是捨覺支,這都是捨覺支。這樣來解釋這個法義,捨覺支可分成兩種。

  “比丘們,這就是將七覺支分成十四種東西的法義了。”

五十三.火

  這時候,在上午,有些比丘穿好衣服,拿著大衣和缽入舍衛城化食。他們心想:“現在入舍衛城化食時候還早,讓我們先往外道遊方者的叢林吧。”

  於是,這些比丘前往外道遊方者的叢林,去到那裏之後,和那些外道遊方者互相問候,作了一番悅意的交談,然後坐在一邊。

  外道遊方者對比丘說:“賢友們,喬答摩沙門這樣對弟子說法:‘比丘們,來吧,你們捨棄使內心污穢、使智慧軟弱的五蓋,然後如實地修習七覺支吧!’ 賢友們,我們也是這樣對弟子說法:‘賢友們,來吧,你們捨棄使內心污穢、使智慧軟弱的五蓋,然後如實地修習七覺支吧!’ 賢友們,在教法和教導之中,喬答摩沙門跟我們有什麼分別,有什麼差異,有什麼不同呢?”

  比丘對外道遊方者的說話既不歡喜又不輕蔑,他們起座離去,心想:“我們到世尊座下,聽他說這個道理。” 於是在舍衛城化食完畢,吃過食物後返回來,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把以上的事情告訴世尊。

  世尊對比丘說:“比丘們,如果外道遊方者那樣說,你們應這樣問他們:‘賢友們,當內心怠惰時,修習什麼覺支是不適當的時候呢,修習什麼覺支才是適當的時候呢?賢友們,當內心掉舉時,修習什麼覺支是不適當的時候呢,修習什麼覺支才是適當的時候呢?’

  “比丘們,如果這樣問外道遊方者的話,他們將沒有辦法解答,還有,他們將陷入困惱之中。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這個道理不是他們的範圍。比丘們,我看不見有眾生──不論在天世間的天、魔、梵,在人世間的沙門、婆羅門、國王、人──能夠令人滿意地解答這個問題。唯有如來、如來的弟子或聽過這個道理的眾生,才能夠令人滿意地解答這個問題。

(一.不適當的時候)

  “比丘們,當內心怠惰時,修習猗覺支是不適當的時候,修習定覺支是不適當的時候,修習捨覺支是不適當的時候。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這三種覺支很難策醒一個怠惰的心。

  “比丘們,就正如一個人想將小火燃燒起來,他在火堆裏放進濕草、濕牛糞、濕柴,向火堆裏噴水、撒土。這人能否令小火燃燒起來呢?”

  “大德,不能。”

  “比丘們,同樣地,當內心怠惰時,修習猗覺支是不適當的時候,修習定覺支是不適當的時候,修習捨覺支是不適當的時候。這時什麼原因呢?因為這三種覺支很難策醒一個怠惰的心。

(二.適當的時候)

  “比丘們,當內心怠惰時,修習擇法覺支是適當的時候,修習精進覺支是適當的時候,修習喜覺支是適當的時候。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這三種覺支容易策醒一個怠惰的心。

  “比丘們,就正如一個人想將小火燃燒起來,他在火堆裏放進乾草、乾牛糞、乾柴,向火堆裏吹氣,不撒土。這人能否令小火燃燒起來呢?”

  “大德,是能夠的。”

  “比丘們,同樣地,當內心怠惰時,修習擇法覺支是適當的時候,修習精進覺支是適當的時候,修習喜覺支是適當的時候。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這三種覺支容易策醒一個怠惰的心。

(三.不適當的時候)

  “比丘們,當內心掉舉時,修習擇法覺支是不適當的時候,修習精進覺支是不適當的時候,修習喜覺支是不適當的時候。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這三種覺支很難平息一個掉舉的心。

  “比丘們,就正如一個人想將大火息滅下來,他在火堆裏放進乾草、乾牛糞、乾柴,向火堆裏吹氣,不撒土。這人能否令大火息滅下來呢?”

  “大德,不能。”

  “比丘們,同樣地,當內心掉舉時,修習擇法覺支是不適當的時候,修習精進覺支是不適當的時候,修習喜覺支是不適當的時候。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這三種覺支很難平息一個掉舉的心。

(四.適當的時候)

  “比丘們,當內心掉舉時,修習猗覺支是適當的時候,修習定覺支是適當的時候,修習捨覺支是適當的時候。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這三種覺支容易平息一個掉舉的心。

  “比丘們,就正如一個人想將大火息滅下來,他在火堆裏放進濕草、濕牛糞、濕柴,向火堆裏噴水、撒土。這人能否令大火息滅下來呢?”

  “大德,是能夠的。”

  “比丘們,同樣地,當內心掉舉時,修習猗覺支是適當的時候,修習定覺支是適當的時候,修習捨覺支是適當的時候。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這三種覺支容易平息一個掉舉的心。

  “比丘們,我說,念覺支在所有時候都有幫助。”

五十四.慈心

  有一次,世尊住在拘利一個稱為訶利陀的市鎮。

  這時候,在上午,有些比丘穿好衣服,拿著大衣和缽入訶利陀化食。他們心想:“現在入訶利陀化食時候還早,讓我們先往外道遊方者的叢林吧。”

  於是,這些比丘前往外道遊方者的叢林,去到那裏之後,和那些外道遊方者互相問候,作了一番悅意的交談,然後坐在一邊。

  外道遊方者對比丘說:“賢友們,喬答摩沙門這樣對弟子說法:‘比丘們,來吧,你們捨棄使內心污穢、使智慧軟弱的五蓋,然後內心帶著慈、悲、喜、捨,向一個方向擴散開去,向四方擴散開去;向上方、下方、橫向擴散開去;向每個地方、所有地方、整個世間擴散開去。內心帶著慈、悲、喜、捨,心胸寬闊、廣大、不可限量,內心沒有怨恨、沒有瞋恚。’ 賢友們,我們也是這樣對弟子說法:‘賢友們,來吧,你們捨棄使內心污穢、使智慧軟弱的五蓋,然後內心帶著慈、悲、喜、捨,向一個方向擴散開去,向四方擴散開去;向上方、下方、橫向擴散開去;向每個地方、所有地方、整個世間擴散開去。內心帶著慈、悲、喜、捨,心胸寬闊、廣大、不可限量,內心沒有怨恨、沒有瞋恚。’ 賢友們,在教法和教導之中,喬答摩沙門跟我們有什麼分別,有什麼差異,有什麼不同呢?”

  比丘對外道遊方者的說話既不歡喜又不輕蔑,他們起座離去,心想:“我們到世尊座下,聽他說這個道理。” 於是在訶利陀化食完畢,吃過食物後返回來,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把以上的事情告訴世尊。

  世尊對比丘說:“比丘們,如果外道遊方者那樣說,你們應這樣問他們:‘賢友們,怎樣修習慈心解脫?什麼是它的趣向、成就、果報、終極目標呢?怎樣修習悲心解脫?什麼是它的趣向、成就、果報、終極目標呢?怎樣修習喜心解脫?什麼是它的趣向、成就、果報、終極目標呢?怎樣修習捨心解脫?什麼是它的趣向、成就、果報、終極目標呢?’

  “比丘們,如果這樣問外道遊方者的話,他們將沒有辦法解答,還有,他們將陷入困惱之中。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這個道理不是他們的範圍。比丘們,我看不見有眾生──不論在天世間的天、魔、梵,在人世間的沙門、婆羅門、國王、人──能夠令人滿意地解答這個問題。唯有如來、如來的弟子或聽過這個道理的眾生,才能夠令人滿意地解答這個問題。

  “比丘們,怎樣修習慈心解脫?什麼是它的趣向、成就、果報、終極目標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帶著慈心,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念覺支;帶著慈心,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擇法覺支;帶著慈心,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精進覺支;帶著慈心,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喜覺支;帶著慈心,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猗覺支;帶著慈心,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定覺支;帶著慈心,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捨覺支。如果他喜歡的話,對那些使人喜愛的事物生起厭惡想,安住在厭惡想之中;如果他喜歡的話,對那些使人厭惡的事物生起喜愛想,安住在喜愛想之中;如果他喜歡的話,對那些使人喜愛的事物和使人厭惡的事物都生起厭惡想,安住在厭惡想之中;如果他喜歡的話,對那些使人厭惡的事物和使人喜愛的事物都生起喜愛想,安住在喜愛想之中;如果他喜歡的話,內心將喜愛與厭惡兩者都去掉,然後安住在捨、念、覺知之中,或是進入淨解脫。比丘們,我說,如果智慧的比丘未能通過修習慈心而得到最高的解脫的話,得到淨解脫是慈心最高的成就。

  “比丘們,怎樣修習悲心解脫?什麼是它的趣向、成就、果報、終極目標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帶著悲心,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念覺支……如果他喜歡的話,內心將喜愛與厭惡兩者都去掉,然後安住在捨、念、覺知之中,或是內心想著無邊的虛空,超越所有色想,滅除有對想,不思維各種想,進入空無邊處。比丘們,我說,如果智慧的比丘未能通過修習悲心而得到最高的解脫的話,得到空無邊處是悲心最高的成就。

  “比丘們,怎樣修習喜心解脫?什麼是它的趣向、成就、果報、終極目標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帶著喜心,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念覺支……如果他喜歡的話,內心將喜愛與厭惡兩者都去掉,然後安住在捨、念、覺知之中,或是內心想著無邊的心識,超越所有的空無邊處,進入識無邊處。比丘們,我說,如果智慧的比丘未能通過修習喜心而得到最高的解脫的話,得到識無邊處是喜心最高的成就。

  “比丘們,怎樣修習捨心解脫?什麼是它的趣向、成就、果報、終極目標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帶著捨心,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念覺支;帶著捨心,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擇法覺支;帶著捨心,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精進覺支;帶著捨心,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喜覺支;帶著捨心,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猗覺支;帶著捨心,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定覺支;帶著捨心,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捨覺支。如果他喜歡的話,對那些使人喜愛的事物生起厭惡想,安住在厭惡想之中;如果他喜歡的話,對那些使人厭惡的事物生起喜愛想,安住在喜愛想之中;如果他喜歡的話,對那些使人喜愛的事物和使人厭惡的事物都生起厭惡想,安住在厭惡想之中;如果他喜歡的話,對那些使人厭惡的事物和使人喜愛的事物都生起喜愛想,安住在喜愛想之中;如果他喜歡的話,內心將喜愛與厭惡兩者都去掉,然後安住在捨、念、覺知之中,或是內心想著 ‘沒有任何東西’ ,超越所有的識無邊處,進入無所有處。比丘們,我說,如果智慧的比丘未能通過修習捨心而得到最高的解脫的話,得到無所有處是捨心最高的成就。”

五十五.僧伽羅婆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時候,僧伽羅婆婆羅門前往世尊那裏,和世尊互相問候,作了一些悅意的交談,然後坐在一邊。僧伽羅婆婆羅門對世尊說:

  “喬答摩賢者,是什麼原因和條件使內心記不起少讀誦的咒頌,即使連長期讀誦的咒頌也記不起來呢?喬答摩賢者,是什麼原因和條件使內心記得起長期讀誦的咒頌,即使連少讀誦的咒頌也記得起來呢?”

(一)

  “婆羅門,當一個人的內心不斷被貪欲滲透、被貪欲困擾的時候,便不能如實知道要從生起了的貪欲之中出離,這時他對自己的利益不能如實知、不能如實見,對他人的利益不能如實知、不能如實見,對自己和他人雙方的利益不能如實知、不能如實見,也使內心記不起少讀誦的咒頌,即使連長期讀誦的咒頌也記不起來。

  “婆羅門,就正如一盆染上了深紅色、黃色、藍色或淺紅色的水,一個有眼睛的人在當中反照,不能如實知、不能如實見自己的面相。同樣地,當一個人的內心不斷被貪欲滲透、被貪欲困擾的時候,便不能如實知道要從生起了的貪欲之中出離,這時他對自己的利益不能如實知、不能如實見,對他人的利益不能如實知、不能如實見,對自己和他人雙方的利益不能如實知、不能如實見,也使內心記不起少讀誦的咒頌,即使連長期讀誦的咒頌也記不起來。

  “婆羅門,再者,當一個人的內心不斷被瞋恚滲透、被瞋恚困擾的時候,便不能如實知道要從生起了的瞋恚之中出離,這時他對自己的利益不能如實知、不能如實見,對他人的利益不能如實知、不能如實見,對自己和他人雙方的利益不能如實知、不能如實見,也使內心記不起少讀誦的咒頌,即使連長期讀誦的咒頌也記不起來。

  “婆羅門,就正如一盆被火燒得沸騰的水,一個有眼睛的人在當中反照,不能如實知、不能如實見自己的面相。同樣地,當一個人的內心不斷被瞋恚滲透、被瞋恚困擾的時候,便不能如實知道要從生起了的瞋恚之中出離,這時他對自己的利益不能如實知、不能如實見,對他人的利益不能如實知、不能如實見,對自己和他人雙方的利益不能如實知、不能如實見,也使內心記不起少讀誦的咒頌,即使連長期讀誦的咒頌也記不起來。

  “婆羅門,再者,當一個人的內心不斷被昏睡滲透、被昏睡困擾的時候,便不能如實知道要從生起了的昏睡之中出離,這時他對自己的利益不能如實知、不能如實見,對他人的利益不能如實知、不能如實見,對自己和他人雙方的利益不能如實知、不能如實見,也使內心記不起少讀誦的咒頌,即使連長期讀誦的咒頌也記不起來。

  “婆羅門,就正如一盆有很多苔蘚的水,一個有眼睛的人在當中反照,不能如實知、不能如實見自己的面相。同樣地,當一個人的內心不斷被昏睡滲透、被昏睡困擾的時候,便不能如實知道要從生起了的昏睡之中出離,這時他對自己的利益不能如實知、不能如實見,對他人的利益不能如實知、不能如實見,對自己和他人雙方的利益不能如實知、不能如實見,也使內心記不起少讀誦的咒頌,即使連長期讀誦的咒頌也記不起來。

  “婆羅門,再者,當一個人的內心不斷被掉悔滲透、被掉悔困擾的時候,便不能如實知道要從生起了的掉悔之中出離,這時他對自己的利益不能如實知、不能如實見,對他人的利益不能如實知、不能如實見,對自己和他人雙方的利益不能如實知、不能如實見,也使內心記不起少讀誦的咒頌,即使連長期讀誦的咒頌也記不起來。

  “婆羅門,就正如一盆被風吹得波動的水,一個有眼睛的人在當中反照,不能如實知、不能如實見自己的面相。同樣地,當一個人的內心不斷被掉悔滲透、被掉悔困擾的時候,便不能如實知道要從生起了的掉悔之中出離,這時他對自己的利益不能如實知、不能如實見,對他人的利益不能如實知、不能如實見,對自己和他人雙方的利益不能如實知、不能如實見,也使內心記不起少讀誦的咒頌,即使連長期讀誦的咒頌也記不起來。

  “婆羅門,再者,當一個人的內心不斷被疑惑滲透、被疑惑困擾的時候,便不能如實知道要從生起了的疑惑之中出離,這時他對自己的利益不能如實知、不能如實見,對他人的利益不能如實知、不能如實見,對自己和他人雙方的利益不能如實知、不能如實見,也使內心記不起少讀誦的咒頌,即使連長期讀誦的咒頌也記不起來。

  “婆羅門,就正如一盆充滿泥濘及放在黑暗地方的水,一個有眼睛的人在當中反照,不能如實知、不能如實見自己的面相。同樣地,當一個人的內心不斷被疑惑滲透、被疑惑困擾的時候,便不能如實知道要從生起了的疑惑之中出離,這時他對自己的利益不能如實知、不能如實見,對他人的利益不能如實知、不能如實見,對自己和他人雙方的利益不能如實知、不能如實見,也使內心記不起少讀誦的咒頌,即使連長期讀誦的咒頌也記不起來。

  “婆羅門,就是這些原因和條件,使內心記不起少讀誦的咒頌,即使連長期讀誦的咒頌也記不起來。

(二)

  “婆羅門,當一個人的內心不被貪欲滲透、不被貪欲困擾的時候,便能如實知道要從生起了的貪欲之中出離,這時他對自己的利益能夠如實知、能夠如實見,對他人的利益能夠如實知、能夠如實見,對自己和他人雙方的利益能夠如實知、能夠如實見,也使內心記得起長期讀誦的咒頌,即使連少讀誦的咒頌也記得起來。

  “婆羅門,就正如一盆沒有染上各種色彩的水,一個有眼睛的人在當中反照,能夠如實知、能夠如實見自己的面相。同樣地,當一個人的內心不被貪欲滲透、不被貪欲困擾的時候,便能如實知道要從生起了的貪欲之中出離,這時他對自己的利益能夠如實知、能夠如實見,對他人的利益能夠如實知、能夠如實見,對自己和他人雙方的利益能夠如實知、能夠如實見,也使內心記得起長期讀誦的咒頌,即使連少讀誦的咒頌也記得起來。

  “婆羅門,再者,當一個人的內心不被瞋恚滲透、不被瞋恚困擾的時候,便能如實知道要從生起了的瞋恚之中出離,這時他對自己的利益能夠如實知、能夠如實見,對他人的利益能夠如實知、能夠如實見,對自己和他人雙方的利益能夠如實知、能夠如實見,也使內心記得起長期讀誦的咒頌,即使連少讀誦的咒頌也記得起來。

  “婆羅門,就正如一盆沒有沸騰的水,一個有眼睛的人在當中反照,能夠如實知、能夠如實見自己的面相。同樣地,當一個人的內心不被瞋恚滲透、不被瞋恚困擾的時候,便能如實知道要從生起了的瞋恚之中出離,這時他對自己的利益能夠如實知、能夠如實見,對他人的利益能夠如實知、能夠如實見,對自己和他人雙方的利益能夠如實知、能夠如實見,也使內心記得起長期讀誦的咒頌,即使連少讀誦的咒頌也記得起來。

  “婆羅門,再者,當一個人的內心不被昏睡滲透、不被昏睡困擾的時候,便能如實知道要從生起了的昏睡之中出離,這時他對自己的利益能夠如實知、能夠如實見,對他人的利益能夠如實知、能夠如實見,對自己和他人雙方的利益能夠如實知、能夠如實見,也使內心記得起長期讀誦的咒頌,即使連少讀誦的咒頌也記得起來。

  “婆羅門,就正如一盆沒有苔蘚的水,一個有眼睛的人在當中反照,能夠如實知、能夠如實見自己的面相。同樣地,當一個人的內心不被昏睡滲透、不被昏睡困擾的時候,便能如實知道要從生起了的昏睡之中出離,這時他對自己的利益能夠如實知、能夠如實見,對他人的利益能夠如實知、能夠如實見,對自己和他人雙方的利益能夠如實知、能夠如實見,也使內心記得起長期讀誦的咒頌,即使連少讀誦的咒頌也記得起來。

  “婆羅門,再者,當一個人的內心不被掉悔滲透、不被掉悔困擾的時候,便能如實知道要從生起了的掉悔之中出離,這時他對自己的利益能夠如實知、能夠如實見,對他人的利益能夠如實知、能夠如實見,對自己和他人雙方的利益能夠如實知、能夠如實見,也使內心記得起長期讀誦的咒頌,即使連少讀誦的咒頌也記得起來。

  “婆羅門,就正如一盆沒有波動的水,一個有眼睛的人在當中反照,能夠如實知、能夠如實見自己的面相。同樣地,當一個人的內心不被掉悔滲透、不被掉悔困擾的時候,便能如實知道要從生起了的掉悔之中出離,這時他對自己的利益能夠如實知、能夠如實見,對他人的利益能夠如實知、能夠如實見,對自己和他人雙方的利益能夠如實知、能夠如實見,也使內心記得起長期讀誦的咒頌,即使連少讀誦的咒頌也記得起來。

  “婆羅門,再者,當一個人的內心不被疑惑滲透、不被疑惑困擾的時候,便能如實知道要從生起了的疑惑之中出離,這時他對自己的利益能夠如實知、能夠如實見,對他人的利益能夠如實知、能夠如實見,對自己和他人雙方的利益能夠如實知、能夠如實見,也使內心記得起長期讀誦的咒頌,即使連少讀誦的咒頌也記得起來。

  “婆羅門,就正如一盆清澈、沒有泥濘及放在光亮地方的水,一個有眼睛的人在當中反照,能夠如實知、能夠如實見自己的面相。同樣地,當一個人的內心不被疑惑滲透、不被疑惑困擾的時候,便能如實知道要從生起了的疑惑之中出離,這時他對自己的利益能夠如實知、能夠如實見,對他人的利益能夠如實知、能夠如實見,對自己和他人雙方的利益能夠如實知、能夠如實見,也使內心記得起長期讀誦的咒頌,即使連少讀誦的咒頌也記得起來。

  “婆羅門,就是這些原因和條件,使內心記得起長期讀誦的咒頌,即使連少讀誦的咒頌也記得起來。

  “婆羅門,七覺支能使內心沒有障蓋、沒有五蓋、沒有污穢。勤修七覺支,可得明和解脫果。什麼是七覺支呢?

  “婆羅門,念覺支能使內心沒有障蓋、沒有五蓋、沒有污穢。勤修念覺支,可得明和解脫果。

  “……擇法覺支……

  “……精進覺支……

  “……喜覺支……

  “……猗覺支……

  “……定覺支……

  “婆羅門,捨覺支能使內心沒有障蓋、沒有五蓋、沒有污穢。勤修捨覺支,可得明和解脫果。

  “婆羅門,七覺支能使內心沒有障蓋、沒有五蓋、沒有污穢。勤修這七覺支,可得明和解脫果。”

  世尊說了這番話後,僧伽羅婆婆羅門對他說:“喬答摩賢者,妙極了!喬答摩賢者,妙極了!世尊能以各種不同的方式來演說法義,就像把倒轉了的東西反正過來;像為受覆蓋的東西揭開遮掩;像為迷路者指示正道;像在黑暗中拿著油燈的人,使其他有眼睛的人可以看見東西。我皈依喬答摩賢者、皈依法、皈依比丘僧。願喬答摩賢者接受我為優婆塞,從現在起,直至命終,終生皈依!”

五十六.無畏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王舍城的靈鷲山。

  這時候,無畏王子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大德,富蘭那.迦葉這樣說:‘沒有原因和條件使人無智無見,無智無見是沒有原因和條件的;沒有原因和條件使人有智有見,有智有見是沒有原因和條件的。’ 世尊對他的論點怎麼說?”

  “王子,是有原因和條件使人無智無見,無智無見是有原因和條件的;是有原因和條件使人有智有見,有智有見是有原因和條件的。”

(一)

  “大德,是什麼原因和條件使人無智無見呢?什麼是無智無見的原因和條件呢?”

  “王子,當一個人的內心不斷被貪欲滲透、被貪欲困擾的時候,便不能如實知道、不能如實看見要從生起了的貪欲之中出離。這就是使人無智無見的原因和條件,這是有原因和條件使人無智無見的。

  “王子,再者,當一個人的內心不斷被瞋恚滲透、被瞋恚困擾的時候,便不能如實知道、不能如實看見要從生起了的瞋恚之中出離。這就是使人無智無見的原因和條件,這是有原因和條件使人無智無見的。

  “王子,再者,當一個人的內心不斷被昏睡滲透、被昏睡困擾的時候,便不能如實知道、不能如實看見要從生起了的昏睡之中出離。這就是使人無智無見的原因和條件,這是有原因和條件使人無智無見的。

  “王子,再者,當一個人的內心不斷被掉悔滲透、被掉悔困擾的時候,便不能如實知道、不能如實看見要從生起了的掉悔之中出離。這就是使人無智無見的原因和條件,這是有原因和條件使人無智無見的。

  “王子,再者,當一個人的內心不斷被疑惑滲透、被疑惑困擾的時候,便不能如實知道、不能如實看見要從生起了的疑惑之中出離。這就是使人無智無見的原因和條件,這是有原因和條件使人無智無見的。”

  “大德,這些法義是什麼名稱呢?”

  “王子,這稱為五蓋。”

  “世尊,這真是遮蓋,善逝,這真是遮蓋!即使只受一種蓋所遮蔽,也沒有如實知見,更遑論受五種蓋所遮蔽了!

(二)

  “大德,是什麼原因和條件使人有智有見呢?什麼是有智有見的原因和條件呢?”

  “王子,一位比丘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念覺支,他修習念覺支,內心便有如實知見。這就是使人有智有見的原因和條件,這是有原因和條件使人有智有見的。

  “王子,再者,一位比丘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擇法覺支,他修習擇法覺支,內心便有如實知見。這就是使人有智有見的原因和條件,這是有原因和條件使人有智有見的。

  “……精進覺支……

  “……喜覺支……

  “……猗覺支……

  “……定覺支……

  “王子,再者,一位比丘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捨覺支,他修習捨覺支,內心便有如實知見。這就是使人有智有見的原因和條件,這是有原因和條件使人有智有見的。”

  “大德,這些法義是什麼名稱呢?”

  “王子,這稱為七覺支。”

  “世尊,這真是覺悟的要素,善逝,這真是覺悟的要素!即使只具有一種覺支,也帶來如實知見,更遑論具有七種覺支了!

  “大德,我攀上這靈鷲山時身心都感到很疲勞,但我明白了這些法義後,所有疲勞都消失掉了!”

  第六論覺支品完

五十七.白骨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

(一.大果報與大利益)

  世尊說:“比丘們,勤修白骨想,能帶來大果報、大利益。

  “比丘們,怎樣修習白骨想呢?為什麼勤修白骨想能帶來大果報、大利益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帶著白骨想,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念覺支;帶著白骨想,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擇法覺支;帶著白骨想,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精進覺支;帶著白骨想,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喜覺支;帶著白骨想,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猗覺支;帶著白骨想,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定覺支;帶著白骨想,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捨覺支。

  “比丘們,就是這樣修習白骨想了。這樣勤修白骨想,能帶來大果報、大利益。”

(二.兩種果之一)

  世尊說:“比丘們,勤修白骨想,會得到兩種果的其中之一:或當下得到究竟智,或有餘得到阿那含。

“比丘們,怎樣修習白骨想呢?為什麼勤修白骨想會得到兩種果的其中之一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帶著白骨想,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猗覺支……定覺支……捨覺支。

  “比丘們,就是這樣修習白骨想了。這樣勤修白骨想,會得到兩種果的其中之一:或當下得到究竟智,或有餘得到阿那含。”

(三.大得益)

  世尊說:“比丘們,勤修白骨想,能帶來大得益。

  “比丘們,怎樣修習白骨想呢?為什麼勤修白骨想能帶來大得益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帶著白骨想,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猗覺支……定覺支……捨覺支。

  “比丘們,就是這樣修習白骨想了。這樣勤修白骨想,能帶來大得益。”

(四.大安穩)

  世尊說:“比丘們,勤修白骨想,能帶來大安穩。

  “比丘們,怎樣修習白骨想呢?為什麼勤修白骨想能帶來大安穩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帶著白骨想,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猗覺支……定覺支……捨覺支。

  “比丘們,就是這樣修習白骨想了。這樣勤修白骨想,能帶來大安穩。”

(五.大厭離)

  世尊說:“比丘們,勤修白骨想,能帶來大厭離。

  “比丘們,怎樣修習白骨想呢?為什麼勤修白骨想能帶來大厭離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帶著白骨想,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猗覺支……定覺支……捨覺支。

  “比丘們,就是這樣修習白骨想了。這樣勤修白骨想,能帶來大厭離。”

(六.安穩地生活)

  世尊說:“比丘們,勤修白骨想,能令人安穩地生活。

  “比丘們,怎樣修習白骨想呢?為什麼勤修白骨想能令人安穩地生活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帶著白骨想,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猗覺支……定覺支……捨覺支。

  “比丘們,就是這樣修習白骨想了。這樣勤修白骨想,能令人安穩地生活。” 2

五十八.屍蟲

  ……勤修屍蟲想……

五十九.發黑

  ……勤修發黑想……

六十.腐爛

  ……勤修腐爛想……

六十一.腫脹

  ……勤修腫脹想……

六十二.慈心

  ……勤修慈心……

六十三.悲心

  ……勤修悲心……

六十四.喜心

  ……勤修喜心……

六十五.捨心

  ……勤修捨心……

六十六.出入息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

(一.大果報與大利益)

  世尊說:“比丘們,勤修出入息念,能帶來大果報、大利益。

  “比丘們,怎樣修習出入息念呢?為什麼勤修出入息念能帶來大果報、大利益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帶著出入息念,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念覺支;帶著出入息念,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擇法覺支;帶著出入息念,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精進覺支;帶著出入息念,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喜覺支;帶著出入息念,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猗覺支;帶著出入息念,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定覺支;帶著出入息念,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捨覺支。

  “比丘們,就是這樣修習出入息念了。這樣勤修出入息念,能帶來大果報、大利益。”

(二.兩種果之一)

  世尊說:“比丘們,勤修出入息念,會得到兩種果的其中之一:或當下得到究竟智,或有餘得到阿那含。

  “比丘們,怎樣修習出入息念呢?為什麼勤修出入息念會得到兩種果的其中之一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帶著出入息念,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猗覺支……定覺支……捨覺支。

  “比丘們,就是這樣修習出入息念了。這樣勤修出入息念,會得到兩種果的其中之一:或當下得到究竟智,或有餘得到阿那含。”

(三.大得益)

  世尊說:“比丘們,勤修出入息念,能帶來大得益。

  “比丘們,怎樣修習出入息念呢?為什麼勤修出入息念能帶來大得益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帶著出入息念,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猗覺支……定覺支……捨覺支。

  “比丘們,就是這樣修習出入息念了。這樣勤修出入息念,能帶來大得益。”

(四.大安穩)

  世尊說:“比丘們,勤修出入息念,能帶來大安穩。

  “比丘們,怎樣修習出入息念呢?為什麼勤修出入息念能帶來大安穩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帶著出入息念,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猗覺支……定覺支……捨覺支。

  “比丘們,就是這樣修習出入息念了。這樣勤修出入息念,能帶來大安穩。”

(五.大厭離)

  世尊說:“比丘們,勤修出入息念,能帶來大厭離。

  “比丘們,怎樣修習出入息念呢?為什麼勤修出入息念能帶來大厭離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帶著出入息念,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猗覺支……定覺支……捨覺支。

  “比丘們,就是這樣修習出入息念了。這樣勤修出入息念,能帶來大厭離。”

(六.安穩地生活)

  世尊說:“比丘們,勤修出入息念,能令人安穩地生活。

  “比丘們,怎樣修習出入息念呢?為什麼勤修出入息念能令人安穩地生活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帶著出入息念,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猗覺支……定覺支……捨覺支。

  “比丘們,就是這樣修習出入息念了。這樣勤修出入息念,能令人安穩地生活。”

  第七出入息品完

六十七.不淨

  ……勤修不淨想……

六十八.死

  ……勤修死想……

六十九.厭離

  ……勤修對食物生厭離想……

七十.不熱衷

  ……勤修對所有世間生不熱衷想……

七十一.無常

  ……勤修無常想……

七十二.苦

  ……勤修無常是苦想……

七十三.無我

  ……勤修苦是無我想……

七十四.斷除

  ……勤修斷除想……

七十五.無欲

  ……勤修無欲想……

七十六.寂滅

  ……勤修寂滅想……

  第八寂滅品完

七十七至八十八經

  (十二篇經文的內容跟《道相應.九十一.東方之一至一零二.大海之六》十二篇經文一致,只是內容由八正道轉變成七覺支。3

  第九恆河品完

八十九至九十八經

  (十篇經文的內容跟《道相應.一三九.如來至一四八.布料》十篇經文一致,只是內容由八正道轉變成七覺支。)

  第十不放逸品完

九十九至一一零經

  (十二篇經文的內容跟《道相應.一四九.勞力工作至一六零.河》十二篇經文一致,只是內容由八正道轉變成七覺支。)

  第十一建設品完

一一一至一二零經

  (十篇經文的內容跟《道相應.一六一.尋求至一七零.愛》十篇經文一致,只是內容由八正道轉變成七覺支。)

  第十二尋求品完

一二一至一三零經

  (十篇經文的內容跟《道相應.一七一.流至一八零.五上分結》十篇經文一致,只是內容由八正道轉變成七覺支。)

  第十三流品完

一三一至一四二經

  (十二篇經文的內容跟《道相應.一零三.東方之一至一一四.大海之六》十二篇經文一致,只是內容由八正道轉變成七覺支。)

  第十四恆河品完

一四三至一五二經

  (十篇經文的內容跟《道相應.一三九.如來至一四八.布料》十篇經文一致,只是內容由八正道轉變成七覺支及把四個分段 “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 、 “修習能清除貪欲、瞋恚、愚癡……” 、 “修習能進入不死、邁向不死、最終會帶來不死……” 、 “修習傾向湼槃、朝向湼槃、邁向湼槃……” 轉變成只有一段 “修習能清除貪欲、瞋恚、愚癡……” 。)

  第十五不放逸品完

一五三至一六四經

  (十二篇經文的內容跟《道相應.一四九.勞力工作至一六零.河》十二篇經文一致,只是內容由八正道轉變成七覺支及把 “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 轉變成 “修習能清除貪欲、瞋恚、愚癡……” 。)

  第十六建設品完

一六五至一七四經

  (十篇經文的內容跟《道相應.一六一.尋求至一七零.愛》十篇經文一致,只是內容由八正道轉變成七覺支及把四個分段 “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 、 “修習能清除貪欲、瞋恚、愚癡……” 、 “修習能進入不死、邁向不死、最終會帶來不死……” 、 “修習傾向湼槃、朝向湼槃、邁向湼槃……” 轉變成只有一段 “修習能清除貪欲、瞋恚、愚癡……” 。)

  第十七尋求品完

一七五至一八四經

  (十篇經文的內容跟《道相應.一七一.流至一八零.五上分結》十篇經文一致,只是內容由八正道轉變成七覺支及把四個分段 “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 、 “修習能清除貪欲、瞋恚、愚癡……” 、 “修習能進入不死、邁向不死、最終會帶來不死……” 、 “修習傾向湼槃、朝向湼槃、邁向湼槃……” 轉變成只有一段 “修習能清除貪欲、瞋恚、愚癡……” 。)

  第十八流品完


1 這七種果和利益亦即是四果和三果兩種果位。第一種 “當下取得究竟智” 即是 “阿羅漢果” ,第二種 “在死亡的時候取得究竟智” 即是 “阿羅漢向” ,阿羅漢果和阿羅漢向二者均屬 “阿羅漢” 的範疇。第三種 “中般湼槃” 至第七種 “上流般湼槃” 由高至低五者均屬三果的範疇。

2 這一篇經文其實包含了六篇經文在其中。整個《出入息品》由五十七至六十六經都是相同的模式,在每篇經文中都各別包含六篇經文。這十篇經文的結構與內容相同,分別的地方只是勤修白骨想、屍蟲想、發黑想、腐爛想、腫脹想、慈心、悲心、喜心、捨心或出入息念。

  下一品《寂滅品》由六十七至七十六經十篇經文的結構與內容也跟這十經相同,所以下一品只是譯出十種不同的勤修方法。

3 第七十七至一八四經共一百零八篇經文都是一些跟《道相應》中的經文重複的部分。巴利聖典協會所出版的巴利原典也沒有把這些重複部分刊出,只是給予經文的號數及少許經文概略。因為這一百零八篇經文的內容跟《道相應》中一些經文一致,讀者可在《道相應》之中找出這些經文,然後把八正道的內容轉為七覺支便行了。

  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這七科解脫道以八正道為中心,但七科亦可各自成為一條獨立的解脫道。修習八正道可使人得解脫,修習四念處、四正勤以至七覺支均可使人得解脫。因此,很多描述八正道的經文,它的內容同樣可以描述四念處、四正勤以至七覺支。

Footnotes

  1. 這七種果和利益亦即是四果和三果兩種果位。第一種 “當下取得究竟智” 即是 “阿羅漢果” ,第二種 “在死亡的時候取得究竟智” 即是 “阿羅漢向” ,阿羅漢果和阿羅漢向二者均屬 “阿羅漢” 的範疇。第三種 “中般湼槃” 至第七種 “上流般湼槃” 由高至低五者均屬三果的範疇。
  2. 這一篇經文其實包含了六篇經文在其中。整個《出入息品》由五十七至六十六經都是相同的模式,在每篇經文中都各別包含六篇經文。這十篇經文的結構與內容相同,分別的地方只是勤修白骨想、屍蟲想、發黑想、腐爛想、腫脹想、慈心、悲心、喜心、捨心或出入息念。
    下一品《寂滅品》由六十七至七十六經十篇經文的結構與內容也跟這十經相同,所以下一品只是譯出十種不同的勤修方法。
  3. 第七十七至一八四經共一百零八篇經文都是一些跟《道相應》中的經文重複的部分。巴利聖典協會所出版的巴利原典也沒有把這些重複部分刊出,只是給予經文的號數及少許經文概略。因為這一百零八篇經文的內容跟《道相應》中一些經文一致,讀者可在《道相應》之中找出這些經文,然後把八正道的內容轉為七覺支便行了。
    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這七科解脫道以八正道為中心,但七科亦可各自成為一條獨立的解脫道。修習八正道可使人得解脫,修習四念處、四正勤以至七覺支均可使人得解脫。因此,很多描述八正道的經文,它的內容同樣可以描述四念處、四正勤以至七覺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