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MN 64|大摩倫迦經 Mahāmālukya Sutta

蕭式球譯

六十四.大摩倫迦經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

  世尊說:“比丘們,你們有受持我說的五下分結嗎?”

  當世尊說了這番話後,摩倫迦子尊者對他說:“大德,我有受持世尊所說的五下分結。”

  “你是怎樣受持我所說的五下分結的呢?”

  “大德,我受持世尊所說,身見是下分結;我受持世尊所說,疑惑是下分結;我受持世尊所說,戒取是下分結;我受持世尊所說,貪是下分結;我受持世尊所說,瞋恚是下分結。大德,我這樣受持世尊所說的五下分結。”

  “摩倫迦子,你從誰人之中受持我這樣說五下分結的呢?外道遊方者豈不是會用嬰兒的譬喻這樣來駁斥你:‘摩倫迦子,一個躺臥的嬰兒,思想遲鈍,自身的概念也沒有,何從生起身見呢?但是,這個嬰兒潛藏著身見的性向。摩倫迦子,一個躺臥的嬰兒,思想遲鈍,法的概念也沒有,何從生起對法的疑惑呢?但是,這個嬰兒潛藏著疑惑的性向。摩倫迦子,一個躺臥的嬰兒,思想遲鈍,戒的概念也沒有,何從生起戒取呢?但是,這個嬰兒潛藏著戒取的性向。摩倫迦子,一個躺臥的嬰兒,思想遲鈍,樂的概念也沒有,何從生起貪呢?但是,這個嬰兒潛藏著貪的性向。摩倫迦子,一個躺臥的嬰兒,思想遲鈍,眾生的概念也沒有,何從生起對眾生的瞋恚呢?但是,這個嬰兒潛藏著瞋恚的性向。’ 摩倫迦子,外道遊方者豈不是會用嬰兒的譬喻這樣來駁斥你?”

  當世尊說了這番話後,阿難尊者對他說:“世尊,現在是時候了,善逝,現在是時候了,請世尊宣說五下分結,當比丘聽了之後,便會受持世尊的說話。”

  “阿難,既然這樣,你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阿難尊者回答世尊:“大德,是的。”

  世尊說:“阿難,不聽聞法義的凡夫不去看聖者,不知聖法,不學聖法;不去看善人,不知善人法,不學善人法。他的內心不斷被身見滲透、被身見困擾,他不能如實知道要從生起了的身見之中出離,因此身見便會越加堅固,不能清除;這是一個下分結。他的內心不斷被疑惑滲透、被疑惑困擾,他不能如實知道要從生起了的疑惑之中出離,因此疑惑便會越加堅固,不能清除;這是一個下分結。他的內心不斷被戒取滲透、被戒取困擾,他不能如實知道要從生起了的戒取之中出離,因此戒取便會越加堅固,不能清除;這是一個下分結。他的內心不斷被貪滲透、被貪困擾,他不能如實知道要從生起了的貪之中出離,因此貪便會越加堅固,不能清除;這是一個下分結。他的內心不斷被瞋恚滲透、被瞋恚困擾,他不能如實知道要從生起了的瞋恚之中出離,因此瞋恚便會越加堅固,不能清除;這是一個下分結。

  “阿難,多聞法義的聖弟子常去看聖者,知聖法,善學聖法;常去看善人,知善人法,善學善人法。他的內心不被身見滲透、不被身見困擾,他如實知道從生起了的身見之中出離的方法,因此身見連同它的性向也一併斷除。他的內心不被疑惑滲透、不被疑惑困擾,他如實知道從生起了的疑惑之中出離的方法,因此疑惑連同它的性向也一併斷除。他的內心不被戒取滲透、不被戒取困擾,他如實知道從生起了的戒取之中出離的方法,因此戒取連同它的性向也一併斷除。他的內心不被貪滲透、不被貪困擾,他如實知道從生起了的貪之中出離的方法,因此貪連同它的性向也一併斷除。他的內心不被瞋恚滲透、不被瞋恚困擾,他如實知道從生起了的瞋恚之中出離的方法,因此瞋恚連同它的性向也一併斷除。

  “阿難,有道路、有途徑能斷除五下分結。不來知、不來看這條道路與途徑,是沒有可能斷除五下分結的。

  “阿難,就正如一棵堅實的大樹,不先斬截近樹幹外皮的軟木,不先斬截近樹幹中心的軟木,是沒有可能斬截樹幹中心的實木的。同樣地,有道路、有途徑能斷除五下分結。不來知、不來看這條道路與途徑,是沒有可能斷除五下分結的。

  “阿難,有道路、有途徑能斷除五下分結。來知、來看這條道路與途徑,是有可能斷除五下分結的。

  “阿難,就正如一棵堅實的大樹,先斬截近樹幹外皮的軟木,再斬截近樹幹中心的軟木,是有可能斬截樹幹中心的實木的。同樣地,有道路、有途徑能斷除五下分結。來知、來看這條道路與途徑,是有可能斷除五下分結的。

  “阿難,又正如恆河的河水水漲,漲得烏鴉也可以從地上喝水。這時候一個軟弱無力的人到來,心想:‘我要用雙臂游過這條恆河,安全地越過對岸。’ 但他是不能做得到的。同樣地,任何人在聆聽自身止息之法的時候,如果內心沒有欣悅、沒有歡喜、不能確立這種見解、不能得到解脫的話,他可視為這個軟弱無力的人那樣。

  “阿難,又正如恆河的河水水漲,漲得烏鴉也可以從地上喝水。這時候一個強壯的人到來,心想:‘我要用雙臂游過這條恆河,安全地越過對岸。’ 他是能夠做得到的。同樣地,任何人在聆聽自身止息之法的時候,如果內心欣悅、歡喜、確立這種見解、得到解脫的話,他可視為這個強壯的人那樣。

  “阿難,什麼是斷除五下分結的道路和途徑呢?一位比丘離開了依,捨棄了不善法,止息了所有不恰當的身行,內心離開了五、離開了不善法,有覺、有觀,有由離開五和不善法所生起的喜和樂;他進入了初禪。他視任何由色、受、想、行、識所組成的東西為無常、苦、侵害、膿腫、中箭、不幸、病、敵人、破滅、空、無我,內心背離這些東西。他的內心背離了這些東西後,傾向於寂靜、高尚、平息所有行、捨棄所有依、盡除渴愛、無、寂滅、湼槃的甘露界。他確立了這種觀察後,便能把漏盡除;如果不能把漏盡除,也能以這種法、法喜來斷除五下分結,在上界化生,在那裏入滅,不會從那世間回來。阿難,這就是斷除五下分結的道路和途徑了。

  “阿難,再者,一位比丘平息了覺和觀,內裏平伏、內心安住一境,沒有覺、沒有觀,有由定所生起的喜和樂;他進入了二禪……

  “阿難,再者,一位比丘保持捨心,對喜沒有貪著,有念和覺知,通過身體來體會樂──聖者說:‘這人有捨,有念,安住在樂之中。’ ──他進入了三禪……

  “阿難,再者,一位比丘滅除了苦和樂,喜和惱在之前已經消失,沒有苦、沒有樂,有捨、念、清淨;他進入了四禪。他視任何由色、受、想、行、識所組成的東西為無常、苦、侵害、膿腫、中箭、不幸、病、敵人、破滅、空、無我,內心背離這些東西。他的內心背離了這些東西後,傾向於寂靜、高尚、平息所有行、捨棄所有依、盡除渴愛、無、寂滅、湼槃的甘露界。他確立了這種觀察後,便能把漏盡除;如果不能把漏盡除,也能以這種法、法喜來斷除五下分結,在上界化生,在那裏入滅,不會從那世間回來。阿難,這就是斷除五下分結的道路和途徑了。

  “阿難,再者,一位比丘內心想著無邊的虛空,超越了所有色想,滅除了有對想,不思維各種想,他進入了空無邊處。他視任何由受、想、行、識所組成的東西為無常、苦、侵害、膿腫、中箭、不幸、病、敵人、破滅、空、無我,內心背離這些東西。他的內心背離了這些東西後,傾向於寂靜、高尚、平息所有行、捨棄所有依、盡除渴愛、無、寂滅、湼槃的甘露界。他確立了這種觀察後,便能把漏盡除;如果不能把漏盡除,也能以這種法、法喜來斷除五下分結,在上界化生,在那裏入滅,不會從那世間回來。阿難,這就是斷除五下分結的道路和途徑了。

  “阿難,再者,一位比丘內心想著無邊的心識,超越了所有的空無邊處,他進入了識無邊處……

  “阿難,再者,一位比丘內心想著 ‘沒有任何東西’ ,超越了所有的識無邊處,他進入了無所有處。他視任何由受、想、行、識所組成的東西為無常、苦、侵害、膿腫、中箭、不幸、病、敵人、破滅、空、無我,內心背離這些東西。他的內心背離了這些東西後,傾向於寂靜、高尚、平息所有行、捨棄所有依、盡除渴愛、無、寂滅、湼槃的甘露界。他確立了這種觀察後,便能把漏盡除;如果不能把漏盡除,也能以這種法、法喜來斷除五下分結,在上界化生,在那裏入滅,不會從那世間回來。阿難,這就是斷除五下分結的道路和途徑了。”

  “大德,為什麼比丘行踐這條斷除五下分結的道路和途徑,有些得心解脫,有些得慧解脫的呢?”

  “阿難,我說,他們的根各有不同。”

  世尊說了以上的話後,阿難尊者對世尊的說話心感高興,滿懷歡喜。

  大摩倫迦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