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式球譯
四十三.大廣解經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時候,大拘絺羅尊者在黃昏離開靜處去舍利弗尊者那裏,和舍利弗尊者互相問候,作了一番悅意的交談,坐在一邊,然後對舍利弗尊者說:
“賢友,人們說 ‘劣慧,劣慧’ 。劣慧所包含的內容是什麼呢?”
“賢友, ‘不知,不知’ ,因此這稱為劣慧。不知什麼呢?不知什麼是苦,不知什麼是苦集,不知什麼是苦滅,不知什麼是苦滅之道。賢友, ‘不知,不知’ ,因此這稱為劣慧。”
大拘絺羅尊者對舍利弗尊者的說話感到歡喜,感到歡悅。他進一步問舍利弗尊者:“賢友,人們說 ‘智慧,智慧’ 。智慧所包含的內容是什麼呢?”
“賢友, ‘知道,知道’ ,因此這稱為智慧。知道什麼呢?知道什麼是苦,知道什麼是苦集,知道什麼是苦滅,知道什麼是苦滅之道。賢友, ‘知道,知道’ ,因此這稱為智慧。”
“賢友,人們說 ‘識,識’ 。識所包含的內容是什麼呢?”
“賢友, ‘識別,識別’ ,因此這稱為識。識別什麼呢?識別什麼是樂,識別什麼是苦,識別什麼是不苦不樂。賢友, ‘識別,識別’ ,因此這稱為識。”
“賢友,智慧和識這兩種東西是連在一起還是互不相關的呢?這兩種東西能否分開而各自運作呢?”
“賢友,智慧和識這兩種東西是連在一起的,不是互不相關的。這兩種東西不能分開而各自運作。賢友,一個人在知道事物時,就是在識別事物;在識別事物時,就是在知道事物。因此,這兩種東西是連在一起的,不是互不相關的。這兩種東西不能分開而各自運作。”
“賢友,既然智慧和識這兩種東西是連在一起的,不是互不相關的,那麼它們的分別是什麼呢?”
“賢友,智慧和識這兩種東西是連在一起的,不是互不相關的。它們的分別就是:智慧是應要修習的,識應要遍知事物。”
“賢友,人們說 ‘受,受’ 。受所包含的內容是什麼呢?”
“賢友, ‘領受,領受’ ,因此這稱為受。領受什麼呢?領受什麼是樂,領受什麼是苦,領受什麼是不苦不樂。賢友, ‘領受,領受’ ,因此這稱為受。”
“賢友,人們說 ‘想,想’ 。想所包含的內容是什麼呢?”
“賢友, ‘認知,認知’ ,因此這稱為想。認知什麼呢?認知什麼是藍色,認知什麼是黃色,認知什麼是紅色,認知什麼是白色等等。賢友, ‘認知,認知’ ,因此這稱為想。”
“賢友,受、想、識這三種東西是連在一起還是互不相關的呢?這三種東西能否分開而各自運作呢?”
“賢友,受、想、識這三種東西是連在一起的,不是互不相關的。這三種東西不能分開而各自運作。賢友,一個人在領受事物時,就是在認知事物;在認知事物時,就是在識別事物。因此,這三種東西是連在一起的,不是互不相關的。這三種東西不能分開而各自運作。”
“賢友,放捨五根而淨化意識,能帶來什麼?”
“賢友,放捨五根而淨化意識的話,如果內心想著無邊的虛空,能帶來空無邊處;如果內心想著無邊的心識,能帶來識無邊處;如果內心想著 ‘沒有任何東西’ ,能帶來無所有處。”
“賢友,什麼東西能帶來知法呢?”
“賢友,慧眼能帶來知法。”
“賢友,智慧能帶來什麼利益呢?”
“賢友,智慧能帶來無比智、遍知、斷除煩惱的利益。”
“賢友,有多少條件,可令正見得到生起呢?”
“賢友,有兩種條件,可令正見得到生起:聆聽他人說法、如理思維。賢友,這兩種條件可令正見得到生起。”
“賢友,正見攝持多少東西,然後帶來心解脫的果和利益,帶來慧解脫的果和利益呢?”
“賢友,正見攝持五種東西,然後帶來心解脫的果和利益,帶來慧解脫的果和利益。賢友,正見攝持持戒、多聞、交談1、止、觀。正見攝持這五種東西,然後帶來心解脫的果和利益,帶來慧解脫的果和利益。”
“賢友,有多少種有呢?”
“賢友,有三種有:欲有、色有、無色有。”
“賢友,眾生為什麼會在將來投生至後有呢?”
“賢友,當眾生受無明的覆蓋、受渴愛的繫縛時,便對各種事物產生愛喜,這樣便會在將來投生至後有。”
“賢友,怎樣才可不再在將來投生至後有呢?”
“賢友,對無明無欲,生起了明,息滅了渴愛,這樣便不再在將來投生至後有。”
“賢友,什麼是初禪呢?”
“賢友,一位比丘內心離開了五欲、離開了不善法,有覺、有觀,有由離開五欲和不善法所生起的喜和樂;他進入了初禪。賢友,這就是稱為初禪了。”
“賢友,初禪有多少種東西在內呢?”
“賢友,初禪有五種東西在內。賢友,進入初禪的比丘,帶有覺、觀、喜、樂、一心。賢友,初禪有這五種東西在內。”
“賢友,初禪捨棄多少東西,具有多少東西呢?”
“賢友,初禪捨棄五種東西,具有五種東西。賢友,進入初禪的比丘,捨棄了貪欲、瞋恚、昏睡、掉悔、疑惑;帶有覺、觀、喜、樂、一心。初禪捨棄了這五種東西,具有這五種東西。”
“賢友,五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各有不同的對象,各別在自己的境界之中活動,不會體驗其他的對象和境界。賢友,當五根各別在自己的對象和境界之中活動時,什麼是它們的依處,以什麼來體驗各種對象和境界呢?”
“賢友,五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各有不同的對象,各別在自己的境界之中活動,不會體驗其他的對象和境界。賢友,當五根各別在自己的對象和境界之中活動時,意是它們的依處,以意來體驗各種對象和境界。”
“賢友,五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是依什麼東西來立足的呢?”
“賢友,五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