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MN 138|總說分別經 Uddesavibhaṅga Sutta

蕭式球譯

一三八.分析義理經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

  世尊說:“比丘們,我要對你們說 ‘分析義理’ 的法義。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是的。”

  世尊說:“比丘們,一位比丘應這樣來審視事物:當向外審視時,心識不會動盪、追逐;當向內審視時,心識不會黏滯、執取、掛慮。

  “比丘們,當向外不會動盪、追逐,向內不會黏滯、執取、掛慮的時候,將來便不會有生、老死、苦的產生。”

  世尊.善逝說了以上的話後,便起座進入住所。

  世尊離去不久,那些比丘心想:“世尊簡略向我們指出這個義理,沒有詳細解說便起座進入住所了。誰可詳細解說這個義理呢?” 那些比丘再心想:“大迦旃延尊者受導師所稱讚,受有智慧的同修所尊崇,他能夠詳細解說這個義理。讓我們前往大迦旃延尊者那裏,再問他這個義理吧。”

  於是,那些比丘前往大迦旃延尊者那裏,和大迦旃延尊者互相問候,作了一番悅意的交談,坐在一邊,然後把世尊略說義理便起座進入住所的事情告訴他,及請他詳細解說那個義理。

  “賢友們,就正如一個需要實木、尋求實木、到處尋找實木的人,越過大樹幹,卻想在樹枝、樹葉當中尋找實木。尊者也是這樣,跟導師.世尊面對面而越過他,卻想找我來問這個義理。賢友們,世尊知所應知、見所應見、是眼、是智、是法、是梵、講解修行、帶來真義、帶來甘露、是法主、是如來。你們應在那時候再問世尊,當他為你們解說時,你們便受持這個義理。”

  “迦旃延賢友,世尊當然是知所應知、見所應見、是眼、是智、是法、是梵、講解修行、帶來真義、帶來甘露、是法主、是如來。我們當然是應在那時候再問世尊,當他為我們解說時,我們便受持這個義理。但是,大迦旃延尊者同樣受導師所稱讚,受有智慧的同修所尊崇;大迦旃延尊者能夠詳細解說這個義理,願大迦旃延尊者慈愍我們,為我們解說這個義理。”

  “賢友們,既然這樣,你們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那些比丘回答大迦旃延尊者:“賢友,是的。”

  大迦旃延尊者說:“賢友們,世尊簡略指出的義理,我知道它詳細的意義:

  “賢友們,什麼是所說的 ‘當向外審視時,心識動盪、追逐’ 呢?

  “賢友們,一位比丘在眼看到色之後,心識追逐色相,受色相的味所制約,受色相的味所束縛,在色相的味之中生起了結縛,這稱為 ‘當向外審視時,心識動盪、追逐’ 。

  “……耳聽到聲……
  “……鼻嗅到香……
  “……舌嚐到味……
  “……身感到觸……

  “賢友們,一位比丘在意想到法之後,心識追逐法相,受法相的味所制約,受法相的味所束縛,在法相的味之中生起了結縛,這稱為 ‘當向外審視時,心識動盪、追逐’ 。

  “賢友們,這就是所說的 ‘當向外審視時,心識動盪、追逐’ 了。

  “賢友們,什麼是所說的 ‘當向外審視時,心識不會動盪、追逐’ 呢?

  “賢友們,一位比丘在眼看到色之後,心識不會追逐色相,不受色相的味所制約,不受色相的味所束縛,不會在色相的味之中生起結縛,這稱為 ‘當向外審視時,心識不會動盪、追逐’ 。

  “……耳聽到聲……
  “……鼻嗅到香……
  “……舌嚐到味……
  “……身感到觸……

  “賢友們,一位比丘在意想到法之後,心識不會追逐法相,不受法相的味所制約,不受法相的味所束縛,不會在法相的味之中生起結縛,這稱為 ‘當向外審視時,心識不會動盪、追逐’ 。

  “賢友們,這就是所說的 ‘當向外審視時,心識不會動盪、追逐’ 了。

  “賢友們,什麼是所說的 ‘當向內審視時,心識有黏滯’ 呢?

  “賢友們,一位比丘內心離開了五欲、離開了不善法,有覺、有觀,有由離開五欲和不善法所生起的喜和樂;他進入了初禪。他的心識追逐由離開五欲和不善法所生起的喜和樂,受這種喜和樂的味所制約,受這種喜和樂的味所束縛,在這種喜和樂的味之中生起了結縛,這稱為 ‘當向內審視時,心識有黏滯’ 。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平息了覺和觀,內裏平伏、內心安住一境,沒有覺、沒有觀,有由定所生起的喜和樂;他進入了二禪。他的心識追逐由定所生起的喜和樂,受這種喜和樂的味所制約,受這種喜和樂的味所束縛,在這種喜和樂的味之中生起了結縛,這稱為 ‘當向內審視時,心識有黏滯’ 。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保持捨心,對喜沒有貪著,有念和覺知,通過身體來體會樂──聖者說:‘這人有捨,有念,安住在樂之中。’ ──他進入了三禪。他的心識追逐這種捨,受這種捨的味所制約,受這種捨的味所束縛,在這種捨的味之中生起了結縛,這稱為 ‘當向內審視時,心識有黏滯’ 。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滅除了苦和樂,喜和惱在之前已經消失,沒有苦、沒有樂,有捨、念、清淨;他進入了四禪。他的心識追逐這種沒有苦、沒有樂,受這種沒有苦、沒有樂的味所制約,受這種沒有苦、沒有樂的味所束縛,在這種沒有苦、沒有樂的味之中生起了結縛,這稱為 ‘當向內審視時,心識有黏滯’ 。

  “賢友們,這就是所說的 ‘當向內審視時,心識有黏滯’ 了。

  “賢友們,什麼是所說的 ‘當向內審視時,心識不會黏滯’ 呢?

  “賢友們,一位比丘內心離開了五欲、離開了不善法,有覺、有觀,有由離開五欲和不善法所生起的喜和樂;他進入了初禪。他的心識不會追逐由離開五欲和不善法所生起的喜和樂,不受這種喜和樂的味所制約,不受這種喜和樂的味所束縛,不會在這種喜和樂的味之中生起結縛,這稱為 ‘當向內審視時,心識不會黏滯’ 。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平息了覺和觀,內裏平伏、內心安住一境,沒有覺、沒有觀,有由定所生起的喜和樂;他進入了二禪。他的心識不會追逐由定所生起的喜和樂,不受這種喜和樂的味所制約,不受這種喜和樂的味所束縛,不會在這種喜和樂的味之中生起結縛,這稱為 ‘當向內審視時,心識不會黏滯’ 。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保持捨心,對喜沒有貪著,有念和覺知,通過身體來體會樂──聖者說:‘這人有捨,有念,安住在樂之中。’ ──他進入了三禪。他的心識不會追逐這種捨,不受這種捨的味所制約,不受這種捨的味所束縛,不會在這種捨的味之中生起結縛,這稱為 ‘當向內審視時,心識不會黏滯’ 。

  “賢友們,再者,一位比丘滅除了苦和樂,喜和惱在之前已經消失,沒有苦、沒有樂,有捨、念、清淨;他進入了四禪。他的心識不會追逐這種沒有苦、沒有樂,不受這種沒有苦、沒有樂的味所制約,不受這種沒有苦、沒有樂的味所束縛,不會在這種沒有苦、沒有樂的味之中生起結縛,這稱為 ‘當向內審視時,心識不會黏滯’ 。

  “賢友們,這就是所說的 ‘當向內審視時,心識不會黏滯’ 了。

  “賢友們,什麼是所說的 ‘不會執取,但有掛慮’ 呢?

  “賢友們,不聽聞法義的凡夫不去看聖者,不知聖法,不學聖法;不去看善人,不知善人法,不學善人法。他視色為:‘色在實我之外’ 、 ‘實我具有色’ 、 ‘色在實我之中’ 或 ‘實我在色之中’ 。色是會變壞、會改變的。當色變壞、改變時,他的心識便會受色所轉;當心識受色所轉時,他的內心便會生起各種掛慮法,及持續受各種掛慮法所擺佈。他有捨心,但會受驚慌、悲痛的擺佈;他沒有執取,但內心會有掛慮。

  “他視受……
  “他視想……
  “他視行……
  “他視識為:‘識在實我之外’ 、 ‘實我具有識’ 、 ‘識在實我之中’ 或 ‘實我在識之中’ 。識是會變壞、會改變的。當識變壞、改變時,他的心識便會受識所轉;當心識受識所轉時,他的內心便會生起各種掛慮法,及持續受各種掛慮法所擺佈。他有捨心,但會受驚慌、悲痛的擺佈;他沒有執取,但內心會有掛慮。

  “賢友們,這就是所說的 ‘不會執取,但有掛慮’ 了。

  “賢友們,什麼是所說的 ‘不會執取,不會掛慮’ 呢?

  “賢友們,多聞法義的聖弟子常去看聖者,知聖法,善學聖法;常去看善人,知善人法,善學善人法。他視色為:‘沒有色在實我之外這回事’ 、 ‘沒有實我具有色這回事’ 、 ‘沒有色在實我之中這回事’ 、 ‘沒有實我在色之中這回事’ 。色是會變壞、會改變的。當色變壞、改變時,他的心識便不會受色所轉;當心識不受色所轉時,他的內心便不會生起各種掛慮法,及持續不受各種掛慮法所擺佈。他有捨心,也不會受驚慌、悲痛的擺佈;他沒有執取,內心也不會有掛慮。

  “……受……
  “……想……
  “……行……

  “他視識為:‘沒有識在實我之外這回事’ 、 ‘沒有實我具有識這回事’ 、 ‘沒有識在實我之中這回事’ 、 ‘沒有實我在識之中這回事’ 。識是會變壞、會改變的。當識變壞、改變時,他的心識便不會受識所轉;當心識不受識所轉時,他的內心便不會生起各種掛慮法,及持續不受各種掛慮法所擺佈。他有捨心,也不會受驚慌、悲痛的擺佈;他沒有執取,內心也不會有掛慮。

  “賢友們,這就是所說的 ‘不會執取,不會掛慮’ 了。

  “賢友們,世尊簡略指出的義理,我知道它詳細的意義。如果你們喜歡的話,前往世尊那裏再問他,當他為你們解說時,你們便受持這個義理。”

  比丘對大迦旃延尊者的說話感到歡喜,感到愉快。他們起座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把找大迦旃延尊者詳細解說義理的事情告訴他:

  “大德,大迦旃延尊者以這樣的方式,以這樣的文字,以這樣的詞句來詳細解說這個義理。”

  “比丘們,大迦旃延是一位智者,大迦旃延有大智慧。比丘們,如果你們再問我這個義理,我的解釋也會像大迦旃延所解釋的那樣,你們應受持這個義理。”

  世尊說了以上的話後,比丘對世尊的說話心感高興,滿懷歡喜。

  分析義理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