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MN 122|大空經 Mahāsuññata Sutta

蕭式球譯

一二二.大空經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迦毗羅衛釋迦人的榕樹園。

  在上午,世尊穿好衣服,拿著大衣和缽入迦毗羅衛化食。在化食完畢,吃過食物後前往釋迦人的黑基摩寺院午休。黑基摩寺院有很多床座舖設在一起,世尊看見這情形,心想:“黑基摩寺院有這麼多床座舖設在一起,是否很多比丘在這裏聚集呢?”

  這時候,阿難和一些比丘一起,在釋迦人的伽陀寺院縫衣。到了黃昏的時候,世尊離開靜處前往伽陀寺院,坐在為他預備好的座位上,然後對阿難尊者說:“阿難,黑基摩寺院有很多床座舖設在一起,是否很多比丘在那裏聚集呢?”

  “大德,黑基摩寺院有很多床座舖設在一起,很多比丘在那裏聚集。大德,現在到了縫衣的日子了。”

  “阿難,比丘不要喜好、樂著、耽於群集與聯群結黨。阿難,如果比丘喜好、樂著、耽於群集與聯群結黨,是沒有可能容易、隨心所取得出離之樂、遠離之樂、平息之樂、覺悟之樂的。阿難,如果比丘離群獨處、安住於退隱之中,是能夠容易、隨心所取得出離之樂、遠離之樂、平息之樂、覺悟之樂的。

  “阿難,如果比丘喜好、樂著、耽於群集與聯群結黨,是沒有可能得到永久不動的解脫,或時常進入使人喜愛的心解脫之中的。阿難,如果比丘離群獨處、安住於退隱之中,是能夠時常進入使人喜愛的心解脫之中,或得到永久不動的解脫的。

  “阿難,人們若染著與沉溺任何一種色,當這種色變壞與出現變化時,我從沒見過不會帶來憂、悲、苦、惱、哀的。阿難,如來得到最高的覺悟,時常安住在一種心境之中,這就是不在所有相之中作意而安住在內空之中。阿難,如來安住在這種心境,如果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國王、大臣、外道、外道弟子到來,如來的內心都是傾向遠離、朝向遠離、邁向遠離、退隱、樂於出離、停息的。如來為他們說激勵的說話,而自己一直都沒有由各種漏所帶來的反應。

  “阿難,如果一位比丘想安住在內空之中,內心應要止息、平伏、安住一境、專注。

  “阿難,一位比丘怎樣才可達到內心止息、平伏、安住一境、專注呢?

  “阿難,一位比丘內心離開了五、離開了不善法,有覺、有觀,有由離開五和不善法所生起的喜和樂;他進入了初禪。他平息了覺和觀,內裏平伏、內心安住一境,沒有覺、沒有觀,有由定所生起的喜和樂;他進入了二禪。他保持捨心,對喜沒有貪著,有念和覺知,通過身體來體會樂──聖者說:‘這人有捨,有念,安住在樂之中。’ ──他進入了三禪。他滅除了苦和樂,喜和惱在之前已經消失,沒有苦、沒有樂,有捨、念、清淨;他進入了四禪。阿難,一位比丘這樣便可達到內心止息、平伏、安住一境、專注了。

  “阿難,他在內空1之中作意。當他在內空之中作意時,如果內心不能因此而欣然、平靜、安穩、解脫的話,他知道,自己在內空之中作意,但內心不能因此而欣然、平靜、安穩、解脫。他對此有覺知。

  “阿難,他在外空2之中作意……

  “阿難,他在內外空之中作意……

  “阿難,他在不動搖3之中作意。當他在不動搖之中作意時,如果內心不能因此而欣然、平靜、安穩、解脫的話,他知道,自己在不動搖之中作意,但內心不能因此而欣然、平靜、安穩、解脫。他對此有覺知。

  “阿難,這時候,那位比丘的內心可回到之前的定相之中,應保持之前的止息、平伏、安住一境、專注。

  “阿難,他再在內空之中作意。當他在內空之中作意時,如果內心因此而欣然、平靜、安穩、解脫的話,他知道,自己在內空之中作意,內心因此而欣然、平靜、安穩、解脫。他對此有覺知。

  “阿難,他再在外空之中作意……

  “阿難,他再在內外空之中作意……

  “阿難,他再在不動搖之中作意。當他在不動搖之中作意時,如果內心因此而欣然、平靜、安穩、解脫的話,他知道,自己在不動搖之中作意,內心因此而欣然、平靜、安穩、解脫。他對此有覺知。

  “阿難,他安住在這種心境之中,如果他在行走時,內心放在行走之中,他知道,自己在行走時不會有貪著、苦惱、各種惡不善法漏入內心。他對此有覺知。

  “阿難,他安住在這種心境之中,如果他在站立時……

  “阿難,他安住在這種心境之中,如果他在坐下時……

  “阿難,他安住在這種心境之中,如果他在躺臥時,內心放在躺臥之中,他知道,自己在躺臥時不會有貪著、苦惱、各種惡不善法漏入內心。他對此有覺知。

  “阿難,他安住在這種心境之中,如果他在說話時,內心放在說話之中,他知道,一些說話如談論有關國王、盜賊、大臣、軍隊、恐懼、戰爭、食物、飲品、衣服、床具、花環、香油、親屬、車乘、鄉村、市鎮、都城、國家、女士、修羅、街上流言、井邊流言、亡靈、雜事、世間、大海、是非對錯等各種俗世間的說話是低劣、世俗、屬於凡夫、非聖者、沒有意義的,不帶來厭離、無、寂滅、寧靜、無比智、正覺、湼槃──自己不會說這些說話。他對此有覺知。他也知道,一些說話如談論有關少、知足、遠離、不依附、精進、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等各種有助減損不善法、清除內心遮蓋的說話,帶來厭離、無、寂滅、寧靜、無比智、正覺、湼槃的說話──自己只說這些說話。他對此有覺知。

  “阿難,他安住在這種心境之中,如果他的內心放在覺之中時,他知道,一些覺如貪覺、瞋恚覺、惱害覺是低劣、世俗、屬於凡夫、非聖者、沒有意義的,不帶來厭離、無、寂滅、寧靜、無比智、正覺、湼槃──自己不會作出這些覺。他對此有覺知。他也知道,一些覺如出離覺、不瞋恚覺、不惱害覺能使行踐的人將苦徹底盡除──自己只會作出這些覺。他對此有覺知。

  “阿難,有五。這五種是什麼呢?眼識別色時所生起的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染著,耳識別聲時所生起的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染著,鼻識別香時所生起的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染著,舌識別味時所生起的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染著,身識別觸時所生起的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染著。阿難,這就是五了。

  “阿難,一位比丘應時常反思自心:‘自己的內心是否在五的地方來活動呢?’ 如果是的話,他知道,自己對五的貪著還沒有斷除。他對此有覺知。如果不是的話,他知道,自己對五的貪著已經斷除。他對此有覺知。

  “阿難,有五取蘊。比丘應觀察它的生滅:這是色,這是色的集起,這是色的滅除;這是受,這是受的集起,這是受的滅除;這是想,這是想的集起,這是想的滅除;這是行,這是行的集起,這是行的滅除;這是識,這是識的集起,這是識的滅除。

  “阿難,一位比丘在觀察五取蘊的生滅時,如果斷除了在五取蘊之中所生起的我慢的話,他知道,自己斷除了在五取蘊之中所生起的我慢。他對此有覺知。阿難,這種境界唯善無惡,是聖者、出世間的境界,是邪惡者不能觸及的境界。

  “阿難,你認為怎樣,一位弟子看見什麼得益而不離不棄緊隨阿羅漢.導師呢?”

  “大德,世尊是法的根本、法的領導、法的依處。大德,最好由世尊來說這個義理,我們聽了之後,受持世尊的說話。”

  “阿難,一位弟子不僅為了聆聽經、應頌、記說而不離不棄緊隨阿羅漢.導師。這是什麼原因呢?阿難,因為你已成為一個長期聽聞法義,受持法義,讀誦、思維、以正見洞察法義的人了。阿難,一位弟子是為了減損不善法、清除內心的遮蓋,是為了帶來厭離、無、寂滅、寧靜、無比智、正覺、湼槃而不離不棄緊隨阿羅漢.導師。他聆聽一些有關少、知足、遠離、不依附、精進、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的說話就是為了這個目的。

  “阿難,有走入歧途的老師,有走入歧途的弟子,有走入歧途的梵行者。

  “阿難,什麼是走入歧途的老師呢?

  “阿難,有些老師居住在叢林、樹下、深山、山谷、岩洞、墓地、森林、曠野、草堆等遠離的住處之中。當他們居住在這種退隱的地方時,有些婆羅門居士從全國各地來找他們,他們迷醉於中,生起貪與期望,回復奢華的生活。阿難,這稱為走入歧途的老師。因為走入歧途,他們遭受各種惡不善法、污染、後有、恐懼、苦報、將來的生和老死所傷害。阿難,這就是走入歧途的老師了。

  “阿難,什麼是走入歧途的弟子呢?

  “阿難,有些弟子追隨老師修習遠離,他們居住在叢林、樹下、深山、山谷、岩洞、墓地、森林、曠野、草堆等遠離的住處之中。當他們居住在這種退隱的地方時,有些婆羅門居士從全國各地來找他們,他們迷醉於中,生起貪與期望,回復奢華的生活。阿難,這稱為走入歧途的弟子。因為走入歧途,他們遭受各種惡不善法、污染、後有、恐懼、苦報、將來的生和老死所傷害。阿難,這就是走入歧途的弟子了。

  “阿難,什麼是走入歧途的梵行者呢?

  “阿難,如來出現於世上,是一位阿羅漢.等正覺.明行具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者.天人師.佛.世尊,居住在叢林、樹下、深山、山谷、岩洞、墓地、森林、曠野、草堆等遠離的住處之中。當如來居住在這種退隱的地方時,有些婆羅門居士從全國各地來找如來,如來不會迷醉於中,不會生起貪與期望,不會回復奢華的生活。阿難,導師的弟子追隨導師修習遠離,他們居住在叢林、樹下、深山、山谷、岩洞、墓地、森林、曠野、草堆等遠離的住處之中。當他們居住在這種退隱的地方時,有些婆羅門居士從全國各地來找他們,他們迷醉於中,生起貪與期望,回復奢華的生活。阿難,這稱為走入歧途的梵行者。因為走入歧途,他們遭受各種惡不善法、污染、後有、恐懼、苦報、將來的生和老死所傷害。阿難,這就是走入歧途的梵行者了。阿難,這些走入歧途的梵行者比起走入歧途的老師和走入歧途的弟子,所受的苦報更大、更重,甚至會帶來投生地獄的果報。

  “阿難,因此,你要以慈心來待我,不要以敵意來待我。這將為你長期帶來利益和快樂。

  “阿難,什麼是一個弟子以敵意而不是以慈心來待導師呢?

  “阿難,導師有悲憫心,為眾生的利益著想,出於悲憫而為弟子說帶來利益、帶來快樂的法義。但是弟子對導師的教導充耳不聞,不用心聆聽,無心裝載,背道而馳。阿難,這就是一個弟子以敵意而不是以慈心來待導師了。

  “阿難,什麼是一個弟子以慈心而不是以敵意來待導師呢?

  “阿難,導師有悲憫心,為眾生的利益著想,出於悲憫而為弟子說帶來利益、帶來快樂的法義。弟子對導師的教導留心細聽,用心聆聽,用心裝載,不會背道而馳。阿難,這就是一個弟子以慈心而不是以敵意來待導師了。

  “阿難,因此,你要以慈心來待我,不要以敵意來待我。這將為你長期帶來利益和快樂。

  “阿難,我是不會像陶師不理破陶器那樣捨你不顧的。阿難,我會時常為你指正,使你確立法義的心髓。”

  世尊說了以上的話後,阿難尊者對世尊的說話心感高興,滿懷歡喜。

  大空經完

  

Footnotes

  1. “內空” 的巴利文是 “ajjhatta suññatā” 。在《中部》的註釋《破除疑障》(Papañcasūdanī)之中,解釋這裏的 “內” 為五蘊。 “在內空之中作意” 是指 “意念放在五蘊無我、無我所之中” 的意思。
  2. “外空” 的巴利文是 “bahiddhā suññatā” 。在《破除疑障》之中,解釋這裏的 “外” 為五蘊以外的事物。 “在外空之中作意” 是指 “意念放在外在世間事物無我、無我所之中” 的意思。
  3. 在《破除疑障》之中,解釋這裏的 “不動搖” (āṇañja)為無色界的定境。
Skip to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