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法談|生死存在於每一瞬間——隆波帕默尊者

隆波帕默尊者

Luangpor Pramote Pamojjo

2021年3月13日

泰國解脫園寺

編譯|靜慮林



死亡的斷見與常見

歲月如梭,已邁入三月中旬,一年又一年飛逝,我們的生命不斷地流失。若我們懂得省思自己的生命,我們將了知——死亡在前方等待著。那些汲汲營營度日之人,他們認為自己並不會死。若他了知,到了某一天,他也必須捨下一切,他就不會瘋狂地爭奪無度。

然而,想到死亡時,一些人會生起不善法,一些人則會生起善法。那些相信「死後即斷滅無存」之人,想著不久之後,必然死去,因此在死前儘可能更多地享樂,儘可能更多地消費,這是那些相信「死後即斷滅無存」之人。

然而,我們佛教徒相信生死輪迴,當我們憶念起死亡時,煩惱就不會過於強烈。比如:貪厚重,想獲得很多,縱然擁有萬貫家財,最終我們亦帶不走,心作如是想。

真正有助於劃分界點——在相同的情況下,當我們憶念死亡,有些人憶念之後,煩惱比過往更為熾盛;有些人憶念之後,煩惱則減少,取決於我們對於死亡的基礎信念。

持有「死後即斷滅無存」見解之人,乃是一種形式;相信死後再次出生之人,又是另一種形式。實際上,「死後即斷滅無存」是邪見(micchādiṭṭhi),「死後再次出生」亦是另一種形式的邪見,認為我們的生命有元素,是永恆不朽的,存在於自身之內。在死亡的瞬間,這不朽的元素——也就是我們的「靈魂」,將從身體離開,並尋找新的軀殼重新出生。一旦新的身驅死了,又會再次尋找下一個新的身軀。

佛教徒相信生死輪迴,然而這樣的生死輪迴,屬於邪見。若稱「死後斷滅無存」是邪見,這十分容易理解,但稱「死後再次出生」亦是邪見,相對而言,這較為難以理解。

每一顆心,生了就滅

我們將能真正了然於心,倘若我們修行,並分離蘊、界,照見我們的生命,其實僅是五蘊的聚合,有色、受、想、行、識。

色(rūpa)是物質元素;受(vedanā)是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想(saññā)是記憶與界定;行(saṅkhāra)是造作好、造作壞、造作不好不壞;識(viññāṇa)是通過眼、耳、鼻、舌、身、意的感知。

當我們修行,直至能分離蘊,我們會照見——每一個蘊在當下生滅,相續生滅,持續不斷。心自身亦是生滅的,一顆心生起,一顆心滅去,晝夜皆如是,我們如此照見。

當我們修行時,在照見「每一顆心生了就滅」之前,我們先會看見每一種類的心——樂的心,生了就滅;苦的心,生了就滅;不苦不樂的心,生了就滅;貪的心,生了就滅;不貪的心,生了就滅;瞋的心、痴的心,生了就滅……一切皆是生了就滅。當我們一遍又一遍地如是照見,我們就會了知——心自身亦是無時無刻不處於生滅之中。

觀心行者的誤區

有些人透過六根(āyatana)照見心的生滅,照見——心一會兒去看,去看的心,生了就滅;去聽的心,生了就滅;去聞的心、去嚐的心、感知身觸的心或去想的心,全是生了就滅。相較於心樂、心苦、心好、心壞,觀這個的難度更高。

樂的心、苦的心生起,即在眼前滅去,但若想照見心在眼、耳、鼻、舌、身、意生滅,我們則必須具備足夠的定、迅捷的念(sati),否則我們很容易落入邪見。

當觀心在六根生滅,就會感覺心僅有一顆,它一會兒跑到眼根去看色,然後再跑回來;而後又跑到耳根去聽聲音,再跑回來;跑到鼻根去聞氣味,再跑回來……心看起來如同蜘蛛,跑向左,跑向右,往上移,往下走,蜘蛛僅有一隻,它來去竄跑。因此,當我們觀心在六根生滅,若念(sati)及定不足,或易落入邪見,認為心僅有一顆,跑來跑去。然而,觀心有貪、心無貪諸如此類,我們很容易看見生滅。

隆波有時會咳嗽或嗆到,正在觀看法談直播的醫生,別受到驚嚇,隆波沒感染新冠肺炎或其他的疾病。有時醫生特別關注隆波,這是平常自然的,沒什麼。

因此,當我們觀心生滅時,便容易觀照到與心同步生滅的心所(cetasika),與心同步生起的苦樂、好壞。於是,我們照見——樂的心是一顆,苦的心是一顆,不苦不樂的心又是另一顆,每顆心是個別的,我們很容易看見它們並不連續。

瞋心是另一顆心,一旦我們具念(sati)及時地知道瞋心,瞋心滅去,生起「知者的心」取而代之,那是善心。不善心生了就滅,生起善心取而代之。每一顆心短暫駐留,隨即滅去,又再次迷失去眼、耳、鼻、舌、身、意,或再次迷失去苦樂、好壞等等。透過「心所」觀心的生滅,那很容易,但透過「六根」觀心的生滅,相對更難。

一個剎那,極多顆心相繼生滅

若我們的念(sati)及定具足,首先我們將照見——心是知者。隨後,我們的眼睛看到有什麼東西在移動,尚未看出那究竟是什麼東西,心感興趣想看,那又是另一顆心了。

最開始我們僅是覺知,現在成為「想要看」的心了。一旦生起「想要看」的心,就會生起「看」的「有」。渴愛(taṇhā)建造了「有」,於是生起了「去看的心」,「去看的心」短暫駐留即滅去,尚有另一顆心將信號傳遞至心,然後再有另一顆心解析信號——所看到的東西是此或是彼,是人、是眾生、是我、是他,是漂亮的圖像、不漂亮的圖像,或悅耳的聲音、不悅耳的聲音……還有另一顆心作界定,並為其賦予價值,然後再有另一顆心生起作為繼承,決定下一顆心將是樂或苦、好或壞。

因此,從有接觸(phassa)生起開始,心已執行許多工作,無數顆心相繼。若我們的念(sati)不夠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