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法談|沒有回看自己就不會見到佛陀——隆波帕默尊者

隆波帕默尊者

Luangpu Pramote Pamojjo

2019年11月9日B

泰國解脫園寺

同聲翻譯|坤能

整理|大溪內觀教育禪林



要輕鬆自在地呼吸。呼吸了覺知、呼吸了覺知,常常這麼去修行。而後去唸誦或者做什麼都行。去觀呼吸,唸誦以後再修。起步的階段,緊盯好過於放任自己走神。如果一直在走神是永遠不會對的。緊盯是因為想好、想修行。去觀察,緊盯就會鬆開。呼吸了去覺知自己,呼吸了去覺知自己,這麼去訓練,讓心可以先歸位。

事實上,修行任何一種禪法(業處)都行,只需要及時地知道自己的心就行了。但是現在你觀自己的心觀不了,所以修行就很容易錯,要先帶領心跟身體在一起,先透過呼吸來跟自己在一起,觀呼吸的時候心就會回來,一旦回來了之後,再唸誦也行。一旦心跑了,就可以看得到心跑了,心跑了知道、心跑了知道,就可以去唸誦了。現在隆波讓你先呼吸,是為了讓你的心先回家。

修行並不是什麼難的事情,訓練及時地知道那些[現象]。稱之為[現象]的事物,有兩種:名法和色法。色法,比如身體。身體一會兒呼氣、身體一會兒吸氣、身體一會兒行、住、坐、臥,我們去及時地知道身體的那些[現象]與狀態,身體處在於什麼樣的姿勢或怎樣呼吸都知道,心才會有覺性和[定]。

如果沒有覺性就迷失了。忘了身體動,心有任何動靜也忘了,稱之為「沒有覺性」,這是不好用的。另外一個就是[定]。一定要安住,如果心一直在走神的狀態,這是不行的。我們訓練去看[現象],如果觀「心的現象」,就直接去觀心的現象和狀態,比如,心有快樂要知道、心有痛苦要知道、心有貪瞋癡了也知道,不停地去觀,訓練去觀這些[現象]。心跑去想也知道、心跑去看也知道、心跑去聽聲音、跑去聞、跑去嚐、跑去觸也知道,稱之為訓練「覺知名法的現象」。名法有兩個部分:一個是心本身,一個是跟心同步生起的心所。觀名法有兩個狀態:一個是心。一個是心所。心是感知所緣本身,它可以生起在六個地方:生起在眼、耳、鼻、舌、身、心。

如果我們想真正地觀「心本身」是透過六個根門:當下心跑去看了及時地知道、跑去聽了及時地知道,跑去聞了、跑去嚐了、跑去觸了、跑去想了都及時地知道。在六個根門裡面,有三個部分是生起最頻繁的,就是去看、去聽、去想。真正的冠軍是「去想」。我們要及時地知道心跑去想了、心跑去想了知道。在心跑去想的時候,絕大部分的人是心迷失去想。我們不去阻止心跑去想,因為心有職責去想,不用去阻止它。

有的人教導「不要想」,他們引用隆布敦長老的開示:「想多少也不知道,停止想才會知道」,但是他們忽略了第三句話,隆布敦長老是說:

「想多少也不知道,停止想才會知道,但是一定要仰賴於想。」這最後一句話「要仰賴於想」,是說讓心跑去想,我們要有覺性及時地知道,跑去想的心就會滅掉,生起「知者的心」。「知者的心」和「想的心」不會同步生起,它們是不同的片刻。因此一放任心去想,知者的心就滅掉,生起想的心;有覺性及時地知道心迷失去想了,迷失去想的心會滅掉,知者的心就會生起來代替。如此慢慢訓練。因此我們不打壓自己,強迫自己不去想。可以去想,只是想了之後要及時地知道:心跑去迷失在念頭的世界裡了。要觀心就這麼去觀,而不是讓心空空的。

隆布敦長老曾經教導隆波去觀心,隆波就去看知者,就只抓住這個心,讓它不想、不演繹、不造作(今日有人也這麼修的)。接著,隆波去頂禮隆布敦長老,長老說:「修錯了,心有職責去想、演繹、造作,你讓它不正常了。」

因此,想多少不知道,停止想才會知道,但是必須仰賴於想。讓它去想,一旦想的心生起,知者的心就會滅掉;一旦知道心去想了,想就滅掉,知者的心就會生起。我們訓練去觀心的生滅[現象],想的心和知者的心是不同的。接下來智慧就會生起,就會看到知者的心也是無常的、想的心也是無常的;知者的心是無法掌控、想的心也是無法阻止的。心是自行在運作的,見到這個是智慧。

如果能夠澈見到心,就會看到心本身不是我,如果心不是我了,五蘊本身是心的產物,再也不是我了。外面的世界是透過心呈現,因而所有外面的世界也都不是我了,「我」會徹底消失不存在,就會證得了「預流果(須陀洹)」。

如果我們觀心觀不了,心迷失去想也不知道,心跑到哪裡從來不知道,那就先觀身,先回到身體來先訓練觀身的[現象],比如,身體呼氣知道嗎?身體呼氣、吸氣知道嗎?根本沒有什麼難的,誰都可以知道的,只是大家不想知道、忘了知道,隆布敦長老才會開示說:「修行不難,難的是不修行的人,讀了很多的書了,從現在開始讀自己的心。」

如果讀自己的心讀不出來就觀身,隆普曼尊者教導說:「觀心觀不了,就先觀身。」觀身好過於迷失在念頭的世界裡。觀身並不是什麼難的,身體從來沒有消失到哪裡去,比如,當下這一刻,身體呼氣還是吸氣?去感覺。如果不喜歡觀呼吸,因為它太細膩了,那就去看身體的行、住、坐、臥。當下這一刻身體坐著,去感覺身體在坐著,心是觀者,就會開始有身跟心兩個部分。觀身時並不是沒有心,不論觀什麼,都必須有心作為觀者。有的人說:「起步的階段必須要觀身,別去觀心。」那是自己想像出來的。

第二門學科稱之為「心學」,表示要先了解心才可以開發智慧。開發智慧可以透過觀身、觀受也可以、觀心也可以、觀名法色法也可以、觀善法不善法也可以(所以,不是一定要先觀身);至於知道名法和色法、知道善法和不善法的運作流程,那是屬於心的整個運作流程,稱之為「法念處」。法念處比觀心更深一層。觀心只是心有快樂知道、心有痛苦知道、心好知道、心壞知道,就是知道這些,不停地去觀察。但是法念處就要知道:為什麼心會好、為什麼心會壞?為什麼五蓋會生起、怎麼樣五蓋才不會生起?為什麼七覺支會生起、怎麼樣七覺支不會生起?要知道整個運作流程,知道蘊、知道界、知道六根門、知道二十二根、知道緣起法,這些都是屬於法念處,事實上很難,大家一開始從法念處下手是不行的。先從身、受、心之一開始,最後就會自行契入法念處,每個人證悟道果時都會照見到緣起法,生起四聖諦,每個人到最後都會契入法念處。

如果觀心觀不了,就去觀身:感覺身體坐著,別去緊盯。身體轉頭了,轉就知道轉。點頭,去感覺。佛陀從來沒有開示不自然的、超人的狀態。例如,「身體往前走知道,往後退也知道,屈伸也知道」,就只是這樣而已。「站著也清楚地知道站著、走著也清楚地知道走著、坐著也清楚地知道坐著」,佛陀從來沒有教導說:「走時要有幾個節奏,動作要有幾個節奏。」佛陀從來沒有這麼開示過,那是高僧大德或後期經論創造出來的方便。例如,隆波田長老的十四個手部動作,佛陀沒有開示十四個手部動作,或者腹部的升降有多少個節奏,佛陀從來沒有這麼開示過,只說「走時清楚地知道在走…。」怎樣是清楚地知道在走?知道身體在走,心是觀者,就只是這樣而已。坐著清楚地知道坐著,若將心聚焦,不算是清楚地知道,只是在緊盯而已。「坐著清楚地知道坐著…」,意思是知道身體坐著,心是觀者。走著是身體走著,心是觀者;躺著是身體躺著,心是觀者。呼氣,誰是呼氣者?身體呼氣,心是觀者。身體呼氣、吸氣,別去緊盯呼吸本身,別去聚焦於呼吸本身,聚焦就會變成緊盯呼吸,變成奢摩他(止禪)。

去感覺,只是感覺,身體呼氣去感覺、身體吸氣也去感覺,就只是這樣而已。觀「身體呼吸」而不是觀「呼吸本身」,這是不同的。觀呼吸就只是會得到禪定,為什麼?因為看到呼吸透過鼻孔進出,這是屬於「空遍」,最後呼吸變成了光,然後去觀光,就變成了「光遍」,這些都是屬於奢摩他的「十遍禪」。如果想要發展覺性,開發智慧,提升道果,要觀「身體呼吸」,心是觀者。安般念(入出息念)並不是有覺性地去覺知「呼吸」,安般念是有覺性地去覺知「身體呼氣、吸氣」;有覺性地去覺知的不在「呼吸本身」,呼吸只是心覺知的對象而已。因此我們覺知「身體呼吸」的時候,心是觀者。觀「身體行、住、坐、臥」的時候,心是觀者,要用這樣的原則。

這位學員一直在緊盯。不要緊盯,我們緊盯是因為貪心、因為想修行。如果及時地知道貪心,就不緊盯了。心若太散亂了,沒有「回家」,要以正常的心去覺知身體呼吸。正常、普通人的心是最好的了,是可以訓練的心。如果心一直在緊盯,那是屬於梵天的心。宇宙在生滅、生滅,而梵天的心一直在緊盯的狀態。我們要放開,然後去感覺:緊盯了知道、鬆開了知道,緊盯了知道、鬆開了也知道。訓練去觀,這樣就可以開發智慧,就可以看到:緊盯的心是無法阻止的,有原因就會生起,原因就是因為有貪心。心鬆開也阻止不了,為什麼會鬆開?因為心本身是放鬆的,它本身是清明的,它本身是舒服舒坦的,但是我們去干預了,因為有煩惱,就會去打壓它,就會鬱悶。要以正常的心去看:現在鬱悶了,要及時地知道,就會看到有原因,心就會鬱悶,一旦沒有原因就會鬆開。有原因就是有貪心,就會鬱悶;一旦沒有原因,不貪了就會鬆開。接下來就會看到,所有的一切都是緣聚而生、緣散而滅,這稱之為照見到「無我」。我們就會看到,緊盯的心、鬱悶的心都是無常的。

若黏著於緊盯,則很難處理。黏著於緊盯的話,就會變成恆常的了。外道的隱士黏著於緊盯,他的心本身是無常的,結果變成恆常的了,他可以緊盯到整個宇宙生滅了。他的心一直是緊盯的,一直處在逼迫的狀態,結果苦的狀態變成很舒服了,要待多久都行。心本來是無我的,無法掌控,變成了「我可以掌控」。修行禪定修錯,變成外道隱士的錯誤禪定,本來是要看到心是無常、苦、無我的,結果變成看見「心是常、樂、我、淨」,完全顛倒了,最後就守護這顆心,對心戀戀不捨,認為這是最殊勝的東西,認為我比別人超越。外道非常多的邪見的人,是以前生為梵天神,死後投生過來的。

那些投生無想有情天的眾生,他們的心已經滅掉,只剩下身體,沒有感覺,一旦再次重新投生為人,當他生起宿命通,就會憶念到自己前世沒有什麼,是空空的,而今世無緣無故地出生了,不需要有原因,無緣無故我就出生了,結果產生了「無因見」[這是屬於斷見的一種邪見],這是因為他曾經投生為無想有情天的眾生。

有些人曾投生為梵天。梵天的生命很長久,不停地看到別人死死生生,不停地看到眾生在生滅、生滅,這人生滅、那人也生滅。他可以看到眾生不停地在生滅,這是一種世間神通的智慧,稱為「宿命通」。梵天活很久,看到人死了去到那個地方投生,然後錯誤地以為自己是恆常的,生起了邪見,稱之為常見,認為我是不生不死的,只有我是所有一切眾生的源頭、生命的源頭。所以,那些曾投生梵天的人,累積有梵天是恆常的邪見。

大家曾經讀過梵天向佛陀比神通的故事嗎?梵天向佛陀挑戰,相互顯現神通,看誰的神通厲害。佛陀先讓梵天隱身,結果梵天隱身到哪裡,佛陀都知道並指出地方。而後是佛陀隱身,躲在梵天的頭上。梵天不停地往外尋找在哪裡?都找不到,就像戴眼鏡的人把眼鏡放到頭上,卻一直找不到眼鏡一樣。佛陀就隱身在梵天的頭上,梵天沒有回來看自己,因而找不到佛陀。這是法的譬喻,用來教導我們,我們若不回來看自己,就不會看到心內的佛。有的人以為這只是個故事,事實上,這是法的一個善巧方便。如果沒有看到自己,就不能看到佛陀,也就是不能見到法,所以,一定要回來看自己。法是很有趣、很簡單的。不難,越學越有趣,修行就會有快樂。因此,要訓練去看自己,如果觀不了心就來觀身。但要記住,別緊盯身體,只是感覺身體,有覺性地去感覺身體。阿姜曼尊者曾經開示說:

「觀身是為了觀心、觀心是為了看到法。」隆波沒有趕得上遇見阿姜曼尊者。隆波是他的好幾位弟子們的弟子。他們好幾個都告訴隆波,阿姜曼尊者開示說:「能觀心就觀心,觀不了心就觀身。無法觀心、觀身,就去修行奢摩他。修習奢摩他是為了有力量去觀身、觀心。」

觀身是為了什麼?觀身是為了觀心;觀心是為了什麼?是為了看到法。法生起在心。哪些稱之為法?善法生起在心;不善法生起在心,不會生起在身體。道果也生起在心,不會生起在身體。但是我們觀身是一個管道來進到心,比喻的話,身體就像是一個住家,心就像是主人。如果我們找不到主人,就守在他住家等候,他很快就會回來了。所以,我們觀身是為了有一天可以看到心、看到法。

觀身不是一直在緊盯著身體。那位居士!你今天的緊盯比昨天已減輕些了,要把隆波的開示繼續訓練,否則今生就會很困難,下一世更加困難、更加憋悶,沒有任何快樂,越修越苦。習慣於緊盯,下一世會比這世緊盯的更嚴重。要努力地去覺知自己,習慣於覺知自己,下一世就會比這世更容易覺知自己,比如,下一世的小時候,如果有很強的情緒出現時,心就會抽身出來覺知自己。隆波在十歲的時候,隔壁發生了火災,那是一排房,大概隔壁第四、五家發生了火災,隆波正在玩石頭,突然看到火災,嚇了一跳,就抓起石頭跑動,腳踏出第一步時心驚嚇、第二步還是驚嚇,第三步覺性及時地生起,知道驚嚇,驚嚇就徹底斷裂,「知者的心」就獨立突顯,就不害怕了。沒有驚嚇了,就去告訴大人發生火災了。於是看到別人受到驚嚇,隆波沒有驚嚇,作為觀者。覺性會自動自發生起,這是因為過去曾經訓練過。

同樣的,如果今生訓練錯了,下一世就會更嚴重。如果今生對了,下一世就會更容易。去訓練、要忍耐、精進用功,那些懶惰、迷失在世間的人,今生難得遇到佛教,先把世間拋開,要最快、最多地去利益自己,下一世也許不會再遇到佛教時,還可以有一些資本隨生攜帶,一旦有什麼逆境來接觸,心就會自行運作,要去累積「覺性」,習慣於有覺性,習慣於覺知自己。習慣於覺知自己就是有「定」,不停地累積,看到所有的一切,都是來了就走,這就是在開發「智慧」,累積到最多的程度,到了某一點就會「離苦」。好了!時間到了。

(完结)


編校序

本書是從隆波帕默的開示錄音帶中,分批選出五講、六講、七講、八講、九講、十講以及十五講,整理成文並標出標題,如此共六十講,將之編集在一起,提供給初學者參考。整理者特別感謝以往默默付出心力將隆波的開示錄音並傳譯的諸法友們(例如,口譯者坤能、阿紫,以及靜慮林 Shi Ne Ling Monastery 的菩薩眾)。

隆波帕默本身具有豐富的止觀經驗,對今日念頭紛紜的眾生,特別以觀心法門來引導,開示出重要的修行原則,給學習者在生活中培養覺性,生起知者之心,進而如實觀照身心的實相,走向滅苦。這一內觀禪法值得推廣。

為了便於初學者容易理解,此處將「境界」,校成「現象」(指身心現象,名法和色法)。「法印」,校成「實相」(指無常、苦、無我)。區分「定」(samadhi)和「禪定」二詞:定,泛指各種定,包含近行定、剎那定、安止定。禪定,特指安止定,有四禪八定。

另外,傳統上,「奢摩他」和「毗婆舍那」翻譯成「止」和「觀」,近期有將奢摩他翻成「止禪」或「寂止」,毗婆舍那翻成「觀禪」或「內觀」。翻成「內觀」是強調要往內觀照自己的身和心,而且要洞見身心內在的實相是無常、苦、無我,不是只看到外面的表象。

整理中若有錯誤之處,敬請各界指教,將隨時改正;若有不清之處,請回到隆波原先泰文的開示為準。

願正法久住!

大溪內觀教育禪林

內觀教育基金會
2023.01.01


完整開示音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