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法談|只要有呼吸就可修行——隆波帕默尊者

隆波帕默尊者

Luangpu Pramote Pamojjo

2016年4月14日B

泰國解脫園寺

同聲翻譯|坤能

整理|大溪內觀教育禪林



以前隆波去跟祖師大德們學法,一定要做規劃,要找時間,要安排假日、存錢,所有的一切都要做計劃。若是去沙武里府比較困難,絕大部分祖師大德們的地方都不是在市區而是在農村,在一些縣城裡面。最舒服的地方就是隆布敦長老和隆波蒲尊者,他們是在市區。一下火車就可以抵達隆波蒲尊者的寺廟了,隆布敦長老是在素林府,其他都是在很遠的地區,每次去都會比較難。以前沒有自己的車可以開,都是坐著長途汽車。有的農村裡面沒有車子,就要徒步過去。那時覺得聽法是非常重要的,得到法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若跟以前的祖師大德們相比,他們求法更難,他們容易碰到大象、老虎,碰到這個、那個。

以前隆波在半路上只碰到車子拋錨、壞掉,並不害怕老虎,因為這時期老虎都關在動物園裡了,不用怕牠們,但是要得到法,還是非常的難。現在則很容易,只要把網路一打開,就可以聽到法了,聽多少法都行,所有一切都變得簡單。但是什麼東西太過簡單,就沒有價值了,除了那些有智慧的人才會知道真的有價值,隆波講出來的法比黃金更有價值,但是絕大部分的人都不要這寶貝。他們絕大部分都是要那些沒有意義的事情。…

真正的善心,會知道因、知道果。隆波希望大家眾善奉行,但是現在很多人的善心是迷在世間的福報。如果我們將善心進一步發展(提升),就會脫離這個世間。

真正的善心是無貪、無瞋、無癡,這是大善心,我們慢慢去提升無貪、無瞋、無癡。不善就是貪、瞋、癡。我們依賴於愚痴,不知道實相,才會生起貪;貪如果沒有隨逐心意,就會生起瞋心。

我們依賴於不迷失,也就是依於正知、正見,去如實了知名色或身心的實相,最後就不貪,就沒有欲望。沒有欲望就不會有苦,心裡沒有怨恨。那些屬於瞋心的家族就會有苦。什麼是無癡?無癡聽起來不太好懂,有另外一種詞稱作智慧,智慧就是無癡,就是不迷失。

我們要提升智慧,從沒有智慧來到比較淺的智慧,然後越來越深的智慧、越來越成熟的智慧,最後就會解脫自在。解脫自在是因為有智慧。要想有智慧,一定要依賴於[定],[定]是生起智慧的近因。要想[定]一定要有快樂,快樂是生起[定]的近因。要想有快樂一定要有戒,沒有戒,心不會有快樂。想殺人的人不會有快樂、想偷盜別人的不會有快樂、想發生外遇的也不會有快樂、想欺騙別人的也不會有快樂。

有戒,心就會有寧靜、有快樂,[定]就能夠生起,智慧也能夠生起。智慧生起就是清除癡,生起了無癡。眾善奉行也就是戒、定、慧。

一旦沒有癡,就不會有貪。如果我們知道名色、身心的實相,知道五欲本身就是苦,這個稱之為無癡,就是知道了實相。苦的原因就是欲望。知道了實相,欲望就不會生起。沒有癡,欲望(貪)就不會生起。沒有欲望,心裡的苦就不會有。心裡的苦什麼時候生起,瞋心在那個時候就伸進來了。

慢慢去訓練,不難!並不會超越我們普通一個人力所能及的範圍。難的是那些不修行的人,隆布敦長老教導說:「修行不難,難的是那些不修行的人。」

我們每一天去用功,不斷地去修行,有一天就會明白,知道實相。

若不修行,一整天只是沉迷,一直嘻嘻哈哈的,這樣是不會有結果的。如果碰到了法,還不要的話,就好像是把黃金扔掉了。

有的人真的很可憐,不要好的寶貝,不停地去找那些很小的快樂。世間好像還有一點點的快樂,來自於看的快樂、聽的快樂、來自於聞、嚐的快樂,身體接觸而滿意的快樂,想到那些很好玩的事情的快樂,這些快樂都是臨時的。來自於看的快樂,臨時存在一下就消失了。看到喜歡的圖片,也會看到不喜歡的圖片,這不是我們可以選擇(指揮、掌控)的,不是每次看到的都是很美、很帥的。如果我們善業的福報現前,我們就會碰到好的色、身、香、味、觸,如果我們想指揮福報的話,那是沒有意義的。

我們在這世間要眾善奉行,何時愚痴消失了,何時就跨越這個世間。

隆波小時候讀到一本書說:「以前的人很愚蠢。」誰曾經讀過?要很老的人才會讀過這本書。其實現在的人也一樣愚蠢。小時候相信是因為那時很愚蠢,但是現在不相信了。以前比現在更愚蠢嗎?不一定。以前的人賺了錢就去買黃金、買金項鍊埋在地上。看起來真的很愚蠢,為什麼不去買股票?買股票多聰明。以前的人錢很少,但是他們很節約;我們現在的人錢很少,但是變成世間的欠債人,究竟誰更聰明?雖擁有很多東西,但是背了很多的債,究竟誰更愚蠢?

要去用功、去修行,沒有什麼東西是我們的歸依,這個世間全是夢幻泡影,有的全是假象。壞人很多,壞人的穿著非常漂亮。當泰國開始發展經濟,為了改善整個世代,在五世皇時期,那時學習日本,日本人的智慧非常專精,教導不可以自私自利,從小時就開始訓練,排隊就必須排隊。但是我們整個社會風氣不能接受,排隊時經常會插隊,他們是最大程度的去自助,而我們一直在求別人幫忙,包括像自己的父母來我們家裡做衛生。…

出家人的圈子,看起來問題很多,但事實上只有一點點問題,如果強制他們遵守[佛陀制訂的戒和法],就沒有任何問題,不用再去重新構建戒律。我們看到的只是現象:出家人這個壞、那個壞,那是後面的現象,只要領頭的壞,後面跟的就壞。真正的出家人,希望的是解脫自在,而不是構建很多的條條框框,構建很多新的戒律後,好的出家師父就都還俗了,剩下一些壞的出家人。為什麼抱怨整個出家人的圈子,因為我們的宗教已經瀕臨絕境了。緬甸緊隨著泰國的後塵,在緬甸三個男人中有一個出家,他們是很質樸的,但是他們現在開始發展經濟,需要勞力,出家人最後也會待不下去而還俗,最後就會滅亡。

呼吸,誰知道自己還在呼吸?你沒有在呼吸嗎?正在呼,還是正在吸?如果不知道,這說明大家走神了。

呼吸,覺知自己。還有呼吸就還能修行。呼吸了覺知,呼吸了覺知。我們的呼吸數目是越來越少了,已經剩下越來越少了。要把呼吸放在最後的價值,呼吸了覺知自己,看到名、色工作,看到身體呼吸,心是觀者。呼吸時有苦、有樂、有好、有壞要去覺知,呼吸時看到所有的一切生了就滅,沒有一個我,別白白的扔掉了呼吸,不久我們就再也不能呼吸了。來到寺廟要多多呼吸,在曼谷也必須呼吸,在這裡氧氣比較充足,睡在寺廟的人很快就醒了,很快就睡飽了,但是在曼谷怎麼睡都很疲憊。這裡很舒服,很多人來這裡跟隆波搶呼吸,隆波依然有氧氣,因為這裡樹很多,像在森林裡面。隆波住的地方比這裡的溫度低二、三度,樹下比較清涼,呼吸覺得非常舒坦,因為氧氣非常充足。曼谷空氣不好,呼吸不舒坦,那是來自過去的不善業,不善業的果報現前,就會讓我們遭遇這樣的。

(完结)


編校序

本書是從隆波帕默的開示錄音帶中,分批選出五講、六講、七講、八講、九講、十講以及十五講,整理成文並標出標題,如此共六十講,將之編集在一起,提供給初學者參考。整理者特別感謝以往默默付出心力將隆波的開示錄音並傳譯的諸法友們(例如,口譯者坤能、阿紫,以及靜慮林 Shi Ne Ling Monastery 的菩薩眾)。

隆波帕默本身具有豐富的止觀經驗,對今日念頭紛紜的眾生,特別以觀心法門來引導,開示出重要的修行原則,給學習者在生活中培養覺性,生起知者之心,進而如實觀照身心的實相,走向滅苦。這一內觀禪法值得推廣。

為了便於初學者容易理解,此處將「境界」,校成「現象」(指身心現象,名法和色法)。「法印」,校成「實相」(指無常、苦、無我)。區分「定」(samadhi)和「禪定」二詞:定,泛指各種定,包含近行定、剎那定、安止定。禪定,特指安止定,有四禪八定。

另外,傳統上,「奢摩他」和「毗婆舍那」翻譯成「止」和「觀」,近期有將奢摩他翻成「止禪」或「寂止」,毗婆舍那翻成「觀禪」或「內觀」。翻成「內觀」是強調要往內觀照自己的身和心,而且要洞見身心內在的實相是無常、苦、無我,不是只看到外面的表象。

整理中若有錯誤之處,敬請各界指教,將隨時改正;若有不清之處,請回到隆波原先泰文的開示為準。

願正法久住!

大溪內觀教育禪林

內觀教育基金會
2023.01.01


完整開示音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