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法談|不去干擾心——隆波帕默尊者

隆波帕默尊者

Luangpu Pramote Pamojjo

2016年4月13日A

泰國解脫園寺

同聲翻譯|坤能

整理|大溪內觀教育禪林



搖著扇子時,別白白的浪費時間,每一次的肢體動作都要覺知,但是不要以苦悶的心去覺知,要以正常、普通的心而不是僵硬的心。緊盯、僵硬是不會有結果的,哪怕是干擾心一點點就無法開發智慧,因為心已經不正確了。為什麼無法開發智慧?我們一干擾心,心已經是不善的了。煩惱是業的原因,煩惱會讓我們造業,它們是同步進行的,就像同一天出生的人,煩惱會造業,但是煩惱和業是同步生起的。每次我們「想修行」,就會去打壓心,在那一刻,心已經被「貪」控制了。被貪控制的心是沒有覺性的,已經是不善心了。

那麼要怎麼做才可以開發智慧?由於「想修行」,心已經有了貪,要及時地知道「心有貪」,貪一滅掉,心就會覺知、覺醒,就會舒服自在。要去看心的動盪不安:眼睛看見色,心就跑去了,能夠阻止嗎?阻止不了。[耳、鼻、舌、身、意接觸所緣],心散亂了,我們也無法阻止,我們[只要隨著知道],就這麼去學習。

如果我們緊盯[所緣],緊盯到位後,就像狗或人死了,心都如如不動,這樣的心沒有辦法開發智慧。如果我們干擾心,哪怕只有一點點,我們都無法開發智慧,因為我們沒有覺性,有的只是貪。如果干擾到心苦悶時,瞋心就會生起;干擾到心沒有如願以償時,瞋心就會生起。瞋心是貪的孩子,貪是癡的孩子。我們有覺性的話,有在覺知自己,沒有迷失,因而癡沒有生起、貪也沒有生起、瞋也沒有生起。我們覺知自己,清除了貪、瞋、癡,若心走神了,再呼吸一次,覺知自己,可哈出一口氣。[如果沒有覺性],這是不會有什麼好的成果的。

庫巴亞曾經分享給隆波說:「在昨天早上還是晚上,不知道心怎麼了,它們不停地在工作,究竟是在開發智慧,還是散亂?因為沒有呵護心。」真正開發智慧的心是沒有呵護心的,如果還有呵護一點點都是沒有在開發智慧。但是我們要呵護嗎?一定要呵護,為什麼?因為我們的[定]不夠,如果我們不呵護,我們的心就會徹底迷失了。但是別呵護太過貪了,呵護到心憋悶就不好用了。呵護到最少的程度,都是有呵護的。比如,隆波看這位[學員]有沒有在呵護?眼睛一看,就全身僵硬了,半個禪堂的人心都緊繃了!為什麼知道?因為看臉就看得出來,心緊繃的人跟愉悅的人臉是不一樣的,心愉悅的人是像隆波這樣的(眾笑)。看到了嗎?笑了一下,心就鬆開了!感覺到嗎?簡單得要命。心緊盯時,怎樣可以消失?如果想著:「要怎麼去做」,越想著怎麼去做,就越進一步的去干擾!停止去做,只要笑一下,忘了緊盯,心就會鬆脫出來!一旦鬆脫出來,就去覺知:觀身工作、觀心工作。這不是什麼難的事情。

隆波第一次訓練時也是緊盯,從小七歲的時候跟隆布李尊者學習,他教導觀呼吸:吸佛呼陀,數一、二、三、四…數到十,然後倒數十、九、八、七。隆波小時候不會倒數,到了十之後,倒數下一個九,心就特別散亂,不喜歡,那時不知道這種倒數不符合自己的秉性、根性,只覺得不舒服,不會數,因此數到十後就從十一數到一百,再從一開始吸佛呼陀,不停地數。沒有想到數數字是為了什麼?只是祖師大德要我們這麼做,我就去做,沒有想很多。而隆波教大家怎麼去做,大家就問:「為什麼要這麼做?可不可以做別的方式?做了會得到什麼?」大家想的只是要得到。但是隆波小時候並沒有想什麼,祖師大德教導吸佛呼陀,數一數二,就這麼去做,很快心就寧靜了,沒有貪心,沒有想要得到什麼,就這麼去修行。祖師大德教導要去做就去做。一旦心寧靜了,就開始有了貪。記得這麼做之後會寧靜,就會努力地去做,然後去打壓、強迫,打壓了一段時間。

後來隆波把心送出去玩了很久。心一旦寧靜,光明出現,就跑出去旅遊,到外面去玩,去看天堂,而地獄是絕對不去的,因為害怕鬼。心出去旅遊,去看這個、看那個,看的是不是真的?真的看到了,但是看的那些事物是不是真的?不知道!也許是心構造出來的,不是真的看到天神、鬼。

小時候並沒有想很多,呼吸了心寧靜,就跟著光跑,這時不知道修行的原則。寧靜、光明之後,光射到哪個地方,心就跑到那個地方,就像我們打開手電筒,誰曾經用過手電筒?一旦打開手電筒之後,我們是看手電筒還是看光?光到哪裡心自然就到那裡,如果光特別的亮堂,就會看到這個、看到那個,但是看到的是真的還是假的?無法回答!就像我們看電影,會有主角,如狗、貓、獅子、老虎,牠們好像是真的,但事實上不是真的。我們看到的是不是真的?不知道!有一段時間的修行,到處去看這個、看那個,看到有人坐在那個地方,不知道是真人還是假人?是心構建出來的?還是真的有人坐著?區分不了,因為同樣看見了。

但是這些事情一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及時地知道自己的心,比如,我們打坐後,看到有人坐在那個地方,不用去研究是真的還假的,而是心有懷疑,「知道心有懷疑」;心有害怕,「知道心有害怕」。又如,感覺到天神來頂禮自己了,覺得自己很厲害,要及時地知道自己的心(「覺得自己很厲害」),如此才有實質的意義。

那些被我們覺知的外在對象,並沒有實質的意義,不會讓我們體證道與果,最多只是讓我們去行善。比如,看到天堂、地獄,就不敢造惡,知道要去行善,如此而已,但這不會去到涅槃。要想去到涅槃,一定要觀自己的身心,學習自己的「苦」。不見苦就不會知道法。

隆波小時的學習,心很光明,跑去旅遊一段時間,碰到天神心不害怕,但是怕碰到鬼,此後開始努力不讓心往外跑,心寧靜後,就有另一類的[定]:心跟自己在一起。這時候有了貪:打坐後希望心可以一直歸位,便去呵護。歸位之後就去守護,如此守了一段時間。每人都會這樣修的,守護是自然的,都會去守護。剛見到隆布敦長老時,有時放逸、有時守護,這是有節奏的。有時好像沒有守護,有時處在覺知,獨立突顯,沒有想、沒有做什麼,覺知、光明、清明、舒服,自己想:「這很厲害了,心是清明的。」將觀心,變成去緊盯、守護光明的心。

感覺到了嗎?我們修行時心會感到光明。誰修行之後感覺到心漆黑一片、模模糊糊的?請舉手。…誰修行後,感覺心輕鬆自在的?誰修行後,感覺鬱悶的?誰修行後,沒有感覺的?請舉手。沒有感覺,這說明是在緊盯,緊盯到永恆,一直那樣。隆波當時修到如如不動,什麼都不知道,靜如止水,這種狀況很難解除。誰有散亂?請舉手。要覺知自己,輕鬆自在地覺知自己。

隆波開始訓練時,同樣也會去呵護,剛見到隆布敦長老時,自己了解錯誤,以為觀心就是要去觀「知者」,要跟「知者的心」在一起,不讓它想、不讓它演繹和造作。想了,就把它清掉、清掉,心就光明、舒服。去給長老做禪修報告說:「我可以觀心了!心是怎麼樣子的?心非常的殊勝、神奇,做這個、做那個,可以做各種各樣的工作,但是我現在提升心,進入心如止水,空、光明了。」

隆布敦長老說:你這是在干擾心的狀態,並沒有在觀心!你在干擾心,想讓心變成這樣、想讓心變成不是那樣。一旦有了欲望生起,就會去干擾,這樣不好用。但是他沒有說那麼長,他說得很短,隆布敦長老說:「你沒有觀心,你是在干擾心的狀態,要重新去修!」

隆布敦並沒有講解,他要隆波自己去觀察,知道為什麼去干擾?因為有了貪,想好、想看見、想成為、想得到、想更好,就進去干擾,去呵護。把演繹和造作清除掉,以為這樣很好。事實上不好,心雖覺知自己,清明而有快樂,但是很愚痴,沒有開發智慧。一定要去開發智慧。開發智慧就是去看名色、身心的實相。

如果心有非常多的禪定,就退出來觀身。

如果心有非常多的禪定,觀心就沒有什麼好觀的,有的只是空空而已。但是觀身之後,就會發現身體有的只是苦,不是什麼殊勝的寶貝,因此要去覺知身;如果不願意去覺知身體,就去思維身體,這是推動心來看。如果禪定很多就去思維身體,直到心可以從卡在禪定裡面退出來,心才可以開發智慧。

那位女居士!一定要多多觀身,要去思維,去想髮、毛、爪、齒、皮…三十二身分,每個部分、每個部分,都不漂亮、不美、不是我,是一堆物質元素,只是臨時的存在,最後都會消失。多多去思維,心就可以開發智慧。

有的人不會修禪定,如果去觀身,想開發智慧就有點難。如果緊盯身體,有的只是[專注的定]。如果去觀身體呼吸,可以得到[剎那的定]。

如果禪定很少的人,就去觀心,我們這代人絕大部分都屬於禪定很少、很短,適合的修行方法就是觀心,祖師大德們已經說過很久了。隆布敦長老曾經預言過,觀心將會在市區非常流行。當時隆波聽後不相信,心裡在想,這應該是錯的,怎麼可能會非常流行呢?有誰在觀心?有的只是觀身,每個道場都在觀身,比如,佛使比丘那邊,他是觀呼吸,這是身體;隆波田做手部動作,這個也是屬於身體;腹部升降也是屬於身體,去到哪個地方,一開始都是觀身體或者是觀手,沒有看到誰教導觀心,為什麼長老說接下來觀心會在市區普遍流行?

但是現在已經沒有懷疑了。事實上觀心適合禪定很少的人,適合那些想很多的人。心念處適合那些思維型、念頭型、有很多看法的人。

譬如,誰有玩臉書的請舉手,是為了玩還是為了賺錢?如果賺錢去養家,那很好,隨喜你們;去弘揚正法也很好,隨喜你們。但是如果只是寫些東西[去評論別人],不停地寫,當我們寫的時候,也會不停地去看,這就是念頭型的人,看到誰有不同的想法,對那個不滿意,就在那個地方刷版。有些滿意的就去點一下,不然別人不來點讚,這種心是屬於散亂。

[定]非常的短,是屬於剎那定。因此城市裡的人,是想很多的人,適合去觀心。

這不是隆布敦長老講的,隆波在《阿毗達摩論》找到了:「心念處適合思維念頭型的人。」這跟祖師大德教導是一致的。

我們觀心,因為我們是屬於思維念頭型的人,城市裡的人不是以身體[勞力]去賺錢,絕大部分都是以思維[想]去賺錢,我們整天都在想,下了班也還找一些事情不斷地思維、散亂、想。我們的心始終是起起伏伏的,時苦、時樂、時好、時壞。

我們要以覺性去覺知,想到這件事情有快樂時,及時地知道快樂生起、安住、滅掉;想到這件事情有痛苦時,痛苦生起及時地知道痛苦,痛苦越來越強、越來越強,及時地知道自己的心,知道痛苦是無常的,剛開始痛苦只是一點點,越來越多,這是無常。我們去觀,如果真正的覺性生起,痛苦馬上滅掉,因為心裡的痛苦,只能跟瞋心同步生起,什麼時候有覺性,沒有瞋心,心裡的苦就會滅掉。瞋心是屬於心不喜歡那些所緣,如果我們有覺性,心對所緣保持中立,瞋心就不會生起,生起的瞋心會馬上滅去。

有覺性的話,慢慢去觀察,心有快樂也知道,快樂消失也知道,有痛苦也知道,痛苦越來越多、越來越少,痛苦消失也知道,不停地去觀察。心是善也知道、心不善也知道,心善而後切換成不善也有可能、心不善變換成善也有可能,變來變去,一直在變化之中,沒有誰一直是好或者是壞,心不停地在變化,我們有覺性緊隨著去覺知,這樣智慧就會生起,就會知道:凡是生起的事物,必定會滅去。

對於修行,那些想很多的人,適合禪修的方法就像隆布敦長老講的是觀心,這在城市裡會非常的普及,因為城市裡面的人想很多,不像農民不需要想很多。

農民到了時間,下了雨就去耕田,耕田之後就去播種,播種完後就去看水,水多就放掉水,水少了就灌溉水。時間到了水稻就結果,結果之後就去收割水稻,村民相互幫忙來收割。但是現在都直接用機器來收割,得到了稻穀,現在的農民已經不是真的農民了。現在的農民去租地、買種子、買農藥、買化肥、僱請別人來耕田,牛也沒有了,耕完田後,有的是僱請別人,自己什麼都不做,只是僱請別人做,或是讓機器來收割,收割完後就可以出售,剩下就沒有了。事實上沒有親自生產什麼,有的只是投資。以前的時代會用到自己的體力、兄弟姊妹的體力,還會有結餘,因為不會有什麼費用的開支。

農民種水稻會得到稻穀,修行也是一樣。如果我們有戒、定、慧,到了時間,聖道就會生起。慢慢去訓練,每一天去用功,不停地去用功,不久就會得到好的寶貝。「不久」這個詞,是很可怕的詞。隆波曾經問過隆布敦長老的弟子隆波金,因為他的神通很厲害。他是一個很老實、很直的村民,問什麼就回答什麼。隆波就問他說:「師父!我們從開始修行到證得初果,花費的時間會很久嗎?」

他說:「不久、不久。」

「不久是什麼意思?」

「是不超過七輩子。」

我們大家所需的訓練是「不久」的。事實上大家來到今天,其實已經修過很多世了。為什麼一般的人不來這裡?因為他們沒有這樣的性格、習慣,大家曾經修行過,所以有這樣的習慣,會非常愛修行,想修行!

隆波小時候,隆布李尊者教導去觀呼吸,就去觀呼吸,不想什麼,只有喜歡與快樂,做了有快樂就去做,甚至去找黃色的布來穿。那時候很小,

有一天,大人們買了袈裟,隔天要去寺廟供養僧眾,隆波非常喜歡就拿過來賞玩,袈裟沒有解開,以前沒有塑膠袋,是用紙包的,放到枕頭邊上睡覺,手摸著袈裟,非常喜歡,然後晚上老鼠來了,早上醒來時,腿有傷口,應該是老鼠咬的。

大人說:「昨天晚上玩袈裟,造了惡業。袈裟不是玩具,因為玩袈裟,結果被老鼠咬了。」

隆波修行有快樂,喜歡修行,沒有什麼事做就去打坐。在學校也打坐,直到工作時,白天如果下雨去不了外面,如果別人不在的話,吃完飯就打坐;如果別人在的話,就去圖書館找三藏經典,比較巴利文和泰文,讀了之後,心寧靜、心集中,而後睜開眼睛,別人也不說什麼,因為他人以為在讀三藏經典睡著了,這是一種常態。如果讀三藏特別興奮,這樣不正常;讀了之後睡著了,事實上在修行,一直在用功,從來不用祖師大德們在後面督促。在沒有見到隆布敦長老之前,一直在修禪定,以為不斷修習禪定就可以生起智慧,但是智慧就是生不起來。

隆波見到隆布敦長老之後,教導去觀心,看到心不停地在工作,苦、樂、好壞不停地在變化,觀了不久就明白了:「所有的一切都不是我,所有的一切生了就滅。」慢慢去用功,不難。

「不難」這個詞不是隆波自己說的,是隆布敦長老講的。他教隆波的第一句話就是:「修行不難!難的是那些不修行的人。讀了很多的書了,從現在開始讀自己的心!」

長老知道我讀了很多的書,三藏讀了好幾遍,讀了又讀,只是不知道怎麼修行。當時佛法方面的書籍,隆波不停地讀佛使比丘的書,去找方法怎麼可以修行用功,但是找不到。得到隆布敦長老教導的核心原則後,就去觀心,心安住之後,知道這個心跟以前修行禪定時的心是同樣一個,以前不知道。心是知者之後,不知道接下來要做什麼?隆布敦長老教導心安住之後,其實這個心就是原來的那個心。以前打坐的時候,也會碰到這個心,但是現在知道了,要用這個心去開發智慧,以安住的心、保持中立的心,看到身體工作、看到心工作,看了不久就會修行了。隆布敦長老保證說:「從現在開始,你可以自助了。」

隆布敦長老說你可以自助了,隆波就出去看其他的祖師大德們,看他們的道場是怎麼修行,每個道場幾乎都去了。去看他們是什麼方法?發現許多修行人最主要的是缺乏心學,沒有很好地學習心。有些人討厭心,只是在觀身,用沒有質量的心去觀身,永遠只是那樣。如果學習心,依照戒學、心學,把心準備好了,有了正確的[定]的心去開發智慧,就極其短暫,用不久的時間,就真的開發智慧了。如果沒有學習心學,心不正確,以為在開發智慧,那只是散亂而已,沒有真的開發智慧,不停地散亂。散亂和智慧只是一線之隔。如果有覺性、有[定],就可以開發智慧。心工作時,如果有覺性、有定,就能開發智慧。心工作時,如果沒有定、沒有覺性,有的只是散亂!這區別很簡單。

佛像放在門口那個地方,給大家去浴佛。想到佛陀,水是很清涼的,大家接觸之後心有快樂,在這很熱的季節,碰到涼水心有快樂,[定]就很容易生起。[定]源自於心有快樂。有漂亮的花朵,很清涼的水,有甜甜笑的佛陀。看到佛像甜甜的笑,看到花,很香,有清涼的水,適合於夏天,心很舒服,[定]就容易生起。憶念佛陀的恩德,佛陀真的好,有很多的美德,涅槃已經兩千六百年了,還有很多人信仰祂,供養祂,…。憶念佛陀,心就會有快樂,心就會有定。去吃飯吧!

(完结)


編校序

本書是從隆波帕默的開示錄音帶中,分批選出五講、六講、七講、八講、九講、十講以及十五講,整理成文並標出標題,如此共六十講,將之編集在一起,提供給初學者參考。整理者特別感謝以往默默付出心力將隆波的開示錄音並傳譯的諸法友們(例如,口譯者坤能、阿紫,以及靜慮林 Shi Ne Ling Monastery 的菩薩眾)。

隆波帕默本身具有豐富的止觀經驗,對今日念頭紛紜的眾生,特別以觀心法門來引導,開示出重要的修行原則,給學習者在生活中培養覺性,生起知者之心,進而如實觀照身心的實相,走向滅苦。這一內觀禪法值得推廣。

為了便於初學者容易理解,此處將「境界」,校成「現象」(指身心現象,名法和色法)。「法印」,校成「實相」(指無常、苦、無我)。區分「定」(samadhi)和「禪定」二詞:定,泛指各種定,包含近行定、剎那定、安止定。禪定,特指安止定,有四禪八定。

另外,傳統上,「奢摩他」和「毗婆舍那」翻譯成「止」和「觀」,近期有將奢摩他翻成「止禪」或「寂止」,毗婆舍那翻成「觀禪」或「內觀」。翻成「內觀」是強調要往內觀照自己的身和心,而且要洞見身心內在的實相是無常、苦、無我,不是只看到外面的表象。

整理中若有錯誤之處,敬請各界指教,將隨時改正;若有不清之處,請回到隆波原先泰文的開示為準。

願正法久住!

大溪內觀教育禪林

內觀教育基金會
2023.01.01


完整開示音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