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法談|如何正思維——隆波帕默尊者

隆波帕默尊者

Luangpor Pramote Pamojjo

2018年05月12日

泰國解脫園寺

同聲翻譯|坤能

整理|大溪內觀教育禪林



親近高僧大德

現在我們去到哪裡都很方便,以前隆波去跟祖師大德學法,要坐火車、坐公共汽車,還要繼續轉車,因為他們往往不在城市。只有兩位法師是在城市,一個是隆波蒲尊者,他在火車站後面;隆布敦長老是在城市。大部分祖師大德都是在偏遠地區,有時候要跟他們學習,都要做計劃,等到放假比較長的[日子],去到[他們偏遠]地方的時候,已經沒有了力氣,這是很正常的,但是心有快樂,能夠親近高僧大德。心裡面有時候也會不舒服,例如去頂禮隆波信長老非常的難,要做很長的計畫,到了[寺院]地點的時候,[法師]們說他去曼谷了,這時特別的心痛,因為我是從曼谷來的…。要想能夠見法,也是一樣坎坎坷坷、跌跌撞撞的。但是現在[交通]很方便,有麵包車可以帶大家來,因為大家已經了解得非常清楚,知道隆波在寺廟,所以安排麵包車,來了就可以見到。以前去頂禮祖師大德,根本不知道會不會見得到,那時候比較偏遠的地方沒有電話,只能冒險,有時根本沒有見到。如果沒有見到怎麼辦?沒有見到就自己修自己的行,到了時間就回去,有時回到家已經是凌晨了;有時知道隆波剛離開寺廟後,那長老就回來了,知道了特別心痛啊。

要想見到法,很是艱難,但是怎麼樣也不會像祖師大德那麼艱難,祖師大德那一代,他們不停地行腳去找,比如他們想要去找阿姜曼尊者,都是行腳,而且根本不知道他在哪裡,只是知道可能最近去老撾(寮國)了,或是這段時期可能去北方了。去找北方的人可不容易,全部都是森林,他們不停地行腳,有的人甚至是直接到了緬甸,或者到了印度,[因為萬一阿姜曼尊者去了,可以途中碰到]。他們需要法,他們不停地行腳去找高僧大德,因此以前的高僧大德們非常堅強、非常的強大,比我們現在堅強多了。我們很容易、很舒服,尤其是這個時代,網路一打開就可以聽法了,非常舒服,什麼東西很容易得到,就沒有很大的價值。

以前去頂禮高僧大德,很難找,他們教導什麼,我們就會努力拼命地記,那時不能用筆記,錄音也不讓,一定要用心去聽,拼命記住,而後用筆記下來。隆波從祖師大德們記了很多筆記,但是搬了幾次家,不知道去哪裡了,學了很多很殊勝的法,因為想見法,就努力去學。我們從祖師大德學的其實是理論。有些修行人一直在抗拒,不想學理論,不知道去聽高僧大德們的講法其實是學習理論,因為我們沒有靠自己動手修行,那個精進只是高僧大德他們自己的親身經歷,[不是我們的]。

隆波那時不停地在找法,也看了三藏經典,看了之後特別的氣餒,一整個櫃子裡都是經書,但是動手修行怎麼動手?隆波讀三藏讀了好幾遍,拼命地讀,想著怎麼修行?但是抓不住核心,透過祖師大德才了解到修行的核心。隆波透過隆波李尊者學到的是奢摩他,那是49年前,學了奢摩他。他教導隆波修習安般念,那個時候還沒有契入到毘缽舍那,因為兩年後他就圓寂了。隆波沒有高僧大德指導,就不停的自己去找了,去讀三藏經典讀,但是不知道怎麼動手[去修,只是]不停地修習禪定。想著多多修習禪定,有一天就會契入到正道,可以證悟道果。但是修了很久也沒有任何的成效,就去讀那些祖師大德們教導的法,例如,[某某某教導]思維身體,隆波就去思維身體,因為隆波的禪定很好,思維沒有幾分鐘,心完全集中下來,身體徹底的爆炸,徹底的消失,結果無法繼續進步了,因為沒有了身體,不知道怎麼觀了。因為不知道修行的核心原則,讀了一些理論,讀了各式各樣的經典,但是不知道進一步應該怎麼修行。

隆布敦長老的指點

大概26年前,才見到隆布敦長老,他教導觀心。我們去見到高僧大德有個好處,我們學習了理論,祖師大德們能為我們選擇哪一部分的理論。如果自己去讀、自己去找,法是非常的多的,不知道怎麼動手,高僧大德們有自己的經驗,能為我們選擇,所以只用幾句話。

隆布敦長老在教導前,他先靜靜的打坐幾乎一個小時,然後才睜開眼睛。那時以為他年齡大,吃完飯睡著了,事實上,他是在檢查我們以往的經歷,接下來應該修行什麼,才可以進一步的提升。這是仰賴於高僧大德們為我們選擇哪些法。他睜開眼睛就教導:「修行不難,難的是那些不修行的人,已經讀了很多的書了,從現在開始讀自己的心,如果能夠讀自己的心,接下來就會看到四聖諦,就會看到心。知道心往外送是苦的原因,心往外送的結果是苦,心清楚的照見到心是道,心清楚的照見到心的結果是滅。」他說,去用功修行就會明白四聖諦、心的四聖諦。四聖諦有很多[修法],但是隆布敦為隆波選了只選心的四聖諦,因為他教導隆波觀心。

我們跟長老學的事實上就是理論,但是長老透過自己的經驗和能力做了選擇。隆布敦長老教導每個弟子都不同:

  1. 有的教導他觀身,比如教導隆波坤觀一根頭髮,兩根頭髮都不可以,只能觀一根頭髮。隆波坤曾經分享,他說他最開始頂禮長老的時候,聽說長老教導別人教了很多方法,非常的神奇,但是來到他的時候,只教他去思維一根頭髮。他特別的傷心,認為祖師大德偏心,只給自己一點點的法,只是一根頭髮而已。他不要、他不修,然後離開蘇林府去到別的地方,去用功三個月,在三個月內什麼都沒有得到,他是不停地思維身體,然後讓心不停地燒身體,但是燒不起來,只是稍微有一點火火的感覺而已,怎麼也不會燒起來。安居結束後回到蘇林府,依然沒有看一根頭髮,經過一段時間後,準備要跟長老做禪修報告,想到長老要自己觀一根頭髮,他就開始觀一根頭髮:頭髮是這樣的形狀、是這樣的顏色、是這樣的味道,進行思維,心就集中進入禪定了。當他看一根頭髮,[並不是修習毘缽舍那],看頭髮有這樣的形狀,這是色遍,顏色是色遍,有味道,不停的思維,是不淨觀,這是奢摩他,但是他適合這個禪法,他思維一根頭髮,心馬上進入禪定。接著他去頂禮隆布敦長老,去聽開發智慧的法[,修習毘缽舍那],他就明白了。
  2. 有的人是觀骨頭,[隆布敦長老教導隆波訥]觀骨頭[修奢摩他],他經行的時候,看這個骨頭在走,而且還有骨頭的禪相,前面、後面、左邊、右邊、[中間],總共五副骨架在走,他的心也進入禪定了。接著去聽開發智慧的法[修習毘缽舍那],他就可以開發智慧了。
  3. 隆波也去頂禮隆布敦長老,但是根本不教奢摩他,而是直接教導開發智慧,因為隆波從小就開始修習禪定,心寧靜安住,成為知者、覺醒者、喜悅者。他直接點目標,直接要隆波去觀自己的心,但是隆波觀錯了三個月,讓心寧靜,靜如止水,讓心空,以為觀心沒有別的,就只有心,所有的感覺、念頭生起時,全把它們清掉,只剩下心,心一直獨顯三個月,然後去頂禮長老。長老說:「你修錯了,你不是觀心!你是在干擾心運作的狀態,心的自然狀態是一直想、演繹、造作,但是你做到讓它不想、不演繹、不造作,你一直在專修那種空、寧靜而已。你修錯了,再重新去觀!」

長老根本沒有教得很細,要自己去觀。隆波只能自己來審視:「長老說我只是呵護心、在干擾心,要去觀看!」隆波就想:比如我們看書、我們看電影,那個書是什麼樣子,我們就那樣子去看,電影是什麼樣子,我們就那樣子去看。這個看的意思就是,現象是什麼樣子,我們就那樣子看到,不是讓我們去寫書,只是讓我們去讀書。我們讀書的時候,我們並不是作者,也不是讓我們去評論這個書,我們並不是評論家,我們只是讀者,書裡面[有情節]我們就去讀愛恨情仇,是什麼樣子的我們就去知道,悲傷的我們也去讀,是什麼樣子的我們就去讀。觀心也就是像讀書,我們不去裝飾,我們不是評論家,心是怎麼樣子的就知道是那個樣子的。心快樂,知道快樂,而且慢慢去觀察,快樂是被覺知的對象,覺知快樂的心是在旁邊旁觀的,快樂生起之後也會滅去。覺知快樂的心跟快樂是同步生起的,同樣都是生了就滅。心有痛苦生起,就看到痛苦是被覺知的對象,不是心,心是觀者,看到痛苦本身是無常、苦、無我的;作為觀者的心也是無常、苦與無我,因為心一會兒變成知者,一會而變成想者,心自身也是無常的,有時候變成好人的心、有時候變成壞蛋的心,有時候變成貪瞋癡的心,有時候又變成善心,心自身是不停地在變化,那些被心覺知的對象也是不停地在變化。

就這樣不停地觀察下去,觀了四個月,心就明白了心,心看見了心,知道它是一種現象,它不是人、不是我、不是眾生。最初開始明白心的時候,甚至是感嘆!心自己會感嘆說:「噯!心不是我!」

還有個「噯」。很奇怪,它特別震撼,説「心不是我!」以前一直認為心是我,所以才會帶它去修行,這樣才可以讓我們好、讓我們快樂,這樣才可以離苦。但是無緣無故修行了之後,心會教導說:「心不是我!」

隆波去給長老做禪修報告,給他分享,剛開始要說,長老就自動的說:「心這麼、這麼、這麼走的,你可以靠自己了!」從現在開始,不用來找他也行,可以自助了。

但是隆波依然會去,不停地跟長老學,有機會就跟他學,跟高僧大德在一起,心裡會覺得很溫暖。但是高僧大德們遠距離的時候,心裡面有時候還是會覺得有些孤苦、孤立。就是不停地跟他學,跟他學了一年多,長老就圓寂了。

隆布敦長老圓寂的時候,隆波的心就像徹底消失了,從現在開始就要靠自己自助了,就像自己已經變成了一個孤兒,已經沒有長老教自己了。但是長老不在的時間,就像長老跟自己日日夜夜在一起。長老活著的時候,還可以有一些疏忽,但是一旦他不在了,自己在做什麼時,感覺好像他一直在看著自己,而且感覺自己如果這麼做他就會批評,如果那麼做他就會表揚,所以不敢造惡,不停地行善造福。如果行善造福是醉醺醺的也會被兇,如果有機會就去做,沒有機會就放下,如此不停地訓練自己,不停地觀察,也就是如理思維,不停地觀察,不停地修行。

用覺性和智慧去省察

有時候心散亂,什麼也觀不了,就去觀察在散亂時怎麼做才好?知道「心散亂」,在知道「心散亂」的剎那,散亂就會滅掉,心就會自行有定。

後來,心散亂時,就去觀心散亂,再也不寧靜了。修行是熱呼呼的,是嶄新的,若用以前的方法去對待生起的原來狀態,是不會有效的。

比如,有一段時間心散亂,知道散亂的瞬間,散亂就會馬上滅去,心就會獨立獨顯出來,然後覺知、覺醒,喜悅。

但是後面再散亂時、去觀散亂,現在這個再也控制不住了[散亂不會滅去]。然後就慢慢去觀察,原因是定不夠,就去修習奢摩他[而後散亂就滅去了],然後記住要去修習奢摩他。

接下來,心又散亂時,原來記得要去修習奢摩他,就去修習奢摩他,但是心再也不寧靜下來,怎麼修奢摩他,心也不寧靜。對自己生氣了,說這個修行怎麼辦,心不寧靜。然後去看,原因是自己不喜歡,看到自己的心不喜歡散亂,雖然覺知現象也就是知道散亂,但是我們討厭那個現象,我們不知道有這個討厭,心有瞋心,所以寧靜不下來。如此慢慢去學習、慢慢去認識,不停地增長自己的認識:要保持中立的心去知道。一旦心保持中立再去觀,這個瞋心馬上就滅掉了。然後記住如果瞋心生起,要保持中立的心去知道。

接下來瞋心生起,我們就讓心保持中立,但是它再也不靜下來,怎麼做它也不滅。修行它是熱乎乎的,如果用以前的舊方法,不會有效果的,為什麼?因為煩惱習氣的生起是熱呼呼的,如果用以前的舊方法,是鬥不過它的,我們的心也需要不停地出產嶄新的法來趕上時髦。但是我們心裡生起的法,一定要在佛陀開示的範圍之內。

有的人以為修行時,要吃什麼東西修行會很好,要聞這個味道才會好,這類有很多。要這麼吃、這麼睡之後會很好。[在修行上,這種固執的看法是不對的。]曾經有一位年輕人,在以前的寺廟來跟隆波學法,他的心一直動盪不安,他是特別散亂的人,心不停地在工作,很苦悶,沒有快樂。隆波就問他說,那你做什麼會有快樂,他說他唱歌有快樂。那你去唱歌!唱歌了之後心有快樂,禪定馬上生起,心寧靜了。所以他記住,什麼時候要生起禪定,一定要唱歌;煩惱習氣來了心散亂,就要唱歌。

後來,心散亂就去唱歌,越是唱歌越散亂,他就生氣,為什麼越唱歌越散亂,因為他唱歌的時候期望著「心一定會寧靜」。

[第一次他]唱歌的時候是沒有[任何想法的],[隆波]讓他唱歌他就唱歌,唱歌很舒服,一旦唱歌的很舒服,心有快樂禪定馬上生起,因為快樂是生起禪定的近因。所以他記住:心散亂就一定要唱歌。[下次]心散亂,想要讓散亂消失,所以他去唱歌,心有瞋心夾雜著,一邊唱一邊在觀察什麼時候寧靜。這是不可能[寧靜]的。

因此修行的時候,一定要觀察,我們自己要多多的自助、去觀察,但是觀察一定要在祖師大德們或者是佛陀開示的原則範圍之內,不能離開那些教導,要慢慢去訓練。我們曾經用過的方法,今天做了會有效果,下一次可能沒有效果了。最厲害只能兩三次有效果,但是下次就沒有效果了,煩惱習氣就像病菌一樣,它對藥物有抗體,會自身提升,如果用舊藥的話就沒有效果了,需要出廠新的藥,但是新出廠的藥,還是有藥方的,不是自己自想的。自己想出來的是鬼告訴的藥方,鬼告訴的藥方是要讓我們變成鬼,吃了就死了,如果鬼的藥方真的厲害[該鬼]就不應死。

心光明、空的例子

我們修行時,被什麼東西卡住了,要用自己的覺性跟智慧去觀察,在哪個地方出了偏差?隆波曾經有一次修行,內心光明、空,看不出來錯在哪裡,心有的只是快樂,有的只是寧靜、有的只是愉悅,心是知者、覺醒者、喜悅者,這樣的狀況,已經來回幾個回合了。最開始去見阿姜摩訶布瓦尊者,其他時間是靠自己去糾正的。同樣的問題,這個問題的因也是相同的,但是當我們修行時,一旦經過了之後,我們就會忘記。有一些人記得,修行是熱呼呼的,經過後記得了,還會用[這方法去處理相同問題],只能夠有效用到兩三次,然後就再也用不了了。有些煩惱習氣會消失很久,甚至是延一年、好幾年[才再出現]。

例如[隆波修行出現]心光明、空,一直這樣子,然後忘記了要怎麼做,觀不出來究竟是什麼原因生起的。有一天起床,早上一起床,眼睛還沒睜開就開始覺知了,心就開始想到修行,今天要怎麼修行才好,一旦想到修行,心就往外跑,就跑到空裡。然後及時地知道說:「哦!就錯在這裡!」

知道自己在起床的時候,心就開始工作往外跑,它沒有歸位,沒有安住。一旦看到這個,就修習安般念,呼吸沒有幾次,心就歸位了。心歸位,然後就可以繼續開發智慧。有時候忘了,忘了這狀況是因為心沒歸位,浪費了時間,有時候浪費好幾年。

[以前隆波觀心出現內心光明、空時],去見阿姜摩訶布瓦尊者請問他。他說:「你觀心沒有觀到心,重新去觀,但是你要相信我,我是靠自己闖過來的,什麼東西都躲不過念誦。」

聽到阿姜摩訶布瓦尊者說念誦,隆波就在他旁邊念誦,他在吃飯,隆波就唸誦佛陀、佛陀,但是心幾乎要碎掉了,因為心不喜歡唸誦佛陀,然後就用智慧去思惟:為什麼阿姜摩訶布瓦尊者要讓自己唸誦佛陀?因為自己禪定不夠,心空在外面。然後隆波就去修習自己習慣的禪定,去修習安般念,吸呼沒有幾次,心就進入禪定。然後,阿姜摩訶布瓦尊者回過頭來笑。

如理思惟

有時候我們除了善知識,也就是高僧大德為我們選[合適的法]來教我們之外,另外還有一個就是如理思惟,也就是懂得技巧地觀察和省思自己,這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沒有如理思惟,修行就會很難,永遠無法自助。如理思惟並不是隨心所地在思惟、在分析,而是跟佛陀開示的核心或高僧大德教給我們的核心,來做對照,跟他們的開示來做對照,否則的話就會奇奇怪怪地在審思和度量自己。

曾經分享過幾次了,曾經有一個弟子,隆波告訴他觀心:「眼耳鼻舌身心去接觸所緣之後,心變化就不停的去覺知。」

他就反駁說:「眼耳鼻舌身心接觸後,來觀心的變化,誰都可以這麼做。從現在開始如果打雷之後我才觀心。」

隆波在心裡罵這個小混蛋,一年雷打幾次?

佛陀為我們選擇的在四念處的那些禪法,是一直會生起的狀況:一整天都呼吸跟吸氣,所以他已選擇安般念給我們。一整天行住坐臥,所以站也覺知,躺也覺知,坐也覺知,就一整天能覺知了,動和停也能夠一整天覺知。去觀苦、樂、不苦不樂,這個也可以看到它們一整天生起。誰如果特別容易生氣,生氣的心、不生氣的心,一整天會生起。誰是貪心的人,心貪、心不貪,一整天會生起。佛陀為我們選擇的,全部都是一整天、日日夜夜會生起的。但是有的人自以為是,想打雷了才去覺知,這個你幾輩子都不可能[修成功]了,你以為你比佛陀更厲害?這個不是如理思惟,這個稱之為頑固不化,這個是自以為是。

如理思惟,一定是在佛陀開示的範圍之內。具有覺性,去如實地覺知名色、身心的實相,要持續而且日日夜夜去覺知,沒有任何的間隔,除了我們在思維型的工作或者我們睡覺的時候,其他時間全是修行的時間,修行可以一整天修行,因為佛陀已經開示我們,讓我們持續地發展覺性。這個覺知:觀身內身、受內受、心內心、法內法,持續地觀察,也就是常常的去觀,要不斷地去覺知。

說到如理思惟,如果離開了佛陀開示的原則,是不可能抵達目的地。要想契入到解脫,一定要仰賴於佛陀悟道成佛的智慧,才可以抵達。如果想不仰賴於佛陀悟道成佛的智慧的帶領,那只有一條路,就是只能自己變成正等正覺的佛,或自己證到獨覺(辟支佛),除此之外不可能。如果我們不是獨覺、不是佛陀,想靠自己去找路的話,是不可能找到的。

因此我們要學佛陀的開示,然後動手去實踐,然後去觀察我們所修的跟佛陀所開示的是一致嗎?跟佛陀的不一致就徹底扔掉。

比如有的人自己創造一些禪法,修習毘缽舍那是透過隱士們所修的供火,那是不會成功的。我們一定要在佛陀所開示的範圍之內修行,並不需要創造新的,佛陀的教導已經是含括所有的一切了,不用自己去創造,這個創造是不可能有效的。

接下來去吃飯,隆波並沒有讓要你們不要休息,一講說要大家去吃飯,大家的心馬上衝出去了,徹底的放下覺知了!這個真是不懂事啊。

(完結)


編者序

本文是從隆波帕默的開示錄音帶中,選出五講,整理成文並標出標題,提供給初學者參考。整理者特別感謝以往默默付出心力將隆波的開示錄音並傳譯的諸法友們(例如,靜慮林ShiNeLingMonastery的菩薩眾)。

隆波帕默本身具有豐富的止觀經驗,對今日念頭紛紜的眾生,特別以觀心法門來引導,開示出重要的修行原則,給學習者在生活中培養覺性,生起知者之心,進而如實觀照身心的實相,走向滅苦。這一內觀禪法值得推廣。

為了便於初學者容易理解,此處將「境界」,校成「現象」(指身心現象,名法和色法)。「法印」,校成「實相」(指無常、苦、無我)。區分「定」和「禪定」二詞:定,泛指各種定,包含近行定、剎那定、安止定。禪定,特指安止定,有四禪八定。

另外,傳統上,「奢摩他」和「毗婆舍那」翻譯成「止」和「觀」,近期有將奢摩他翻成「止禪」或「寂止」,毗婆舍那翻成「觀禪」或「內觀」。翻成「內觀」是強調要往內觀照自己的身和心,而且要洞見身心內在的實相是無常、苦、無我,不是只看到外面的表象。

整理中若有錯誤之處,敬請各界指教,將隨時改正;若有不清之處,請回到隆波原先泰文的開示為準。

願正法久住!

大溪內觀教育禪林
內觀教育基金會
2020.08.20


完整開示音頻

完整開示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