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法談|守護六根的意義——隆波帕默尊者

隆波帕默尊者

Luangpor Pramote Pamojjo

2021年07月10日

泰國解脫園寺

同聲翻譯|坤能

整理|大溪內觀教育禪林



寺廟這一星期只開放兩天就關閉了。事實上,已經提前跟大家預告過了,政府調整疫情政策時我們就需要配合,我們不能不配合。跟新冠肺炎戰鬥,這和戰爭沒有什麼區別。戰爭的時候大家必須要齊心合力。戰敗是因為每個人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做法,有些人想戰鬥,但是有些人想逃避,躲來躲去的,大家就無法齊心合力了。現在也是一樣。我們的首都曼谷已經被進來的病毒佔領了,所以一定要把它奪回來。大家必須要幫忙。隆波暫時停止接納大家進來聽法,是因為安排法務的法工們,絕大部分是曼谷人,他們來就不方便了。現在春武里的疫情雖然沒有曼谷嚴重,但是衛生部防疫的政策是,對那些從疫情非常嚴重地區進來的人,必須要非常小心。如果從曼谷來的話,春武里就要非常小心,所以別來比較好。來了會變成春武里工作人員的負擔。

向高僧大德做禪修報告

法呀!事實上就在我們自身,就在自身來學習。現在這個時代學法比隆波那個時代更容易。以前隆波的時代,學法並沒有網路,去頂禮高僧大德很難,因為他們住在很遠的地方,去頂禮拜訪他們,有時候又碰不到,因為去別的地方辦事了。有時候雖然在寺廟但卻生病了也沒辦法見面。

現在這個時代很容易,把網路打開就可以見到了,包括還有現場直播。隆波的時代必須要不停地提醒自己:「法不在高僧大德那裡,法就在我們自身,就在我們自己的身上、自己的心上。所以,去探究自己的身、探究自己的心。」

很久才有機會見到高僧大德,才能做一次禪修報告。隆波跟高僧大德學法,請教過好幾十位,但是真正做禪修報告的只有六位,總共加起來有七次指點,並不多;絕大部分是去做禪修報告,去跟他們匯報說:「您教我這麼修的,我已經按照這麼去做了,現在是這樣、這樣的結果,是對?還是錯呢?」

事實上,心裡覺得自己是對的,因為自己觀察它真的能夠減少煩惱,但是跟他們請教說:「如果對的話,怎樣做可以比現在更進步呢?如果是錯的,請您慈悲開示,究竟錯在哪裡?」

事實上,心裡相信是對的,但也必須先預防會不會是錯了。絕大部分跟高僧大德就是這麼去請教。有一些很奇怪的提問,則是其次,例如,修行時,心一直是睡覺的狀態,身體是睡著、心也是睡著,怎麼樣都醒不過來,打坐也會睡著、經行也會睡著,去請教隆布信長老:「我修行不知道怎麼回事,已經無法自助了,解決不了了,修行一直睡著。」

他回答說:「別有疑問了。知者、知者!你怎麼可以有疑問呢?繼續修行吧!你就會在這次結夏安居期間獲得寶貝。」

他要隆波別有疑問,隆波就沒有疑問了:「睡著是它的事!」

以前並沒有像現在那麼多機會,跟高僧大德學法的機會並不多,所以只能忍耐。有時候修行好幾個月,才有機會可以見到高僧大德一次,平時就仰賴於「如理思惟」,不停地去觀察自己:「自己的修行啊!不善法有減少嗎?善法有增長嗎?」就是看這個,不用去看很複雜的事情,例如,能不能入定,這個不重要。要去觀察:「自己修行之後,善法有增長嗎?不善法有減少嗎?」要去訓練自己具有覺性。

根律儀與守護六根

隆波認為修行最重要的是要持戒和在固定形式裡用功,每天都去用功,變成一個常態,這非常重要。

隆波訓練自己,覺得最重要的是「根律儀」,也就是守護六根。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根律儀非常的重要。那時候修行,只怕心跑了之後會生起煩惱,就非常小心去照顧好自己的心。結果發現心會跑到六個根門,眼、耳、鼻、舌、身、意,一旦它跑了之後接觸到境界,就會生起苦、生起樂、生起好、生起壞,最後會生起滿意和不滿意。有時候會對色、身、香、味、觸、法滿意或不滿意,有時候會對心裡的現象滿意或不滿意——對這樣的所緣滿意,對那樣的境界不滿意,不停地去觀察、去體會。眼、耳、鼻、舌、身、意接觸到境界時,心有時候苦、有時候樂、有時候好、有時候壞、有時候貪瞋癡、有時候滿意、有時候不滿意,訓練去觀察,直到變成自動自發的觀察。

心跑掉了並不去阻止,因為隆布敦長老開示說:「心自然的狀態必然會往外送的。」眼前有畫面,就會有生起在眼根的心去看畫面。耳朵有聲音,就會有生起在耳根的心去聽聲音,這些都是心往外送了,但是仰賴於根律儀,眼睛看到畫面時,心滿意或不滿意及時地知道,生起善不善、生起苦或樂、生起滿意或不滿意,不停地及時去知道。

最初,滿意不滿意是看不出來的,只看到當下這一刻是苦、是樂,還是當下這一刻心是不苦不樂,不停地去觀察。眼、耳、鼻、舌、身、意(心)自然地接觸到境界,接觸境界之後,我們不強迫讓心一動也不動,而是讓心自然地去運作,有時候造作苦、造作樂,有時候造作好、造作壞,早期會看到這些。一旦修行越來越嫻熟了,就會看到接觸境界之後,它不只是苦、樂,不只是善、不善,往往還有緊隨而至的滿意或不滿意,比如,接觸到滿意的畫面就會生起快樂,往往就會生起貪心。緊隨而至的心就會滿意,滿意於這樣的畫面。[從接觸]這樣的色、聲、香、味、觸、法,心就會來到滿意或不滿意。

早期的時候無法看到滿意或不滿意,只是看到心苦、心樂、心不苦不樂,或是看到心貪、心不貪,心生氣、心不生氣,心迷失、不迷失,心散亂、不散亂,心萎靡不振,心昏沉,會先看到這裡。越來越嫻熟,接下來就會看到快樂生起的時候,貪心往往就會摻雜進來,心就會滿意,心就會喜歡而滿足。如果看到不滿意、不喜歡的畫面,沒有快樂,瞋心就會摻雜進來,心就會不喜歡,想讓它快點消失。這要仰賴於根律儀,守護六根,讓眼、耳、鼻、舌、身、意接觸境界,讓它們去接觸,但是我們有覺性,不停地去觀察自己的心。

隆波就是從這樣開始起步修行的,開始先去持五戒,在固定形式裡面用功,讓心有了力量,在日常生活真實生活中,隆波就去訓練根律儀,去守護六根,不逃避接觸,可以接觸,但是六根跟六塵接觸之後,一定要讀懂自己的心。

圓滿三妙行

訓練根律儀,我們多多用功去持守,多多去提升,緊隨而至的是「三妙行」。三妙行事實上就是十善業而已,在三藏經典裡面喜歡寫「身行、口行、意行」三行,或「身業、口業、意業」三業。隆波開始修行,是修根律儀,有覺性地去看護自己的心。

一開始,先是意善行,包括不帶著貪、瞋、癡的三部分。如果心有了貪心,有覺性及時地意識到貪心,對它保持中立,不討厭它,若討厭它立刻就變成瞋心了,就只是及時地意識到。當我們有覺性及時地知道心,已經存在的不善法就會滅掉,心的不善法就不生起,那一刻善法已經生起了,因此我們有覺性地去守護自己的心。眼、耳、鼻、舌、身、意去接觸境界,有覺性地去守護自己的心:心滿意或不滿意及時地知道,生起善或不善及時地知道,煩惱就控制不了心,我們的意業就會屬於意妙行,我們的心就會屬於心妙行,沒有墮為貪瞋癡的奴隸,這樣的心源自於根律儀的練習。

訓練到非常嫻熟時,一旦心沒有降為貪瞋癡的奴隸,我們的口行就自然會成為口妙行,我們不會說謊話、說髒話、說廢話。

反過來,說謊話、說挑撥的話(兩舌)、說沒有意義的話,是因為煩惱控制了心,如果沒有意妙行而是意惡行就會說不好的話。我們誤以為口行不重要,事實上非常重要,放任讓口說不好的話,比如去嘲諷,說了那些讓人去爭吵的話,說了引誘別人煩惱的話,都不是好事。造了不善業必然會有果報。我們去寫、去說、去傳播不好的語言,讓沒有煩惱的人生起煩惱,有煩惱的更加煩惱,這些全部歸為口惡行、口惡業。我們透過手指、透過畫面相互欺騙,那也是一種語言,透過那些訊號,包括我們的語言是一種訊號,文字也是一種語言訊號,把自己想的東西傳播出來,讓別人生起煩惱,這肯定是不善業,我們的心必然會蒙上一層陰影,我們做了那些讓別人生起了很多的不善心,結果現在社會上充滿了很多的不善心,最後也會影響我們,我們修行就會很困難。我們的心散亂、心一直動盪、不寧靜,全都是果報。

如果我們有根律儀守護六根,假設我們上網剛好看到了一些支持女性的言論,令我們滿意了要及時地知道,說了娘娘腔我們不滿意,也要及時地意識到。不需要把自己的感覺去分享給任何人,一定要讀自己的心,別變成煩惱的奴隸。如果我們不滿意不用去寫,寫了之後會罵來罵去,導致別人跟我們一樣也產生瞋心,我們的瞋心就會更加的強盛,如果我們的我慢很強,就欺騙別人來跟隨自己,如此全部都有不善業,我們的心也會壞掉。那可不是小兒科!在網路上面發表自己的看法、自己的感覺,一定要小心。

如果我們有根律儀,也就是有覺性守護自己的心,不善法就無法控制心,我們就會有意妙行。心就不會被貪瞋癡控制。我們有口妙行,就不會說、不會寫欺騙別人的內容、挑撥的內容,不會說粗話,說沒有意義的話。

慢慢地觀察,現在網路上充滿了一些粗話、髒話、沒有意義的話、兩舌的話,都是些假新聞、假消息,如果我們整天都沉醉在網路的是非裡面,心是不可能好的,必須要跟是非保持一些距離,別太關注它們,要關注自己的煩惱勝過於關注別人做了什麼,好好看自己,否則我們的心想找快樂和寧靜是找不到的,我們是不可能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心靈水準的。

如果有了意妙行,有了口妙行,就會有身妙行,所作所為就會是好的,不會透過身體去造作那些惡業。比如,不會去傷害別的眾生,不會去偷盜別人,不會去邪淫,這些是身妙行。身妙行有第一條戒、第二條戒、第三條戒(1.不殺生、2.不偷盜、3.不邪淫),口妙行就是第四條戒(包含4.不妄語、5.不惡口、6.不兩舌、7.不猗語)。意妙行屬於心方面,就是8.不貪、9.不瞋、10.不癡。這樣就有十善業。十善業圓滿了就不會害怕心靈水平不會提升。如果是不善心的話,心靈水平是不可能提升的。十善業或稱三妙行,不管怎麼稱呼都是同一回事,都是仰賴於根律儀讓它們生起。

圓滿四念處

一旦我們的身、口、意有了三妙行,有了十善業,佛陀開示說:「如果我們多多訓練三妙行,多多提升它們,四念處就會圓滿。」

要想修行四念處圓滿,如果整天坐著上網,心不停地動盪起伏,不善心不斷生起,就別提可以讓四念處能夠圓滿了,只是持戒都很難了。

別以為那是小事情,沒有關係,根本沒有違反法律呀!沒有違反法律,可能會破戒(譬如飲酒)。因此如果我們想要體證道果涅槃、想要見法的話,就必須要謹慎小心,不破戒、不破法。不破戒就是指能夠持戒,有身妙行、口妙行,不破法就必須要有意妙行:我們的心不被貪、瞋、癡所控制,修習四念處就會圓滿,這是佛陀開示的而不是隆波教導的。他開示說:「如果我們多多修習根律儀,守護六根,就會三妙行圓滿。如果我們多多提升三妙行,最後就會四念處圓滿。」

因此要好好的去持戒,必須要好好的守護心,訓練四念處。修習四念處必須要能夠分離蘊,慢慢地分離蘊,比如,訓練觀身,看到身體動,心是觀者,身跟心就可以分離開來。看到感受生、住、滅,心是觀者,心跟感受就分離開來了。感受可以在兩個地方生起,分身受和心受。或者是行蘊,比如貪、瞋、癡生起了,我們就看到貪瞋癡不是心,心是另外一個部分,是知道貪瞋癡的主體。不停地去分離蘊,每一個蘊、每一個蘊可以自行進一步分離。我們就會看到色蘊是色蘊的部分,受蘊是身方面的感受,以及心方面不苦不樂的感受,是另外一個部分。想蘊:記憶跟界定是另外一部分。行蘊造作好造作壞是另外一個部分。作為感知所緣的心,感知眼、耳、鼻、舌、身、心、意方面的心又是另外一個部分,最後又會發現另外一個奇怪的心,比如,生起在眼、耳、鼻、舌、身方面的心,或是跑到意根方面去想了。

還有更高一層的心也就是知者的心,會看到迷失的心、想的心、演繹造作的心,去看、去聽、去嚐、去聞、去感知身體方面接觸的心,它們跟知者的心又是不同的部分。一旦我們有知者的心,就會看到心分成一個部分、一個部分了:看的心生了就滅,看的心不是知者的心;聽的心生了就滅,聽的心不是知者的心;聞的心、嚐的心、感知身體方面接觸的心,又是另外一個部分,每一個部分都是被覺知、被觀察的對象,都不是知者的心。

心本身也是生滅的,一會兒變成看畫面的心,一會兒變成知者的心;這是對修行人來講的,一會兒變成看畫面的心,一會兒變成知者的心;一會兒變成聽聲音的心,一會兒變成知者的心;知者的心,不停地在交織變化,一旦我們有覺性及時去知道,心跑到眼、耳、鼻、舌、身或者跑到意根去想,生起在眼、耳、鼻、舌、身、意根的心就會滅掉,以知者的心來代替,知者的心就類似於我們的根據地,一旦丟掉了根據地,就會跑到眼根,一旦丟掉了根據地,就會跑到耳根,…但是我們不用去呵護知者,因為我們會看到、聽到…這是很自然的,我們必然要做的。如果我們只是一味地跟知者的心在一起,去開車的話就會死翹翹了,就會帶著愚痴而死掉。

心在六個根門一直在生滅,不用去阻止它,但是要及時地知道它。一旦心迷失去看,有覺性及時地知道心迷失去看了,在及時地知道的一瞬間,迷失去看的心就會滅掉,生起安住的心來代替,就會生起知者的心來代替。一旦心迷失去聽,有覺性及時地去知道心迷失去聽了,迷失去聽的心滅掉,就會生起知者的心來代替,我們就會看到心的生滅。如果訓練還沒有來到心的話,就無法看到心的生滅,最多只能看到身體不是我,苦樂好壞不是我,只能看到這個程度,但是無法看到心不是我。如果看不到心不是我,就不可能體證道果,因為想要體證道果必須要看到色、聲、香、味、觸、法以及眼、耳、鼻、舌、身、意(心),看到所有的六根跟六塵都不是我,最難看到的其實就是心,要想看到心不是我,必須要訓練很多:一會兒看到知者的心生了就滅,變成想者的心;想者的心生了就滅,會變成的緊盯的心;緊盯的心生了就滅,又變成知者的心;知者的心滅去之後又變成看的心——我們會看到心這樣不停地交替生滅,到了有一天就會明白,知者的心本身也是無常的,心本身也是無常、苦、無我的,心生在眼根誰也阻止不了、避免不了;心想要生在耳根,我們也阻止不了、避免不了;或者是要在意根工作,也阻止不了、避免不了。

簡單地嘗試一下是不是真的?我們試著選擇一個畫面,心意堅決地去看它,要一直保持看它,別讓視線離開它,試一試能做得到嗎?觀什麼都可以,看自己的手指也可以,一直要清楚地看到它,能做得到嗎?試一試,強迫讓心一直看一個畫面是做不到的,觀畫面的心只是存在一瞬間。若看手指,手指就變模糊了,只剩下對手指的記憶了,真正看到手指的心已經不存在了,只是一瞬間而已。我們想命令讓心一直看一個畫面是做不到的,命令讓心一直快樂也命令不了的,命令讓心一直不苦也做不到的,命令讓心一直好也不行,阻止讓心壞也阻止不了,命令它一直看到畫面或讓它不要看到畫面也做不到,命令讓它一直只聽到聲音也不行,命令讓它不要聽到聲音也做不到。我們不想聽到的聲音反而聽得很清楚,比如有些老人,別人說什麼,他都阿阿阿啊﹏聽不到,但是如果批評他的子孫,他就聽得很清楚。心是無我的呀!無法指揮、無法控制。

我們這麼做就是在修行四念處,不停地修行四念處讓心安住起來,但是必須要有三妙行,必須要有戒,心不被貪瞋癡控制,然後來修行四念處才可以修得很好。我們訓練心安住,如果心被貪瞋癡拉跑了,心就無法安住,不過如此而已。一旦心沒有被貪瞋癡控制,就自然地會安住,比如,心迷失去想了,有覺性及時地知道,迷失去想的心就會滅掉,散亂滅去的一瞬間,心就會自動自發地安住了。如果訓練得很嫻熟,心能夠持續地安住,就會看到色、受、想、行、識的生住滅,看到這四蘊生住滅其實就是看到心在六個根門生滅。

圓滿七覺支

佛陀教導說,開始是守護六根,多多去用功,多多去提升,就會三妙行圓滿。如果三妙行多多去提升,多多去用功,就會讓四念處圓滿。四念處圓滿就會讓七覺支圓滿。

七覺支是帶領我們體證道果的善法,是源自於修行四念處的結果,如果沒有修行四念處的話,七覺支不會生起。有的覺性,只是普通的覺性,而不是「念覺支」的覺性。覺支,是指帶領我們證悟道果的組成部分。覺支是證悟的組成部分,比如,精進去用功修行,這依然還沒有來到「精進覺支」。精進覺支必須通過四念處的修行才能提升起來。覺支本身是圓滿成熟的善法,會帶領我們契入證悟。

如果我們多多修行四念處,覺性就會提升到「念覺支」,不是僅僅為了覺性而覺性,或者培養覺性是為了變成好人。我們有覺性是為了能夠減少煩惱,能夠提升善法,是為了體證道果,而不是只為了成為一個好人,去到天堂、去到梵天界。修習四念處,我們有覺性去觀身、觀心,看到身和心在運作,這屬於「擇法覺支」。

我們觀身、觀心,並不是只為了做一個好人,不是只為了快樂或寧靜,我們修行用功是為了可以看到實相,一旦看到了實相,心就會放開執著和抓取,生起道果。因此修行四念處,如果圓滿成熟起來,就會來到道果,不是為了只是快樂地活在世間。很多人修行只是想到苦會減少一些,這樣就滿足了。

福報波羅蜜更多的人,就不會只是滿足於這一點,他知道什麼時候還有煩惱就還有苦,還有苦就必須要繼續戰鬥,因此不停地去修行四念處,「念覺支」就會生起,用「擇法覺支」去探究名法、色法,就會看到三實相。越知道、越看見,心就越來越強大,會自動自發地勤奮去看,這時候「精進覺支」就生起了。接著就有法喜,對於減少煩惱感到心滿意足,這時「喜覺支」就生起了,想要體證道果。還有「輕安覺支」,具有身輕安、心輕安、口輕安,這現象就會生起,隨著定就會生起,心會跟自己在一起,自動自發地變成「定覺支」,最後生起「捨覺支」,會對一切保持中立,對一切不再滿意或不滿意。因此,仰賴於多多修行四念處,多多用功,不斷進步提升,七覺支圓滿的話,道果必然會生起,就會生起道、生起果。

一套一套的佛法

今天隆波跟大家分享了一組法,一個板塊、一個板塊:一開始就是根律儀與守護六根。守護六根很好就會生起三妙行。三妙行好的話,修行四念處就會圓滿。四念處圓滿的話,七覺支就會圓滿。七覺支圓滿的話,就會生起道果,[體證]涅槃。這是一個板塊,一套組的。佛陀教導的法,是一個版塊、一個版塊,一套一套的,全部都跟實修有關,而不是講好玩的。好好去觀察吧!例如,五蘊:色、受、想、行、識,是一套一組、一個版塊,先從粗糙的來到越來越細膩。

什麼是粗糙的?色蘊是最粗糙的,見到最粗糙之後,就會來到次粗糙的受蘊,越來越細膩的是想蘊、行蘊,最細膩的就是識蘊,想要知道生起在六個根門的心,這是非常細膩的。

佛陀的法是一套一套、一個版塊的。好好去體會,有時他會教導:要如實觀才會厭離;因為厭離才會放開執著和抓取;因為放開執著和抓取才會解脫;因為解脫才會知道解脫了。佛陀的法就是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好好去看,全部都是有關因果,播這樣的因就會有這樣的結果,種這樣的因就會有這樣的結果。佛陀的法全部都有這樣的特質。因和果最細膩的那一塊,就是緣起法:因為有無明才會有行;因為有行才會有識;因為有識才會有名色;因為有名色才會有六處;因為有六處才會有觸;因為有觸才會有受;因為有受才會有愛(望);因為有愛(望)才會有執取;因為有執取才會有「有」;因為有「有」才會有生;因為有生才會有老死的苦,這是一套一組的。佛陀的法呀!好好去體會,全部都與因果有關,有時候因果是層層遞進的,是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慢慢地去修行,最後就會明白。

隆波觀身觀心的經驗

隆波分享的這些,都源自於一開始的根律儀或守護六根。守護六根不是有眼睛不去看,有耳朵不去聽,有心不去想,而是有眼睛可以去看,一旦看了後,生起了什麼反應:生起了苦樂,生起了好壞,及時地意識到,越來越細膩,生起了喜歡不喜歡,及時地知道,最後就會看到心是無常的,心是苦,心是無我的。

守護六根或根律儀,心生起在六個根門的時候去守護它。隆布敦長老教導隆波觀心、觀心,一旦動手修行,實際上就是直接契入到守護六根或根律儀。
隆波曾經請教過隆布敦長老說:「長老!我到處去道場參訪,他們都是幾百個人聽法,自己是其中一個聽眾。聽到他們都是教導唸誦佛陀而後去思維身體,我也必須去思維身體嗎?因為長老只教導自己觀心。」

長老很悲憫地看著隆波,怎麼問這麼蠢的問題,但是他沒有這麼罵,只是很悲憫地說:「他們觀身是為了看到心,你即然已經來到心了,還管什麼身體呢?身體是要被扔掉的對象。」他是這麼開示的。

因此隆波修行的時候,並沒有從唸誦佛陀、思維身體開始,曾經修過嗎?修過!但是自己的根器不喜歡這樣修,問題在自己的根器是屬於想很多的念頭型的人。小時候也喜歡打坐,因為其他不會,就去打坐,後來聽到「思維身體」,就去觀身,但是淡而無味,覺得太局限了。後來,一旦長老教導隆波去觀心,就像魚來到河流裡可以充分地游泳,感到很快樂,因為很擅長、很滿意、很知足。

每個人是不一樣的,沒有哪個修行線路比哪個線路更好。但是長老讓隆波直接觀心,因為隆波是屬於念頭型的人,適合觀心。以前不知道自己是屬於念頭型的根器,要用到因和果,想很多,很理智,什麼都不會輕易地相信,是屬於理智型的,不是屬於信仰型的,說什麼都相信。隆波不相信的,什麼東西都不相信,誰說什麼東西好,不相信!這是隆波基本的一個特質,不會輕易相信。有的人很輕易相信,說什麼都很容易相信。這樣會有收穫嗎?太愚昧了。

長老教導隆波去觀心,他說:「觀身是為了看到心,一旦見到了心,還管什麼身體呢?身體是要被扔掉的對象。」

〔隆波早年曾經觀過身:〕修習禪定之後,去觀頭髮,頭髮就會消失。看到頭皮,頭皮也會消失。看到頭顱骨,頭顱骨也會消失。去觀全身,皮肉全部消失,只剩下骨頭。觀骨頭,骨頭就會爆炸,變成一顆顆小小的顆粒,散掉在地上,進一步的去看小的顆粒,就進一步的消融,變成光波,不只是直接是光,而是變成光波就沒了,只剩下單一的心。隆波曾經這麼修行過,覺得觀身淡而無味。

長老一旦教隆波觀心,就很過癮:曾經沒有看到過的東西太多了,就勤奮地去看,每一天都去觀。長老不用第二遍提醒說:「要勤奮地去觀。」

但是,隆波不時地會提醒大家:「迷太多了,要去覺知!」

其實就是要去讀自己的身、讀自己的心,至少要讓自己的心跟身體在一起,更進一步就會來到心。隆波必須不斷地去教、去提醒。

正確的修行,相信因果

跟大家分享這些,大家就會知道,法真的神奇呀!佛陀的法是有階梯的,層層遞進的,全部都是有因有果的,全部都是與因果有關的。

有因就是有好的根律儀,有果就是有三妙行。三妙行作為好的因,就會有圓滿四念處的結果。修行四念處圓滿作為因,就會有七覺支圓滿的果。七覺支圓滿就會讓道果生起。全部都是因果關係,這是一個板塊,慢慢去修行,有一天就會明白隆波今天分享的這些。

現在經常會有人寫信來感謝隆波,說他看了YouTube頻道,他不只是感謝隆波,還感謝基金會,感謝製作影片拍攝的人,並隨喜所有的人,因為他獲利了,他仰賴於這些平台來學法,雖然沒有見到隆波。有的人根本沒有機會來看隆波,因為人在國外,想見到活生生的隆波的機會並沒有,仰賴於這些平台學法,說他們明白了佛陀教什麼,再也不會愚痴了,不會隨便相信別人了,他們相信因果,業與果報也是因果的法則,全部都是因和果。

如果我們正確修行的話,就是一個有因有果的人,愛因斯坦才會說佛教可以跟科學完全一致,科學其實也是關於因和果。我們不用關注科學是怎麼說的,我們關注的是有興趣地探究自身、認識自己,最後就會離苦,至於科學能不能離苦那是他們的事,但是我們可以離苦,有機會我們可以分享給那些有福報的人,如果沒有值得去分享的人,就什麼也不做。

像以前的時代,有些人見法開悟後,發現沒有什麼人值得教,他就不教,他就變成獨覺。如果出生在有值得教的人,他就去教。他累積很多的波羅蜜,會出生在有福報有根器的人的地方。如果是有福報有根器的人,他就去教導他們,緊隨著他的步伐去證悟道果。如果根器比較差的,就讓他們繼續去累積,以後未來佛出現的時候,他們就可以證悟。

有些今生證悟道果的人,不是僅僅修了這輩子,他們已經修了很久很久了,已經累積過了。如果我們不從今天就開始累積的話,下一世就會更加的差。隆布敦長老曾經開示過,有人來說:「不用修行禪定,不用修行毗婆舍那,多多去做功德,去聽《本生經》,以後會在彌勒佛的時代出生,聽一點點法就會證悟阿羅漢了。」

隆布敦長老說:「這些人是不懂事,這些人是扶不起的阿斗。因為從現在就在放逸、疏忽大意,你來到彌勒佛出世的時代,已經累積太多的放逸了,彌勒佛見到你,也教不了你。」

因此做任何東西必須要有因有果,誤以為多多做功德之後,就會很容易體證道果、涅槃。事實上,多多去做功德會讓你發財,多多去佈施會讓你有錢,多多去持戒會讓你面孔長得很好看、個性會很好。必須去開發智慧,才會生起道果,要知道有這樣的因和果。

所以,我們要訓練開發智慧,要想開發智慧必須要有覺性,去培養覺性;要有根律儀,就要去守護自己的心,這樣最後道果就會生起。如果今生全力以赴用功了,依然沒有證悟,下一世很容易聽一點點就做到了。例如,有些人在小時候突然受到驚嚇,知者的心就會自行抽身出來了,他這一生從來沒有聽過法,但是仰賴於以前累積過的庫存,一旦有很強烈的情緒,知者的心就會抽身出來,就安住變成觀者,蘊就會馬上分離,這是源自於曾經修行過。所以,我們今生不停地去累積因,如果夠的話今生就會體證道果;如果因還不夠的話,就繼續去累積,下一世用功一點點,稍微一用功就體證道果了。所以,必須要忍耐,必須要從現在開始用功,別當扶不起的阿斗,別讓三惡行來控制我們。今天就到這裡了。

(完結)


【附錄】

摘錄《雜阿含281經》從根律儀到明、解脫

【前五問答】
(1) 縈髮目揵連白佛言:「瞿曇!為諸弟子說何等法福利,令彼轉為人說,不謗如來,不增不減,誠說法說,法次法說,無有餘人能來比挍、難詰、訶責?」
佛告〔縈髮目揵連〕:「明、解脫果報福利,為人轉說者,不謗如來,不乖其理,法次法說,無有能來比挍、難詰、嫌責。」
(2) 縈髮目揵連白佛言:「瞿曇!諸弟子有法修、習、多修習,令明、解脫福利滿足者不?」
佛告縈髮目揵連:「有七覺分,修、習、多修習,明、解脫福利滿足。」
(3) 縈髮目揵連白佛言:「有法〔修、習、多〕修習,能令七覺分滿足不?」
佛告縈髮目揵連:「有四念處,修、習、多修習,能令七覺分滿足。」
(4) 縈髮目揵連白佛:「復有法修、習、多修習,令四念處滿足不?」
佛告縈髮目揵連:「有三妙行,修、習、多修習,能令四念處滿足。」
(5) 縈髮目揵連白佛言:「復有法修、習、多修習,令三妙行滿足不?」佛告目揵連:「有六觸入處律儀,修、習、多修習,令三妙行滿足。」

【後四問答】
(1) 縈髮目揵連白佛言:「云何六觸入處律儀,修、習、多修習,令三妙行滿足?
(a) 佛告目揵連:「若眼見適意、可愛念、能長養樂、令人緣著之色,
彼比丘見已,不喜、不讚歎、不緣、不著、不住。若眼見不適意、不可愛念、順於苦覺之色,諸比丘見已,不畏、不惡、不嫌、不恚。於彼好色起,眼見已,永不緣著;不好色起,眼見已,永不緣著。內心安住不動,善修解脫,心不懈倦。
(b) 耳、鼻、舌、身、意識法,亦復如是。如是於六觸入修、習、多修習,滿足三妙行。

(2) 云何修三妙行,滿足四念處?
(a) 多聞聖弟子,於空閑處,林中、樹下,作如是學,如是思惟:此身惡行,現世、後世必得惡報。我若行身惡行者,心當自生厭悔,他亦嫌薄,大師亦責,諸梵行者亦復以法而嫌我,惡名流布遍於諸方;身壞命終,當墮地獄。於身惡行,見現世、後世如是果報,是故除身惡行,修身妙行。
(b) 口、意惡行,亦復如是。
是名修習三妙行已,得四念處清淨滿足。

(3) 云何修四念處,得七覺分滿足?
(a) 目揵連!比丘如是順身身觀住,彼順身身觀住時,攝念安住不忘,爾時方便修習念覺分;方便修習念覺分已,得念覺分滿足。於彼心念選擇於法,覺想思量,爾時方便修習擇法覺分;方便修習擇法覺分已,逮得擇法覺分滿足。選擇彼法,覺想思量,方便修習精進覺分;方便修習精進覺分已,逮得精進覺分滿足。勤精進已,生歡喜心,爾時修習方便歡喜覺分;修習歡喜覺分已,逮得歡喜覺分滿足。心歡喜已,身心止息,爾時修習猗息覺分;修習猗息覺分已,逮得猗息覺分滿足。身心息已,得三摩提,爾時修習定覺分;修習定覺分已,定覺分滿足。謂一其心,貪憂滅息,內心行捨,方便修習捨覺分;方便修習捨覺分已,逮得捨覺分清淨滿足。
(b) 受、心、法念處,亦如是說。如是修習四念處,七覺分滿足。

(4) 云何修習七覺分,明、解脫滿足?
(a) 目揵連!若比丘修念覺分,依遠離、依離、依滅,捨於進趣;修念覺分,逮得明、解脫清淨滿足。
(b) 乃至修習捨覺分,亦如是說。
是名修習七覺分已,明、解脫清淨滿足。如是目揵連!〔法法相依〕,從此岸而到彼岸。」

◎說是法時,縈髮目揵連遠塵、離垢,得法眼淨。時縈髮目揵連,見法、得法、知法、入法、度諸疑惑、不由於他、於諸法律得無所畏;從座起,整衣服,為佛作禮,合掌白佛言:「我今寧得於正法律出家,得具足比丘分不?」
◎佛告目揵連:「汝今已得於正法律出家,具足得比丘分。」
◎〔縈髮目揵連〕得出家已,專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成阿羅漢。

【菩薩】
雖然上座部佛教以聲聞道為主流,但在上座部典籍中也記載有菩薩的修行方法,稱為「大菩提乘」,而且自古至今皆不乏實踐菩薩道者。
要成為菩薩必須發「至上願」,並且得到佛陀的親自授記。要發「至上願」必須具備八項條件,即:1.獲得人身;2.生為男性;3.具備只需通過聽聞佛陀的簡要開示即能證悟阿羅漢果的能力;4.遇見活著的佛陀;5.出家;6.擁有八定及五神通的成就;7.增上行;8.想要成佛的極強善
在得到佛陀的授記之後,菩薩至少必須用四阿僧祇(無數)及十萬大劫的時間,來圓滿十種波羅蜜。十種波羅蜜是:佈施波羅蜜、持戒波羅蜜、出離波羅蜜、智慧波羅蜜、精進波羅蜜、忍耐波羅蜜、真實波羅蜜、決意波羅蜜、慈波羅蜜、捨波羅蜜。這些波羅蜜是以大悲心與方便善巧智為基礎的聖潔素質,而且這些素質必須不受渴愛、我慢與邪見所污染。當菩薩修習諸波羅蜜達到圓滿時,就能證悟成佛。


編者序

本文是從隆波帕默的2021年直播開示中,選出十講,整理成文並標出小標題,提供給初學者參考。整理者特別感謝以往默默付出心力將隆波的開示錄影、錄音並傳譯的諸法友們。

隆波帕默本身具有豐富的止觀經驗,對今日念頭紛紜的眾生,特別以觀心法門來引導,開示出重要的修行原則,給學習者在生活中培養覺性,生起知者之心,進而如實觀照身心的實相,走向滅苦。這一內觀禪法在今日特別值得推廣。

為了便於初學者容易理解,此處將「境界」,校成「現象」(指身心現象,名法和色法)。「法印」,校成「實相」(指無常、苦、無我)。區分「定」和「禪定」二詞:定,泛指各種定,包含剎那定、近行定、安止定。禪定,特指安止定,有四禪八定。

另外,傳統上,「奢摩他」和「毗婆舍那」翻譯成「止」和「觀」,近期有將奢摩他翻成「止禪」或「寂止」,毗婆舍那翻成「觀禪」或「內觀」。翻成「內觀」是強調要往內觀照自己的身和心,而且要洞見身心內在的實相是無常、苦、無我,不是只看到外面的表象。

整理中若有錯誤之處,敬請各界指教,將隨時改正;若有不清之處,請回到隆波原先泰文的開示為準。

願正法久住!

大溪內觀教育禪林
內觀教育基金會
2021.08.28


完整開示音頻

完整開示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