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法談|別上煩惱的當——隆波帕默尊者

隆波帕默尊者

Luangpor Pramote Pamojjo

2019年08月31日A

泰國解脫園寺

同聲翻譯|坤能

整理|大溪內觀教育禪林



修行中的自我觀察

大家要努力地自助。修行要牢牢抓住修行的核心原則,問題就會很少。如果修行的核心原則很牢固的話,就不用去問別人了,就可以自我觀察;修行的時候,如果被什麼卡住了,就可以自己自助。比如隆波住在城市[曼谷],久久才能去遠方頂禮一次高僧大德,例如,每三個月才能去頂禮隆布敦長老一次,因為很遠,每一年才能去頂禮隆布帖尊者、隆布信長老二或三次,但是修行一直可以不斷地往前走,因為隆波會自我觀察,一旦生起了很奇怪的[現象]、從來沒有體會過的[現象],就會去觀察。隆波不會輕易地相信,看了又看,反覆地去看、去體會,找出能夠讓自己進步的痕跡或自己究竟修錯在哪裡?修行的時候,一旦生起了疑問,隆波用的就是觀察。沒有機會可以請教高僧大德時,就是觀察。

比如我們的心呈現光明、空,這樣的[現象]可以延續很久——已經不正常了,心的自然狀態是無常的,為什麼我的心一直是恆常的?自然的心本身是苦,為什麼我有的只是快樂?心的自然狀態是無法掌控的,為什麼我可以掌控?我們要抓住原則:如果可以掌控,說明那是非常精通禪定的人,想什麼時候寧靜,就什麼時候寧靜;想寧靜多久,就寧靜多久,心一直快樂——那是黏著於禪定的徵狀,慢慢觀察。修習禪定,心有的只是快樂。即便不是修習禪定,打坐觀心時,心也可以黏著於禪定——曾經請教過隆布敦長老,長老說:「觀心會自動自發獲得禪定。」

觀心時,有些片段看到心的運動變化,正在開發智慧,我們開發智慧一段時間之後,心想要休息,在某些片段心就會抓住對象而靜止不動——有時候會抓住空,空是被觀察的對象,這稱之為「空無遍處」,空是空間。有時候心會抓住知者,然後生起了新的知者,知者跟知者不停地在重疊。比如心抓住知者的一瞬間,被抓住的知者,會變成被觀察的對象,有新的知者作為觀者。我們會看到觀者又變成被觀者,不停生起新的知者,識是永無止境,稱之為「識無邊處定」。接著,識的空是所緣,知道空的知者是另外一個,有時候抓住所緣,有時候抓住心,我們抓住所緣或抓住心,一會兒抓住所緣,一會兒抓住心,心就進一步提升,兩邊都不抓,不抓住所緣,也不抓住心,什麼都不抓,這個稱之為「無所有處」。繼續觀無所有處,寧靜,沒有什麼東西,想蘊就會越來越弱,界定就會越來越弱,…想蘊越來越柔弱,直到有點模糊了,說有想蘊也不對,說沒有想蘊也不對,這個稱為「非想非非想」。因此我們觀心,一不小心可能就會進入到無色界定。

不要輕易地相信

有時候,觀心會生起光明、顏色等各種各樣的徵狀。有時候會生起聲音像雷電。我們曾經讀過高僧大德們的傳記,他們證悟阿羅漢的時候,在胸口的輪迴徹底坍塌的時候,好像雷電交加,整個大地會發生地震。一旦我們打坐的時候聽到砰一聲,然後我們就說悟道了。其實,在心寧靜的時候,哪怕只是一點點聲音,包括放屁,聽起來就好像雷電交加一樣,然後說:啊!我已經悟道了。事實上,只是別人在放屁。如果我們誤以為已經悟道了,就糟了。打坐的時候一旦發生一些神奇的現象,像遇到寧靜光明,以為已經悟道了——不敢更加細膩地去觀心,害怕碰到煩惱,現在自己以為是阿羅漢了。看到這種人,真想踢他兩腳。

有出家人、也有居士,來頂禮隆波,說:「我已經悟道了。」

隆波說:「那你打坐給我看。」

他打坐,心跑出去,跑到梵天界。

「看到了嗎?你的心還有來還有去,心還在構建十二緣起裡面的『有』。」

「喔,看到了,我不是阿羅漢。」他的心萎縮。

「你看到嗎?你的心有一些悲傷,心有一些傷心。」

「啊!為什麼我還沒有證到阿羅漢呢?」心有煩躁。

「有看到嗎?你有這瞋心,因此,你的三果也不是。」最後就開始生氣了。

有的人黏著於修行,要把他糾正過來,是不容易的事情。

當我看到這個人已經被卡住了,如果實話實說的話,他就會生氣。

例如說:「你修行後,怎麼修到心漆黑一團。」他就生氣了。

心光明、黑暗,那不是心,只是一種徵狀。

他說:「什麼都不執著」。佛陀從來沒有開示説:「無緣無故不執著,什麼都不用做。」佛陀的教導屬於因跟果,一定要相信業果,造因才會得到結果,而不是直接去製造出結果——讓心空空的,或自以為是。

佛陀的教導是,精進不停地培養覺性,不停地及時地去知道:有什麼不善法生起了要知道,不善法滅掉了也要知道。正在生起的不善心,一旦我們有覺性,馬上就會滅掉。在我們有覺性的時候,不善心不可能生起,因此在我們有覺性的一瞬間,善法就會生起。我們常常有覺性,善法就會增長。因此我們一定要精進地去斷除已生起的不善心,精進地讓還沒生起的不善心不要生起,精進地讓還未生起的善法生起,精進地讓已經生起的善心繼續茁壯成長,這是我們的職責。

如果我們的智慧衝到前面去了:「心是光明、還是黑暗,都不是我。」那是自己頭腦思維的層面,這樣根本沒有精進,有的只是投降(不去用功),自以為是:「一切都不執著」,就只是這麼呆著,事實上,正執著於自己的不執著。如果心黑暗模糊,可不是小事。最近碰到前一世僧王,他說:「心黑暗模糊,是因為有煩惱。心光明純淨、無染、乾淨,如果真的來到這一點,就會看到涅槃。」

如果我們的心是黑暗的,只是知道,只是看見,然後一直浸泡在裡面。這說明沒有覺性,因為有覺性,不可能會有黑暗,不善心會馬上滅掉。黑暗的心是有癡的心,什麼時候有覺性生起,煩惱就必自然滅掉。一旦我們及時地知道心的黑暗,如果保持中立的心知道的話,就會馬上光明起來。但不是無緣無故就能保持中立的。若說:「保持中立,黑暗隨它去,很快就會好的,光明也隨它去」,佛陀沒有這樣開示。有的人修行,發生偏差,是因為智慧衝到前面去了,自己看不出來。…

有的人來就說:隆波!重一點打醒我。

隆波看到他的臉:我不敢打你,不然的話你要打死我了。他說:打我重一點。

然後隆波說:混蛋。

只是一句話,他馬上要起來揍人了。

修行,要及時地知道自己的煩惱,這樣就不會走偏。當我們及時地知道煩惱的那一刻,就生起善心。有的人,起煩惱時就沈浸在裡面,女人會出現這種的狀況比較多:心悲戚時,讓心一直黏著於悲戚的情緒裡面,覺得很過癮。…男人也會這樣,別說女人…故意讓自己顯得很悲戚。要去看心,我們不能放任讓心浸泡在那種情緒裡面,尤其是不善心的情緒,不能輕易地投降,要有覺性地及時地知道它。比如現在的心是屬於不善的,或心是黑暗的,要知道心是黑暗的,心生氣知道心生氣。但是看到了,它沒有滅掉時,不要強迫讓它滅掉,要繼續去觀、進一步去觀就會看到:沒有滅掉是因為心沒有保持中立。比如,心黑暗了,我們不喜歡黑暗,黑暗就不會消失。生氣了,心不喜歡那個生氣,生氣就不會消失,因為在那一刻已經沒有覺性了;因為在那一刻,有時有貪心、有時有瞋心進來了。因此高僧大德教導說,要去感知正在呈現的這些[現象],要以安住且中立的心去感知,一定要保持中立,這意思是説,在感知時沒有滿意或不滿意夾在裡面。

有的人聽到隆波這麼講後,以為很簡單,說:「我已經沒有滿意和不滿意了,無論黑暗或光明,都沒有滿意和不滿意。」就一直沉浸在光明或黑暗裡面。錯在哪裡?

錯在沒有看到[現象],已經扔掉第一個階段,一下就跳到第二個階段去保持中立。這不是真的中立,那是貪在保持中立。煩惱,從來不是我們可以騙得了的。有的只是煩惱一直在騙我們,我們不可能欺騙煩惱的。你的心有生氣、黑暗,或有貪心,你欺騙它(煩惱)說:「我沒有貪,因為那個貪不好。」去告訴它,它不會相信的,你做不到,因為心是無法命令的,心是無我的。

你一旦聽到心是無我的,就說:「啊,心是黑暗或是光明沒關係,因為它是無我的。」你也真是的!這是智慧已經衝到前面去了,結果頭尾都顛倒了。

佛陀的法是非常美的,在起步的階段就很美,在中間的階段也很美,在最終也很美,意思就是有次第的美,而不是無緣無故就去追求最終的美。

及時知道自己的身心現象

有覺性及時地去知道[現象],一旦心黑暗模糊,我們有職責、有覺性地知道心是模糊的。佛陀開示說:「各位修行人!心有貪,要知道心有貪。心沒有貪,要知道沒有貪。」

他從來沒有開示說,要直接去投降,一直沉迷在貪裡面。要及時地去知道貪,貪就無法控制我們的心。佛陀說:「各位修行人!心有瞋知道有瞋,心無瞋知道無瞋。」

他要我們去知道[現象]:有瞋心要知道,沒有瞋心也要知道,這是第一個階段。我們去聽、去看四念處經,佛陀教導了修行的方法,比如,以身內身作為臨時的家:身體呼氣覺知,身體吸氣覺知,身體行住坐臥要覺知,這是起步的階段,接著受內受、心內心、法內法作為我們臨時的家,這是心的一個觀察點,如果我們想要直接讀我們自己的心是讀不出來的,要透過身體才會看到心,先觀受才會看到心,先觀善不善才會看到心,這個稱之為心念處,觀善不善的運作,最後有一天我們就會看到心,因此一定要有臨時的家。如果無緣無故直接去觀心是觀不了的,所以要先以身內身作為臨時的家。

佛陀說:「精勤、正知、正念,除世貪、憂」就是要精進地去燃燒煩惱,而不是一直沉浸在煩惱裡面,因此,一旦有煩惱,心生氣、黑暗,隨它去而不執著,這不是精進地去燃燒煩惱,而是對煩惱投降。要有覺知、有覺性地去覺知自己。在我們培養覺性的時候,一定1.要有臨時的家,2.要精進地去燃燒煩惱,3.要有覺性不停地去感知運動變化的所緣。

接下來,佛陀開示一句「除世貪、憂」,就是拔除對這個世間的滿意跟不滿意,世間其實就是名法跟色法。我們感知色法,不會滿意或不滿意於色法,觀名法的時候,我們不會對名法滿意跟不滿意,看到煩惱也不會滿意跟不滿意。不會無緣無故滿意或不滿意的。

而你前面已經扔掉好幾個了:1.扔掉臨時的家,2.扔掉了精進,不被煩惱控制,一定要燃燒煩惱,3.扔掉了覺知自己,有時在那邊發呆,這個是不行的,你已經與佛陀的開示背道而馳了。…

學習自己自救

法是很細膩的,一旦我們的心生起了貪,對我們的修行想得到結果,煩惱就會騙我們,會用各種各樣的方式來騙我們。

隆波曾經在居士修行的時候,修到心把煩惱撥開了,心第一次撥開了,撥開又包回來;繼續不停地觀自己的心,又撥開了,又包回來了,這次心已經記得這個徵狀了,心已經進去兩次,知道這個徵狀——心會這麼撥開。

此後坐著修行,就等著什麼時候再撥開,因為心有了貪。繼續修行著,修行時煩惱就會迎合我們,無緣無故打坐的時候,又一次撥開了,但是沒有全部撥開——有個像光明的月亮呈現出來,慢慢地往上昇,但是邊被卡住了,並沒有完全的昇起來。一旦這個[現象]過去之後,隆波覺得開始沒有淫慾了,這是證到三果了嗎?隆波並不相信,就去檢驗,如果相信就死定了,就被煩惱騙了。因為貪的情緒想要撥開,煩惱就撥給我們看。如果我們死心塌地相信修成了,就不會再繼續觀察,煩惱是很壞[狡猾]的。

隆波就去檢驗:如果證到三果的話,就一定不會有淫慾,(所以去借花花公子來看)——有一個同事的家裡整櫃子收藏花花公子的畫冊(這時沒有網路),他是很大方的人,誰想看都給看。他把花花公子的裸體照送給別人看,他會得到功德嗎?會讓別人還沒有的煩惱生起來,生起的煩惱更加強烈,讓別人原有的善法退失,也讓別人的善法無法增長,那是在造惡業。因此那些喜歡分享裸體照的人一定要意識到,是在造惡業。想分享,一定要分享隆波的法,這樣才會得到功德,聽了法後,他們的心就會提升。

當時隆波說,可不可以把你的花花公子借我看一下。他特別高興,眼淚都要流下來了,特別喜悅,以前他求隆波看,隆波都不看。這一天隆波主動找他借,他拿出來說這個好、那個特別棒。隆波就借回家看,看完了心靜如止水,就像一面鏡子一樣,沒有任何的動盪,完全是平靜的。第二天就還給他,說這個根本不好看,然後他又拿了一堆新的。看了七天,然後鏡子就破裂了,有一些波紋起伏了。這時隆波特別高興:我已經看到煩惱了,(就把書還他,不再借了)。

然後就去頂禮隆波帖長老,報告説:「長老!我的心光明了起來,以為得到三果,但是我不相信它,我不停地觀察,我發現自己還是有淫慾。」但是沒有跟他說,我去看花花公子。

長老說:「聰明聰明!很好很好!你修行一定要這麼觀察。」接著,去頂禮隆布敦長老,報告心這樣撥開了,長老斬釘截鐵說:「那是禪相,很好,好在你沒有相信它。」

他們二位的表達方式不一樣,隆波帖長老較柔軟,鼓勵說很好、很聰明。隆布敦長老直接說那是禪相,還好你沒有相信它。二人完全是不同的風格。

終於可以讓自己自救了。

在平常心中檢驗煩惱

隆波不會輕易地相信,一而再再而三、反覆地去觀察,如果我們修行後,發生了一些好的狀況,你就去觀察煩惱:什麼樣的煩惱斷了,什麼樣的煩惱還沒斷?那些斷了的煩惱,是暫時的?還是永遠的?我們一定要看這個。比如隆波在居士修行時,光明起來了,心想我已經證到這個、那個階段的法,但是還是被煩惱欺騙了,很快又有煩惱生起了,這階段只是暫時壓制煩惱,很快又會捲土重來,不能輕易地相信。

有一位出家師父叫隆波金,他是隆布敦長老的弟子。隆波金長老是個農民出身的出家人,不會說泰語,他說柬埔寨語。

那時隆波曾經頂禮隆布敦長老說,「長老!如果我沒有機會跟您學法了,我應該跟誰去學法?」是不是說得很漂亮?如果說長老您什麼時候死了,我跟誰去學啊?這樣就沒有教養。

隆布敦長老一刀見血地說:去跟隆波金學法。

後來我就去頂禮隆波金尊者,他是一個農民,問他什麼很複雜的東西他都能回答。問他說:長老您是怎麼證悟阿羅漢的,他就講。他根本沒學戒律,他能直接說出。跟一般農民一樣,他因為信仰而出家,先前什麼都沒學過。大家想知道嗎?要知道自己有「想要」。隆布敦長老,大家如果心有想要去問他,他就不說;如果什麼都不要,他就會開示。

當時問隆波金長老:「我離高僧大德很遠,如果出現一些很奇怪的[現象],以為自己悟道了,如果沒有機會去頂禮高僧大德的話,我應該怎麼做。」

他說:要觀察自己的心,觀察三個月。在三個月裡面,真正去觀察的話,煩惱都會露出馬腳的。如果有煩惱的話,無論是哪個煩惱,比如我們以為自己證到了初果——我們的心光明亮堂,就好像沒有一個我在裡面了,沒有感覺到有「我」的存在。要不停地觀,一旦禪定退失,煩惱就會生起來。我們看煩惱,是為了檢視自己,是不是見法了。看的時候,我們的心一定要在很普通的情況、處在界的時候。如果心跳到色界定或無色界定,是沒有貪瞋可以看的,我們心卡在色界、無色界的禪定,是沒有很明顯的貪瞋,我們就以為是悟道了。因此觀察自己的煩惱時,我們的心是一個平常普通人的心。普通的心,一直是漂浮不定的,會跑到眼、耳、鼻、舌、身、心[意],心會跑去想,這個稱之為界,心不停地往五裡逃竄,也就是跑到色、身、香、味、觸,或者我們心裡面想到的法,[檢驗時]要讓心活在這個世間裡,然後再去看:有煩惱還是沒有煩惱?

有的人壓住心,什麼都沒有看到,其實有一個但是沒有看到,是什麼知道嗎?沒看到煩惱,沒有什麼感覺,這一個就是愚痴。因此別輕易地相信。

害怕自己沒有見法,就被煩惱欺騙了,說:「啊,我沒有貪瞋了。我什麼都不執著了。心漆黑一片但不執著。」如果真的得到法,來到三果以上,心不可能會黑暗的,那時心會自動屬於禪定狀態,如果漆黑一團是不行的,那是有癡的心。

佛陀開示說:「心有癡,要知道心有癡。心無癡,要知道心無癡。」要拔除自己的滿意跟不滿意於自己有癡跟無痴,要保持中立的心去感知、而不是什麼都不願意去知道。那是投降了!保持中立的意思:第一,如其本來面目地去感知呈現的[現象]。第二,以安住且中立的心去感知。因此隆波總結一句話:要有覺性,如其本來面目,以安住且中立的心,去感知身跟心的實相。把它聚合起來,我們的修行已經總結了。要繼續用功修行,去吃飯吧。

(完結)


編者序

本文是從隆波帕默的開示錄音帶中,選出九講,整理成文並標出標題,提供給初學者參考。整理者特別感謝以往默默付出心力將隆波的開示錄音並傳譯的諸法友們。

隆波帕默本身具有豐富的止觀經驗,對今日念頭紛紜的眾生,特別以觀心法門來引導,開示出重要的修行原則,給學習者在生活中培養覺性,生起知者之心,進而如實觀照身心的實相,走向滅苦。這一內觀禪法值得推廣。

為了便於初學者容易理解,此處將「境界」,校成「現象」(指身心現象,名法和色法)。「法印」,校成「實相」(指無常、苦、無我)。區分「定」和「禪定」二詞:定,泛指各種定,包含近行定、剎那定、安止定。禪定,特指安止定,有四禪八定。

另外,傳統上,「奢摩他」和「毗婆舍那」翻譯成「止」和「觀」,近期有將奢摩他翻成「止禪」或「寂止」,毗婆舍那翻成「觀禪」或

「內觀」。翻成「內觀」是強調要往內觀照自己的身和心,而且要洞見身心內在的實相是無常、苦、無我,不是只看到外面的表象。

整理中若有錯誤之處,敬請各界指教,將隨時改正;若有不清之處,請回到隆波原先泰文的開示為準。

願正法久住!

大溪內觀教育禪林
內觀教育基金會
2021.06.06


完整開示音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