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法談|了解心,了解法——隆波帕默尊者

隆波帕默尊者

Luangpor Pramote Pamojjo

2018年5月13日A

泰國解脫園寺

同聲翻譯|坤能

整理|大溪內觀教育禪林



持戒

我們已經知道了修行的核心原則,修行的核心原則:第一個是持戒,努力地去持五戒。有戒,會幫助我們的[定]很容易生起,如果我們沒有持戒,[定]就很容易退失。比如,那些想去傷害別人的人、想偷盜別人的人、想和別人的配偶發生不正當關係的人、想欺騙別人[的人]、想拐騙別人喝酒或吸毒的人,他的心不會寧靜。那些對別人慈悲的人、那些慷慨支持別人的人、那些對自己的配偶很誠實的人、那些有真言的人、那些有覺性不去喝酒吸毒的人,很容易有[定]。努力去持戒,自己能得到利益,能獲得到[定]。

休息型的定

[定]是心跟自己在一起的狀態,分為兩類:第一種是休息型的[定]。在我們身體疲憊的時候,是透過睡眠來休息,而心的工作比身體更加繁重,它日日夜夜在工作,如果沒有休息的話,就會沒有力量。選擇一種讓心快樂的禪法:誰唸誦佛陀有快樂,就去唸誦佛陀;唸誦佛陀沒有快樂,就用別的;誰觀身體呼吸有快樂,就去觀身體呼吸;誰經行有快樂,就去經行。去觀察自己做什麼會有快樂,但不能是破戒的,比如罵人有快樂,但心並不能休息,一直在製造罵的內容。快樂是生起[定]的近因。如果工作時有快樂,就會有[定]用於工作;如果工作時沒有快樂、沒有[定],我們的心就想逃開,不想工作。所以,我們採用這種自然的[方法]來訓練,先認識我們跟什麼所緣在一起有快樂。比如,隆波修安般念有快樂,或修慈悲觀有快樂,就[選擇這禪法來]修。需要休息的時候,隆波就觀呼吸,唸誦佛陀、或唸誦慈心…。一旦抓住[原則],輕鬆自在地去唸誦或觀呼吸,心就會自行寧靜。竅門在於:一定讓心放鬆,輕鬆自在地去覺知所緣。

有人唸誦佛陀時,心想要寧靜、有貪心,這樣,心不會寧靜。我們用的是輕鬆自在的心去覺知輕鬆自在的所緣,輕鬆和輕鬆相遇,很快就會寧靜。比如隆波修習禪定要寧靜,一剎那就寧靜了,因為已牢牢知道原則:心放鬆。如果是苦悶的,怎麼唸誦佛陀,都不會寧靜的。又比如睡覺時,不停地想:「怎麼不快睡著?快睡呀!怎麼還不睡著?」如此,心不會睡著的,因為沒有快樂。想讓心休息,心一定要放鬆,選擇讓心有快樂而不破戒的所緣,以快樂的心去覺知有快樂的所緣。

開發智慧的定

第二種是用於開發智慧的[定],心變成知者、覺醒者、喜悅者,心跟自己在一起。[第一種休息型的禪定],需要寧靜的時候,唸誦佛陀,讓心跟佛陀在一起,或觀呼吸,讓心輕鬆自在地跟呼吸在一起,心就會獲得休息。

如果切換成[第二種]用於開發智慧的[定],仍修原來的禪法,但是轉換一下視角:比如唸誦佛陀、佛陀,不是為了讓心寧靜舒服,而是為了及時知道心散亂、跑去想事情了;或用輕鬆的心去呼吸,不要過多地關注在呼吸上,關注的焦點是自己的心:呼吸時,心跑去想了,知道。心跑到呼吸上面,也知道——這是以心作為我們的目標,這樣就會獲得安住的心。

如果以所緣呼吸作為對象,就會獲得寧靜——以呼吸作關注的焦點,帶領心和呼吸這所緣在一起,就得到寧靜型的[定],稱之為止禪,這是心寧靜於單一所緣的[定]。如果想獲得安住型的定,還是原來的禪法,稍微切換一下[焦點]:心是知者、覺醒者、喜悅者,這適於修習毗缽舍那。例如,唸誦佛陀、佛陀,心跑去想了知道。唸誦佛陀、佛陀,心散亂了也知道。唸誦佛陀、佛陀,心寧靜也知道,這是以心作為目標。[觀]呼吸時,心跑去想了知道,心跑到呼吸上面,也知道。觀腹部升降時,心跑去想,知道。心跑到腹部上,也知道。經行時,心跑去想也知道,心緊盯在腳也知道——這樣不斷地及時知道,就會獲得第二種的[定],稱之為觀禪的[定]。

因為不停地及時去知道,心就不跑掉,接下來,心能記得心跑掉的狀態。心跑去想知道、心常常跑去想知道,心就能記得心跑掉的狀態,在跑掉的一瞬間,覺性會自行地捕捉到,因為覺性是源自於心能牢牢地記得[現象]。常常訓練觀心跑了知道、心跑了知道,接下來,心一旦跑掉,在沒有刻意的情狀下[自行覺知到],那時候,自動自發的覺性生起了。覺性捕捉到心跑掉的一瞬間,心就自動地不再跑掉。完全不用刻意、努力地去控制,如果刻意、努力地去控制,那是在造作,那叫散亂,心沒有快樂。心跑了,以覺性及時知道,心就會安住,[獲得定],因為心的跑掉是在[煩惱]的驅動下,也就是心散亂,什麼時候覺性生起,那時候[煩惱]不可能生起,煩惱不可能和覺性同步生起。及時知道心跑掉的瞬間,心就會安住,而且在沒有刻意下,會獲得一瞬間的[定],那稱為「剎那定」。別看不起剎那定,大部分的阿羅漢是透過剎那定而來的,而不是進入很深的禪定。

總之,第一個是持五戒,每一天安排時間來修行,去訓練[定]。哪一天特別散亂,就帶領心,讓心放鬆地去覺知所緣,輕鬆自在地在舒服的所緣上休息,心就有快樂,獲得力量。心有力量後,就訓練心安住:修習一種禪法,及時地知道心——心跑了知道,心跑了知道,心跑去想了知道,跑去緊盯也知道。在覺知心跑了的一瞬間,心就不再跑掉,[定]會自行生起、安住,而且是在沒有任何刻意的情況下,並不是我們製造出來的。如果是刻意製造出來的,心沒有快樂,憋悶!那不是真正的[定]。

要在[定]的因地上[用功],[定]的原因是有快樂,心就會寧靜,有快樂地去覺知有快樂的所緣,心就會寧靜。如果想讓心安住,就不斷地及時知道心跑掉:修行一種禪法,及時地知道心跑掉。心跑,也就是心散亂,如果常常知道,覺性就會生起——能記得心散亂的狀況,那一瞬間,覺性馬上生起,覺性生起的瞬間,散亂就會滅掉,一旦心不散亂,心就自行寧靜。記住,我們並沒有讓心寧靜,我們僅僅只是讓心不散亂,而讓心不散亂的方法就是用覺性去[守護]心,及時地知道心散亂。覺性的職責是[守護],在《阿毗達磨》裡教導:「覺性[守護]心。」我們及時地知道心的散亂,覺性會生起,心會安住,安住型的[定]就會生起。這是最簡單的方法。還有另一種方法,透過進入禪定(二禪以上),但這會浪費時間,而且教了大家也不太做得到。所以用最簡單的方法——不斷地及時知道心跑掉,最後我們會獲得[剎那定]。

開發智慧

之後,我們開發智慧。訓練了及時知道心:心跑了知道、心跑了知道,就透過這一點來開發智慧。心迷失、知道、安住,再迷失、再知道、再安住,別去呵護那安住的狀態,不用一直覺知自己。覺知一瞬間,再跑、再知道,再跑、再知道,接下來,知慧就會生起,就會看到:「知者的心是無常的,迷失的心也是無常的」。迷失的心沒有一直迷失,不停地會有知者的心間隔。迷失的心滅去,生起知者的心代替。迷失的心生起,取代知者的心。知者的心、迷失的心,不停地交替進行,智慧就會生起,看到:知者的心是無常的,迷失的心也是無常的,知者的心無法呵護,迷失的心也無法阻止。這樣去訓練,最後,我們會看到:「心自身也是無常的,知者的心是無常的,迷失的心是無常的,而且是無我的」。知者的心,我們無法掌控、無法製造,它的生起是有原因的。迷失的心,我們沒有刻意讓它迷,即使刻意地要覺知時都還在迷呢!這是對我們顯示無我。

按照隆波的教導,修習一種禪法,及時地知道心跑來跑去,用這個就可以開發智慧了——看到知者的心、迷失的心不停地交替生起。

世間一般的人有的只是迷失的心,起床一醒來就開始迷失了,一天只迷失一次,從醒來到睡著,一直是迷失的。如果我們像隆波教導的修行,修習一種禪法,佛陀、呼吸都行,心迷失了知道,心跑掉了知道,這樣,就會常常生起知者的心,知者的心就會把迷失的心切成片斷。以前我們迷失的心是持續非常長的,生滅生滅生滅,不停地持續,知者的心一旦生起,就會把迷失的心切斷,生命分成了兩段:之前是迷失的心,當下是知者的心,未來是迷失的心。我們的生命已經被切成一段一段的,[心的連續性]已經被切斷了,[以往]心的連續性蒙蔽了無常,[現在]我們看到了迷失的心是無常的,知者的心也是臨時的,又會變成迷失的心,心的連續性已經斷裂了,切成一段一段——知者的心是無常的,迷失的心是無常的。能這樣照見,我們已經契入毘缽舍那了。毘缽舍那的修行一定要看到三[實相]:無常、苦、無我。觀什麼都行,如果觀心,就看到心生滅、生滅——知者的心生了就滅,迷失的心生了就滅。就這麼去訓練,在不久的時間就可取得道果、涅槃,如果我們有[足夠的]波羅蜜的話。如果沒有的話,就要繼續累積。

觀心是捷徑

祖師大德開示:修行最[短的]捷徑就是去觀自己的心。每一個悟道的人都是這麼講的,隆波所見過,包括阿姜摩訶布瓦尊者以及[上座部的高僧]。誰聽過隆布篤長老嗎?隆布篤長老累積波羅蜜是為了以後要成佛。修行不棒的人,不可能成為菩薩。他教導:「修行最最短的捷徑就是去看自己的心。」隆布敦長老也教導:「心清楚地照見心,是道。」

因此,祖師大德們全都都教導到心,除非有些人根器不適合觀心,才會教導去觀身。隆布蘇瓦長老說,他第一次去頂禮阿姜曼尊者時,阿姜曼尊者教導說:「能觀心就觀心,觀不了心就觀身,既無法觀心又無法觀身就去修奢摩他。」不停地去訓練,修習[奢摩他]是為了有力量,可以去觀心。

觀身是為了什麼?觀身是為了看到心,觀心是為了見到法。法生起在心——善法生起在心,不善法生起在心,非常多的法是以心在覺知的——心是首腦,心是核心,心是所有法的主席,得到了心就得到了法,丟掉了心就丟掉了法。修行時認識了心就認識法,心迷失了也就是法消失了,阿姜曼尊者是這樣開示教導的。事實上,所有的祖師大德都會直接教導到心,但有的根器比較弱,就會先教導觀身,有的會教導唸誦佛陀,這取決於每個人原先的基礎。

隆波去頂禮隆布敦長老時,[他]直接教觀心,包括後面見到隆布蒲尊者,同樣也是教導觀心,只是他們用的語言不一樣。隆布浦尊者講:「行住坐臥、吃喝說想,要有覺性。」行住坐臥吃喝說時,誰是指揮的人?心是指揮的人;誰是想的人?心是想的人,有覺性及時地知道心去想。所有的修行最後都會聚集到心,因此要學到捷徑,就及時地知道心。

需要休息的時候,修習一種禪法,以輕鬆快樂的心去覺知有快樂的所緣,它自己就會休息。比如睡眠時,心放鬆,它自己會睡著的,如果刻意的想睡著是睡不著的。刻意想有[定],怎麼也得不到[定]的,輕鬆自在地帶領心去,它自己會休息的。休息型的禪定就像睡著一樣,越想睡著,越睡不著,讓心放鬆,很快就睡著。在修休息型的[定]時,如果躺著就會睡著,要努力去打坐和經行,走來走去,以放鬆的心去觀身體在走,很快[定]就會生起,心就會寧靜。

訓練安住型的[定]來開發智慧,要及時地去知道心,心跑了知道,心跑了知道,就會把迷失切斷,切成一段一段,最後智慧就會生起,看到:迷失是無常的,知者也是無常的。當看到:「迷失或是覺知,無法被指揮」,這是看見無我——心不是我。隆波跟隆布敦長老修行時,看到心生滅、生滅;生起領悟時,看到心是無我的——心不是我,因為無法被指揮。心自己看到的。我們不用去選擇[無常、苦還是無我],我們僅僅是看到心生滅、生滅,不斷地看下去。至於心領悟時是無常、苦還是無我,這是心的事情,不是我們的事情,不用去教,不用去干預、干擾,它是自行進行的,我們只是不停地去觀。

觀心是修行最短的捷徑,為什麼?因為法生起在心,道果生起在心。但涅槃不[屬於]心,因為涅槃沒有生滅,涅槃是由心去感知的,涅槃無法由眼耳鼻舌身去感知。因此,心是首腦、法的核心,得到心就得到法,丟掉心就丟掉法。有的人要先觀身,因為無法直接觀心,觀身是為了什麼?阿姜曼尊者回答過了:觀身是為了看到心,觀心是為了什麼?觀心是為了見到法。[善法生起在心,屬於世間法,不善法生起在心,屬於世間法。]道果也是生起在心,那是屬於出世間法。因此,所有的法全都生起在心。我們不斷地學習,在心裡面學習,最後就會找到捷徑。

總結

要進行總結了:禪修的人要持五戒,每天安排時間修行,固定型式的用功,哪一天特別散亂,就用快樂的心去覺知有快樂的所緣,心就獲得休息;哪一天心的力量夠,就及時地去知道心離開禪修對象,跑了知道、跑了知道,就會獲得安住型的[定];哪一天心安住了,就去看生滅,知者的心是無常的,迷失的心是無常的,看它們生滅;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地及時知道心。在固定型式修行只用到兩個——身跟心,但在日常生活中,用到的是六個根門——眼耳鼻舌身心,唯一的區別在這個地方。[在日常生活中]充分地發揮六個根門,眼見色,心生起苦、生起樂、生起好、生起壞,有覺性及時地知道,因為我們有固定型的訓練,不停地及時知道心跑掉、跑掉,有什麼感覺生起,就會自行覺知到。為什麼?所有的感覺都是緣自於心跑了,貪瞋癡全都是緣自於心先跑了,才會生起,如果心沒有跑掉,貪瞋癡不會生起。因為有貪瞋癡,如果刻意地呵護心的話,呵護沒有成功就會生氣。

在日常生活中,接觸所緣,心跑去想,讓它們工作,不用去阻止,一旦接觸所緣後,心會動盪,眼見色、耳朵聽到聲音、鼻子聞到味道、舌頭嚐到、身體觸到,心都會變化。心去想時,想到這件事有快樂,想到那件事有痛苦,不停及時地知道心的變化,我們就會看到心一直在演示無常。

在固定型式的修行時,心跟禪修所緣在一起,跑了知道、跑了知道,一會兒迷失,一會兒知道,一會兒迷失,一會兒知道,看到心的變化;在日常生活中,眼耳鼻舌身心去接觸所緣後,心也會變化:聽到讚美就會高興,聽到別人罵就會生氣,看到心是無常的,不停地在變化,在日常生活中就這樣用功…。

(完結)


編者序

本文是從隆波帕默的開示錄音帶中,選出九講,整理成文並標出標題,提供給初學者參考。整理者特別感謝以往默默付出心力將隆波的開示錄音並傳譯的諸法友們。

隆波帕默本身具有豐富的止觀經驗,對今日念頭紛紜的眾生,特別以觀心法門來引導,開示出重要的修行原則,給學習者在生活中培養覺性,生起知者之心,進而如實觀照身心的實相,走向滅苦。這一內觀禪法值得推廣。

為了便於初學者容易理解,此處將「境界」,校成「現象」(指身心現象,名法和色法)。「法印」,校成「實相」(指無常、苦、無我)。區分「定」和「禪定」二詞:定,泛指各種定,包含近行定、剎那定、安止定。禪定,特指安止定,有四禪八定。

另外,傳統上,「奢摩他」和「毗婆舍那」翻譯成「止」和「觀」,近期有將奢摩他翻成「止禪」或「寂止」,毗婆舍那翻成「觀禪」或

「內觀」。翻成「內觀」是強調要往內觀照自己的身和心,而且要洞見身心內在的實相是無常、苦、無我,不是只看到外面的表象。

整理中若有錯誤之處,敬請各界指教,將隨時改正;若有不清之處,請回到隆波原先泰文的開示為準。

願正法久住!

大溪內觀教育禪林
內觀教育基金會
2021.06.06


完整開示音頻

完整開示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