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法談|學習現象的特性與共性——隆波帕默尊者

隆波帕默尊者

Luangpor Pramote Pamojjo

2018年10月21日B

泰國解脫園寺

同聲翻譯|阿紫

整理|大溪內觀教育禪林



認得現象

用心地去修行,明白了修行的原則之後,一定要自己去做,如果不修行的話是不會得到什麼的。如果只是聽隆波講法,得到的只是記憶而已,靠的是記得,但是一會兒就會忘記了。修行時一定要去[認得現象]:認得名法和色法的[現象]是怎麼樣的。比如,我們認識的[現象]是身體在吸氣、身體在呼氣,我們可以覺知到。或者身體在行住坐臥,我們可以覺知到。不需要把身體分成地、水、火、風四界來覺知到,這個比較難,[因為需要用禪定]。比如,我們身體癢,要知道癢。心裡有快樂,這快樂就是一種[現象]。我們學法,就是要去學習這些真正的[現象]。

每個法的[現象]是不一樣的,比如,貪和瞋是不一樣的。迷失,有迷失自己的特徵,快樂有快樂自己的特點。痛苦也有痛苦自己的特徵。地水火風每個都有屬於自己的特徵。真正的[現象],這是我們用來修習毗婆舍那的,要去認識這些[現象]。雖然我們記得那些法,但是我們沒有看到真正的[現象],這是不行的。認識生氣嗎?誰認識生氣的舉一下手,很好。誰認識貪心的舉一下手,為什麼比認識生氣多呢?因為瞋心更容易被認識。誰認識迷失的?不錯。身體在笑要知道,這是色法在動。慢慢地去學習。這些法的[現象],色法有地、水、火、風四界,但是看到很難。這個「界」的學習比較難,一定要進入到真正的[定]才可以看到。比如,吸氣是冷的,呼氣是熱的。吸氣進去有地水火風嗎?有火嗎?呼吸裡面有這個熱的火。吸氣進去,然後呼氣出來,呼氣就比之前吸氣熱,有火元素進去,然後有火元素出來,但是觀這個界是比較難的。

比較容易的是觀動來動去的色身。看到呼氣的身體不是我,吸氣的身體不是我,一旦這樣看到,那所有的身都不是我了,行住坐臥的身體都不會是我了。所以我們只學習一部分就會知道全部,我們不需

要學習每一種色法。色法一共二十八種,我們不需要全部都學習,能夠學習到什麼程度,就學到那個程度。

名法有心、心所。心是知者,是知道的那個。心所是伴隨著心生起的法的[現象],有五十二種,但是我們不用全部去學習。

又如色法中,男性跟女性是不一樣的,這就增加了一個,這在經論裡叫做「性根色」,這個比較難觀。…

身念處三篇、認識名法

我們不需要學習每一種色,能夠學習到什麼程度,就學到那個程度。比如覺知呼氣的身體,行住坐臥的身體,動的色、停的色,這是佛陀為我們選的。在身念處的修行裡面,有三個篇章可以學習:安般念,還有四威儀,就是行住坐臥,以及正知篇。安般念,就是看到吸氣的身體不是我、呼氣的身體不是我。四威儀,就是看到行住坐臥的身體不是我,這些全部都不是我。正知篇,就是動的身體和停的身體都不是我,每天身體有的只是動和停而已。學習這些就已經可以了。這是關於身的學習,但是如果要去學習四界(或四大)的話,就比較難,如果沒有辦法進入到禪定,是沒辦法真正學習的。

名法看起來簡單一點,快樂認識嗎?痛苦認識嗎?貪心認識嗎?生氣認識嗎?嫉妒會嗎?或者小氣,這有非常多的[現象]。誰從來沒有嫉妒過,舉手看一下。從來沒有嫉妒過,那是好人。瞋心是個[現象],怎樣去辨別這個瞋心的[現象]呢?如果心裡有不舒服,這個就屬於瞋心,心就只有一種感覺,就是苦受。小氣是貪心還是瞋心呢?隆波以前講過了,大家知道答案,小氣的時候心裡沒有快樂,所以這個屬於瞋心。貪心生起的時候,分別有兩種感覺,一種是樂受,一種是捨受。貪心生起的時候,可能有樂受或者有捨受。善心生起的時候也是有樂受或者有捨受。所以有時分別很難,這個人明明是貪心但是看起來好像是善心。比如聽隆波講法,心裡很沉醉而有快樂,但是如果快樂而不知道快樂,這就沒有覺性,這已經是貪心了。什麼時候沒有覺性,那個時候肯定不是善心。

當我們去看心有貪和心沒有貪,或者去看這個苦受、樂受時,心裡快樂並不表示一定是善心,因為有可能心裡是貪心。誰有以前戀愛過的?在非常熱戀時,陶醉其中,這個是貪,就是完全沉浸在裡面,心已經迷了,心已經跑掉了,這個是煩惱,不是什麼善法。

真正的現象

我們要認得的是那些真正的現象(真實法【註】),簡單來講有[七十二]種(其中七十一種是無常的真實法,分成心、心所和色三類。一種是常的真實法,也就是涅槃),但是不需要記得每一樣。「涅槃」我們現在還沒認得。另外兩種是心和色。心是一種。色一共有十八種真實色法。跟心同步生起的心所有五十二種。我們現在不需要全部去明白它們,我們有什麼就去看什麼。如果我們是瞋心型的人,就像佛陀教導的:心有瞋的時候知道有瞋,心沒有瞋知道心沒有瞋。只是這樣去覺知就可以了。非常簡單。如果我們是貪心型的人,就去看心有貪和心沒有貪:心有貪的時候知道心有貪;心沒有貪知道心沒有貪。或者有些人是迷失型的,心有癡而迷失了,那就:心有癡知道心有癡;心沒有癡知道心沒有癡,都及時地知道。就這樣去看,其實沒有幾種。只去看我們有的那些,誰是非常容易貪的,舉手舉得高一點。誰是瞋心非常厲害的?感覺到了嗎?之前舉貪的也有,因為心是一會兒貪、一會兒瞋,貪了之後沒有得到、沒有滿意,然後瞋心就生起了。心是很容易迷失的,每個人都是這樣的;所有的人類,如果不是阿羅漢的話,基本上每天都在迷失。

要老老實實去看這些[現象],貪了知道;生氣了知道;迷失了也知道,散亂也知道,鬱悶也知道。快樂知道,痛苦也知道,或者不苦不樂也知道,只是去覺知這些就已經可以了。我們需要去知道的名法,只是這點而已,並不多的。知道什麼呢?就是佛陀為我們指出的:「心有貪知道心有貪;心沒有貪知道心沒有貪」,這是第一個。「心有瞋知道心有瞋,心沒有瞋知道心沒有瞋」,這是第二個。然後是「心有癡和心無癡,心散亂和心鬱悶」,只是這樣而已。再簡單一點,就是去覺知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捨受)。如果可以覺知這些,基本上就可以覺知心中的感受了。受蘊是五十二心所當中的一種,分苦受、樂受、捨受。另外一種是想蘊,就是記憶和界定。另外一種是行蘊,就是造作好、造作壞、造作不好不壞,一天到晚都在造作的就是行蘊。

各自的特性、共性、行捨智

我們聽法,一開始是記得某些[現象],我們記得某些[現象]後,接著要去看這些現象的真相。比如生氣的現象,它的真相是怎樣的呢?它是無常、苦和無我的。貪心的真相是怎樣的呢?它也是呈現無常、苦和無我的。

每個現象是不一樣的,因為有屬於各自的特性(自相),讓我們可以區分出來。每個[現象]都有各自的特性。每個[現象]各有非常特殊的屬於自己的特徵,比如貪心有貪心的特徵;瞋心有瞋心的特徵;我們記得這些特徵,就會知道這個[現象]是貪心,那個[現象]是瞋心,因為我們記得了它們的特徵,貪心的臉和瞋心的臉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可以區分出每一[現象]到底是什麼,因為我們記得它們的特徵。但是我們真正要看到那些共通的[性質],那個是共性(共相),因為每個[現象]雖不同,但是有共性,共性就是無常、苦和無我,我們看到這共性,才能稱之為我們在修習毗婆舍那(內觀)。名色、身心呈現無常、苦和無我,如果沒有看到這一點,還不是毗婆舍那的修行。我們看腹部升降,或者我們看這個身體呼氣、身體吸氣,如果只是看到名法和色法,這還只是奢摩他(寂止)的修行。但是如果看到身體是被苦逼迫著,身體是一堆物質元素,這個稱之為看到真相了。看到每一個色生起然後滅去,看到所有的感受都是生起然後滅去,這是看見了無常。看到我們沒有辦法去控制,這個稱之為看見了無我。一定要看到名法和色法呈現三實相(法印)。這三個實相是所有[現象]的共性。

我們的修行,一開始是學習每一樣[現象]各自的特性。接下來我們看到每個[現象]的共性都是在呈現三實相,就是無常、苦和無我。像快樂生起然後滅去、痛苦生起然後滅去,從這個角度來看,它們是一樣的,這才能稱之為我們看到了真相。我們知道痛苦生起之後滅去,快樂生起之後滅去,所以苦和樂是平等的,沒有什麼不同的價值,都只是生起然後滅去的事物而已,所以當快樂生起之後,心就不會掙扎地呵護它;快樂失去之後心也不會掙扎地痛苦。同樣地,痛苦生起之後,心也不會掙扎地抵制它,不會去討厭它,心因為智慧而進入到中立。

慢慢地修行,一開始我們記得祖師大德的教導,接下來我們記得那些[現象],哪個是我們具有的[現象],我們就常常去覺知它,之後我們會發現所有的[現象]都只是教導我們一樣東西,那就是三實相。如果我們常常看到三實相,心就會放下,心就沒有滿意和不滿意,心就會進入到中立,這個稱之為行捨智。心就會進入中立而且是由於智慧,因為我們知道快樂生起然後滅去;痛苦生起然後滅去,不需要去呵護快樂、去抵制痛苦,好和壞也是生起然後滅去,不需要去呵護好、去抵制壞,去呵護善、去抵制不善。如果我們還有喜歡和不喜歡,心就會繼續掙扎,繼續造作下去。所以我們要學習這些真相。所有的這些[現象]都是平等的,這個稱之為我們有智慧了,我們真正的在修習毗婆舍那了。心就進入到中捨和中立,接下來就接近於證悟道果了。大家用心去修行吧。

要常常去看這些[現象],每一個[現象]、每一個[現象]是不一樣,它們有各自的特性,不需要把它們背下來,只要知道現在是貪了、現在是瞋了,只是這樣就可以了。接下來就會看到每一個[現象]都是生了就滅,都是沒有辦法控制的。比如,身體不管是行、住、坐、臥的哪個動作,都是平等的。不存在某個動作比另外一個動作更好。有些人教導說站著比走好;另外一些人說坐和走之間,坐著好一點;然後有些人說躺著和坐相比,躺著好一點。你可能一天到晚都是躺著嗎?為什麼不要一直躺著呢?因為會苦。

去學習,就會看到真相。看到身體的真相是無常、苦和無我。也會看到心的真相是無常、苦和無我。看到之後呢?心就會接近道心和果心,就會進入到道果,然後就可以解脫,就會有無可比擬的快樂。

不同層次的快樂和要忍耐

在這個世間,我們說有快樂,比如,有了[定]之後就會有快樂,但是[定]的快樂跟涅槃的快樂相比,這個[定]的快樂是微不足道了,但跟世間的快樂相比,世間的快樂更是微不足道的。我們不要沈醉於世間的快樂,那個太低了。[定]的快樂比世間的快樂要高很多,但是我們證悟道果之後,我們會知道[定]的快樂也不是貨真價實的,[定]本身只是一個構建出來的界而已,它本還是有苦的。真正的快樂一定要從名色當中解脫出來,一定要從所有的造作當中跳脫出來,一定要從所有的煩惱當中解脫出來。從名和色當中解脫出來,從執著當中跳脫出來,就稱之為「無為」。這是苦的止息,煩惱的止息,徹底的解脫,這些全部都是「涅槃」的稱呼。

如果今天還在苦,接下來要讓自己好起來,要這樣用心,一定要讓苦越來越減少。慢慢讓自己的心遠離[苦]。如果心還沈迷於世間,這心一定會苦。如果心安住成為知者,就像隆波教導的,心有正確的[定],心就會醒過來,就會有快樂自動呈現出來。源之於[定]生起的快樂,比源之於色、身、香、味、觸生起的[五]快樂,更加高尚,它們是不同層次的。那些源之於眼耳鼻舌身的快樂,只是界的快樂,源之於[定]的快樂稱之為禪悅,這是不一樣的。但是道果、涅槃的快樂是更高的另一種快樂。所以,我們不要為失去了非常低等的[五]快樂而感到傷心。

一開始修行我們會艱難一點,但是不要氣餒。就像我們落到[大海]裡,我們一定要戰勝到底,[抵達岸上]。如果我們經常依靠朋友,依靠這個朋友,依靠那個朋友,一直依靠別人這是不聰明的。要讓心非常堅強,用覺性、用智慧,這一生都要奮鬥下去。初果的聖者,已經知道目的地(岸)到底在哪裡,但是我們還不知道,所以我們不要疏忽大意。二果的聖者,他已經知道目的地在哪裡,他已經前進了。三果的聖者,他已經接近彼岸了。阿羅漢已經完全到達彼岸了。我們這些還在大海裡上下沈浮的人,還不知道岸在哪裡,我們要的就是忍耐,如果不能忍耐的話就不行。對什麼忍耐呢?對祖師大德的教導要忍耐,因為有些祖師大德的教導非常嚴厲,有些人忍受不了。這個不行。對自己的貪心要忍耐,因為有些人希望要儘快證悟道果。

對自己的懶惰一定要忍耐。有些人非常懶惰,他說:「我要用功地去經行。」但是經行了十分鐘之後,就說:「唉!這個是苦行,這是讓自己受苦,這個我不做了,讓我好好先坐一下吧。」

這樣是沒有辦法戰勝自己的懶惰的。所以一定要忍耐。沒有忍耐的話,不管你多厲害,對修行這條路來說,是沒辦法繼續走下去的。隆波並不是很厲害的人,但是隆波非常能夠忍耐。

隆波以前打棒球的時候,別人都是玩很多花樣動作,但是隆波就是把基礎動作一而再、再而三地練習到非常精湛,但是別人都是花裡胡哨的,隆波只是用一招致勝,因為隆波知道忍耐。隆波很胖,但是隆波不饞的。

隆波出家的時候年紀已經四十八歲了,之前還在養自己的爸爸和媽媽,一旦負擔沒有了,就出家了。隆波一開始打坐,時間是不長的,然後慢慢積累。打坐是指雙盤,一開始雙盤的時間很短,但是等到真的出家的時候,就可以一直打坐了。出家人受戒的時候,唸誦得很快、很快,怕有的人打坐支撐不了。

一定要忍耐。選擇一個禪法修行,一定要忍耐。對祖師大德的教導,哪怕是他們勉勵而罵我們,我們一定要忍耐。或者祖師大德讚美我們,這個非常危險,因為我們會想去呵護「好」,這就非常的危險,[好的狀態]馬上就會退失了,因為刻意「想要好」。對懶惰、對自私,自己一定要忍耐,要去戰勝它們。忍耐也是波羅蜜之一,稱作忍辱波羅蜜,這是必須的;如果沒有的話,不管你多厲害,沒辦法繼續往前走的。

接下來是寺廟的人做禪修報告。那些參加課程的人,如果什麼都沒有記得的話,就記得「要忍耐」。

禪修報告

☘️ 學員1:請隆波評我的狀況。

隆波:常常去看身和心,你整天都可以去看,但是有時沒辦法觀心就去觀身,看到身體在動。有時沒有力量觀身,就去修習奢摩他,唸經也可以,念誦佛陀佛陀也可以。感覺到了嗎?你今天比昨天好,今天的心醒過來,非常的喜悅和輕盈,但是不要呵護知者,讓心自然一點。心可以迷失,只要迷失了知道,就可以了。呵護知者,則非常危險,因為會浪費很多的時間。有些人幾生幾世都是一直卡在這裡,抓著知者讓它不動,好處是看不到煩惱生起了,這是構建了一個心的[現象],就是如如不動,這是修行人[構建的境界],將看不到三實相。我們要看到這個心呈現三實相,呈現無常、苦和無我。如果我們一直抓著知者,好像它是恆常的,就像那些隱士們覺得心是真我,恆久不變,但是佛陀的教導是心是無常的,沒有一個真正的我。要慢慢地修行,真正地看到佛陀的教導,才可以真正地離苦。你還在打壓,看到嗎?還在打壓自己,不要控制自己成一本正經的,我們一旦進去控制,就在干涉這些[現象]了。比如,心是緊張時,我們去打壓它,我們就看不到真相了。所以不用去對治它,才能夠看到真相。

☘️ 學員2:請隆波幫選擇一個禪法後,去念誦佛陀佛陀,感覺念誦就會比較累。

隆波:那是因為你在控制心。唸誦佛陀佛陀時,要玩一樣地去念,就像唱歌一樣,就像玩一樣,這樣不會累到哪裡去。我們不是唱別的東西,而是輕鬆去唱佛陀佛陀,就像玩一樣地,佛陀、佛陀。心慢慢寧靜下來後,就會念得比較慢。

隆波李教導的是,一開始吸氣念佛、呼氣念陀,數一;吸氣念佛、呼氣念陀,數二,慢慢數數,數上去。心一旦寧靜之後,數數就消失

了,只剩下吸氣念佛、呼氣念陀。更加寧靜之後,佛陀就消失了,剩下呼氣吸氣,接下來呼氣吸氣也消失了只剩下光,所以慢慢寧靜,慢慢細膩。

一開始可以佛陀佛陀快一點,但是不要期待寧靜,玩一樣地去唸誦就可以了。因為「佛陀」這個詞是一個念頭,如果我們不去想佛陀的話,心就會去想別的內容,所以帶領心去想佛陀比較好。如果不喜歡佛陀這個詞,你有女朋友嗎?唸誦女朋友的名字也可以。這不是開玩笑,以前隆布蒲長老讓弟子可以去唸誦自己女朋友的名字,但是心有貪要知道心有貪。這樣修也可以,就不會累了,為什麼呢?因為心喜歡這個名字,這是奢摩他的原則。不斷地去知道自己的心,然後就會自動進入到毘婆舍那的修行。…

隆波說:證悟了初果之後,自己會知道的,但是有些初果聖者在證悟的時候,並不知道自己進入初果了,但是他會看到已經沒有一個「我」了。「初果聖者」這只是一個世俗的界定而已,真正的[狀況]是已經沒有「我」存在了。…當智慧生起時候,只是一剎那,不會很長;如果很長的話,這只是思維而已。我們要的是當下。當下正在懷疑,要知道懷疑。剛剛前個[現象]已經是過去式了,不用再去對它有興趣,我們要跟當下在一起。修行取決於你當下有沒有覺性,坐在哪裡、用什麼姿勢,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沒有覺性,覺性一定不能缺失。如果某段時間你沒有在覺知自己,那稱之為心已經睡著了,心已經從修行裡掉出來了,所以要讓自己的覺性濃度更高一點,心就不會掉出來。隆波從很小的時候開始修行,開始觀呼吸,而後呼吸變成光,有的只是光而已。接下來全部放掉之後,只剩下心,但是從來沒有缺失過覺性,覺性始終都是有的,這樣才可以。如果沒有覺性,然後模糊糊地睡著了,這個不行。但是如果真的睡著,沒有辦法禁止了,因為你睡眠不足,那就去睡吧。

☘️ 學員3:修習七、八年了,但是最近三年一直在照顧媽媽,就沒有時間修行了。

隆波:當我們生命中有問題,這是修行的好時間。照顧自己的媽媽,這時修行非常好,比如,及時知道自己心裡的變化。有些時候,事一忙就完全沒有覺性,但是沒有覺性是覺性自己的事情,我們仍要繼續地去訓練。妳練習得還不錯。心情緊張,要知道緊張。只是妳還努力地對治,不希望自己緊張,所以在控制,心很緊,感覺到嗎?心有點鬱悶,感覺到嗎?如果心裡有沈重感,這個一定是在打壓。…感覺到嗎?什麼在點頭?什麼東西在搖頭?這個身體在點頭,身體在搖頭,看到嗎?妳可以先去觀身體的動,看身體動來動去,心是觀者,身體在點頭,這樣去看,身體在搖頭,身體在舉麥克風,身體動來動去,舒舒服服地去看,不用擔心,就這樣去練。

隆波說:妳還在緊盯,妳比較適合先去觀身,事實上妳是非常喜歡身體的,非常愛美的,所以先從觀身開始,感覺到嗎?妳覺得自己很漂亮,先去看自己的身體,身體笑時要知道,看身體動就好像看別人一樣,然後心就會有力量,接下來就可以去觀心。妳現在沒有辦法觀心,因為太散亂了,先從觀身開始。晚上的時候,妳可以看到身體躺著在呼吸,心是觀者。妳現在還沒有辦法去觀心,因為心太散亂了。妳動動手指,就這樣去觀,然後慢慢就可以抵達心了。修行不用去問太多的人,問太多人讓心容易散亂。問很多問題,這個隆波不喜歡。有時候我們修行蠻好的,然後去問別人,別人不明白,有可能導致我們的修行流產了,這是有可能的。

☘️ 學員4:請隆波選擇一個禪法。

隆波:當我們修行的時候,不需要有太多的禪法。如果同時修太多的禪法,心會有非常多的負擔,你可以選擇唸誦佛陀。…你就用唸誦的方法,去知道自己的心。如果沒有辦法觀心的話,繼續唸誦然後就去觀身,身體動來動去,要去知道。這是用唸誦作為一個背景,唸誦之後,心是怎麼樣的要及時地知道,這個是最好的,這樣可以提升,可以直接看到心呈現三實相。阿姜摩訶布瓦長老說,從修行的開始到終結,都是用唸誦佛陀佛陀。但是如果我們不喜歡唸誦佛陀的話,唸誦別的也可以,如隆布蒲長老說,唸誦女朋友的名字,原則是一樣,因為唸誦只是念頭而已。

如果心鬱悶的話,是沒有辦法修習[定]的。但是心有快樂,並不是指非常誇張的快樂,而是指自然而普通的心,平常普通人的心已經是最好的了,因為心的自然特性,本身是快樂或輕盈的。我們用平常普通的心去修行,不需要把心改造得非常的快樂,不需要讓心造作出快樂。修行的時候,如果還有「想要」,還有鬱悶,這就不行了。

一旦我們的心非常舒服,心就會寧靜。有些人覺得修習[定]之後會有快樂,不知道有快樂才會有[定],這是倒過來的。如果我們生起真正的[定],最初會有快樂,但是慢慢修上去就會變成[捨受]。非常高的[定],只是[捨受]。[定]不是為了獲得快樂,[定]越來越高就會進入到[捨受]。

一旦心慢慢地打開,非常舒暢的心,自然就會有[定]。比如我們去看一本喜歡的書,或者聽隆波講法的CD也可以,我們聽讓自己心有快樂的聲音,然後[定]就會生起。不要把心造作出快樂:現在快樂了,然後去看所緣,這不會寧靜的。

有些人說生命中出現問題,太痛苦了沒辦法觀心。生命中真的有問題,沒有辦法修習[定]時,這該怎麼辦呢?我們選擇個所緣,不迎合[煩惱],但是可以讓心打開的所緣。比如,曾經有一個居士跟隆波說他是個非常鬱悶的人,這段時間沒有寧靜,沒有快樂。隆波就問他:你喜歡做什麼呢?他說他喜歡唱歌。那你就先去唱歌吧。唱歌之後心就舒服,心舒服之後再去修行。隆波是居士的時候,工作非常繁重,心也非常鬱悶,同樣沒辦法修習[定]。隆波就去看兒童的卡通書,看了後笑,心打開後就可以舒舒服服地修行,可以有這個善巧方便。這取決於我們喜歡什麼,但是不誘發[煩惱]的。比如我們看日本的成人漫畫,這就不行了;如果這樣讓心快樂的話,這個心是不會寧靜的,因為已經誘發[煩惱]了。若看兒童的卡通書,這個很好。

☘️ 學員5:修慈心禪是不是要去想慈心(Metta,梅達)的內容?

隆波:事實上,隆波不教在唸誦的時候想著不同的內容,得到的結果是不一樣的…。隆波教導的是,你可以只念誦梅達、梅達這個詞作背景,[心一跑掉就隨著知道]。如果覺得太短,可以念誦再長一點,那是巴利文的,是另外一個祖師大德教導的,是有節奏感的。唸誦這個之後,就好像心裡一直在唱歌一樣。

☘️ 學員6:睡不著覺,想要去看醫生治療身體。

隆波:比如睡覺的時候,可以一邊睡一邊唸誦[佛陀]。唸誦後如果睡著就睡著了,如果沒有睡著就獲得了福報。唸誦之後如果很舒服,馬上就會睡著。但是如果唸誦的時候,心裡一直想著:「什麼時候可以睡著?什麼時候可以睡著?」那麼心會鬱悶就睡不著了,因為[定]和睡眠狀態的心是非常相似的,不要非常刻意地去做,要舒舒服服地去做,就像玩一樣地去唸誦,不一會兒就會睡著了。

隆波說:你經行的時候,肯定是太過鬱悶了,一定要像玩一樣地走,邊走邊看花花草草,心舒服一點,這樣更好。如果經行時要有一定的動作(姿勢)才可以,這更加鬱悶了。不要讓自己鬱悶,有很多東西
(姿勢)要觀照的話,你會更加鬱悶的。你先去觀這個花花草草,然後心有快樂,知道有快樂,這個才是觀心。去尋找讓心有快樂的所緣,然後再慢慢去看自己的感受,這樣看就可以了。不要讓自己鬱悶,經行的時候有鬱悶,這個不好。

☘️ 學員7:請隆波評一下狀況。

隆波:妳的心比之前好多了,看得出來嗎?心更加有力量了,心是知者和觀者,很好!繼續去練,不要貪心。已經在開發智慧了,感覺到嗎?看到嗎?妳這個身體不是我,妳有時候可以看得到。智慧是一段時間、一段時間生起的,不是一整天都生起的。看到嗎?心是無常的,一直在變化,如果可以分離出感受,就去分離,如果沒有辦法分離就不要故意去分離。小心不要散亂,過於散亂時,偶爾也要修習奢摩他,現在可以去修習奢摩他了,如果把奢摩他扔掉,心就會散亂很久。

(完結)


【註解】
(1)七十二種真實法:18真實色、52心所法,1心、1涅槃。
(2)二十八色的二分法:18真實色(完成色,它們以業,心,時節,或食為因而生起)以及10非真實色(非完成色)。
◎18真實色(完成色):
四大種:地界、水界、火界、風界
五淨色:眼淨色,耳淨色,鼻淨色,舌淨色,身淨色。
四境色:顏色,聲,香,味。[觸則歸大種:地界、火界、風界]餘五色:1食素1命根色1心處色1女性色1男性色。
◎十種非真實色:空界、身表、語表、輕快性、柔軟性、適業性、色積集、色相續性、色老性、色無常性。


編者序

本文是從隆波帕默的開示錄音帶中,選出由阿紫女士口譯的八講,整理成文並標出標題,提供給初學者參考,一方面了解隆波的禪法並隨著實踐,一方面將功德回向給阿紫女士。整理者特別感謝以往默默付出心力將隆波的開示錄音並傳譯的諸法友們。

為了便於初學者容易理解,此處將「境界」,校成「現象」(指身心現象,名法和色法)。「法印」,校成「實相」(指無常、苦、無我)。區分「定」和「禪定」二詞:定,泛指各種定,包含近行定、剎那定、安止定。禪定,特指安止定,有四禪八定。

另外,傳統上,「奢摩他」和「毗婆舍那」翻譯成「止」和「觀」,近期有將奢摩他翻成「止禪」或「寂止」,毗婆舍那翻成「觀禪」或「內觀」。翻成「內觀」是強調要往內觀照自己的身和心,而且要洞見身心內在的實相是無常、苦、無我,不是只看到外面的表象。

整理中若有錯誤之處,敬請各界指教,將隨時改正;若有不清之處,請回到隆波原先泰文的開示為準。

願正法久住!

大溪內觀教育禪林
內觀教育基金會
2021.04.20


完整開示音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