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波帕默尊者
Luangpor Pramote Pamojjo
2018年08月04日A
泰國解脫園寺
同聲翻譯|阿紫
整理|大溪內觀教育禪林
寂止和內觀
如果明白了修習的原則,就會明白修行其實並不難。隆波小的時候,並不知道修行的[原則],只知道修習奢摩他(寂止),想著:「久久寧靜(定)之後,智慧就會生起了!」然而[修定]22年,智慧都沒有生起,直到在蘇林府碰到隆布敦長老,才明白要怎樣開發智慧,而不是讓心寧靜,讓心如如不動。所以,我們要知道訓練自己的心有兩項工作,第一項稱之為奢摩他的修行(寂止),另外一項稱之為毗婆舍那的修行(內觀)。奢摩他的修行是有意義的,但是毗婆舍那的修行則是必需的。有意義和必需是不一樣的。如果缺少了毗婆舍那的修行,那就已經不是佛教了。奢摩他的修行是非常有意義的,在佛陀之前就已經有人訓練讓心寧靜了,如果沒有佛陀的證悟,就不會有人來教導毗婆舍那的修行。所以我們一定要學習[毗婆舍那],若不明白,我們只修習奢摩他,還以為是在修習毗婆舍那。在泰國有很多稱之為毗婆舍那的課程,但是真的動手修行之後都變成了奢摩他,並不是毗婆舍那,只是名字叫毗婆舍那而已。區別在哪裡呢?奢摩他修習之後非常好,修習奢摩他後會有快樂、有力量,這是做好了準備,可以去開發智慧,這是修習正確的奢摩他之後的結果。如果修習了錯誤的奢摩他,是不會開發智慧的。
邪定和正定
奢摩他有兩種,一種是邪定,並沒有伴隨智慧,並沒有伴隨覺性。另外一種是正定,是伴隨著覺性和智慧的。當我們學習的時候,我們要學習好的[定],如果沒有正確的[定],沒有正定,是沒有辦法開發智慧的。正定是好的[定],它是生起智慧的近因。這個近因就是,修習正確的[定]之後,就可以去開發智慧,但是如果是邪定、不好的[定],幾生幾世去修的話,都不會讓智慧生起的。
隆波開始修習[定],從七歲就開始跟隨隆波李長老(1907-1961)學習,他教導的是觀呼吸(安般念):呼氣唸佛、吸氣唸陀,然後數一。呼氣唸佛、吸氣唸陀,然後數二,如此慢慢的數上去,從一數到十,再從十數到一。
但是隆波不喜歡這樣數數,隆波是數一二三四,一直數到一百,其實[效果]是一樣的。當時學習的比較少,因為離祖師大德比較遠(隆波李長老二年後就往生了),只能靠自己訓練觀呼吸,心寧靜之後,不再數數,只剩下呼氣唸佛、吸氣唸陀;更加寧靜之後,不再唸誦佛陀,只剩下覺知呼吸,心更加寧靜之後,呼吸消失了,就變成了光,光非常明亮,但是不知道修行的原則,所以心就跑到光裡面去,如果你想要看到什麼,就好像在用手電筒,光照到哪裡,就可以跑到哪裡去,但是這是心往外送的邪定,因為沒有覺性,沒有辦法覺知身、覺知心,這是不行的,只是玩而已。玩一段時間後,隆波害怕跑出去後看到鬼,所以努力不讓心再跑出去。心寧靜後就覺知自己,心一旦要跑出去,就及時知道心往外跑了,不讓心往外跑,非常小心,不讓心跟著這個光跑出去。慢慢訓練後,就得到了知者的心、安住的心,沒有跑出去,因為心跑了知道,心跑了知道。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這樣訓練,然後心就安住起來,心成為知者、覺醒者、喜悅者。
所謂好的[定],就是心安住的[定],心和自己在一起的[定],沒有迷失,沒有跑掉。但是一般人們修習的[定],百分之百都是邪定,就是心跑出去的[定]。我們測試一下,比如我們觀呼吸,去觀呼吸,呼吸、呼吸,去覺知呼吸,感覺到了嗎?心跑到呼吸上了,一開始是跑到氣息上面,接下來就跑到別的地方去了。感覺到了嗎?現在都已經跑到別的地方去了,心跑掉了,沒有真正的[定];或是跑去跟呼吸緊緊的在一起(緊盯),這個有[定],但是是邪定,心已經跑出去了,心沒有安住。
佛陀教導的[定],並不是一味的寧靜,佛陀所教導的[定],心是安住的,並沒有跑掉,同時是沒有去控制的。如果控制心不讓心跑,這個同樣行不通,因為心被[煩惱]控制。生起[定]時,並不意味著心中一定是善法;心有[煩惱]時,心同樣是可以有[定],[例如獵人專心射鳥時]。…所以我們要訓練,得到正確的[定],得到好的[定],就是心安住的[定],變成知者、覺醒者、喜悅者。如果我們沒有這樣安住型的[定],我們就沒有辦法開發智慧,沒有辦法真正的修習毗婆舍那。
那些參加毗婆舍那課程的人,去看腹部的升降時,如果心跑到腹部[緊盯],這是邪定。或者身體經行時,如果心跟腳在一起,心跑到腳上[緊盯],這個同樣也是邪定。邪定是不會讓智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