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波帕默尊者
Luangpor Pramote Pamojjo
2019年08月24日
泰國解脫園寺
同聲翻譯|坤能
整理|大溪內觀教育禪林
離苦和滅苦
以前隆波經常去清邁,去頂禮隆布信長老(1909-1992),後來一段時間則去講法。清邁這個城市裡的道場是很多的。有的人會很困擾,不知該向誰學法,因為有各種各樣的模式,很繁瑣、很複雜。其實學習什麼模式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牢牢抓住修行的核心,如果修行的核心不穩固,即便是跟隆波學法也是會走偏的。修行是有目地的,是為了離苦。起步的階段是為了在心裡離苦,在死之前就已經離苦,也就是苦只在身體上存在,但是它抵達不了心。心已經擺脫了[感覺的苦]。感覺的苦不是心,心只是自然的感知,它完全[從感覺的苦]分離、抽離的,它是[真的]離苦。這麼說,大家聽了也許發懵,簡單一點的說,修行的目的是為了徹底的滅苦,這是最高的目標,我們達到苦的徹底止息,也就是達到阿羅漢死時的涅槃,稱之為「無餘涅槃」。我們在活著的時候就離苦,[稱之為有餘涅槃]。離苦和滅苦是不同的。滅苦的意思是,五蘊徹底的熄滅,因為五蘊本身就是苦。離苦的意思是,五蘊還在、人還活著,但是心中再也沒有任何的苦,心跟五蘊沒有任何的藕斷絲連。心之所以會藕斷絲連是為什麼呢?因為有欲望、有想要。有欲望、有想要,就是「集諦」,也就是苦因:苦生起的原因。我們現在已經知道,修行的目標是先徹底的離苦成為阿羅漢[此為有餘涅槃],但證到阿羅漢後不是立馬就死,只有一些是證到後馬上就死[進入無餘涅槃]。我們[修行]一定要先能夠離苦。
苦來自想要和欲望
苦是源於什麼?剛才已經講過了,苦是源於想要,源於欲望。我們想要的事物,為什麼會為我們帶來苦?因為所有我們想要的事物,是那些我們還沒有的事物,是我們還沒有的:我們想不老,不老是沒有的;想不生病,不生病是沒有的;想要不死,不死是不存在的。又如我們想得到最新的手機,如果我們有了,我們就不會有想要。我們會想要那些不存在的事物,這個是很自然的。我們想漂亮,想有雙眼皮,因為我們只有單眼皮,如果我們有雙眼皮,我們就不會想要,除非你是想要三層的眼皮,跟一般的人不一樣,人老了之後就會有,但是它不是在上面,它跑到眼皮下,有好幾層。我們想要有漂亮的老婆,因為我們沒有老婆,或者我們的老婆不漂亮。如果我們的老婆是環球小姐,是全世界最美的,我們就不會有想要。所有一切我們想要的事物,全部都是我們沒有的,這個就是問題之所在。
佛陀教導我們要接受事實:身的實相、心的實相、生命的實相。如果心願意接受實相,就不會有想要。所有的欲望、所有的想要,全部都是幼稚、不懂事。比如,我們想不老,這個是不懂事。我們想長壽,[有誰想快一點死的?那是失戀的人。]假設過了20年,就老了20歲[少了20歲]。佛陀教導我們來了解身心的實相,如果我們了解身心的實相,就不會生起那些幼稚的欲望。
三種欲望:三愛
欲望有三種形式。對於沒有的事物,我們想得到、想獲得,這個稱作「欲愛」。我們已經得到事物了,如果我們很滿意,我們想要它一直跟我們待在一起,這個是不可能的;想要它一直跟我們在一起,[這稱作有愛]:例如我們有孩子,泰國人喜歡孩子永遠長不大,可以跟在一起,有了孫子也想繼續養,想要子孫一直跟在一起,那是不可能的。有時候兩人結婚,愛到海枯石爛,想要永遠在一起,但一人死掉就分離了,不可能永遠在一起的。我們想得到的事物,並不是真的存在的。我們還沒有的時候,想要有、想獲得,我們就會苦,因為還沒有得到。我們得到後,就想讓它一直待在一起,我們就會苦,因為它不可能一直跟我們在一起。沒有什麼東西可以一直跟我們在一起,包括我們的身體,也無法一直跟我們在一起,它只是臨時跟我們在一起而已。
還有另外一種想要,就是想要讓它快點消失、快點滅去,[這稱作無有愛]:我們碰到了苦,或者我們碰到了不喜歡的東西,我們希望它快點離開。比如,我們這寺廟附近有個養雞場,熱天的時候還沒有關係,如果是冬天,風會從那邊吹過來,把雞糞的味道飄過來,我們想聞不到雞糞的味道,是不可能的,因為養雞場就在那裡,風剛好就從那個地方吹過來,味道都會傳過來的,我們想要沒有這個氣味,是不可能的。
總之,第一個是想獲得、想得到、想成為;第二個是想一直待在一起;第三個是希望它快點消失。這三種想要,全部都是做夢,都是不真實的存在。我們想得到現在沒有的事物,並想讓它一直待在一起,這是愚蠢,因為沒有什麼東西可以一直跟我們待在一起。想讓它[不喜歡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