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法談|為了開發智慧而準備好心 ——隆波帕默尊者

隆波帕默尊者

Luangpor Pramote Pamojjo

2018年12月01日

泰國解脫園寺

同聲翻譯|坤能

整理|大溪內觀教育禪林



大善心

我們修行最難的就是,把心準備好開發智慧。在開發智慧之前,一定要先訓練心。準備好能夠開發智慧的心,它是大善心【註】,包括伴隨著智慧,它是自行生起的,是自動自發的,因此並不是我們可以隨心所製造出來的。這樣的心是輕鬆的、柔軟的,它是靈敏的,而且是精進於覺知所緣,不會懶惰。在覺知所緣的時候是老老實實的,不會進去干預[所緣],是沒有貪的,知道的時候沒有想要,沒有瞋心,不會排斥,沒有散亂,沒有痴,是好品質的心。可以用來開發智慧的心的特質很多,我們一定要去訓練。

心的參照物

最重要的是,修行一種我們習慣的禪法,[例如]禮佛念經,唸誦佛陀、佛陀,唸誦別的也可以,觀呼吸也可以,或是經行,身體動來動去。修行任何一種禪法:憶念佛陀、憶念佛法、憶念高僧大德,憶念身體,憶念布施,憶念戒,為心找一個臨時的家。一旦心有了臨時的家,我們的訓練並不是為了讓心寧靜於所緣,比如唸佛陀、佛陀,我們是用佛陀作為參照物來觀察心。唸佛陀、佛陀時,一旦心離開了佛陀,我們有覺性地知道[心跑掉了]。為什麼一定要有這一個參照對象?因為我們直接去觀心的話,我們看不見、看不出來心不停的動盪變化,因為心是無形無相的,沒有具體的實體,我們要看心的跑來跑去,是看不了、看不出來的,一定要有一個背景來看待。

比如,我們來看這個月亮,知道它移動位置,不在同樣的一個地方,是因為有背景,也就是有星星,今天跟這個星星在一起,下一天跟另外星星在一起,有背景讓我們看到這個月亮有變換地方,或者太陽跟這行星,整個世間有一個參照點,世間有邊緣,我們看到它不停77的動,從世界的一邊跑到另外一邊,我們感覺到月亮和太陽它們有移動。如果我們在宇宙的虛空裡面,沒有星星,什麼東西都沒有,即使我們動得多麽快,我們感覺不到在動,因為沒有參照對象。

這個心也是同樣的,我們想看到心的移動,一定要有一個參照點。我們跟佛陀、佛陀在一起,然後一旦心離開了佛陀,我們隨著就知道:心離開佛陀了,跑到別的地方去了。或者,我跟呼吸在一起,一旦心離開了呼吸,我們隨著就知道:心已經跑掉了。這個心自身是無形無相的,沒有具體的形象實體,只有當有背景的時候,我們就能夠看到它的變化。這個背景,其實就是我們所訓練的禪法的禪修所緣。

因此我們唸佛陀,並不是為了要寧靜於佛陀,觀呼吸並不是為了讓心寧靜於呼吸。我們唸佛陀,是為了在心離開佛陀的時候,能及時地知道。觀呼吸是為了在心一旦有運動變化的時候,能及時知道:心離開了呼吸,去想別的事情了。或者有時跑到呼吸上面,同樣都是在跑動;觀呼吸的時候,心跑到呼吸上,這個也是跑動。因此,在觀呼吸之前,我們的心要[像]平常普通人的心,平常普通的狀態,然後用這心輕鬆自在地看著身體呼吸,一旦心跑去想[別的事情],要及時地知道;心泡在呼吸裡,也要及時知道。這麼不斷地訓練,心能夠記得這個動盪的[現象],接下來,一旦稍微有一點動盪,覺性會自行生起。覺性源自於心能牢牢地記得這些[現象]。比如我們唸佛陀、佛陀,或者我們觀呼吸時,一旦心跑去想別的事情,或者跑去看,看到有人走過來,轉去看他,心跑到別的人身上,[覺性會自行生起而及時]知道。跑去想,知道。跑去看,知道。跑去聽,知道。心跳進去跟禪修所緣在一起也知道。

3.〈訓練心在身內跑動〉

有的人觀腹部升降時,心跑到腹部,然後一起浸泡到腹部一動不動,那個僅僅只是獲得寧靜,不可能開發智慧,因為這個心一直呆滯、寧靜,不動在那個地方,就是舒服而已。或者,觀呼吸後,心跑到呼吸上,呆滯地跟呼吸在一起,跟呼吸在一起雖有快樂,但無法開發智慧。最重要的是,我們要訓練心,讓它準備好,開發智慧。也就是說一定要及時地知道心。禪修所緣僅僅只是一個參照物,用來觀察心,及時地知道心去哪裡了。

修行什麼禪法都可以,但是要觀察心。比如身至念,觀三十二分身,觀骨頭、牙齒等,只是為了讓心寧靜而已。但是,我們觀頭髮、皮膚,要及時知道[心的跑動]。例如,每一個人都有頭髮,多少都沒有關係,大家讓心來到頭髮上面,想著自己的頭髮。心去到頭髮上面了嗎?而後試著換地方,來到眉毛。繼續換,來到肩膀,哪一個肩膀都可以。再試著換到手肘。試著換到手掌,移到[胸口,(不要移到小腹部,見後面說明)]。好,大家讓心回來聽法。大概能觀察得到嗎?心可以跑動:關注哪裡,心就跑到哪裡,只要一想到什麼,心就到那個地方生起了,只要對什麼有興趣,就會跑到那個地方去。但是我們這訓練,並不是為了讓心跑來跑去,是訓練我們在心跑動的時候,馬上可以看得到[心的跑動]。如果我們看不出心可以跑動,就可以這麼去訓練,在我們身體裡不停地跑來跑去,不要跑到別的地方去,別跑到去看天神、鬼,那是浪費時間。就在我們身體裡面跑,上上下下的去換[位置],接下來心往哪裡跑,馬上就看得到。然後,我們唸誦佛陀、佛陀,或者是觀呼吸時,心跑到哪裡,我們就能及時地知道它。

多多的訓練,心跑了知道。心跑了知道,接下來心能夠記得跑動的狀態,就是剛剛隆波帶大家刻意地去跑動,否則它偷偷地跑時,我們就看不見。我們刻意地跑動,跑來跑去,去到哪裡我們都知道,讓心能夠記得跑動的狀態,其後一旦跑動,覺性會自行生起。覺性源自於心能夠牢牢地記得那些[現象]。在覺性生起的一瞬間,沒有干預心,沒有打壓心,只是覺知:心到哪裡了。當下心就會醒過來,心就會變成覺醒者、喜悅者。

選一禪法來覺知心

因此當我們會看心的運動變化之後,就去修行一種禪法:唸誦佛陀也可以、觀呼吸也可以,什麼都行,選擇一種禪法做為一個背景,是為了及時地不斷地知道心。但別緊盯心,讓心運動變化了,才去及時地知道,別一直守護它。若是整天唸誦佛陀、佛陀時,一直緊盯著心,這樣是不好用的。觀呼吸時,緊盯著心,這個也不好用。要像玩一樣的去覺知,輕鬆自在地覺知,快樂地去覺知,讓心可以運動變化,可以自由地變化,只是心動了之後,我們要及時地知道。

修行人跟沒有修行的人,只有一點點差別。沒有修行的人,他們的心一直處在運動變化之中,一會兒迷失去看,一會兒迷失去聽,一會兒迷失去想;修行人也是一樣讓心運動變化,但是知道心去看了、知道心去聽了、知道心去想了,跟沒有修行的人只有這一差別,就是有覺性地及時知道自己的心,但是放任心去工作[運動變化],跟那些沒有修行的人一樣。

沒有修行的人,一會兒心跑去看,一會兒跑去聽,一會兒跑去聞,一會兒跑去嚐,一會兒跑去觸,一會兒跑去自己心裡想事情,[修行的人]也是同樣的。[但是]在正常的生活中,心跑到眼根,我們跟沒有修行的人不同的區別是,及時地知道:「心跑到眼根了」。一般的人,心跑到眼根從來沒有知道過[心跑到眼根了],心跑到念頭的世界裡面,也從來沒有知道過[心跑到念頭了]。我們要訓練常常地知道、常常地知道,知道了會得到什麼?知道心跑掉的一剎那,心就不跑,而且是在沒有刻意地情況下,心就會變成知者。在沒有刻意地情況下,心就會變成知者,它是自行變成知者的,這才是非常有力量的善心。

生起定和知者的心

我們開始訓練觀呼吸時,觀不到動來動去的心,我們就刻意地帶心跑到頭髮、耳朵、鼻子,一直從頭到腳、腳到頭,不停地去訓練。當我們可以看得出心去哪裡了,我們就開始修行一種禪法,現在我們放任心去工作,心跑去頭髮等,及時地知道。我們沒有這麼刻意地訓練的話,或者沒有看這個三十二分身的話,絕大部分,心往往就會往外跑,它不回來看自己的三十二分身,他只會去看別人,看別人的皮膚,看別人的頭髮,看別人的肉,所關注的是往外面的關注,因此我們在真實的生活中,我們的心就會跑很遠。我們這個訓練,要近一點跑,就在自己身上跑。

在四念處裡面,法有遠處的法和近處的法。近處的法就是在身體裡面跑來跑去,這個訓練,讓心在身體裡面跑動,知道可以看得出心的跑動是什麼樣子。然後在真實的生活中,心跑去看知道、心跑去聽知道、心跑去想知道,常常的去知道。接下來,一旦心跑動,我們就及時地知道心的跑動。比如心跑去想,及時地知道心跑去想了。跑去想的心是散亂的心,它就會馬上滅去,因為我們已經有了覺性,散亂的心就會馬上滅去,就會生起知者的心。知者的心是具有好的[定]的心。大家聽了也許會發懵:我根本沒有訓練[定],為什麼隆波說我有[定]啊?這個不是長的定[是剎那定],當我們及時地知道心散亂,也就是心跑掉時,散亂的心就會滅掉,就會生起[定]。只是如此的簡單:什麼時候不散亂,什麼時候就會有[定]。

有的人有疑問:貪時會有[定]嗎?好的[定]不會有貪。壞的[定]會有貪。生起貪之前,一定先有散亂、先有痴。

我們及時地知道心的跑掉,及時地知道心有痴。無論哪個煩惱生起,永遠都會有痴[散亂]相伴隨,我們直接知道根源,心跑了馬上知道,心跑了馬上知道,其他的煩惱是沒有機會生起的,貪、瞋是不可能生起的。

如果能夠及時地知道痴[散亂],心跑了馬上知道,如此多多地訓練,我們的戒就會圓滿,因為煩惱沒有生起。煩惱沒有生起,保證不可能破戒,持戒就變成非常容易的事情,有覺性去呵護心,戒會自動自發地生起。

一旦心跑了知道,心就會停止跑,而且在沒有刻意地情況下,就會自動自發地生起[定],心變成知者、覺醒者、喜悅者,會自動地生起,這就是我們訓練得到知者的心的方法。

得到智慧

接下來,心再跑,再一次知道[成為知者],心跑了知道,心覺知也知道,我們會得到智慧:看到跑動的心是無常的,心一旦跑掉我們及時地知道,跑動的心就會滅掉,生起了知者的心。我們並沒有呵護知者的心,並沒有緊盯,它也是無常的,它一會又跑去想了,又跑掉了。一旦跑了我們有覺性及時地知道跑了,這個跑掉的心會滅掉,就會生起知者的心,這個跑掉的心與知者的心,會不停地交替進行,一直在交替進行,一會兒迷失,一會兒知道。迷了知道、迷了知道,一定是先迷才知道,迷了知道、迷了知道。別一開始就覺知,如果一開始覺知不迷失的話,就變成緊盯心了。要迷了知道、迷了知道。就好像佛陀教導的一樣,一開始是煩惱:「心有貪知道心有貪,心無貪知道心無貪,心有瞋知道心有瞋,心無瞋知道心無瞋。」一開始是煩惱,「心有痴」也就是心迷失,「心散亂知道心散亂」,心沒有迷,知道心沒有迷,這個心迷了知道、迷了知道,就會生起沒有迷的心。我們就完全按照佛陀的開示,這個一模一樣的,不可能有任何的偏差。心散亂、心迷失,及時地知道,及時地知道迷失的心,不迷失的心就會生起,就只是這個而已。常常地看到,我們就會知道迷失的心是無常的,知者的心也是無常的,迷失的心也不是我,它是自行迷失的,知者的心也不是我,我們並沒有刻意地要覺知,它會自行地覺知,因為覺性已經開始運作了,這個就是智慧。

因此我們修行一種禪法,之後看到心的跑動,跑了知道、跑了知道,我們就會得到覺性,得到戒、得到[定]、得到智慧,就全部圓滿了,就只是心跑了知道,心跑了知道,就是這個而已。隆波不是開玩笑,隆波真的就是這樣子修過來的,就是這麼訓練過來的。

隆波見到隆布敦長老的時候,最開始不會修,長老說:「觀心」。隆波就去守護心,不讓它動。長老說:「修錯了,這是干預心的狀態,干預心的運作狀態。心的自然狀態是想、演繹、造作,但是你讓心不想、不演繹、不造作,就只是覺知自己,這個是在干預心的狀態。」

放任心去工作,正常的去工作,心一會兒看、一會兒聽、一會兒想,只是它跑去看,我們要及時地知道,跑去聽我們及時地知道,跑去想及時地知道,接下來只要一動,只要一跑,只要稍微一動盪,馬上就覺知,動盪馬上覺知了,不用害怕會破戒,這個肯定不可能破戒,因為煩惱控制不了我們的心,覺性在心裡面已經圓滿了。隆波出家後約兩年七個月的時候,一月份(2003年1月,51歲)時,不停地修行,隆波看自己的煩惱還有,還有煩惱,還鬥不過它,清除不了無明,不知道怎麼清除。精進也更精進不了,覺性已經自動自發,[定]已經自動自發,智慧自動自發,全都是自動自發的。動,馬上看見。想要比這個更多不可能做到。一定要訓練到這種程度,覺性、戒、[定]、智慧、全是自動自發的。不停地訓練,然後,第三個結夏安居的時候,三個戒臘已經過了,[終於有了突破]。

固定形式與日常生活的修行

如果希望真的離苦,每天都要演練:

要用心的先持五戒,接下來就是訓練自己的心,每一天安排一點時間出來,如果認真的話,就從半個小時開始,如果想迎合一下煩惱,跟世間在一起不會太苦的活著,就從15分鐘開始,更多時間就會氣餒。十五分鐘做什麼?禮佛[唸經]大概2、3分鐘,而後修行,用唸經修行也可以,不用練很久,唸佛陀佛陀就是唸經,然後及時地知道心,心跑去哪裡知道,心跑去哪裡知道,不斷的去知道。

如果不知道心往哪裡跑,就帶它跑,頭髮、皮膚,這裡、那裡,在身體不停地移動,直到非常地嫻熟:現在心去這裡了,現在心去這裡了,心到這裡來了,心到這裡來了,但是別去那個小腹部,否則很容易有貪,別在中間這一段,可以到那個膝蓋,這個腳也可以,上上下下的移動,不要往身外跑。

一旦嫺熟後,就不用刻意地跑,心會自己跑,然後我們就跟禪修所緣在一起,唸佛陀佛陀,心跑了知道,心跑了知道,心跑去想也知道,絕大部分我們在固定修行的時候,它不太會去別地方,只會跑去想,或是跑到禪修所緣上面去,就只這些,不會跑去看、不會去聽、不會去嚐什麼東西,因為在我們自己的禪堂裡面,外境都是常見的,我們不會關注要看什麼。如果去別的地方坐著,會關注:有蛇會來嗎?壁虎會來嗎?看到蛇、壁虎來了,這個心會很動盪不安。但是在我們固定地方修行的時候,六個根門可以只剩下身和心。有時候我們打坐的時候身體熱,然後汗流出來,或者打坐了之後酸,然後心裡面忐忑不安,心就變給我們看了。坐著就去觀身,身體發生什麼,最後也會進到心,或者是心寧靜、心有快樂、心非常的入迷。很多的修行人,會出現這個入迷的狀況,做給你們看,誰看得出來嗎?非常舒服。一定要加強覺性,一定要把[入迷]推倒!打坐一定要覺知自己,不要迷迷糊糊的,沒有覺性,那個不行,不要!一定要覺知我們的心跑去哪裡。

在固定形式修行的時候,會跑到身體,這裡痛那裡酸,這裡熱那裡熱,絕大部分都會往心裡面跑,跑去想別的事情,有時候會跳進去,在心裡面有動盪,有可能跑去想別的事情,有可能跑去觀禪修的所緣,都要及時地知道。如果觀呼吸的話,心會跳到呼吸,跑到身體上,因此在固定形式裡面修行的時候,只會跑到身跟心。

但是在真實的日常生活中,會跑到六個根門,眼、耳、鼻、舌、身、心,因此,在真的舞台上面去戰鬥的話,一定要先把自己訓練到嫻熟,跑到身也知道、跑到心也知道,跑去想、演繹、造作,及時地知道,如此訓練。接下來,在日常生活中開始訓練我們的心,最難的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修行,因為心是在六根門運作的,跑到眼、耳、鼻、舌、身和心。在固定形式修行,只是兩個根門,也就是身跟心。在固定形式修行,可以幫助我們越來越嫻熟,心跑到哪裡就看到,不阻止它跑,跑了知道、跑了知道。早年隆波在外面的時候,眼、耳、鼻、舌、身、心接觸,心怎麼跑全都看得見,跑了馬上知道,跑了馬上知道。

獲得三等的智慧

最後,會生起初等的智慧,看到心不是我,心是自己跑動的,心不是我,我不存在。次等的智慧就會看到,心有想要、心有執著,心就會苦。心沒有想要,心沒有執著,就沒有苦,這是中等的智慧。接下來就會徹底地看見,有心就會有苦。不論心跑動還是不跑動,心本身就是苦。一定要看到這個,這是最高等的智慧,稱為徹底地看到了苦聖諦,看到了五蘊的真實的實相:五蘊本身就是苦。真正會生起五蘊的其實就是這一顆心。[識緣名色],識就是心,會生起名色,因此五蘊全部是源自於這一顆心,這個心跳進去[執取心],就會生起五蘊。如果我們看到這個心本身就是苦,就再不可能去構建五蘊,沒有理由要去構建,只是一顆心就已經是苦了。如果訓練到這一點,就可以徹底跨越了生死,心就會翻轉,變成「知元素」。這個知元素,有的祖師大德稱之為「不朽的法」、「不朽的元素」。這個講多了就很困難,講的人會很困難,會被人指責是吹牛,聽的人也很困難,會變成邪見。所以佛陀對這一塊不開示很多,阿羅漢的心是什麼樣子的?涅槃是什麼樣子的?不怎麼講,因為一講,人們就會落入兩個極端:一是涅槃之後還剩下恆常的心,另外一類認為涅槃之後就徹底的斷滅空。有的人認為是恆常,有的人認為是斷滅空。凡夫的程度不是斷滅空就是恆常,只認識這兩個極端。大家沒有看到,看到的時候再講。

有時高僧大德們會說「知者不死」,但是這個「知者」不是指「知者的心」。隆波敦長老稱之為「一心」,佛使比丘稱之為「心的本來面目」,前僧王稱之為「識元素」,阿姜摩訶布瓦尊者稱之為「法元素」,隆波貼長老稱之為「意」,隆波布達長老稱之為「意識」。每一個人的稱呼都不一樣,但是他們看到的是同樣的東西、同樣的[對象]。

結語

去修行,持五戒,在固定形式裡面去練習,及時地知道心。修行一種禪法,及時地知道心,心跑了知道。如果還不知道,就帶它去動,然後去知道:它現在跑到身體的哪個部分,刻意地去跑動,這取決於我們的想,只要我們心想到哪裡,心就會在那裡生起。關注在頭髮,心就就會跑到頭髮。一旦我們嫻熟了,心跑動了,就修自己的行,心跑去哪裡要知道。在固定形式修行時,心會跑到身和心;在日常生活中,會跑到六根門,就只是覺知心:心跑到眼根知道,心跑到耳根知道…。知道跑到耳根、眼根…,但別拉迷失的心回來。知道迷失的心,已經是一個新的一顆心了,是不同的一顆,不用呵護,放任它生滅。

以上聽不懂也沒有關係,還有視頻、音頻,可以給大家聽,慢慢去聽,然後去用功。如果明白自己的心,修行就再也不會是什麼困難的事,如果沒有明白自己的心,是不可能有明白法的那一天的。阿姜曼尊者說,得到心就得到法,丟失心就丟掉了法。得到心就得到法,及時地知道心,就是及時地知道法。隆布敦長老曾經開示說,八萬四千個法門,法全部都是源自於佛陀的純淨無染的心,就是全部來自於心。至於大家從心裡面流淌出來的是五蘊,那個不是法,出來的是苦。大家要訓練到,心是法,心是佛陀,心是聖僧,是同樣的一個。慢慢訓練,別嚇一跳,它比我們想的簡單,請容許保留說簡單。難,是因為大家想得太多。要常常知道自己的感覺,及時地知道自己的心,常常及時地知道心。最後就會發現[真的]簡單。

(完結)

【註解】

喜俱智相應無行大善心有34個名法:
1個識(心王)。
7個遍一切心所:觸、作意、受、想、思、一境性、名命根。
6個雜心所:尋、伺、勝解、精進、喜、
19個遍一切美心所:信、念、慚、愧、無貪、無瞋、中捨、身輕安、心輕安、身輕快性、心輕快性、身柔軟性、心柔軟性、身適業性、心適業性、身練達性、心練達性、身正直性、心正直性。
1個無痴心所=慧。

(完結)


編者序

本文是從隆波帕默的開示錄音帶中,選出七講,包含禪修報告,整理成文並標出標題,提供給初學者參考。整理者特別感謝以往默默付出心力將隆波的開示錄音並傳譯的諸法友們。

隆波帕默本身具有豐富的止觀經驗,對今日念頭紛紜的眾生,特別以觀心法門來引導,開示出重要的修行原則,給學習者在生活中培養覺性,生起知者之心,進而如實觀照身心的實相,走向滅苦。這一內觀禪法值得推廣。

為了便於初學者容易理解,此處將「境界」,校成「現象」(指身心現象,名法和色法)。「法印」,校成「實相」(指無常、苦、無我)。區分「定」和「禪定」二詞:定,泛指各種定,包含近行定、剎那定、安止定。禪定,特指安止定,有四禪八定。

另外,傳統上,「奢摩他」和「毗婆舍那」翻譯成「止」和「觀」,近期有將奢摩他翻成「止禪」或「寂止」,毗婆舍那翻成「觀禪」或「內觀」。翻成「內觀」是強調要往內觀照自己的身和心,而且要洞見身心內在的實相是無常、苦、無我,不是只看到外面的表象。

整理中若有錯誤之處,敬請各界指教,將隨時改正;若有不清之處,請回到隆波原先泰文的開示為準。

願正法久住!

大溪內觀教育禪林
內觀教育基金會
2021.04.20


完整開示音頻

完整開示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