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法談|口稱弟子,不如心隨教誨——隆波帕默尊者

波帕默尊者

2025年6月20日|泰國解脫園寺

編譯|靜慮林



一般人喜歡掛牌,標榜自己是那位或這位大德的弟子。這樣流於表面,沒有什麼用處。

佛使尊者曾說過:「若不相信教誨,就別口口聲聲稱自己是弟子。」因此,我們自稱是隆波的弟子,就必須依照高僧大德的教導去落實,我們就必須用心修行。

佛法無法透過攀附高僧大德而學會的,也無法藉由閱讀、聽聞、思維能學到的。我們要能真正理解佛法,必須在高僧大德教導之後,動手去實修。

修行,必須持守戒律,必須培養禪定。訓練心使其安住、有力量。當心安住有力量了,就必須訓練開發智慧。

如果我們不修行,無戒、無定、無慧,即使緊緊依附在高僧大德或隆波身邊,也只是用來對人誇耀,自己屬於有師父的弟子,僅此而已。

初步,要好好持守五戒。沒有戒,禪定就會退失,必須要先立志持戒。

接下來,就致力於訓練發展覺性(sati)。修習某一種業處,然後不斷地及時知道自己的心,任何一種我們擅長的業處都可以。接下來必須觀察自己,看自己擅長哪一種業處。與哪一種業處在一起了,我們的心有快樂,我們就與那個業處在一起。

當我們需要休息,需要讓心具有力量,我們就休息於那個「與它在一起會快樂」的業處上。如果我們跟「能帶來快樂的所緣」在一起,心就不會到處奔馳紛亂,一會兒去尋找這個所緣、一會兒去追逐那個所緣。

那散亂的心,它飢渴於快樂,卻找不著。它跑去看電影、去聽音樂、去沉浸於妄想、去找美食享用……想要獲得快樂的所緣,為了讓心能得到快樂。但是飢渴的心,不斷奔馳亂竄,既不寧靜,也不快樂。

我們必須認識自己,稱之為「具有正知」(sampajañña),了知何種業處合適於自己。要自己去觀察,與哪種業處在一起了,我們的心有快樂,就用那個業處來修習奢摩他 (samatha)。

如果要提升禪定,邁向更高層次的禪定,就要向內觀察自己的心。依然修習原本的業處,然後及時向內知道自己的心。我們的目標,並非僅是追求於寧靜,一味寧靜的禪定,僅是用來休息的。真正屬於佛教的禪定,即:心的安住,已準備好開發智慧。

我們就用原來修了有快樂的業處,繼續修下去。但與其停留在快樂中,不如轉向觀察自己的心。比如:我們吸佛、呼陀,然後我們的心跑去想別的事情,及時知道「心迷失了」;吸佛、呼陀,我們的心跳進去緊盯呼吸,及時知道「心跳進去緊盯了」。

持續及時知道自己的心,修習某一種業處,然後不斷及時知道自己的心,我們的心就會開始安住起來,不向外攀緣,並非透過壓制。。

一旦我們的心具足力量且安住了,便已進入開發智慧的階段。如果我们的心具足力量。就會具備兩種安住:(一)源於修習寧靜而具足力量;(二)源於有覺性及時知道自己的心而安住,我們就已準備好要開發智慧了。

當我們的心寧靜且安住,心具足力量了,蘊就會分離,我們不必多做些什麼。

一旦心真正安住,覺知身體時,我們就會看到——身體正在坐著。我們會看到——這個正在坐著的身體,它僅僅只是被心覺知的對象,身與心是不同的部分,就會開始看見蘊開始分離,身與心是不同的部分。

有些人的定力很深,能將身體進一步分離,身體就是地、水、火、風,這是從究竟法的層面去分離。如果以通俗、概念法的層面去分離,身體即:頭髮、毛髮、指甲、牙齒、皮膚、肉、筋、骨。

大多數的高僧大德會先從頭髮、毛髮、指甲、牙齒、皮膚開始,因為這些是外表能見之物,它是欺騙人之物,使人迷失於身體,以為身體是美麗、漂亮之物,這般好、那般好……

如果我們具備禪定及智慧、開始分離,這是源於思惟、省察的智慧。所謂「我們的身體」,其實只是各種器官聚合而成,每一個部分都不是「我」或「我」的。當看到不是「我」、不是「我」的,這就是在訓練開發智慧,訓練觀三法印了。

若在究竟法的層面來分離,會看到——身體僅是地、水、火、風四大元素,安立於「空」之中,有空間承載地、水、火、風,這個空間稱之為「空大」(ākāsa-dhātu),「知者之心」稱之為「識大」(viññāṇa-dhātu)。如果禪定的力量足夠,就能將自我分解為「六大」:地大、水大、火大、風大、空大。作為「知者的心」,稱之為「識大」。

如果要分離名法,最初我們就會看到——我們的心樂、心苦、心好、心貪瞋痴,就這樣分離下去。接著我們會看得更微細——樂不是心、苦也不是心、善也不是心、不善亦不是心,那些只是附加來組合、造作的事物,使心呈現各種差別相。

慢慢訓練,持續分離蘊,然後我們就會看到三法印。因此,「分離蘊」是發展毗缽舍那智慧的起點,建立毗缽舍那的智慧。

我們能夠分離蘊,是因為心已經安住並具備力量。而心之所以能安住,而且有力量,是因為我們已經修習正確的禪定。

若想讓心具足力量,就引導心與單一、且能帶來快樂的所緣在一起。別以寧靜為目標,帶領心與「跟其在一起而後心舒服」的所緣,然後心會自行寧靜,這樣才行。坐禪而想要寧靜,反而心散亂,不會寧靜的。

佛法是有層次、有步驟、有次第的。最初要持守五戒,接著就修習某一種禪修業處,選擇一個「我們與它在一起而心舒服」的業處,而不是與它在一起後,心緊繃,而是與它在一起後,心舒服。

不想解釋得太微細,否則大家選擇太多方法而混亂。禪修業處其實有很多,各種遍處 (kasiṇa) 也都包含在其中。只要心在哪個所緣上能快樂,心就寧靜與那個所緣,不會四處亂竄。

一旦我們的心足夠寧靜了,別停滯於此。寧靜之後會生起快樂,心會歡喜、滿足,但一會兒就迷失,要再次返回觀照自己的心,別沉睡、靜止於那個快樂的所緣裡,要返回觀察自己的心,我們的心是怎樣的,就去知道。

於是會看到——心總是不斷地偷偷跑掉,一會兒離開業處,一會兒緊盯、沉浸於業處之中,去及時地知道,心就會安住,不東馳西逐。它將安住,並漸漸生起力量。

持續修習下去,心就會有力量,一旦心有力量,蘊就分離——身體不是心,身體是被心覺知的對象,它就會分離。名法也會分離,苦樂的感覺不是心,而是被心覺知的對象;所有的記憶、界定不是心,而是被心覺知的對象;所有在心中生起的善與不善,並不是心,而是被心覺知的對象,慢慢分離下去。

若要將身體分離得更微細,就分離成不同的部位,頭髮、體毛、指甲、牙齒、皮膚。若在究竟法的層次,就分離為地、水、火、風。要能夠分離為地、水、火、風,則必須具備禪那,大家很難做到。因此,我們觀身,就只是觀髮、毛、爪、齒、皮之類的,讓心在身體裡來回觀察,別讓它跑到其他地方。

之後就接著觀察,如果觀身——頭髮不是「我」,它是被心知道的對象,我們無法指揮它。僅是頭髮,頭髮短短的,去剪短、弄成漂亮的髮型,不久它就改變髮型,又會長。或者頭髮是黑色之類的,接著它就會變成白色,我們無法命令、無法強迫,一部分、一部分地去觀。

思維三法印,先以思維引導,之後心習慣於思維三法印了,我們就不需要思惟了,一看到就立即感覺到了。如此一想到頭髮,根本沒有看到「我」在何處。憶起體毛、指甲、牙齒、皮膚之類的,根本沒有「我」在何處,這樣心已經契入毗缽舍那了。

至於名法,若我們分離,就分離為四蘊:受蘊——苦樂的感受;想蘊——記憶、界定;行蘊——造作好、造作壞;心屬於識蘊——是知者、照見者。

我們就會看見——心並不是孤立存在的。我們的心總是伴隨真實法(sabhāva-dhamma)組合而成,心不是單獨存在的。

比如:每一顆心都必然有「受」(vedanā),不是樂,就是苦,不苦不樂也就捨,每一顆心必然有。每一顆心必然有「想」(記憶),每一顆心必然有「思」(造作),有時造作好、有時造作壞,必然有。

心不能單獨生起,必定有「與心同時生起的法」,稱之為「心所」(cetasika)。「心所」即:受、想、行等,稱之為「心所」。

我們能夠分離名法,從我們認為「這是我」、「心是我」的地方分離出來。

持續觀照,它拆分為四蘊。四蘊即:四個部分。接著繼續開發智慧下去,我們就會看到——每一個蘊,全都落於三法印之下。

最容易觀察的是——色蘊。我們的身體落於三法印之下,坐久了就會痠痛,禁止不了。持續觀察下去,不吃飯,一會兒就會餓,餓時無法命令它飽,必須去吃飯,一會兒想大便小便,一會兒太熱、一會兒太冷之類的。一旦熱,就得去找電風扇來吹;一旦冷,就得去找衣服來穿之類的。

我們就會看到——身體是不斷被苦逼迫之物,就這樣持續觀照下去,觀照實相。我們的身體一直被苦逼迫著,坐久了就會痛、會痠,無法坐下去,必須更換姿勢。吸氣太多也苦、呼氣太多也苦,不斷地觀察身體,就只是看到苦,不見其他的什麼,這樣我們就契入於毗缽舍那,從實相去觀照。若還在思維就只是止禪,還未到觀禪。

如果觀心,就觀——心一會兒樂、一會兒苦、一會兒好、一會兒壞。看到心樂是無常的,心苦也是無常的,心好是無常的,心壞亦是無常的。

常常觀照,當禪定與智慧逐漸成熟,就會看見——其實苦樂、好壞都不是心,它們僅是伴隨心而生的。真正的心,其本質就是感知所緣。

而我們如何能夠看到心的生滅?慢慢訓練,持續觀察下去,心一會兒在眼根生起,去見色了即滅;在耳根生起,然後就滅去;在鼻根、舌根、身根生起,生了就滅;意根方面,一會兒心是知者、一會兒心是迷失者之類的,就會看到——心是生滅的。

最初是透過六根來觀,看到心樂、心苦、心好、心壞。一旦逐漸嫻熟了,就會看到——心本身在六根門中不斷生滅。

觀照多了 就會了知——五蘊不是「我」、不是「我」的。如此照見,便是須陀洹的見地。今天只教導到須陀洹果的階段,務必要做到。

持守五戒,修習業處,然後及時知道自己的心。接著分離蘊,然後就看到每一個蘊的三法印,這是有其次第的。

今天的開示就講到這裡。

有人喜歡自稱是隆波的弟子,戒都沒有持守,覺性也不具備,就那樣隨口亂說。

大家好很多,許多人好得讓人一眼就看得出來。過去一年,不少人看起來都有進步,居士也看起來很好。

要讀得出自己的心,然後就會快速進步。訓練學會讀自己的心,然後就會快速進步。什麼導致修行遲緩的,能放下就放下。如果要修行,而一些人狂熱於功德,必須用這個詞「狂熱於功德」,僅是做功德,一天到晚都只想著做功德,那樣心會散亂、心散亂。

做功德並沒有什麼損失,也很好。但若要提升,則必須超越功德的層次。如果只執著於功德,就會去到天界;若只執著於禪定,就會去到梵天界;若不執著於任何事物,才能到達涅槃。執著與否,全在於我們的心。

現在的心,比剛才更好,感覺到嗎?任何成為累贅的東西,徹底割捨掉,能割捨,就割捨。我們的生命並不長久,時間是有限的,大家能來這裡,就已獲得功德了,來聽聞法之類的,我們獲得善法。

善法,必須要靠修行。用心持戒稱之為「修行」,也是善法。因此,十善業中,其中七項是關於戒,另外三項是關於減少與斷除貪瞋痴。如果修行了,煩惱絲毫未被撼動,稱之為「不是善法」了。

隆波講法給大家聽,然後也接受大家的供養了,待會請阿姜宋猜尊者賜福,這稱為「分工合作」。

【完】


靜慮林聲明:

雖竭力而為,受限於語言能力及修行水平的不足,此譯文仍可能未盡呈現隆波教誨之本義。若在編譯過程中有任何謬誤或不足,皆歸咎於我們的責任與過失。


影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