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法談|佛陀的每一條法,都是為了實踐|隆波帕默尊者

波帕默尊者

2023年5月20日|泰國解脫園寺

編譯|禪窗



法,如果僅僅只是聽,是不會獲得太多益處的,就像是僧人只學習基礎佛學課,但卻沒有加以實修,那是無法獲益的,因為敵不過煩惱雜染啊。因此,大家聽法以後應該去實踐,應該認認真真地動手實修。(當然)認真,並不表示要苦悶。

以前,隆波頂禮過加拉信府的一位高僧,他是尊者阿姜曼的弟子——阿姜馬哈坎。他的巴利文水平已達最高級:第九級。隆波見他的時候,他已經能夠背誦幾十冊三藏經典。三藏總共有45冊,他那時已經可以記住30冊了。

他喜歡驗證經典裡的各種記錄是否真實。比如,據說阿難尊者記住了非常多的經藏內容,他會質疑說,一個人真能記住那麼多東西嗎?於是他試著背誦經藏和律藏。隆波見到他的時候,他已經在背阿毗達摩(論藏)了。

他曾講過一句話,非常值得玩味。他說,佛陀所教的每一句法,全都是為了實修的。無論佛陀教導了什麼,你都必須親自去實踐;法是用以親歷的,而不是透過聽聞用來消遣或娛樂的。

佛陀講法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讓我們增長學識。佛陀講法是為了讓我們減少煩惱雜染,直到我們能夠離苦。所以,如果我們已經聽聞了佛法,就要開始親身實踐、動手實修。

實修是不難的。首先,我們應該用心持守好五戒,五條戒律足矣。等到你體證了二果斯陀含以後,取證三果阿那含的時候再去受持八戒也不遲。

五戒是非常重要的!在八支聖道中,跟戒有關的部分——如果你好好體會,你會發現其實都是五戒。比如,正語是第四條戒;正業是第一條、第二、第三條戒;正命其實就是以第一、二、三、四條戒來謀生過活。至於第五條戒,那是屬於培養覺性的版塊了。因為如果我們吸毒或是酗酒成癮,培養覺性勢必會很難。所以,真正必須持守的就是五條戒。自己用心守護即可,不需要跟僧人去求,求光了,他們自己也沒有了,那可就難辦咯。

我們應該下定決心,讓自己的五戒持受到最佳程度,因為我們有時候會失誤,有時候會破戒,有時即是還沒有到破戒的程度,但也有所欠缺。大家要慢慢去訓練自己,起先所做的就是用心持戒。

如果我們想要戒行清淨,除非具足覺性,否則一旦覺性有所缺失,貪嗔痴就會控制我們,導致我們破戒。因此,戒啊,訓練的初期是持守五條。然而一旦懂得了如何持戒,那僅持一條即可——也就是,以覺性去呵護心;而後,所有其它的戒行自會水到渠成。

這不是隆波武斷給出的觀點。其實隆波已經分享過好幾次了,在佛陀的時代,有位僧人曾因信仰心而出家,隨後他發現出家需要持守許多戒律,他無法全部做到,甚至都記不住。於是,他面見佛陀,請求還俗,說自己記不住那麼多戒條,害怕繼續下去會成為不合格的僧人,壞了僧團的名聲。

佛陀回應說,如果你無法持受全部的戒,那麼能否只持受一條?他說,如果只有一條戒,那他可以持守。於是佛陀指出,要以覺性守護自心,不斷地照顧自心:心貪了,知道;心生氣了,知道;心迷失了,知道;心散亂了,知道;心萎靡不振了,知道;一旦煩惱生起,有覺性及時地知道,煩惱就會滅去。

滅去的煩惱是沒有力量推動讓我們去破戒的。比如,生氣了,如果我們沒有覺性,生氣就會控制住心。我們會因而去罵、去打、去殺,去侵犯別人財產,那樣就是破戒了。然而如果具備覺性,生氣了,我們有覺性感知到生氣,生氣就會滅掉,於是我們就不會傷害別人、不會偷盜財物、不會邪淫。

我們之所以破戒,是因為彼時煩惱控制了心,但是假如具備了覺性,不斷地及時了知自心——(無論)什麼煩惱生起,知道;無論什麼煩惱生起,又知道;這樣我們就可以具備自動自發的戒!

大家跟隨隆波學習,必須達到了自動自發的程度才能稱之為是——學會修行了!戒,必須是自動自發的戒,不用刻意去持守。起先,我們是需要先刻意不犯五戒。可是一旦真有覺性來呵護心了,就無需再刻意持戒,心自然不會造惡。

之後,我們需要訓練的則是禪定。禪定有兩類:第一類是心持續寂止於單一的所緣,(所緣)必須是讓心覺得快樂的對象,這是寂止於單一所緣,也稱「止禪」(ārammaṇūpanijjhāna),「āramma」其實就是指所緣。

讓心寂止於單一所緣的方法,其實並不難。我們只需要觀察自己的心,看它喜歡哪一類所緣,它跟哪個所緣在一起會感到快樂並且不會誘發強烈的煩惱,那麼就可以與那個所緣在一起,這是屬於修習讓心寂止的禪定。只要我們懂得如何選擇合適的所緣,它就不是什麼難事。

比如說,隆波擅長安般念(觀出入息),因為從七歲就開始訓練了。觀出入息之後會覺得快樂,所以每當心需要休息的時候,隆波就會跟呼吸待在一起。

(說到)心緊盯(專注),「緊盯(專注)」這個詞並不好,其實是心憶念呼吸、想到呼吸,而不是在盯著(專注)。泰國人將「禪那」譯為「緊盯(專注)」,但事實上,那個狀態並不是緊盯(專注)。如果是緊盯的話,那就表示摻雜了貪心,那樣是無法獲得寧靜的。

只要心還渴望寧靜,就不可能獲得寧靜。為什麼?因為那樣的心是不快樂的。因此我們要用平常心去覺知,覺知那個會帶來快樂的禪修所緣,什麼所緣都行,只要它不會讓煩惱變強就行!比如,有些人打牌時會覺得快樂,可是那樣的心是不寧靜的。有些人看股市行情——號稱也是跟單一的所緣在一起!最近股市正值下行,一片飄紅。(注:在泰國,紅色代表股市下跌)有些人聲稱自己一整天都處於單一的所緣之中,在看股市行情——這是不行的!因為看股市行情時,一會兒生起了貪,一會兒生起了嗔,太引誘煩惱生起了。

我們應該選擇不會誘發煩惱的禪修所緣,在經典裡列舉了40種,稱為四十種業處,都是用於修習奢摩他的。事實上,禪修所緣並不只有40種,而是有無數種。比如,如果我們很喜歡夜晚,覺得很安靜,也不太熱,而且還有月亮和星星,坐著看月亮時感覺很快樂,這樣心就會寧靜下來。

隆波小時候住在運河邊,就很喜歡坐在河邊看漣漪。知道「漣漪」嗎?其實就是細小的波浪。當微風吹來時,水面會泛起細小的波紋,坐著看它,心裡會感覺很快樂。心一旦感到快樂,就會寧靜下來,而且,看漣漪也不會誘發強烈的煩惱,因此說,並不僅限於40種業處。

如果我們很聰明,就可能會擁有屬於自己的獨特所緣。但也不要過度找尋,過度了也會散亂,而要自己去觀察和體會,看看我們跟什麼所緣在一起會覺得快樂,然後就跟那個所緣同在,只要它不誘發煩惱即可。

有些罵人會覺得快樂,一整天玩臉書或Line覺得快樂,這些都會誘發煩惱,那樣的心是無法寧靜的,有的只是散亂而已。

因此,我們要選擇好的所緣。然後,以平平常常的心去覺知那個所緣。比如修習安般念,現在我們坐著,我們就是以當下普通的心去覺知到身體呼氣、身體吸氣,並沒有跳進去緊盯著呼吸。一旦緊盯呼吸了,那就變成了修習「遍處」。當然那也可以,但是太迂迴了。

如果我們是在修習寂止舒適、覺知自己的禪那,那就坐著呼吸,並且覺知到身體在呼吸——身體呼氣,覺知;身體吸氣,覺知;以平常的心來覺知。幾乎所有修習禪定覺得靜不下來的人,都是因為心不正確。

我們通常要麼有貪心,要麼有嗔心,是緊繃和苦悶的。如果禪修業處是以苦悶的心在修習,那樣的心沒有快樂,是不可能寧靜的。因此,就只是用平常心來修習,這是最好的。

修習奢摩他可以獲得清明的心:寧靜、清晰、透亮。如果我們修習禪定,就會獲得這類心。但如果我們以苦悶之心修習禪定,只是在追逐著——如何獲得快樂?如何獲得寧靜?如何才好?如何生起覺性和智慧?這是帶著貪心在做,幾乎100%的修行人都是如此,所以大家要好好體會這點。

通常我們只要一想到修行,就會開始改造自己的心。平平常常的心,很快就被我們消滅了。我們以為好的修行是必須讓心僵硬、遲鈍、緊繃,因此動手修行的時候,心就會憋悶,那樣怎麼做都不會寧靜的,因為不快樂,那是帶著苦悶在修行。所以要選擇所緣,哪個所緣跟它在一起了會覺得快樂,就以快樂、不苦的心(也就是平常心)跟哪個所緣在一起。

比如現在,大家的心是平常的,因為還沒有想到修行,所以心是平常的。那麼我們就以平常心去看到身體在呼吸,這樣很快就會寧靜下來。

我們覺知所緣時,假設喜歡呼吸,一旦覺知到呼吸,就會感到快樂,那麼就去覺知帶來了快樂的所緣。以快樂的心、平常的心、不苦悶的心去覺知。寧靜隨它,不寧靜也隨它。我們就是以普通、平常的心去覺知禪修所緣。

不要去干預心,那只會讓它苦悶。假如你可以抓住其中的訣竅,那麼當你需要修習寧靜的時候,一分鐘就可以獲得寧靜。真正嫻熟的時候,瞬間就可以寧靜。

大家慢慢去訓練,起先是不容易的。因為心充滿了貪,而且非常散亂,所以難以寧靜。但是假如我們擅長呼吸,就去覺知呼吸,寧靜隨它,不寧靜也隨它,我們只是繼續以輕鬆、平常的心去覺知呼吸而已。隆波也不想用「輕鬆的心」這個詞,不然大家馬上就會假裝讓心輕輕鬆鬆、迷模糊糊了。

覺知所緣時,必須要懂得選擇。以平平常常的心去覺知,平平常常地覺知,不久後,寂止於單一所緣的禪定就會生起,這被稱為獲得了「止禪」。止禪有何好處?它可以讓心有力量。心如沒有力量,就會起伏不定、搖擺不安、無精打采。心如果沒有力量,是無法開發智慧的。因此在我們開發智慧的時候,到了心累的那一點,我們就要再去修習止禪。一旦心又有力量了,那就繼續開發智慧。這是第一類禪定,它會讓心有力量、有精神、有活力,然後也會附帶贈品。比如各種神通,大部分就是來自於止禪。

各式神通大部分都是源於止禪,但也有些神通並非源於止禪,而是基於功德福報所具有的,並不是仰賴於禪那的力量,而是仰賴於功德福報的力量。

還有另一種禪定,稱之為「觀禪」(lakkhaṇūpanijjhāna),觀禪是讓心有能力去照見名色、身心的三法印(三相)的禪那,三藏經典喜歡將之譯為「專注相」,習慣於用「專注」一詞,翻譯時,就把「禪那」譯為了「專注」。可是真懂了如何修習禪那,(就會知道)那並不是專注。(禪那)是心自行獨立凸顯的,而不是透過專注製造出來的。

緊盯專注是行不通的。因為禪那是自然而獨立凸顯的,剛才說過了,如果需要止禪——讓心寧靜、快樂、得獲休息的禪定——就要懂得如何選擇適合的所緣,然後以平常心去覺知所緣,不要強迫打壓,那麼心很快會寧靜下來。

在我們去打壓的時候,心必然需要增加工作量,一旦工作多了,心就沒法休息。但如果我們是以平常心,沒有因貪嗔痴而掙扎,平平常常,不掙扎,心就會獲得休息。於是我們就獲得了第一類禪定。

然而(只是)第一類禪定是不夠的,開發智慧才屬於我們的核心工作,而讓心寧靜是屬於輔助性的工作。我們的核心工作是開發智慧,所得的結果就是vimutti——解脫!

我們的主要工作是開發智慧。為了能夠開發智慧,我們需要具備心安住型的禪定、可以看到三法印的禪定,它被稱之為「觀禪」——也就是看到「相」,即看到「三法印」,而不是看到所緣。

起先為了獲得寧靜,我們會去看所緣,目標直接放在所緣上。但是觀禪並不追求專注、聚焦於所緣,而是直取「照見三法印」。

訓練心去獲得觀禪的方法並不複雜,只需略加調整即可,還是原先修習寧靜的所緣,不需要找新的所緣,只需要換一下主角。修習止禪時的主角是所緣,即關注的是禪修業處(所緣)。但是如果要修習觀禪了,我們就應該調整關注點,改為關注自心,也就是覺知所緣的那個「能觀」。

自然的狀態是:心和所緣永遠是成對出現的!什麼時候有心,什麼時候也必然有所緣。即使是出世間心,也是有所緣的,那個所緣就是涅槃。有心,必有所緣;有所緣,必有心。

修習止禪,就是帶領心跟帶來快樂的單一所緣持續同在。如果是修習觀禪,就是不斷及時地知道心,業處還是原來的業處,但是我們不再把注意力放在所緣上,而是轉而及時去知道自己的心。比如說,隆波要修習觀禪了,以前修習觀禪的所緣是呼吸。呼吸,曾是用於修習止禪的。從小時候就會專注了。現在稍加調整,去看到身體呼吸,心是觀者。呼吸、呼吸,一旦心去想別的事情了,那就及時意識到心去想別的事情了。

我們這時候要覺知的主要對象是心,而非所緣。如果關注所緣,只會獲得第一類禪定——止禪!但如果關注的是自心,就會獲得第二類禪定,也就是觀禪。這在三藏經典裡是沒有的,是隆波從自己實修的真實經驗裡總結出來的,並不是照本宣科,因此說的時候信心滿滿,然後把原則教給大家,包括僧人、麥琪和居士,非常多的人都開始能夠明白法了。

因此,當我們需要觀照三法印的安住型禪定時,我們還是修習原本的所緣,只是現在關注的是心,假設吸「佛」、呼「陀」——其實別的也可以,不斷地及時知道自心,比如腹部膨脹、收縮,如果心浸泡在腹部,及時意識到;心迷失去想了,忘了腹部,及時知道。別去緊盯腹部,否則那會變成止禪。腹部是被覺知的對象,如果我們去緊盯對象,那就是第一類禪定。

如果我們修習業處,比如像隆波是觀呼吸,心去想了,知道;浸泡在呼吸上面,也知道;或者誰觀腹部膨脹、收縮,也是可以的;什麼都行,不難的。觀腹部膨脹、收縮,心跑去想了,知道;心浸泡在腹部了,也知道;在心移動的時候,那時有一種煩惱,稱之為掉舉(uddhacca),散亂了。散亂了之後,我們有覺性及時地知道。

心移動了,知道;心移動了,知道;移動去想或移動去緊盯,都是一樣的。移動了,知道;移動了,知道;每一次覺性及時知道動來動去的心,移動的心就滅去,安住的心就會自動自發地生起。比如這位尊者以前喜歡教的,現在教什麼不知道。以前曾經看過他教迷失和覺知、迷失和覺知,迷失了,要知道。

一旦知道了迷失,比如知道迷失去想了或緊盯了。如果我們及時地知道這點,迷失的心就會滅去。迷失的心滅去,覺知的心就會自行生起。這個覺知的心就是可以用於開發智慧的。

這個心是寧靜且安住的,其中有的心有樂,有的是捨,這種心在三藏經典裡面稱之為:「智相應無行大善心」(mahākusala cittañāṇa-sampayutta asaṅkhārika)。

「智相應」(ñāṇa-sampayutta)就是帶著智慧,也可以開發智慧。「無行」(asaṅkhārika)就是沒有刻意讓它生起,它是自動自發生起的,因為我們有覺性及時知道迷失的心。迷失的心就會滅去,然後自動自發地生起覺知的心,這就是自動自發的禪定。

如果我們不斷地訓練下去,曾經迷失很久的人,他的迷失會越來越短、越來越短,接下來心有一點動靜都能看到,因此心會安住、獨立凸顯起來,具備力量。當我們的心安住且具備力量之後,我們必須會開發智慧,因為戒,我們也持了。

我們透過覺性來及時知道自己的心。無論什麼煩惱生起,我們都及時地知道。煩惱生起,及時地知道,戒就會生起。一旦我們修習禪定:心移動了,知道;心移動了,知道;仰賴於覺性去及時地知道心,那麼禪定也會生起。

覺性非常重要。沒有覺性就沒有戒,沒有覺性就沒有禪定;因此,覺性是非常重要的。這個重要的覺性就是及時知道自心的覺性!比如,我們知道自心有煩惱生起,煩惱就會滅去,我們就不會破戒。我們會具備自動自發的戒,是一條戒,不是五條戒、八條戒……

如果修習業處之後,心移動了,知道;心移動了,知道;心就不會移位很久,稍有動靜就能看到,心會慢慢安住、獨立凸顯,我們就可以獲得第二類禪定。一旦有了第二類禪定,接下來就是開發智慧。

開發智慧在實修階段也有兩部分:一部分是初步階段的開發智慧,另一部分是開發毗缽舍那(內觀)的智慧。

初步階段的開發智慧是,一旦心安住了,我們覺知,比如當下的心有力量、有禪定,仰賴於聽隆波講法,心是善的。心有快樂,安住了起來。感覺到了嗎?身體坐著!試著點點頭。感覺到了嗎?身體在動!看到了嗎?動的身體是被覺知、被觀察的對象,身體是被覺知、被觀察的對象,知者、觀者就是那個安住的心,它是知者、觀者,我們不需要尋找安住的心。

隆布敦長老說:「以心覓心,縱使一劫(宇宙生滅一個週期)也無果。」因此不需要找它,我們只需要——迷失了,知道;迷失了,知道;那樣自會獲得安住的心。一旦獲得了安住的心,不要止步於此。接下來透過直接觀察來開發智慧,這個身體是被覺知、觀察的對象,身不是心,心是知者、觀者,或者觀得更細一點,身體裡也有感受,也就是苦樂感,苦樂感並不是身體。比如剛開始坐的時候還是舒服的,時間久了就酸痛起來。看到嗎?酸痛跟身體是兩個不同的部分。身體坐在這裡,然後酸痛摻雜了進來。身體以及體內的酸痛,都是被覺知的對象,而心是知者、觀者。

我們繼續看下去,更細一點就會看到:苦樂並不只存在於身體裡,其實也一直存在於心裡,這個心:一會兒樂,一會兒苦,一會兒不苦不樂。有三種情況:一會兒樂、一會兒苦、一會兒不苦不樂。快樂生起時,如果有安住的心,我們就會看到心裡的快樂是被覺知的對象,不是我,它是被覺知的對象,心則是覺知它的「人」,心裡的苦也是被覺知的對象,心是覺知它的「人」。

慢慢地訓練,這實際上是分離蘊、分離名色。比如看到身體是一個部分,知者之心是另一個部分,這就是能夠分離色與名了。我們看到身體跟體內的苦樂是不同的部分,知者的心又是另一個部分,這就是能夠分離名色了。或者看到,心裡的苦樂,善與不善不停地循環變化,我們看到苦樂也是被覺知、觀察的對象,苦樂不是心,而是來了就去的現象。

好或壞,比如貪嗔痴,或具有功德的善心,也不是我、不是我的,是被覺知的對象。比如生氣生起的時候,如果會修行就可以看到是心生氣,不是我生氣,在感覺裡面有生氣生起了。生氣冒出來了,是被覺知、被觀察的對象。生氣不是心,心是知道生氣的「人」。一旦能把這一點分離開,稱之為在初步地開發智慧。

之後就契入毗缽舍那的智慧、看到三法印了,這之前還沒有看到三法印,這時候只是把稱為「我」的事物分成一部分、一部分。身體是一個部分(色蘊),身的感受、心的感受,是另一個蘊,另一部分,好、壞的造作又是另外一個蘊,稱之為行蘊。而心是識蘊,這樣就是分離蘊、分離名色、分離蘊界,屬於初步階段的開發智慧,是契入毗缽舍那的智慧前的階段。

一旦我們分離蘊了,就接著去看每個分離出來的部分都在示現三法印。坐著的身體,時而呼氣,時而吸氣。呼氣的身體,是無常的,吸氣的身體,是無常的。為什麼必須要呼氣?為什麼必須要吸氣?是為了要逃離苦,只是一味地呼氣,就會苦,必須吸氣來解除。只是一味地吸氣也會苦,也必須要呼氣來解除苦。

哦,這個身體有的只是苦啊!身體是物質元素的集合。一直有元素流入流出。身體是物質,是元素的集合。不是人,不是眾生,不是我,不是他。身體從未說過它是我,手說過手是我嗎?沒有,是心自說自話,自己的冒領。實際上,手是什麼?是物質,屬於世間的物質現象。

我們訓練自己不停地這樣體會,看到身體是無常、苦、無我的,不是我,不是我的,這就屬於修習毗缽舍那的階段了,也就是看到三法印。

在看到感受,也就是苦樂的感覺在體內生起時,看到苦、樂、不苦不樂在心裡生起時,我們就去看。

起先已經看到了苦、樂或不苦不樂,它們不是心。是被覺知、被觀察的對象,一旦我們繼續看下去,就會看到快樂是無常的。來了就走,痛苦是無常的,不苦不樂的心也是無常的。這是看到「無常」。或者,看到快樂是不恆常的,苦也是不恆常的,被逼迫著要消失,這稱為「苦」的法印——它被逼迫著要消失。我們的心是樂是苦,身體是樂是苦,我們命令不了、控制不了,稱之為看到了「無我」。

這就是契入「毗缽舍那」,看到了三法印,是看到,不是想、思惟,如果在想、思惟,就不是毗缽舍那,必須真的看見:這個身體是無常、苦、無我的。真的看見感受,即苦、樂、不苦不樂,是無常、苦、無我的。真的看見所有的善、不善——貪嗔痴,是無常、苦,無我的,不停地去觀察、體會。比如生氣的時候,有人會說:呃,為什麼生氣是恆常的,存在那麼久呢?事實上,是因為覺性跟禪定不夠,如果覺性、禪定足夠,覺性捕捉到生氣,生氣馬上滅去。但如果覺性還不是真的具有力道,這樣的覺性就有冒名頂替的嫌疑。

生氣,知道生氣後沒有滅去,那怎麼辦呢?去觀察嘛!生氣不是一成不變的,一會兒很強烈,一會兒減弱了,一會兒強,一會兒弱,它同樣也示現無常給我們看。慢慢去體會就會知道:所有的境界都是無常、苦、無我的,無論色法還是名法。

不停地去觀察、體會,接下來,心就可以總結:凡生起者,必會滅去,「我」不存在,身體不是「我」,苦、樂不是「我」,好、壞不是「我」,作為知者的心,也不是「我」。

慢慢訓練,接下來就會如此照見。如果心不是「我」,就再沒有什麼是「我」了,我們要能看到心不是「我」,就簡簡單單地去觀。看到了嗎?快樂的心生了就滅,痛苦的心生了就滅,命令讓心快樂也不可以,不准心苦也不行,好的心生了就滅,壞的心生了就滅。命令只生起好的心,不讓壞的心生起,這是無法阻止、沒法控制的。心是知者還是想者,也是無法阻止與命令的。

心是看畫面還是聽聲音,是聞氣味還是嚐味道,還是感知身體的接觸,還是跑到意根去想,也命令不了。我們什麼都做不了,它是自行運作的。這麼照見就會知道,心本身是無我的、無常的、苦的,而且控制不了。

修行從觀身體、感受、行蘊等契入,是為了有一天看到心本身,因為心是諸法的首腦,僅僅看到身體、感受、行蘊不是「我」,不是「我」的。有時候還會以為心是「我」、是「我」的,這樣還不行,必須不停地去觀,到了某一點,心不是我、不是「我」的。那時候就會明白法——明白某樣事物生起,是正常的,該事物會滅去是正常的。沒有什麼恆常不變的「我」,這稱為獲得了見法之眼,成為初果須陀洹。

這條路必須訓練,訓練到自動自發的戒,訓練到自動自發的禪定,然後不停地去觀生滅。有一天在沒有刻意的情況下看到生滅,此即自動自發的智慧,起先不會自動自發,時常頻繁去觀察,接下來就會自動自發,沒有刻意覺知,也會有覺知,沒有刻意要看到境界,也會看到……於是,自動自發的智慧就生起了。

一旦戒自動自發,禪定自動自發,智慧自動自發,這麼運作的話,(無形中)我們就少了重要的一項動機,即貪。貪的動機是,比如持戒,有貪暗藏著——想變成好人、想成為天神!修習禪定也有貪暗藏著——想擁有神通、想成為梵天!開發智慧,也想變得博學多識、無所不知,這就摻雜煩惱了。如果摻雜著煩惱,心就依然會掙扎,繼續創造「有」、「生」。

但是如果我們修行到戒自動自發、禪定自動自發、智慧自動自發,也就是沒有刻意要看到三法印,而自然看到的。這時候已經沒有了刻意,沒有了貪。帶著貪的動機稱為貪思,貪的動機是心方面的,屬於心的動機,它導致心開始運作。心的運作,稱之為「有」。貪的動機其實是心的動機。它是有名字的,名字叫做「意(根)之思」(mano-sañcetanā)。

心的動機——即意(根)之思,是生起業的緣!業就是心掙扎運作。心掙扎運作的時候,已經創造了(十二緣起的)「有」,就不會生起出世間。因為它已經生起了有,但如果戒自動自發、禪定自動自發、智慧自動自發,沒有了貪的動機。一旦沒有了夾雜貪的動機,心就不會掙扎、不會繼續造作,心會契入中立,「就只是知道,就只是看見」,大家喜歡說「就只是知道,就只是看見」。要想真的來到「就只是知道、就只是看見」是非常難的,都是過過嘴癮,做不到「就只是知道、就只是看見」,要想只是知道、只是看見,必須開發智慧到極致,才能夠真的就只是知道、就只是看見,真的保持中立。

以極大智慧對名色、所有因緣和合的法保持中立,即看到了所有名色的三法印,直到最後心契入中立,這稱為行捨智(saṇkharupekkha-ñāṇa)——能對所有的造作保持中立的智慧,樂、苦、好、壞都是平等的。當它們都是平等的,心就不再掙扎、不再造作。當心不造作,心就會契入超越造作的狀態——涅槃!

涅槃是什麼?涅槃是擺脫了造作的狀態,涅槃是擺脫了煩惱、渴愛的狀態。只要還有貪的動機,就不會見到涅槃。如果心仍在掙扎造作,即便是造作好或努力地不造作——那也屬於造作,心就無法涅槃。因為心迷失在造作裡並不是無為(Visaṅkhāra)。這就是線路。

今天隆波講的,類似把地圖打開給大家看,從起點直到終點。一旦知道了,必須去實踐,若無實踐,那就什麼結果都沒有。煩惱並不怕那些法理知識豐富的人,煩惱怕的是覺性跟智慧,因此我們要提升自己的覺性跟智慧。

噢,禪定跑到哪裡去了?禪定是孕育智慧的基石!事實上,必須有覺性、有戒、有定、有慧。說得簡單一點:有覺性,有智慧。這非常重要!

聽說過嗎?具備極大利益的法,即覺性與正知,也就是覺性跟智慧。如果我們這麼訓練,有一天就可以從所有的苦中解脫,看到世間流動:時而這樣,時而那樣,興盛又衰落,不隨順我們心意,而隨順造作它的因緣。

無論在哪裡,我們的心都是時而進步、時而退步;身體也時而強健,時而衰弱。時而生病,時而健康。在我們的家庭、工作中,有些時段會上升,有些時段會衰落。國家有時會興盛,有時會沒落。因為世間就是那樣。沒有只是一直好,有好就有壞,有進步就有退步。

無論發生什麼,我們的心必須穩如泰山。無論在心裡發生什麼,即使我們的國家、地區、世界發生了什麼,心必須非常堅定與穩固,以堅強的心面對一切。我們必須要理解的是,我們遇到的一切都是業報!比如國家是繁榮還是衰落,這是許多人的共業。曾經播種過共業,就生在同一地方。當國家繁榮發展時,大家一起會有快樂,衰落的時候,大家一起受苦,這屬於業與果報。

去戰鬥吧!看透本質地與其共存,無論發生什麼都別動搖。聽到之後居然嚇一跳,再大的事,頂破天無非一死而已。「念死最是安然處,堪破情痴斷輪回」。天大的事情,只要我們想到自己不久也將死去……比如憂國憂民,可是一想到不久自己也將死去,活著的人自會照顧。懂得如何解除自心束縛,使其平靜安寧,一路向前行。

別讓世間八法(進步而後退步)來影響我們的心!方法是:透過覺性,透過智慧……

好啦,今天就到這裡。明天不在寺廟,隆波去心適之家講法。下周隆波不在。

【完】


禪窗聲明:

由於受到語言以及個人修證水平所限,跨越語種後很難如實還原隆波帕默尊者的本意。譯作若有任何不精準之處,完全歸責於我們,歡迎大家不吝指正。


影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