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波帕默尊者
2013年1月24|泰國東南亞大學
大家吉祥如意!這裡的氛圍很好,大家非常守時。學習佛法是需要誠實和認真的。嘻嘻哈哈與玩世不恭,很難真的得到什麼結果。如果希望收穫殊勝的珍寶,就要付諸於努力。經由聽法而明白修行的方法,就要著手於實踐。
佛法並不艱澀難懂,隆波從七歲就開始修行了。而這裡的大多數人都是年輕的大學生,已經成年。如果明白了修行的重要性及其意義,現在這個年紀就可以開始踐行,不必等到歲數大了才開始。因為年紀越大,修行越難。
年輕的時候最有朝氣,身體健康,覺性和智慧也容易茁壯成長。而我們卻用生命中最好的時間去做那些沒意義的事。工作與賺錢尚有一定意義,但我們大部分時間都是被荒廢的。日復一日地追隨煩惱習氣,渾渾噩噩、玩世不恭, 活得毫無實質的意義。
年輕人試著從現在就下定決心,首先用心學習,先聽聞佛法,如果還能身體力行的實踐,生命就會收穫更多利益。即使我們的修行僅僅只有戒,生活也會舒服很多;若再獲得禪定,就會更上一層樓,無論是工作、賺錢或念書,有了禪定的輔助都會表現得極為出色;假如進一步訓練,進入開發智慧的階段, 便會認識真正的佛教。今天我們還只是名義上的佛教徒,並不知道佛陀在教導什麼?頂多是在生日的時候去供養僧眾,死的時候被抬去寺廟,或是去參加別人的葬禮,除此之外,我們對佛教一無所知。
想要明白佛教,需要具備非常多的覺性與智慧。去看佛教史就會發現,佛陀最早期的弟子絕大部分都是智慧型的——剎帝利與婆羅門階級,執行祭祀的婆羅門階級,以及掌管軍政的貴族剎帝利階級,佛陀的弟子大多並非平民百姓。聽說過五比丘嗎?五比丘是婆羅門階級,堪稱當時的社會精英,舍利弗尊者、大目犍連尊者也都聲名顯赫,在掌管軍政的貴族階級中,剃度出家者也非常多。
為什麼佛教最早期是流傳於「智慧型的人」之中且發展迅速呢?因為佛教需要智慧,而非盲信與迷信。我們卻因為想通過考試而去拜這位佛、那位菩薩,承諾說如果順利通過,就來貼金還願。佛菩薩怎麼能幫助我們順利通過考試呢?他們從未學過我們要考的科目。諸如此類的行為就是愚蠢的迷信。佛教徒一定要聰明些,明白因果不虛。
我們需要訓練。通過訓練來提升心,成為名副其實的六根具足的人類。在座每個人都六根具足,大部分還是大學生,在社會上擁有較多的發展機會和優良的基礎與條件。若再得到法,就會擁有完整的生命。沒有法的人,無論多麼顯赫與富裕,多麼有名,都不會有真正的幸福。而擁有了法,就會擁有幸福,無論生命之中發生什麼狀況,戀情告終、親人去世,也依然可以快樂地活下去,心中有法,生命便不再茫然無依。
我們要學習提升心靈的方法,那才稍微稱得上是「佛教徒」。提升心靈的工作有兩項,經典稱為:「奢摩他業處」與「毗缽舍那業處」。換成通俗語言來說就是——提升心靈的工作有兩項:第一,提升心令其與自己在一起;第二,提升心令其變得聰明。
無論是大學生、老師或其他人,如果在這兩方面提升自心,生命就會逐漸圓滿。它將不再只是得過且過,始終找不到正確方向,不久就老、病、死,沒有實質的意義。所以我們要學習逐步成為名副其實的佛教徒。
要如何做才能提升我們的心。讓心與自己在一起,獲得禪定,這是其一;其二是提升心令其變得聰明,讓它徹見生命的實相。如果洞見了生命的實相,那麼無論生活中發生什麼,都不會感到苦。
心苦,是源於不願接受生命的實相, 而這又源於我們未能真正明白生命的實相。比如小時候上學,每天渾渾噩噩過日子。畢業後有人面臨失業,雖然有一部分還好,但不好的絕非少數。大學畢業後的境況並不是我們想像中的前途無量,鋪滿玫瑰。
隆波也讀過大學,獲得朱拉隆功大學政治系學士以及碩士學位。在三十多年以前,碩士畢業並不多見,現今已是非常普遍。 隆波可以稱得上是「在世間擁有良好的基礎」,在工作方面平步青雲,曾在兩三個地方工作,時間不長就頻頻晉升。在世間層面,隆波並沒有輸給別人。出家以前,月薪超過十萬已經很久,那是相當可觀的收入。但是為什麼隆波並未沉迷於世間呢?因為隆波看見的事實是,即便非常有錢、有名譽、有地位,最終依然是夢幻泡影。有的人曾經聲名顯赫,一旦失去權力,就一無所有。
當我們長大了,可以去看看身邊的朋友或同學,並不是每個人都有過成功,可是每個人都有過不快樂。包括那些功成名就的人,也不會幸福與快樂到哪裡去,即便他們能在世間游刃有餘,對法卻一無所知。
因此,當我們能在世間生存下去,依靠工作賺錢來維持生計,不用忍飢挨餓,就已經很有福報。但在佛法方面,如果好好地訓練心,那麼無論生命中發生什麼狀況,也依然幸福與快樂,不會苦。
生命之中有各種各樣的痛苦在等著我們,年紀還小的時候不會感同身受,一旦畢業了,面對現實生活,就知道痛苦無處不在的等著。只有極少數人才覺得生命如同童話般幸福自在,大多數人都要咬緊牙關、拼搏與競爭,面對來自各方面的挑戰與威脅。
我們已經擁有了一定的資本——世間的知識,比如通過大學學習得到一定的原始資本。如果再提升心到一定程度,讓心具備禪定和智慧,就會比別人更具優勢。
隆波在世俗間快速晉升的原因何在?正是源於孩提時代就訓練心,而不是依靠奉承上級。最後做到國家高級專家,工作的時候各種資訊浩如煙海,隆波坐下來快速閱讀,隨後打開電腦就能直接總結出來。通常,領導就站在旁邊等著簽字而後送交國務院。 那時壓力極大,試想你在工作時,領導就站在一旁等著簽字。為什麼隆波能做到快速、精准、嫻熟?依賴的是禪定。
有了禪定,就比沒有禪定的人更具優勢。而如果有了智慧,又會是怎樣一番光景?所以要多多的發展覺性、開發智慧,其實處理各種事務、分析各類問題,包括投資和職業規劃,都需要用到覺性和智慧。一個訓練過心的人具有更長遠的眼光,比不曾發展覺性和開發智慧的人,更具精准的洞察力。
發展覺性和開發智慧以後,將能夠清除偏見。在處理各種問題的時候,更精准、更有效、更具遠見卓識。想要得到這些,我們需要訓練。誰能夠訓練,就更有機會功成名就。有的人讀書很厲害,工作卻無法上手, 行動力不濟,徒有理論水平。那是因為沒有禪定和智慧,只有記憶,只會考試。
所以,我們要訓練兩項內容:其一是訓練禪定,讓心與自己在一起;其二是開發智慧。
在隆波講解具體方法之前,大家先要明白訓練的益處。不要盲目樂觀,自以為是大學生,就可以很灑脫、很快樂,痛苦就在前面等著,各種困難虎視眈眈的盯著我們。我們準備好了迎接挑戰嗎?
如果僅僅提升世間的知識與能力,誰都能學會。但如果是提升心靈品質,則每個人各不相同。學識也許不相上下,但是心的能力不可能一樣。
一定要經過訓練。首先訓練禪定,讓心與自己在一起。我們的常態是心整天走神,睜開眼就走神,大學生起床就想著今天要約同學去哪裡玩。老師起床則要想今天的教學計劃:備課了嗎?會堵車嗎?一切都要準備和計劃,從一醒來就想個不停。如果是員工,比如公務員,星期一睜開眼睛就想:今天一定堵車嚴重!實際上星期二與星期一的車流量一樣,為什麼星期一更堵?或者一想到是星期一,心就索然無味。如果想到今天是星期五,就會心情舒暢。感覺到了嗎?這還只是心去想而已。
心喜歡想,一醒來就想,時而想到過去,時而想到未來。長者習慣想過去,年輕人則喜歡想未來,而活在當下——看見身體醒來,看見心在運作的人,幾乎沒有。有的只是想著過去與未來,心一直處於散亂狀態。
因此要訓練自己:心跑去想到過去,及時知道;心跑去想到未來,及時知道。常常的訓練及時知道自己的心,禪定就會生起。
心跑去想了,要及時知道。我們的心不分晝夜想個不停。一睜開眼睛就想,睡著了繼續想,那稱為「做夢」。念頭的世界與真實的世界截然不同,如果始終迷失在念頭的世界裡,沒有活在當下,就無法看見正在呈現的實相。如果看不見自己正面對的問題,就不可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念頭並不是事實。比如自詡為「正義之士」者,事實上,可能是個大惡棍。想的是一回事,事實是另一回事。所以一定要訓練自己「及時知道心跑去想了」。
年輕人如果希望快速進步,就要認真聆聽隆波所講的,然後學習就會大步提升。假如多多訓練,有時候甚至會提前知道考試題目,雖然訓練並不是為了這個目的。或者有時,老師想問什麼還沒張口,我們就知道了。這全都是訓練禪定的結果。
禪定與散亂是相對的。散亂,就是心始終跑去胡思亂想。想要讓心擁有禪定,不再散亂,該如何做呢?如果希望在起步的階段快速進步,就要先給心找一個家。比如念誦「佛陀、佛陀」或者覺知呼吸,看見身體呼吸,等等。一旦偷偷跑去想其它事情,忘了正在呼吸的身體,就要及時知道:「噢,心已經忘了呼吸,跑去想了。或者當念誦「佛陀、佛陀」的時候,偷偷跑去想其它事而忘了「佛陀」,也要及時知道走神跑去想了。
常常訓練「及時知道心走神去想了」,禪定將會生起。一旦心跑去想了,就是散亂,就喪失了禪定。假如及時知道心在散亂,禪定會自動生起,心會與自己在一起。「禪定」就是心與自己在一起。我們的心並不與自己在一起,沒有修行的心一直處於「忘記自己」的狀態,跑去想過去、想未來,卻不知道當下的身體是如何的?心是如何的?心會忘記自己。
努力的覺知自己,稱之為「有覺性」。我們要不斷練習去努力覺知自己——「佛陀」、「佛陀」,跑去想了,及時知道。呼氣、吸氣,跑去想了,及時知道,就這樣頻繁訓練。
心跑掉的剎那,覺性就會生起,及時的知道心跑了——散亂了。覺性生起及時知道心散亂的時候,散亂會自動滅去。無需刻意讓心寧靜。及時知道心在散亂,心會自動寧靜,沒有任何人可以命令心寧靜,因為心是「無我」的,無法掌控。
如果強迫自己的心——比如,讓它只有快樂,不去想引起不愉快的事。越阻止,它越想,對嗎?讓它別去想某事,因為想了會苦。越阻止卻越想。根本阻止不了。因為心是無法控制的。我們想指揮心寧靜下來,也指揮不了。
一定要有覺性,及時知道——心跑去想了,及時知道。「佛陀、佛陀」,心跑去想了,及時知道;呼吸、呼吸,心跑去想了,及時知道。「及時知道心跑去想了」,散亂就會自行滅去,心會即刻和自己在一起。
因此當我們學習的時候,比如聽老師講座,如果跑去想別的事,要及時知道,如此就會生起禪定,聽課也會簡單輕鬆很多。散亂時,是無法應對考試的,即便是講座也聽不進去。要及時的知道散亂的心,常常及時知道跑去想了,心就會與自己在一起,自動得到禪定。
一旦有了禪定,就會與普通人不同。普通人有身忘記身,有心忘記心。心是苦是樂、是好是壞,均是一無所知,始終處於迷失之中。我們要努力訓練「及時的知道」:心跑了,覺知;跑了,覺知,心就會與自己在一起。一旦心與自己在一起,如果要做世間的工作,比如讀書或賺錢,就會比「散亂族」更有品質和效率。「散亂族」能做什麼?做什麼都不厲害,心思雜亂。
誰看過《三國演義》?年輕人都沒聽說過?故事說到,當劉備佔領四川之後去世了,他的兒子繼位,當時諸葛亮還活著,任職丞相,敵人認為攻打四川的時機已成熟, 考慮到新王登基,政局不穩,於是率兵從不同的方位攻擊。諸葛亮穩坐釣魚台,沒有被敵情所擾,他是穩坐釣魚台,卻沒有真想釣魚,因為他有禪定。這樣的禪定不是佛教徒的目標,他並不是佛教徒。透過釣魚來訓練禪定並不是佛教徒的選擇。他一邊釣魚,一般制定禦敵計劃,無需做更多的。敵人雖帶兵從多個方向攻擊,最後還是以失敗告終。為何諸葛亮神機妙算?料事如神? 因為他的禪定非常了得。禪定好的人,是不會驚慌失措的。
再有一次,敵人來襲而他只有一點兵力,理論上是鬥不過的。他索性打開城門,自己坐在城牆上彈琴,心清涼到如此程度。如果隆波是敵方,就會試著用弓箭射擊。敵人見他打開城門且坐在城樓上悠閒彈琴,猜想有詐故而驚慌失措地撤兵。有禪定的人不會驚慌失措,不輕易自亂陣腳。思考問題會相當佔有優勢,考慮得更深邃,一般人無法與之相比。 所以要訓練心與自己在一起,每天堅持。
隆波七歲開始打坐,吸氣念「佛」,呼氣念「陀」,然後數「一」,接下來,吸氣念「佛」,呼氣念「陀」,數「二」。如此重複。師父教導觀呼吸,呼吸之後覺性生起,不斷的覺知,心跑掉,不斷的及時知道。一邊呼吸,一邊數數,時間不長,心就寧靜了。但是,寧靜之後應當如何,無從得知。寧靜之後就去外面玩,去天堂參觀。根本沒有什麼實質的意義,只看見各式各樣的畫面,後來感到害怕,害怕萬一去外面碰到了鬼,怎麼辦?於是改為「呼吸了,覺知自己」,不讓心迷迷糊糊跑去外面,由此加深了定力。訓練了22年,禪定成為心的常態。
我們也要努力訓練,每天安排時間。年輕人不要只是一味地追求美麗、貪玩,沒有意義的。有的人真是饞啊!剛剛吃完午飯,又開始吃點心了。我們要及時的知道心跑去想。「佛陀、佛陀」,這樣多多訓練。接下來就會有禪定,心與自己在一起。
至於開發智慧的階段,則是另一種情況。開發智慧是為了照見身心的實相。 在生活之中,苦之所以能夠進入我們的心,是因為缺乏智慧——不了解生命的實相,不明白身心的實相。
比如,有些人父母雙亡,悲痛欲絕,接受不了事實。而生命的實相則是出生之後,必有死亡。接受這一實相,在所愛之人逝世後,我們就不會苦。或者接受「生命中發生的一切只是臨時的」這樣的實相,快樂是臨時的,痛苦也是臨時的。如果失戀,按常理是很苦的,但是具備了足夠的智慧就明白愛同樣是臨時的。曾經相愛的人,現在不再愛了,分手是正常的。如果能夠接受「生活中發生的各種變化都是正常的」。那麼失戀也是正常的,就不會鬱悶。
明白生命的實相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明白生命的實相,苦就會不斷減少,直至某一程度——沒有任何苦能夠再抵達心。我們要努力學習和了解生命的實相,就是這個,稱之為「修習毗缽舍那」或是「開發智慧」。
生命的實相——稱之為「生命」的就是身與心。因此要明白自己身的實相、心的實相,不是去了知他人身心的實相,而是回來了解自己身心的實相。身體呼氣,覺知;身體吸氣,覺知;身體站立、走動、坐、躺,要覺知,不斷覺知下去。我們就會開始看見實相:如果是坐,坐久一點就會酸脹麻痛,需要動來動去;如果是走,走久一點也會酸脹麻痛,需要換姿勢去坐或臥;如果是臥,臥久一點又會苦,需要輾轉反側。如果是睡八小時,大概會翻身三十多次,整夜翻來覆去。為什麼需要翻來覆去換姿勢? 因為身體始終被苦逼迫。
持續覺知身體,就會看見身體始終被苦逼迫著,到了某個程度將會看見實相:身體並非殊勝難得的寶貝,此身是真實不虛的苦。比如呼氣、吸氣,若無覺性與智慧,便感覺不到苦。大家試著不斷吸氣…吸氣…別停,苦嗎?受不了的,感覺到了嗎?必須呼氣來解除苦。如果不斷呼氣,也會苦,必須靠吸氣來緩解苦。我們呼吸就是為了一陣陣地解除苦,行、住、坐、臥也是為了解除苦。
我們要覺知自己,然後洞悉身體的實相,看見身體始終被苦逼迫著,這稱為開發智慧。到了某一程度就會洞見到身體並非我們想象中那般珍貴,它不是寶貝。如果明白這點,接下來身體老,是平常之事,是不好的東西老了,不是「我」老。身體生病,會看見是苦在病變,不是「我」病,「我」沒有病,是「苦」在病。身體是真真正正的苦。身體老,是苦老;身體病,是苦病;身體死,是苦死。我們為何要因此受苦呢?
在身體方面如此訓練,就會看見身體整天充滿苦,坐也苦,走也苦,躺也苦。絕大部分人往往處於迷失之中,因而不曾看見此身是苦。一旦感到酸痛,我們就會動來動去變換姿勢,而不曾回來覺知過自己。覺知身體,就會看見身體始終被苦逼迫著,日日夜夜只有苦。明白了這一點,就會願意接受實相。那麼當身體變老,我們就不會苦。是苦在變老,有什麼好苦的呢?身體生病,也不感到痛苦,因為是苦在生病。身體面臨死亡,是苦要死了,我們不會因此痛苦。 訓練「觀心」也行:慢慢觀察我們的心,時苦時樂、時好時壞, 持續而及時知道心的變化。心快樂,及時知道;心痛苦,及時知道;貪、瞋、痴,持續而及時的知道;心好、心壞,也常常及時的知道。及時知道,不是為了快樂,也並非為了變好,而是為了看見——快樂是臨時的,痛苦是臨時的,好是臨時的,貪、瞋、痴也是臨時的,這才是最重要的。
大家多多覺知就會明白生命的快樂極其短暫,快樂來了,然後消失。甚至連痛苦也是一樣,誰都討厭痛苦,如果常常及時的知道心,也會看見痛苦臨時存在而後消失。無論什麼生起在心,都只是臨時存在而後消失。洞見這個事實,快樂時就不會得意忘形,痛苦時也不會不堪一擊,因為已經照見快樂是臨時的,痛苦也是臨時的,無論什麼在心中生起,都只是臨時的。
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我們在生命中始終掙扎著找尋快樂,逃離痛苦。如果訓練觀察自己的心,將會明白快樂是臨時的,為何還要苦苦找尋?它稍縱即逝。又何必如此厭惡痛苦?它也只是臨時存在而後消失。這是訓練「觀心」。
如果觀身,就會看見身體始終被苦逼迫著。觀心則會看見無常:快樂是臨時的,痛苦也是臨時的,生起在心的一切都稍縱即逝。頻繁的看見,就不會再對快樂與痛苦有所滿意或不滿。快樂生起,知道它不久就會消失,痛苦生起,也知道它只是暫時的。
無論生命發生什麼問題,比如與所愛的人分離會有痛苦,失戀後,心極度痛苦,選擇自殺或跳樓而死。如果訓練過及時的知道心,就明白苦只是暫時的,能來就能走。因此要與所愛的事物分離也不會太痛苦。遭遇不喜歡的事也不會苦悶。比如念書時,只喜歡一部分老師和學科,另一些則不喜歡。面對不喜歡的學科和老師,若在學習時常常及時知道自己的心, 就會看見快樂是臨時的,痛苦也是臨時的,遭遇喜歡的事物也是臨時的,就不會得意忘形地以為會與它們永遠在一起。如果遇到不喜歡的,也明白不會一直與它們在一起,就不會感到苦。
比如失戀的人,對舊愛尚有眷戀,如果知道實相——由愛而生的快樂是無常的,與所愛的人或物分離是正常的,都沒關係,心就不會苦。或者比如,去年曼谷發生水災,如果不能接受水災這個事實,就會非常痛苦。可真的發生了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基本能夠接受,很快過去了。水災還沒到來時會非常苦:到底來還是不來?最好別來。欲望越大,痛苦越大,欲望越少,痛苦也越少,沒有欲望,心就沒有苦。
因此,要及時知道自己的心。心想要什麼?想要快樂,想要離苦,僅此而已。 如果看見苦樂都是來了就走、來了就走,欲望就會減少,欲望減少了,苦也減少。 沒什麼更多的,要不斷訓練下去。
隆波非常悲憫年輕人,因為還要苦很多年,大人們則感慨「世事無常」,可能無需再苦多少年了。因此,年輕人要精進用功,拿隆波的CD去聽, 聽了之後,生命就會發生轉變。
給隆波報告禪修進度的人不勝枚舉,有時去國外或外府都有非常多的人來拜訪,他們分享說:生命已經發生轉變,與以往截然不同,快樂越來越多。無論發生什麼,都感到苦在縮短,苦在減少,曾經苦得非常沉重,現在減輕了。曾經苦很久,現在變短了。這是因為心已經得到了訓練。
大家要精進用功,能夠獲得兩種禪定最好。訓練讓心有禪定,讓心與自己在一起,世間的工作就會做得非常棒。訓練多多照見身心的實相,我們將在未來的某天把苦徹底從心中清除,心會抵達無與倫比的快樂,無需依賴他人或它物。今天我們擁有的快樂是依賴於他人的, 比如要有父母的養育才會快樂; 需要某種類型的對象、交到某種層次的朋友;長大後要建立這樣的家庭、培養那樣的子女才快樂。好像一切都可以自己選擇一樣。
有些人供僧後祈求子女聰明、漂亮,也不看看自己。供僧能帶來什麼?能解決遺傳問題嗎,也得看看自己。要用功訓練!結緣CD回去聽,然後嘗試去緊隨著覺知身和心。走神跑去想了,及時知道,就會得到禪定。心快樂,及時知道;心痛苦,及時知道,某一天智慧將會生起。有了智慧,生命中的痛苦就會消失很大一部分。
隆波邀請大家去實踐,而不是要大家現在就相信。如果這樣就輕信隆波所講的內容,未免太不聰明了,怎能這樣就相信呢?還沒有實驗過。或者根本不信隆波所講的內容,這也是不聰明,還沒有試過,怎麼就不信呢。因此聽隆波講法之後,先保留意見。有免費結緣的CD,拿回去用心地聽。這樣我們的生命才會變得更好,更穩健。
未來的社會並不安穩,各顧各的,非常艱辛,各種不確定都在未來等著。 我們要訓練自己的心,準備迎接生命中各種各樣的苦,多多聽法談CD,準備就越來越充分,就會知道佛陀教導的是實相。
佛陀真的存在,法真的存在,聖僧真的存在。心與法融合了,就會深入骨髓地領悟。如果心抵達了法,心就是僧,就會領悟佛陀真的存在,法真的存在,僧真的存在。一個有佛、法、僧作為皈依的人,將會遠離所有痛苦。以其他作為皈依,不會離苦,因為其他的全部變化無常。
我們要訓練自己的心,各位年輕人請來試試。隆波活了很久,也見過不少人。有些人年輕時刻苦學習,努力工作,有些人不用心學習,敷衍了事,工作也馬馬虎虎,時間過去10年、20年,就會看見兩者的區別,渾渾噩噩過日子的人,25歲還沒有立穩腳,就難了。而現在絕大部分人都沒有準備好,因此要籌備原始資本,如果25歲的時候準備好了,就能站穩腳跟,會容易些,25歲還無法獨立的話,將來就不知道如何養活自己,等到30歲還不行,這輩子就會很難了。我們需要與新生代競爭,他們比我們厲害,技術和能力比我們與時俱進。
大家別貪玩,別得過且過地混日子,那樣對生命沒有任何實質意義,別到某天後悔莫及。隆波見過非常多的人,每個地方碰見過成百上千的人,幸福的有,痛苦的也有,大部分幸福的人是自己爭取來的,絕大部分痛苦的人也是自己造成的,沒有恪守己任。比如學生時代的職責就是好好學習,不只是照本宣科,需要融會貫通。長大後則要會工作。如果在學習的時間不想學習,在工作的時間又想休息,那麼真到了該休息的年齡,將會一無所有。別對生命疏忽大意,並不是到處鋪滿了玫瑰。
講這麼多應該夠了吧?即使就說到這裡,也足以讓人忐忑不安了。但忐忑也是臨時的,不久將被拋在腦後,因為尚未看見憂患。成百上千的人,有幾人能夠功成名就呢?在功成名就的人裡,又有幾個人是憑著真才實學獲得的。也有人是不擇手段的擄取,可這樣做是不會快樂的。好啦,結束。差不多了,如果再講下去,有些人會鬱悶的。
誰要與隆波互動?要問與修行有關的問題。
【問答篇】
☘️居士1:頂禮隆波!我在2011年做過禪修報告,隆波當時讓我別把心往外 送,然後念誦「佛陀」。現在我來報告進度。
隆波:看見自己的變化了嗎?
居士1:看見了。
隆波:已經對了,修得不錯。
居士1:好的。
隆波:繼續和以前一樣訓練:心跑了,知道;心跑了,知道。心跑去想了嗎?
居士1:去想了。
隆波:心迷失了、跑去想了,都要及時知道。
居士1:好的。
隆波:頻繁的覺知,心就會與自己在一起。現在你能體會到身與心是不同的部分嗎?看得出來嗎?
居士1:有時候可以。
隆波:那也還好,總好過未曾體會過。
居士1:是的。
隆波:曾經看見過嗎? 苦、樂與心是不同的部分?
居士1:看見過。
隆波:嗯。看見過嗎?煩惱與心也不是一回事?
居士1:看見過。
隆波:如果看見過,就說明已經學會分離蘊了。
居士1:好的。
隆波:接下來就是持續地觀蘊工作,但每天要做固定形式的修行。
居士1:好的。
隆波:反覆練習,去用功。心依然散亂,要及時的知道。
居士1:感恩!
☘️居士2:頂禮隆波!我現在粘著於緊盯的狀態。
隆波:哦。
居士2:在用到思維去工作的時候,更是完全跳進思維裡了。
隆波:如果工作時需要思維,應該集中精神去工作,很好。
居士2:但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自我壓制更加厲害了。
隆波:可以先忘記修行這回事。如果陷入特別緊盯的狀態,就先忘記修行,只是去感覺。比如身體移動、點頭,僅僅感覺到它。心苦、心樂,也只是感覺到它。別盯得太死,不要試圖達到分秒不漏的觀照。只是偶爾覺知到、又覺知到,就可以了,不要緊盯與專注。想要它好,反而好不起來。需要的是輕鬆地覺知。偷偷跑去想了嗎?
居士2:偷偷跑了。
隆波:嗯,偷跑去想了的時候,要及時知道。體會到了嗎?現在與剛才是一樣的嗎?
居士2:不一樣。
隆波:是的。看見了嗎?心一旦沒有被強迫,它就會鬆脫出來。
居士2:比原先輕鬆了。
隆波:嗯,就是要這樣輕鬆地觀照。又迷失去想了吧?
居士2:迷失了。
隆波:嗯。
居士2:然後又緊盯了。
隆波:嗯,又回來緊盯了。
能夠及時知道,這是很好的。可是不要想著變好。
居士2:好的。
隆波:不要期望著一直都有覺知,只是力所能及地去做。走神了嗎?
居士2:走神了。
隆波:走神了,要及時的知道。是不是又走神了?呵呵,走神得非常厲害。 走神的時候,心就沒有和自己在一起。
居士2:不是緊盯就是走神。
隆波:不修行的人只有一種常態——走神。一旦開始修行,走神了,覺知到它,然後就會開始緊盯。 走神、覺知、緊盯。接下來,修行進展以後就會是:走神了,覺知;走神了,覺知。
居士2:我曾經做過禪修報告,隆波讓我修習慈悲觀。
隆波:哦,那肯定是非常容易生氣咯?
居士2:是的。
隆波:好些了嗎?
居士2:時不時的還會有。
隆波:是的,因為它是無常的。想要讓生氣永遠消失,需要體證到三果阿那含,那是需要經過訓練的。阿那含認為色、聲、香、味、觸毫無意義,眼、耳、鼻、舌、身也毫無意義。又偷跑去想了嗎?
居士2:跑去想了。
隆波:一定要及時的知道。給別人一點提問的機會,自己去用功吧。容易生氣,這個很好,因為生氣很容易被覺知到。
☘️居士3:頂禮隆波!
隆波:緊張嗎?
居士3:緊張。
隆波:嗯,那怎麼辦?
居士3:要知道緊張。
隆波:嗯,標準答案。呵呵。
居士3:但同時也有在壓制。
隆波:嗯,就是那個,因為不想緊張。
居士3:是的,要盡量多的修習禪定。
隆波:嗯。
居士3:我必須承認,自己的修行沒有持之以恆。
隆波:還是有進步的,如果徹底不修行的話,會比現在更加散亂。
居士3:在修行的後面階段,我感到覺知的時候與以前不太一樣了,好像平平無奇。我想問這樣是否正確?
隆波:你要去看那個叫做「掉舉」的煩惱正在進駐你的心。它煩躁不安於「好的東西尚未證得,壞的狀況卻依然如前」,需要覺知到這個。
居士3:還有其它要改進的嗎?
隆波:別去壓制心,你的期待有點多。
居士3:是的,我也覺得自己太過期待了。
隆波:嗯,期待心太強了,修行會失去快樂。要平常、普通地修行,別懶惰,但也別強迫,一定要輕鬆自在地覺知。
居士3:再有,我平常每天讀書,有一次讀書居然覺知自己……
隆波:能夠做到嗎?
居士3:……好像覺知生起的剎那,思維會停止片刻,於是就要重新聚精會神回來看書,就是這樣的狀況。
隆波:禪定有兩類:第一類禪定是聚焦於正在做的工作,幫助我們活在世間。第二類是在修行時,及時知道心的跑動,得到安住型的禪定。如果你在工作的時候用錯禪定,比如在編寫軟件的時候覺知自己,腦海的程序會全部消失,無法繼續,需要重來。
居士3:但它是自行發生的,我強迫不了。
隆波:嗯,強迫不了,沒關係。接下去嫻熟之後,就會明白此時應該聚焦於工作。
居士3:好的,非常感恩!
隆波: 你要去體會,自己的欲望過於強了。這樣反而讓心散亂,太過強迫了。還有誰提問,請講。
☘️居士4:頂禮隆波!聽您的法談已經兩三年,請您開示。
隆波:修行已經不錯了。
居士4:嗯。
隆波:修行很好。
居士4:接下來需要做什麼?
隆波:只要持之以恆。已經在做的,已經非常好了。看見了嗎,能夠分離蘊了?
居士4:需要增加禪定的訓練嗎?
隆波:禪定要能夠每天練習,一天一點讓心得以休息。隆波讓大家在固定形式裡面修行,就是為了提升「五力」。比如禮佛念經,憶念佛陀的恩德,不斷透過憶念佛陀的恩德來鼓舞自己,稱為增長「信力」。到了修行時間就實踐來增長「精進力」。通過覺知呼吸來觀心,心是如何的,覺知到它;或者看見身體移動、呼吸,不斷的覺知自己,提升覺性。看見了嗎?這是增長「覺性」的力量。心跑了,如果及時知道,心就會安住進而增長「定力」。如果哪天禪定狀態很好,就轉而開發智慧。有覺性的覺知身心,看見它們在工作和變化,心是輕鬆自在的觀者,就會照見身心的實相,這是提升「智慧」的力量。五根與五力若是圓滿與平衡了,聖道自會生起。
居士4:我可以分離蘊了嗎?
隆波:當然!你自己不知道嗎?呵呵,肯定知道。已經做到了的,做得很好。感覺到了嗎?你比以前更快樂了。
居士4:感覺到了。
隆波:感覺到了嗎?心比以前輕鬆了。
居士4:是的。
隆波: 繼續用功,自證自知,你修得很好。
居士4:感恩!
☘️居士5:頂禮隆波!想請您看看我的修行狀況。
隆波:要自己去體會啊,為什麼總是讓隆波來看呢?心時常寧靜嗎?還是非常散亂?
居士5:非常散亂。
隆波:嗯,非常散亂的話,就需要自助一下。給它找個臨時的家,比如與「佛陀」、「佛陀」在一起,散亂之後,如果及時知道了,心會回來與自己在一起。一旦它與自己在一起,不要壓制它,要輕鬆自在地覺知。看見身體移動,心是觀者。看見心在運作,心是觀者。心偷偷跑去想了嗎?看得出來嗎?心有跑去想嗎?
居士5:還看不出來。
隆波:還看不出來就要觀身,多多地觀身。看著身體呼吸,看著身體點頭,看著身體微笑,就像在看別人似的,持續的觀照,不久就會很棒。
居士5:隆波曾經指出我打坐時粘著於「空無」,您的意思是……
隆波:現在已經沒有粘著了。
居士5:……那我還要不要繼續打坐?
隆波:現在已經沒有粘著了。
居士5:我可以繼續打坐是嗎?
隆波:可以繼續,然而心若跑去與空在一起,要及時的知道。不要駐紮在空裡,需要覺知到身體。
居士5:一旦感覺心靜止不動了,就要回觀身的呼吸?
隆波:觀身呼吸,然後看見身體是它物,而不是「我」。你需要多多觀身,讓你觀心會比較難,因為心會顯得空空的。
☘️居士6:頂禮隆波!我學習過若干種修行方法。
隆波:嗯。
居士6:還沒有找到讓自己寧靜的方法, 只是會感覺很舒服,想請隆波給予指導。
隆波:學習若干種方法,表示更注重外在的形式。我們先要了解原則——奢摩他與毗缽舍那的修行原則,了解正確的原則再去看什麼適合自己。絕大部分喜歡到處禪修的人,只是學到外殼。比如:觀腹部升降、念佛號、觀呼吸……不是哪種方法會更好,而是要看我們擅長的是什麼。
只要原則正確,無論訓練念佛號、觀呼吸、觀腹部升降……都可以是正確的。如果原則不牢靠,不管訓練什麼都同樣會出錯。因此要牢牢掌握原則。
禪定有兩種,第一種——行奢摩他的原則:心寧靜於單一的所緣。訣竅在於:心必須快樂才會獲得寧靜。如果與某個所緣在一起,心有快樂,就選擇那個所緣。如果只是一味的模仿,在這個道場用這個形式,去那個道場用那個形式,方法不符合自身秉性,心是不會感到寧靜的。
要觀察自己與什麼在一起會快樂?心若與「佛陀」在一起有快樂,就不斷念誦「佛陀」;覺知呼吸了,有快樂,就繼續覺知呼吸。一旦心與某個所緣在一起有快樂,就會安止於那個所緣從而得到禪定。
如果訓練第二種禪定——毗缽舍那的安住型禪定。在第一種禪定中,覺知呼吸以後生起快樂,心安止於呼吸。而現在則要稍作調整,還是覺知呼吸,可是心跑到呼吸上了,要及時知道,心跑去想了,也要及時知道。及時知道心跑去想或者跑去緊盯了,心會生起安住型禪定,也就是第二種禪定。
第一類禪定,心安止於單一的所緣,用於修行奢摩他從而獲得休息。第二類禪定,用於修行毗缽舍那從而開發智慧。
修行毗缽舍那需要看哪種業處適合自己:是使用禪定引領智慧、智慧引領禪定,還是智慧與禪定同步?你不會輕易獲得寧靜,因為心非常喜歡想。你不適合以心的安止作為開始,而是要及時的不斷覺知心的種種變化,心時苦時樂、時好時壞。先這樣觀照,再來開發智慧,禪定會尾隨而生起。並不是每個人都必須從禪定入手,修行有三條路:禪定引領智慧、智慧引領禪定、智慧與禪定同步。你沒有禪定,因此要使用智慧來引領的方式去觀照心的運作變化:心快樂,及時知道;痛苦,及時知道;心好、心壞,持續覺知,禪定會自行生起。
居士6:如果在觀心的時候,看到心粗俗不堪……
隆波:看著它生起,不去阻止。你會看見它是自行生起,並不是「我」,看見它自行生起,就看見「無我」的三法印。你容易生氣嗎?
居士6:很容易生氣。
隆波:容易生氣的人,需要照見「無我」。容易生氣的人,屬於智慧比較銳利的類型。這樣的人在兩方面非常厲害:嘴巴厲害,智慧厲害。智慧銳利的人,看見「無我」會比看見其它的更清楚些。你需要去看「無我」——心會自行運轉,就是去看這個。
☘️居士7:頂禮隆波!我有兩年沒有向您報告禪修進度了。我不斷地訓練觀心,但不再像前兩年那樣快樂。
隆波:剛開始修行的時候,一上手立刻就會有快樂呈現,訓練一段時間之後,就成了不苦不樂,這是常態。但你有在持續用功嗎?
居士7:呵呵,最近特別忙。
隆波:那就對了,隆波覺得你沒有怎麼在觀。
居士7:是的。
隆波:多多地去觀照吧。
居士7:好的,隆波還有更多的開示嗎?
隆波:就是要多多去觀照,精進地用功,增加忍耐力。
居士7:好的。
隆波:我們拋下修行的時間越久,損失就越大。
居士7:是的。
隆波:後生們的進步都非常大,你再不努力就要掉隊了。
居士7:好的。
隆波:已經掉隊了,呵呵。
居士7:是的。
隆波:還剩下十分鐘的時間,請講。
☘️居士8:頂禮隆波! 請隆波指點一下,我的心適合怎樣的臨時之家?
隆波:臨時之家需要問誰才知道呢?要問自己的身與心。
居士8:用哪個方法更好?修行要走哪條路?
隆波:喜歡思維嗎?還是愛美?
居士8:喜歡思維。
隆波:喜歡思維,那就去觀心。想到某事有快樂生起,及時知道;想到某事有苦生起,及時知道;想到某事生起了貪、瞋、痴,也要及時知道。無論生起什麼,概不禁止,但要不斷觀其變化。如果喜愛快樂、舒服、美,則需要觀身,因為身體會教我們看見不快樂、不舒服、不美。
居士8:有時候感覺自己是混合型的。
隆波:正常,但如果「喜歡思維」更佔優勢,那就觀心。因為特別喜歡思維的人,不太容易進入禪定,如果無法進入禪定,觀身就會有些難度,因為身念處適合於奢摩他型的行者,也就是修習禪定的人。你需要觀心。
居士8:好的,頂禮!感恩!
隆波:看見了嗎?你的心在不斷變化?就是要看見那個。
☘️居士9:頂禮隆波!我對於信仰有所疑問,我從小怕鬼,所以會念經。
隆波:嗯。
居士9:長大以後,我修學毗缽舍那以及禪定。
隆波:現在是鬼害怕我們。
居士9:因為我想得到功德。
隆波:嗯。
居士9:這是對於佛教的信仰嗎?
隆波:信仰也可以先從稚嫩的階段開始,因為怕鬼而憶念佛的信仰,也算還好,進而慢慢地提升,直至成為智慧型的信仰。要想生起真正的信仰,必須證得初果須陀洹,否則都是凡夫式的信仰,變化不定,朝三暮四。 雖然看似是信仰,但當佛陀與利益發生衝突的時候,我們會首先選擇利益,
所以那是屬於凡夫的信仰。
居士9:小時候媽媽生病,爸爸說需要送進醫院,我特別害怕媽媽死,就在心底祈願把一半的壽命分給媽媽。
隆波:嗯。
居士9:這屬於把生命供養給法嗎?
隆波:呵呵。
居士9:符合原則嗎?
隆波: 符合孝敬的原則,同樣是法,但壽命是給不了的。
居士9:小時候不懂。
隆波:嗯,至少是有孝心,也不錯。
居士9:後來媽媽居然康復了,不用再送醫院。
隆波:嗯,很好。
居士9:頂禮隆波。
隆波:到時間結束了,接受祝福吧。
如河水充滿,遍滿於海洋;
如是此佈施,利益諸亡者!
願你欲與願,能迅速達成,滿一切期望;
如十五月亮,亦像如意寶!
願諸災免離,願諸疾消失,
願你無障礙,得快樂長壽,
習慣禮敬者,常敬拜尊長,
四法得增長,長壽、美貌、幸福、健康!
年輕人們要更加努力一些,還有苦在等著呢,還要苦很久的。
【完】
禪窗聲明:
由於受到語言以及個人修證水平所限,跨越語種後很難如實還原隆波帕默尊者的本意。譯作若有任何不精準之處,完全歸責於我們,歡迎大家不吝指正。
電子書下載:
視頻來源:Dhamm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