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法談|佛教與眾不同之處:開發智慧——隆波帕默尊者

隆波帕默尊者

2013年3月12日|(泰)農業科技大學

編譯|禪窗



大家吉祥如意!

如果我們想學習佛法,首先就要明白學習的目的。

佛法不是用來欣賞與娛樂的。如果僅僅為了獲得福德而聽法,也遠遠不夠。

事實上,我們聆聽與學習佛法,是為了掌握提升心靈的方法。

提升是為了什麼?為了有一天我們的心可以永遠離苦得樂。無需依賴別人或者它物,在我們的內心就有喜悅、寧靜、祥和與圓滿。無論發生什麼,都可以快樂——即便我們也會老、會病、會死、會與所愛的別離,會在生命中遭逢怨憎會、求不得等苦。

最理想的情況是,我們可以無苦或苦極少地活著。如果訓練至爐火純青,我們會毫無心苦,僅僅只剩下身苦。

佛陀教導眾生從心苦之中解脫而出的方法,我們必須學習。

以我們的心靈品質和波羅蜜而言,是無法獨力尋到離苦之路的。依靠自己就可以離苦的,惟有正等正覺的佛陀與獨覺佛(辟支佛)。我們這樣的水平稱之為「隨佛」(聲聞),意味著需要通過追隨佛陀而知曉。我們無法依靠自己就了知,我們需要學習。聆聽法談、閱讀法寶或者聽法談CD,稱之為理論學習。一旦理解了修行的原則,就要著手於實踐,以提升心靈。

提升心靈,有兩個核心內容:

第一個是提升散亂的心,讓心品嚐到寧靜與快樂,這稱之為「奢摩他的修行」。

第二個是提升心靈以便知曉生命的真相,從而令正見生起——正確領悟生命的實相。這稱之為「毗缽舍那的修行」。

在實踐階段,有兩項核心的工作:

第一,讓心休息於寧靜,使之獲得力量。

第二,開發智慧,令心照見實相,接受生命的真相。

佛陀教導道:何時具足智慧,何時心就會抵達純淨無染而解脫自在。

佛陀還教導道:人能夠抵達純淨無染,是緣於智慧。

因此,我們的核心任務是開發智慧。修習寧靜,僅僅是輔助工作,主要的核心是開發智慧。

實踐階段涉及的開發智慧,不同於聽講座或是理論學習。比如,隆波講給大家聽的,是理論階段的法,當我們聽法而明白了如何實踐以後,就要動手去做。如果做對了,就稱之為已經開始修行。我們的戒、定、慧將會有次第的提升,直至有一天智慧圓滿,就會照見生命的實相。

在佛教裡,初級智慧是指體證初級階段的實相。初果須陀洹,擁有初級智慧。

倘若尚未達到須陀洹,就表示低於初級智慧。按照佛教的標準,我們還未能明白生命的實相。

須陀洹的初級智慧會照見:「我」不存在——此身非「我」,此心非「我」。

終極智慧則照見:那麼存在的是什麼?是苦本身。此身是純粹的苦,此心是純粹的苦。

若能抵達這樣的洞見,苦的止息便會發生。無論何時,心照見實相,智慧便會圓滿。

當照見「此身是純粹的苦」,想讓身體快樂的欲望便不再生起,想讓身體離苦的意欲也不再生起。心會進入中立,不再執著身體,就會放下身體。

於是出現神奇的一幕:心放下了對於身體的執著。

而最不尋常的是——心居然也能放下對於心的執著。

何時若照見「此心是純粹的苦」,心便會將心歸還給世間。

我們極力呵護身體等五蘊,誤以為它們極其珍貴——會帶來快樂。

待到智慧圓滿就會照見:此身是純粹的苦,此心是純粹的苦。若能照見到如此程度,心會將身與心都歸還給世間,不再抓取。如果對名色或身心不再執著,我們將徹底脫離心苦。

苦的生起,是緣於心跳進去抓取,跳進去抓取所緣,抓住色法與名法不放。

這一洞見是別人不曾教導過的,僅存於佛陀的教導之中。

至於佈施、持戒,以及修習寧靜型的禪定,均未抵達開發智慧的階段,這些在其它導師的教導裡也有,大同小異。佈施、持戒、修習禪定,是宗教共有的教導。

而佛陀的教導則更進一步——開發智慧。

如果不學習它們,身為佛教徒的我們就無法充分體嚐法味。

若不涉及開發智慧,便無需佛陀出世。

智慧的生起不是依靠思維而來。

我們習慣於透過閱讀、聽聞與思維來助長智慧。通過閱讀或聽聞而來的,稱之為「聞慧」;透過思維、分析、推理而來的,則稱之為「思慧」。聞慧和思慧,只是理論學習。

此外,還有另一種方法能夠增長智慧——觀察。

以深入的洞悉與清晰的照見,去學習和瞭解:身究竟是怎樣的?心究竟是怎樣的?

這個「深入的洞悉、清晰的照見」,稱之為「毗缽舍那的修行」。

就像是研究員做調研工作,毗缽舍那的修行,好比是現場調研。現場調研就要親臨實看,不是依靠思維或查閱資料,我們要親臨現場去看看:真相到底是什麼?

照見真相的方法,稱之為「毗缽舍那的修行」或是「開發智慧」。

以上這些,是隆波將佛陀的教導概略的講解給大家聽。

首先,我們必須聽法、學習理論、瞭解實踐的方法。

實踐有兩個部分:

第一個是讓心有快樂,稱之為「奢摩他的修行」。

第二個是讓心生起智慧,稱之為「毗缽舍那的修行」。

初級智慧會照見「我不存在」,

終極智慧會照見「存在的即是苦」。

何時照見「存在的即是苦」,何時就會放下。

將身心歸還給世間,再無任何執取,我們將抵達真正的解脫自在,自此徹底離苦。

上述是先給大家呈現的概貌圖。

接下來,隆波將要講解兩種方法的具體細節:如何修習讓心寧靜的奢摩他,以及如何修習毗缽舍那?

如果不學習也不瞭解,是不可能正確實踐的。泰國的修行人非常多,大家參加各種大小型的禪修營或者閉關。有時成百上千人一起打坐,人山人海,以為這就是在修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