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法談|中道的「中」——隆波帕默尊者

隆波帕默尊者

2021年08月29日|泰國解脫園寺

編譯|禪窗



修行,別讓自己太難、太苦!修行一認真,就太過打壓身、打壓心。

要走上中道,中道是不鬆(也不緊)。「鬆」就是自我放縱——放任身心迎合煩惱,明日復明日之類的,這樣就太鬆;太緊則是一想到修行就打壓身、控制心,就錯在這兩端——太鬆與太緊,因而始終未能契入中道。

中道就是不太緊也不太鬆的八支聖道,八支聖道簡單地講就是戒、定、慧。持戒太鬆不行,太緊也不可以;修定太鬆不行,太緊也不可以;開發智慧太鬆了不行,太緊也不可以,必須真正走上中道。

持戒太鬆的情形,隆波曾經遇到過,在煩惱驅動下,為迎合煩惱而曲解持戒。隆波在大學期間出過家,所在寺廟不錯,大和尚也很有修為。隆波般亞尊者的春帕坦寺,有位出家年頭很長但算不上長老級僧人,他也教說:持戒不能愚昧,持戒別為難自己,比如過午不食,在中午十二點前開始吃就可以,不要執著!持戒後太執著不對的,太緊。如果是那樣,別持更好。

迎合煩惱就太鬆,想吃這吃那,想吃得久一點,然後卻宣稱「這是不執著地持戒」,既然不執著,那為什麼要持戒呢?不用持的,因為那樣太鬆,有時甚至宣揚如何鑽戒律的空子,這就太鬆。

而太緊呢?隨處可見,持戒持到緊張兮兮,生怕戒有缺失,從早到晚都是小心翼翼,明明沒有什麼缺失,沒有做錯什麼,但心就是焦躁不安,過於擔心、害怕,過於謹慎,擔心自己到底有沒有破戒?害怕犯錯,巴利文即「Vippaṭisān」,指心無緣無故焦慮不安,疑神疑鬼、自己嚇自己。

因此持戒不要太鬆也不要過緊,要透過覺性,有覺性地呵護自己的心,然後就會剛剛好。如果持戒卻不強調覺性,而只是強調這個要做,那個不要做,在粗重煩惱的驅動下大多和五有關,想吃、想睡、想玩等五,就太鬆了。

有一類人認為必須好,必須盡善盡美,持戒持到非常苦悶,這樣也不行。持戒不是為了要(讓自己)苦悶,持戒是一種克制自心不迎合煩惱的工具,但不是透過壓制的方式不讓自己有煩惱,僅僅只是壓制心不至於被煩惱操控。如果壓制不讓心有煩惱,就太緊了,因此「中道」的「中」是不緊也不鬆,持戒一定不能太緊,也不能太鬆,持戒要了解來龍去脈,要保持覺性。

例如:曾有位出家人生起了淫,出家人不能手淫,他就以運氣的方式射精,卻號稱說:手沒有碰,不算破戒。明明破了戒,因為「氣」也屬於身體部分,已經有了身體行為:運氣來射精,這就是為了迎合煩惱而曲解戒律,這樣就太鬆。

「過午不食」理解為開始吃飯的時間,如果沒吃飽的話,吃到下午一點也沒關係,覺得仍是在正午前開始,這也是為迎合煩惱而曲解戒律了。

大家作為居士持五戒也是一樣,也要小心,別去迎合煩惱,也別持到苦悶,一舉一動全都怕破戒,這就太過苦悶。簡單可行的是:有覺性去及時知道自己的心,什麼煩惱生起了,我們及時知道,只是這樣,戒會自然好起來,破戒是因為被煩惱控制了心。

太緊、想要好……「想要好」聽起來不錯,其實是煩惱。禪定也是同樣的,訓練時不要太緊也不要太鬆,幾乎百分之百的修行人打坐都太緊了。

禪定是指心安住的狀態,打坐的目標是必須寧靜、安住之類的。如果有「想要」作為導引,已被煩惱牽著鼻子了卻沒有意識到。一旦想要寧靜,想要好,想要這,想要那,就開始打壓——控制身、打壓心。

經行時必須以特定節奏來走,哪怕稍微動一動都謹小慎微,非常壓抑,打坐時必須用這個或那個姿勢,必須坐得直直的、全身緊張,苦悶到腰酸背痛、頸椎病、四肢僵硬,打壓太厲害以至都波及到身體,或者強迫心以致過緊

比如拼命地緊盯,這樣就太緊。

以前怎麼走路的,現在還是那樣走,只是走的時候保持覺性。打坐時,習慣怎麼坐就怎麼坐,習慣隆波琨長老的「乞丐」蹲,如果那樣蹲了禪定很好,那樣打坐也行,不是必須坐得漂亮、走得端莊什麼的,那屬於身體的範疇,與禪定無關。但也不是軟綿綿地坐著,靠牆靠柱靠東靠西,伸長胳膊舒展腿地打坐,很快就呼呼大睡,坐來坐去就又什麼都不執著了,倒頭便睡「睡定」,這就太鬆,迎合了煩惱。

再比如吸「佛」呼「陀」很快就擔心起Line了,有誰在臉書上留言或回覆郵件了嗎?如果三心二意的,那就別經行,別打坐,只是裝模作樣、自欺欺人罷了。實際上,心一直陷於「滾滾紅塵」,牽掛網絡,擔心這、惦記那,這樣就太鬆。

因此,我們修習禪定時要用功,這是用修行來供佛的時間,不是娛樂的時間,手機直接設置為飛行模式,不必設置震動,放得遠遠,不用去看它,否則就別提修定了,不可能的。或者修習禪定太緊,比如:必須這麼走、那樣坐,太緊了。

禪定屬於心靈的範疇、精神的層面。如果需要獲得寧靜,就持續帶領心去跟有快樂的單一所緣在一起。像隆波是吸「佛」、呼「陀」後有快樂,七歲起就開始訓練。1959年隆波李尊者指導後就開始吸佛呼陀,當需要休息、需要寧靜時,隆波就來吸「佛」、呼「陀」,不斷地呼吸,對於心是否寧靜沒有期待。如果有期待,心是不會寧靜的,反而會苦悶,會努力控制呼吸。

判斷是否太緊、打壓的非常簡單的方法是:呼吸時,如果感覺累,就說明打壓力度過大。從一出生就呼吸的,從沒覺得累過,打坐觀呼吸一會就累,說明呼吸錯了、不自然。呼吸時自我打壓太嚴重,這樣太緊。

起先隆波也是,剛開始不會,隆波李尊者教吸「佛」、呼「陀」數「一」,吸「佛」、呼「陀」數「二」……沒有期待打坐後會怎麼樣,會有什麼結果。隆波李尊者教觀呼吸,隆波就觀呼吸,沒有期待,時間不久心就集中、寧靜下來,光明、寧靜、舒適。

練習一段時間後,開始起貪心了,慢慢了解到:坐著坐著會有光明生起,心和光明在一起後就會集中下來,隆波能夠記得「心集中」的狀態,一上坐就開始帶節奏——要心「集中」,如果熟練到成就「四自在」,那是可能的。但如果是新手,就會逼迫、逼迫、逼迫,想讓心寧靜,讓心集中,不可能的。

小孩子修行比較容易,因為他們沒有功利心、貪心。修行人一旦長大些就想要「好」了,一動手修行就開始打壓身、強迫心,太緊了。

要將心調整到適度——不鬆不緊,並非易事,或有些人年紀大了才開始訓練,心散亂了幾十年,來訓練就會迷失,很容易走神、入迷。等大把年紀了才訓練,覺性往往不太強。

或剛一上坐就睡著了。誰打坐了很容易睡著?要有自知之明,老啦!有些人年紀雖不大卻垂垂老矣,如果是那樣,打坐後迷迷糊糊、睡眼惺忪。

有時候打坐後看到這、看見那,這就太鬆,打坐後心跑去外面,跟著光跑到外面看到鬼、天神,去地獄、天堂什麼的,覺性就太弱,生起禪相、天眼天耳通,聽到這、聽到那,如痴如醉,跑出去探知外在,探知過去、探知未來等等,以上全都太鬆,因為覺性太弱。

因此,太緊了不好,心苦、身也苦,太鬆了也不好,怎麼做才能剛剛適中呢?

起步時無論如何都會緊的,不用害怕。我們一想到修行,就會自然發緊,我們不是對修行毫無預期的小孩,長大了無論如何都會有所期待的。因此剛開始會「緊」沒關係,好過「鬆」,如果一開始就「鬆」,顆粒無收,破罐破摔。

起步階段會刻意地吸「佛」、呼「陀」,一旦心跑去想別的,不用管它,回來繼續呼吸,刻意讓心跟呼吸或佛陀在一起。

慢慢去體會:今天刻意力度較大、憋悶,胸口特別憋悶,說明刻意的力度太大,但好過「迷」。刻意修行可以去善道,如果太鬆後一直迷失,會墮惡道,因此,「緊」好過「鬆」。

但如果「緊」到身殘疾、心苦悶,太緊的話,一不小心可能得抑鬱症,因為「緊」過了頭。要慢慢體會,我們會發現這樣太緊。為什麼會緊?因為有貪心,想要好,想要快樂,想要寧靜

一旦識破「緊」的根源,即「想要」,識破心的「想要」,於是「緊」慢慢得以緩解,就會剛剛好。但如果一開始就太鬆,會徹底迷失,剛開始時緊一點點,但不要太緊,而不是一開始就緊到極點,太過了。平常的這時候,已經有緊的成分在內了的。

緊了我們慢慢體會:修行後為什麼會累?觀呼吸後會累,修行了感覺透不過氣,胸口憋悶什麼的,慢慢去體會——噢,想要好,想要快樂,想要寧靜。

一旦明白根源,及時知道「想要」,「想要好、想要快樂、想要寧靜」滅去,心會從「緊」中慢慢鬆脫來到剛剛好那個點

「剛剛好」那是一個類似於非常小的點。「鬆」很長,「剛剛好」非常短,「緊」很長。在「剛剛好」時,心是安住、寧靜的,在沒有刻意、人為的情況下自行安住。但想要來到這裡之前,需要先刻意,我們及時識破渴愛(想要好),渴愛滅去。

慢慢去用功,心很快就契入「剛剛好」。「剛剛好」屬於正確的點,但做不出來,千萬別以為一動手就可以「剛剛好」,不可能的,「好」做不了。

每次做每次都錯,不是太緊就是太鬆。但「好」在於我們有覺性及時意識到「太緊」,及時意識到根源:渴愛導致了「緊」,依靠覺性及時地意識到,心沒有了渴愛。不斷去用功,心會自然而然「剛剛好」

因此「剛剛好」是做不出來的,即便「剛剛好」了也不要呵護,退失了繼續去及時知道,不斷保持覺性,心往外送後再次及時知道,心就回來安住。

一定要有禪修所緣,別以為自己根器利,無需使用禪修所緣,不需要臨時的家什麼的,此言差也!否則佛陀就不會教我們要有禪修所緣了

。比如跟佛、法、僧在一起,跟呼吸或身體的毛、發、甲、齒、皮、肉、筋、骨在一起也行,回憶自己做過的好的佈施、持戒……必須要有臨時的家。

不過「(十)遍」什麼的,隆波不太建議,因為修了(十)遍,心喜歡往外送,而「(十)隨念」更安全些。有覺性地憶念到佛法僧的恩德、憶念到已經做得很好的佈施、憶念已經持得很好的戒、憶念寧靜、憶念品德高尚的人,憶念後自己有快樂,這稱為「天隨念」,心感覺愉悅、滿足。

假設我們想到詩琳通公主,她非常可愛,只看她的照片就覺得非常可愛了,我們心裡感覺舒服、快樂。

一旦心有快樂,我們有覺性去知道,如果心迷失到別處了,及時意識到。或者輕輕鬆鬆地呼吸,一旦心跑到呼吸上,及時意識到,心跑去想別的事,及時意識到,這稱之為我們有了禪修所緣。

但是並沒有強迫心必須跟禪修所緣在一起,必須安得「剛剛好」。禪修所緣僅僅是觀察心的參照物而已,心有時會待在這裡,有時會往外跑;心時而在,時而逃。禪修所緣是用作觀察心的參照物,心一離開禪修所緣,我們就及時意識到;或者心跳進去緊盯禪修所緣,及時意識到,然後「剛剛好」的禪定會自行生起。

慢慢去用功,起先肯定要先刻意,不斷去練習,直到不貪了:必須這麼好、必須那麼寧靜什麼的,只是自自然然地練習。但同時也不鬆懈,不丟掉自己的禪修所緣,不斷地憶念起自己的禪修所緣,持續憶念,不太鬆也不太緊。

禪定這塊,如果太緊會苦悶,讓自己受苦——身苦心亦苦。太鬆則會忘記自己而跑出去感知外在。

隆波小時候跟隆波李尊者學法,剛修行沒有幾天,心就集中、寧靜下來。一旦退出來會有光明,跟著光出去天界什麼的遊玩,看天神,看這、看那,但不去看鬼,不去看是因為怕鬼,這樣就不行了,心迷失在禪相中了。

接下來感覺不對勁兒:呃,既然心能夠出去看到天神,也就一定可以看見鬼喔!自己怕鬼,因此修行時,隆波記住了這條路:心集中後,一旦退出來一點,出現光明。隆波不跟著光去到外面,保持覺性,增強自己的覺性,不讓禪定來主導。如果覺性沒跟上,由禪定在主導,那就太鬆,於是心會往外跑而感知外在。

這些雖可用於工作,但請大家先學會修行吧!在高僧大德講法時並沒有信口開河,他們的心大都處在禪定中。我們坐著聽法時,他們的心大多處在近行定,所以,他們會開示剛好與我們相應的法。有時大家心神不寧,想東想西,他們會呵斥,那是他們的工具,但我們不要急著追求這工具,否則大家會立馬太鬆而去外面遊玩,然後忘了自己的核心職責是訓練心安住,為了開發智慧而成知者、覺醒者、喜悅者。

在隆波跟隆布頓長老求法的時候,隆波認識好幾位貪玩的年輕出家人,喜歡各種在外的玩法

比如有位外號「沙彌僧王」,百事通——知道的東西非常多,屬於毗缽舍那的雜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無論誰問什麼問題,都難不倒他。一早起來就開始指點這位法師、那位法師,昨晚您這麼修行,不對,必須這樣、這樣……把寺廟上上下下都指導一遍,沒有他不知道的,最後卻發瘋變成了神經病,因為高僧大德怎麼勸阻都不聽,玩得不亦樂乎,覺得自己特厲害:有他心通,自己太了不起!危險之極,這是太鬆,忘了自己的本份。

我們訓練禪定不是為了知曉他人,而是為了看見自己的身心,讓心有力量。因此,不要大意——被煩惱牽到外面遊玩。在訓練禪定時,別讓心緊繃、苦悶,也不要太鬆而放任自己胡思亂想。那些打坐後去外面遊玩者連普通人都不如,因為普通人發瘋的概率小,而他們卻很高。比如看鬼非常熟練,鬼一來馬上知道,接下來鬼和人同行,分不清誰是人誰是鬼。一旦開始分不清後,那就慘啦!因此,我們在打坐時,要清楚自己的職責,訓練自己的心不是為了別的,而是要讓心和自己在一起讓它有力量、滋潤清新,然後以安住、有力量的心去開發智慧,這就是職責所在。

然後修行時太緊,要知道,太緊是由於非常貪、想要好;太鬆,則是因為迷失到了外面。

持續不斷去覺知自己,修行就會越來越正確。接下來如果熟練了,一想到修禪定,心就馬上進入狀態,完全就位。如果還不嫻熟,就慢慢去訓練,先摸著石頭過河,後面會一馬平川的,一定要堅忍!

開發智慧也一樣,不能太緊也不能太鬆;持戒不能太緊,也不能太鬆;修定不能太緊,也不能太鬆;開發智慧也不能太緊也能不太鬆。

開發智慧如果太緊就是一個勁地開發智慧,勇往直前,只要看到境界就咬定青山不放鬆,始終衝鋒在前,不懂得偶爾讓心休息一下,只是一個勁地去開發智慧。

有時心有了力量就去開發智慧,比如這樣觀身體,觀著、觀著,心沒了力量,開始散亂了,這時的開發智慧已名存實亡,變成了散亂。

或者有時我們在打坐,心集中、寧靜,接下來,當心退出來後,動來動去的,我們保持覺性——看到心能夠自行運作。心是「無我」的,它想做什麼就做了,指揮不了它,掌控不了它。一會兒樂,一會兒不樂;一會有法喜,一會兒法喜又消失,變來變去,阻止不了,強迫不得。

如果這樣照見,就剛剛好、正確。但觀察時間一久,定力下降了,因為開發智慧時要消耗大量心力。因此,一定要累積心力,一旦心力衰減,以為在開發智慧,事實上,沒有開發智慧,心已經散亂了。

因此,開發智慧與散亂只是一線之隔。什麼時候禪定不夠,就是心散亂,卻誤以為在開發智慧,比如不斷審思身體,心非常非常散亂,不會有任何效果的。或觀心,剛開始還可以,觀著觀著,心亂如麻,觀什麼都有點應接不暇了,心裡的情緒風馳電掣地奔襲而來,秒變、秒變……一直不停地變化,快到來不及體會每個個體的生起、停留、滅去,閃閃爍爍的,這樣是因為心力不夠,如果繼續觀下去就太鬆。

或者太緊,因為也有可能苦悶,刻意死死地盯著不放,開發智慧時死死地盯著,就太緊。因此,有時則會尋找:呃,現在是否有什麼煩惱習氣呢?這就是太過於沈浸在開發智慧了,太過於投入、畫蛇添足,就全演變成了散亂。

所以,修行的時候一定要慢慢體會,開發智慧時境界通過的速度快到應接不暇,就把開發智慧先放一放,回來修習奢摩他,來與禪修所緣在一起,讓心獲得休息,有力量後再去接著開發智慧。

開發智慧時,假如要觀身,就去觀身,慢慢去觀,不用急著一口氣吃成大胖子。有人從頭到腳審思身體,一分鐘就完成了,這樣太過啦!要觀頭髮,就要觀得細緻些——頭髮有這樣的外形、這樣的顏色、這樣的氣味,是這樣的不美、不漂亮,是這樣無常的現象。我們能強求嗎?要頭髮長快點,想讓它快點長長,也強求不了,或這回髮型很漂亮,不准比這個長,要永遠保持這樣,根本什麼也操控不了,頭髮烏黑,命令不准變白,也命令不了。

慢慢觀,細細品,不斷地體會事實。在審思的時候,不用匆匆忙忙,想到頭髮無常、苦、無我;哦,體毛無常、苦、無我,一眨眼就到大腳丫了,不行的,要慢慢來。如果那樣一掠而過,屬於散亂,不行的,所以,大家要慢慢去體會。

觀心也一樣,如果情緒出現的速度過快,說明開始散亂了,定力不夠了。如果定力足夠,情緒會緩緩地流淌,慢慢來,慢慢來然後離開,來了然後離開。我們輕輕鬆鬆地觀,就好像正坐在河邊賞景,很久很久有一艘船隻經過,然後有樹木漂過,很久很久漂過來一次。不像身處繁華的主街道旁,車水馬龍的,看哪輛、哪輛,根本來不及,這樣太散亂,看到各種情緒四處出沒,會覺得一頭霧水。

因此,我們修行時:持戒不要過緊也不要過鬆;修習禪定不要太緊也不要太鬆;開發智慧,不要太緊也不要太鬆。

太緊就是一個勁地往前,根本不肯休息,太鬆則是觀一下子就洗手不幹了,只是開發智慧一丁點,就回去修習禪定,去追求寧靜,而且粘著禪定的人非常多。一旦高僧大德要求出來開發智慧,出來觀身觀心一下下,就溜回去睡在禪定中,這就太鬆。

因此,我們要謹慎,不要太鬆也不要太緊。如果粘著禪定,對於開發智慧而言就太鬆,而如果不斷去開發智慧,對禪定毫無興趣,對開發智慧而言就太緊了,心會疲憊不堪,也是不行的。

因此,要慢慢去體會。看到了嗎?「中道」並非想象中的那麼簡單,要想可以中道地持戒、中道地修定、中道地開發智慧,需要花很多年時間訓練,並不容易的,必須訓練,沒有免費的,沒有不勞而獲,要慢慢訓練。

比如,開發智慧如果一直在路上,這就太緊,開發智慧一點點就放棄了,回去找禪定,去安安靜靜地待著,這又太鬆,或開發智慧一點點就溜去想別的,這樣禪定就沒有了,屬於不思進取。

慢慢自我訓練後,會明白「剛剛好」在哪裡。「剛剛好」在哪點?其實就是中道。其它地方不是太鬆就是太緊。今天就講到這裡。

☘️ 1號學員:

隆波:修行的時候,要心意堅決,不是伸長胳膊岔開腿,懶懶散散的,得改!隆波講法講著講著都感覺到了。請講。

每天固定形式練習,但是散亂與瞋怒心較重,如果生起的是滿意、喜歡的感覺,分離心與情緒比較容易。如果是瞋怒,心就會和情緒黏在一起,並且感覺「心不是我」。有些事心執取嚴重,瞋心重,就會有苦的結果,以及胸口有刺痛感,不確定這是修行原因,還是身體異常,請隆波指導以便修行能取得更大進步。

隆波:整體而言,修行進步了,但心的基調是調皮,心調皮改變不了,你的心的本性是非常調皮的。你的修行不錯,繼續用功,要忍耐。

瞋怒也避免不了,屬於你的私有財產,禁止不了,要不斷去及時知道。慢慢去分離:生氣不是心,生氣是無我的,是無常、苦、無我的,不斷去訓練。生活中會有很多問題,如果不是想要的樣子,瞋怒就會出現,沒有了想要,瞋怒也沒啦,要慢慢體會。

你修得不錯,要持之以恆去用功。

☘️ 2號學員:

曾經緊盯嚴重,現在早晚課誦、經行比較輕鬆。白天做家務事中盡可能地覺知身、覺知心,有時覺知,有時迷失,有時干涉。睡覺前會盡可能觀呼吸。現在瞋心很重,很容易煩躁,不確定自己的修行是對的嗎?請隆波慈悲指導以便修行可以繼續提升。

隆波:在修行時,你別去期望:必須好、快樂、寧靜。如果對結果有期待,刻意的成分就會過多,那就太緊,會苦悶。一苦悶,就會表現出來變成瞋怒。

修行時,我們要感覺自己在以修行供佛。假如你觀身體姿勢、運動,你當做自己在以修行供佛,或如果你觀呼吸,要感覺自己在以呼吸供佛。

所以,不期待結果地去用功,到哪裡算哪裡。如果期待結果,心會焦躁、不舒服,越不期待結果,只是不停用功,就越碩果累累。

如果你修行是為了「要」,會無果而終,修行為了「放」,會收穫結果。但不是假裝「放」,假裝「放」也不對。因此,我們把修行當作供佛,這身體像花朵,我們請求用這身體供佛,經過自己修剪,並且已經插進花瓶的花,它會枯萎、凋零、腐爛,沒有關係了,因為我們已經完成了供養。

這身體就像我們已經供佛了的花,所以,接下來無論身體發生什麼都沒關係,我們已經發揮了身體的價值——用於供佛了,然後我們不斷有覺性地憶念:這身體已不是我們的了,我們已經供了佛。

慢慢地觀察:這身體已不再是「我」、「我的」,只是物質,就像經過修剪後插入花瓶的花,已經供佛了,不斷地這樣去感覺,心就可以快快樂樂地走下去。只是想一想就已經有快樂了,感覺到了嗎?就是這樣,將這身體供佛吧!

下一位

☘️ 學員4:每天隨觀感覺與情緒,睡之前誦經。如果心的禪定不錯,就繼續去觀身、觀心

如果心散亂,就躺著觀呼吸,很快就會睡著,屬於入睡很快的人。每天工作量很重,一整天都在開網絡會議,所以不太能觀心。開完會後起身離開,就靠觀身和模糊的心。請隆波指導接下來的修行

隆波:隆波也是那麼做的。以前沒有網絡會議,而是面對面地開會,早晨開會、下午開會,壓力山大、疲憊不堪。或者做研究、寫報告,但每次信息量都特別大,壓力大、疲憊,觀不了心。

無法觀心就觀身,觀身比如走去上廁所,看著身體走,心是觀者,修行不會走入死胡同,這樣做不行就那樣。觀不了心就觀身,去覺知,身體疲憊、身體工作、身體坐、身體臥,要像看著別人一樣地看著它工作。你的訓練不錯,下一位。

☘️ 學員5:早上醒來時會發現心往往暈暈乎乎,然後就會壓抑或掙扎想讓它消失。無論在固定形式還是日常生活中,每次遇到認為不好或苦的境界都會壓抑或掙扎,感覺自己的心對境界還無法保持中立,禪定也還不夠,請隆波慈悲開示。

隆波:你的理解是對的。剛才隆波教的就是這些呢!一起床就要訓練變成習慣:醒了就立刻起身,別再睡了。如果繼續睡,痴就會滲透進來,要訓練成習慣:感覺一醒了就立馬起身。但如果歲數大,就需另當別論,醒後先感覺全身,然後再起身坐起來,覺知全身,然後慢慢動動身體。但如果像你這麼年輕,醒了就立馬起身心就會越來越強大。你越是屈服於煩惱,就會越發軟弱,因此,要心意堅決,一醒就立馬起身,不要由著它,否則就太鬆了

所以,要慢慢體會,在日常生活中也是。現在是迎合煩惱,還是過緊了呢?慢慢感覺,慢慢體會。今天隆波教的可以全拿去用的,下一位。

☘️ 學員6:固定形式練習大概有兩個月了。早晨打坐大概15-20分鐘,但不確定自己分離蘊了嗎?感覺自己的心歸位了,是對的嗎?請隆波指導修行

隆波:對了,蘊已經分離了。如果你的心力夠,就能分離蘊了的,然後去觀每個蘊運作,就會看到其演示三法印。

這身體,之所以我們可以指揮它工作,因為心是指揮官,身體是心的手下。但仔細體會:身體僅僅是不斷新陳代謝的物質,不是「我」,不是「我的」。

要去感覺,深入觀察這身體沒有「我」,所有的感受、念頭不是「我」……開發智慧時,要慢慢去體會,每天固定形式是必須要練習的,已經很好了的,所以你的心才會有力量

☘️ 5號的心迷失了,5號,意識到了嗎?5號要跟自己臨時的家在一起,不斷跟它待在一起,但別期待快樂、寧靜、好,就只是單純地把它當做參照物而已。然後一旦心從參照物上溜掉了。心散亂、鬆懈了,我們及時意識到。跟參照物在一起時沒有期待好、快樂、寧靜,只是那樣待著,作為覺性憶念的工具,是心的參照物,是訓練覺性的工具,之後禪定會好起來。

☘️ 6號的心跑到念頭裡了。看到了嗎?要及時知道看到嗎?身體和念頭是不同的部分;看到嗎?心和念頭也是不同的部分。慢慢地分離,有什麼就去分離它,慢慢觀察,不斷去體會每一樣都不是「我」。

☘️ 學員7:自己修的不是正定,被卡住的境界是粘著在額頭,往外送去緊抓,而且分上半部和下半部。現在下半部不是問題,能夠自然地變化,問題是在上半部分,有一點刻意就苦了,屬於世間的苦,好像背負石塊後被碾壓,感覺既散亂又心煩,請隆波開示。

隆波:刻意的力道太強,所以太緊啦!上面的部分是知者,不要控制它,它能生能滅,如果管制太多,它就好像不生不滅,一直那樣維持,這就過於苦悶。

因此,我們看到的每一樣都要能生滅,而不是每樣都生滅,唯獨有個知者不生不滅。刻意把它安放在上面,然後往下看,這樣不僅累,而且也無法真的開發智慧,放開讓它活動,然後有覺性緊隨著去知道。

記住這句:放任心活動而後有覺性緊隨著去觀。嗯,對的,放開它。發懵,知道「發懵」,看到了嗎?仍然殘留一個靜止的部分。如果修行之後,發現仍然殘留有個靜止的部分,就還不夠好。如果完全沒有靜止的部分也不行,但如果靜止的部分一直保持,同樣不行。完全沒有靜止部分,就太鬆,禪定不好;靜止的部分一直都在,又太緊了。

感覺到嗎?每一樣都可以動,但有一樣不動,有個靜止不動的部分,要練習放開它,讓它像其它部分一樣可以動,讓它可以像其它部分一樣生滅。

別刻意呵護它,否則一旦粘著就要花時間糾正,因為心會習慣性地待在這裡,只要一想到修行,就進入這個狀態。

隆波就曾經卡在這裡長達一年,要慢慢去體會,只要還剩不動的部分,說明仍有刻意打壓,要及時意識到,別去呵護它。不過,說起來容易,但需要時間,想要過這一關,需要忍耐。

在隆波還沒有出家的時候經歷過這個,隆波去跟素林府隆波琨長老修行,隆波琨長老特別喜歡隆波,隆波去的時候,長老會讓住在他隔壁的僧寮,沒幾米的距離,大概三、四米。隆波觀境界時,看到其在胸口動,觀著觀著就會跳進去,但沒看到「跳進去」。

長老就指導:「嘿,帕默,怎麼那樣修行呢?那不是心,心是在這裡的」

隆波回答:哦,找到感覺了

從傍晚就進寮房關上門努力返觀這個,於是就跟你現在一樣被卡住了。到了第二天早晨很鬱悶,緊過了頭,而這個非常強大,意識到自己修錯了。一明白修錯了,就對隆波琨長老很生氣,天一亮隆波砰地推開房門,準備找長老麻煩,自己修行好好的,不料被長老指導偏了。但長老的心非常快,隆波「砰」地推開門,長老也一樣「砰」地同時推開門,自己正要找長老麻煩,結果長老先發制人:「嘿,帕默,你怎麼修行的?完全一塌糊塗」

隆波回答:「還不就是您教的要我抓住這個,已經不願放了。」

長老回覆:「沒有讓你抓住這個,而是說不要浸泡在那個地方。」

回答:「那您為什麼不早說呢?而是說「哎,那不是心,心在這邊。」

結果自己觀心變成了緊盯著這個,花了一年糾正,一想到修行,就緊緊抓著知者。如果抓著知者,就只是奢摩他而已。因此,修行時要自我體會,如果還殘留某個靜止部分,那就還不對的,那個靜止的部分,大多都是我們打壓的知者,凡生起的現象必定會滅去,要能生滅。去用功!

☘️ 學員8:每天打坐、經行來完成固定練習,不斷地訓練覺性,禪定還很弱,心不曾集中。有時心不開發智慧,必須靠思維引領,心散亂,特別喜歡想;有時可以看到心的喜歡與不喜歡,看到望湧動、心掙扎糾結,看到心苦,看到心的「無我」,有些天又好像什麼都觀不了。請求隆波開示自己卡在哪裡了?

隆波:當下這一刻心歸位了嗎?

(學員8):沒有歸位。

隆波:正確,如果回答現在是歸位的,就錯了,就要說來話長了。

心沒歸位,要知道,別拉,不用糾正,如其本來地知道。如果什麼時候中立地知道,心就即刻歸位,因為在「歸位」的那個點,就是中立。所以,如果心什麼時候中立,就立刻歸位了。

比如你的心跑到了外邊或散亂,你覺知到後,不喜歡,知道「心不喜歡」。在知道「不喜歡」的瞬間,「不喜歡」就會滅,心剛剛好「中立」,剛剛好「歸位」。心一旦歸位後,「維持」會帶給它力量。

維持一段時間後,慢慢出來審思。如果維持一段時間後,心開始運動變化,我們就去觀運動變化,就可以開發智慧了。如果維持後靜止不動,不願工作,那就帶領心去審思,不斷去體會:身體不是「我」,不是「我的」。

現在打壓的太厲害了,能感覺到嗎?呃,看到了嗎?正在動的身體不是「我」,正在活動的身體不是「我」,慢慢感覺,就只是去感覺,修得不錯,繼續用功。

太緊了,能感覺到嗎?你一想到修行的時候,就是這麼做的:你把心收攝進來、拉進來,刻意將心安住。要用平常心去修行,然後心會自行集中,而不是你去拉心讓它集中。如果拉進來,不會真的集中的。如果我們以平常心修行,到了時間心自行集中。在心集中時,不是像你這樣通過拉進來的方式,緊繃、苦悶、僵硬,不正確。

心集中時寧靜、光明、舒服,不散亂、不思不想,那是心入了深定。因此你不必憂慮「心集中」,只要不打壓它。如果打壓它,不會集中的,反而會疲憊。心能夠寧靜是因為它有快樂。如果我們有在強迫心,心是沒有快樂的,那麼心是不會寧靜的。

最後一位。

☘️ 學員9:早晨禮佛念經,白天如果工作不用想的時候,通過觀呼吸或身體運動來覺知自己。心迷失去想的時候,如果生起的情緒不強,會看到胸口震顫的現象。但如果來自家人往往會很強烈。有時會不理智,並且「出言不遜」,是否應加強禪定的練習?

隆波:如果平時能按你說的那樣修行就可以了。至於在家裡情緒強烈,是由於習慣,因為跟外人不能由著性子,否則人家會找麻煩,和家人在一起,感覺安全就會視無忌憚。

你就去覺知,慢慢去體會:哎呀,生氣的時候真的慘不忍睹。對家人生氣,試著感覺自己的面部表情,那是夜叉一樣的面部表情,感覺到自己的面部表情,很快就消氣了。在對家人亂發脾氣的時候,想到自己的臉,這是制勝法寶。

至於平常生活中的修行已經對了,修得不錯,

但一見到家人,就青面獠牙了,你要快一點感覺到自己的臉:喔唷,太慘不忍睹啦!生氣很快就好了,因為你怕自己不漂亮。

今天就到這裡。

【完結】


禪窗聲明:

由於受到語言以及個人修證水平所限,跨越語種後很難如實還原隆波帕默尊者的本意。譯作若有任何不精準之處,完全歸責於我們,歡迎大家不吝指正。


文字來源:www.ganluyu.org

音頻

中文字幕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