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煩惱,不迎不拒|隆波帕默尊者

隆波帕默尊者

Luangpor Pramote Pamojjo

微法談聽錄

(07:12~13:39)

2020年10月18日|泰國解脫園寺

同聲翻譯|坤能

聽錄、整理|靜慮林



無論做什麼,都帶著覺性,
吃飯也帶著覺性,
包括開始選食物的時候,
「誒!這個喜歡,這個不喜歡。」
哪個(食物)喜歡,
我們知道「心喜歡」。
(那食物)吃嗎?吃!
我們並不必須折磨自己——
「這個喜歡,不吃!」
煩惱並不害怕那種方式的,
煩惱害怕「及時地知道」的人。

有時候,沒有喜歡的食物,
心不喜歡,心煩躁,
知道「煩躁」。
隆波並沒有比大家更加厲害,
比如,(身為居士)工作的時候,
去餐廳買食物時,
有喜歡的食物,就會滿意,
有不喜歡的食物,
或什麼都不喜歡,
也會不喜歡、不滿。
老老實實,對自己的感覺誠實,
喜歡,知道「喜歡」,
不喜歡,知道「不喜歡」,
就只是那樣而已。

並不是說,必須很虛偽——
「我是修行人!
我必須選擇自己最討厭的食物,
這個食物不喜歡,就去吃這個。」
吃了之後,(心)很滿足,
但肚子沒吃飽,因為吃不下,
可是心裡很滿意,覺得——
「我太棒了!我太厲害了!
我能夠忍耐!我是很好的人!
我比別人更好,
別人隨順煩惱,我不隨順煩惱。」

實際上,這是另一種形式的「隨順煩惱」,
是以「對抗」的方式在迎合。
煩惱習氣說:「這麼做!」
而我們卻那麼做。
煩惱依然在背後驅動,
在背後掌控我們的行動。

煩惱可以從兩個方面掌控我們——
可以命令我們跟著它去做;
或它這麼命令了,
我們故意不去做。
但我們故意不去做,
其實也屬於「跟著去做」,
因為(也是煩惱的)命令。

(比如命令)往西邊走,
我們就往東邊走,
是誰在背後驅動?
實際上,是煩惱在命令。
只是與我們的愚痴混雜了,
我們以對抗的方式,來迎合它。

修行並不必須——
去對抗煩惱,
或是接受煩惱。
煩惱習氣生起了,
我們就去學習它、認識它、了解它。
「煩惱能不能控制我們的心?」
我們要看的,是這一點。

因此,煩惱生起,不用去阻止,
我們依然還有隨眠煩惱,
煩惱就必然會生起。
因此,煩惱生起了,
我們別去阻止它,也別去迎合它,
不排斥,也不去迎合它。

隆波曾為大家做一個比喻,
就如大海或河流中一艘有錨的船,
水往何處流,船頭就朝往那個方向。
船不會與水流對抗,
但也不會隨著水流,順流而下。

修行也是一樣的,
煩惱生起的時候,
我們並不去與煩惱對抗,
也不隨順煩惱。
我們如其本來面目,去知道煩惱。

而且我們也及時地知道——
心對煩惱有何反應。
比如,煩惱生起了,
我們的心喜歡,心隨順它,
我們知道「心喜歡」、「心在隨順」。
煩惱生起了,
我們的心不喜歡,想對抗它,
知道「不喜歡」、「想對抗」。

我們不停地訓練去及時地知道自己的心,
並不是一直很享受,
修行了之後,
追求的只是空、寧靜、光明,
這並不真的好用。

因此,修行要不停地去觀察自己的心,
心始終都會有「行為反應」的。
比如,看到美、漂亮的東西,
就會生起「喜歡」的反應;
看到不喜歡、不美的東西,
就會生起「不喜歡」的反應;
看到善法生起,
就會生起「喜歡」的反應;
看到不善法生起,
就會生起「不喜歡」的反應。

誰曾經出現這樣的(狀況)?
生氣了,去看生氣,
生氣沒有消失,
然後對自己生氣——
「為什麼自己的瞋心那麼重?」
瞋心又再一次重疊,
煩惱生起之後,不停地重疊煩惱。

或瞋心生起,想打人、揍人,
然後隨順它,去揍人,
這屬於「隨順、迎合煩惱」。

如果瞋心生起,
拼命地強迫讓它消失——
「別生氣、別生氣、別生氣!」
或立即念誦「佛陀、佛陀、佛陀!」
「哎呀!心生氣了!」
然後拼命地去對治,
這屬於「與煩惱對抗」。

在煩惱生起的時候,
不用去對抗它,不用去對治它,
只需「不迎合、不隨順它而行動」,
那就行了。
而不是從相反的方向,不去迎合它。

(比如)生氣生起,
不用坐著去看——
(生氣)如何可以消失?
只需要知道「心有生氣了」。

如同佛陀所開示的:
「各位修行人!
當心有生氣的時候,知道『有生氣』;
當心沒有生氣的時候,知道『沒有生氣』。」
就只是如此而已。

佛陀並沒有教導:
「各位修行人!別讓心有瞋心。
各位修行人!
當心有瞋心了之後,立即要斷離。」
佛陀並沒有如此教導,
四念處裡並沒有這般開示。

佛陀教導的是——
「各位修行人!
心有瞋心,要知道『心有瞋心』;
心沒有瞋心,要知道『心沒有瞋心』。
各位修行人!
心有貪,要知道『心有貪』;
心無貪,要知道『心無貪』。」
就只是如此而已。

如煩惱的本來面目,去知道煩惱,
這稱之為「觀心」,
這就是「心念處」。
如煩惱的本來面目,去知道煩惱,
不去對抗它,也不去迎合它。


靜慮林聲明:

本文內容未經尊者及譯者審校,若有任何疏失,皆歸咎於聽錄、整理者的責任與過失。


完整開示|音頻來源:禪窗

完整開示|視頻來源:Dhamm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