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處的真義|隆波帕默尊者

隆波帕默尊者

Luangpor Pramote Pamojjo

法談摘錄

2023年06月04日|泰國解脫園寺

摘錄、整理|靜慮林



身遠離

02:34~08:28

遠離,
讓自己從——
必須與很多人打交道、
動蕩不安的重複習慣中抽離,
從團體、從人群中抽身,
這稱之為「身遠離」。

「遠離」(viveka)
意思是寧靜及出離,
有三種,即——
身遠離(kāyaviveka)、
心遠離(cittaviveka)、
依遠離(upadhiviveka)。

「身遠離」讓我們的心有力量,
如果我們整日、整夜、整年,
周旋於與他人打交道,
就會很累。

「人」的意思即是——
動蕩不安,
每一個人都有動蕩不安,
每一個人有一、兩種,
與十個人打交道,
就會有十種或好幾十種動亂,
如果上百人,就更甚了。

到了時間,
就要給自己獨處的時間,
如果有機會,
這稱之為——遠離。

若真正按照文獻,
稱之為「身遠離」,
讓身體及自己從攀緣中出離,
不與團體打成一片。

但這一點必須好好地看,
有時抽身出來獨處,
它依然擺脫不了攀緣,
現在這個時代,
網絡與我們連接,
他人無時無刻都可以聯繫我們,
即使在森林或寺庙裡,
不一會兒就有信息來了。

以前就有SMS之類的,
現在是Line、什麼IG之類的,
這太多了,
因此,我們並沒有真的遠離,
僅僅只是身體在獨處,
僅是外殼而已,
但實際上,依然與他人攀緣,
沒有停止。

倘若如此,
心沒有獲得休息,
身也沒有獲得休息。

當我們懂得真正的獨處,
比如:在我們修行的時段,
就確確把手機關上,
然後心意堅決,
不必瞻前顧後,各種擔心。

有些人想著,
「獨處」即是不跟他人交往,
那也沒有到那般程度。

比如有時候,
我們邀請他人一起修行,
成群或成團的,
一起認真地集體共修,
那亦可稱之為「獨處」。

獨處,
我們遠離充滿煩惱、
混亂的團體。
但如果是一起做功德、
行善的群體,
不必須遠離,
那是好,並非不好。

以前隆波早期修行時,
隆波也有夥伴,
有一起修行的善友,
一起親近高僧大德,一起聞法,
我們也修行,交流經驗,
這依然屬於「獨處」,
因為我們是以善法交流,
而非不善法。

我們遠離世間,
遠離動蕩不安,
遠離一切不善法。

比如:我們無緣無故,
獨自逃離至森林,
號稱那是「獨處」,
也許不是「獨處」也有可能。

因此,「獨處」
會輔助我們精力充沛,
具有力量修行。

整年、整輩子動蕩不安,
力量就會下降,
與他人交往得越多,
力量則越下降。

因此,努力地結交
那些我們與其交往後,
會生起善法的人,
那不阻止,並非不應做之事。

在隆波修行以來,
隆波也有「身遠離」,
大概三個月一次,
一年有四個回合,
運用那段時間,
與自己在一起修行,
暫時放下動蕩不安,
暫時放下所有的負擔,
不久再回來與工作、
與所有的負擔戰鬥,
心會強大、有力量、滋潤。

心遠離

08:44~12:33

「心遠離」(cittaviveka),即是——
自身遠離一切不善心。

如何做,
心才能夠暫時地遠離所有的不善?
必須修習禪定,
就修習禪那、三摩缽地(samāpatti)。

在心具有禪定的瞬間,
那稱之為「心遠離」,
因為心沒有迷失、
動盪到所有的煩惱之中,
所有的五蓋被暫時地壓制,
心寧靜、心快樂。

大家就訓練,
修習禪定是有好處的,
訓練的早期會有些難,
持續不斷地訓練,
它也不超過普通人能夠做到的程度。

首先就有「身遠離」,
如果沒有必要,別與他人攀緣,
我們回來訓練自己的心,
每一天修習業處,
做自己的正式禪修訓練。

當心有煩惱、
有五蓋之類生起時,
有覺性及時地知道,
五蓋就會滅去,
煩惱鬥不過覺性。

因此,
煩惱生起、五蓋生起,
五蓋屬於中級的煩惱,
它們生起,
我們有覺性及時地知道,
五蓋滅去,禪定就會生起。

或如果在正式禪修練習訓練完整,
就修習能夠進入禪那的禪修業處,
比如:憶念佛法僧的恩德,
憶念天神的美德,
憶念佈施、憶念持戒等,
這尚未抵達禪那,
僅獲得近行定的階段。

修習可以進入禪那的禪修業處,
比如:安般念,
或者身至念,
修習可以抵達四禪。

或修習慈心觀,
修習讓心有寧靜,有慈心,
無限地往外散發,
就可以進入更高的禪那,
可以抵達無色界定。

這如果我們會修習,
就應該修習。

如果我們不會修習禪那,
我們就持續不斷地修行,
有「剎那定」程度的禪定,
久久的,心才獲得一次近行定,
寧靜下來,
但尚未抵達禪那。
然後就修習毗缽舍那,
直至體證道果,成為阿羅漢。

可以做到嗎?
成為阿羅漢,
但沒有先訓練進入禪那?
是可以的。
成為一類阿羅漢,
稱之為「純觀」(sukkha-vipassaka),
屬於乾澀類型的阿羅漢,
乾澀地修行,
就類似於長途跋涉,
以出離輪迴……

15:21~17:20

因此,
我們做我們能做到的,
修習某一種禪修業處,
什麼都行,
只要能及時地知道自己的心,
就可以了。

修習業處,
心散亂,知道「心散亂」,
心寧靜,知道「心寧靜」,
如此煩惱就可以安靜、平復,
也一樣可以獲得「心遠離」,
但僅得到丁點的。

我們有覺性,
及時地知道正在呈現的狀態,
就可以生起「身遠離」、
可以生起「心遠離」。

比如:我們在購物中心,
往外看,不是身遠離,
過於動蕩不安,
聲音嘈雜,人潮擁擠。

如果我們看到——
自己的身體在動,
自己的心在工作,
我們有覺性,
知道正在呈現的狀態,
如此在整個動亂之中,
我們正在生起——
「身遠離」、「心遠離」。

若大家真正修行得極為嫻熟,
無論身在何處,皆可遠離。

但身體方面也許會累,
會有一些碰撞,
必須走著閃開此人、迴避彼人,
否則就會被撞了,
依然還有身體方面的負擔。

但若我們有覺性——
身動,覺知,
心動,覺知,
即使我們與很多人在一起,
我們也是遠離的,
我們的身也遠離,
我們的心也遠離,
心沒有不善法進來控制。

因此,
努力地保持覺性,
及時地知道自己的心,
就可以獲得——
「身遠離」及「心遠離」。

依遠離

18:50~20:15


還有另一種遠離,
「依遠離」(upadhiviveka)
即是它純淨、出離,
出離所有的造作,
比如:五蘊是造作,
所有的煩惱是造作。

這類事物有一個狀態,
如果我們抵達之後,
我們會擺脫造作、擺脫蘊、
擺脫煩惱、擺脫一切漏煩惱。

因此,「依遠離」指——
心抽身、擺脫所有的造作,
心就會抵達涅槃。

因此,
要想獲得「依遠離」,
除非心接觸到涅槃。

當心接觸到涅槃的瞬間,
心放下蘊,
放下名、放下色,
放下界、放下處、
放下所有造作、行作(abhisaṅkhāra)
所有心的造作,
全都放下了,
抵達不造作之法,

抵達不造作之法,
或是接觸到涅槃,
那就是「依遠離」。


靜慮林聲明:

本文內容未經隆波審校,若有任何疏失,皆歸咎於摘錄、整理者的責任與過失。轉載請保留出處及聲明。


完整開示|音頻

完整開示|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