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接受自己常常生氣,怎麼辦?|隆波帕默尊者

隆波帕默尊者

Luangpor Pramote Pamojjo

法談摘錄

2021年08月22日|泰國解脫園寺

同聲翻譯|坤能

摘錄、整理|靜慮林



無法接受自己常常生氣,怎麼辦?

41:12~44:07

學員:之前隆波教導念誦
「mettā guṇaṁ arahaṁ mettā」,
實踐之後,看到自己更多的煩惱和不好,
覺得修行沒有進步。
瞋心生起之後,不具念(sati)及時地知道,
較後才知道自己生氣了,無法接受。
想請求隆波開示。

隆波帕默尊者:
我們知道生氣,並不是為了抑制,
你想抑制生氣,是因為你對生氣不滿意。
所有境界(sabhāva)生起,
無論是苦是樂,是好是壞,
全在教導我們「法」,
全在教導三相(tilakkhaṇa),全是平等的。

若我們訓練至開發智慧的階段,
不必須禁止它。
生氣生起了,知道「有生氣」,
想讓它消失,
而它並沒有如我們所願那般消失。

為何它沒有如我們所願那般消失?
因為它正教導我們「無我」,
若能命令讓生氣消失,
生氣就是「我」了,
但我們無法命令。

命令不了、控制不了,
那即是「無我」。

因此,我們具念(sati)
不斷緊隨著去知道境界,
心生氣了,知道,
生氣消失了,也知道,
生氣了,不滿意,也知道,
想讓它滅去,也知道。

如此不斷地及時知道自己的心,
直至心中立,
當生氣生起,
心就會保持中立而知道,
生氣就會自行滅去。

為何生氣會滅去?
因為我們沒有為它添加薪火,
沒有增加生氣的「因」。

生氣的「因」是瞋尋(byāpādavitakka),
比如:我們生氣某個人,
我們想起他,每一次想到就生氣,
那是因為我們往瞋心的方向去想。

當我們修行時,
當看到生氣,我們不滿意,
希望生氣消失,
對於自己生氣感到不滿意,
那是瞋心,
生氣重疊生氣,充滿了生氣,
但自己並沒有看見。

因此,從現在開始,
生氣生起時,並不是要去斷除它,
生氣屬於行蘊的範疇,
屬於「蘊」的範疇、苦的範疇。

對「苦」的職責是要去知道,
而不是去斷除它。
生氣,並不是苦因,
因此,當生氣生起時,看到「生氣生起了」,
想讓它消失,知道「有想要」,
「想要」、望即是苦因。

因此,要保持中立,
心沒有保持中立,
知道「心沒有保持中立」,
如此心就會自行保持中立。

讚美或辱罵,猶如風一般

52:29~54:17

修行,我們的心越來越自由自在。
比如:別人辱罵我們,
他罵了一句,那個罵聲已經結束了。
若我們不重複去想,
那就沒有關係,那就結束了,
那僅僅只是聲音接觸耳朵,
但大部分沒有修行的人是做不到的。

假設他辱罵我們的娘,
罵一個詞,僅是一個詞,
就說那麼一次而已,
而我們每一天想,想了好多遍,
就像被罵了好多遍。
一遍又一遍地重複,
心就會很鬱悶,一直很痛苦。

但若我們具念、有智慧,
我們就會看到——
無論讚美或辱罵,猶如風一般,
風吹過樹葉,就過去了,
讓它真的過去吧!
如此我們的生命就會很輕鬆、舒服。

如此修行,
我們具念不斷地及時地知道自身,
自己的心迷失,
比如:被別人責罵,
然後就會不斷地想著過去,
我們要及時地知道:
「哎呀!又偷偷地跑去想了」不阻止。

不阻止,若心真的要去想也不阻止,
具念知道,便會照見:
「哎!這是自己在給自己找苦啊!」

沒有人給你帶來苦,
自己會給自己帶來苦啊!
這你有看到嗎?
別人是無法為我們帶來苦的,
別人罵我們,根本沒有什麼關係,
但若我們去想,才會苦。

我們要去訓練,心與自己在一起,
不關注外面究竟是讚美還是責罵,
如果我們不是那樣的,那沒有關係。


靜慮林聲明:

本文內容未經尊者及譯者審校,若有任何疏失,皆歸咎於摘錄、整理者的責任與過失。轉載請保留出處及聲明。


完整開示音頻

完整開示|視頻來源:Dhamm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