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誤以為自己沒有煩惱|隆波帕默尊者

隆波帕默尊者

Luangpor Pramote Pamojjo

微法談聽錄

(00:37~07:21)

2020年11月28日|泰國解脫園寺

同聲翻譯|坤能

聽錄、整理|靜慮林



聽法,有些人聽了又聽,
但聽了之後,不去實踐,
是不會有什麼成果的。

聽得太多之後,
有時誤以為自己很厲害,
以為自己知道很多了。
那些學法很多的人,
往往就會很自我。

修行,我們有很明確的目標,
也就是——離苦,
而並不必須在法上懂得很多知見。

若想離苦,就必須知道——
苦源自於何處?
苦源自於煩惱習氣和望,
何時心還有煩惱習氣,
煩惱習氣依然在燃燒我們,
心就依然還有苦。

煩惱習氣就藏在我們的心裡,
不停地在冒出來、冒出來。
在眼、耳、鼻、舌、身、心接觸到所緣,
心接觸到念頭,
藏在內心深處的煩惱習氣,
它們就會冒出來。

譬如水缸底下的污垢,
誰曾經用過水缸,有嗎?
現在塑料製造的也一樣,
污垢都會沉澱在水底,
如果我們去將水攪動,
水底的污垢就會湧現出來。

煩惱習氣如同藏在內心深處的污垢,
如果沒有東西觸碰,它就不會現身,
然而,一旦接觸所緣——
眼睛看到畫面、耳朵聽到聲音、
鼻子聞到氣味、舌頭嚐到味道、
身體去接觸、心去接觸念頭,
就好比我們將水缸裡的水攪動,
我們的心就開始動蕩了。

一旦接觸境界,
我們的心,就開始動盪,
隨眠煩惱,也就是——
藏在內心深處的煩惱習氣,
它們就會開始工作,開始冒出來了,
就會成為粗重的煩惱習氣,
進而控制我們的心。

一旦我們的心被煩惱習氣控制,
心就開始隨順煩惱習氣的驅動而掙扎。
比如,貪生起,控制了我們的心,
心就開始在貪的控制下掙扎——
想去欺騙這個人、想去偷盜,
這是基於貪的驅動力。

有時接觸所緣之後,
那所緣、境界是我們不喜歡的,
瞋心的隨眠煩惱就會冒出來,
進而演變成瞋心。

「生氣」在我們的心裡現身了,
心在瞋心的驅動下掙扎——
想殺害他、想傷害他、想揍打他、
想欺騙他、想欺騙他的太太,
想盜取他的東西來解除自己的仇恨、
想罵他……
全都基於瞋心的驅動而在做。

因此,大家修行,
如果尚未與什麼事物接觸,
心是沒有什麼感覺的,
但別立即疏忽大意地認為——
自己沒有煩惱習氣。
必須要先有接觸,
才會知曉自己的煩惱習氣到何種程度。

因此修行,
我們並不去逃避六根與六塵的接觸,
有眼睛就去看,有耳朵就去聽,
有鼻子就去聞,有舌頭就去嚐……

有些人吃飯,飯菜特別好吃,
但他不斷在想其他的事情,結果食不知味,
這稱之為「不知道味道」,
心就不會因味道而動蕩起伏。

我們有眼、耳、鼻、舌、身方面的接觸,
而在心方面,也有接觸所緣,
比如,想蘊冒出來了,
我們坐得好好的,
並沒有想些什麼,沒有做些什麼夢,
無緣無故地,某個人的臉浮現出來,
一旦想蘊工作之後,行蘊就接著工作——
這是敵人,瞋心就會生起,
這是所愛的人,愛就會生起。
因此,煩惱習氣充分地工作了,
全都在六根與六塵接觸之後,
充分地開始運作。

如果心一動不動的,
打坐之後,一直是獨處、一個人閉關,
而認為自己沒有煩惱習氣,
這並不能相信,
因為尚未有六根與六塵的接觸,
必須要有接觸,煩惱習氣才能夠運作,
如果沒有「觸」,煩惱習氣無法工作。

包括善法,
如果沒有接觸,善法也不會運作,
心沒有什麼感覺,
不好也不壞,是中性的。

一旦有了接觸,
如果隨眠煩惱較多,就會被刺激,
進而冒出來成為粗重的煩惱習氣。
如果隨眠煩惱比較柔弱,
就需接觸得較久一些,
煩惱習氣才會生起。

比如,有些人瞋心很重,
隨意說些什麼,就生氣了,
瞋心的隨眠煩惱累積得很多,
稍微接觸一些所緣,
稍微碰觸一下,就生氣了。
有些人瞋心的隨眠煩惱累積得較少,
引誘很久,(比如)引誘一年,才生氣。

每一個人是不一樣的,
這取決於自己的累積。
如果煩惱習氣累積很多,
它工作(的速度)就會很快,
而且工作的力度很強;
如果煩惱習氣累積得較少,
它工作(的速度)就比較慢,
而且工作的力度不強。


靜慮林聲明:

本文內容未經尊者及譯者審校,若有任何疏失,皆歸咎於聽錄、整理者的責任與過失。


完整開示音頻

完整開示|視頻來源:Dhamm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