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時代的行者,適合於何種修行方式?|隆波帕默尊者

隆波帕默尊者

Luangpor Pramote Pamojjo

法談摘錄

(08:59~18:24)

2022年01月22日|泰國解脫園寺

同聲翻譯|坤能

摘錄、整理|靜慮林



我們必須觀察——
我們能做得到的是什麼?
我們所擁有的是什麼?
我們能做得到的業處(kammaṭṭhāna)是什麼?

現今大家所擁有的,
即是擅長於運用邏輯推理。

以前時代的人信心(saddha)很強,
一旦信心多,精進就多,
信心多,就會精進於禪坐、經行。

我們現今時代不太具有信心,
信心較為有限,
現今大家擁有的是——
較多地運用邏輯推理,
我們能接受的法,
必須是要知其原因及道理的。

比如:以前隆波向高僧大德求法時,
他們不會闡述原因及道理,
他們命令:「你去念誦佛陀」,
無需多作提問。

如同隆波,隆布敦長老命令:
「去觀心吧!」
長老說:「修行不難,
難的是不修行的人,
已經讀了很多書,
從現在開始讀自己的心。」
就是如此教導的。

長老給出作業,
而後自己的職責即是——
忍耐著完成作業。

現今這個時代,
若隆波說:「去觀心」,
大家就會提問:「為何要觀呢?
觀照之後,會得到什麼呢?」
對每一件事情都有疑問,
聽到了什麼都會有懷疑。

困惑、懷疑,思維不斷,
沒有跳出念頭的世界,
被念頭包裹了,
心從未寧靜,
一直處於散亂之中。

我們散亂,就須逐步地訓練,
真正適合散亂、想很多的人之業處,
即是——觀察自己的心。

我們想到此事有快樂,知道「有快樂」;
想到此事有痛苦,知道「有痛苦」,
所想的內容並不重要,
但作此想後,如此的感覺生起了……
所有的感覺,稱之為行蘊(sankhāra)。

若按照經典理論,
念頭是概念法(paññatti)所緣,
泛泛地想、幻想。

但所有的感覺,
屬於究竟法(paramattha)所緣,
是真實的存在。

若想開發智慧,
必須運用究竟法所緣,
至於奢摩他,運用——
概念法所緣亦可,
究竟法所緣亦可,
什麼都行,奢摩他十分容易。

若我們不斷地觀察自己,
心想到此事的瞬間有快樂,
及時地知道。

心想到此事……
無論想什麼,想什麼事並不重要,
但想了之後,苦了起來,
及時地知道;
想了之後,心沒有什麼感覺,
及時地知道;
想了之後,心是福德,
十分滿足,有信心、想精進用功,
需及時地知道「心想精進用功」。

大部分人聽聞隆波說法之後,
心就會精進用功,
但僅維持短暫的時間,
就散亂去想其他事情了。

必須忍耐,
必須勤奮地觀照。
修行並不難,
如同隆布敦長老所教導,
修行不難,
但必須忍耐,反覆觀照。

以前的高僧大德——隆波曼尊者教導,
修行如同耕田,他舉耕田為例,
因為他那個時代的社會就是如此的。

尊者說:
「修行如同耕田,
我們有一塊田地,
今年耕作、明年耕作、後年亦耕作,
繼續不斷地耕作,
就會有所收成,收穫穀米等,
基本解決吃住。

持續不斷地修行,
心靈品質就會逐步提升,
最終可以擺脫世間,
獲得出世間法。」

他就是如此教導的,
要忍耐,反覆地落實。

現今這個時代,
我們要做的就是必須多忍耐,
反覆地觀照。
觀照什麼呢?
觀照自己的心不斷地變化。

若想以觀身獲得智慧,難度較高,
心必須具備禪定。
若心獲得禪定後再來觀身,
則再也不是什麼難事。

若我們真正獲得禪定再來觀身,
觀頭髮,頭髮就會消融,
觀頭,頭就會打開看到頭顱骨,
觀頭顱骨,頭顱骨就會徹底斷掉,
再來觀身體,
若心具有強大禪定力的心,
皮肉會全都消融,只剩下骨架,
觀骨架,骨架就會爆炸……
若定力足夠,
最終身體會全部消融,
僅剩下單一的心。

【忍耐,緊隨著觀心的變化】
現今時代,我們做不到了,
做不到,則忍耐,
必須忍耐,觀心的變化。

簡而言之,
所教導的關鍵詞即是——
忍耐,緊隨著觀心的變化。

若一整天都能觀照,那就更完美了,
從睡眠中甦醒,心是如何的,
比如:今天是必須上班的日子,
甦醒後心枯燥、無聊,
想在家裡舒服地躺著,
已習慣於居家工作,哪兒都不想去,
到了必須去上班的時間,
不讓居家工作了,
必須走出家門,外出上班,
心不想去,看到「心不想去」,
想繼續睡上一、兩個小時,
居家辦公時,每天睡到中午,
但現在必須要一大早去上班,
就會很痛苦,
心不喜歡,知道「不喜歡」。

「不喜歡」的心,是有「瞋」的心,
我們就去知道「心有瞋生起」,
看一看,瞋心能待多久?

觀並不是為了讓它滅去,
而是觀照它能待多久,
無須掙扎著讓它滅去。

當煩惱生起時,
觀照並不是為了讓它滅去,
觀照是為了看到實相——
它是無常的,它保持不了,
也控制不了,
煩惱要來或要走,
命令不了、控制不了,
觀照是為了看到實相,
即三相(tilakkhaṇa)。

因此,當修行時,
觀心,從甦醒就不斷地觀照,
今天的心很愉快、喜悅,
知道「心喜悅」,
今天心鬱悶,知道「鬱悶」,
洗澡、用餐、如廁……
持續不斷地知道,
緊隨著知道心的變化。

比如女人,衣服很多,
「今天要穿哪套衣服?」十分緊繃,
選擇太多了,
包包有好幾個,鞋子也有好幾雙,
想很多,心擔心——
今天穿哪一套才最漂亮呢?
心有擔心,知道「擔心」。

修行並不選擇場地,
在任何時刻、任何地方都可以修行。

忍耐,緊隨著去知道及觀照,
無須期待——
觀照之後,此時或彼時,
將獲得什麼?

若帶著望觀照——
觀照之後,何時取得道果?
不會獲得的。

若帶著望觀照,
渴愛(taṇhā)尚在,煩惱尚在,
怎麼可能體證道果、涅槃呢?

持續不斷地觀察及體會,
直至照見實相——
身的實相、心的實相。

比如:若我們是想很多的人,
我們的心一整天都在變化,
我們的心一整天都有接觸,
眼、耳、鼻、舌、身接觸所緣,
心就動盪變化,
一會兒苦、一會兒樂;
一會兒好、一會兒壞,
變化得十分頻繁,
我們不斷地緊隨著觀察。

心樂也知道,心苦也知道,
貪也知道,瞋也知道,迷失也知道,
散亂、萎靡不振、
妒忌、害怕、擔心……
無論生起什麼,
都不斷地緊隨著去知道及觀照。


靜慮林聲明:

本文內容未經尊者及譯者審校,若內容有任何疏失,皆歸咎於摘錄、整理者的責任與過失。轉載請保留出處及聲明。


完整開示音頻

完整開示|視頻來源:Dhamm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