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波帕默尊者
Luangpor Pramote Pamojjo
法談摘錄
(22‘00”~41’29“)
2021年11月21日|泰國解脫園寺
摘錄、整理|靜慮林
何時行善,何時吉祥
修行,並沒有任何人強迫我們,
修行也行,不修行也可以,
全然取決於自願。
出生了,若想沈迷於世間,
那也沒關係。
我們總會遇到
自己過去造下的「因」
所結成的「果」。
無人強迫我們,
修行或不修行,
相信或不相信佛陀,
那並不重要,
每一個人都有自由。
然而,
法是真理,亦是實相——
凡有所做,必有結果。
若讓自己的身心隨順煩惱,
苦必然緊隨而至。
如此的定律,非由佛陀所創,
此乃自然法則。
所造之因,必得相應之果,
此理論非由佛陀所創,
亦非書寫造論,
佛陀僅是發現真理的人。
佛陀教導我們修行,
讓我們動手實踐——
佈施、持戒、習定、開發智慧。
任誰修行也行,不修行亦可,
並無非議。
然而,每一個人必然獲得
與其行為相應之果。
比如:我們得以看見結果,
那些貪婪強烈、瞋心熾盛之人,
他們四處滋生事端,
讓國家與家庭陷入混亂,
他覺得那是好的,
那是他所認為的「好」。
然而,業果法則是公平的,
倘若他的心燥熱,
他想讓國家或家庭的每一個人
都如他想要的那般,
並且實際動手做了,
那麼第一個承受相應結果之人,
必然是他自己。
心沒有快樂與寧靜,
心混亂、苦悶,
凡有的僅是苦。
這是業的法則,
那永遠是公平的。
倘若我們遵循佛陀的教導而行,
也就是我們履行善業,
所獲得的結果即是——快樂。
我們行善,
並非下一輩子才有快樂。
若我們行善,而心正確,
在我們想行善之時,
便有了快樂。
當想行善時,
就有了快樂……
比如:我們想要修行,
為了減少煩惱,
我們的思維是善的;
或我們想幫助動物,
看它身陷困難,想幫助它,
我們的思維是善的,
我們的心亦是善的。
當我們動手實踐——
佈施、持戒、習定、
修習毗缽舍那,
在實踐之時,
我們就有了快樂,
無須等至下一輩子。
何時行善,何時吉祥。
從善行中第一個獲益之人,
便是自己,
我們的心是善的。
善與不善,一念之間
然而,做善事須謹慎,
有時心會轉為不善法,
因此,需謹慎!
比如:
我們看到饑餓的流浪狗在路邊,
想幫助它,我們的思維是善的,
於是我們伸出援手,
找來食物給它餵食。
然而,路邊流浪狗的數量很多,
獨自一人無法餵食,
就得找人幫忙一同餵食。
然而越是餵食,
流浪狗就來得越多,
一些人甚至將狗帶給我們,
最後我們便苦悶了,
十分擔心,
心轉為不善法。
我們致力於做好事,
但超過了自己的能力範圍,
最後心苦悶,心是不善法。
行善而有貪心,
想讓更多人來幫忙,
這是有貪的。
當事與願違,就生氣,
心有瞋心、鬱悶。
心是極為快捷迅速的,
即使我們努力行善,
想好事、說好話、做好事,
心卻極易轉為不善法。
或者我們看到狗被車撞倒了,
我們悲憫它,有悲心,
於是將它抱起,置放於路邊,
看它十分疼痛,我們亦心如刀割,
心十分悲傷,這是瞋心,
悲心轉為瞋心了。
若我們不具念(sati)及時地知道,
心即被瞋心籠罩,
心就會鬱悶。
不住善惡,心即自由
做好事,有機會就做,
若機會過去了,便隨他去,
何時有機會,何時再做。
若行善而冀求回報,
雖有善報,善報卻不多,
因為夾雜著煩惱、夾雜著貪。
我們做好事,
認為那是應做的,
並沒有期待——
必須獲得這樣或那樣的報酬,
我們的心便會自由自在,
從善行中自由。
我們確實在行善,
但心從善行中自由,
而非成為善行的奴隸。
在很久之前,
佛侍比丘曾教導,
好與壞皆是卑劣的,
卑劣之意即「不可愛」。
執著於「壞」最為卑劣,
但執著於「好」亦苦。
那我們應怎麼做呢?
我們不造惡,
我們做好事,但不執著。
當我們行善而執著時……
執著於「好」,
過度執著於「好」,就會擔心。
比如:烹調食物供養僧人,
必須烹調得十分美味,
烹調之時就苦悶了,
心不是善法,心擔憂。
因此,
我們努力且細膩地觀照自己的心——
心壞,具念及時地知道,
我們別去做;
心造作好,具念及時地知道,
我們就去做,但別執著。
執著於「好」十分可憐,
但執著「好」勝於執著「壞」。
什麼都不執著,此為最勝,
但說易行難,必須訓練。
隆波身為居士時,
之前亦執著於「好」。
在佛曆2526年,
隆波蒲尊者曾指示隆波——
讓隆波弘傳自己所修習之法。
他說,
持有與隆波相同秉性之人很多,
往後還會愈多,
因為大部分是都市人。
若他們能聽聞
像隆波所修習的那般之法,
他們就會獲得利益。
於是,隆波就去弘法,
有時寫些文章,
刊在書或報刊之類的。
有些人感興趣而提出疑問,
隆波便回答他們,
然而是以執著於「好」而回答,
希望他們能明白自己所明白之法,
為此極為努力地教導。
有時甚至到朋友家教導禪修業處(kammaṭṭhā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