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波帕默尊者
Luangpor Pramote Pamojjo
2021年10月16日
同聲翻譯|坤能
聽錄、整理|靜慮林
跳躍次第的修行,容易落入「斷滅空」
03:41~07:56
若要讓「法」及佛教可以穩固,
我們佛教徒必須學習,
好好地學習教理(pariyatti)及實踐(paṭipadā)。
學習經典理論是為了知道實踐的方法,
知道什麼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
而不是閉門造車,
或是隨著自己的煩惱而作注解。
隆波教導寺院的僧人,
隆波教導得十分簡單——
若做了什麼,
自己已有的煩惱還存在,
而且更為強烈了,這就不正確了;
未曾有的煩惱,現在生起了,
已有的煩惱,現在更為強烈,
這說明我們的修行不正確。
或是修行之後,
善法沒有生起,
已生起的善法沒有增長,
這也不正確。
不僅僅只是看自己,
也要看與我們相處之人,
若我們與他人相處之時,
讓他人的煩惱增長了,
這是不正確的;
或是讓他人持有的善法減少,
這亦是不正確的。
因此,我們修行之後,
不斷地彼此提醒,
彼此一起修行,
減少不善法,更多地提升善法。
有些人宣稱:
「修行根本沒有什麼,
什麼都不執著。」
說得容易,但並不真正能做到。
若無緣無故就可以什麼都不執著,
那就無須修行了,(誤認為)——
佛陀不真的存在,因為我們不執著;
「法」也不重要,因為我們不執著;
聖僧也沒有,因為我們不執著,
什麼都空、空、空,
那屬於沒有覺性(sati)及智慧形式的「空」,
那是「斷滅空」,那是不行的,
那並不是真的可以斬斷煩惱。
比如,我們不斷地想著:
世間一切皆是空、空、空,
心很舒服,就會滯留在該處,
那屬於邪見,認為世間空無一物,
黏著於貪心,有快樂,
快樂於看到「空」,心有快樂,
那並非在修行方面真正地細膩。
若真正落實修行,
戒、定、慧是不能捨棄的。
戒必須持守;
禪定必須訓練;
智慧必須提升。
倘若我們如此用功,
我們就會逐漸具有智慧,
並有次第地照見蘊、界的實相。
比如:
我們好好地訓練持戒,
禪定將更為容易訓練;
若戒壞失,禪定亦不會生起,
全都壞失了。
因此,我們的僧人對於戒律極為嚴格,
若破戒就根本談不上修行,
遑論戒定慧,不會有的。
因此,起步的階段,
必須先用心持戒,
即使是居士,
也必須好好地持守五戒,
好好地持守,而非稱——
「不執著,不須持戒」,
那是愚蠢了,
喜歡論及空、空、空,
那是用錯了地方。
最開始必須先從所擁有的事物學習,
我們覺得此身是「我」,
我們覺得此心是「我」,
若我們僅是一味地坐著思維:
這不是「我」,不是「我的」,
那不是事實。
此身「空」、
此心「空」,
一切皆「空」,
這是自己想像出來的,
並沒有真正看見。
輕鬆獲得「知者」的方法
07:56~13:19
因此,起步的階段,
先好好地訓練持戒,
然後好好地訓練禪定。
我們需要訓練的禪定有兩種:
第一種是訓練讓心寧靜於單一的所緣,
有快樂,可以獲得休息,
並沒有刻意,有在覺知自己,
有覺性(sati),有心安住。
在單一的所緣,心是自行集中的,
寧靜、光明、清明,但並不純淨。
寧靜、光明,但並不純淨,
真正讓心純淨的是「智慧」。
另一種禪定是——
「心安住」型的禪定,
可以用於開發智慧。
訓練讓心安住,可以透過兩種方法:
第一個方法是進入禪那,
進入二禪時,
放下尋(vitakka)與伺(vicāra),
何時還有「尋」,還有「伺」,
「知者的心」就不會在禪那中生起。
一旦放下「尋」、放下「伺」,
那是放下外在的,而後逆流進來,
有喜(pīti)、有樂(sukha),
看到「喜」與「樂」生起,
心是知者、觀者,
心沒有在「尋」與「伺」。
「尋」即是思維,
心沒有思維禪修所緣;
「伺」即是依偎在禪修所緣,
心沒有依偎在禪修所緣。
心放下了禪修所緣,
逆流進來達到「知者」,
「知者」就會獨立凸顯。
因此,在二禪時,
三藏經典解釋,進入二禪時,
就會生起「一心」(ekodibhāva)。
有時我們捨下學習經藏,
僅是學習《阿毗達摩》——
棄除「尋」,達到初禪,
棄除「伺」,達到二禪,
棄除「喜」,達到三禪,
棄除「樂」,達到四禪,
心抵達中捨(upekkhā),達到五禪,
逐步一次棄除一個。
那是從理論角度學習,
但在實踐時,必須看經藏,
當放下「尋」與「伺」,
就會生起「一心」,
成為「一」的狀態,
心成為「知者」的狀態,
心安住,成為「一」的狀態,
那是第一種方法,
那是訓練獲得「知者」的最高方法。
對於一些無法入定的人,
尚有另一種比較放鬆的方法,
那就是用「覺性」,
及時地知道正在呈現的境界(sabhāva)。
比如:散亂、念頭生起之後,
我們有覺性及時地知道「心迷失去想了」,
「想的心」就會滅去,
「知者的心」就會生起,
剎那、剎那地生起。
心生氣時,
我們有覺性及時地知道「心生氣了」,
「生氣的心」會滅去,
「知者的心」就會生起。
心有快樂生起,有覺性及時地知道,
若是源於貪欲而生起的快樂,就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