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波帕默尊者
微法談
編譯|禪窗
01
如果沒有佛陀, 就不會有「毗缽舍那的修行」, 這是佛陀尋找到的方法, 僅僅在佛教裡才有的教導。 佈施、持戒、修習禪定, 這些在佛陀出世之前就已經存在了。 一般人以為: 去供了齋就是佛教徒。 這只是佈施。 每逢節假日就持一次戒, 參加各種活動,去受戒, 以為有戒了,就是佛教徒。 這些在其他宗教裡也有, 無需佛陀出世。
2015年4月8日
00:03:20~00:03:40
02
心中生起了「沒有自信」, 知道正在感到「沒有自信」, 這就可以了。
2008年11月23日B
00:43:48~00:43:52
03
修行毗缽舍那是為了清除邪見。 佛陀開示道:沒有什麼比邪見的禍害更大。 而毗缽舍那業處,可以清除最有害的邪見。 至於貪瞋等等,佛陀尚未提及, 因為他發現沒有任何事物的威脅與害處 可以與邪見相比。 一旦見解錯誤, 就會導致思考錯誤、行為錯誤、言語錯誤, 一切全都錯誤,且要接受它們的惡果。
2011年4月10日A
00:27:37~00:28:18
04
修行毗缽舍那沒有速成班, 心會一段一段地切換成修行奢摩他。
2011年3月19日B
00:24:34~00:24:40
05
實修直至清除—— 「有人、有眾生、有我們、有他」的邪見, 這稱為「開發智慧」。 修行毗缽舍那,實踐下去, 就會證得初果須陀洹。
2010年11月14日
00:12:46~00:12:58
06
氣餒沒關係,氣餒也不放棄, 每個修行人都必須通過「氣餒」這道關。 很正常,氣餒也要繼續修行。
2011年12月11日B
00:14:13~00:14:23
07
修行毗缽舍那, 必須看見「三法印」—— 念誦「佛陀」之心的三法印, 呼吸的身體之三法印, 升降的腹部之三法印。 如果沒有看見「三法印」, 就不是在修習毗缽舍那。
2011年4月8日B
00:14:56~00:15:16
08
要精進,而別期待結果。 如果想要得到結果,是得不到的。 精進地在因上用功,結果將會水到渠成。
2011年3月19日B
00:51:23~00:51:33
09
剎那定是非常重要的—— 沒有禪定的人, 可以用「剎那定」修習毗缽舍那。 剎那剎那地覺知自己,可別瞧不起它, 要讓「剎那定」常常生起。 在心跑掉的瞬間要覺知: 心跑掉,覺知,心跑掉,覺知, 最後覺知就會綿密起來,仿佛能夠持久覺知。 來到這點,就能開發智慧了: 觀身工作、觀心運作, 將會照見此身非「我」;感受非「我」; 行蘊,即造作好壞不是「我」; 心也不是「我」。
2010年11月14日
00:11:59~00:12:33
10
輕輕鬆鬆地觀五蘊工作。
2011年3月27日B
00:25:21~00:25:24
11
相較之下, 修習毗缽舍那更容易, 修習奢摩他更難。 修習毗缽舍那,無需做什麼, 只需要「知道」。 修習奢摩他—— 心不寧靜,需要令其寧靜,並非易事; 心寧靜之後,需要保持,也不簡單。 無論保持寧靜的功夫多厲害, 有一天它也會退失,再次散亂起來,對嗎? 因此,奢摩他難修。 修習毗缽舍那,無需做什麼,非常簡單。 如果誰還在問:怎麼做才對? 就說明還沒有明白。 修行毗缽舍那,宜問: 如何「知道」才好? 首先,知道什麼? 知道身、知道心。 該怎樣知道? 身體是如何的,如其本來地知道。 知道之後,別干預, 同時也別刻意去知道。 覺性選擇知道身體,就會知道身; 覺性選擇知道心,則會知道心。 不用刻意。 慢慢練習, 有一天我們就會領悟法—— 照見「我」並不存在。
2008年1月27日
00:17:15~00:18:10
12
需要選擇一個參照物—— 與「佛陀」在一起也行, 與呼吸相伴也行, 與腹部升降在一起也行, 心跑掉的時候,要及時知道。 與「佛陀」在一起, 與呼吸在一起, 與腹部升降在一起, 不是為了讓心寧靜, 而是要及時知道「跑掉的心」, 知道錯誤,就會自動正確。 這就是獨門秘笈。
2012年8月25日
00:10:37~00:10:59
13
我們學法與修行, 不是為了要博聞天下事, 只為了一件事而已: 看見「凡生起的,必然滅去」。 初果須陀洹,僅僅是這樣知道而已。
2009年8月24日
00:41:27~00:41:40
14
在修行的旅程中, 有些時段感覺好像不會修行了。 每個人都會如此, 在每個階段都會有這樣的感覺, 並非局限於想要體證初果的凡夫。
2010年10月27日B
00:17:22~00:17:36
15
貪、瞋、痴等境界,稱為「法之境界」。 要看見它們,才能真的修行毗缽舍那。
2010年10月27日B
00:04:09~00:04:19
16
禪相——蒙騙奢摩他行者; 毗缽舍那雜染——蒙騙毗缽舍那行者。
2011年12月11日A
00:20:29~00:20:34
17
阿難尊者稱 毗缽舍那雜染為「Dhamma uddhacca」, 「Dhamma」,意為「法」, 「udd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