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支部|AN10|十集 Dasakanipāta (AN10.1–746)

蕭式球譯

增支部.第十集  

一.什麼作用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時候,阿難尊者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

“大德,善戒有什麼作用,善戒有什麼利益呢?”

“阿難,善戒帶來無悔,善戒有無悔的利益。”

“大德,無悔有什麼作用,無悔有什麼利益呢?”

“阿難,無悔帶來歡悅,無悔有歡悅的利益。”

“大德,歡悅有什麼作用,歡悅有什麼利益呢?”

“阿難,歡悅帶來喜,歡悅有喜的利益。”

“大德,喜有什麼作用,喜有什麼利益呢?”

“阿難,喜帶來猗息,喜有猗息的利益。”

“大德,猗息有什麼作用,猗息有什麼利益呢?”

“阿難,猗息帶來樂,猗息有樂的利益。”

“大德,樂有什麼作用,樂有什麼利益呢?”

“阿難,樂帶來定,樂有定的利益。”

“大德,定有什麼作用,定有什麼利益呢?”

“阿難,定帶來如實知見,定有如實知見的利益。”

“大德,如實知見有什麼作用,如實知見有什麼利益呢?”

“阿難,如實知見帶來厭離和無欲,如實知見有厭離和無欲的利益。”

“大德,厭離和無欲有什麼作用,厭離和無欲有什麼利益呢?”

“阿難,厭離和無欲帶來解脫知見,厭離和無欲有解脫知見的利益。

“阿難,善戒帶來無悔,善戒有無悔的利益;無悔帶來歡悅,無悔有歡悅的利益;歡悅帶來喜,歡悅有喜的利益;喜帶來猗息,喜有猗息的利益;猗息帶來樂,猗息有樂的利益;樂帶來定,樂有定的利益;定帶來如實知見,定有如實知見的利益;如實知見帶來厭離和無欲,如實知見有厭離和無欲的利益;厭離和無欲帶來解脫知見,厭離和無欲有解脫知見的利益。阿難,就是這樣,由善戒循序漸進地達到最高的境地。”

二.立心

“比丘們,一個具有戒行、完滿戒行的人不用立心要自己生起無悔,比丘們,這是自然之法:任何具有戒行、完滿戒行的人都會生起無悔。

“比丘們,一個帶有無悔的人不用立心要自己生起歡悅,比丘們,這是自然之法:任何帶有無悔的人都會生起歡悅。

“比丘們,一個帶有歡悅的人不用立心要自己生起喜,比丘們,這是自然之法:任何帶有歡悅的人都會生起喜。

“比丘們,一個帶有喜的人不用立心要自己身體猗息下來,比丘們,這是自然之法:任何帶有喜的人身體都會猗息下來。

“比丘們,一個身體猗息下來的人不用立心要自己體驗樂,比丘們,這是自然之法:任何身體猗息下來的人都會體驗樂。

“比丘們,一個帶有樂的人不用立心要自己內心有定,比丘們,這是自然之法:任何帶有樂的人內心都會有定。

“比丘們,一個帶有定的人不用立心要自己有如實知見,比丘們,這是自然之法:任何帶有定的人都會有如實知見。

“比丘們,一個帶有如實知見的人不用立心要自己有厭離和無欲,比丘們,這是自然之法:任何帶有如實知見的人都會有厭離和無欲。

“比丘們,一個帶有厭離和無欲的人不用立心要自己取證解脫知見,比丘們,這是自然之法:任何帶有厭離和無欲的人都會取證解脫知見。

“比丘們,厭離和無欲帶來解脫知見,厭離和無欲有解脫知見的利益;如實知見帶來厭離和無欲,如實知見有厭離和無欲的利益;定帶來如實知見,定有如實知見的利益;樂帶來定,樂有定的利益;猗息帶來樂,猗息有樂的利益;喜帶來猗息,喜有猗息的利益;歡悅帶來喜,歡悅有喜的利益;無悔帶來歡悅,無悔有歡悅的利益;善戒帶來無悔,善戒有無悔的利益。比丘們,當中每一法使另一法得到滿足,當中每一法使另一法得到圓滿;就是這樣,把人從此岸帶到彼岸。”

三.戒

“比丘們,戒行不好、離開戒行,便會毀掉無悔的近因;沒有無悔、離開無悔,便會毀掉歡悅的近因;沒有歡悅、離開歡悅,便會毀掉喜的近因;沒有喜、離開喜,便會毀掉猗息的近因;沒有猗息、離開猗息,便會毀掉樂的近因;沒有樂、離開樂,便會毀掉正定的近因;沒有正定、離開正定,便會毀掉如實知見的近因;沒有如實知見、離開如實知見,便會毀掉厭離和無欲的近因;沒有厭離和無欲、離開厭離和無欲,便會毀掉解脫知見的近因。

“比丘們,就正如失去幼枝和樹葉的大樹,粗枝會長得不好,樹幹外皮會長得不好,近樹幹中心的軟木會長得不好,樹幹中心的實木會長得不好。同樣地,戒行不好、離開戒行,便會毀掉無悔的近因;沒有無悔、離開無悔,便會毀掉歡悅的近因;沒有歡悅、離開歡悅,便會毀掉喜的近因;沒有喜、離開喜,便會毀掉猗息的近因;沒有猗息、離開猗息,便會毀掉樂的近因;沒有樂、離開樂,便會毀掉正定的近因;沒有正定、離開正定,便會毀掉如實知見的近因;沒有如實知見、離開如實知見,便會毀掉厭離和無欲的近因;沒有厭離和無欲、離開厭離和無欲,便會毀掉解脫知見的近因。

“比丘們,有戒行、完滿戒行,便具有無悔的近因;有無悔、完滿無悔,便具有歡悅的近因;有歡悅、完滿歡悅,便具有喜的近因;有喜、完滿喜,便具有猗息的近因;有猗息、完滿猗息,便具有樂的近因;有樂、完滿樂,便具有正定的近因;有正定、完滿正定,便具有如實知見的近因;有如實知見、完滿如實知見,便具有厭離和無欲的近因;有厭離和無欲、完滿厭離和無欲,便具有解脫知見的近因。

“比丘們,就正如幼枝和樹葉茂盛的大樹,粗枝會長得好,樹幹外皮會長得好,近樹幹中心的軟木會長得好,樹幹中心的實木會長得好。同樣地,有戒行、完滿戒行,便具有無悔的近因;有無悔、完滿無悔,便具有歡悅的近因;有歡悅、完滿歡悅,便具有喜的近因;有喜、完滿喜,便具有猗息的近因;有猗息、完滿猗息,便具有樂的近因;有樂、完滿樂,便具有正定的近因;有正定、完滿正定,便具有如實知見的近因;有如實知見、完滿如實知見,便具有厭離和無欲的近因;有厭離和無欲、完滿厭離和無欲,便具有解脫知見的近因。”

四.近因

舍利弗尊者對比丘說:“賢友們,戒行不好、離開戒行……(除了改作由舍利弗尊者對比丘說之外,內容跟第三經相同)……便具有解脫知見的近因。”

五.阿難

阿難尊者對比丘說:“賢友們,戒行不好、離開戒行……(除了改作由阿難尊者對比丘說之外,內容跟第三經相同)……便具有解脫知見的近因。”

六.定

這時候,阿難尊者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大德,一位取得定的比丘,能否做到對地沒有地想,對水沒有水想,對火沒有火想,對風沒有風想,對空無邊處沒有空無邊處想,對識無邊處沒有識無邊處想,對無所有處沒有無所有處想,對非想非非想處沒有非想非非想處想,對此世沒有此世想,對他世沒有他世想,而他是有想的呢?”

“阿難,一位取得定的比丘,是能夠做到對地沒有地想,對水沒有水想,對火沒有火想,對風沒有風想,對空無邊處沒有空無邊處想,對識無邊處沒有識無邊處想,對無所有處沒有無所有處想,對非想非非想處沒有非想非非想處想,對此世沒有此世想,對他世沒有他世想,而他是有想的。”

“大德,一位取得定的比丘,怎樣才能做到對地沒有地想,對水沒有水想,對火沒有火想,對風沒有風想,對空無邊處沒有空無邊處想,對識無邊處沒有識無邊處想,對無所有處沒有無所有處想,對非想非非想處沒有非想非非想處想,對此世沒有此世想,對他世沒有他世想,而他是有想的呢?”

“阿難,他這樣想:‘平息所有行、放捨所有依、盡除渴愛、無欲、息滅、湼槃是這樣寂靜,是這樣高尚!’於是,這位取得定的比丘,能夠做到對地沒有地想,對水沒有水想,對火沒有火想,對風沒有風想,對空無邊處沒有空無邊處想,對識無邊處沒有識無邊處想,對無所有處沒有無所有處想,對非想非非想處沒有非想非非想處想,對此世沒有此世想,對他世沒有他世想,而他是有想的。”

七.舍利弗

這時候,阿難尊者前往舍利弗尊者那裏,和舍利弗尊者互相問候,作了一番悅意的交談,坐在一邊,然後對舍利弗尊者說:“舍利弗賢友,一位取得定的比丘,能否做到對地沒有地想,對水沒有水想,對火沒有火想,對風沒有風想,對空無邊處沒有空無邊處想,對識無邊處沒有識無邊處想,對無所有處沒有無所有處想,對非想非非想處沒有非想非非想處想,對此世沒有此世想,對他世沒有他世想,而他是有想的呢?”

“阿難賢友,一位取得定的比丘,是能夠做到對地沒有地想,對水沒有水想,對火沒有火想,對風沒有風想,對空無邊處沒有空無邊處想,對識無邊處沒有識無邊處想,對無所有處沒有無所有處想,對非想非非想處沒有非想非非想處想,

對此世沒有此世想,對他世沒有他世想,而他是有想的。”

“舍利弗賢友,一位取得定的比丘,怎樣才能做到對地沒有地想,對水沒有水想,對火沒有火想,對風沒有風想,對空無邊處沒有空無邊處想,對識無邊處沒有識無邊處想,對無所有處沒有無所有處想,對非想非非想處沒有非想非非想處想,對此世沒有此世想,對他世沒有他世想,而他是有想的呢?”

“阿難賢友,有一次,我住在舍衛城的盲林,在那裏,我進入一種定,當中對地沒有地想,對水沒有水想,對火沒有火想,對風沒有風想,對空無邊處沒有空無邊處想,對識無邊處沒有識無邊處想,對無所有處沒有無所有處想,對非想非非想處沒有非想非非想處想,對此世沒有此世想,對他世沒有他世想,而我是有想的。”

“那時舍利弗尊者的想是怎麼樣的呢?”

“賢友,那時我即生即滅的想,都是這種內容的想:‘有的息滅就是湼槃,有的息滅就是湼槃。’

“賢友,就正如閃爍的火在燃燒,它即生即滅的,都是這一種火焰。同樣地,那時我即生即滅的想,都是這種內容的想:‘有的息滅就是湼槃,有的息滅就是湼槃。’”

八.信

“比丘們,若一位比丘有信,但沒有戒行,他還有這個部分是不圓滿的,他應完滿這個部分,心想:‘我怎樣才能成為一個有信,具有戒行的人呢?’當一位比丘有信,具有戒行時,這個部分便圓滿了。

“……當一位比丘有信,具有戒行,多聞時,這個部分便圓滿了。

“……當一位比丘有信,具有戒行,多聞,是說法者時,這個部分便圓滿了

“……當一位比丘有信,具有戒行,多聞,是說法者,常處大眾之中時,這個部分便圓滿了。

“……當一位比丘有信,具有戒行,多聞,是說法者,常處大眾之中,對大眾說法有自信時,這個部分便圓滿了。

“……當一位比丘有信,具有戒行,多聞,是說法者,常處大眾之中,對大眾說法有自信,是一位持律者時,這個部分便圓滿了。

“……當一位比丘有信,具有戒行,多聞,是說法者,常處大眾之中,對大眾說法有自信,是一位持律者,以森林、樹林作為住處時,這個部分便圓滿了。

“……當一位比丘有信,具有戒行,多聞,是說法者,常處大眾之中,對大眾說法有自信,是一位持律者,以森林、樹林作為住處,很容易便能得到初、二、三、四禪的增上心時,這個部分便圓滿了。

“比丘們,若一位比丘有信,具有戒行,多聞,是說法者,常處大眾之中,對大眾說法有自信,是一位持律者,以森林、樹林作為住處,很容易便能得到初、二、三、四禪的增上心,但不能清除各種漏及現生以無比智來體證無漏、心解脫、慧解脫,他還有這個部分是不圓滿的,他應完滿這個部分,心想:‘我怎樣才能成為一個有信,具有戒行,多聞,是說法者,常處大眾之中,對大眾說法有自信,是一位持律者,以森林、樹林作為住處,很容易便能得到初、二、三、四禪的增上心,清除各種漏及現生以無比智來體證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的人呢?’當一位比丘有信,具有戒行,多聞,是說法者,常處大眾之中,對大眾說法有自信,是一位持律者,以森林、樹林作為住處,很容易便能得到初、二、三、四禪的增上心,清除各種漏及現生以無比智來體證無漏、心解脫、慧解脫時,這個部分便圓滿了。

“比丘們,具有這十法的比丘是一個受人喜愛的人,是所有部分都圓滿的人。”

九.寂靜

……當一位比丘有信,具有戒行,多聞,是說法者,常處大眾之中,對大眾說法有自信,是一位持律者,以森林、樹林作為住處,超越色界的定境及親身體驗寂靜的無色界解脫,清除各種漏及現生以無比智來體證無漏、心解脫、慧解脫時,這個部分便圓滿了……(除了“很容易便能得到初、二、三、四禪的增上心”改作“超越色界的定境及親身體驗寂靜的無色界解脫”之外,其餘部分跟第八經相同)……

十.三明

……當一位比丘有信,具有戒行,多聞,是說法者,常處大眾之中,對大眾說法有自信,是一位持律者,能憶起過去無數生的事情,具有清淨及超於常人的天眼,清除各種漏及現生以無比智來體證無漏、心解脫、慧解脫時,這個部分便圓滿了……(除了“以森林、樹林作為住處”及“很容易便能得到初、二、三、四禪的增上心”改作“能憶起過去無數生的事情”及“具有清淨及超於常人的天眼”之外,其餘部分跟第八經相同)……

第一利益品完

十一.住處

“比丘們,具有五支的比丘習近具有五支的住處,不久便能清除各種漏,現生以無比智來體證無漏、心解脫、慧解脫。

“什麼是比丘具有的五支呢?

“一位比丘對如來的覺悟有敬信,明白世尊是一位阿羅漢.等正覺.明行具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者.天人師.佛.世尊。

“一位比丘無疾、無病,有好的消化功能,不發冷、不發熱,身體調和,能夠勤奮修行。

“一位比丘不虛偽、不奸詐,在導師或智者同修之中展示如實的自己。

“一位比丘精進,他為捨棄不善法和修習善法而持續作出精進,在善法之中堅定、堅決、不放棄。

“一位比丘有智慧,他具有生滅的智慧,具有聖者洞察力的智慧,具有能把苦徹底清除的智慧。

“比丘們,這就是比丘具有的五支了。

“什麼是住處具有的五支呢?

“住處距離化食地方不會過遠、不會過近,具有往還的途徑。“日間少人,晚間沒有聲音、沒有嘈吵。

“少風吹、日曬、虻、蚊、爬蟲。

“居住在住處的時候,容易得到衣服、食物、住處、醫藥用品。

“住處中有一些多聞、熟誦阿含、持法、持律、持論母的長老比丘,比丘可時常向他們問義理,有不明白的地方,那些尊者為他弄明白,有不清楚的地方,那些尊者為他弄清楚,有各種疑惑的地方,那些尊者為他驅除疑惑。

“比丘們,這就是住處具有的五支了。

“比丘們,具有這五支的比丘習近具有這五支的住處,不久便能清除各種漏,現生以無比智來體證無漏、心解脫、慧解脫。”

十二.支

“比丘們,一位捨棄五支及具有五支的比丘,在這法和律之中可稱為一位自在者、生活在梵行之中的人、究極的人。

“比丘們,一位比丘捨棄哪五支呢?

“捨棄貪欲,捨棄瞋恚,捨棄昏睡,捨棄掉悔,捨棄疑惑。這就是一位比丘捨棄的五支了。

“比丘們,一位比丘具有哪五支呢?

“具有無學的戒蘊,具有無學的定蘊,具有無學的慧蘊,具有無學的解脫蘊,具有無學的解脫知見蘊。這就是一位比丘具有的五支了。

“比丘們,一位捨棄這五支及具有這五支的比丘,在這法和律之中可稱為一位自在者、生活在梵行之中的人、究極的人。

“貪欲與瞋恚,
昏睡與掉悔,
還有疑惑蓋,
此等皆斷除;
亦具無學戒,
無學定與慧,
無學之解脫,
解脫知見蘊;
比丘斷五支,
及具足五支,
於此法律中,
稱為自在者。”

十三.結

“比丘們,有十結。是哪十結呢?

“有五下分結,有五上分結。

“什麼是五下分結呢?

“身見、疑惑、戒取、貪欲、瞋恚。這就是五下分結了。

“什麼是五上分結呢?

“色界貪、無色界貪、我慢、掉舉、無明。這就是五上分結了。

“比丘們,有這十結。”

十四.障礙

“比丘們,一個比丘或比丘尼如果不捨棄五種內心的障礙,不截斷五種內心的束縛的話,他的善法都只會日夜衰退而不會增長。

“什麼是一個比丘不捨棄的五種內心的障礙呢?

“比丘們,一個比丘對導師懷疑、疑惑、不信賴、沒有信心,他的內心因此沒有勤奮、熱誠、堅忍、精勤。這是他不捨棄的第一種內心的障礙。

“比丘們,再者,一個比丘對法義懷疑、疑惑、不信賴、沒有信心,他的內心因此沒有勤奮、熱誠、堅忍、精勤。這是他不捨棄的第二種內心的障礙。

“比丘們,再者,一個比丘對僧團懷疑、疑惑、不信賴、沒有信心,他的內心因此沒有勤奮、熱誠、堅忍、精勤。這是他不捨棄的第三種內心的障礙。

“比丘們,再者,一個比丘對修學懷疑、疑惑、不信賴、沒有信心,他的內心因此沒有勤奮、熱誠、堅忍、精勤。這是他不捨棄的第四種內心的障礙。

“比丘們,再者,一個比丘對同修發怒、不滿、衝撞、製造障礙,他的內心因此沒有勤奮、熱誠、堅忍、精勤。這是他不捨棄的第五種內心的障礙。這些就是一個比丘不捨棄的五種內心的障礙了。

“什麼是一個比丘不截斷的五種內心的束縛呢?

“比丘們,一個比丘對欲樂不離貪著、不離愛欲、不離愛著、不離渴求、不離熱愛、不離渴愛,他的內心因此沒有勤奮、熱誠、堅忍、精勤。這是他不截斷的第一種內心的束縛。

“比丘們,再者,一個比丘對身不離貪著、不離愛欲、不離愛著、不離渴求、不離熱愛、不離渴愛,他的內心因此沒有勤奮、熱誠、堅忍、精勤。這是他不截斷的第二種內心的束縛。

“比丘們,再者,一個比丘對色不離貪著、不離愛欲、不離愛著、不離渴求、不離熱愛、不離渴愛,他的內心因此沒有勤奮、熱誠、堅忍、精勤。這是他不截斷的第三種內心的束縛。

“比丘們,再者,一個比丘盡情吃得肚脹之後,放縱在躺臥、呵欠、睡眠之樂,他的內心因此沒有勤奮、熱誠、堅忍、精勤。這是他不截斷的第四種內心的束縛。

“比丘們,再者,一個比丘以膜拜天神的方式來修習梵行,祈望通過這些修習使自己將來生天,他的內心因此沒有勤奮、熱誠、堅忍、精勤。這是他不截斷的第五種內心的束縛。這些就是一個比丘不截斷的五種內心的束縛了。

“比丘們,一個比丘或比丘尼如果不捨棄這五種內心的障礙,不截斷這五種內心的束縛的話,他的善法都只會日夜衰退而不會增長。

“比丘們,就正如下半月的月亮,月色一天比一天衰退,月輪一天比一天衰退,光亮一天比一天衰退,圓周一天比一天衰退。同樣地,一個比丘或比丘尼如果不捨棄這五種內心的障礙,不截斷這五種內心的束縛的話,他的善法都只會日夜衰退而不會增長。

“比丘們,一位比丘或比丘尼如果捨棄五種內心的障礙,善斷五種內心的束縛的話,他的善法都只會日夜增長而不會衰退。

“什麼是一位比丘捨棄的五種內心的障礙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對導師沒有懷疑、沒有疑惑、有信賴、有信心,他的內心因此勤奮、熱誠、堅忍、精勤。這是他捨棄的第一種內心的障礙。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對法義沒有懷疑、沒有疑惑、有信賴、有信心,他的內心因此勤奮、熱誠、堅忍、精勤。這是他捨棄的第二種內心的障礙。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對僧團沒有懷疑、沒有疑惑、有信賴、有信心,他的內心因此勤奮、熱誠、堅忍、精勤。這是他捨棄的第三種內心的障礙。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對修學沒有懷疑、沒有疑惑、有信賴、有信心,他的內心因此勤奮、熱誠、堅忍、精勤。這是他捨棄的第四種內心的障礙。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對同修不發怒、有歡喜心、不衝撞、不製造障礙,他的內心因此勤奮、熱誠、堅忍、精勤。這是他捨棄的第五種內心的障礙。這些就是一位比丘捨棄的五種內心的障礙了。

“什麼是一位比丘善斷的五種內心的束縛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對欲樂離了貪著、離了愛欲、離了愛著、離了渴求、離了熱愛、離了渴愛,他的內心因此勤奮、熱誠、堅忍、精勤。這是他善斷的第一種內心的束縛。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對身離了貪著、離了愛欲、離了愛著、離了渴求、離了熱愛、離了渴愛,他的內心因此勤奮、熱誠、堅忍、精勤。這是他善斷的第二種內心的束縛。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對色離了貪著、離了愛欲、離了愛著、離了渴求、離了熱愛、離了渴愛,他的內心因此勤奮、熱誠、堅忍、精勤。這是他善斷的第三種內心的束縛。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不會盡情吃得肚脹,不會放縱在躺臥、呵欠、睡眠之樂,他的內心因此勤奮、熱誠、堅忍、精勤。這是他善斷的第四種內心的束縛。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不以膜拜天神的方式來修習梵行,不會祈望通過這些修習使自己將來生天,他的內心因此勤奮、熱誠、堅忍、精勤。這是他善斷的第五種內心的束縛。這些就是一位比丘善斷的五種內心的束縛了。

“比丘們,一位比丘或比丘尼如果捨棄這五種內心的障礙,善斷這五種內心的束縛的話,他的善法都只會日夜增長而不會衰退。

“比丘們,就正如上半月的月亮,月色一天比一天增長,月輪一天比一天增長,光亮一天比一天增長,圓周一天比一天增長。同樣地,一位比丘或比丘尼如果捨棄這五種內心的障礙,善斷這五種內心的束縛的話,他的善法都只會日夜增長而不會衰退。”

十五.不放逸

“比丘們,在各種眾生之中──不論沒有腳的、雙腳的、四腳的、多腳的,不論有色身的、沒有色身的,不論有想的、沒有想的、非想非非想的──如來.阿羅漢.等正覺是被譽為最高的。同樣地,所有善法都紮根於不放逸,連接不放逸,所以不放逸被視為善法之首。

“比丘們,就正如將所有眾生的腳印一起比較時,大象的腳印是最大的,能夠涵括其餘所有腳印。同樣地,所有善法都紮根於不放逸,連接不放逸,所以不放逸被視為善法之首。

“比丘們,又正如一間尖頂屋,所有的樑都朝向尖頂,連接尖頂。尖頂是最首要的。同樣地,所有善法都紮根於不放逸,連接不放逸,所以不放逸被視為善法之首。

“比丘們,又正如在各種根的香味之中,香鳶尾草的根是最香的。同樣地,所有善法都紮根於不放逸,連接不放逸,所以不放逸被視為善法之首。

“比丘們,又正如在各種實木的香味之中,紫檀是最香的。同樣地,所有善法都紮根於不放逸,連接不放逸,所以不放逸被視為善法之首。

“比丘們,又正如在各種花的香味之中,茉莉是最香的。同樣地,所有善法都紮根於不放逸,連接不放逸,所以不放逸被視為善法之首。

“比丘們,又正如所有小王都臣服於轉輪王,轉輪王是最高的。同樣地,所有善法都紮根於不放逸,連接不放逸,所以不放逸被視為善法之首。

“比丘們,又正如各種星光都比不上月亮十六分一的光芒,月亮的光芒是最高的。同樣地,所有善法都紮根於不放逸,連接不放逸,所以不放逸被視為善法之首。

“比丘們,又正如晴朗的時分,天空沒有雲霧,當日出的時候,太陽的光明、光亮、光耀能把天空上所有黑暗驅散。同樣地,所有善法都紮根於不放逸,連接不放逸,所以不放逸被視為善法之首。

“比丘們,又正如任何大河如恆河、閻牟那河、跋提河、薩羅河、摩希河等河水流向大海,傾向大海、朝向大海、邁向大海,大海的水量是最大的。同樣地,所有善法都紮根於不放逸,連接不放逸,所以不放逸被視為善法之首。”

十六.供養

“比丘們,有十種人值得受人供養,值得受人合掌,是世間無上的福田。是哪十種呢?

“如來.阿羅漢.等正覺、辟支佛、俱解脫的人、慧解脫的人、身證的人、得正見的人、信解脫的人、隨法行的人、隨信行的人、將有聖者種姓的人。

“比丘們,這十種人值得受人供養,值得受人合掌,是世間無上的福田。”

十七.助益之一

“比丘們,你們要安住在助益之中,不要安住在沒有助益之中;沒有助益是苦的。比丘們,有十種帶來助益之法。是哪十種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具有戒行,安住在波羅提木叉律儀之中,在戒的學處之中修學:修習戒律儀,在戒律儀這片牧養德行的牧地而行,即使細小的過錯也不會忽視。這是一種帶來助益之法。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多聞法義、受持法義、博學法義。法義的開首、中間、結尾都是善美的,意義善美、文句善美,宣示圓滿、清淨的梵行。他多聞這樣的法義,受持這樣的法義,讀誦、思維、以正見洞察這樣的法義。這是一種帶來助益之法。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是別人的善知識、善同伴、善密友。這是一種帶來助益之法。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易受教,具有易教之法,有耐性,善巧受持教法。這是一種帶來助益之法。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為同修做任何辛勞的工作都善巧、不懈地做,學習那些工作方法,令自己具有做的能力、知的能力。這是一種帶來助益之法。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有求法的意欲,喜歡受持法義,對法和律有濃厚的歡悅。這是一種帶來助益之法。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為捨棄不善法和修習善法而持續作出精進,在善法之中堅定、堅決、不放棄。這是一種帶來助益之法。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對各種衣服、食物、住處、醫藥用品知足。這是一種帶來助益之法。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具有崇高、良好的念,即使是很久以前所作、很久以前所說,這些崇高、良好的念也會憶持不失。這是一種帶來助益之法。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具有生滅的智慧,具有聖者洞察力的智慧,具有能把苦徹底清除的智慧。這是一種帶來助益之法。

“比丘們,你們要安住在助益之中,不要安住在沒有助益之中;沒有助益是苦的。比丘們,有這十種帶來助益之法。”

十八.助益之二

“比丘們,你們要安住在助益之中,不要安住在沒有助益之中;沒有助益是苦的。比丘們,有十種帶來助益之法。是哪十種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具有戒行,安住在波羅提木叉律儀之中,在戒的學處之中修學:修習戒律儀,在戒律儀這片牧養德行的牧地而行,即使細小的過錯也不會忽視。其他比丘知道後,長老比丘會視這個人為可對他說話、可對他教誡的人,中比丘會視這個人為可對他說話、可對他教誡的人,新比丘會視這個人為可對他說話、可對他教誡的人;長老比丘會悲憫這個人,中比丘會悲憫這個人,新比丘會悲憫這個人。這個人的善法只會增長而不會衰退,這是一種帶來助益之法。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多聞法義、受持法義、博學法義。法義的開首、中間、結尾都是善美的,意義善美、文句善美,宣示圓滿、清淨的梵行。他多聞這樣的法義,受持這樣的法義,讀誦、思維、以正見洞察這樣的法義。其他比丘……助益之法。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是別人的善知識、善同伴、善密友。其他比丘……助益之法。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易受教,具有易教之法,有耐性,善巧受持教法。其他比丘……助益之法。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為同修做任何辛勞的工作都善巧、不懈地做,學習那些工作方法,令自己具有做的能力、知的能力。其他比丘……助益之法。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有求法的意欲,喜歡受持法義,對法和律有濃厚的歡悅。其他比丘……助益之法。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為捨棄不善法和修習善法而持續作出精進,在善法之中堅定、堅決、不放棄。其他比丘……助益之法。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對各種衣服、食物、住處、醫藥用品知足。其他比丘……助益之法。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具有崇高、良好的念,即使是很久以前所作、很久以前所說,這些崇高、良好的念也會憶持不失。其他比丘……助益之法。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具有生滅的智慧,具有聖者洞察力的智慧,具有能把苦徹底清除的智慧。其他比丘知道後,長老比丘會視這個人為可對他說話、可對他教誡的人,中比丘會視這個人為可對他說話、可對他教誡的人,新比丘會視這個人為可對他說話、可對他教誡的人;長老比丘會悲憫這個人,中比丘會悲憫這個人,新比丘會悲憫這個人。這個人的善法只會增長而不會衰退,這是一種帶來助益之法。

“比丘們,你們要安住在助益之中,不要安住在沒有助益之中;沒有助益是苦的。比丘們,有這十種帶來助益之法。”

十九.聖者居所之一

“比丘們,有十種聖者的居所,這是聖者曾居住、正居住、將居住的。是哪十種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捨棄五支、具有六支、守護一種東西、有四種行事的依據、驅除凡夫的哲理、終止各種尋求、思維不激盪、身行猗息、心善解脫、慧善解脫。

“比丘們,有這十種聖者的居所,這是聖者曾居住、正居住、將居住的。”

二十.聖者居所之二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俱盧國劍磨瑟曇鎮。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

世尊說:“比丘們,有十種聖者的居所,這是聖者曾居住、正居住、將居住的。是哪十種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捨棄五支、具有六支、守護一種東西、有四種行事的依據、驅除凡夫的哲理、終止各種尋求、思維不激盪、身行猗息、心善解脫、慧善解脫。

“比丘們,什麼是一位比丘捨棄的五支呢?貪欲、瞋恚、昏睡、掉悔、疑惑。這就是一位比丘捨棄的五支了。

“比丘們,什麼是一位比丘具有的六支呢?一位比丘眼看到色之後不會雀躍、不會悲傷,他只是安住在捨、念、覺知之中;耳聽到聲……鼻嗅到香……舌嚐到味……身感到觸……意想到法之後不會雀躍、不會悲傷,他只是安住在捨、念、覺知之中。這就是一位比丘具有的六支了。

“比丘們,什麼是一位比丘守護一種東西呢?一位比丘以念守護自心。這就是一位比丘守護一種東西了。

“比丘們,什麼是一位比丘有四種行事的依據呢?一位比丘經計量後受用供養物,經計量後作出忍受,經計量後作出迴避,經計量後作出驅除。這就是一位比丘有四種行事的依據了。

“比丘們,什麼是一位比丘驅除凡夫的哲理呢?一位比丘除卻、驅除、放下、吐出、解除、斷除、離棄各種‘世間是常’或‘世間是斷’,‘世間有邊’或‘世間沒有邊’,‘生命和身體是同一樣東西’或‘生命是一樣東西,身體是另一樣東西’,‘如來死後還存在’、‘如來死後不存在’、‘如來死後既存在也不存在’或‘如來死後既不存在也不是不存在’等凡夫沙門婆羅門的哲理。這就是一位比丘驅除凡夫的哲理了。

“比丘們,什麼是一位比丘終止各種尋求呢?一位比丘捨棄欲尋求,捨棄有尋求,猗息在梵行尋求之中。這就是一位比丘終止各種尋求了。

“比丘們,什麼是一位比丘思維不激盪呢?一位比丘捨棄貪欲的思維,捨棄瞋恚的思維,捨棄惱害的思維。這就是一位比丘思維不激盪了。

“比丘們,什麼是一位比丘身行猗息呢?一位比丘捨棄苦和樂,喜和惱在之前已經消失,沒有苦、沒有樂,有捨、念、清淨;他進入了四禪。這就是一位比丘身行猗息了。

“比丘們,什麼是一位比丘心善解脫呢?一位比丘內心從貪欲之中解脫出來,從瞋恚之中解脫出來,從愚癡之中解脫出來。這就是一位比丘心善解脫了。

“比丘們,什麼是一位比丘慧善解脫呢?一位比丘知道自己像使連根拔起的棕櫚樹無法再生長那樣根除貪欲,知道自己像使連根拔起的棕櫚樹無法再生長那樣根除瞋恚,知道自己像使連根拔起的棕櫚樹無法再生長那樣根除愚癡。這就是一位比丘慧善解脫了。

“比丘們,過去任何聖者所居住的,全都是居住在這十種聖者的居所之中。未來任何聖者所居住的,全都是居住在這十種聖者的居所之中。現在任何聖者所居住的,全都是居住在這十種聖者的居所之中。

“比丘們,有這十種聖者的居所,這是聖者曾居住、正居住、將居住的。”

第二助益品完

二十一.獅子

“比丘們,獅子是野獸之王,在黃昏的時候牠從獸穴出來,先作一輪伸腰,之後環視四方,再作三次獅子吼,然後便外出獵食。這是什麼原因而作獅子吼呢?獅子出於悲憫,心想:‘讓我不要傷害到路上的昆蟲和小動物而對牠們發出警策。’

“比丘們,獅子是如來.阿羅漢.等正覺的意思。如來在大眾中說法,這就是一種獅子吼。

“比丘們,如來有十力。如來具有這十種能力,宣稱是一位領導者,在大眾中作獅子吼、轉梵輪。這十種能力是什麼呢?

“比丘們,如來如實知什麼是有可能的事,什麼是沒有可能的事。如來因為有這種能力,所以宣稱是一位領導者,在大眾中作獅子吼、轉梵輪。

“比丘們,再者,如來如實知業在過去、未來、現在的因果關係。如來因為有這種能力,所以宣稱是一位領導者,在大眾中作獅子吼、轉梵輪。

“比丘們,再者,如來如實知所有的修證途徑。如來因為有這種能力,所以宣稱是一位領導者,在大眾中作獅子吼、轉梵輪。

“比丘們,再者,如來如實知世間上各種界及它們的分別。如來因為有這種能力,所以宣稱是一位領導者,在大眾中作獅子吼、轉梵輪。

“比丘們,再者,如來如實知眾生的各種性向。如來因為有這種能力,所以宣稱是一位領導者,在大眾中作獅子吼、轉梵輪。

“比丘們,再者,如來如實知其他人及其他眾生的根器。如來因為有這種能力,所以宣稱是一位領導者,在大眾中作獅子吼、轉梵輪。

“比丘們,再者,如來如實知怎樣生起禪定、解脫、正受及什麼是當中的污染和淨化。如來因為有這種能力,所以宣稱是一位領導者,在大眾中作獅子吼、轉梵輪。

“比丘們,再者,如來能憶起過去無數生的事情:不論一生、兩生、三生、百生、千生、百千生,不論無數的成劫、無數的壞劫、無數的成壞劫──在那一生之中是什麼姓名,什麼種族,什麼種姓,吃什麼食物,體會什麼苦與樂,壽命有多長,死後又投生到另一生;而在另一生之中又是什麼姓名,什麼種族,什麼種姓,吃什麼食物,體會什麼苦與樂,壽命有多長,死後又再投生到另一生。如來能憶起過去無數生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細節。如來因為有這種能力,所以宣稱是一位領導者,在大眾中作獅子吼、轉梵輪。

“比丘們,再者,如來以清淨及超於常人的天眼,看見眾生怎樣死後再次投生;知道不同的業使眾生在上等或下等、高種姓或低種姓、善趣或惡趣的地方投生──這些眾生由於具有身不善行、口不善行、意不善行,責難聖者,懷有邪見,做出由邪見所驅動的業,因此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惡趣、地獄之中;那些眾生由於具有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稱讚聖者,懷有正見,做出由正見所驅動的業,因此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善趣、天界之中。如來因為有這種能力,所以宣稱是一位領導者,在大眾中作獅子吼、轉梵輪。

“比丘們,再者,如來清除各種漏,現生以無比智來體證無漏、心解脫、慧解脫。如來因為有這種能力,所以宣稱是一位領導者,在大眾中作獅子吼、轉梵輪。

“比丘們,如來具有這十種能力,宣稱是一位領導者,在大眾中作獅子吼、轉梵輪。”

二十二.義理

這時候,阿難尊者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然後坐在一邊。世尊對阿難尊者說:“阿難,我為人講說各種各樣的義理,使人體證無比智;阿難,我自信地宣稱,證入我宣說的法義的人,將能做到:有的知道是有的,沒有的知道是沒有的;低劣的知道是低劣的,優勝的知道是優勝的;高尚的知道是高尚的,不高尚的知道是不高尚的。人們是會在各種法義之中知所應知、見所應見、證所應證的。

“阿難,有一種最高的智稱為如實智,我說,沒有另一種比它更高、更細妙的智,阿難,這就是如來的十力。如來具有這十種能力……(內容跟二十一經相同)……在大眾中作獅子吼、轉梵輪。”

二十三.身體

“比丘們,有些是通過身體而不是通過語言來捨棄的事情;有些是通過語言而不是通過身體來捨棄的事情;有些既不是通過身體也不是通過語言,而是通過不斷的智慧觀察,然後來捨棄的事情。

“比丘們,什麼是通過身體而不是通過語言來捨棄的事情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以身體做了不善行而犯戒,其他智者同修知道後對他說:‘尊者以身體做了不善行而犯戒,如果尊者捨棄身惡行而修習身善行就好了。’他聽了智者同修的說話,於是捨棄身惡行而修習身善行。比丘們,這就是通過身體而不是通過語言來捨棄的事情了。

“比丘們,什麼是通過語言而不是通過身體來捨棄的事情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以語言做了不善行而犯戒,其他智者同修知道後對他說:‘尊者以語言做了不善行而犯戒,如果尊者捨棄口惡行而修習口善行就好了。’他聽了智者同修的說話,於是捨棄口惡行而修習口善行。比丘們,這就是通過語言而不是通過身體來捨棄的事情了。

“比丘們,什麼是既不是通過身體也不是通過語言,而是通過不斷的智慧觀察,然後來捨棄的事情呢?

“比丘們,貪欲是既不是通過身體也不是通過語言,而是通過不斷的智慧觀察,然後來捨棄的事情。

“比丘們,瞋恚……

“比丘們,愚癡……

“比丘們,忿怒……

“比丘們,敵意……

“比丘們,怨恨……

“比丘們,仇恨……

“比丘們,嫉妒是既不是通過身體也不是通過語言,而是通過不斷的智慧觀察,然後來捨棄的事情。

“比丘們,惡嫉是既不是通過身體也不是通過語言,而是通過不斷的智慧觀察,然後來捨棄的事情。

“比丘們,什麼是惡嫉呢?

“比丘們,一些僕人或鄰人當見到居士或居士子賺到財產、穀物、金銀錢財時,心想:‘願這個居士或居士子不能賺到財產、穀物、金銀錢財!’一些沙門或婆羅門當見到另一個沙門或婆羅門得到衣服、食物、住處、醫藥用品時,心想:‘願這個沙門或婆羅門不能得到衣服、食物、住處、醫藥用品!’比丘們,這就是惡嫉了。

“比丘們,惡嫉是既不是通過身體也不是通過語言,而是通過不斷的智慧觀察,然後來捨棄的事情。

“比丘們,惡欲是既不是通過身體也不是通過語言,而是通過不斷的智慧觀察,然後來捨棄的事情。

“比丘們,什麼是惡欲呢?

“比丘們,一個沒有敬信的人欲想別人認為自己有敬信,一個戒行不好的人欲想別人認為自己具有戒行,一個不聞法義的人欲想別人認為自己多聞法義,一個喜好群集的人欲想別人認為自己是一個遠離的人,一個懈怠的人欲想別人認為自己精進,一個失念的人欲想別人認為自己保持念,一個沒有定的人欲想別人認為自己有定,一個劣慧的人欲想別人認為自己具有智慧,一個沒有把漏盡除的人欲想別人認為自己把漏盡除。比丘們,這就是惡欲了。

“比丘們,惡欲是既不是通過身體也不是通過語言,而是通過不斷的智慧觀察,然後來捨棄的事情。

“比丘們,如果一位比丘有被貪欲征服所作的反應,人們便會知道他:‘這位尊者不知怎樣做到沒有貪欲,因此有被貪欲征服所作的反應。’

“……瞋恚……

“……愚癡……

“……忿怒……

“……敵意……

“……怨恨……

“……仇恨……

“……嫉妒……

“……惡嫉……

“比丘們,如果一位比丘有被惡欲征服所作的反應,人們便會知道他:‘這位尊者不知怎樣做到沒有惡欲,因此有被惡欲征服所作的反應。’

“比丘們,如果一位比丘沒有被貪欲征服所作的反應,人們便會知道他:‘這位尊者知道怎樣做到沒有貪欲,因此沒有被貪欲征服所作的反應。’

“……瞋恚……

“……愚癡……

“……忿怒……

“……敵意……

“……怨恨……

“……仇恨……

“……嫉妒……

“……惡嫉……

“比丘們,如果一位比丘沒有被惡欲征服所作的反應,人們便會知道他:‘這位尊者知道怎樣做到沒有惡欲,因此沒有被惡欲征服所作的反應。’”

二十四.純陀

有一次,大純陀尊者住在支提的薩寒若。

在那裏,大純陀尊者對比丘說:“比丘賢友們。”

比丘回答大純陀尊者:“賢友。”

大純陀尊者說:“賢友們,一位主張智的比丘說‘知法、見法’。賢友們,如果這位比丘持續被貪欲征服,人們便會知道他:‘這位尊者不知怎樣做到沒有貪欲,因此持續被貪欲征服。’

“……瞋恚……

“……愚癡……

“……忿怒……

“……敵意……

“……怨恨……

“……仇恨……

“……嫉妒……

“……惡嫉……

“賢友們,如果這位比丘持續被惡欲征服,人們便會知道他:‘這位尊者不知怎樣做到沒有惡欲,因此持續被惡欲征服。’

“賢友們,一位主張修習的比丘說‘修身、修戒、修心、修慧’。賢友們,如果這位比丘持續被貪欲征服,人們便會知道他:‘這位尊者不知怎樣做到沒有貪欲,因此持續被貪欲征服。’

“……瞋恚……

“……愚癡……

“……忿怒……

“……敵意……

“……怨恨……

“……仇恨……

“……嫉妒……

“……惡嫉……

“賢友們,如果這位比丘持續被惡欲征服,人們便會知道他:‘這位尊者不知怎樣做到沒有惡欲,因此持續被惡欲征服。’

“賢友們,一位主張智也主張修習的比丘說‘知法、見法,修身、修戒、修心、修慧’。賢友們,如果這位比丘持續被貪欲征服,人們便會知道他:‘這位尊者不知怎樣做到沒有貪欲,因此持續被貪欲征服。’

“……瞋恚……

“……愚癡……

“……忿怒……

“……敵意……

“……怨恨……

“……仇恨……

“……嫉妒……

“……惡嫉……

“賢友們,如果這位比丘持續被惡欲征服,人們便會知道他:‘這位尊者不知怎樣做到沒有惡欲,因此持續被惡欲征服。’

“賢友們,就正如一個窮人說自己是富人,沒財產的人說自己有財產,沒財富的人說自己有財富,但要用財物時卻拿不出金銀錢財來。這時人們便會知道他:‘這位尊者身為一個窮人說自己是富人,身為一個沒財產的人說自己有財產,身為一個沒財富的人說自己有財富。這是什麼原因呢?這位尊者要用財物時卻拿不出金銀錢財來。’

“賢友們,同樣地,一位主張智也主張修習的比丘說‘知法、見法,修身、修戒、修心、修慧’。賢友們,如果這位比丘持續被貪欲征服……人們便會知道他:‘這位尊者不知怎樣做到沒有惡欲,因此持續被惡欲征服。’

“賢友們,一位主張智的比丘說‘知法、見法’。賢友們,如果這位比丘持續不被貪欲征服,人們便會知道他:‘這位尊者知道怎樣做到沒有貪欲,因此持續不被貪欲征服。’

“……瞋恚……

“……愚癡……

“……忿怒……

“……敵意……

“……怨恨……

“……仇恨……

“……嫉妒……

“……惡嫉……

“賢友們,如果這位比丘持續不被惡欲征服,人們便會知道他:‘這位尊者知道怎樣做到沒有惡欲,因此持續不被惡欲征服。’

“賢友們,一位主張修習的比丘說‘修身、修戒、修心、修慧’。賢友們,如果這位比丘持續不被貪欲征服,人們便會知道他:‘這位尊者知道怎樣做到沒有貪欲,因此持續不被貪欲征服。’

“……瞋恚……

“……愚癡……

“……忿怒……

“……敵意……

“……怨恨……

“……仇恨……

“……嫉妒……

“……惡嫉……

“賢友們,如果這位比丘持續不被惡欲征服,人們便會知道他:‘這位尊者知道怎樣做到沒有惡欲,因此持續不被惡欲征服。’

“賢友們,一位主張智也主張修習的比丘說‘知法、見法,修身、修戒、修心、修慧’。賢友們,如果這位比丘持續不被貪欲征服,人們便會知道他:‘這位尊者知道怎樣做到沒有貪欲,因此持續不被貪欲征服。’

“……瞋恚……

“……愚癡……

“……忿怒……

“……敵意……

“……怨恨……

“……仇恨……

“……嫉妒……

“……惡嫉……

“賢友們,如果這位比丘持續不被惡欲征服,人們便會知道他:‘這位尊者知道怎樣做到沒有惡欲,因此持續不被惡欲征服。’

“賢友們,就正如一個富人說自己是富人,一個有財產的人說自己有財產,一個有財富的人說自己有財富,要用財物時能拿出金銀錢財來。這時人們便會知道他:‘這位尊者身為一個富人說自己是富人,身為一個有財產的人說自己有財產,身為一個有財富的人說自己有財富。這是什麼原因呢?這位尊者要用財物時能拿出金銀錢財來。’

“賢友們,同樣地,一位主張智也主張修習的比丘說‘知法、見法,修身、修戒、修心、修慧’。賢友們,如果這位比丘持續不被貪欲征服……人們便會知道他:‘這位尊者知道怎樣做到沒有惡欲,因此持續不被惡欲征服。’”

二十五.遍處

“比丘們,有十遍處。什麼是十遍處呢?

“一個人觀想到處都是地,上方、下方、四角都是地,純一無雜、沒有邊際;一個人觀想到處都是水……一個人觀想到處都是火……一個人觀想到處都是風……一個人觀想到處都是藍色……一個人觀想到處都是黃色……一個人觀想到處都是紅色……一個人觀想到處都是白色……一個人觀想到處都是虛空……一個人觀想到處都是心識,上方、下方、四角都是心識,純一無雜、沒有邊際。

“比丘們,有這十遍處。”

二十六.迦利

有一次,大迦旃延尊者住在阿槃提拘羅羅鎮的山崖。

這時候,拘羅羅鎮的迦利優婆夷前往大迦旃延尊者那裏,對大迦旃延尊者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大迦旃延尊者說:“大德,世尊曾在回答魔女時這樣說:

“‘戰勝愛戀之大軍,
內心取得寂靜義,
覺悟究極之悅樂,
獨自一人來禪修;
無須跟人來交友,
無須跟人建誼情。’1

“大德,這是世尊簡略的說話,我應怎樣審視當中詳細的義理呢?”

“賢姊,至極的地遍正受能為沙門婆羅門帶來究極的目標,世尊以至極的地遍正受取得無比智,然後以無比智看見味、看見患、看見離,看見道與非道知見,因此而‘內心取得寂靜義’的。

“賢姊,至極的水遍正受……

“賢姊,至極的火遍正受……

“賢姊,至極的風遍正受……

“賢姊,至極的藍遍正受……

“賢姊,至極的黃遍正受……

“賢姊,至極的紅遍正受……

“賢姊,至極的白遍正受……

“賢姊,至極的空遍正受……

“賢姊,至極的識遍正受能為沙門婆羅門帶來究極的目標,世尊以至極的識遍正受取得無比智,然後以無比智看見味、看見患、看見離,看見道與非道知見,因此而‘內心取得寂靜義’的。

“賢姊,世尊曾在回答魔女時這樣說:

“‘戰勝愛戀之大軍,
內心取得寂靜義,
覺悟究極之悅樂,
獨自一人來禪修;
無須跟人來交友,
無須跟人建誼情。’

“賢姊,這是世尊簡略的說話,你應這樣審視當中詳細的義理。”

二十七.大答問之一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上午,一些比丘穿好衣服,拿著大衣和缽入舍衛城化食。他們心想:“現在入舍衛城化食時候還早,讓我們先往外道遊方者的叢林吧。”

於是,那些比丘前往外道遊方者的叢林,去到那裏之後,和那些外道遊方者互相問候,作了一番悅意的交談,然後坐在一邊。外道遊方者對比丘說:“賢友們,喬答摩沙門這樣對弟子說法:‘比丘們,來吧,你們要深知一切法,然後安住在這種無比智之中吧!’賢友們,我們也是這樣對弟子說法:‘賢友們,來吧,你們要深知一切法,然後安住在這種無比智之中吧!’賢友們,在教法和教導之中,喬答摩沙門跟我們有什麼分別,有什麼差異,有什麼不同呢?”

比丘對外道遊方者的說話既不歡喜又不輕蔑,他們起座離去,心想:“我們到世尊座下,聽他說這個道理。”於是在舍衛城化食完畢,吃過食物後返回來,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把以上的事情告訴世尊。

世尊對比丘說:“比丘們,如果外道遊方者那樣說,你們應這樣問他們:‘賢友們,你們知道什麼是有關一的問題,一的義理,一的解說;有關二的問題,二的義理,二的解說;有關三的問題,三的義理,三的解說;有關四的問題,四的義理,四的解說;有關五的問題,五的義理,五的解說;有關六的問題,六的義理,六的解說;有關七的問題,七的義理,七的解說;有關八的問題,八的義理,八的解說;有關九的問題,九的義理,九的解說;有關十的問題,十的義理,十的解說嗎?’

“比丘們,如果這樣問外道遊方者的話,他們將沒有辦法解答,還有,他們將陷入困惱之中。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這個道理不是他們的範圍。比丘們,我看不見有眾生──不論在天世間的天神、魔羅、梵天,在人世間的沙門、婆羅門、國王、眾人──能夠令人滿意地解答這個問題。唯有如來、如來的弟子或聽過這個道理的眾生,才能夠令人滿意地解答這個問題。

“比丘們,‘有關一的問題,一的義理,一的解說’這句說話是基於什麼原因而說的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對一法能徹底厭離、徹底無欲、徹底解脫、徹底看見它的盡頭、徹底通達,能當下將苦終結。是哪一法呢?所有眾生都依‘食’而得到持續。一位比丘對這一法能徹底厭離、徹底無欲、徹底解脫、徹底看見它的盡頭、徹底通達,能當下將苦終結。

“比丘們,‘有關一的問題,一的義理,一的解說’這句說話就是基於這個原因而說的。

“比丘們,‘有關二的問題,二的義理,二的解說’這句說話是基於什麼原因而說的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對二法能徹底厭離、徹底無欲、徹底解脫、徹底看見它的盡頭、徹底通達,能當下將苦終結。是哪二法呢?名和色。一位比丘對這二法能徹底厭離、徹底無欲、徹底解脫、徹底看見它的盡頭、徹底通達,能當下將苦終結。

“比丘們,‘有關二的問題,二的義理,二的解說’這句說話就是基於這個原因而說的。

“比丘們,‘有關三的問題,三的義理,三的解說’這句說話是基於什麼原因而說的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對三法能徹底厭離、徹底無欲、徹底解脫、徹底看見它的盡頭、徹底通達,能當下將苦終結。是哪三法呢?三受。一位比丘對這三法能徹底厭離、徹底無欲、徹底解脫、徹底看見它的盡頭、徹底通達,能當下將苦終結。

“比丘們,‘有關三的問題,三的義理,三的解說’這句說話就是基於這個原因而說的。

“比丘們,‘有關四的問題,四的義理,四的解說’這句說話是基於什麼原因而說的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對四法能徹底厭離、徹底無欲、徹底解脫、徹底看見它的盡頭、徹底通達,能當下將苦終結。是哪四法呢?四食。一位比丘對這四法能徹底厭離、徹底無欲、徹底解脫、徹底看見它的盡頭、徹底通達,能當下將苦終結。

“比丘們,‘有關四的問題,四的義理,四的解說’這句說話就是基於這個原因而說的。

“比丘們,‘有關五的問題,五的義理,五的解說’這句說話是基於什麼原因而說的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對五法能徹底厭離、徹底無欲、徹底解脫、徹底看見它的盡頭、徹底通達,能當下將苦終結。是哪五法呢?五取蘊。一位比丘對這五法能徹底厭離、徹底無欲、徹底解脫、徹底看見它的盡頭、徹底通達,能當下將苦終結。

“比丘們,‘有關五的問題,五的義理,五的解說’這句說話就是基於這個原因而說的。

“比丘們,‘有關六的問題,六的義理,六的解說’這句說話是基於什麼原因而說的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對六法能徹底厭離、徹底無欲、徹底解脫、徹底看見它的盡頭、徹底通達,能當下將苦終結。是哪六法呢?內六處。一位比丘對這六法能徹底厭離、徹底無欲、徹底解脫、徹底看見它的盡頭、徹底通達,能當下將苦終結。

“比丘們,‘有關六的問題,六的義理,六的解說’這句說話就是基於這個原因而說的。

“比丘們,‘有關七的問題,七的義理,七的解說’這句說話是基於什麼原因而說的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對七法能徹底厭離、徹底無欲、徹底解脫、徹底看見它的盡頭、徹底通達,能當下將苦終結。是哪七法呢?七識住。一位比丘對這七法能徹底厭離、徹底無欲、徹底解脫、徹底看見它的盡頭、徹底通達,能當下將苦終結。

“比丘們,‘有關七的問題,七的義理,七的解說’這句說話就是基於這個原因而說的。

“比丘們,‘有關八的問題,八的義理,八的解說’這句說話是基於什麼原因而說的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對八法能徹底厭離、徹底無欲、徹底解脫、徹底看見它的盡頭、徹底通達,能當下將苦終結。是哪八法呢?八種世間法。一位比丘對這八法能徹底厭離、徹底無欲、徹底解脫、徹底看見它的盡頭、徹底通達,能當下將苦終結。

“比丘們,‘有關八的問題,八的義理,八的解說’這句說話就是基於這個原因而說的。

“比丘們,‘有關九的問題,九的義理,九的解說’這句說話是基於什麼原因而說的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對九法能徹底厭離、徹底無欲、徹底解脫、徹底看見它的盡頭、徹底通達,能當下將苦終結。是哪九法呢?九種眾生住處。一位比丘對這九法能徹底厭離、徹底無欲、徹底解脫、徹底看見它的盡頭、徹底通達,能當下將苦終結。

“比丘們,‘有關九的問題,九的義理,九的解說’這句說話就是基於這個原因而說的。

“比丘們,‘有關十的問題,十的義理,十的解說’這句說話是基於什麼原因而說的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對十法能徹底厭離、徹底無欲、徹底解脫、徹底看見它的盡頭、徹底通達,能當下將苦終結。是哪十法呢?十不善業道。一位比丘對這十法能徹底厭離、徹底無欲、徹底解脫、徹底看見它的盡頭、徹底通達,能當下將苦終結。

“比丘們,‘有關十的問題,十的義理,十的解說’這句說話就是基於這個原因而說的。”

二十八.大答問之二

有一次,世尊住在迦徵迦羅鎮的竹園。

這時候,一些迦徵迦羅鎮的優婆夷前往迦徵迦羅比丘尼那裏,對她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她說:“賢姊,世尊曾說‘大答問’:有關一的問題,一的義理,一的解說;有關二的問題,二的義理,二的解說;有關三的問題,三的義理,三的解說;有關四的問題,四的義理,四的解說;有關五的問題,五的義理,五的解說;有關六的問題,六的義理,六的解說;有關七的問題,七的義理,七的解說;有關八的問題,八的義理,八的解說;有關九的問題,九的義理,九的解說;有關十的問題,十的義理,十的解說。賢姊,這是世尊簡略的說話,我們應怎樣審視當中詳細的義理呢?”

“賢友們,關於這個問題,我不曾在世尊面前聽過,不曾在世尊面前受教,也不曾在受人敬重的比丘尼面前聽過,不曾在受人敬重的比丘尼面前受教,但我會對此這樣解說,留心聽,善作意,我現在說了。”

那些優婆夷回答迦徵迦羅比丘尼:“賢姊,是的。”

迦徵迦羅比丘尼說:“世尊說,‘有關一的問題,一的義理,一的解說’這句說話是基於什麼原因而說的呢?

“賢友們,一位比丘對一法能徹底厭離、徹底無欲、徹底解脫、徹底看見它的盡頭、徹底通達,能當下將苦終結。是哪一法呢?所有眾生都依‘食’而得到持續。一位比丘對這一法能徹底厭離、徹底無欲、徹底解脫、徹底看見它的盡頭、徹底通達,能當下將苦終結。

“賢友們,‘有關一的問題,一的義理,一的解說’這句說話就是基於這個原因而說的。

“世尊說,‘有關二的問題,二的義理,二的解說’這句說話是基於什麼原因而說的呢?

“賢友們,一位比丘對二法能徹底厭離、徹底無欲、徹底解脫、徹底看見它的盡頭、徹底通達,能當下將苦終結。是哪二法呢?名和色。一位比丘對這二法能徹底厭離、徹底無欲、徹底解脫、徹底看見它的盡頭、徹底通達,能當下將苦終結。

“賢友們,‘有關二的問題,二的義理,二的解說’這句說話就是基於這個原因而說的。

“世尊說,‘有關三的問題,三的義理,三的解說’這句說話是基於什麼原因而說的呢?

“賢友們,一位比丘對三法能徹底厭離、徹底無欲、徹底解脫、徹底看見它的盡頭、徹底通達,能當下將苦終結。是哪三法呢?三受。一位比丘對這三法能徹底厭離、徹底無欲、徹底解脫、徹底看見它的盡頭、徹底通達,能當下將苦終結。

“賢友們,‘有關三的問題,三的義理,三的解說’這句說話就是基於這個原因而說的。

“世尊說,‘有關四的問題,四的義理,四的解說’這句說話是基於什麼原因而說的呢?

“賢友們,一位比丘對四法能徹底內心善修、徹底看見它的盡頭、徹底通達,能當下將苦終結。是哪四法呢?四念處。一位比丘對這四法能徹底內心善修、徹底看見它的盡頭、徹底通達,能當下將苦終結。

“賢友們,‘有關四的問題,四的義理,四的解說’這句說話就是基於這個原因而說的。

“世尊說,‘有關五的問題,五的義理,五的解說’這句說話是基於什麼原因而說的呢?

“賢友們,一位比丘對五法能徹底內心善修、徹底看見它的盡頭、徹底通達,能當下將苦終結。是哪五法呢?五根。一位比丘對這五法能徹底內心善修、徹底看見它的盡頭、徹底通達,能當下將苦終結。

“賢友們,‘有關五的問題,五的義理,五的解說’這句說話就是基於這個原因而說的。

“世尊說,‘有關六的問題,六的義理,六的解說’這句說話是基於什麼原因而說的呢?

“賢友們,一位比丘對六法能徹底內心善修、徹底看見它的盡頭、徹底通達,能當下將苦終結。是哪六法呢?六出離界。一位比丘對這六法能徹底內心善修、徹底看見它的盡頭、徹底通達,能當下將苦終結。

“賢友們,‘有關六的問題,六的義理,六的解說’這句說話就是基於這個原因而說的。

“世尊說,‘有關七的問題,七的義理,七的解說’這句說話是基於什麼原因而說的呢?

“賢友們,一位比丘對七法能徹底內心善修、徹底看見它的盡頭、徹底通達,能當下將苦終結。是哪七法呢?七覺支。一位比丘對這七法能徹底內心善修、徹底看見它的盡頭、徹底通達,能當下將苦終結。

“賢友們,‘有關七的問題,七的義理,七的解說’這句說話就是基於這個原因而說的。

“世尊說,‘有關八的問題,八的義理,八的解說’這句說話是基於什麼原因而說的呢?

“賢友們,一位比丘對八法能徹底內心善修、徹底看見它的盡頭、徹底通達,能當下將苦終結。是哪八法呢?八正道。一位比丘對這八法能徹底內心善修、徹底看見它的盡頭、徹底通達,能當下將苦終結。

“賢友們,‘有關八的問題,八的義理,八的解說’這句說話就是基於這個原因而說的。

“世尊說,‘有關九的問題,九的義理,九的解說’這句說話是基於什麼原因而說的呢?

“賢友們,一位比丘對九法能徹底厭離、徹底無欲、徹底解脫、徹底看見它的盡頭、徹底通達,能當下將苦終結。是哪九法呢?九種眾生住處。一位比丘對這九法能徹底厭離、徹底無欲、徹底解脫、徹底看見它的盡頭、徹底通達,能當下將苦終結。

“賢友們,‘有關九的問題,九的義理,九的解說’這句說話就是基於這個原因而說的。

“世尊說,‘有關十的問題,十的義理,十的解說’這句說話是基於什麼原因而說的呢?

“賢友們,一位比丘對十法能徹底內心善修、徹底看見它的盡頭、徹底通達,能當下將苦終結。是哪十法呢?十善業道。一位比丘對這十法能徹底內心善修、徹底看見它的盡頭、徹底通達,能當下將苦終結。

“賢友們,‘有關十的問題,十的義理,十的解說’這句說話就是基於這個原因而說的。

“賢友們,世尊曾說‘大答問’:有關一的問題,一的義理,一的解說;有關二的問題,二的義理,二的解說;有關三的問題,三的義理,三的解說;有關四的問題,四的義理,四的解說;有關五的問題,五的義理,五的解說;有關六的問題,六的義理,六的解說;有關七的問題,七的義理,七的解說;有關八的問題,八的義理,八的解說;有關九的問題,九的義理,九的解說;有關十的問題,十的義理,十的解說。這是世尊的簡說,我知道它詳細的義理。賢友們,如果你們喜歡的話,前往世尊那裏再問他,當他為你們解說時,你們便受持他說的義理吧。”

那些優婆夷回答迦徵迦羅比丘尼:“賢姊,是的。”她們對迦徵迦羅比丘尼的說話感到歡喜,感到愉快,之後起座對迦徵迦羅比丘尼作禮,右繞迦徵迦羅比丘尼,然後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那些優婆夷把所有跟迦徵迦羅比丘尼交談的內容一五一十地告訴世尊。

“優婆夷們,十分好,十分好!優婆夷們,迦徵迦羅比丘尼是一位智者。優婆夷們,迦徵迦羅比丘尼有大智慧。優婆夷們,如果你們前來問我那義理,我的解釋也會像迦徵迦羅比丘尼所解釋的那樣,你們應受持那義理。”

二十九.拘薩羅之一

“比丘們,迦尸和拘薩羅有多大,波斯匿王就有多大的國土,在那國土中波斯匿王是被譽為最高的。比丘們,即使拘薩羅王波斯匿也是會改變、會變壞的,明白這種情形,多聞法義的聖弟子會對此厭離──對最高的都會厭離,更遑論對低劣的了。

“比丘們,一個日月運行的地方光明可以照亮一千個世界。在一千個日月、一千個須彌山、一千個東勝身洲、一千個南閻浮提洲、一千個西牛貨洲、一千個北俱盧洲、一千個四大海、一千個四大王、一千個四王天、一千個三十三天、一千個夜摩天、一千個兜率天、一千個化樂天、一千個他化自在天、一千個梵世間之中,大梵天是被譽為最高的。比丘們,即使大梵天也是會改變、會變壞的,明白這種情形,多聞法義的聖弟子會對此厭離──對最高的都會厭離,更遑論對低劣的了。

“比丘們,世間在成劫的時候,大多數眾生投生在光音天之中。他們以善意所生,以喜悅為食糧,自身有光芒,在空中行走,端嚴,長久在那裏生活。在成劫中的光音天是被譽為最高的。比丘們,即使光音天也是會改變、會變壞的,明白這種情形,多聞法義的聖弟子會對此厭離──對最高的都會厭離,更遑論對低劣的了。

“比丘們,有十遍處。什麼是十遍處呢?

“一個人觀想到處都是地,上方、下方、四角都是地,純一無雜、沒有邊際;一個人觀想到處都是水……一個人觀想到處都是火……一個人觀想到處都是風……一個人觀想到處都是藍色……一個人觀想到處都是黃色……一個人觀想到處都是紅色……一個人觀想到處都是白色……一個人觀想到處都是虛空……一個人觀想到處都是心識,上方、下方、四角都是心識,純一無雜、沒有邊際。

“比丘們,有這十遍處。

“比丘們,在十遍處之中,一個人觀想到處都是心識,上方、下方、四角都是心識,純一無雜、沒有邊際,這種想是被譽為最高的。比丘們,有些眾生有這種想,即使有這種想的眾生也是會改變、會變壞的,明白這種情形,多聞法義的聖弟子會對此厭離──對最高的都會厭離,更遑論對低劣的了。

“比丘們,有八勝處。什麼是八勝處呢?

“一個內有色想的人,觀看小範圍外色的美相和醜相。他這樣想:‘我制勝色想之後,對此有知、有見。’這是第一勝處。

“一個內有色想的人,觀看無量外色的美相和醜相。他這樣想:‘我制勝色想之後,對此有知、有見。’這是第二勝處。

“一個內沒有色想的人,觀看小範圍外色的美相和醜相。他這樣想:‘我制勝色想之後,對此有知、有見。’這是第三勝處。

“一個內沒有色想的人,觀看無量外色的美相和醜相。他這樣想:‘我制勝色想之後,對此有知、有見。’這是第四勝處。

“一個內沒有色想的人,觀看藍色的外色:藍色、藍色外相、藍色光澤。有如觀看亞麻花那樣,藍色、藍色外相、藍色光澤;或有如觀看藍色的波羅奈布料那樣,底和面都很幼滑,藍色、藍色外相、藍色光澤。他這樣想:‘我制勝色想之後,對此有知、有見。’這是第五勝處。

“一個內沒有色想的人,觀看黃色的外色:黃色、黃色外相、黃色光澤。有如觀看迦尼迦羅花那樣,黃色、黃色外相、黃色光澤;或有如觀看黃色的波羅奈布料那樣,底和面都很幼滑,黃色、黃色外相、黃色光澤。他這樣想:‘我制勝色想之後,對此有知、有見。’這是第六勝處。

“一個內沒有色想的人,觀看紅色的外色:紅色、紅色外相、紅色光澤。有如觀看木槿花那樣,紅色、紅色外相、紅色光澤;或有如觀看紅色的波羅奈布料那樣,底和面都很幼滑,紅色、紅色外相、紅色光澤。他這樣想:‘我制勝色想之後,對此有知、有見。’這是第七勝處。

“一個內沒有色想的人,觀看白色的外色:白色、白色外相、白色光澤。有如觀看草藥星那樣,白色、白色外相、白色光澤;或有如觀看白色的波羅奈布料那樣,底和面都很幼滑,白色、白色外相、白色光澤。他這樣想:‘我制勝色想之後,對此有知、有見。’這是第八勝處。

“比丘們,有這八勝處。

“比丘們,在八勝處之中,一個內沒有色想的人,觀看白色的外色及制勝色想之後,對此有知、有見,這種勝處是被譽為最高的。比丘們,有些眾生具有這種想,即使具有這種想的眾生也是會改變、會變壞的,明白這種情形,多聞法義的聖弟子會對此厭離──對最高的都會厭離,更遑論對低劣的了。

“比丘們,有四通行。什麼是四通行呢?

“苦遲通行、苦速通行、樂遲通行、樂速通行。

“比丘們,有這四通行。

“比丘們,在四通行之中,樂速通行是被譽為最高的。比丘們,有些眾生的修行進度屬樂速通行,即使樂速通行的眾生也是會改變、會變壞的,明白這種情形,多聞法義的聖弟子會對此厭離──對最高的都會厭離,更遑論對低劣的了。

“比丘們,有四種想。什麼是四種想呢?

“小想、大想、無量想、無所有處想。

“比丘們,有這四種想。

“比丘們,在四種想之中,無所有處想是被譽為最高的。比丘們,有些眾生具有這種想,即使具有這種想的眾生也是會改變、會變壞的,明白這種情形,多聞法義的聖弟子會對此厭離──對最高的都會厭離,更遑論對低劣的了。

“比丘們,在外道之中有一種最高的見的去處:‘現在沒有我,沒有我所;將來沒有我,沒有我所。’他們現在和將來對‘有’都不會離棄,現在和將來對‘有的息滅’都不會嚮往。2比丘們,有些眾生帶有這種見,即使帶有這種見的眾生也是會改變、會變壞的,明白這種情形,多聞法義的聖弟子會對此厭離──對最高的都會厭離,更遑論對低劣的了。

“比丘們,一些沙門婆羅門宣說各種究極的清淨。在各種宣說之中,最高的就是超越所有的無所有處,進入非想非非想處;他們親身證得無比智,然後宣說這種義理。比丘們,有些眾生是這種說教者,即使這種說教者也是會改變、會變壞的,明白這種情形,多聞法義的聖弟子會對此厭離──對最高的都會厭離,更遑論對低劣的了。

“比丘們,一些沙門婆羅門宣說現生得到究極的湼槃。在各種宣說現生得到究極的湼槃之中,最高的就是如實知道六觸入處的集、滅、味、患、離之後,沒有執取而得解脫。

“比丘們,我是這樣來說法的,我是這樣來解釋法義的,但一些沙門婆羅門不真、虛假、不確、不實地誹謗我:‘喬答摩沙門沒有宣稱遍知貪欲,沒有宣稱遍知色身,沒有宣稱遍知感受。’比丘們,我宣稱遍知貪欲,宣稱遍知色身,宣稱遍知感受,宣稱在現生之中平伏、寂滅、清涼,沒有執取而得湼槃。”

三十.拘薩羅之二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時候,拘薩羅王波斯匿戰爭取得勝利,從戰場回來,前往祇樹給孤獨園。當車輛到了車路的盡頭時,他下車徒步進入園林。

這時候,一些比丘在空曠的地方行禪。於是波斯匿王前往那些比丘那裏,問他們:“大德們,現在世尊.阿羅漢.等正覺在哪裏呢?我想去探望他。”

“大王,就在那閉著門的房子。你沿著走廊靜靜地、慢慢地走到門前,作聲輕咳和敲門,世尊.阿羅漢.等正覺便會開門給你。”

於是,波斯匿王沿著走廊靜靜地、慢慢地走到那閉著門的房子,在門前作聲輕咳和敲門,世尊開門給他。波斯匿王進入房子後,以頭伏在世尊雙腳之上,以口親吻世尊雙腳,以手輕撫世尊雙腳,然後報上自己的姓名:“大德,我是拘薩羅王波斯匿。大德,我是拘薩羅王波斯匿。”

“大王,什麼原因使你對這個身體作出這樣大的頂禮,作出這樣深的恭敬呢?”

“大德,我出於感恩、知恩,因此我對世尊作出這樣大的頂禮,作出這樣深的恭敬。

“大德,世尊令許多人確立聖者的正道,這正道是善美的,能為許多眾生帶來利益,能為許多眾生帶來快樂。因此我對世尊作出這樣大的頂禮,作出這樣深的恭敬。

“大德,再者,世尊具有戒行,具有佛戒、聖戒、善戒。因此我對世尊作出這樣大的頂禮,作出這樣深的恭敬。

“大德,再者,世尊長期以森林、園林、樹林作為住處。因此我對世尊作出這樣大的頂禮,作出這樣深的恭敬。

“大德,再者,世尊對任何衣服、食物、住處、醫藥用品都知足。因此我對世尊作出這樣大的頂禮,作出這樣深的恭敬。

“大德,再者,世尊值得受人供養,值得受人合掌,是世間無上的福田。因此我對世尊作出這樣大的頂禮,作出這樣深的恭敬。

“大德,再者,世尊為人說有關少欲、知足、遠離、不依附、精進、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等各種有助減損不善法、清除內心遮蓋的說話。因此我對世尊作出這樣大的頂禮,作出這樣深的恭敬。

“大德,再者,世尊很容易便能得到初、二、三、四禪的增上心,當下體會當中的快樂。因此我對世尊作出這樣大的頂禮,作出這樣深的恭敬。

“大德,再者,世尊能憶起過去無數生的事情:不論一生、兩生、三生、百生、千生、百千生,不論無數的成劫、無數的壞劫、無數的成壞劫──在那一生之中是什麼姓名,什麼種族,什麼種姓,吃什麼食物,體會什麼苦與樂,壽命有多長,死後又投生到另一生;而在另一生之中又是什麼姓名,什麼種族,什麼種姓,吃什麼食物,體會什麼苦與樂,壽命有多長,死後又再投生到另一生。如來能憶起過去無數生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細節。因此我對世尊作出這樣大的頂禮,作出這樣深的恭敬。

“大德,再者,世尊以清淨及超於常人的天眼,看見眾生怎樣死後再次投生;知道不同的業使眾生在上等或下等、高種姓或低種姓、善趣或惡趣的地方投生──這些眾生由於具有身不善行、口不善行、意不善行,責難聖者,懷有邪見,做出由邪見所驅動的業,因此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惡趣、地獄之中;那些眾生由於具有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稱讚聖者,懷有正見,做出由正見所驅動的業,因此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善趣、天界之中。因此我對世尊作出這樣大的頂禮,作出這樣深的恭敬。

“大德,再者,世尊清除各種漏,現生以無比智來體證無漏、心解脫、慧解脫。因此我對世尊作出這樣大的頂禮,作出這樣深的恭敬。

“大德,我還有很多事情要做,我要告辭了。”

“大王,如果你認為是時候的話,請便。”

於是,波斯匿王起座對世尊作禮,右繞世尊,然後離去。

第三大品完

三十一.優波離

這時候,優波離尊者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大德,基於什麼原因,如來為弟子制訂學處、講說波羅提木叉呢?”

“優波離,基於十種原因,如來為弟子制訂學處、講說波羅提木叉。是哪十種呢?

“為了僧團安寧,為了僧團安穩,為了惡劣的人得到管束,為了好戒行的比丘能安穩地生活,為了約束現生的漏,為了防止下一生的漏,為了讓沒有敬信的人生起敬信,為了讓有敬信的人敬信更加增長,為了正法久住,為了令戒律得到攝持。

“優波離,基於這十種原因,如來為弟子制訂學處、講說波羅提木叉。”

“大德,在什麼情形下要暫停誦波羅提木叉呢?”

“優波離,在十種情形下要暫停誦波羅提木叉。是哪十種呢?

“大眾中坐著犯斷頭罪的人,正在論及座中是否有人犯斷頭罪時,大眾中坐著未受具足戒的人,正在論及座中是否有人未受具足戒時,大眾中坐著放棄修學的人,正在論及座中是否有人放棄修學時,大眾中坐著閹人,正在論及座中是否有閹人時,大眾中坐著沾污比丘尼的人,正在論及座中是否有人沾污比丘尼時。

“優波離,在這十種情形下要暫停誦波羅提木叉。”

三十二.裁決人

“大德,具有多少法的比丘,可任命為裁決人呢?”

“優波離,具有十法的比丘,可任命為裁決人。是哪十法呢?

“一位比丘具有戒行,安住在波羅提木叉律儀之中,在戒的學處之中修學:修習戒律儀,在戒律儀這片牧養德行的牧地而行,即使細小的過錯也不會忽視。

“他多聞法義、受持法義、博學法義。法義的開首、中間、結尾都是善美的,意義善美、文句善美,宣示圓滿、清淨的梵行。他多聞這樣的法義,受持這樣的法義,讀誦、思維、以正見洞察這樣的法義。

“他能詳細憶持、分析、講述、判別比丘與比丘尼兩種波羅提木叉的經文和解釋。

“他在律之中堅住、不違犯。

“他有能力令控辯雙方明白、理解、察看、平息。

“他善於平息事端。

“他明白事端。

“他知事端怎樣生起。

“他知事端的息滅。

“他知事端息滅的方法。

“優波離,具有這十法的比丘,可任命為裁決人。”

三十三.具足戒

“大德,具有多少法的比丘,可授人具足戒呢?”

“優波離,具有十法的比丘,可授人具足戒。是哪十法呢?

“一位比丘具有戒行,安住在波羅提木叉律儀之中,在戒的學處之中修學:修習戒律儀,在戒律儀這片牧養德行的牧地而行,即使細小的過錯也不會忽視。

“他多聞法義、受持法義、博學法義。法義的開首、中間、結尾都是善美的,意義善美、文句善美,宣示圓滿、清淨的梵行。他多聞這樣的法義,受持這樣的法義,讀誦、思維、以正見洞察這樣的法義。

“他能詳細憶持、分析、講述、判別波羅提木叉的經文和解釋。

“他有能力照顧病人或找人照顧病人。

“他有能力平息人們的不悅或找人平息人們的不悅。

“他有能力依法清除人們生起的疑惑。

“他有能力依法使人遠離見的去處。

“他有能力使人著手修習增上戒。

“他有能力使人著手修習增上心。

“他有能力使人著手修習增上慧。

“優波離,具有這十法的比丘,可授人具足戒。”

三十四.依止

“大德,具有多少法的比丘,可做依止師呢?”

“優波離,具有十法的比丘,可做依止師。是哪十法呢?

“一位比丘具有戒行……(跟三十三經相同。下同)……他有能力使人著手修習增上慧。
“優波離,具有這十法的比丘,可做依止師。”

“大德,具有多少法的比丘,可接受侍者沙彌呢?”

“優波離,具有十法的比丘,可接受侍者沙彌。是哪十法呢?

“一位比丘具有戒行……他有能力使人著手修習增上慧。

“優波離,具有這十法的比丘,可接受侍者沙彌。”

三十五.僧團之一

“大德,人們說‘僧團分裂,僧團分裂’。僧團分裂所包含的內容是什麼呢?”

“優波離,一些比丘將非法說為法,將法說為非法,將非律說為律,將律說為非律,將如來不講、不說的說為如來所講、所說的,將如來所講、所說的說為如來不講、不說的,將如來不行踐的說為如來所行踐的,將如來所行踐的說為如來不行踐的,將如來不宣說的說為如來所宣說的,將如來所宣說的說為如來不宣說的。這十種原因可令比丘生起紛亂,導致分開來作羯磨,分開來誦波羅提木叉。

“優波離,這就是僧團分裂所包含的內容了。”

三十六.僧團之二

“大德,人們說‘僧團和合,僧團和合’。僧團和合所包含的內容是什麼呢?”

“優波離,一些比丘將非法說為非法,將法說為法,將非律說為非律,將律說為律,將如來不講、不說的說為如來不講、不說的,將如來所講、所說的說為如來所講、所說的,將如來不行踐的說為如來不行踐的,將如來所行踐的說為如來所行踐的,將如來不宣說的說為如來不宣說的,將如來所宣說的說為如來所宣說的。這十種原因可令比丘不會生起紛亂,不會導致分開來作羯磨,不會分開來誦波羅提木叉。

“優波離,這就是僧團和合所包含的內容了。”

三十七.阿難之一

這時候,阿難尊者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大德,人們說‘僧團分裂,僧團分裂’。僧團分裂所包含的內容是什麼呢?”

“阿難,一些比丘將非法說為法……(跟三十五經相同)……阿難,這就是僧團分裂所包含的內容了。”

三十八.阿難之二

“大德,一個令和合僧團分裂的人,會帶來什麼結果呢?”

“阿難,會受苦持續一劫。”

“大德,怎麼樣受苦持續一劫呢?”

“阿難,會受地獄煎迫一劫。

“分裂僧團者,
會招惡果報,
惡趣地獄中,
持續一劫苦。

樂聯群結黨,
確立非法事;
此人實自毀,
遠離安穩處。

於和合僧團,
作分裂之事,
會於地獄中,
煎迫滿一劫。”

三十九.阿難之三

“大德,人們說‘僧團和合,僧團和合’。僧團和合所包含的內容是什麼呢?”

“阿難,一些比丘將非法說為非法……(跟三十六經相同)……阿難,這就是僧團和合所包含的內容了。”

四十.阿難之四

“大德,一個令已分裂的僧團和合的人,會帶來什麼結果呢?”

“阿難,會帶來梵天的功德。”

“大德,怎麼樣的梵天功德呢?”

“阿難,會受天界之樂一劫。

“僧團分裂時,
助其得和合,
攝持於僧眾,
此人最為樂。

樂僧團和合,
確立正法事;
此人不自毀,
不離安穩處。

為僧團和合,
常作助益事,
會於天界中,
受樂滿一劫。”

第四優波離品完

四十一.爭執之一

這時候,優波離尊者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大德,是什麼原因和條件使僧團中生起爭論、爭吵、爭罵、爭執,令比丘不能安穩地生活呢?”

“優波離,一些比丘將非法說為法,將法說為非法,將非律說為律,將律說為非律,將如來不講、不說的說為如來所講、所說的,將如來所講、所說的說為如來不講、不說的,將如來不行踐的說為如來所行踐的,將如來所行踐的說為如來不行踐的,將如來不宣說的說為如來所宣說的,將如來所宣說的說為如來不宣說的。優波離,就是這些原因和條件,使僧團中生起爭論、爭吵、爭罵、爭執,令比丘不能安穩地生活。”

四十二.爭執之二

“大德,什麼是爭執的根源呢?”
“優波離,有十種爭執的根源。是哪十種呢?

“優波離,一些比丘將非法說為法……(跟四十一經相同)……將如來所宣說的說為如來不宣說的。優波離,有這十種爭執的根源。”

四十三.根源

“大德,什麼是爭執的根源呢?”

“優波離,有十種爭執的根源。是哪十種呢?

“優波離,一些比丘將不犯戒說為犯戒,將犯戒說為不犯戒,將輕戒說為重戒,將重戒說為輕戒,將粗戒說為細戒,將細戒說為粗戒,將可出罪的戒說為不可出罪的戒,將不可出罪的戒說為可出罪的戒,將可羯磨出罪的戒說為是不可羯磨出罪的戒,將不可羯磨出罪的戒說為是可羯磨出罪的戒。優波離,有這十種爭執的根源。”

四十四.拘尸那羅

有一次,世尊住在拘尸那羅的獻祭密林。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

世尊說:“比丘們,一位比丘欲想檢舉他人,應先反照自己有否五法,應再看內心有否確立五法,然後才作出檢舉。

“應先反照自己有否哪五法呢?

“比丘們,欲想檢舉他人的比丘,應先反照:‘我的身行是否清淨呢?我是否具有清淨的身行,不穿、不損呢?我有沒有這種法呢?’比丘們,如果比丘自己身行不清淨,不是具有清淨的身行,不穿、不損,在檢舉他人時,或會有人對他說,這些說話或會出現:‘唏,尊者,請你先修學身行吧!’

“比丘們,再者,欲想檢舉他人的比丘,應先反照:‘我的口行是否清淨呢?我是否具有清淨的口行,不穿、不損呢?我有沒有這種法呢?’比丘們,如果比丘自己口行不清淨,不是具有清淨的口行,不穿、不損,在檢舉他人時,或會有人對他說,這些說話或會出現:‘唏,尊者,請你先修學口行吧!’

“比丘們,再者,欲想檢舉他人的比丘,應先反照:‘我對同修是否確立慈心,沒有敵意呢?我有沒有這種法呢?’比丘們,如果比丘自己不是對同修確立慈心,沒有敵意,在檢舉他人時,或會有人對他說,這些說話或會出現:‘唏,尊者,請你先對同修確立慈心吧!’

“比丘們,再者,欲想檢舉他人的比丘,應先反照:‘我是否多聞法義、受持法義、博學法義呢?法義的開首、中間、結尾都是善美的,意義善美、文句善美,宣示圓滿、清淨的梵行。我是否多聞這樣的法義,受持這樣的法義,讀誦、思維、以正見洞察這樣的法義呢?我有沒有這種法呢?’比丘們,如果比丘自己不多聞法義,在檢舉他人時,或會有人對他說,這些說話或會出現:‘唏,尊者,請你先學一些典籍吧!’

“比丘們,再者,欲想檢舉他人的比丘,應先反照:‘我能否詳細憶持、分析、講述、判別比丘與比丘尼兩種波羅提木叉的經文和解釋呢?我有沒有這種法呢?’比丘們,如果比丘自己不能詳細憶持、分析、講述、判別比丘與比丘尼兩種波羅提木叉的經文和解釋,在檢舉他人時若被反問:‘尊者,世尊在哪裏說過這些說話呢?’他答不出來。這時或會有人對他說,這些說話或會出現:‘唏,尊者,請你先修學律吧!’

“應先反照自己有否這五法。

“應再看內心有否確立哪五法呢?

“在適當的時間而不是不當的時間說話,說真實而不是不實的說話,說柔和而不是粗惡的說話,說有意義而不是沒有意義的說話,以慈心而不是瞋心來說話

“應再看內心有否確立這五法。

“比丘們,一位比丘欲想檢舉他人,應先反照自己有否這五法,應再看內心有否確立這五法,然後才作出檢舉。”

四十五.進入

“比丘們,進入王宮有十種過患。是哪十種呢?

“比丘們,國王和王后坐在一起,比丘進入王宮,當王后見到比丘後微笑或比丘見到王后後微笑時,國王心想:‘肯定他們已作或將作不可告人的事情。’比丘們,這是進入王宮的第一種過患。

“比丘們,再者,國王有很多事情要做,若他和某宮女交合而事後忘記這件事情,當宮女懷孕時,國王心想:‘除了出家人之外沒有任何人進入王宮,應是出家人幹的。’比丘們,這是進入王宮的第二種過患。

“比丘們,再者,當王宮有某些寶物失竊時,國王心想:‘除了出家人之外沒有任何人進入王宮,應是出家人幹的。’比丘們,這是進入王宮的第三種過患。

“比丘們,再者,當王宮的秘密傳出宮外時,國王心想:‘除了出家人之外沒有任何人進入王宮,應是出家人幹的。’比丘們,這是進入王宮的第四種過患。

“比丘們,再者,當王宮有王子弒父篡位或有國王處死王子時,人們心想:‘除了出家人之外沒有任何人進入王宮,應是出家人唆使的。’比丘們,這是進入王宮的第五種過患。

“比丘們,再者,國王將低級的人提昇到高級的職位,那些不高興的人心想:‘國王時常跟出家人一起,應是出家人唆使的。’比丘們,這是進入王宮的第六種過患。

“比丘們,再者,國王將高級的人貶到低級的職位,那些不高興的人心想:‘國王時常跟出家人一起,應是出家人唆使的。’比丘們,這是進入王宮的第七種過患。

“比丘們,再者,國王在不適當的時間收兵,那些不高興的人心想:‘國王時常跟出家人一起,應是出家人唆使的。’比丘們,這是進入王宮的第八種過患。

“比丘們,再者,國王在適當的時間收兵,然後又在中途重返戰場,那些不高興的人心想:‘國王時常跟出家人一起,應是出家人唆使的。’比丘們,這是進入王宮的第九種過患。

“比丘們,再者,王宮內有象、馬、車帶來的紛擾,有王族的色、聲、香、味、觸,這些對出家人來說都是不適宜的。比丘們,這是進入王宮的第十種過患。

“比丘們,進入王宮有這十種過患。”

四十六.釋迦

有一次,世尊住在迦毗羅衛釋迦人的榕樹園。

這時候,一些釋迦人優婆塞在布薩日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然後坐在一邊。世尊對釋迦人優婆塞說:“釋迦人們,你們在布薩日有沒有修習布薩八支呢?”

“大德,我們在布薩日很少修習布薩八支,有時更沒有。”

“釋迦人們,你們沒有得著,你們沒有善得!生命帶有憂愁的怖畏和死亡的怖畏,你們在布薩日卻很少修習布薩八支,有時更沒有。

“釋迦人們,你們認為怎樣,一個不犯戒、不做不善行的人,在一日的工作中賺取到五十錢。這是否可以稱他為一個善巧與精進的人呢?”

“大德,是的。”

……四十錢、三十錢、二十錢、十錢、九錢、八錢、七錢、六錢、五錢、四錢、三錢、兩錢、一錢……

“釋迦人們,你們認為怎樣,一個不犯戒、不做不善行的人,在一日的工作中即使只是賺取到半錢。這是否可以稱他為一個善巧與精進的人呢?”

“大德,是的。”

“釋迦人們,你們認為怎樣,若一個人有百年壽命,將每一日、每一日賺到的錢儲起來,是否能得到百錢、千錢的大財聚呢?”

“大德,是的。”

“釋迦人們,你們認為怎樣,一個人能否以這些財富為原因,以這些財富為因緣,以這些財富為成因,能在一日或一夜,在半日或半夜安住在唯樂無苦的經歷之中呢?”

“大德,是不能的。這是什麼原因呢?欲樂是無常的、沒有實質的、錯誤的、屬迷癡法的。”

“釋迦人們,我的弟子在我的教誡之中行踐,以十年時間保持不放逸、勤奮、專心一意,能帶來百年、百百年、百千年、百百千年安住在唯樂無苦的經歷之中;毫無疑問他能得到須陀洹,或更能得到斯陀含或阿那含。

“釋迦人們,不要說十年,我的弟子在我的教誡之中行踐,以九年、八年、七年、六年、五年、四年、三年、兩年甚至以一年時間保持不放逸、勤奮、專心一意,能帶來百年、百百年、百千年、百百千年安住在唯樂無苦的經歷之中;毫無疑問他能得到須陀洹,或更能得到斯陀含或阿那含。

“釋迦人們,不要說一年,我的弟子在我的教誡之中行踐,以十個月、九個月、八個月、七個月、六個月、五個月、四個月、三個月、兩個月、一個月甚至以半個月時間保持不放逸、勤奮、專心一意,能帶來百年、百百年、百千年、百百千年安住在唯樂無苦的經歷之中;毫無疑問他能得到須陀洹,或更能得到斯陀含或阿那含。

“釋迦人們,不要說半個月,我的弟子在我的教誡之中行踐,以十個日夜、九個日夜、八個日夜、七個日夜、六個日夜、五個日夜、四個日夜、三個日夜、兩個日夜甚至以一個日夜時間保持不放逸、勤奮、專心一意,能帶來百年、百百年、百千年、百百千年安住在唯樂無苦的經歷之中;毫無疑問他能得到須陀洹,或更能得到斯陀含或阿那含。

“釋迦人們,你們沒有得著,你們沒有善得!生命帶有憂愁的怖畏和死亡的怖畏,你們在布薩日卻很少修習布薩八支,有時更沒有。”

“大德,我們從今日起,在布薩日都修習布薩八支。”

四十七.摩訶梨

有一次,世尊住在毗舍離大林的尖頂講堂。

這時候,離車人摩訶梨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大德,是什麼原因和條件,使人做惡業和受惡業所轉呢?”

“摩訶梨,是貪欲作為原因和條件,使人做惡業和受惡業所轉。

“……瞋恚……

“……愚癡……

“……不如理作意……

“摩訶梨,是心邪向作為原因和條件,使人做惡業和受惡業所轉。

“摩訶梨,就是這些原因和條件,使人做惡業和受惡業所轉。”

“大德,是什麼原因和條件,使人做善業和受善業所轉呢?”

“摩訶梨,是不貪欲作為原因和條件,使人做善業和受善業所轉。

“……不瞋恚……

“……不愚癡……

“……如理作意……

“摩訶梨,是心正向作為原因和條件,使人做善業和受善業所轉。

“摩訶梨,就是這些原因和條件,使人做善業和受善業所轉。

“摩訶梨,若世間沒有這十法,便不會出現非法行與不正行,不會出現法行與正行。因為世間有這十法,所以會出現非法行與不正行,會出現法行與正行。”

四十八.十法

“比丘們,出家人應時常反照十法。是哪十法呢?

“應時常反照:‘我來到一個不分種姓的地方。’

“應時常反照:‘我的生活要依靠他人供養。’

“應時常反照:‘我的行為要有別於以往在家時那樣。’

“應時常反照:‘我的戒行是否不受自己譴責?’

“應時常反照:‘我的戒行被智者同修知道後,是否不受他們譴責?’

“應時常反照:‘我會跟各種鍾愛和歡喜的事物別離。’

“應時常反照:‘我是業的擁有者,我是業的繼承者;業是我的出處,業是我的親屬,業是我的依歸。我所作的業,不論善或惡,都會繼承它。’

“應時常反照:‘這個日夜我是怎樣渡過的呢?’

“應時常反照:‘我喜歡生活在空靜處嗎?’

“應時常反照:‘我有沒有足以成就聖者知見的過人之法,好讓我在臨終被同修問到時不會感到歉疚?’

“比丘們,出家人應時常反照這十法。”

四十九.身體

“比丘們,有十種發生在身體之上的事情。是哪十種呢?

“寒、熱、飢、渴、大便、小便、約束身、約束口、約束生活、帶來後有的行。

“比丘們,有這十種發生在身體之上的事情。”

五十.爭論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時候,一些比丘在化食完畢,吃過食物後聚集在大堂,他們互相爭論、爭吵、爭執,以口舌作為兵器互相攻擊。

世尊在黃昏離開靜處前往大堂,坐在為他預備好的座位上,然後對比丘說:“比丘們,剛才你們談論的是什麼呢?你們談論到哪裏呢?”

“大德,我們在化食完畢,吃過食物後聚集在大堂,我們互相爭論、爭吵、爭執,以口舌作為兵器互相攻擊。”

“比丘們,你們因為有信而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是不宜互相爭論、爭吵、爭執,以口舌作為兵器互相攻擊的。比丘們,有十種能帶來善意、關愛、尊敬、和合、無諍、融洽、團結的法。是哪十種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具有戒行,安住在波羅提木叉律儀之中,在戒的學處之中修學:修習戒律儀,在戒律儀這片牧養德行的牧地而行,即使細小的過錯也不會忽視。比丘們,這是一種能帶來善意、關愛、尊敬、和合、無諍、融洽、團結的法。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多聞法義、受持法義、博學法義。法義的開首、中間、結尾都是善美的,意義善美、文句善美,宣示圓滿、清淨的梵行。他多聞這樣的法義,受持這樣的法義,讀誦、思維、以正見洞察這樣的法義。比丘們,這是一種能帶來善意、關愛、尊敬、和合、無諍、融洽、團結的法。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是別人的善知識、善同伴、善密友。比丘們,這是一種能帶來善意、關愛、尊敬、和合、無諍、融洽、團結的法。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易受教,具有易教之法,有耐性,善巧受持教法。比丘們,這是一種能帶來善意、關愛、尊敬、和合、無諍、融洽、團結的法。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為同修做任何辛勞的工作都善巧、不懈地做,學習那些工作方法,令自己具有做的能力、知的能力。比丘們,這是一種能帶來善意、關愛、尊敬、和合、無諍、融洽、團結的法。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有求法的意欲,喜歡受持法義,對法和律有濃厚的歡悅。比丘們,這是一種能帶來善意、關愛、尊敬、和合、無諍、融洽、團結的法。“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為捨棄不善法和修習善法而持續作出精進,在善法之中堅定、堅決、不放棄。比丘們,這是一種能帶來善意、關愛、尊敬、和合、無諍、融洽、團結的法。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對各種衣服、食物、住處、醫藥用品知足。比丘們,這是一種能帶來善意、關愛、尊敬、和合、無諍、融洽、團結的法。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具有崇高、良好的念,即使是很久以前所作、很久以前所說,這些崇高、良好的念也會憶持不失。比丘們,這是一種能帶來善意、關愛、尊敬、和合、無諍、融洽、團結的法。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具有生滅的智慧,具有聖者洞察力的智慧,具有能把苦徹底清除的智慧。比丘們,這是一種能帶來善意、關愛、尊敬、和合、無諍、融洽、團結的法。

“比丘們,有這十種能帶來善意、關愛、尊敬、和合、無諍、融洽、團結的法。”

第五責罵品完

五十一.自心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

世尊說:“比丘們,如果一位比丘不能善觀察他人的心,起碼都要善觀察自心。比丘們,你們要善觀察自心,你們應這樣修學。

“比丘們,一位比丘怎樣善觀察自心呢?

“比丘們,就正如一些愛妝扮的男女老少,在一面清淨、明晰、沒有污垢的鏡子或一盆清淨、明晰、沒有污垢的水之中反照自己的面容,如果看見有塵埃或污點在那裏時,會努力地清除這些塵埃或污點;如果看見沒有塵埃或污點在那裏時,會心生歡喜,感到滿意,心想:‘我有得著,我的面容清淨!’

“比丘們,同樣地,反照自心會為比丘在善法之中帶來很大幫助,可知自己:時常貪著還是時常不貪著,時常心生瞋恚還是時常心不瞋恚,時常受昏睡滲透還是時常清除昏睡,時常掉舉還是時常不掉舉,時常疑惑還是時常超越疑惑,時常忿怒還是時常不忿怒,時常內心污染還是時常內心不污染,時常身倉卒還是時常身不倉卒,時常懈怠還是時常精進,時常不止息還是時常止息。

“比丘們,如果一位比丘在反照時知道自己時常貪著,時常心生瞋恚,時常受昏睡滲透,時常掉舉,時常疑惑,時常忿怒,時常內心污染,時常身倉卒,時常懈怠,時常不止息,便應作出最大程度的欲求、精進、上進、奮進、奮發、念、覺知來捨棄這些惡不善法。

“比丘們,就正如一個人如果衣服或頭巾在燃燒,他應作出最大程度的欲求、精進、上進、奮進、奮發、念、覺知來息滅它。同樣地,那位比丘應作出最大程度的欲求、精進、上進、奮進、奮發、念、覺知來捨棄這些惡不善法。

“比丘們,如果一位比丘在反照時知道自己時常不貪著,時常心不瞋恚,時常清除昏睡,時常不掉舉,時常超越疑惑,時常不忿怒,時常內心不污染,時常身不倉卒,時常精進,時常止息,便應保持這些善法,然後進一步修習來把漏盡除。”

五十二.舍利弗

在那裏,舍利弗尊者對比丘說:“比丘同修們。”

比丘回答舍利弗尊者:“大德。”

舍利弗尊者說:“同修們,如果一位比丘不能善觀察他人的心……(除了改作由舍利弗尊者對比丘說之外,內容跟五十一經相同)……然後進一步修習來把漏盡除。”

五十三.停滯

“比丘們,我不稱讚在善法之中停滯,更遑論衰退了。比丘們,我只稱讚在善法之中增長,不稱讚停滯和衰退。

“比丘們,什麼是在善法之中衰退,既不是停滯也不是增長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有某種程度的信、戒、聞、施、慧、心力,他這些善法既不是停滯也不是增長。比丘們,我說,他在善法之中既不是停滯也不是增長,那就是在善法之中衰退了。

“比丘們,什麼是在善法之中停滯,既不是衰退也不是增長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有某種程度的信、戒、聞、施、慧、心力,他這些善法既不是衰退也不是增長。比丘們,我說,他在善法之中既不是衰退也不是增長,那就是在善法之中停滯了。

“比丘們,什麼是在善法之中增長,既不是停滯也不是衰退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有某種程度的信、戒、聞、施、慧、心力,他這些善法既不是停滯也不是衰退。比丘們,我說,他在善法之中既不是停滯也不是衰退,那就是在善法之中增長了。

“比丘們,如果一位比丘不能善觀察他人的心……(內容跟五十一經相同)……然後進一步修習來把漏盡除。”

五十四.止

“比丘們,如果一位比丘不能善觀察他人的心,起碼都要善觀察自心。比丘們,你們要善觀察自心,你們應這樣修學。

“比丘們,一位比丘怎樣善觀察自心呢?

“比丘們,就正如一些愛妝扮的男女老少,在一面清淨、明晰、沒有污垢的鏡子或一盆清淨、明晰、沒有污垢的水之中反照自己的面容,如果看見有塵埃或污點在那裏時,會努力地清除這些塵埃或污點;如果看見沒有塵埃或污點在那裏時,會心生歡喜,感到滿意,心想:‘我有得著,我的面容清淨!’

“比丘們,同樣地,反照自心會為比丘在善法之中帶來很大幫助,可知自己:是否內心得到止,是否內心得不到止;是否得到觀法的增上慧,是否得不到觀法的增上慧。

“比丘們,如果一位比丘在反照時知道自己內心得到止,但得不到觀法的增上慧,便應保持內心的止,然後修習觀法的增上慧。過了一段時間後,他便能內心得到止,也得到觀法的增上慧。

“比丘們,如果一位比丘在反照時知道自己得到觀法的增上慧,但內心得不到止,便應保持觀法的增上慧,然後修習內心的止。過了一段時間後,他便能得到觀法的增上慧,內心也得到止。

“比丘們,如果一位比丘在反照時知道自己內心得不到止,也得不到觀法的增上慧,便應作出最大程度的欲求、精進、上進、奮進、奮發、念、覺知來取得這些善法。

“比丘們,就正如一個人如果衣服或頭巾在燃燒,他應作出最大程度的欲求、精進、上進、奮進、奮發、念、覺知來息滅它。同樣地,那位比丘應作出最大程度的欲求、精進、上進、奮進、奮發、念、覺知來取得這些善法。過了一段時間後,他便能內心得到止,也得到觀法的增上慧。

“比丘們,如果一位比丘在反照時知道自己內心得到止,也得到觀法的增上慧,便應保持這些善法,然後進一步修習來把漏盡除。

“比丘們,我說,衣服有兩種,有應習近的衣服也有不應習近的衣服;食物有兩種,有應習近的食物也有不應習近的食物;住處有兩種,有應習近的住處也有不應習近的住處;村鎮有兩種,有應習近的村鎮也有不應習近的村鎮;國家與地區有兩種,有應習近的國家與地區也有不應習近的國家與地區;人有兩種,有應習近的人也有不應習近的人。

“比丘們,‘衣服有兩種,有應習近的衣服也有不應習近的衣服’這句說話是基於什麼原因而說的呢?

“比丘們,當知道:若習近這種衣服會令自己不善法增加及善法減少。這時不應習近這種衣服。比丘們,當知道:若習近這種衣服會令自己不善法減少及善法增加。這時應習近這種衣服。

“比丘們,‘衣服有兩種,有應習近的衣服也有不應習近的衣服’這句說話就是基於這個原因而說的。

……食物……

……住處……

……村鎮……

……國家與地區……

“比丘們,‘人有兩種,有應習近的人也有不應習近的人’這句說話是基於什麼原因而說的呢?

“比丘們,當知道:若習近這種人會令自己不善法增加及善法減少。這時不應習近這種人。比丘們,當知道:若習近這種人會令自己不善法減少及善法增加。這時應習近這種人。

“比丘們,‘人有兩種,有應習近的人也有不應習近的人’這句說話就是基於這個原因而說的。”

五十五.減損

舍利弗尊者對比丘說:“比丘賢友們。”

比丘回答舍利弗尊者:“賢友。”

舍利弗尊者說:“賢友們,人們說‘法減損的人,法減損的人’。世尊說,‘法減損的人’所包含的內容是什麼呢?世尊說,‘法不減損的人’所包含的內容是什麼呢?”

“賢友,我們從遠處到來舍利弗尊者跟前,就是為了聽你說這個道理。”

“賢友們,留心聽,善作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舍利弗尊者:“賢友,是的。”

舍利弗尊者說:“賢友們,世尊說,‘法減損的人’所包含的內容是什麼呢?

“賢友們,一個比丘未聽聞的法義不去聽聞,已聽聞的法義弄得混亂,之前聽聞的法義不會記於心中,心中的法義不能浮現出來,未洞悉的法義不能洞悉,賢友們,這就是世尊說,‘法減損的人’所包含的內容了。

“賢友們,世尊說,‘法不減損的人’所包含的內容是什麼呢?

“賢友們,一位比丘未聽聞的法義得以聽聞,已聽聞的法義不會混亂,之前聽聞的法義銘記心中,心中的法義能浮現出來,未洞悉的法義得以洞悉,賢友們,這就是世尊說,‘法不減損的人’所包含的內容了。

“賢友們,如果一位比丘不能善觀察他人的心,起碼都要善觀察自心。賢友們,你們要善觀察自心,你們應這樣修學。

“賢友們,一位比丘怎樣善觀察自心呢?

“賢友們,就正如一些愛妝扮的男女老少,在一面清淨、明晰、沒有污垢的鏡子或一盆清淨、明晰、沒有污垢的水之中反照自己的面容,如果看見有塵埃或污點在那裏時,會努力地清除這些塵埃或污點;如果看見沒有塵埃或污點在那裏時,會心生歡喜,感到滿意,心想:‘我有得著,我的面容清淨!’

“賢友們,同樣地,反照自心會為比丘在善法之中帶來很大幫助,可知自己:是否有時常不貪著這種法,是否有時常心不瞋恚這種法,是否有時常清除昏睡這種法,是否有時常不掉舉這種法,是否有時常超越疑惑這種法,是否有時常不忿怒這種法,是否有時常內心不污染這種法,內心是否有得到對法的歡悅這種法,內心是否有得到止這種法,是否有得到觀法的增上慧這種法。

“賢友們,如果一位比丘在反照時所有這些善法都找不到,便應作出最大程度的欲求、精進、上進、奮進、奮發、念、覺知來取得所有這些善法。

“賢友們,就正如一個人如果衣服或頭巾在燃燒,他應作出最大程度的欲求、精進、上進、奮進、奮發、念、覺知來息滅它。同樣地,那位比丘應作出最大程度的欲求、精進、上進、奮進、奮發、念、覺知來取得所有這些善法。

“賢友們,如果一位比丘在反照時找到一些善法,找不到一些善法,便應保持那些找到的善法,然後作出最大程度的欲求、精進、上進、奮進、奮發、念、覺知來取得那些找不到的善法。

“賢友們,就正如一個人如果衣服或頭巾在燃燒,他應作出最大程度的欲求、精進、上進、奮進、奮發、念、覺知來息滅它。同樣地,那位比丘應保持那些找到的善法,然後作出最大程度的欲求、精進、上進、奮進、奮發、念、覺知來取得那些找不到的善法。

“賢友們,如果一位比丘在反照時所有這些善法都找得到,便應保持這些善法,然後進一步修習來把漏盡除。”

五十六.想之一

“比丘們,勤修十種想,能帶來大果報、大利益;能使人浸潤在甘露之中,最終會帶來不死。是哪十種呢?

“不淨想、死想、對食物生厭離想、對所有世間生不熱衷想、無常想、無常是苦想、苦是無我想、捨棄想、無欲想、息滅想。

“比丘們,勤修這十種想,能帶來大果報、大利益;能使人浸潤在甘露之中,最終會帶來不死。”

五十七.想之二

“比丘們,勤修十種想,能帶來大果報、大利益;能使人浸潤在甘露之中,最終會帶來不死。是哪十種呢?

“無常想、無我想、死想、對食物生厭離想、對所有世間生不熱衷想、白骨想、屍蟲想、發黑想、腐爛想、腫脹想。

“比丘們,勤修這十種想,能帶來大果報、大利益;能使人浸潤在甘露之中,最終會帶來不死。”

五十八.紮根

“比丘們,如果外道遊方者這樣問你們:‘賢友們,一切法紮根於什麼?一切法帶出什麼?一切法集起什麼?一切法匯聚成什麼?一切法以什麼為首要?一切法以什麼為主導?一切法以什麼為高上?一切法以什麼為心髓?一切法以什麼為最高的浸潤?一切法以什麼為終極的目標呢?’比丘們,如果外道遊方者這樣問,你們應該怎樣解答呢?”

“大德,世尊是法的根本、法的領導、法的依處。大德,最好由世尊來說這個義理,我們聽了之後,受持世尊的說話。”

“比丘們,既然這樣,留心聽,善作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是的。”

世尊說:“比丘們,如果外道遊方者這樣問你們:‘賢友們,一切法紮根於什麼?一切法帶出什麼?一切法集起什麼?一切法匯聚成什麼?一切法以什麼為首要?一切法以什麼為主導?一切法以什麼為高上?一切法以什麼為心髓?一切法以什麼為最高的浸潤?一切法以什麼為終極的目標呢?’

“比丘們,如果外道遊方者這樣問,你們應該這樣解答:‘賢友們,一切法紮根於貪欲,一切法帶出作意,一切法集起觸,一切法匯聚成受,一切法以定為首要,一切法以念為主導,一切法以慧為高上,一切法以解脫為心髓,一切法以不死為最高的浸潤,一切法以湼槃為終極的目標。’

“比丘們,如果外道遊方者這樣問,你們應該這樣解答。”

五十九.出家

“比丘們,你們應這樣修學:要熟習出家人的心,內心不要持續受生起的惡不善法所擺佈──內心要熟習無常想;內心要熟習無我想;內心要熟習不淨想;內心要熟習過患想;知道世間的正與邪,然後內心要熟習這種想;知道世間的成與壞,然後內心要熟習這種想;知道世間的集與滅,然後內心要熟習這種想;內心要熟習捨棄想;內心要熟習無欲想;內心要熟習息滅想。比丘們,你們應這樣修學。

“比丘們,當一位比丘熟習出家人的心,內心持續不受生起的惡不善法所擺佈──內心熟習無常想;內心熟習無我想;內心熟習不淨想;內心熟習過患想;知道世間的正與邪,然後內心熟習這種想;知道世間的成與壞,然後內心熟習這種想;知道世間的集與滅,然後內心熟習這種想;內心熟習捨棄想;內心熟習無欲想;內心熟習息滅想的時候,會得到兩種果的其中之一:或當下得到究竟智,或有餘得到阿那含。”

六十.基利阿難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時候,基利阿難尊者生了病,病得很重。阿難尊者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大德,基利阿難尊者生了病,病得很重。如果世尊悲憫,前往基利阿難尊者那裏就好了。”

“阿難,如果你前往基利阿難比丘那裏,然後對他說十種想,他聽了之後是有可能從病中復原的。是哪十種呢?

“無常想、無我想、不淨想、過患想、捨棄想、無欲想、息滅想、對所有世間生不熱衷想、對所有行生無願欲想、出入息念。

“阿難,什麼是無常想呢?

“阿難,一位比丘到森林、樹下或空靜處反思:‘色是無常的、受是無常的、想是無常的、行是無常的、識是無常的。’他持續觀察五取蘊無常,這就是稱為無常想了。

“阿難,什麼是無我想呢?

“阿難,一位比丘到森林、樹下或空靜處反思:‘眼是無我的、色是無我的,耳是無我的、聲是無我的,鼻是無我的、香是無我的,舌是無我的、味是無我的,身是無我的、觸是無我的,意是無我的、法是無我的。’他持續觀察這內外六處無我,這就是稱為無我想了。

“阿難,什麼是不淨想呢?

“阿難,一位比丘從頭頂至腳底審視這個身體,在皮膚之內包裹著各種不淨的東西。在這個身體裏有頭髮、毛、指甲、牙齒、皮膚、肌肉、腱、骨、骨髓、腎、心、肝、肺、脾、橫隔膜、大腸、小腸、胃、糞便、膽汁、痰、膿、血、汗、膏、眼淚、脂肪、口水、鼻涕、黏液、尿。他持續觀察這個身體的不淨,這就是稱為不淨想了。

“阿難,什麼是過患想呢?

“阿難,一位比丘到森林、樹下或空靜處反思:‘這個身體有很多苦、很多過患:會生起如視覺上的疾病、聽覺上的疾病、嗅覺上的疾病、味覺上的疾病、觸覺上的疾病、頭病、耳病、口病、牙病、咳、喘、發冷、發熱、退化、腹痛、昏眩、腹瀉、刺痛、霍亂、麻風、膿皰、癬疥、肺病、癲癇、皮膚病、癢、發炎、損傷、疥瘡、紅腫、糖尿、痔瘡、膿瘡、潰瘍、膽汁引起的病、痰引起的病、風引起的病、身體不調引起的病、天氣轉變引起的病、行為轉變引起的病、跌撞引起的病、業報引起的病等各種疾病;還會遇上寒、熱、飢、渴、大便、小便等事情。’他持續觀察這個身體的過患,這就是稱為過患想了。

“阿難,什麼是捨棄想呢?

“阿難,一位比丘不會容忍貪欲覺,他會把貪欲覺斷除、驅除、除掉,令它不存在;不會容忍瞋恚覺,他會把瞋恚覺斷除、驅除、除掉,令它不存在;不會容忍惱害覺,他會把惱害覺斷除、驅除、除掉,令它不存在;不會容忍惡不善法,他會把惡不善法斷除、驅除、除掉,令它不存在。這就是稱為捨棄想了。

“阿難,什麼是無欲想呢?

“阿難,一位比丘到森林、樹下或空靜處反思:‘平息所有行、放捨所有依、盡除渴愛、無欲、湼槃是這樣寂靜,是這樣高尚!’這就是稱為無欲想了。

“阿難,什麼是息滅想呢?

“阿難,一位比丘到森林、樹下或空靜處反思:‘平息所有行、放捨所有依、盡除渴愛、息滅、湼槃是這樣寂靜,是這樣高尚!’這就是稱為息滅想了。

“阿難,什麼是對所有世間生不熱衷想呢?

“阿難,一位比丘內心對各種世間的傾慕、執取、執著的性向都捨棄、不執取,對此遠離。這就是稱為對所有世間生不熱衷想了。

“阿難,什麼是對所有行生無願欲想呢?

“阿難,一位比丘對所有行感到煩擾、不滿、厭惡。這就是稱為對所有行生無願欲想了。

“阿難,什麼是出入息念呢?

“阿難,一位比丘到森林、樹下或空靜處盤腿坐下來,豎直腰身,把念保持安放在要繫念的地方,他只是念及呼氣和吸氣。

“當呼氣長的時候,他知道自己呼氣長;當吸氣長的時候,他知道自己吸氣長。當呼氣短的時候,他知道自己呼氣短;當吸氣短的時候,他知道自己吸氣短。

“他這樣修學:‘我要在呼氣的時候,體會整個身體;我要在吸氣的時候,體會整個身體。我要在呼氣的時候,平息身行;我要在吸氣的時候,平息身行。

“‘我要在呼氣的時候,體會喜;我要在吸氣的時候,體會喜。我要在呼氣的時候,體會樂;我要在吸氣的時候,體會樂。我要在呼氣的時候,體會心行;我要在吸氣的時候,體會心行。我要在呼氣的時候,平息心行;我要在吸氣的時候,平息心行。

“‘我要在呼氣的時候,體會心;我要在吸氣的時候,體會心。我要在呼氣的時候,使心歡悅;我要在吸氣的時候,使心歡悅。我要在呼氣的時候,使心入定;我要在吸氣的時候,使心入定。我要在呼氣的時候,使心解脫;我要在吸氣的時候,使心解脫。

“‘我要在呼氣的時候,體察無常;我要在吸氣的時候,體察無常。我要在呼氣的時候,體察無欲;我要在吸氣的時候,體察無欲。我要在呼氣的時候,體察息滅;我要在吸氣的時候,體察息滅。我要在呼氣的時候,體察放捨;我要在吸氣的時候,體察放捨。’這就是稱為出入息念了。

“阿難,如果你前往基利阿難比丘那裏,然後對他說這十種想,他聽了之後是有可能從病中復原的。”

阿難尊者在世尊座下受持這十種想,然後前往基利阿難尊者那裏對他講說。基利阿難尊者聽了這十種想之後從病中復原,從這個疾病之中康復。基利阿難尊者是這樣清除疾病的。

第六自心品完

六十一.無明

“比丘們,無明找不到它過去的開始,不能這樣說:‘在此之前沒有無明,但之後無明出現了。’然而,無明是依一些條件而出現的。

“比丘們,我說,無明是需要食糧,不是不需食糧的。什麼是無明的食糧呢?應說,五蓋就是它的食糧。

“比丘們,我說,五蓋是需要食糧,不是不需食糧的。什麼是五蓋的食糧呢?應說,身、口、意三惡行就是它的食糧。

“比丘們,我說,身、口、意三惡行是需要食糧,不是不需食糧的。什麼是身、口、意三惡行的食糧呢?應說,不約束六根就是它的食糧。

“比丘們,我說,不約束六根是需要食糧,不是不需食糧的。什麼是不約束六根的食糧呢?應說,沒有念和覺知就是它的食糧。

“比丘們,我說,沒有念和覺知是需要食糧,不是不需食糧的。什麼是沒有念和覺知的食糧呢?應說,不如理作意就是它的食糧。

“比丘們,我說,不如理作意是需要食糧,不是不需食糧的。什麼是不如理作意的食糧呢?應說,沒有敬信就是它的食糧。

“比丘們,我說,沒有敬信是需要食糧,不是不需食糧的。什麼是沒有敬信的食糧呢?應說,不聆聽正法就是它的食糧。

“比丘們,我說,不聆聽正法是需要食糧,不是不需食糧的。什麼是不聆聽正法的食糧呢?應說,不習近善人就是它的食糧。

“比丘們,就是這樣,不習近善人會帶來不聆聽正法,不聆聽正法會帶來沒有敬信,沒有敬信會帶來不如理作意,不如理作意會帶來沒有念和覺知,沒有念和覺知會帶來不約束六根,不約束六根會帶來身、口、意三惡行,身、口、意三惡行會帶來五蓋,五蓋會帶來無明。這就是無明所得的食糧,能使無明不斷得到補充。

“比丘們,就正如在山頂不斷下大暴雨,雨水向下傾流,流遍山岩、山洞、山峽、山脊;流遍山岩、山洞、山峽、山脊之後再流入小水坑;流入小水坑之後再流入大水坑;流入大水坑之後再流入小河;流入小河之後再流入大河;流入大河之後再流入大海洋。這就是大海洋所得的食糧,能使大海洋不斷得到補充。同樣地,不習近善人會帶來不聆聽正法,不聆聽正法會帶來沒有敬信,沒有敬信會帶來不如理作意,不如理作意會帶來沒有念和覺知,沒有念和覺知會帶來不約束六根,不約束六根會帶來身、口、意三惡行,身、口、意三惡行會帶來五蓋,五蓋會帶來無明。這就是無明所得的食糧,能使無明不斷得到補充。

“比丘們,我說,明和解脫是需要食糧,不是不需食糧的。什麼是明和解脫的食糧呢?應說,七覺支就是它的食糧。

“比丘們,我說,七覺支是需要食糧,不是不需食糧的。什麼是七覺支的食糧呢?應說,四念處就是它的食糧。

“比丘們,我說,四念處是需要食糧,不是不需食糧的。什麼是四念處的食糧呢?應說,身、口、意三善行就是它的食糧。

“比丘們,我說,身、口、意三善行是需要食糧,不是不需食糧的。什麼是身、口、意三善行的食糧呢?應說,約束六根就是它的食糧。

“比丘們,我說,約束六根是需要食糧,不是不需食糧的。什麼是約束六根的食糧呢?應說,念和覺知就是它的食糧。

“比丘們,我說,念和覺知是需要食糧,不是不需食糧的。什麼是念和覺知的食糧呢?應說,如理作意就是它的食糧。

“比丘們,我說,如理作意是需要食糧,不是不需食糧的。什麼是如理作意的食糧呢?應說,敬信就是它的食糧。

“比丘們,我說,敬信是需要食糧,不是不需食糧的。什麼是敬信的食糧呢?應說,聆聽正法就是它的食糧。

“比丘們,我說,聆聽正法是需要食糧,不是不需食糧的。什麼是聆聽正法的食糧呢?應說,習近善人就是它的食糧。

“比丘們,就是這樣,習近善人圓滿會帶來聆聽正法圓滿,聆聽正法圓滿會帶來敬信圓滿,敬信圓滿會帶來如理作意圓滿,如理作意圓滿會帶來念和覺知圓滿,念和覺知圓滿會帶來約束六根圓滿,約束六根圓滿會帶來身、口、意三善行圓滿,身、口、意三善行圓滿會帶來四念處圓滿,四念處圓滿會帶來七覺支圓滿,七覺支圓滿會帶來明和解脫圓滿。這就是明和解脫所得的食糧,能使明和解脫得到圓滿。

“比丘們,就正如在山頂不斷下大暴雨,雨水向下傾流,流遍山岩、山洞、山峽、山脊;流遍山岩、山洞、山峽、山脊之後再流入小水坑;流入小水坑之後再流入大水坑;流入大水坑之後再流入小河;流入小河之後再流入大河;流入大河之後再流入大海洋。這就是大海洋所得的食糧,能使大海洋不斷得到補充。同樣地,習近善人圓滿會帶來聆聽正法圓滿,聆聽正法圓滿會帶來敬信圓滿,敬信圓滿會帶來如理作意圓滿,如理作意圓滿會帶來念和覺知圓滿,念和覺知圓滿會帶來約束六根圓滿,約束六根圓滿會帶來身、口、意三善行圓滿,身、口、意三善行圓滿會帶來四念處圓滿,四念處圓滿會帶來七覺支圓滿,七覺支圓滿會帶來明和解脫圓滿。這就是明和解脫所得的食糧,能使明和解脫得到圓滿。”

六十二.有愛

“比丘們,有愛找不到它過去的開始,不能這樣說:‘在此之前沒有有愛,但之後有愛出現了。’然而,有愛是依一些條件而出現的。

“比丘們,我說,有愛是需要食糧,不是不需食糧的。什麼是有愛的食糧呢?應說,無明就是它的食糧。

“比丘們,我說,無明是需要食糧,不是不需食糧的。什麼是無明的食糧呢?應說,五蓋就是它的食糧……(經文上半部分除了在無明的前與後再加上“有愛”之外,其餘跟六十一經上半部分相同)……五蓋會帶來無明,無明會帶來有愛。這就是有愛所得的食糧,能使有愛不斷得到補充。

“比丘們,我說,明和解脫是需要食糧……(經文下半部分跟六十一經下半部分相同)……能使明和解脫得到圓滿。”

六十三.肯定

“比丘們,所有對我作出肯定的人,都是具有正見的人。具有正見的人若在這個世間,有五種事情是肯定的;若不再返回這個世間,有五種事情是肯定的。

“若在這個世間,有哪五種事情是肯定的呢?

“成為一位極七有,成為一位家家,成為一位一種,成為一位斯陀含,現生成為一位阿羅漢。若在這個世間,有這五種事情是肯定的。

“若不再返回這個世間,有哪五種事情是肯定的呢?47

“得中般湼槃,得生般湼槃,得無行般湼槃,得有行般湼槃,得上流至色究竟天般湼槃。若不再返回這個世間,有這五種事情是肯定的。

“比丘們,所有對我作出肯定的人,都是具有正見的人。具有正見的人若在這個世間,有這五種事情是肯定的;若不再返回這個世間,有這五種事情是肯定的。”

六十四.不壞失

“比丘們,所有對我有不壞失淨信的人,都是須陀洹。須陀洹若在這個世間,有五種事情是肯定的;若不再返回這個世間,有五種事情是肯定的。

“若在這個世間,有哪五種事情是肯定的呢?

“成為一位極七有,成為一位家家,成為一位一種,成為一位斯陀含,現生成為一位阿羅漢。若在這個世間,有這五種事情是肯定的。

“若不再返回這個世間,有哪五種事情是肯定的呢?

“得中般湼槃,得生般湼槃,得無行般湼槃,得有行般湼槃,得上流至色究竟天般湼槃。若不再返回這個世間,有這五種事情是肯定的。

“比丘們,所有對我有不壞失淨信的人,都是須陀洹。須陀洹若在這個世間,有這五種事情是肯定的;若不再返回這個世間,有這五種事情是肯定的。”

六十五.樂之一

有一次,舍利弗尊者住在摩揭陀的那羅村。

這時候,娑曼陀迦遊方者前往舍利弗尊者那裏,和舍利弗尊者互相問候,作了一番悅意的交談,坐在一邊,然後對舍利弗尊者說:“舍利弗賢友,什麼是苦呢?什麼是樂呢?”

“賢友,投生是苦的,不再投生是樂的。

“賢友,有投生的話便會帶來這些苦:寒、熱、飢、渴、大便、小便,受火傷害、受棒杖傷害、受武器傷害,遭受親友的忿恨。賢友,有投生的話便會帶來這些苦。

“賢友,不再投生的話便會帶來這些樂:不會有寒、熱、飢、渴、大便、小便,不會有受火傷害、受棒杖傷害、受武器傷害,不會有遭受親友的忿恨。賢友,不再投生的話便會帶來這些樂。”

六十六.樂之二

有一次,舍利弗尊者住在摩揭陀的那羅村。

這時候,娑曼陀迦遊方者前往舍利弗尊者那裏,和舍利弗尊者互相問候,作了一番悅意的交談,坐在一邊,然後對舍利弗尊者說:“舍利弗賢友,在這法和律之中,什麼是苦呢?什麼是樂呢?”

“賢友,在這法和律之中對此沒有喜愛是苦的,對此有喜愛是樂的。

“賢友,在這法和律之中對此沒有喜愛的話便會帶來苦:在行走時樂與歡喜心不會到來,在站立時樂與歡喜心不會到來,在坐下時樂與歡喜心不會到來,在躺臥時樂與歡喜心不會到來,在村落時樂與歡喜心不會到來,在森林時樂與歡喜心不會到來,在樹下時樂與歡喜心不會到來,在空靜處時樂與歡喜心不會到來,在空曠的地方時樂與歡喜心不會到來,在比丘眾之中時樂與歡喜心不會到來。賢友,在這法和律之中對此沒有喜愛的話便會帶來這些苦。

“賢友,在這法和律之中對此有喜愛的話便會帶來樂:在行走時樂與歡喜心會到來,在站立時樂與歡喜心會到來,在坐下時樂與歡喜心會到來,在躺臥時樂與歡喜心會到來,在村落時樂與歡喜心會到來,在森林時樂與歡喜心會到來,在樹下時樂與歡喜心會到來,在空靜處時樂與歡喜心會到來,在空曠的地方時樂與歡喜心會到來,在比丘眾之中時樂與歡喜心會到來。賢友,在這法和律之中對此有喜愛的話便會帶來這些樂。”

六十七.那邏迦波那之一

有一次,世尊和人數眾多的大比丘僧團在拘薩羅遊行說法,去到一個名叫那邏迦波那的市鎮,之後住在那邏迦波那的叢葉園。

這時候,在布薩日,比丘僧團圍繞著世尊來坐,世尊整夜為比丘講說法語,對他們開示,對他們教導,使他們景仰,使他們歡喜。之後,世尊觀察寧靜的比丘僧團,然後對舍利弗尊者說:“舍利弗,比丘僧團沒有昏睡,為比丘講說法語吧。我背痛,需要休息伸展。”

舍利弗尊者回答世尊:“大德,是的。”

於是,世尊把大衣摺為四疊,右側睡獅子臥,一隻腳比另一隻腳高些,有念和覺知,心裏知道什麼時候要起來。

舍利弗尊者對比丘說:“比丘賢友們。”

比丘回答舍利弗尊者:“賢友。”

舍利弗尊者說:“賢友們,任何人在善法之中沒有信、沒有慚、沒有愧、沒有精進、沒有慧,他的善法只會一天比一天衰退而不會增長。

“賢友們,就正如下半月的月亮,月色一天比一天衰退,月輪一天比一天衰退,光亮一天比一天衰退,圓周一天比一天衰退。同樣地,任何人在善法之中沒有信、沒有慚、沒有愧、沒有精進、沒有慧,他的善法只會一天比一天衰退而不會增長。

“賢友們,一個人沒有信,這是一種衰退;一個人沒有慚,這是一種衰退;一個人沒有愧,這是一種衰退;一個人懈怠,這是一種衰退;一個人劣慧,這是一種衰退;一個人忿怒,這是一種衰退;一個人有敵意,這是一種衰退;一個人有惡欲,這是一種衰退;一個人是別人的惡友,這是一種衰退;一個人有邪見,這是一種衰退。

“賢友們,任何人在善法之中有信、有慚、有愧、有精進、有慧,他的善法只會一天比一天增長而不會衰退。

“賢友們,就正如上半月的月亮,月色一天比一天增長,月輪一天比一天增長,光亮一天比一天增長,圓周一天比一天增長。同樣地,任何人在善法之中有信、有慚、有愧、有精進、有慧,他的善法只會一天比一天增長而不會衰退。

“賢友們,一個人有信,這是一種不衰退;一個人有慚,這是一種不衰退;一個人有愧,這是一種不衰退;一個人作出精進,這是一種不衰退;一個人有慧,這是一種不衰退;一個人不忿怒,這是一種不衰退;一個人沒有敵意,這是一種不衰退;一個人少欲,這是一種不衰退;一個人是別人的善知識,這是一種不衰退;一個人有正見,這是一種不衰退。”

這時候,世尊起來對舍利弗尊者說:“舍利弗,十分好,十分好!舍利弗,任何人在善法之中沒有信……(佛陀重複舍利弗尊者的說話一次以表示認同)……一個人有正見,這是一種不衰退。”

六十八.那邏迦波那之二

有一次,世尊住在那邏迦波那的叢葉園。

這時候,在布薩日,比丘僧團圍繞著世尊來坐,世尊整夜為比丘講說法語,對他們開示,對他們教導,使他們景仰,使他們歡喜。之後,世尊觀察寧靜的比丘僧團,然後對舍利弗尊者說:“舍利弗,比丘僧團沒有昏睡,為比丘講說法語吧。我背痛,需要休息伸展。”

舍利弗尊者回答世尊:“大德,是的。”

於是,世尊把大衣摺為四疊,右側睡獅子臥,一隻腳比另一隻腳高些,有念和覺知,心裏知道什麼時候要起來。

舍利弗尊者對比丘說:“比丘賢友們。”

比丘回答舍利弗尊者:“賢友。”

舍利弗尊者說:“賢友們,任何人在善法之中沒有信、沒有慚、沒有愧、沒有精進、沒有慧、沒有聆聽法義、沒有受持法義、沒有求證義理、沒有依法而行、沒有不放逸,他的善法只會一天比一天衰退而不會增長。

“賢友們,就正如下半月的月亮,月色一天比一天衰退,月輪一天比一天衰退,光亮一天比一天衰退,圓周一天比一天衰退。同樣地,任何人在善法之中沒有信、沒有慚、沒有愧、沒有精進、沒有慧、沒有聆聽法義、沒有受持法義、沒有求證義理、沒有依法而行、沒有不放逸,他的善法只會一天比一天衰退而不會增長。

“賢友們,任何人在善法之中有信、有慚、有愧、有精進、有慧、有聆聽法義、有受持法義、有求證義理、有依法而行、有不放逸,他的善法只會一天比一天增長而不會衰退。

“賢友們,就正如上半月的月亮,月色一天比一天增長,月輪一天比一天增長,光亮一天比一天增長,圓周一天比一天增長。同樣地,任何人在善法之中有信、有慚、有愧、有精進、有慧、有聆聽法義、有受持法義、有求證義理、有依法而行、有不放逸,他的善法只會一天比一天增長而不會衰退。”

這時候,世尊起來對舍利弗尊者說:“舍利弗,十分好,十分好!舍利弗,任何人在善法之中沒有信……(佛陀重複舍利弗尊者的說話一次以表示認同)……他的善法只會一天比一天增長而不會衰退。”

六十九.說話內容之一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時候,一些比丘在化食完畢,吃過食物後聚集在大堂,一起談論有關國王、盜賊、大臣、軍隊、恐懼、戰爭、食物、飲品、衣服、床具、花環、香油、親屬、車乘、鄉村、市鎮、都城、國家、女士、英雄、街上流言、井邊流言、亡靈、雜事、世間、大海、是非對錯等各種俗世間的說話。

世尊在黃昏離開靜處前往大堂,坐在為他預備好的座位上,然後對比丘說:“比丘們,剛才你們談論的是什麼呢?你們談論到哪裏呢?”

“大德,我們在化食完畢,吃過食物後聚集在大堂,一起談論各種俗世間的說話。”

“比丘們,你們因為有信而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是不宜一起談論有關國王、盜賊、大臣、軍隊、恐懼、戰爭、食物、飲品、衣服、床具、花環、香油、親屬、車乘、鄉村、市鎮、都城、國家、女士、英雄、街上流言、井邊流言、亡靈、雜事、世間、大海、是非對錯等各種俗世間的說話的。

“比丘們,有十種說話的內容。是哪十種呢?

“比丘們,有關少欲、知足、遠離、不依附、精進、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的說話。比丘們,有這十種說話的內容。

“比丘們,如果你們時常談論這十種說話的內容,你們的光芒就會有如大威德、大力量的日月那樣,更不用說跟外道遊方者來比較了。”

七十.說話內容之二

“比丘們,有十種應受讚揚之處。是哪十種呢?“一位比丘自己少欲,為其他比丘說少欲的說話。這是一種應受讚揚之處。“一位比丘自己知足……

“一位比丘自己遠離……

“一位比丘自己不依附……

“一位比丘自己精進……

“一位比丘自己具有戒……

“一位比丘自己具有定……

“一位比丘自己具有慧……

“一位比丘自己具有解脫……

“一位比丘自己具有解脫知見,為其他比丘說解脫知見的說話。這是一種應受讚揚之處。”

第七雙品完

七十一.希望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

世尊說:“比丘們,你們要具有戒行,安住在波羅提木叉律儀之中,在戒的學處之中修學:修習戒律儀,在戒律儀這片牧養德行的牧地而行,即使細小的過錯也不會忽視。

“比丘們,如果一位比丘希望受到同修喜愛、尊重、恭敬、敬愛的話,他要滿足戒行、修習止、不忽視禪定、具有觀、居住在空靜處。

“比丘們,如果一位比丘希望得到衣服、食物、住處、醫藥用品的話,他要滿足戒行、修習止、不忽視禪定、具有觀、居住在空靜處。

“比丘們,如果一位比丘希望能為供養衣服、食物、住處、醫藥用品給自己的人帶來大果報、大利益的話,他要滿足戒行、修習止、不忽視禪定、具有觀、居住在空靜處。

“比丘們,如果一位比丘希望有敬信的親屬在命終時想起自己而帶來大果報、大利益的話,他要滿足戒行、修習止、不忽視禪定、具有觀、居住在空靜處。

“比丘們,如果一位比丘希望對任何衣服、食物、住處、醫藥用品都知足的話,他要滿足戒行、修習止、不忽視禪定、具有觀、居住在空靜處。

“比丘們,如果一位比丘希望有含容心,能忍受寒、暑、風、熱、飢、渴、虻、蚊、爬蟲,能忍受難聽、不受歡迎的說話方式,能忍受身體的不快感受、不悅感受、強烈痛苦、能致命的感受的話,他要滿足戒行、修習止、不忽視禪定、具有觀、居住在空靜處。

“比丘們,如果一位比丘希望不被不滿所征服,能克服所生起的不滿的話,他要滿足戒行、修習止、不忽視禪定、具有觀、居住在空靜處。

“比丘們,如果一位比丘希望不被恐懼和驚慌所征服,能克服所生起的恐懼和驚慌的話,他要滿足戒行、修習止、不忽視禪定、具有觀、居住在空靜處。

“比丘們,如果一位比丘希望很容易便能得到初、二、三、四禪的增上心,當下體會當中的快樂的話,他要滿足戒行、修習止、不忽視禪定、具有觀、居住在空靜處。

“比丘們,如果一位比丘希望清除各種漏,現生以無比智來體證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的話,他要滿足戒行、修習止、不忽視禪定、具有觀、居住在空靜處。

“比丘們,你們要具有戒行,安住在波羅提木叉律儀之中,在戒的學處之中修學:修習戒律儀,在戒律儀這片牧養德行的牧地而行,即使細小的過錯也不會忽視。以上所說的,就是基於這個原因而說的。”

七十二.刺

有一次,世尊住在毗舍離大林的尖頂講堂,和遮邏尊者、優波遮邏尊者、迦拘陀尊者、迦廉波尊者、尼伽多尊者、迦提沙訶尊者及一些著名的長老弟子住在一起。

這時候,一些著名的離車人乘坐華麗的車輛逐一駛入大林來見世尊,他們發出嘈吵的聲音、很大的聲音。那些尊者心想:“這些著名的離車人乘坐華麗的車輛逐一駛入大林來見世尊,他們發出嘈吵的聲音、很大的聲音。世尊曾說,聲音是禪定的刺。讓我們前往牛角娑羅園吧,那裏少人,沒有聲音,可安穩地生活。”於是,那些尊者前往牛角娑羅園,那裏少人,沒有聲音,他們安穩地生活。

這時候,世尊對比丘說:“遮邏去了哪裏,優波遮邏去了哪裏,迦拘陀去了哪裏,迦廉波去了哪裏,尼伽多去了哪裏,迦提沙訶去了哪裏呢?那些長老弟子去了哪裏呢?”

“大德,那些尊者前往牛角娑羅園,那裏少人,沒有聲音,他們安穩地生活。”

“比丘們,十分好,十分好!那些大弟子作出正確的解說:我曾說,聲音是禪定的刺。

“比丘們,有十種刺,是哪十種呢?

“喜好聯群結黨是喜好遠離的刺,連接誘人的事物是修習不淨相的刺,觀看表演是守護根門的刺,女士圍繞是梵行的刺,聲音是初禪的刺,覺觀是二禪的刺,喜是三禪的刺,出入息是四禪的刺,想和受是想受滅盡定的刺,貪欲、瞋恚、愚癡是刺。

“比丘們,你們要安住在無刺之中。比丘們,你們要安住在離刺之中。比丘們,你們要安住在無刺與離刺之中。阿羅漢是無刺的,阿羅漢是離刺的,阿羅漢是無刺與離刺的。”

七十三.悅樂

“比丘們,世上有十種使人悅樂、戀棧、歡喜的願望是難以達成的。是哪十種呢?

“比丘們,財富,這種使人悅樂、戀棧、歡喜的願望是難以達成的。美貌,這種使人悅樂、戀棧、歡喜的願望是難以達成的。健康,這種使人悅樂、戀棧、歡喜的願望是難以達成的。戒行,這種使人悅樂、戀棧、歡喜的願望是難以達成的。梵行,這種使人悅樂、戀棧、歡喜的願望是難以達成的。友誼,這種使人悅樂、戀棧、歡喜的願望是難以達成的。多聞真諦,這種使人悅樂、戀棧、歡喜的願望是難以達成的。智慧,這種使人悅樂、戀棧、歡喜的願望是難以達成的。明白法義,這種使人悅樂、戀棧、歡喜的願望是難以達成的。生天,這種使人悅樂、戀棧、歡喜的願望是難以達成的。

“比丘們,世上有這十種使人悅樂、戀棧、歡喜的願望是難以達成的。

“比丘們,這十種願望各有它的障礙:懶惰、不工作是財富的障礙,不修邊幅、不妝扮是美貌的障礙,常做有損健康的事情是健康的障礙,惡友是戒行的障礙,不守護根門是梵行的障礙,不忠誠是友誼的障礙,不學習是多聞真諦的障礙,不聽聞、不發問是智慧的障礙,不修習、不反思是明白法義的障礙,邪行是生天的障礙。比丘們,這十種願望各有它的障礙。

“比丘們,這十種願望各有它的食糧:不懶惰、勤工作是財富的食糧,修飾、妝扮是美貌的食糧,常做有益健康的事情是健康的食糧,善知識是戒行的食糧,守護根門是梵行的食糧,忠誠是友誼的食糧,學習是多聞真諦的食糧,聽聞、發問是智慧的食糧,修習、反思是明白法義的食糧,正行是生天的食糧。比丘們,這十種願望各有它的食糧。”

七十四.增長

“比丘們,一位聖弟子有十種增長時,他的聖法便會增長;他取得心髓、取得精要。這十種增長是什麼呢?

“田地增長,財富增長,妻兒增長,僕人、工人、傭人增長,四足動物增長,信增長,戒增長,聞增長,施增長,慧增長。

“比丘們,一位聖弟子有這十種增長時,他的聖法便會增長;他取得心髓、取得精要。

“財富妻兒得增長,
四足動物亦增長,
具有財物具名聲,
親友王族所尊敬,
敬信戒行亦增長,
多聞布施慧亦然;
如是具眼善男子,
現生來生俱增長。”

七十五.彌伽沙邏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上午,阿難尊者穿好衣服,拿著大衣和缽前往彌伽沙邏優婆夷的居所,去到後,坐在為他預備好的座位上。彌伽沙邏優婆夷前往阿難尊者那裏,對阿難尊者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阿難尊者說:“阿難大德,一個梵行者跟一個非梵行者兩人下一生怎會是相同趣向的呢!阿難大德,我怎樣理解世尊所說的法義呢?大德,我的父親富樓那是一個梵行者,遠離性行為這世俗的行為,命終後世尊為他記說得斯陀含果,投生在兜率天之中;我的叔父伊尸達多是一個非梵行者,滿足於有妻室的生活,命終後世尊為他記說也是得斯陀含果,投生在兜率天之中。阿難大德,一個梵行者跟一個非梵行者兩人下一生怎會是相同趣向的呢!阿難大德,我怎樣理解世尊所說的法義呢?”

“賢姊,就如世尊的記說那樣。”

阿難尊者在彌伽沙邏優婆夷的居所取得食物,然後起座離去,他吃過食物後返回來,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把剛才談話的內容一五一十地告訴世尊。

“阿難,彌伽沙邏優婆夷是什麼人呢!她只是一個愚人、不成熟的人、婦人、帶著婦人想的人,又怎會有他人高下智呢!

“阿難,世上有十種人。是哪十種呢?

“阿難,一些人戒行不好,不能如實知什麼是心解脫、慧解脫。當他們不好的戒行完全息滅時,因為不聆聽法義,不在真諦之中精進,不能以正見洞察法義,不能得到短暫的解脫,所以在身壞命終之後會前往、去到一個減損之處而不是福報之處。

“阿難,一些人戒行不好,但能如實知什麼是心解脫、慧解脫。當他們不好的戒行完全息滅時,因為聆聽法義,在真諦之中精進,能以正見洞察法義,能得到短暫的解脫,所以在身壞命終之後會前往、去到一個福報之處而不是減損之處。

“阿難,一個人若對此妄下評論:‘前者是這樣的質素,後者也是這樣的質素,兩人怎會一個低劣、一個高尚呢!’阿難,這種評論會為他長期帶來損害和苦惱。

“阿難,後者比前者較優勝、較高尚,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他們順從著法流。除了如來之外,誰能知道當中的分別呢!阿難,因此,不要做一個對人妄下評論的人,不要對人妄下評論,妄下評論會損害福德。阿難,只有我或是一個像我那樣的人,才能對人作出評論。

“阿難,一些人具有戒行,但不能如實知什麼是心解脫、慧解脫。當他們的戒行完全息滅時,因為不聆聽法義,不在真諦之中精進,不能以正見洞察法義,不能得到短暫的解脫,所以在身壞命終之後會前往、去到一個減損之處而不是福報之處。

“阿難,一些人具有戒行,能如實知什麼是心解脫、慧解脫。當他們的戒行完全息滅時,因為聆聽法義,在真諦之中精進,能以正見洞察法義,能得到短暫的解脫,所以在身壞命終之後會前往、去到一個福報之處而不是減損之處。

“阿難,一個人若對此妄下評論:‘前者是這樣的質素,後者也是這樣的質素,兩人怎會一個低劣、一個高尚呢!’阿難,這種評論會為他長期帶來損害和苦惱。

“阿難,後者比前者較優勝、較高尚,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他們順從著法流。除了如來之外,誰能知道當中的分別呢!阿難,因此,不要做一個對人妄下評論的人,不要對人妄下評論,妄下評論會損害福德。阿難,只有我或是一個像我那樣的人,才能對人作出評論。

“阿難,一些人有猛烈的貪欲,不能如實知什麼是心解脫、慧解脫。當他們的貪欲完全息滅時,因為不聆聽法義,不在真諦之中精進,不能以正見洞察法義,不能得到短暫的解脫,所以在身壞命終之後會前往、去到一個減損之處而不是福報之處。

“阿難,一些人有猛烈的貪欲,但能如實知什麼是心解脫、慧解脫。當他們的貪欲完全息滅時,因為聆聽法義,在真諦之中精進,能以正見洞察法義,能得到短暫的解脫,所以在身壞命終之後會前往、去到一個福報之處而不是減損之處。

“阿難,一個人若對此妄下評論:‘前者是這樣的質素,後者也是這樣的質素,兩人怎會一個低劣、一個高尚呢!’阿難,這種評論會為他長期帶來損害和苦惱。

“阿難,後者比前者較優勝、較高尚,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他們順從著法流。除了如來之外,誰能知道當中的分別呢!阿難,因此,不要做一個對人妄下評論的人,不要對人妄下評論,妄下評論會損害福德。阿難,只有我或是一個像我那樣的人,才能對人作出評論。

“阿難,一些人有忿怒,不能如實知什麼是心解脫、慧解脫。當他們的忿怒完全息滅時,因為不聆聽法義,不在真諦之中精進,不能以正見洞察法義,不能得到短暫的解脫,所以在身壞命終之後會前往、去到一個減損之處而不是福報之處。

“阿難,一些人有忿怒,但能如實知什麼是心解脫、慧解脫。當他們的忿怒完全息滅時,因為聆聽法義,在真諦之中精進,能以正見洞察法義,能得到短暫的解脫,所以在身壞命終之後會前往、去到一個福報之處而不是減損之處。

“阿難,一個人若對此妄下評論:‘前者是這樣的質素,後者也是這樣的質素,兩人怎會一個低劣、一個高尚呢!’阿難,這種評論會為他長期帶來損害和苦惱。

“阿難,後者比前者較優勝、較高尚,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他們順從著法流。除了如來之外,誰能知道當中的分別呢!阿難,因此,不要做一個對人妄下評論的人,不要對人妄下評論,妄下評論會損害福德。阿難,只有我或是一個像我那樣的人,才能對人作出評論。

“阿難,一些人內心混濁,不能如實知什麼是心解脫、慧解脫。當他們的掉舉完全息滅時,因為不聆聽法義,不在真諦之中精進,不能以正見洞察法義,不能得到短暫的解脫,所以在身壞命終之後會前往、去到一個減損之處而不是福報之處。

“阿難,一些人內心混濁,但能如實知什麼是心解脫、慧解脫。當他們的掉舉完全息滅時,因為聆聽法義,在真諦之中精進,能以正見洞察法義,能得到短暫的解脫,所以在身壞命終之後會前往、去到一個福報之處而不是減損之處。

“阿難,一個人若對此妄下評論:‘前者是這樣的質素,後者也是這樣的質素,兩人怎會一個低劣、一個高尚呢!’阿難,這種評論會為他長期帶來損害和苦惱。

“阿難,後者比前者較優勝、較高尚,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他們順從著法流。除了如來之外,誰能知道當中的分別呢!阿難,因此,不要做一個對人妄下評論的人,不要對人妄下評論,妄下評論會損害福德。阿難,只有我或是一個像我那樣的人,才能對人作出評論。

“阿難,彌伽沙邏優婆夷是什麼人呢!她只是一個愚人、不成熟的人、婦人、帶著婦人想的人,又怎會有他人高下智呢!

“阿難,世上有這十種人。

“阿難,如果伊尸達多具有像富樓那那樣的戒行,富樓那的趣向便會不及伊尸達多;如果富樓那具有像伊尸達多那樣的智慧,伊尸達多的趣向便會不及富樓那。阿難,這兩個人都有一樣事情低劣。”

七十六.沒有能力

“比丘們,若世間上沒有三種事情,那便沒有如來.阿羅漢.等正覺出現於世上這回事;沒有如來所宣說的法和律來照明世間這回事。是哪三種事情呢?

“生、老、死。

“比丘們,若世間上沒有這三種事情,那便沒有如來.阿羅漢.等正覺出現於世上這回事;沒有如來所宣說的法和律來照明世間這回事。比丘們,就是因為世間上有這三種事情,那便有如來.阿羅漢.等正覺出現於世上這回事;有如來所宣說的法和律來照明世間這回事。

“比丘們,不捨棄三法,便沒有能力捨棄生、老、死。是哪三法呢?貪欲、瞋恚、愚癡。不捨棄這三法,便沒有能力捨棄生、老、死。

“比丘們,不捨棄三法,便沒有能力捨棄貪欲、瞋恚、愚癡。是哪三法呢?身見、疑惑、戒取。不捨棄這三法,便沒有能力捨棄貪欲、瞋恚、愚癡。

“比丘們,不捨棄三法,便沒有能力捨棄身見、疑惑、戒取。是哪三法呢?不如理作意、行踐歧途、內心怠惰。不捨棄這三法,便沒有能力捨棄身見、疑惑、戒取。

“比丘們,不捨棄三法,便沒有能力捨棄不如理作意、行踐歧途、內心怠惰。是哪三法呢?失念、沒有覺知、內心散亂。不捨棄這三法,便沒有能力捨棄不如理作意、行踐歧途、內心怠惰。

“比丘們,不捨棄三法,便沒有能力捨棄失念、沒有覺知、內心散亂。是哪三法呢?不想見聖者、不想聽聖法、辯駁心。不捨棄這三法,便沒有能力捨棄失念、沒有覺知、內心散亂。

“比丘們,不捨棄三法,便沒有能力捨棄不想見聖者、不想聽聖法、辯駁心。是哪三法呢?掉舉、沒有約束、戒行不好。不捨棄這三法,便沒有能力捨棄不想見聖者、不想聽聖法、辯駁心。

“比丘們,不捨棄三法,便沒有能力捨棄掉舉、沒有約束、戒行不好。是哪三法呢?沒有敬信、不慷慨、懈怠。不捨棄這三法,便沒有能力捨棄掉舉、沒有約束、戒行不好。

“比丘們,不捨棄三法,便沒有能力捨棄沒有敬信、不慷慨、懈怠。是哪三法呢?沒有恭敬心、難受教、是別人的惡友。不捨棄這三法,便沒有能力捨棄沒有敬信、不慷慨、懈怠。

“比丘們,不捨棄三法,便沒有能力捨棄沒有恭敬心、難受教、是別人的惡友。是哪三法呢?無慚、無愧、放逸。不捨棄這三法,便沒有能力捨棄沒有恭敬心、難受教、是別人的惡友。

“比丘們,一個無慚、無愧的人就是一個放逸的人,一個放逸的人沒有能力捨棄沒有恭敬心、難受教、是別人的惡友,一個是別人惡友的人沒有能力捨棄沒有敬信、不慷慨、懈怠,一個懈怠的人沒有能力捨棄掉舉、沒有約束、戒行不好,一個戒行不好的人沒有能力捨棄不想見聖者、不想聽聖法、辯駁心,一個有辯駁心的人沒有能力捨棄失念、沒有覺知、內心散亂,一個內心散亂的人沒有能力捨棄不如理作意、行踐歧途、內心怠惰,一個內心怠惰的人沒有能力捨棄身見、疑惑、戒取,一個疑惑的人沒有能力捨棄貪欲、瞋恚、愚癡,一個不捨棄貪欲、瞋恚、愚癡的人沒有能力捨棄生、老、死。

“比丘們,捨棄三法,便有能力捨棄生、老、死。是哪三法呢?貪欲、瞋恚、愚癡。捨棄這三法,便有能力捨棄生、老、死。

“比丘們,捨棄三法,便有能力捨棄貪欲、瞋恚、愚癡。是哪三法呢?身見、疑惑、戒取。捨棄這三法,便有能力捨棄貪欲、瞋恚、愚癡。

“比丘們,捨棄三法,便有能力捨棄身見、疑惑、戒取。是哪三法呢?不如理作意、行踐歧途、內心怠惰。捨棄這三法,便有能力捨棄身見、疑惑、戒取。

“比丘們,捨棄三法,便有能力捨棄不如理作意、行踐歧途、內心怠惰。是哪三法呢?失念、沒有覺知、內心散亂。捨棄這三法,便有能力捨棄不如理作意、行踐歧途、內心怠惰。

“比丘們,捨棄三法,便有能力捨棄失念、沒有覺知、內心散亂。是哪三法呢?不想見聖者、不想聽聖法、辯駁心。捨棄這三法,便有能力捨棄失念、沒有覺知、內心散亂。

“比丘們,捨棄三法,便有能力捨棄不想見聖者、不想聽聖法、辯駁心。是哪三法呢?掉舉、沒有約束、戒行不好。捨棄這三法,便有能力捨棄不想見聖者、不想聽聖法、辯駁心。

“比丘們,捨棄三法,便有能力捨棄掉舉、沒有約束、戒行不好。是哪三法呢?沒有敬信、不慷慨、懈怠。捨棄這三法,便有能力捨棄掉舉、沒有約束、戒行不好。

“比丘們,捨棄三法,便有能力捨棄沒有敬信、不慷慨、懈怠。是哪三法呢?沒有恭敬心、難受教、是別人的惡友。捨棄這三法,便有能力捨棄沒有敬信、不慷慨、懈怠。

“比丘們,捨棄三法,便有能力捨棄沒有恭敬心、難受教、是別人的惡友。是哪三法呢?無慚、無愧、放逸。捨棄這三法,便有能力捨棄沒有恭敬心、難受教、是別人的惡友。

“比丘們,一個有慚、有愧的人就是一個不放逸的人,一個不放逸的人有能力捨棄沒有恭敬心、難受教、是別人的惡友,一個是別人善知識的人有能力捨棄沒有敬信、不慷慨、懈怠,一個精進的人有能力捨棄掉舉、沒有約束、戒行不好,一個具有戒行的人有能力捨棄不想見聖者、不想聽聖法、辯駁心,一個沒有辯駁心的人有能力捨棄失念、沒有覺知、內心散亂,一個內心不散亂的人有能力捨棄不如理作意、行踐歧途、內心怠惰,一個內心不怠惰的人有能力捨棄身見、疑惑、戒取,一個沒有疑惑的人有能力捨棄貪欲、瞋恚、愚癡,一個捨棄貪欲、瞋恚、愚癡的人有能力捨棄生、老、死。”

七十七.烏鴉

“比丘們,烏鴉具有十種不善法。是哪十種呢?

“有攻擊性、口出惡聲、貪婪、大吃、兇惡、不友善、力弱、穢處出沒、失念、藏起很多東西。比丘們,烏鴉具有這十種不善法。

“比丘們,同樣地,惡比丘具有十種不善法。是哪十種呢?

“有攻擊性、口出惡聲、貪婪、大吃、兇惡、不友善、力弱、穢處出沒、失念、藏起很多東西。比丘們,惡比丘具有這十種不善法。”

七十八.尼乾子

“比丘們,尼乾子具有十種不善法。是哪十種呢?

“沒有敬信;戒行不好;無慚;無愧;與不善之人為伍;抬高自己,貶低他人;緊緊取著世俗的見,不易放捨;虛偽;惡欲;邪見。

“比丘們,尼乾子具有這十種不善法。”

七十九.敵意之一

“比丘們,有十種敵意的成因。是哪十種呢?

“因曾受傷害而生敵意,因正受傷害而生敵意,因將受傷害而生敵意;因喜愛的人曾受傷害而生敵意,因喜愛的人正受傷害而生敵意,因喜愛的人將受傷害而生敵意;因不喜愛的人曾受幫助而生敵意,因不喜愛的人正受幫助而生敵意,因不喜愛的人將受幫助而生敵意;不是人為的原因而生忿怒。

“比丘們,有這十種敵意的成因。”

八十.敵意之二

“比丘們,有十種敵意的清除。是哪十種呢?

“雖曾受傷害,但想到敵意沒有益處而使敵意清除;雖正受傷害,但想到敵意沒有益處而使敵意清除;雖將受傷害,但想到敵意沒有益處而使敵意清除;雖喜愛的人曾受傷害,但想到敵意沒有益處而使敵意清除;雖喜愛的人正受傷害,但想到敵意沒有益處而使敵意清除;雖喜愛的人將受傷害,但想到敵意沒有益處而使敵意清除;雖不喜愛的人曾受幫助,但想到敵意沒有益處而使敵意清除;雖不喜愛的人正受幫助,但想到敵意沒有益處而使敵意清除;雖不喜愛的人將受幫助,但想到敵意沒有益處而使敵意清除;不會不是人為的原因而生忿怒。

“比丘們,有這十種敵意的清除。”

第八希望品完

八十一.婆訶那

有一次,世尊住在瞻波的瞿伽羅蓮池岸邊。

這時候,婆訶那尊者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大德,如來在多少法之中出離、斷結、解脫,因此內心得到自在呢?”

“婆訶那,如來在十法之中出離、斷結、解脫,因此內心得到自在。是哪十法呢?

“婆訶那,如來在色之中出離、斷結、解脫,因此內心得到自在。

“……受……

“……想……

“……行……

“……識……

“……生……

“……老……

“……死……

“……苦……

“婆訶那,如來在污染之中出離、斷結、解脫,因此內心得到自在。

“婆訶那,就正如青蓮花、紅蓮花、白蓮花,在水中出生、在水中成長,它們長出水面後便持續不沾染水漬。同樣地,如來在這十法之中出離、斷結、解脫,因此內心得到自在。”

八十二.阿難

這時候,阿難尊者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然後坐在一邊。世尊對阿難尊者說:“阿難,一個沒有敬信的比丘,是沒有可能在這法和律之中得到進步、增長、圓滿的。

“……戒行不好……

“……不聞法義……

“……難受教……

“……是別人的惡友……

“……懈怠……

“……失念……

“……不知足……

“……惡欲……

“阿難,一個邪見的比丘,是沒有可能在這法和律之中得到進步、增長、圓滿的。

“阿難,具有這十法的比丘,是沒有可能在這法和律之中得到進步、增長、圓滿的。

“阿難,一位有敬信的比丘,是能在這法和律之中得到進步、增長、圓滿的

“……具有戒行……

“……多聞法義……

“……易受教……

“……是別人的善知識……

“……精進……

“……有念……

“……知足……

“……少欲……

“阿難,一位正見的比丘,是能在這法和律之中得到進步、增長、圓滿的。

“阿難,具有這十法的比丘,是能在這法和律之中得到進步、增長、圓滿的。”

八十三.賓尼耶

這時候,賓尼耶尊者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大德,基於什麼原因和條件,如來認為是說法的時候或認為不是說法的時候呢?”

“賓尼耶,若一位比丘有信,但沒有到這裏來,如來認為這不是說法的時候;當一位比丘有信,到這裏來的時候,如來認為這樣就是說法的時候。

“賓尼耶,若一位比丘有信,到這裏來,但沒有求學,如來認為這不是說法的時候;當一位比丘有信,到這裏來,有求學的時候,如來認為這樣就是說法的時候。

“賓尼耶,若一位比丘有信,到這裏來,有求學,但沒有發問,如來認為這不是說法的時候;當一位比丘有信,到這裏來,有求學,有發問的時候,如來認為這樣就是說法的時候。

“賓尼耶,若一位比丘有信,到這裏來,有求學,有發問,但不是全心全意地聆聽法義,如來認為這不是說法的時候;當一位比丘有信,到這裏來,有求學,有發問,全心全意地聆聽法義的時候,如來認為這樣就是說法的時候。

“賓尼耶,若一位比丘有信,到這裏來,有求學,有發問,全心全意地聆聽法義,但聽法後不受持於心,如來認為這不是說法的時候;當一位比丘有信,到這裏來,有求學,有發問,全心全意地聆聽法義,聽法後受持於心的時候,如來認為這樣就是說法的時候。

“賓尼耶,若一位比丘有信,到這裏來,有求學,有發問,全心全意地聆聽法義,聽法後受持於心,但受持法義時不能求證義理,如來認為這不是說法的時候;當一位比丘有信,到這裏來,有求學,有發問,全心全意地聆聽法義,聽法後受持於心,受持法義時能求證義理的時候,如來認為這樣就是說法的時候。

“賓尼耶,若一位比丘有信,到這裏來,有求學,有發問,全心全意地聆聽法義,聽法後受持於心,受持法義時能求證義理,但在知義、知法後不能依法而行,如來認為這不是說法的時候;當一位比丘有信,到這裏來,有求學,有發問,全心全意地聆聽法義,聽法後受持於心,受持法義時能求證義理,在知義、知法後能依法而行的時候,如來認為這樣就是說法的時候。

“賓尼耶,若一位比丘有信,到這裏來,有求學,有發問,全心全意地聆聽法義,聽法後受持於心,受持法義時能求證義理,在知義、知法後能依法而行,但在依法而行時不是一位善語者、善教說者及不是一位說話有禮、清楚、沒有缺點、有意義的人,如來認為這不是說法的時候;當一位比丘有信,到這裏來,有求學,有發問,全心全意地聆聽法義,聽法後受持於心,受持法義時能求證義理,在知義、知法後能依法而行,在依法而行時是一位善語者、善教說者及是一位說話有禮、清楚、沒有缺點、有意義的人的時候,如來認為這樣就是說法的時候。

“賓尼耶,若一位比丘有信,到這裏來,有求學,有發問,全心全意地聆聽法義,聽法後受持於心,受持法義時能求證義理,在知義、知法後能依法而行,在依法而行時是一位善語者、善教說者及是一位說話有禮、清楚、沒有缺點、有意義的人,但在說話有禮、清楚、沒有缺點、有意義時不能對同修開示、對他們教導、使他們景仰、使他們歡喜,如來認為這不是說法的時候;當一位比丘有信,到這裏來,有求學,有發問,全心全意地聆聽法義,聽法後受持於心,受持法義時能求證義理,在知義、知法後能依法而行,在依法而行時是一位善語者、善教說者及是一位說話有禮、清楚、沒有缺點、有意義的人,能對同修開示、對他們教導、使他們景仰、使他們歡喜的時候,如來認為這樣就是說法的時候。賓尼耶,當這些法全都具備的時候,如來一定會認為這樣就是說法的時候。”

八十四.宣稱

大目犍連尊者對比丘說:“比丘賢友們。”

比丘回答大目犍連尊者:“賢友。”

大目犍連尊者說:“比丘賢友們,一個比丘宣稱得到究竟智: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這時候如來或如來一些善於正受、善於他心智、善於知道他人內心的禪修弟子會質難他,質詢他,質疑他,在質難,質詢,質疑時,知道他空洞無物,遇上不幸、遇上災難、遇上不幸與災難。

“如來或如來一些善於正受、善於他心智、善於知道他人內心的禪修弟子以他心智對他的心念作意,心想:‘他怎樣宣稱得到究竟智,說自己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呢?’

“如來或如來一些善於正受、善於他心智、善於知道他人內心的禪修弟子以他心智知道他的心念:‘這尊者是一個忿怒的人,內心時常受忿怒所污染。受忿怒污染的人會在如來所宣說的法和律之中衰退。

“‘……敵意……

“‘……怨恨……

“‘……仇恨……

“‘……嫉妒……

“‘……吝嗇……

“‘……奸詐……

“‘……虛偽……

“‘……惡欲……

“‘這尊者是一個對修習出世間法失念的人,停滯在世俗的成就之中。停滯的人會在如來所宣說的法和律之中衰退。’

“比丘賢友們,不捨棄這十法的人,是沒有可能在這法和律之中得到進步、增長、圓滿的。

“比丘賢友們,捨棄這十法的人,是能在這法和律之中得到進步、增長、圓滿的。”

八十五.吹噓

有一次,大純陀尊者住在支提的薩寒若。

在那裏,大純陀尊者對比丘說:“比丘賢友們。”

比丘回答大純陀尊者:“賢友。”

大純陀尊者說:“賢友們,一個喜歡吹噓的比丘向人吹噓自己的所得,說自己得到初禪的正受;從正受出,能得到二禪的正受;從正受出,能得到三禪的正受;從正受出,能得到四禪的正受;從正受出,能得到空無邊處的正受;從正受出,能得到識無邊處的正受;從正受出,能得到無所有處的正受;從正受出,能得到非想非非想處的正受;從正受出,能得到想受滅盡定的正受。這時候如來或如來一些善於正受、善於他心智、善於知道他人內心的禪修弟子會質難他,質詢他,質疑他,在質難,質詢,質疑時,知道他空洞無物,遇上不幸、遇上災難、遇上不幸與災難。

“如來或如來一些善於正受、善於他心智、善於知道他人內心的禪修弟子以他心智對他的心念作意,心想:‘他怎樣向人吹噓自己的所得,說自己得到初禪的正受;從正受出,能得到二禪的正受;從正受出,能得到三禪的正受;從正受出,能得到四禪的正受;從正受出,能得到空無邊處的正受;從正受出,能得到識無邊處的正受;從正受出,能得到無所有處的正受;從正受出,能得到非想非非想處的正受;從正受出,能得到想受滅盡定的正受呢?’

“如來或如來一些善於正受、善於他心智、善於知道他人內心的禪修弟子以他心智知道他的心念:‘這個尊者長期破戒、穿戒,帶有污垢、帶有污點,不能持續保持清淨。這個尊者戒行不好,戒行不好的人會在如來所宣說的法和律之中衰退。

“‘……沒有敬信……

“‘……不聞法義及行為不好……

“‘……難受教……

“‘……是別人的惡友……

“‘……懈怠……

“‘……失念……

“‘……虛偽……

“‘……難供養……

“‘這個尊者劣慧,劣慧的人會在如來所宣說的法和律之中衰退。’

“賢友們,就正如一個人對一個朋友說:‘朋友,當你要用金錢時便問我,我會將金錢給你。’

“到了那朋友需要金錢時,便對他說:‘朋友,我需要金錢,給我金錢吧。’

“那人說:‘朋友,既然這樣,你掘那裏吧。’那朋友在那裏挖掘,但沒有找到東西。於是說:‘朋友,你對我說虛假、沒有實質的說話。’

“那人說:‘朋友,我沒有說虛假、沒有實質的說話。朋友,既然這樣,你掘另一個地方吧。’那朋友在另一個地方挖掘,但沒有找到東西。於是說:‘朋友,你對我說虛假、沒有實質的說話。’

“那人說:‘朋友,我沒有說虛假、沒有實質的說話。朋友,既然這樣,你再掘另一個地方吧。’那朋友再在另一個地方挖掘,但沒有找到東西。於是說:‘朋友,你對我說虛假、沒有實質的說話。’

“那人說:‘朋友,我沒有說虛假、沒有實質的說話。朋友,既然這樣,你再掘另一個地方吧。’那朋友再在另一個地方挖掘,但沒有找到東西。於是說:‘朋友,你對我說虛假、沒有實質的說話。’

“那人說:‘朋友,我沒有說虛假、沒有實質的說話。我只是內心狂亂顛倒而已。’

“賢友們,同樣地,一個喜歡吹噓的比丘……劣慧的人會在如來所宣說的法和律之中衰退。

“比丘賢友們,不捨棄這十法的人,是沒有可能在這法和律之中得到進步、增長、圓滿的。

“比丘賢友們,捨棄這十法的人,是能在這法和律之中得到進步、增長、圓滿的。”

八十六.究竟智

有一次,大迦葉尊者住在王舍城的竹園松鼠飼餵處。

在那裏,大迦葉尊者對比丘說:“比丘賢友們。”

比丘回答大迦葉尊者:“賢友。”

大迦葉尊者說:“比丘賢友們,一個比丘宣稱得到究竟智: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這時候如來或如來一些善於正受、善於他心智、善於知道他人內心的禪修弟子會質難他,質詢他,質疑他,在質難,質詢,質疑時,知道他空洞無物,遇上不幸、遇上災難、遇上不幸與災難。

“如來或如來一些善於正受、善於他心智、善於知道他人內心的禪修弟子以他心智對他的心念作意,心想:‘他怎樣宣稱得到究竟智,說自己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呢?’

“如來或如來一些善於正受、善於他心智、善於知道他人內心的禪修弟子以他心智知道他的心念:‘這尊者是一個自視過高的人,自視高於真實而對還沒有取得的生起取得之想,對還沒有達到的生起達到之想。因自視過高而宣稱得到究竟智。’

“如來或如來一些善於正受、善於他心智、善於知道他人內心的禪修弟子以他心智對他的心念作意,心想:‘什麼原因令這個尊者自視過高呢?’

“如來或如來一些善於正受、善於他心智、善於知道他人內心的禪修弟子以他心智知道他的心念:‘這尊者多聞法義、受持法義、博學法義。法義的開首、中間、結尾都是善美的,意義善美、文句善美,宣示圓滿、清淨的梵行。他多聞這樣的法義,受持這樣的法義,讀誦、思維、以正見洞察這樣的法義。但因他自視過高,自視高於真實而對還沒有取得的生起取得之想,對還沒有達到的生起達到之想。因自視過高而宣稱得到究竟智。’

“如來或如來一些善於正受、善於他心智、善於知道他人內心的禪修弟子以他心智知道他的心念:‘這尊者是一個貪欲的人,內心時常受貪欲所污染。受貪欲污染的人會在如來所宣說的法和律之中衰退。

“‘……瞋恚……

“‘……昏睡……

“‘……掉舉……

“‘……疑惑……

“‘……喜好事務、樂著事務、耽於事務……

“‘……喜好談話、樂著談話、耽於談話……

“‘……喜好睡眠、樂著睡眠、耽於睡眠……

“‘……喜好聯群結黨、樂著聯群結黨、耽於聯群結黨……

“‘這尊者是一個對修習出世間法失念的人,停滯在世俗的成就之中。停滯的人會在如來所宣說的法和律之中衰退。’

“比丘賢友們,不捨棄這十法的人,是沒有可能在這法和律之中得到進步、增長、圓滿的。

“比丘賢友們,捨棄這十法的人,是能在這法和律之中得到進步、增長、圓滿的。”

八十七.爭執

這時候,世尊因迦邏迦比丘而對比丘說:“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

世尊說:“比丘們,一個喜歡爭執的人不會稱讚爭執的平息,這樣的人不會帶來鍾愛、尊敬、修習、沙門的本質、團結。

“比丘們,再者,一個沒有修學欲的人不會稱讚修學……

“比丘們,再者,一個惡欲的人不會稱讚清除惡欲……

“比丘們,再者,一個忿怒的人不會稱讚清除忿怒……

“比丘們,再者,一個怨恨的人不會稱讚清除怨恨……

“比丘們,再者,一個奸詐的人不會稱讚清除奸詐……

“比丘們,再者,一個虛偽的人不會稱讚清除虛偽……

“比丘們,再者,一個不奉行法義的人不會稱讚奉行法義……

“比丘們,再者,一個不喜歡靜處的人不會稱讚靜處……

“比丘們,再者,一個對同修沒有善意的人不會稱讚善意,這樣的人不會帶來鍾愛、尊敬、修習、沙門的本質、團結。

“比丘們,這樣的比丘即使希望其他同修對自己照料、恭敬、尊重、供養,其他同修也不會對他照料、恭敬、尊重、供養。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智者同修視他為沒有捨棄惡不善法的人。

“比丘們,就正如一匹劣馬即使希望人們將牠放在良駒的地方,餵牠吃良駒的食物,給牠良駒的擦身,人們也不會將牠放在良駒的地方,餵牠吃良駒的食物,給牠良駒的擦身。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智者馬伕視牠為沒有捨棄奸詐、欺騙、不正直、不誠實的劣馬。同樣地,這樣的比丘即使希望其他同修對自己照料、恭敬、尊重、供養,其他同修也不會對他照料、恭敬、尊重、供養。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智者同修視他為沒有捨棄惡不善法的人。

“比丘們,一個不喜歡爭執的人會稱讚爭執的平息,這樣的人會帶來鍾愛、尊敬、修習、沙門的本質、團結。

“比丘們,再者,一個有修學欲的人會稱讚修學……

“比丘們,再者,一個少欲的人會稱讚清除惡欲……

“比丘們,再者,一個沒有忿怒的人會稱讚清除忿怒……

“比丘們,再者,一個沒有怨恨的人會稱讚清除怨恨……

“比丘們,再者,一個不奸詐的人會稱讚清除奸詐……

“比丘們,再者,一個不虛偽的人會稱讚清除虛偽……

“比丘們,再者,一個奉行法義的人會稱讚奉行法義……

“比丘們,再者,一個喜歡靜處的人會稱讚靜處……

“比丘們,再者,一個對同修善意的人會稱讚善意,這樣的人會帶來鍾愛、尊敬、修習、沙門的本質、團結。

“比丘們,這樣的比丘即使沒有希望其他同修對自己照料、恭敬、尊重、供養,其他同修也會對他照料、恭敬、尊重、供養。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智者同修視他為捨棄惡不善法的人。

“比丘們,就正如一匹良駒即使沒有希望人們將牠放在良駒的地方,餵牠吃良駒的食物,給牠良駒的擦身,人們也會將牠放在良駒的地方,餵牠吃良駒的食物,給牠良駒的擦身。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智者馬伕視牠為捨棄奸詐、欺騙、不正直、不誠實的良駒。同樣地,這樣的比丘即使沒有希望其他同修對自己照料、恭敬、尊重、供養,其他同修也會對他照料、恭敬、尊重、供養。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智者同修視他為捨棄惡不善法的人。”

八十八.毀失

“比丘們,若一個比丘責罵、斥罵、責難聖者同修,是沒有可能避免十種之中的其中一些毀失。是哪十種呢?

“還沒有達到的不能達到;已經達到的會退失;在正法中不清淨;在正法中自視過高;不喜愛梵行;有犯戒的污染;導致重病;內心狂亂;在臨終時內心會昏亂;或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惡趣、地獄之中。

“比丘們,若一個比丘責罵、斥罵、責難聖者同修,是沒有可能避免這十種之中的其中一些毀失。”

八十九.拘迦梨迦

這時候,拘迦梨迦比丘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大德,舍利弗、目犍連有惡欲,被惡欲所征服。”

“拘迦梨迦,不要這樣說。拘迦梨迦,不要這樣說!拘迦梨迦,你要對舍利弗、目犍連心生淨信,舍利弗、目犍連有好的戒行。”

拘迦梨迦比丘第二次對世尊說:“大德,雖然世尊受人敬信,受人信賴,但我也要說,舍利弗、目犍連有惡欲,被惡欲所征服。”

世尊第二次說:“拘迦梨迦,不要這樣說。拘迦梨迦,不要這樣說!拘迦梨迦,你要對舍利弗、目犍連心生淨信,舍利弗、目犍連有好的戒行。”

拘迦梨迦比丘第三次對世尊說:“大德,雖然世尊受人敬信,受人信賴,但我也要說,舍利弗、目犍連有惡欲,被惡欲所征服。”

世尊第三次說:“拘迦梨迦,不要這樣說。拘迦梨迦,不要這樣說!拘迦梨迦,你要對舍利弗、目犍連心生淨信,舍利弗、目犍連有好的戒行。”

於是,拘迦梨迦比丘起座對世尊作禮,右繞世尊,然後離去。拘迦梨迦比丘離去不久,全身長遍一些芥末大小那樣的膿瘡,之後膿瘡由芥末大小變成綠豆大小,由綠豆大小變成豌豆大小,由豌豆大小變成棗核大小,由棗核大小變成棗子大小,由棗子大小變成醋栗大小,由醋栗大小變成嫩的頻螺果大小,由嫩的頻螺果大小變成頻螺果大小,膿瘡變成頻螺果大小後便破裂,流膿、流血。他像吃了毒物的魚那樣,躺在芭蕉葉上。

這時候,兜荼獨居梵天前往拘迦梨迦比丘那裏,然後站在空中對他說:“拘迦梨迦,你要對舍利弗、目犍連心生淨信,舍利弗、目犍連有好的戒行。”

“賢友,你是誰呢?”

“我是兜荼獨居梵天。”

“賢友,世尊不是為你記說得不還果嗎,你回來這裏幹嗎!你看見你冒犯了我嗎!”於是,兜荼獨居梵天以偈頌對拘迦梨迦比丘說:

“人從出生起,
口中有利斧,
愚人說惡語,
反傷及自己。

於受責者作稱讚,
於受讚者作譴責,
猶如口擲不祥骰,
不祥骰中無福樂。

博奕中之不祥骰,
令人失去諸財物,
或失所有連性命,
此等相對還事小;
若以瞋心對善逝,
或出惡言心惡意,
斥責侮辱諸聖者,
此是更甚不祥骰,
此人投生於地獄,
百千次數眾多番。”

拘迦梨迦比丘因為這種病而命終,他對舍利弗、目犍連心懷敵意,命終後投生在紅蓮地獄之中。

這時候,在黎明時分,有明亮外表的梵天.娑婆世界主照亮了整個祇樹給孤獨園,跟著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站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大德,拘迦梨迦比丘命終了,他對舍利弗、目犍連心懷敵意,命終後投生在紅蓮地獄之中。”

梵天.娑婆世界主說了以上的話,便對世尊作禮,右繞世尊,然後就在那裏隱沒。

世尊在天明時把梵天.娑婆世界主前來的事情及所說的話一五一十地告訴比丘,世尊說了這番話後,有一位比丘對他說:“大德,紅蓮地獄的壽量有多長呢?”

“比丘,紅蓮地獄的壽量很長。不容易以多少年、多少百年、多少千年或多少百千年來計量。”

“大德,能否用譬喻來形容它呢?”

世尊說:“比丘,是能的。比丘,假如有二十車拘薩羅芝麻,有人每隔一百年都來取走一粒芝麻,直至把這樣大量的芝麻完全取走,膿腫地獄的壽量還沒有完。比丘,二十次膿腫地獄的壽量等如一次膿腫破裂地獄的壽量,二十次膿腫破裂地獄的壽量等如一次唇發抖地獄的壽量,二十次唇發抖地獄的壽量等如一次舌發抖地獄的壽量,二十次舌發抖地獄的壽量等如一次喉發抖地獄的壽量,二十次喉發抖地獄的壽量等如一次白荷地獄的壽量,二十次白荷地獄的壽量等如一次木蓮地獄的壽量,二十次木蓮地獄的壽量等如一次青蓮地獄的壽量,二十次青蓮地獄的壽量等如一次白蓮地獄的壽量,二十次白蓮地獄的壽量等如一次紅蓮地獄的壽量。比丘,拘迦梨迦比丘對舍利弗、目犍連心懷敵意,投生在紅蓮地獄之中。”

世尊.善逝.導師說了以上的話後,進一步再說:

“人從出生起,
口中有利斧,
愚人說惡語,
反傷及自己。

於受責者作稱讚,
於受讚者作譴責,
猶如口擲不祥骰,
不祥骰中無福樂。

博奕中之不祥骰,
令人失去諸財物,
或失所有連性命,
此等相對還事小;
若以瞋心對善逝,
或出惡言心惡意,
斥責侮辱諸聖者,
此是更甚不祥骰,
此人投生於地獄,
百千次數眾多番。”

九十.力

這時候,舍利弗尊者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然後坐在一邊。世尊對他說:“舍利弗,一位漏盡比丘具有多少力而宣稱自己得到漏盡呢?”

“大德,一位漏盡比丘具有十種力而宣稱自己得到漏盡。是哪十種呢?

“大德,一位漏盡比丘能以正慧如實善見所有行無常。這是漏盡比丘的力,一位漏盡比丘因為這種力而宣稱自己得到漏盡。

“大德,再者,一位漏盡比丘能以正慧如實善見貪欲有如火坑的譬喻那樣。這是漏盡比丘的力,一位漏盡比丘因為這種力而宣稱自己得到漏盡。

“大德,再者,一位漏盡比丘內心傾向遠離、朝向遠離、邁向遠離、退隱、樂於出離,停息了由各種漏所帶來的反應。這是漏盡比丘的力,一位漏盡比丘因為這種力而宣稱自己得到漏盡。

“大德,再者,一位漏盡比丘善修四念處。這是漏盡比丘的力,一位漏盡比丘因為這種力而宣稱自己得到漏盡。

“大德,再者,一位漏盡比丘善修四正勤。這是漏盡比丘的力,一位漏盡比丘因為這種力而宣稱自己得到漏盡。

“大德,再者,一位漏盡比丘善修四神足。這是漏盡比丘的力,一位漏盡比丘因為這種力而宣稱自己得到漏盡。

“大德,再者,一位漏盡比丘善修五根。這是漏盡比丘的力,一位漏盡比丘因為這種力而宣稱自己得到漏盡。

“大德,再者,一位漏盡比丘善修五力。這是漏盡比丘的力,一位漏盡比丘因為這種力而宣稱自己得到漏盡。

“大德,再者,一位漏盡比丘善修七覺支。這是漏盡比丘的力,一位漏盡比丘因為這種力而宣稱自己得到漏盡。

“大德,再者,一位漏盡比丘善修八正道。這是漏盡比丘的力,一位漏盡比丘因為這種力而宣稱自己得到漏盡。

“大德,一位漏盡比丘具有這十種力而宣稱自己得到漏盡。”

第九長老品完

九十一.受用欲樂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時候,給孤獨長者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然後坐在一邊。世尊對給孤獨長者說:“居士,世上有十種受用物欲的人。是哪十種呢?

“一種受用欲樂的人以非法與暴力的方式來追尋財物,尋得財物後不會令自己快樂,不會跟人分享與作福。

“一種受用欲樂的人以非法與暴力的方式來追尋財物,尋得財物後會令自己快樂,不會跟人分享與作福。

“一種受用欲樂的人以非法與暴力的方式來追尋財物,尋得財物後會令自己快樂,會跟人分享與作福。

“一種受用欲樂的人以非法與暴力也以如法與平和的方式來追尋財物,尋得財物後不會令自己快樂,不會跟人分享與作福。

“一種受用欲樂的人以非法與暴力也以如法與平和的方式來追尋財物,尋得財物後會令自己快樂,不會跟人分享與作福。

“一種受用欲樂的人以非法與暴力也以如法與平和的方式來追尋財物,尋得財物後會令自己快樂,會跟人分享與作福。

“一種受用欲樂的人以如法與平和的方式來追尋財物,尋得財物後不會令自己快樂,不會跟人分享與作福。

“一種受用欲樂的人以如法與平和的方式來追尋財物,尋得財物後會令自己快樂,不會跟人分享與作福。

“一種受用欲樂的人以如法與平和的方式來追尋財物,尋得財物後會令自己快樂,會跟人分享與作福。他們受束縛、迷醉、抓著不放、看不見過患、沒有出離的智慧地受用財物。

“一種受用欲樂的人以如法與平和的方式來追尋財物,尋得財物後會令自己快樂,會跟人分享與作福。他們不受束縛、不迷醉、不會抓著不放、看見過患、有出離的智慧地受用財物。

“居士,那種以非法與暴力的方式來追尋財物、不會令自己快樂、不會跟人分享與作福的人,有三個受人譴責的地方:

“以非法與暴力的方式來追尋財物,這是第一個受人譴責的地方;

“不會令自己快樂,這是第二個受人譴責的地方;

“不會跟人分享與作福,這是第三個受人譴責的地方。

“那種追尋財物的人有這三個受人譴責的地方。

“居士,那種以非法與暴力的方式來追尋財物、會令自己快樂、不會跟人分享與作福的人,有兩個受人譴責的地方,有一個受人讚揚的地方:

“以非法與暴力的方式來追尋財物,這是第一個受人譴責的地方;

“不會跟人分享與作福,這是第二個受人譴責的地方;

“會令自己快樂,這是一個受人讚揚的地方。

“那種追尋財物的人有這兩個受人譴責的地方,有這一個受人讚揚的地方。

“居士,那種以非法與暴力的方式來追尋財物、會令自己快樂、會跟人分享與作福的人,有一個受人譴責的地方,有兩個受人讚揚的地方:

“以非法與暴力的方式來追尋財物,這是一個受人譴責的地方;

“會令自己快樂,這是第一個受人讚揚的地方;

“會跟人分享與作福,這是第二個受人讚揚的地方。

“那種追尋財物的人有這一個受人譴責的地方,有這兩個受人讚揚的地方。

“居士,那種既以非法與暴力也以如法與平和的方式來追尋財物、不會令自己快樂、不會跟人分享與作福的人,有一個受人讚揚的地方,有三個受人譴責的地方:

“以如法與平和的方式來追尋財物,這是一個受人讚揚的地方;

“以非法與暴力的方式來追尋財物,這是第一個受人譴責的地方;

“不會令自己快樂,這是第二個受人譴責的地方;

“不會跟人分享與作福,這是第三個受人譴責的地方。

“那種追尋財物的人有這一個受人讚揚的地方,有這三個受人譴責的地方。

“居士,那種既以非法與暴力也以如法與平和的方式來追尋財物、會令自己快樂、不會跟人分享與作福的人,有兩個受人讚揚的地方,有兩個受人譴責的地方:

“以如法與平和的方式來追尋財物,這是第一個受人讚揚的地方;

“會令自己快樂,這是第二個受人讚揚的地方;

“以非法與暴力的方式來追尋財物,這是第一個受人譴責的地方;

“不會跟人分享與作福,這是第二個受人譴責的地方。

“那種追尋財物的人有這兩個受人讚揚的地方,有這兩個受人譴責的地方。

“居士,那種既以非法與暴力也以如法與平和的方式來追尋財物、會令自己快樂、會跟人分享與作福的人,有三個受人讚揚的地方,有一個受人譴責的地方:

“以如法與平和的方式來追尋財物,這是第一個受人讚揚的地方;

“會令自己快樂,這是第二個受人讚揚的地方;

“會跟人分享與作福,這是第三個受人讚揚的地方;

“以非法與暴力的方式來追尋財物,這是一個受人譴責的地方。

“那種追尋財物的人有這三個受人讚揚的地方,有這一個受人譴責的地方。

“居士,那種以如法與平和的方式來追尋財物、不會令自己快樂、不會跟人分享與作福的人,有一個受人讚揚的地方,有兩個受人譴責的地方:

“以如法與平和的方式來追尋財物,這是一個受人讚揚的地方;

“不會令自己快樂,這是第一個受人譴責的地方;

“不會跟人分享與作福,這是第二個受人譴責的地方。

“那種追尋財物的人有這一個受人讚揚的地方,有這兩個受人譴責的地方。

“居士,那種以如法與平和的方式來追尋財物、會令自己快樂、不會跟人分享與作福的人,有兩個受人讚揚的地方,有一個受人譴責的地方:

“以如法與平和的方式來追尋財物,這是第一個受人讚揚的地方;

“會令自己快樂,這是第二個受人讚揚的地方;

“不會跟人分享與作福,這是一個受人譴責的地方。

“那種追尋財物的人有這兩個受人讚揚的地方,有這一個受人譴責的地方。

“居士,那種以如法與平和的方式來追尋財物、會令自己快樂、會跟人分享與作福,受束縛、迷醉、抓著不放、看不見過患、沒有出離的智慧地受用財物的人,有三個受人讚揚的地方,有一個受人譴責的地方:

“以如法與平和的方式來追尋財物,這是第一個受人讚揚的地方;

“會令自己快樂,這是第二個受人讚揚的地方;

“會跟人分享與作福,這是第三個受人讚揚的地方;

“受束縛、迷醉、抓著不放、看不見過患、沒有出離的智慧地受用財物,這是一個受人譴責的地方。

“那種追尋財物的人有這三個受人讚揚的地方,有這一個受人譴責的地方。

“居士,那種以如法與平和的方式來追尋財物、會令自己快樂、會跟人分享與作福,不受束縛、不迷醉、不會抓著不放、看見過患、有出離的智慧地受用財物的人,有四個受人讚揚的地方:

“以如法與平和的方式來追尋財物,這是第一個受人讚揚的地方;

“會令自己快樂,這是第二個受人讚揚的地方;

“會跟人分享與作福,這是第三個受人讚揚的地方;

“不受束縛、不迷醉、不會抓著不放、看見過患、有出離的智慧地受用財物,這是第四個受人讚揚的地方。

“那種追尋財物的人有這四個受人讚揚的地方。

“居士,世上有這十種受用物欲的人。

“居士,在十種受用物欲的人之中,那種以如法與平和的方式來追尋財物、會令自己快樂、會跟人分享與作福,不受束縛、不迷醉、不會抓著不放、看見過患、有出離的智慧地受用財物的人是最高、最上、最頂、最好、最理想的。

“居士,就正如由母牛出牛乳,由牛乳出乳酪,由乳酪出生酥,由生酥出熟酥,由熟酥出醍醐,醍醐是被譽為最高的。同樣地,在十種受用物欲的人之中,那種以如法與平和的方式來追尋財物、會令自己快樂、會跟人分享與作福,不受束縛、不迷醉、不會抓著不放、看見過患、有出離的智慧地受用財物的人是最高、最上、最頂、最好、最理想的。”

九十二.怨對

這時候,給孤獨長者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然後坐在一邊。世尊對給孤獨長者說:“居士,當一位聖弟子五種怖畏和怨對平息下來,具有四入流支,以智慧善見、善察聖道時,可以為自己記說:‘我已盡除地獄、畜生、餓鬼等惡道;我是須陀洹,不會墮落惡道,肯定會得到覺悟。’

“居士,什麼是五種怖畏和怨對平息下來呢?

“居士,殺生是怖畏和怨對。以殺生為條件,會為現生帶來怖畏和怨對,會為來生帶來怖畏和怨對,也使自己領受內心的苦惱。不殺生便會使這種怖畏和怨對平息下來。

“居士,偷盜……

“居士,邪淫……

“居士,妄語……

“居士,飲酒是怖畏和怨對。以飲酒為條件,會為現生帶來怖畏和怨對,會為來生帶來怖畏和怨對,也使自己領受內心的苦惱。不飲酒便會使這種怖畏和怨對平息下來。這就是五種怖畏和怨對平息下來了。

“居士,什麼是具有四入流支呢?

“居士,一位聖弟子對佛具有一種不會壞失的淨信,他明白:‘這位世尊是阿羅漢.等正覺.明行具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者.天人師.佛.世尊。’

“一位聖弟子對法具有一種不會壞失的淨信,他明白:‘法是由世尊開示出來的,是現生體證的,不會過時的,公開給所有人的,導向覺悟的,智者能在其中親身體驗的。’

“一位聖弟子對僧具有一種不會壞失的淨信,他明白:‘世尊的弟子僧善巧地進入正道,正直地進入正道,方法正確地進入正道,方向正確地進入正道,是四雙八輩的聖者;世尊的弟子僧值得受人供養,值得受人合掌,是世間無上的福田。’

“一位聖弟子具有聖者所推崇的戒,不破、不穿、沒有污垢、沒有污點、清淨、受智者稱讚、不取著、帶來定。這就是具有四入流支了。

“居士,什麼是以智慧善見、善察聖道呢?

“居士,一位聖弟子這樣觀察:‘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這就是以無明為條件而有行,以行為條件而有識,以識為條件而有名色,以名色為條件而有六入,以六入為條件而有觸,以觸為條件而有受,以受為條件而有愛,以愛為條件而有取,以取為條件而有有,以有為條件而有生,以生為條件而有老死,及有憂、悲、苦、惱、哀的產生。這就是一個大苦蘊的集起。無明的無餘、無欲、息滅,可帶來行的息滅,行的息滅帶來識的息滅,識的息滅帶來名色的息滅,名色的息滅帶來六入的息滅,六入的息滅帶來觸的息滅,觸的息滅帶來受的息滅,受的息滅帶來愛的息滅,愛的息滅帶來取的息滅,取的息滅帶來有的息滅,有的息滅帶來生的息滅,生的息滅帶來老死的息滅,及帶來憂、悲、苦、惱、哀的息滅。這就是一個大苦蘊的息滅。’這就是以智慧善見、善察聖道了。

“居士,當一位聖弟子這五種怖畏和怨對平息下來,具有這四入流支,以這智慧善見、善察聖道時,可以為自己記說:‘我已盡除地獄、畜生、餓鬼等惡道;我是須陀洹,不會墮落惡道,肯定會得到覺悟。’”

九十三.見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時候,給孤獨長者在中午出舍衛城外探望世尊,他心想:“世尊正在靜處,現在不是探望世尊的時候;那些受人尊重的比丘也是在靜處,現在也不是探望他們的時候。讓我先往外道遊方者的叢林吧。”於是,給孤獨長者前往外道遊方者的叢林。

這時候,外道遊方者坐在一起高談闊論,發出嘈吵及很大的聲音,談論各種俗世間的說話。他們從遠處看見給孤獨長者前來,便互相平息說:“賢者們,請保持肅靜。賢者們,請不要作聲。喬答摩沙門有許多白衣在家弟子住在舍衛城,前來的給孤獨長者是其中的一位。這些尊者喜歡寧靜、修習寧靜、讚嘆寧靜,如果知道我們是一群寧靜的大眾,也許會走到我們這裏來。”於是,那些遊方者保持沉默。

給孤獨長者前往外道遊方者那裏,和外道遊方者互相問候,作了一番悅意的交談,然後坐在一邊。那些外道遊方者對給孤獨長者說:“居士,請說吧,喬答摩沙門的見是什麼呢?”

“大德們,我不知世尊所有的見。”

“居士,聽你所說,你不知喬答摩沙門所有的見。居士,請說吧,比丘的見是什麼呢?”

“大德們,我也不知道比丘所有的見。”

“居士,聽你所說,你不知喬答摩沙門所有的見,也不知比丘所有的見。居士,請說吧,你的見是什麼呢?”

“大德們,這是不難解說我的見的,不如先由尊者們解說你們自己的見,之後我是不難解說我的見的。”

給孤獨長者說了這番話後,一個外道遊方者對他說:“居士,這是我的見:‘世間是常。只有這才是真諦,其餘都是沒有意義的。’”

另一個外道遊方者對他說:“居士,這是我的見:‘世間是斷。只有這才是真諦,其餘都是沒有意義的。’”

另一個外道遊方者對他說:“居士,這是我的見:‘世間有邊。只有這才是真諦,其餘都是沒有意義的。’”

另一個外道遊方者對他說:“居士,這是我的見:‘世間沒有邊。只有這才是真諦,其餘都是沒有意義的。’”

另一個外道遊方者對他說:“居士,這是我的見:‘生命和身體是同一樣東西。只有這才是真諦,其餘都是沒有意義的。’”

另一個外道遊方者對他說:“居士,這是我的見:‘生命是一樣東西,身體是另一樣東西。只有這才是真諦,其餘都是沒有意義的。’”

另一個外道遊方者對他說:“居士,這是我的見:‘如來死後還存在。只有這才是真諦,其餘都是沒有意義的。’”

另一個外道遊方者對他說:“居士,這是我的見:‘如來死後不存在。只有這才是真諦,其餘都是沒有意義的。’”

另一個外道遊方者對他說:“居士,這是我的見:‘如來死後既存在也不存在。只有這才是真諦,其餘都是沒有意義的。’”

另一個外道遊方者對他說:“居士,這是我的見:‘如來死後既不存在也不是不存在。只有這才是真諦,其餘都是沒有意義的。’”

外道遊方者說了這番話後,給孤獨長者對他們說:“大德們,那個尊者說:‘世間是常。只有這才是真諦,其餘都是沒有意義的。’他因自己不如理作意或是聽他人所說而生起這樣的見。見的生起是眾緣和合、是一種思、是依緣而起的,任何生起的東西、任何眾緣和合的東西、任何思、任何依緣而起的東西都是無常的,是無常的就是苦的。這個尊者對苦執著,去到苦之中。

“大德們,那個尊者說:‘世間是斷……

“大德們,那個尊者說:‘世間有邊……

“大德們,那個尊者說:‘世間沒有邊……

“大德們,那個尊者說:‘生命和身體是同一樣東西……

“大德們,那個尊者說:‘生命是一樣東西,身體是另一樣東西……

“大德們,那個尊者說:‘如來死後還存在……

“大德們,那個尊者說:‘如來死後不存在……

“大德們,那個尊者說:‘如來死後既存在也不存在……

“大德們,那個尊者說:‘如來死後既不存在也不是不存在。只有這才是真諦,其餘都是沒有意義的。’他因自己不如理作意或是聽他人所說而生起這樣的見。見的生起是眾緣和合、是一種思、是依緣而起的,任何生起的東西、任何眾緣和合的東西、任何思、任何依緣而起的東西都是無常的,是無常的就是苦的。這個尊者對苦執著,去到苦之中。”

給孤獨長者說了這番話後,那些外道遊方者對他說:“居士,我們所有人都解說過自己的見了。居士,請說吧,你的見是什麼呢?”

“大德們,這是我的見:‘任何生起的東西、任何眾緣和合的東西、任何思、任何依緣而起的東西都是無常的,是無常的就是苦的,是苦的就是:“沒有我擁有這些東西這回事”、“沒有我是這些東西這回事”、“沒有這些東西是一個實我這回事”。’”

“居士,你的見是:‘任何生起的東西、任何眾緣和合的東西、任何思、任何依緣而起的東西都是無常的,是無常的就是苦的。’那你也是對苦執著,去到苦之中。”

“大德們,‘任何生起的東西、任何眾緣和合的東西、任何思、任何依緣而起的東西都是無常的,是無常的就是苦的,是苦的就是:“沒有我擁有這些東西這回事”、“沒有我是這些東西這回事”、“沒有這些東西是一個實我這回事”。’我以正慧對此有如實善見,能如實知對此的超越與出離。”

給孤獨長者說了這番話後,那些外道遊方者沉默不語、不知所措、雙肩下墜、頭面低垂、悶悶不樂、無言以對地坐著。給孤獨長者看見那些外道遊方者沉默不語、不知所措、雙肩下墜、頭面低垂、悶悶不樂、無言以對地坐著,便起座前往世尊那裏。

給孤獨長者去到世尊那裏後,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把跟外道遊方者談話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訴世尊。世尊說:“居士,十分好,十分好!居士,你能時常以正法駁斥那些應受駁斥的愚人。”

世尊為給孤獨長者說法,對他開示,對他教導,使他景仰,使他歡喜。給孤獨長者因世尊的說法而得到開示,得到教導,感到景仰,感到歡喜,之後起座對世尊作禮,右繞世尊,然後離去。

給孤獨長者離去不久,世尊對比丘說:“比丘們,一位比丘甚至在這法和律之中受具足戒一百年,才能如給孤獨長者那樣,以正法駁斥那些應受駁斥的外道遊方者。”

九十四.摩希陀

有一次,世尊住在瞻波的瞿伽羅蓮池岸邊。

這時候,摩希陀居士在中午出瞻波外探望世尊,他心想:“世尊正在靜處,現在不是探望世尊的時候;那些受人尊重的比丘也是在靜處,現在也不是探望他們的時候。讓我先往外道遊方者的叢林吧。”於是,摩希陀居士前往外道遊方者的叢林。

這時候,外道遊方者坐在一起高談闊論,發出嘈吵及很大的聲音,談論各種俗世間的說話。他們從遠處看見摩希陀居士前來,便互相平息說:“賢者們,請保持肅靜。賢者們,請不要作聲。喬答摩沙門有許多白衣在家弟子住在瞻波,前來的摩希陀居士是其中的一位。這些尊者喜歡寧靜、修習寧靜、讚嘆寧靜,如果知道我們是一群寧靜的大眾,也許會走到我們這裏來。”於是,那些遊方者保持沉默。

摩希陀居士前往外道遊方者那裏,和外道遊方者互相問候,作了一番悅意的交談,然後坐在一邊。那些外道遊方者對摩希陀居士說:“居士,我們聽說,喬答摩沙門批評所有苦行,一直都抨擊、敵視所有粗苦的苦行。這是真的嗎?”

“大德們,世尊不是批評所有苦行的,不是一直都抨擊、敵視所有粗苦的苦行的。大德們,世尊批評那些應受批評的,稱讚那些應受稱讚的。大德們,世尊對此是分別而說的,不是一直都抨擊的。”

摩希陀居士說了這番話後,一個外道遊方者對他說:“居士,請你停一停,你所稱讚的喬答摩沙門可不是一個斷滅論者、否定論者嗎?”

“大德們,關於這一點,我會如法向你們解說,大德們,世尊宣說什麼是善,世尊宣說什麼是不善。因為世尊肯定什麼是善、什麼是不善,所以世尊不是一個斷滅論者、否定論者。”

摩希陀居士說了這番話後,那些外道遊方者沉默不語、不知所措、雙肩下墜、頭面低垂、悶悶不樂、無言以對地坐著。摩希陀居士看見那些外道遊方者沉默不語、不知所措、雙肩下墜、頭面低垂、悶悶不樂、無言以對地坐著,便起座前往世尊那裏。

摩希陀居士去到世尊那裏後,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把跟外道遊方者談話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訴世尊。世尊說:“居士,十分好,十分好!居士,你能時常以正法駁斥那些應受駁斥的愚人。

“居士,我不說,所有苦行都應作;我也不說,所有苦行都不應作。居士,我不說,所有修習都應作;我也不說,所有修習都不應作。居士,我不說,所有精勤都應作;我也不說,所有精勤都不應作。居士,我不說,所有放捨都應作;我也不說,所有放捨都不應作。居士,我不說,所有解脫都應作;我也不說,所有解脫都不應作。

“居士,我說,若作那些苦行時會使人不善法增加及善法減少,那就不應作;若作那些苦行時會使人不善法減少及善法增加,那就應該作。

“……修習……

“……精勤……

“……放捨……

“居士,我說,若作那些解脫時會使人不善法增加及善法減少,那就不應作;若作那些解脫時會使人不善法減少及善法增加,那就應該作。”

世尊為摩希陀居士說法,對他開示,對他教導,使他景仰,使他歡喜。摩希陀居士因世尊的說法而得到開示,得到教導,感到景仰,感到歡喜,之後起座對世尊作禮,右繞世尊,然後離去。

摩希陀居士離去不久,世尊對比丘說:“比丘們,一位比丘甚至在這法和律之中眼睛長期少塵垢,才能如摩希陀居士那樣,以正法駁斥那些應受駁斥的外道遊方者。”

九十五.優提耶

這時候,優提耶遊方者前往世尊那裏,和世尊互相問候,作了一番悅意的交談,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

“喬答摩賢者,世間是常。只有這才是真諦,其餘都是沒有意義的嗎?”

“優提耶,我不解說‘世間是常。只有這才是真諦,其餘都是沒有意義的’這種義理。”

……世間是斷……

……世間有邊……

……世間沒有邊……

……生命和身體是同一樣東西……

……生命是一樣東西,身體是另一樣東西……

……如來死後還存在……

……如來死後不存在……

……如來死後既存在也不存在……

“喬答摩賢者,如來死後既不存在也不是不存在。只有這才是真諦,其餘都是沒有意義的嗎?”

“優提耶,我不解說‘如來死後既不存在也不是不存在。只有這才是真諦,其餘都是沒有意義的’這種義理。”

“喬答摩賢者,為什麼你被問到是否解說這些義理的時候,你都是説不解說這些義理的呢?究竟喬答摩賢者所解說的義理是什麼呢?”

“優提耶,我以無比智,為弟子說使眾生清淨、超越憂悲、滅除苦惱、得正道、證湼槃的法義。”

“喬答摩賢者,你以無比智,為弟子說使眾生清淨、超越憂悲、滅除苦惱、得正道、證湼槃的法義。這能令所有人、一半人還是三分一人從世間出離呢?”

優提耶遊方者說了這番話後,世尊保持沉默。

這時候,阿難尊者心想:“不要讓優提耶遊方者得到‘我問喬答摩沙門一些普通的問題,但他竟然內心茫然,不能解答’這種惡見。這會為他長期帶來損害和苦惱。”

於是,阿難尊者對優提耶遊方者說:“優提耶賢友,既然這樣,我將說出一個譬喻,有智慧的人可從譬喻知道這個義理。優提耶賢友,就正如國王在邊境有一座都城,都城有堅固的地基、堅固的圍牆和一道城門,有一個智慧、聰明、能幹的守門人在那裏,他阻截陌生人入城和讓熟悉的人入城。他在環繞城牆的道路巡視時,看不見城牆有任何裂縫或孔洞,即使貓兒也不能從城牆進出。守門人不需在意有多少眾生進出這座都城,他只需知道:‘所有體型大的眾生要進出這座都城,都要通過這道唯一的城門。’

“優提耶賢友,同樣地,如來不需在意令所有人、一半人還是三分一人從世間出離,他只需知道:‘不論過去、現在、將來從世間出離的眾生,都是要通過捨棄使內心污穢、使智慧軟弱的五蓋,內心善保持在四念處之中,培育七覺支,然後從世間出離。’

“優提耶賢友,你起初問了世尊一些不貼題的問題,之後同樣又問世尊不貼題的問題,因此世尊對你不作解說。”

九十六.拘迦那陀

有一次,阿難尊者住在王舍城的多頗達園。

這時候,阿難尊者在還沒天亮的時候起床,前往多頗達園洗手腳,洗完手腳後返回岸上,穿著一件衣、站著來乾身。拘迦那陀遊方者也是在還沒天亮的時候起床,前往多頗達園洗手腳,他從遠處看見阿難尊者,便對阿難尊者說:“賢友,你是誰人呢?”

“賢友,我是一個比丘。”

“賢友,你是什麼比丘呢?”

“賢友,我是沙門釋子。”

“賢友,我可否問尊者一些問題呢?可否給我一個機會,解答我的問題呢?”

“賢友,你問吧,我聽了之後才知道能否為你解答。”

“賢友,‘世間是常。只有這才是真諦,其餘都是沒有意義的。’──你持這種見的嗎?”

“賢友,我不持這種見。”

……世間是斷……

……世間有邊……

……世間沒有邊……

……生命和身體是同一樣東西……

……生命是一樣東西,身體是另一樣東西……

……如來死後還存在……

……如來死後不存在……

……如來死後既存在也不存在……

“賢友,‘如來死後既不存在也不是不存在。只有這才是真諦,其餘都是沒有意義的。’──你持這種見的嗎?”

“賢友,我不持這種見。”

“賢友,既然這樣,你是一個沒有知、沒有見的人嗎?”

“賢友,我不是沒有知、沒有見的,賢友,我是有知、有見的。”

“賢友,那你為什麼被問到是否持‘世間是常’的見解時,你說不持這種見;被問到是否持‘世間是斷’的見解時,你說不持這種見;被問到是否持‘世間有邊’的見解時,你說不持這種見;被問到是否持‘世間沒有邊’的見解時,你說不持這種見;被問到是否持‘生命和身體是同一樣東西’的見解時,你說不持這種見;被問到是否持‘生命是一樣東西,身體是另一樣東西’的見解時,你說不持這種見;被問到是否持‘如來死後還存在’的見解時,你說不持這種見;被問到是否持‘如來死後不存在’的見解時,你說不持這種見;被問到是否持‘如來死後既存在也不存在’的見解時,你說不持這種見;被問到是否持‘如來死後既不存在也不是不存在’的見解時,你說不持這種見;被問到是否沒有知、沒有見時,你說不是沒有知、沒有見,而是有知、有見。賢友,我應怎樣理解這個道理呢?”

“賢友,‘世間是常。只有這才是真諦,其餘都是沒有意義的。’這是一種見的去處。

“……世間是斷……

“……世間有邊……

“……世間沒有邊……

“……生命和身體是同一樣東西……

“……生命是一樣東西,身體是另一樣東西……

“……如來死後還存在……

“……如來死後不存在…..

.“……如來死後既存在也不存在……

“賢友,‘如來死後既不存在也不是不存在。只有這才是真諦,其餘都是沒有意義的。’這是一種見的去處。

“賢友,我對這各種見的去處,各種見的建立、確立、污染、生起、根除有知、有見。由於我對此有知、有見,怎能說我是一個沒有知、沒有見的人呢!我是有知、有見的。”

“尊者,你的名字是什麼呢?你的同修怎樣稱呼尊者呢?”

“賢友,我的名字是阿難。我的同修稱呼我做阿難。”

“我剛才不知道一起切磋的竟是阿難大師。請阿難尊者原諒我,如果我知道你是阿難尊者的話,即使少許說話也會說不出來。”

九十七.供養

“比丘們,具有十法的比丘,值得受人供養,值得受人合掌,是世間無上的福田。是哪十法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具有戒行,安住在波羅提木叉律儀之中,在戒的學處之中修學:修習戒律儀,在戒律儀這片牧養德行的牧地而行,即使細小的過錯也不會忽視。

“他多聞法義、受持法義、博學法義。法義的開首、中間、結尾都是善美的,意義善美、文句善美,宣示圓滿、清淨的梵行。他多聞這樣的法義,受持這樣的法義,讀誦、思維、以正見洞察這樣的法義。

“他是別人的善知識、善同伴、善密友。

“他是一個正見的人,具有正確的見解。

“他能施展各種神通:能由一人化身多人,由多人回復一人;能隨意顯現,隨意隱沒;能穿越圍欄、牆壁、大山有如穿越空間那樣沒有阻礙;能從大地進出有如在水中進出那樣;能在水上行走有如走在地上那樣不會沉沒;能盤腿而坐,有如鳥兒那樣飛上天空;能以手掌觸摸宏偉的日月;能親身前往梵世間。

“他能施展清淨及超於常人的天耳,能聽到天和人兩種聲音,能聽到遠處和近處的聲音。

“他能清楚知道其他人、其他眾生的心:有貪欲的心知道是有貪欲的心,沒有貪欲的心知道是沒有貪欲的心;有瞋恚的心知道是有瞋恚的心,沒有瞋恚的心知道是沒有瞋恚的心;有愚癡的心知道是有愚癡的心,沒有愚癡的心知道是沒有愚癡的心;集中的心知道是集中的心,不集中的心知道是不集中的心;廣大的心知道是廣大的心,不廣大的心知道是不廣大的心;高尚的心知道是高尚的心,不高尚的心知道是不高尚的心;有定的心知道是有定的心,沒有定的心知道是沒有定的心;解脫的心知道是解脫的心,不解脫的心知道是不解脫的心。

“他能憶起過去無數生的事情:不論一生、兩生、三生、百生、千生、百千生,不論無數的成劫、無數的壞劫、無數的成壞劫──在那一生之中是什麼姓名,什麼種族,什麼種姓,吃什麼食物,體會什麼苦與樂,壽命有多長,死後又投生到另一生;而在另一生之中又是什麼姓名,什麼種族,什麼種姓,吃什麼食物,體會什麼苦與樂,壽命有多長,死後又再投生到另一生。他能憶起過去無數生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細節。

“他能施展清淨及超於常人的天眼,看見眾生怎樣死後再次投生;知道不同的業使眾生在上等或下等、高種姓或低種姓、善趣或惡趣的地方投生──這些眾生由於具有身不善行、口不善行、意不善行,責難聖者,懷有邪見,做出由邪見所驅動的業,因此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惡趣、地獄之中;那些眾生由於具有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稱讚聖者,懷有正見,做出由正見所驅動的業,因此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善趣、天界之中。

“他能清除各種漏,現生以無比智來體證無漏、心解脫、慧解脫。

“比丘們,具有這十法的比丘,值得受人供養,值得受人合掌,是世間無上的福田。”

九十八.長老

“比丘們,具有十法的長老比丘,無論到任何地方,都能安穩地生活。是哪十法呢?

“他出家時間久,是資深的長老。

“他具有戒行,安住在波羅提木叉律儀之中,在戒的學處之中修學:修習戒律儀,在戒律儀這片牧養德行的牧地而行,即使細小的過錯也不會忽視。

“他多聞法義、受持法義、博學法義。法義的開首、中間、結尾都是善美的,意義善美、文句善美,宣示圓滿、清淨的梵行。他多聞這樣的法義,受持這樣的法義,讀誦、思維、以正見洞察這樣的法義。

“他能詳細憶持、分析、講述、判別比丘與比丘尼兩種波羅提木叉的經文和解釋。

“他善於平息事端。

“他有求法的意欲,喜歡受持法義,對法和律有濃厚的歡悅。

“他對各種衣服、食物、住處、醫藥用品知足。

“他在往還時莊嚴,在居士家中坐時善節制。

“他很容易便能得到初、二、三、四禪的增上心,當下體會當中的快樂。

“他清除各種漏,現生以無比智來體證無漏、心解脫、慧解脫。

“比丘們,具有這十法的長老比丘,無論到任何地方,都能安穩地生活。”

九十九.優波離

這時候,優波離尊者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大德,我想以森林、園林、樹林作為住處。”

“優波離,以森林、園林、樹林作為住處是不容易的,過遠離的生活是不容易的,獨處之樂是不易得的;樹林就像會奪去一個沒有定的比丘的心念那樣。

“優波離,若一個人說:‘我沒有定,但要以森林、園林、樹林作為住處。’他的內心會遇溺或會被沖走。

“優波離,就正如有一個大湖,一頭七八肘高的大象到來,心想:‘讓我走進湖裏嬉水洗耳、嬉水洗背、沐浴、飲水,然後上岸隨自己的意欲離去吧。’於是,牠走進湖裏嬉水洗耳、嬉水洗背、沐浴、飲水,然後上岸隨自己的意欲離去。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牠巨大的身軀能在深水站得住腳。

“之後,一隻兔子或貓兒到來,心想:‘大象和我有什麼不同呢!讓我走進湖裏嬉水洗耳、嬉水洗背、沐浴、飲水,然後上岸隨自己的意欲離去吧。’於是,這隻兔子或貓兒一時衝動、沒有深思便跳入湖中,牠會遇溺或會被沖走。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牠細小的身軀不能在深水站得住腳。

“優波離,同樣地,若一個人說:‘我沒有定,但要以森林、園林、樹林作為住處。’他的內心會遇溺或會被沖走。

“優波離,又正如一個躺臥的嬰兒,思想遲鈍,拿自己的大小便來玩耍。優波離,你認為怎樣,這是否一種完全是愚癡的玩耍呢?”

“大德,是的。”

“優波離,過一段時間後,這個孩子成長了,六根成熟了,開始玩如犂地戲、擊木塊、翻筋斗、風車轉、量戲、車戲、弓戲等兒童遊戲。優波離,你認為怎樣,這些玩樂是否比之前的更優勝、更細妙呢?”

“大德,是的。”

“優波離,過一段時間後,這個孩子再成長了,六根成熟了,開始追逐五欲享樂了:眼識別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色,耳識別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聲,鼻識別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香,舌識別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味,身識別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觸。優波離,你認為怎樣,這些玩樂是否比之前的更優勝、更細妙呢?”

“大德,是的。”

“優波離,如來出現於世上,是一位阿羅漢.等正覺.明行具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者.天人師.佛.世尊;親身證得無比智,然後在這個有天神、魔羅、梵天、沙門、婆羅門、國王、眾人的世間宣說法義;所說的法義開首、中間、結尾都是善美的,有意義、有好的言辭、圓滿、清淨、開示梵行。

“居士或出身於各種種姓的人聽了這些法義之後,對如來生起了敬信;有了這份敬信,他這樣反思:‘在家生活有很多障礙,是塵垢之道;出家生活有如空曠的地方那樣沒有障礙。在家生活不易生活在圓滿、清淨、如螺那樣潔白的梵行之中。讓我剃掉頭髮和鬍鬚,穿著袈裟衣,從家庭生活中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吧。’過了一段時間後,他捨棄所有財富,捨棄所有親屬,剃掉頭髮和鬍鬚,穿著袈裟衣,從家庭生活中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

“他成為一位出家人,具有比丘的修學和比丘的正命。他捨棄殺生、遠離殺生,放下棒杖、放下武器,對所有生命都有悲憫心。他捨棄偷盜、遠離偷盜,別人不給的東西便不取,別人不給的東西便不要;有一個不偷盜的清淨心。他捨棄非梵行,他是一個梵行者,遠離性行為這世俗的行為。他捨棄妄語、遠離妄語,他說真話、只說真話、誠實、可信賴、說話沒有前後不一。他捨棄兩舌、遠離兩舌、不會說離間別人的話,他幫助分裂的得到復合、喜歡和合、景仰和合、欣樂和合、說使人和合的話。他捨棄惡口、遠離惡口,無論他說什麼,都柔和、悅耳、和藹、親切、有禮、令人歡喜、令人心悅。他捨棄綺語、遠離綺語,他說適時的話、真實的話、有意義的話、和法有關的話、和律有關的話、有價值的話,他在適當的時候說話,說話有道理,適可而止,對人有益。

“他遠離損害種子和植物的行為;他一天只吃一餐,過了中午不吃東西,遠離非時食;遠離觀看跳舞、唱歌、奏樂、表演;遠離花環、香水、膏油、飾物;遠離豪華的大床;遠離接受金銀錢財;遠離接受穀物;遠離接受生肉;遠離接受婦女;遠離接受僕人;遠離接受禽畜;遠離接受農田;遠離替人做信使;遠離做買賣;遠離欺騙的量秤;遠離賄賂、欺騙、詐騙;遠離傷害、殺害、綑綁、攔劫、搶掠。

“他對能蔽體的衣服知足、對能果腹的食物知足,無論去哪裏,都只是和衣缽隨行。就正如雀鳥和牠的羽翼,無論雀鳥飛去哪裏,都只是和雙翼隨行。同樣地,一位比丘對能蔽體的衣服知足、對能果腹的食物知足,無論去哪裏,都只是和衣缽隨行。他具有聖者之戒蘊,親身體驗沒有過失之樂。

“他在眼看到色之後,不執取形,不執取相。他知道如果不約束眼根的話,貪著、苦惱這些惡不善法便會漏入內心,因此他約束眼根,守護眼根,修習眼根律儀。

“他在耳聽到聲……

“他在鼻嗅到香……

“他在舌嚐到味……

“他在身感到觸……

“他在意想到法之後,不執取形,不執取相。他知道如果不約束意根的話,貪著、苦惱這些惡不善法便會漏入內心,因此他約束意根,守護意根,修習意根律儀。他具有聖者之根律儀,親身體驗無染之樂。

“他在往還的時候,對往還有覺知;在向前觀望、向周圍觀望的時候,對向前觀望、向周圍觀望有覺知;在屈伸身體的時候,對屈伸身體有覺知;在穿衣持缽的時候,對穿衣持缽有覺知;在飲食、咀嚼、感受味覺的時候,對飲食、咀嚼、感受味覺有覺知;在大便、小便的時候,對大便、小便有覺知;在行走、站立、坐下、睡覺、睡醒、說話、靜默的時候,對行走、站立、坐下、睡覺、睡醒、說話、靜默有覺知。

“他具有聖者之戒蘊、聖者之根律儀、聖者之念和覺知,居住在叢林、樹下、深山、山谷、岩洞、墓地、森林、曠野、草堆等遠離的住處之中。他到森林、樹下或空靜處盤腿坐下來,豎直腰身,把念保持安放在要繫念的地方。

“他捨棄世上的貪欲,超越貪欲;內心清除了貪欲。

“他捨棄瞋恚,心中沒有瞋恚,只有利益和悲憫所有眾生;內心清除了瞋恚。

“他捨棄昏睡,超越昏睡,有光明想,有念和覺知;內心清除了昏睡。

“他捨棄掉悔,沒有激盪,有一個內裏平靜的心;內心清除了掉悔。

“他捨棄疑惑,超越疑惑,沒有疑惑;內心清除了對善法的疑惑。

“他捨棄使內心污穢、使智慧軟弱的五蓋,內心離開了五欲、離開了不善法,有覺、有觀,有由離開五欲和不善法所生起的喜和樂;他進入了初禪。優波離,你認為怎樣,這些安住是否比之前的更優勝、更細妙呢?”

“大德,是的。”

“優波離,若我的弟子看到自己有這種質素,便能以森林、園林、樹林作為住處,但這還沒有取得最高的果證。

“優波離,再者,這位比丘平息了覺和觀,內裏平伏、內心安住一境,沒有覺、沒有觀,有由定所生起的喜和樂;他進入了二禪。優波離,你認為怎樣,這些安住是否比之前的更優勝、更細妙呢?”

“大德,是的。”

“優波離,若我的弟子看到自己有這種質素,便能以森林、園林、樹林作為住處,但這還沒有取得最高的果證。

“優波離,再者,這位比丘保持捨心,對喜沒有貪著,有念和覺知,通過身體來體會樂──聖者說:‘這人有捨,有念,安住在樂之中。’──他進入了三禪。優波離,你認為怎樣,這些安住是否比之前的更優勝、更細妙呢?”

“大德,是的。”

“優波離,若我的弟子看到自己有這種質素,便能以森林、園林、樹林作為住處,但這還沒有取得最高的果證。

“優波離,再者,這位比丘捨棄苦和樂,喜和惱在之前已經消失,沒有苦、沒有樂,有捨、念、清淨;他進入了四禪。優波離,你認為怎樣,這些安住是否比之前的更優勝、更細妙呢?”

“大德,是的。”

“優波離,若我的弟子看到自己有這種質素,便能以森林、園林、樹林作為住處,但這還沒有取得最高的果證。

“優波離,再者,這位比丘內心想著無邊的虛空,超越了所有色想,滅除了有對想,不在各種不同的想之中作意,他進入了空無邊處。優波離,你認為怎樣,這些安住是否比之前的更優勝、更細妙呢?”

“大德,是的。”“優波離,若我的弟子看到自己有這種質素,便能以森林、園林、樹林作為住處,但這還沒有取得最高的果證。

“優波離,再者,這位比丘內心想著無邊的心識,超越了所有的空無邊處,他進入了識無邊處。優波離,你認為怎樣,這些安住是否比之前的更優勝、更細妙呢?”

“大德,是的。”

“優波離,若我的弟子看到自己有這種質素,便能以森林、園林、樹林作為住處,但這還沒有取得最高的果證。

“優波離,再者,這位比丘內心想著‘沒有任何東西’,超越了所有的識無邊處,他進入了無所有處。優波離,你認為怎樣,這些安住是否比之前的更優勝、更細妙呢?”

“大德,是的。”

“優波離,若我的弟子看到自己有這種質素,便能以森林、園林、樹林作為住處,但這還沒有取得最高的果證。

“優波離,再者,這位比丘內心想著‘這裏寂靜,這裏細妙’,超越了所有的無所有處,他進入了非想非非想處。優波離,你認為怎樣,這些安住是否比之前的更優勝、更細妙呢?”

“大德,是的。”

“優波離,若我的弟子看到自己有這種質素,便能以森林、園林、樹林作為住處,但這還沒有取得最高的果證。

“優波離,再者,這位比丘超越了所有的非想非非想處,他進入了想受滅盡定。他以智慧看見各種漏的盡除。優波離,你認為怎樣,這些安住是否比之前的更優勝、更細妙呢?”

“大德,是的。”

“優波離,若我的弟子看到自己有這種質素,便能以森林、園林、樹林作為住處,這取得了最高的果證。

“優波離,你還是在僧團裏生活吧,在僧團裏你可安穩地生活。”

一零零.沒有能力

“比丘們,不捨棄十法,便沒有能力取證阿羅漢。是哪十法呢?

“貪欲、瞋恚、愚癡、忿怒、敵意、怨恨、仇恨、嫉妒、吝嗇、我慢。

“比丘們,不捨棄這十法,便沒有能力取證阿羅漢。

“比丘們,捨棄十法,便有能力取證阿羅漢。是哪十法呢?

“貪欲、瞋恚、愚癡、忿怒、敵意、怨恨、仇恨、嫉妒、吝嗇、我慢。

“比丘們,捨棄這十法,便有能力取證阿羅漢。”

第十優婆塞品完

一零一.想

“比丘們,勤修三種沙門想,能完滿七法。是哪三種沙門想呢?

“來到一個不分種姓的地方,生活要依靠他人供養,行為要有別於以往在家時那樣。

“比丘們,勤修這三種沙門想,能完滿七法。是哪七法呢?

“恆常在戒之中修習與奉行,不貪欲,不瞋恚,沒有我慢,有修學欲,明白受用維生資具的目的,作出精進。

“比丘們,勤修這三種沙門想,能完滿這七法。”

一零二.覺支

“比丘們,勤修七覺支,能完滿三明。什麼是七覺支呢?

“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猗覺支、定覺支、捨覺支。

“比丘們,勤修這七覺支,能完滿三明。什麼是三明呢?

“一位比丘能憶起過去無數生的事情:不論一生、兩生、三生、百生、千生、百千生,不論無數的成劫、無數的壞劫、無數的成壞劫──在那一生之中是什麼姓名,什麼種族,什麼種姓,吃什麼食物,體會什麼苦與樂,壽命有多長,死後又投生到另一生;而在另一生之中又是什麼姓名,什麼種族,什麼種姓,吃什麼食物,體會什麼苦與樂,壽命有多長,死後又再投生到另一生。他能憶起過去無數生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細節。

“他能施展清淨及超於常人的天眼,看見眾生怎樣死後再次投生;知道不同的業使眾生在上等或下等、高種姓或低種姓、善趣或惡趣的地方投生──這些眾生由於具有身不善行、口不善行、意不善行,責難聖者,懷有邪見,做出由邪見所驅動的業,因此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惡趣、地獄之中;那些眾生由於具有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稱讚聖者,懷有正見,做出由正見所驅動的業,因此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善趣、天界之中。

“他能清除各種漏,現生以無比智來體證無漏、心解脫、慧解脫。

“比丘們,勤修這七覺支,能完滿這三明。”

一零三.邪途

“比丘們,邪途會帶來過失,不會帶來成就。什麼是‘邪途會帶來過失,不會帶來成就’呢?

“比丘們,有了邪見,便會出現邪思維;有了邪思維,便會出現邪語;有了邪語,便會出現邪業;有了邪業,便會出現邪命;有了邪命,便會出現邪精進;有了邪精進,便會出現邪念;有了邪念,便會出現邪定;有了邪定,便會出現邪智;有了邪智,便會出現邪解脫。比丘們,就是這樣,邪途會帶來過失,不會帶來成就。

“比丘們,正途會帶來成就,不會帶來過失。什麼是‘正途會帶來成就,不會帶來過失’呢?

“比丘們,有了正見,便會出現正思維;有了正思維,便會出現正語;有了正語,便會出現正業;有了正業,便會出現正命;有了正命,便會出現正精進;有了正精進,便會出現正念;有了正念,便會出現正定;有了正定,便會出現正智;有了正智,便會出現正解脫。比丘們,就是這樣,正途會帶來成就,不會帶來過失。”

一零四.種子

“比丘們,一個邪見、邪思維、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邪智、邪解脫的人,其實他所有的身業、口業、意業都是隨著他的見而行,他所有的思、願、求、行都是隨著他的見而行,所有這些行為都會為他帶來使人不悅樂、不戀棧、不歡喜、不利、苦惱的果報。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他的見是邪惡之見。

“比丘們,就正如將苦楝、絲瓜或苦瓜的種子放進濕泥之中,無論它們吸收什麼水土養分,都只會帶來苦、辣、不可口的果實。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這些種子是苦果的種子。比丘們,同樣地,一個邪見、邪思維、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邪智、邪解脫的人,其實他所有的身業、口業、意業都是隨著他的見而行,他所有的思、願、求、行都是隨著他的見而行,所有這些行為都會為他帶來使人不悅樂、不戀棧、不歡喜、不利、苦惱的果報。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他的見是邪惡之見。

“比丘們,一個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正智、正解脫的人,其實他所有的身業、口業、意業都是隨著他的見而行,他所有的思、願、求、行都是隨著他的見而行,所有這些行為都會為他帶來使人悅樂、戀棧、歡喜、利益、快樂的果報。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他的見是吉祥之見。

“比丘們,就正如將甘蔗、香稻或葡萄的種子放進濕泥之中,無論它們吸收什麼水土養分,都只會帶來香甜、美味、可口的果實。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這些種子是甜果的種子。比丘們,同樣地,一個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正智、正解脫的人,其實他所有的身業、口業、意業都是隨著他的見而行,他所有的思、願、求、行都是隨著他的見而行,所有這些行為都會為他帶來使人悅樂、戀棧、歡喜、利益、快樂的果報。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他的見是吉祥之見。”

一零五.明

“比丘們,無明是進入不善法的先導,帶來沒有慚、沒有愧。

“比丘們,一個沒有知解的人有了無明,便會出現邪見;有了邪見,便會出現邪思維;有了邪思維,便會出現邪語;有了邪語,便會出現邪業;有了邪業,便會出現邪命;有了邪命,便會出現邪精進;有了邪精進,便會出現邪念;有了邪念,便會出現邪定;有了邪定,便會出現邪智;有了邪智,便會出現邪解脫。

“比丘們,明是進入善法的先導,帶來慚愧心。

“比丘們,一個有知解的人有了明,便會出現正見;有了正見,便會出現正思維;有了正思維,便會出現正語;有了正語,便會出現正業;有了正業,便會出現正命;有了正命,便會出現正精進;有了正精進,便會出現正念;有了正念,便會出現正定;有了正定,便會出現正智;有了正智,便會出現正解脫。”

一零六.消失

“比丘們,有十種消失。什麼是十種消失呢?

“比丘們,正見能令邪見消失,能令各種以邪見為緣所帶來的不善法消失,能令各種以正見為緣所帶來的善法修習完滿;正思維能令邪思維消失……正語能令邪語消失……正業能令邪業消失……正命能令邪命消失……正精進能令邪精進消失……正念能令邪念消失……正定能令邪定消失……正智能令邪智消失……正解脫能令邪解脫消失,能令各種以邪解脫為緣所帶來的不善法消失,能令各種以正解脫為緣所帶來的善法修習完滿。

“比丘們,有這十種消失。”

一零七.洗滌

“比丘們,在南方有些地方稱軟、硬、稀、稠的飲食和歌舞為洗滌。比丘們,我不說他們沒有洗滌,他們是有洗滌的,只不過這種洗滌是低劣、世俗、屬於凡夫、非聖者、沒有意義的,不能帶來厭離、無欲、息滅、平息、無比智、正覺、湼槃。

“比丘們,我宣說聖洗滌的法義,這種洗滌一直都帶來厭離、無欲、息滅、平息、無比智、正覺、湼槃。受生困擾的眾生來這裏洗滌,可從生之中解脫出來;受老困擾的眾生來這裏洗滌,可從老之中解脫出來;受死困擾的眾生來這裏洗滌,可從死之中解脫出來;受憂、悲、苦、惱、哀困擾的眾生來這裏洗滌,可從憂、悲、苦、惱、哀之中解脫出來。你們留心聽,善作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是的。”

世尊說:“比丘們,什麼是聖洗滌呢?“比丘們,正見能洗掉邪見,能洗掉各種以邪見為緣所帶來的不善法,能令各種以正見為緣所帶來的善法修習完滿;正思維能洗掉邪思維……正語能洗掉邪語……正業能洗掉邪業……正命能洗掉邪命……正精進能洗掉邪精進……正念能洗掉邪念……正定能洗掉邪定……正智能洗掉邪智……正解脫能洗掉邪解脫,能洗掉各種以邪解脫為緣所帶來的不善法,能令各種以正解脫為緣所帶來的善法修習完滿。

“比丘們,這就是聖洗滌了,這種洗滌一直都帶來厭離、無欲、息滅、平息、無比智、正覺、湼槃。受生困擾的眾生來這裏洗滌,可從生之中解脫出來;受老困擾的眾生來這裏洗滌,可從老之中解脫出來;受死困擾的眾生來這裏洗滌,可從死之中解脫出來;受憂、悲、苦、惱、哀困擾的眾生來這裏洗滌,可從憂、悲、苦、惱、哀之中解脫出來。”

一零八.醫師之一

“比丘們,醫師會用催瀉的方法來驅除膽汁引起的病、痰引起的病、風引起的病。比丘們,我不說他們沒有催瀉,他們是有催瀉的,只不過這種催瀉有時有效,有時沒有效。

“比丘們,我宣說聖催瀉的法義,這種催瀉一直都有效,不會沒有效。受生困擾的眾生來這裏催瀉,可從生之中解脫出來;受老困擾的眾生來這裏催瀉,可從老之中解脫出來;受死困擾的眾生來這裏催瀉,可從死之中解脫出來;受憂、悲、苦、惱、哀困擾的眾生來這裏催瀉,可從憂、悲、苦、惱、哀之中解脫出來。你們留心聽,善作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是的。”

世尊說:“比丘們,什麼是聖催瀉呢?

“比丘們,正見能瀉掉邪見,能瀉掉各種以邪見為緣所帶來的不善法,能令各種以正見為緣所帶來的善法修習完滿;正思維能瀉掉邪思維……正語能瀉掉邪語……正業能瀉掉邪業……正命能瀉掉邪命……正精進能瀉掉邪精進……正念能瀉掉邪念……正定能瀉掉邪定……正智能瀉掉邪智……正解脫能瀉掉邪解脫,能瀉掉各種以邪解脫為緣所帶來的不善法,能令各種以正解脫為緣所帶來的善法修習完滿。

“比丘們,這就是聖催瀉了,這種催瀉一直都有效,不會沒有效。受生困擾的眾生來這裏催瀉,可從生之中解脫出來;受老困擾的眾生來這裏催瀉,可從老之中解脫出來;受死困擾的眾生來這裏催瀉,可從死之中解脫出來;受憂、悲、苦、惱、哀困擾的眾生來這裏催瀉,可從憂、悲、苦、惱、哀之中解脫出來。”

一零九.醫師之二

比丘們,醫師會用催吐的方法……(除了“瀉”改作“吐”之外,其餘部分跟一零八經相同)……可從憂、悲、苦、惱、哀之中解脫出來。

一一零.清洗

“比丘們,有十種清洗法。是哪十種呢?

“比丘們,正見能清洗掉邪見,能清洗掉各種以邪見為緣所帶來的不善法,能令各種以正見為緣所帶來的善法修習完滿;正思維能清洗掉邪思維……正語能清洗掉邪語……正業能清洗掉邪業……正命能清洗掉邪命……正精進能清洗掉邪精進……正念能清洗掉邪念……正定能清洗掉邪定……正智能清洗掉邪智……正解脫能清洗掉邪解脫,能清洗掉各種以邪解脫為緣所帶來的不善法,能令各種以正解脫為緣所帶來的善法修習完滿。

“比丘們,有這十種清洗法。”

一一一.無學之一

這時候,有一位比丘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大德,人們說‘無學,無學’。無學所包含的內容是什麼呢?”

“比丘,一位比丘具有無學的正見、無學的正思維、無學的正語、無學的正業、無學的正命、無學的正精進、無學的正念、無學的正定、無學的正智、無學的正解脫。比丘,這就是無學所包含的內容了。”

一一二.無學之二

“比丘們,有十無學法。什麼是十無學法呢?

“無學的正見、無學的正思維、無學的正語、無學的正業、無學的正命、無學的正精進、無學的正念、無學的正定、無學的正智、無學的正解脫。

“比丘們,有這十無學法。”

第十一沙門想品完

一一三.非法之一

“比丘們,應知什麼屬於非法與損害,什麼屬於如法與得益。在知道什麼屬於非法與損害及什麼屬於如法與得益後,便應行踐那些屬於如法、屬於得益的。

“比丘們,什麼是屬於非法與損害的呢?

“邪見、邪思維、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邪智、邪解脫。這就是屬於非法與損害的了。

“比丘們,什麼是屬於如法與得益的呢?

“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正智、正解脫。這就是屬於如法與得益的了。

“比丘們,‘應知什麼屬於非法與損害,什麼屬於如法與得益。在知道什麼屬於非法與損害及什麼屬於如法與得益後,便應行踐那些屬於如法、屬於得益的’這句說話就是基於這個原因而說的。”

一一四.非法之二

“比丘們,應知什麼屬於非法與如法,什麼屬於損害與得益。在知道什麼屬於非法與如法及什麼屬於損害與得益後,便應行踐那些屬於如法、屬於得益的。

“比丘們,什麼是屬於非法與如法的呢?什麼是屬於損害與得益的呢?

“比丘們,邪見是屬於非法的,正見是屬於如法的,各種以邪見為緣所帶來的不善法是屬於損害的,各種以正見為緣所完滿的善法是屬於得益的。

“比丘們,邪思維……正思維……

“比丘們,邪語……正語……

“比丘們,邪業……正業……

“比丘們,邪命……正命……

“比丘們,邪精進……正精進……

“比丘們,邪念……正念……

“比丘們,邪定……正定……

“比丘們,邪智……正智……

“比丘們,邪解脫是屬於非法的,正解脫是屬於如法的,各種以邪解脫為緣所帶來的不善法是屬於損害的,各種以正解脫為緣所完滿的善法是屬於得益的。

“比丘們,‘應知什麼屬於非法與如法,什麼屬於損害與得益。在知道什麼屬於非法與如法及什麼屬於損害與得益後,便應行踐那些屬於如法、屬於得益的’這句說話就是基於這個原因而說的。”

一一五.非法之三

“比丘們,應知什麼屬於非法與如法,什麼屬於損害與得益。在知道什麼屬於非法與如法及什麼屬於損害與得益後,便應行踐那些屬於如法、屬於得益的。”

世尊.善逝說了以上的話後,便起座進入寺院。

世尊離去不久,那些比丘心想:“世尊為我們簡說,沒有詳細解說那義理便起座進入寺院了。誰可為我們詳細解說呢?”那些比丘再心想:“阿難尊者受導師稱讚,受有智慧的同修尊崇,他是能夠詳細解說那義理的。讓我們前往阿難尊者那裏,然後再問他,當他為我們解說時,我們便受持他說的義理吧。”

於是,那些比丘前往阿難尊者那裏,和阿難尊者互相問候,作了一番悅意的交談,坐在一邊,然後把世尊簡說便起座進入寺院的事情告訴他,及請他詳細解說那義理。

“賢友們,就正如一個需要實木、尋求實木、到處尋找實木的人,越過大樹幹,卻想在樹枝、樹葉當中尋找實木。尊者也是這樣,跟導師.世尊面對面而越過他,卻想找我來問那義理。賢友們,世尊知所應知、見所應見、是眼、是智、是法、是梵、講解修行、帶來真義、帶來甘露、是法主、是如來。你們應在那時候再問世尊,當他為你們解說時,你們便受持他說的義理。”

“阿難賢友,世尊當然是知所應知、見所應見、是眼、是智、是法、是梵、講解修行、帶來真義、帶來甘露、是法主、是如來。我們當然是應在那時候再問世尊,當他為我們解說時,我們便受持他說的義理。但是,阿難尊者同樣受導師稱讚,受有智慧的同修尊崇;阿難尊者是能夠詳細解說那義理的,願阿難尊者慈愍我們,為我們解說那義理。”

“賢友們,既然這樣,你們留心聽,善作意,我現在說了。”

那些比丘回答阿難尊者:“賢友,是的。”

阿難尊者說:“賢友們,我知道世尊簡說的詳細義理。賢友們,邪見是屬於非法的,正見是屬於如法的,各種以邪見為緣所帶來的不善法是屬於損害的,各種以正見為緣所完滿的善法是屬於得益的。

“賢友們,邪思維……正思維……

“賢友們,邪語……正語……

“賢友們,邪業……正業……

“賢友們,邪命……正命……

“賢友們,邪精進……正精進……

“賢友們,邪念……正念……

“賢友們,邪定……正定……

“賢友們,邪智……正智……

“賢友們,邪解脫是屬於非法的,正解脫是屬於如法的,各種以邪解脫為緣所帶來的不善法是屬於損害的,各種以正解脫為緣所完滿的善法是屬於得益的。

“賢友們,我知道這世尊簡說的詳細義理。如果你們喜歡的話,前往世尊那裏再問他,當他為你們解說時,你們便受持他說的義理吧。”

比丘對阿難尊者的說話感到歡喜,感到愉快。他們起座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把找阿難尊者詳細解說義理的事情告訴他:“大德,阿難尊者以這樣的方式,以這樣的文字,以這樣的詞句來詳細解說那義理。”

“比丘們,十分好,十分好!阿難是一位智者,阿難有大智慧。比丘們,如果你們前來再問我那義理,我的解釋也會像阿難所解釋的那樣,你們應受持那義理。”

一一六.阿耆多

這時候,阿耆多遊方者前往世尊那裏,和世尊互相問候,作了一番悅意的交談,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喬答摩賢者,我有一位名叫智者的同修,他能心生五百種論點,當跟其他外道辯駁時,人們會知道自己被他駁倒。”

於是,世尊對比丘說:“比丘們,你們想受持‘智者之地’的法義嗎?”

“世尊,現在是時候了,善逝,現在是時候了,請世尊宣說這個義理,當比丘聽了之後,便會受持世尊的說話。”

“比丘們,既然這樣,你們留心聽,善作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是的。”

世尊說:“比丘們,一些人說非法的義理來制伏、制止非法的義理,非法的大眾對這人感到歡喜,眾人高聲、大聲說:‘這人真的是一位智者,這人真的是一位智者!’

“比丘們,一些人說非法的義理來制伏、制止如法的義理,非法的大眾對這人感到歡喜,眾人高聲、大聲說:‘這人真的是一位智者,這人真的是一位智者!’

“比丘們,一些人說非法的義理來制伏、制止非法和如法的義理,非法的大眾對這人感到歡喜,眾人高聲、大聲說:‘這人真的是一位智者,這人真的是一位智者!’

“比丘們,一些人說如法的義理來制伏、制止非法的義理,如法的大眾對這人感到歡喜,眾人高聲、大聲說:‘這人真的是一位智者,這人真的是一位智者!’

“比丘們,應知什麼屬於非法與如法,什麼屬於損害與得益。在知道什麼屬於非法與如法及什麼屬於損害與得益後,便應行踐那些屬於如法、屬於得益的。

“比丘們,什麼是屬於非法與如法的呢?什麼是屬於損害與得益的呢?

“比丘們,邪見是屬於非法的,正見是屬於如法的,各種以邪見為緣所帶來的不善法是屬於損害的,各種以正見為緣所完滿的善法是屬於得益的。

“比丘們,邪思維……正思維……

“比丘們,邪語……正語……

“比丘們,邪業……正業……

“比丘們,邪命……正命……

“比丘們,邪精進……正精進……

“比丘們,邪念……正念……

“比丘們,邪定……正定……

“比丘們,邪智……正智……

“比丘們,邪解脫是屬於非法的,正解脫是屬於如法的,各種以邪解脫為緣所帶來的不善法是屬於損害的,各種以正解脫為緣所完滿的善法是屬於得益的。

“比丘們,‘應知什麼屬於非法與如法,什麼屬於損害與得益。在知道什麼屬於非法與如法及什麼屬於損害與得益後,便應行踐那些屬於如法、屬於得益的’這句說話就是基於這個原因而說的。”

一一七.僧伽羅婆

這時候,僧伽羅婆婆羅門前往世尊那裏,和世尊互相問候,作了一番悅意的交談,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喬答摩賢者,什麼是此岸?什麼是彼岸呢?”

“婆羅門,邪見是此岸,正見是彼岸;邪思維是此岸,正思維是彼岸;邪語是此岸,正語是彼岸;邪業是此岸,正業是彼岸;邪命是此岸,正命是彼岸;邪精進是此岸,正精進是彼岸;邪念是此岸,正念是彼岸;邪定是此岸,正定是彼岸;邪智是此岸,正智是彼岸;邪解脫是此岸,正解脫是彼岸。

“婆羅門,這就是此岸,這就是彼岸了。

“僅只少數人,
能達至彼岸。
其餘之眾生,
競逐於此岸。

魔境界難越,
隨法行之人,
依所宣之法,
將渡至彼岸。

出離心難發,
智者樂出家,
黑法已捨棄,
勤修白淨法。

智者喜修習,
清除諸欲樂,
自身得淨化,
內心離污染,
於諸覺支中,
正心善修習;
放捨諸執取,
心樂於無執;
智者得漏盡,
現世得湼槃。”

一一八.此岸

“比丘們,我要對你們說此岸和彼岸。留心聽,善作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是的。”

世尊說:“比丘們,什麼是此岸?什麼是彼岸呢?

“比丘們,邪見是此岸,正見是彼岸;邪思維是此岸,正思維是彼岸;邪語是此岸,正語是彼岸;邪業是此岸,正業是彼岸;邪命是此岸,正命是彼岸;邪精進是此岸,正精進是彼岸;邪念是此岸,正念是彼岸;邪定是此岸,正定是彼岸;邪智是此岸,正智是彼岸;邪解脫是此岸,正解脫是彼岸。

“比丘們,這就是此岸,這就是彼岸了。

“僅只少數人,
能達至彼岸。
其餘之眾生,
競逐於此岸。

魔境界難越,
隨法行之人,
依所宣之法,
將渡至彼岸。

出離心難發,
智者樂出家,
黑法已捨棄,
勤修白淨法。

智者喜修習,
清除諸欲樂,
自身得淨化,
內心離污染,
於諸覺支中,
正心善修習;
放捨諸執取,
心樂於無執;
智者得漏盡,
現世得湼槃。”

一一九.退下之一

這時候,吒奴蘇尼婆羅門在布薩日洗頭、沐浴,穿上一套新麻衣,拿著一束濕吉祥草,在世尊附近站在一邊。世尊看見吒奴蘇尼婆羅門,然後對他說:“婆羅門,今天是布薩日,你洗頭、沐浴,穿上一套新麻衣,拿著一束濕吉祥草,站在一邊。今天在婆羅門種族有什麼事情呢?”

“喬答摩賢者,今天是婆羅門種族的退下節。”

“婆羅門,婆羅門種族在退下節會做些什麼的呢?”

“喬答摩賢者,婆羅門在這天布薩日會洗頭、沐浴,穿上一套新麻衣,在地上塗上濕牛糞,鋪上新鮮吉祥草,在祭火堂的界限內躺臥,晚上起三次床,對火合掌禮敬,對火稱誦:‘我們退下身份,對賢者謙下恭敬!我們退下身份,對賢者謙下恭敬!’並以酥油、乳酪來供火;晚間過後,我們以美味的硬食物和軟食物供養婆羅門。喬答摩賢者,婆羅門在退下節會這樣做。”

“婆羅門,婆羅門在退下節之中的退下,有別於在聖者的律之中的退下。”

“喬答摩賢者,在聖者的律之中,退下是怎麼樣的呢?如果喬答摩賢者為我說法,解說在聖者的律之中,退下是怎麼樣就好了。”

“婆羅門,既然這樣,你留心聽,善作意,我現在說了。”

吒奴蘇尼婆羅門回答世尊:“大德,是的。”

世尊說:“婆羅門,一位聖弟子這樣反思:‘邪見為現生和下一生帶來惡報。’他通過反思,然後捨棄邪見,從邪見之中退下來。

“……邪思維……

“……邪語……

“……邪業……

“……邪命……

“……邪精進……

“……邪念……

“……邪定……

“……邪智……

“婆羅門,一位聖弟子這樣反思:‘邪解脫為現生和下一生帶來惡報。’他通過反思,然後捨棄邪解脫,從邪解脫之中退下來。

“婆羅門,這就是在聖者的律之中的退下了。”

“喬答摩賢者,婆羅門在退下節之中的退下,有別於在聖者的律之中的退下。喬答摩賢者,婆羅門在退下節之中的退下跟在聖者的律之中的退下相比,不及十六分之一。

“喬答摩賢者,妙極了!喬答摩賢者,妙極了!喬答摩賢者能以各種不同的方式來演說法義,就像把倒轉了的東西反正過來;像為受覆蓋的東西揭開遮掩;像為迷路者指示正道;像在黑暗中拿著油燈的人,使其他有眼睛的人可以看見東西。我皈依喬答摩賢者、皈依法、皈依比丘僧。願喬答摩賢者接受我為優婆塞,從現在起,直至命終,終生皈依!”

一二零.退下之二

“比丘們,我要對你們說聖者的退下。留心聽,善作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是的。”

世尊說:“比丘們,什麼是聖者的退下呢?

“比丘們,一位聖弟子這樣反思:‘邪見為現生和下一生帶來惡報。’他通過反思,然後捨棄邪見,從邪見之中退下來。

“……邪思維……

“……邪語……

“……邪業……

“……邪命……

“……邪精進……

“……邪念……

“……邪定……

“……邪智……

“比丘們,一位聖弟子這樣反思:‘邪解脫為現生和下一生帶來惡報。’他通過反思,然後捨棄邪解脫,從邪解脫之中退下來。

“比丘們,這就是聖者的退下了。”

一二一.前相

“比丘們,日出有它的先導、有它的前相,這就是曙光。同樣地,善法有它的先導、有它的前相,這就是正見。

“比丘們,有了正見,便會出現正思維;有了正思維,便會出現正語;有了正語,便會出現正業;有了正業,便會出現正命;有了正命,便會出現正精進;有了正精進,便會出現正念;有了正念,便會出現正定;有了正定,便會出現正智;有了正智,便會出現正解脫。”

一二二.漏

“比丘們,勤修十法,能帶來各種漏的盡除。是哪十法呢?

“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正智、正解脫。

“比丘們,勤修這十法,能帶來各種漏的盡除。”

第十二退下品完

一二三

“比丘們,十法清淨、明晰的人,不會在善逝的律以外。是哪十法呢?“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正智、正解脫。“比丘們,這十法清淨、明晰的人,不會在善逝的律以外。”

一二四

……十法不會在善逝的律以外生起……

一二五

……十法帶來大果報、大利益,不會在善逝的律以外……

一二六

……十法的終極目標是清除貪欲、瞋恚、愚癡,不會在善逝的律以外……

一二七

……十法一直都帶來厭離、無欲、息滅、平息、無比智、正覺、湼槃,不會在善逝的律以外……

一二八

……勤修十法,能生起那些還沒有生起的,不會在善逝的律以外……

一二九

……勤修十法,能帶來大果報、大利益,不會在善逝的律以外……

一三零

……勤修十法,終極目標是清除貪欲、瞋恚、愚癡,不會在善逝的律以外……

一三一

“比丘們,勤修十法,一直都帶來厭離、無欲、息滅、平息、無比智、正覺、湼槃,不會在善逝的律以外。是哪十法呢?

“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正智、正解脫。

“比丘們,勤修這十法,一直都帶來厭離、無欲、息滅、平息、無比智、正覺、湼槃,不會在善逝的律以外。”

一三二

“比丘們,有十邪途。什麼是十邪途呢?“邪見、邪思維、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邪智、邪解脫。“比丘們,有這十邪途。”

一三三

“比丘們,有十正途。什麼是十正途呢?

“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正智、正解脫。

“比丘們,有這十正途。”

第十三清淨品完

一三四

“比丘們,我要對你們說不稱善和稱善。留心聽,善作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是的。”

世尊說:“比丘們,什麼是不稱善呢?

“比丘們,邪見、邪思維、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邪智、邪解脫,這些都是不稱善的。

“比丘們,什麼是稱善呢?

“比丘們,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正智、正解脫,這些都是稱善的。”

一三五

……我要對你們說非聖法和聖法……

一三六

……我要對你們說不善和善……

一三七

……我要對你們說帶來損害和帶來得益……

一三八

……我要對你們說非法和如法……

一三九

……我要對你們說有漏法和無漏法……

一四零

……我要對你們說受譴責之法和不受譴責之法……

一四一

……我要對你們說熱惱之法和無熱惱之法……

一四二

……我要對你們說積聚之法和不積聚之法…..

一四三

……我要對你們說生起苦之法和生起樂之法……

一四四

“比丘們,我要對你們說苦報之法和樂報之法。留心聽,善作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是的。”

世尊說:“比丘們,什麼是苦報之法呢?“比丘們,邪見、邪思維、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邪智、邪解脫,這些都是苦報之法。

“比丘們,什麼是樂報之法呢?

“比丘們,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正智、正解脫,這些都是樂報之法。”

第十四稱善品完

一四五

“比丘們,我要對你們說非聖者之道和聖者之道。留心聽,善作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是的。”

世尊說:“比丘們,什麼是非聖者之道呢?

“比丘們,邪見、邪思維、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邪智、邪解脫,這些都是非聖者之道。

“比丘們,什麼是聖者之道呢?

“比丘們,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正智、正解脫,這些都是聖者之道。”

一四六

……我要對你們說黑道和白道……

一四七

……我要對你們說非正法和正法……

一四八

……我要對你們說非善人法和善人法……

一四九

……我要對你們說不應生起之法和應生起之法……

一五零

……我要對你們說不應習近之法和應習近之法……

一五一

……我要對你們說不應修之法和應修之法……

一五二

……我要對你們說不應多作之法和應多作之法……

一五三

……我要對你們說不應隨念之法和應隨念之法……

一五四

“比丘們,我要對你們說不應取證之法和應取證之法。留心聽,善作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是的。”

世尊說:“比丘們,什麼是不應取證之法呢?

“比丘們,邪見、邪思維、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邪智、邪解脫,這些都是不應取證之法。

“比丘們,什麼是應取證之法呢?

“比丘們,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正智、正解脫,這些都是應取證之法。”

第十五聖道品完

一五五

“比丘們,不應跟具有十法的人交往。是哪十法呢?

“邪見、邪思維、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邪智、邪解脫

“比丘們,不應跟具有這十法的人交往。

“比丘們,應跟具有十法的人交往。是哪十法呢?

“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正智、正解脫

“比丘們,應跟具有這十法的人交往。”

一五六

……不應習近具有十法的人……應習近具有十法的人……

一五七

……不應伴隨具有十法的人……應伴隨具有十法的人……

一五八

……具有十法的人不受人尊敬……具有十法的人受人尊敬……

一五九

……具有十法的人不受人讚揚……具有十法的人受人讚揚……

一六零

……具有十法的人不受人尊重……具有十法的人受人尊重……

一六一

……具有十法的人受人輕視……具有十法的人受人重視……

一六二

……具有十法的人不能取得圓滿……具有十法的人能取得圓滿……

一六三

……具有十法的人不清淨……具有十法的人清淨……

一六四

……具有十法的人不能克服我慢……具有十法的人能克服我慢……

一六五

……具有十法的人智慧不能增長……具有十法的人智慧能增長……

一六六

“比丘們,具有十法的人帶來很多罪業。是哪十法呢?

“邪見、邪思維、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邪智、邪解脫

“比丘們,具有這十法的人帶來很多罪業。

“比丘們,具有十法的人帶來很多功德。是哪十法呢?

“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正智、正解脫

“比丘們,具有這十法的人帶來很多功德。”

第十六人品完

一六七

這時候,吒奴蘇尼婆羅門在布薩日洗頭、沐浴,穿上一套新麻衣,拿著一束濕吉祥草,在世尊附近站在一邊。世尊看見吒奴蘇尼婆羅門,然後對他說:“婆羅門,今天是布薩日,你洗頭、沐浴,穿上一套新麻衣,拿著一束濕吉祥草,站在一邊。今天在婆羅門種族有什麼事情呢?”

“喬答摩賢者,今天是婆羅門種族的退下節。”

“婆羅門,婆羅門種族在退下節會做些什麼的呢?”

“喬答摩賢者,婆羅門在這天布薩日會洗頭、沐浴,穿上一套新麻衣,在地上塗上濕牛糞,鋪上新鮮吉祥草,在祭火堂的界限內躺臥,晚上起三次床,對火合掌禮敬,對火稱誦:‘我們退下身份,對賢者謙下恭敬!我們退下身份,對賢者謙下恭敬!’並以酥油、乳酪來供火;晚間過後,我們以美味的硬食物和軟食物供養婆羅門。喬答摩賢者,婆羅門在退下節會這樣做。”

“婆羅門,婆羅門在退下節之中的退下,有別於在聖者的律之中的退下。”

“喬答摩賢者,在聖者的律之中,退下是怎麼樣的呢?如果喬答摩賢者為我說法,解說在聖者的律之中,退下是怎麼樣就好了。”

“婆羅門,既然這樣,你留心聽,善作意,我現在說了。”吒奴蘇尼婆羅門回答世尊:“大德,是的。”

世尊說:“婆羅門,一位聖弟子這樣反思:‘殺生為現生和下一生帶來惡報。’他通過反思,然後捨棄殺生,從殺生之中退下來。

“……偷盜……

“……邪淫……

“……妄語……

“……兩舌……

“……惡口……

“……綺語……

“……貪欲……

“……瞋恚……

“婆羅門,一位聖弟子這樣反思:‘邪見為現生和下一生帶來惡報。’他通過反思,然後捨棄邪見,從邪見之中退下來。

“婆羅門,這就是在聖者的律之中的退下了。”“喬答摩賢者,婆羅門在退下節之中的退下,有別於在聖者的律之中的退下。

喬答摩賢者,婆羅門在退下節之中的退下跟在聖者的律之中的退下相比,不及十六分之一。

“喬答摩賢者,妙極了!喬答摩賢者,妙極了!喬答摩賢者能以各種不同的方式來演說法義,就像把倒轉了的東西反正過來;像為受覆蓋的東西揭開遮掩;像為迷路者指示正道;像在黑暗中拿著油燈的人,使其他有眼睛的人可以看見東西。我皈依喬答摩賢者、皈依法、皈依比丘僧。願喬答摩賢者接受我為優婆塞,從現在起,直至命終,終生皈依!”

一六八

“比丘們,我要對你們說聖者的退下。留心聽,善作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是的。”

世尊說:“比丘們,什麼是聖者的退下呢?

“比丘們,一位聖弟子這樣反思:‘殺生為現生和下一生帶來惡報。’他通過反思,然後捨棄殺生,從殺生之中退下來。

“……偷盜……

“……邪淫……

“……妄語……

“……兩舌……

“……惡口……

“……綺語……

“……貪欲……

“……瞋恚……

“比丘們,一位聖弟子這樣反思:‘邪見為現生和下一生帶來惡報。’他通過反思,然後捨棄邪見,從邪見之中退下來。

“比丘們,這就是聖者的退下了。”

一六九

這時候,僧伽羅婆婆羅門前往世尊那裏,和世尊互相問候,作了一番悅意的交談,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喬答摩賢者,什麼是此岸?什麼是彼岸呢?”

“婆羅門,殺生是此岸,不殺生是彼岸;偷盜是此岸,不偷盜是彼岸;邪淫是此岸,不邪淫是彼岸;妄語是此岸,不妄語是彼岸;兩舌是此岸,不兩舌是彼岸;惡口是此岸,不惡口是彼岸;綺語是此岸,不綺語是彼岸;貪欲是此岸,不貪欲是彼岸;瞋恚是此岸,不瞋恚是彼岸;邪見是此岸,正見是彼岸。

“婆羅門,這就是此岸,這就是彼岸了。

“僅只少數人,
能達至彼岸。
其餘之眾生,
競逐於此岸。

魔境界難越,
隨法行之人,
依所宣之法,
將渡至彼岸。

出離心難發,
智者樂出家,
黑法已捨棄,
勤修白淨法。

智者喜修習,
清除諸欲樂,
自身得淨化,
內心離污染,
於諸覺支中,
正心善修習;
放捨諸執取,
心樂於無執;
智者得漏盡,
現世得湼槃。”

一七零

“比丘們,我要對你們說此岸和彼岸。留心聽,善作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是的。”

世尊說:“比丘們,什麼是此岸?什麼是彼岸呢?

“比丘們,殺生是此岸,不殺生是彼岸……(經文連偈頌跟一六九經相同)……現世得湼槃。”

一七一

“比丘們,應知什麼屬於非法與損害,什麼屬於如法與得益。在知道什麼屬於非法與損害及什麼屬於如法與得益後,便應行踐那些屬於如法、屬於得益的。

“比丘們,什麼是屬於非法與損害的呢?

“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欲、瞋恚、邪見。這就是屬於非法與損害的了。

“比丘們,什麼是屬於如法與得益的呢?

“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欲、不瞋恚、正見。這就是屬於如法與得益的了。

“比丘們,‘應知什麼屬於非法與損害,什麼屬於如法與得益。在知道什麼屬於非法與損害及什麼屬於如法與得益後,便應行踐那些屬於如法、屬於得益的’這句說話就是基於這個原因而說的。”

一七二

“比丘們,應知什麼屬於非法與如法,什麼屬於損害與得益。在知道什麼屬於非法與如法及什麼屬於損害與得益後,便應行踐那些屬於如法、屬於得益的。”

世尊.善逝說了以上的話後,便起座進入寺院。

世尊離去不久,那些比丘心想:“世尊為我們簡說,沒有詳細解說那義理便起座進入寺院了。誰可為我們詳細解說呢?”那些比丘再心想:“大迦旃延尊者受導師稱讚,受有智慧的同修尊崇,他是能夠詳細解說那義理的。讓我們前往大迦旃延尊者那裏,然後再問他,當他為我們解說時,我們便受持他說的義理吧。”

於是,那些比丘前往大迦旃延尊者那裏,和大迦旃延尊者互相問候,作了一番悅意的交談,坐在一邊,然後把世尊簡說便起座進入寺院的事情告訴他,及請他詳細解說那義理。

“賢友們,就正如一個需要實木、尋求實木、到處尋找實木的人,越過大樹幹,卻想在樹枝、樹葉當中尋找實木。尊者也是這樣,跟導師.世尊面對面而越過他,卻想找我來問那義理。賢友們,世尊知所應知、見所應見、是眼、是智、是法、是梵、講解修行、帶來真義、帶來甘露、是法主、是如來。你們應在那時候再問世尊,當他為你們解說時,你們便受持他說的義理。”

“迦旃延賢友,世尊當然是知所應知、見所應見、是眼、是智、是法、是梵、講解修行、帶來真義、帶來甘露、是法主、是如來。我們當然是應在那時候再問世尊,當他為我們解說時,我們便受持他說的義理。但是,大迦旃延尊者同樣受導師稱讚,受有智慧的同修尊崇;大迦旃延尊者是能夠詳細解說那義理的,願大迦旃延尊者慈愍我們,為我們解說那義理。”

“賢友們,既然這樣,你們留心聽,善作意,我現在說了。”

那些比丘回答大迦旃延尊者:“賢友,是的。”

大迦旃延尊者說:“賢友們,我知道世尊簡說的詳細義理。賢友們,殺生是屬於非法的,不殺生是屬於如法的,各種以殺生為緣所帶來的不善法是屬於損害的,各種以不殺生為緣所完滿的善法是屬於得益的。

“賢友們,偷盜……不偷盜……

“賢友們,邪淫……不邪淫……

“賢友們,妄語……不妄語……

“賢友們,兩舌……不兩舌……

“賢友們,惡口……不惡口……

“賢友們,綺語……不綺語……

“賢友們,貪欲……不貪欲……

“賢友們,瞋恚……不瞋恚……

“賢友們,邪見是屬於非法的,正見是屬於如法的,各種以邪見為緣所帶來的不善法是屬於損害的,各種以正見為緣所完滿的善法是屬於得益的。

“賢友們,我知道這世尊簡說的詳細義理。如果你們喜歡的話,前往世尊那裏再問他,當他為你們解說時,你們便受持他說的義理吧。”

比丘對大迦旃延尊者的說話感到歡喜,感到愉快。他們起座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把找大迦旃延尊者詳細解說義理的事情告訴他:“大德,大迦旃延尊者以這樣的方式,以這樣的文字,以這樣的詞句來詳細解說那義理。”

“比丘們,十分好,十分好!大迦旃延是一位智者,大迦旃延有大智慧。比丘們,如果你們前來再問我那義理,我的解釋也會像大迦旃延所解釋的那樣,你們應受持那義理。”

一七三

“比丘們,應知什麼屬於非法與如法,什麼屬於損害與得益。在知道什麼屬於非法與如法及什麼屬於損害與得益後,便應行踐那些屬於如法、屬於得益的。

“比丘們,什麼是屬於非法與如法的呢?什麼是屬於損害與得益的呢?

“比丘們,殺生是屬於非法的,不殺生是屬於如法的,各種以殺生為緣所帶來的不善法是屬於損害的,各種以不殺生為緣所完滿的善法是屬於得益的。

“比丘們,偷盜……不偷盜……

“比丘們,邪淫……不邪淫……

“比丘們,妄語……不妄語……

“比丘們,兩舌……不兩舌……

“比丘們,惡口……不惡口……

“比丘們,綺語……不綺語……

“比丘們,貪欲……不貪欲……

“比丘們,瞋恚……不瞋恚……

“比丘們,邪見是屬於非法的,正見是屬於如法的,各種以邪見為緣所帶來的不善法是屬於損害的,各種以正見為緣所完滿的善法是屬於得益的。

“比丘們,‘應知什麼屬於非法與如法,什麼屬於損害與得益。在知道什麼屬於非法與如法及什麼屬於損害與得益後,便應行踐那些屬於如法、屬於得益的’這句說話就是基於這個原因而說的。”

一七四

“比丘們,我說,殺生有三種:因貪欲的原因而殺生,因瞋恚的原因而殺生,因愚癡的原因而殺生。

“比丘們,我說,偷盜……

“比丘們,我說,邪淫……

“比丘們,我說,妄語……

“比丘們,我說,兩舌……

“比丘們,我說,惡口……

“比丘們,我說,綺語……

“比丘們,我說,貪欲……

“比丘們,我說,瞋恚……

“比丘們,我說,邪見有三種:因貪欲的原因而邪見,因瞋恚的原因而邪見,因愚癡的原因而邪見。

“比丘們,就是這樣,以貪欲為因緣會帶來業,以瞋恚為因緣會帶來業,以愚癡為因緣會帶來業;貪欲盡除就是業盡除的因緣,瞋恚盡除就是業盡除的因緣,愚癡盡除就是業盡除的因緣。”

一七五

“比丘們,法是有跨越能力的,不是沒有跨越能力的。什麼是跨越能力呢?

“比丘們,不殺生有跨越殺生的能力,不偷盜有跨越偷盜的能力,不邪淫有跨越邪淫的能力,不妄語有跨越妄語的能力,不兩舌有跨越兩舌的能力,不惡口有跨越惡口的能力,不綺語有跨越綺語的能力,不貪欲有跨越貪欲的能力,不瞋恚有跨越瞋恚的能力,正見有跨越邪見的能力。

“比丘們,就是這樣,法是有跨越能力的,不是沒有跨越能力的。”

一七六

有一次,世尊住在波婆,純陀.鐵匠子的芒果園。

這時候,純陀.鐵匠子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然後坐在一邊。世尊對純陀.鐵匠子說:“純陀,你喜歡哪一種淨化呢?”

“大德,在西域的婆羅門拿著水瓶、戴著花環、做火供儀式、在水中浸浴,他們宣稱這樣可得淨化,我喜歡這一種淨化。”

“純陀,這種淨化是怎樣做的呢?”

“大德,他們會吩咐弟子:‘賢友們,來吧,你們在起床時,做觸地儀式吧。若不做觸地儀式,可做觸濕牛糞儀式;若不做觸濕牛糞儀式,可做觸綠草儀式;若不做觸綠草儀式,可做火供;若不做火供,可對太陽合掌稱誦;若不對太陽合掌稱誦,可每天連晚上在水中沐浴三次。大德,在西域的婆羅門宣稱這樣可得淨化,我喜歡這一種淨化。”

“純陀,西域婆羅門所宣稱的淨化,有別於在聖者的律之中的淨化。”

“大德,在聖者的律之中,淨化是怎麼樣的呢?如果世尊為我說法,解說在聖者的律之中,淨化是怎麼樣就好了。”

“純陀,既然這樣,你留心聽,善作意,我現在說了。”

純陀.鐵匠子回答世尊:“大德,是的。”

世尊說:“純陀,有三種身行的不淨,四種口行的不淨,三種意行的不淨。

什麼是三種身行的不淨呢?

“純陀,一些殺生的人,他們殘忍、滿手鮮血、嗜好殺戮、不仁慈對待眾生。一些偷盜的人,他們盜取別人藏在村落或森林的財物。一些邪淫的人,他們跟受父母保護、受兄弟保護、受姊妹保護、受親屬保護、有丈夫、受法律保護、已接受婚聘等女性發生性行為。純陀,這就是三種身行的不淨了。

“純陀,什麼是四種口行的不淨呢?

“純陀,一些妄語的人,他們在被帶到集會中、大眾中、親屬中、同業中或王族中問話的時候,為了自己的原因、為了他人的原因或為了少許物質利益的原因而故意說妄語──自己不知的說知道,自己知道的說不知;自己看不見的說看見,自己看見的說看不見。一些兩舌的人,他們說離間別人的話,使和合的帶來分裂,喜歡分裂,景仰分裂,欣樂分裂,說使人分裂的話。一些惡口的人,他們無論說什麼,都粗魯、無禮、尖酸、苛刻、帶著忿怒、不帶來定。一些綺語的人,他們說不適時的話、不真實的話、沒有意義的話、和法無關的話、和律無關的話、沒有價值的話,在不適當的時候說話,說話沒有道理,滔滔不絕,對人沒有益處。純陀,這就是四種口行的不淨了。

“純陀,什麼是三種意行的不淨呢?

“純陀,一些貪欲的人,他們貪圖別人的財物,心想佔據別人的財物。一些心生瞋恚的人,他們惡意思維,內心常想殺害、屠殺、斬殺、摧毀眾生,常想眾生不存在。一些邪見的人,他們帶著這不正確的見解:‘沒有布施;沒有祭祀;沒有祭品;沒有苦樂業的果報;沒有今生;沒有他世;沒有父恩;沒有母恩;沒有化生的眾生;在世上沒有進入正道、完滿修行的沙門婆羅門,親身以無比智證得有今生和他世。’純陀,這就是三種意行的不淨了。

“純陀,這就是十不善業道了。具有十不善業道的人,在起床時做或不做觸地儀式也不會淨化,做或不做觸濕牛糞儀式也不會淨化,做或不做觸綠草儀式也不會淨化,做或不做火供也不會淨化,對或不對太陽合掌稱誦也不會淨化,每天連晚上在水中沐浴或不沐浴三次也不會淨化。這是什麼原因呢?純陀,這十不善業道本身就是不淨的,這就是不淨的原因。以十不善業道作為原因,會令人投生在地獄、畜生、餓鬼等各種惡趣之中。

“純陀,有三種身行的淨化,四種口行的淨化,三種意行的淨化。什麼是三種身行的淨化呢?

“純陀,一些捨棄殺生、遠離殺生的人,他們放下棒杖,放下武器,對所有生命都有悲憫心。一些捨棄偷盜、遠離偷盜的人,他們不會盜取別人藏在村落或森林的財物。一些捨棄邪淫、遠離邪淫的人,他們不會跟受父母保護、受兄弟保護、受姊妹保護、受親屬保護、有丈夫、受法律保護、已接受婚聘等女性發生性行為。純陀,這就是三種身行的淨化了。

“純陀,什麼是四種口行的淨化呢?

“純陀,一些捨棄妄語、遠離妄語的人,他們在被帶到集會中、大眾中、親屬中、同業中或王族中問話的時候,不會為自己的原因、為他人的原因或為物質利益的原因而故意說妄語──自己不知的就說自己不知,自己知道的就說自己知道;自己看不見的就說自己看不見,自己看見的就說自己看見。一些捨棄兩舌、遠離兩舌的人,他們不會說離間別人的話,幫助分裂的得到復合,喜歡和合,景仰和合,欣樂和合,說使人和合的話。一些捨棄惡口、遠離惡口的人,他們無論說什麼,都柔和、悅耳、和藹、親切、有禮、令人歡喜、令人心悅。一些捨棄綺語、遠離綺語的人,他們說適時的話、真實的話、有意義的話、和法有關的話、和律有關的話、有價值的話,在適當的時候說話,說話有道理,適可而止,對人有益。純陀,這就是四種口行的淨化了。

“純陀,什麼是三種意行的淨化呢?

“純陀,一些不貪欲的人,他們不會貪圖別人的財物,不會想到佔據別人的財物。一些不會心生瞋恚的人,他們不會惡意思維,內心只想眾生沒有憎恨,沒有苦迫,沒有顫抖,快樂地生活。一些有正見的人,他們帶著這正確的見解:‘有布施;有祭祀;有祭品;有苦樂業的果報;有今生;有他世;有父恩;有母恩;有化生的眾生;在世上有進入正道、完滿修行的沙門婆羅門,親身以無比智證得有今生和他世。’純陀,這就是三種意行的淨化了。

“純陀,這就是十善業道了。具有十善業道的人,在起床時做或不做觸地儀式也會淨化,做或不做觸濕牛糞儀式也會淨化,做或不做觸綠草儀式也會淨化,做或不做火供也會淨化,對或不對太陽合掌稱誦也會淨化,每天連晚上在水中沐浴或不沐浴三次也會淨化。這是什麼原因呢?純陀,這十善業道本身就是淨化的,這就是淨化的原因。以十善業道作為原因,會令人投生在天、人等各種善趣之中。”

世尊說了這番話後,純陀.鐵匠子對他說:“大德,妙極了!大德,妙極了!世尊能以各種不同的方式來演說法義,就像把倒轉了的東西反正過來;像為受覆蓋的東西揭開遮掩;像為迷路者指示正道;像在黑暗中拿著油燈的人,使其他有眼睛的人可以看見東西。我皈依大德世尊、皈依法、皈依比丘僧。願世尊接受我為優婆塞,從現在起,直至命終,終生皈依!”

一七七

這時候,吒奴蘇尼婆羅門前往世尊那裏,和世尊互相問候,作了一番悅意的交談,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喬答摩賢者,我們婆羅門會為亡者做獻祭,願過身的親友能夠受益,願過身的親友能夠受用。喬答摩賢者,那些祭品能否讓過身的親友受益、受用呢?”

“婆羅門,有時能,有時不能。”“喬答摩賢者,為什麼有時能,有時不能呢?”“婆羅門,一些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欲、瞋恚、

邪見的人,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地獄之中,他們受用的是地獄眾生的食物,受用那裏的食物來生存、來持續。婆羅門,這時那些祭品是不能讓過身的親友受益的。

“婆羅門,一些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欲、瞋恚、邪見的人,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畜生之中,他們受用的是畜生眾生的食物,受用那裏的食物來生存、來持續。婆羅門,這時那些祭品是不能讓過身的親友受益的。

“婆羅門,一些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欲、不瞋恚、正見的人,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人的族類之中,他們受用的是人間的食物,受用那裏的食物來生存、來持續。婆羅門,這時那些祭品是不能讓過身的親友受益的。

“婆羅門,一些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欲、不瞋恚、正見的人,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天的族類之中,他們受用的是天上的食物,受用那裏的食物來生存、來持續。婆羅門,這時那些祭品是不能讓過身的親友受益的。

“婆羅門,一些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欲、瞋恚、邪見的人,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餓鬼之中,他們受用的是餓鬼眾生的食物,受用那裏的食物來生存、來持續,或是受用由這裏的朋友、親屬所獻祭的祭品來生存、來持續。婆羅門,這時那些祭品是能夠讓過身的親友受益的。”

“喬答摩賢者,如果過身的親友不是投生在餓鬼那個地方,誰會受用那些獻祭的祭品呢?”

“婆羅門,另一些投生在餓鬼那個地方的親友,他們會受用那些獻祭的祭品。”

“喬答摩賢者,如果過身的親友不是投生在餓鬼那個地方,其他過身的親友也沒有人投生在餓鬼那個地方,那又誰會受用那些獻祭的祭品呢?”

“婆羅門,這是沒有可能的。在長時間的生死流轉之中,一定有親友投生在餓鬼之中的。婆羅門,布施是不會沒有果報的。”

“喬答摩賢者,你是說,怎樣的布施也會有果報的嗎?”

“婆羅門,我是說,怎樣的布施也會有果報的。

“婆羅門,一些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欲、瞋恚、邪見的人,他們將食物、飲品、衣服、車乘、花環、香、膏油、床鋪、房子、油燈布施給沙門或婆羅門,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象的族類之中,會在那裏得到食物、飲品、花環、各種飾物。這些人因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欲、瞋恚、邪見而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象的族類之中,因將食物、飲品、衣服、車乘、花環、香、膏油、床鋪、房子、油燈布施給沙門或婆羅門而得到食物、飲品、花環、各種飾物。

“……馬……
“……牛……

“婆羅門,一些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欲、瞋恚、

邪見的人,他們將食物、飲品、衣服、車乘、花環、香、膏油、床鋪、房子、油燈布施給沙門或婆羅門,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狗的族類之中,會在那裏得到食物、飲品、花環、各種飾物。這些人因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欲、瞋恚、邪見而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狗的族類之中,因將食物、飲品、衣服、車乘、花環、香、膏油、床鋪、房子、油燈布施給沙門或婆羅門而得到食物、飲品、花環、各種飾物。

“婆羅門,一些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欲、不瞋恚、正見的人,他們將食物、飲品、衣服、車乘、花環、香、膏油、床鋪、房子、油燈布施給沙門或婆羅門,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人的族類之中,會在那裏得到人間的五欲。這些人因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欲、不瞋恚、正見而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人的族類之中,因將食物、飲品、衣服、車乘、花環、香、膏油、床鋪、房子、油燈布施給沙門或婆羅門而得到人間的五欲。

“婆羅門,一些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欲、不瞋恚、正見的人,他們將食物、飲品、衣服、車乘、花環、香、膏油、床鋪、房子、油燈布施給沙門或婆羅門,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天的族類之中,會在那裏得到天界的五欲。這些人因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欲、不瞋恚、正見而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天的族類之中,因將食物、飲品、衣服、車乘、花環、香、膏油、床鋪、房子、油燈布施給沙門或婆羅門而得到天界的五欲。

“婆羅門,布施是不會沒有果報的。”

“喬答摩賢者,真是罕見,真是少有!喬答摩賢者,布施是不會沒有果報的。真的是要作獻祭,真的是要作福!”

“婆羅門,正是這樣。布施是不會沒有果報的。”

“喬答摩賢者,妙極了!喬答摩賢者,妙極了!喬答摩賢者能以各種不同的方式來演說法義,就像把倒轉了的東西反正過來;像為受覆蓋的東西揭開遮掩;像為迷路者指示正道;像在黑暗中拿著油燈的人,使其他有眼睛的人可以看見東西。我皈依喬答摩賢者、皈依法、皈依比丘僧。願喬答摩賢者接受我為優婆塞,從現在起,直至命終,終生皈依!”

第十七吒奴蘇尼品完

一七八

“比丘們,我要對你們說不稱善和稱善。留心聽,善作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是的。”

世尊說:“比丘們,什麼是不稱善呢?

“比丘們,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欲、瞋恚、邪見,這些都是不稱善的。

“比丘們,什麼是稱善呢?

“比丘們,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欲、不瞋恚、正見,這些都是稱善的。”

一七九

……我要對你們說非聖法和聖法……

一八零

……我要對你們說不善和善……

一八一

……我要對你們說帶來損害和帶來得益……

一八二

……我要對你們說非法和如法……

一八三

……我要對你們說有漏法和無漏法……

一八四

……我要對你們說受譴責之法和不受譴責之法……

一八五

……我要對你們說熱惱之法和無熱惱之法……

一八六

……我要對你們說積聚之法和不積聚之法……

一八七

……我要對你們說生起苦之法和生起樂之法……

一八八

“比丘們,我要對你們說苦報之法和樂報之法。留心聽,善作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是的。”

世尊說:“比丘們,什麼是苦報之法呢?

“比丘們,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欲、瞋恚、邪見,這些都是苦報之法。

“比丘們,什麼是樂報之法呢?“

比丘們,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欲、不瞋恚、正見,這些都是樂報之法。”

第十八稱善品完

一八九

“比丘們,我要對你們說非聖者之道和聖者之道。留心聽,善作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是的。”

世尊說:“比丘們,什麼是非聖者之道呢?

“比丘們,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欲、瞋恚、邪見,這些都是非聖者之道。

“比丘們,什麼是聖者之道呢?“比丘們,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欲、不瞋恚、正見,這些都是聖者之道。”

一九零

……我要對你們說黑道和白道……

一九一

……我要對你們說非正法和正法……

一九二

……我要對你們說非善人法和善人法……

一九三

……我要對你們說不應生起之法和應生起之法……

一九四

……我要對你們說不應習近之法和應習近之法……

一九五

……我要對你們說不應修之法和應修之法……

一九六

……我要對你們說不應多作之法和應多作之法……

一九七

……我要對你們說不應隨念之法和應隨念之法……

一九八

“比丘們,我要對你們說不應取證之法和應取證之法。留心聽,善作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是的。”

世尊說:“比丘們,什麼是不應取證之法呢?

“比丘們,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欲、瞋恚、邪見,這些都是不應取證之法。

“比丘們,什麼是應取證之法呢?“比丘們,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欲、不瞋恚、正見,這些都是應取證之法。”

第十九聖道品完

一九九

“比丘們,不應跟具有十法的人交往。是哪十法呢?

“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欲、瞋恚、邪見。

“比丘們,不應跟具有這十法的人交往。

“比丘們,應跟具有十法的人交往。是哪十法呢?

“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欲、不瞋恚、正見。

“比丘們,應跟具有這十法的人交往。

……不應習近具有十法的人……應習近具有十法的人…..

…….不應伴隨具有十法的人……應伴隨具有十法的人……

……具有十法的人不受人尊敬……具有十法的人受人尊敬……

……具有十法的人不受人讚揚……具有十法的人受人讚揚……

……具有十法的人不受人尊重……具有十法的人受人尊重……

……具有十法的人受人輕視……具有十法的人受人重視……

……具有十法的人不能取得圓滿……具有十法的人能取得圓滿…..

…….具有十法的人不清淨……具有十法的人清淨…..

…….具有十法的人不能克服我慢……具有十法的人能克服我慢…..

…….具有十法的人智慧不能增長……具有十法的人智慧能增長……

“比丘們,具有十法的人帶來很多罪業。是哪十法呢?

“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欲、瞋恚、邪見。

“比丘們,具有這十法的人帶來很多罪業。

“比丘們,具有十法的人帶來很多功德。是哪十法呢?

“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欲、不瞋恚、正見。

“比丘們,具有這十法的人帶來很多功德。”

第二十人品完

二零零

“比丘們,具有十法的人,會恰如其分地下墮至地獄之中。是哪十法呢?

“一些殺生的人,他們殘忍、滿手鮮血、嗜好殺戮、不仁慈對待眾生。

“一些偷盜的人,他們盜取別人藏在村落或森林的財物。

“一些邪淫的人,他們跟受父母保護、受兄弟保護、受姊妹保護、受親屬保護、有丈夫、受法律保護、已接受婚聘等女性發生性行為。

“一些妄語的人,他們在被帶到集會中、大眾中、親屬中、同業中或王族中問話的時候,為了自己的原因、為了他人的原因或為了少許物質利益的原因而故意說妄語──自己不知的說知道,自己知道的說不知;自己看不見的說看見,自己看見的說看不見。

“一些兩舌的人,他們說離間別人的話,使和合的帶來分裂,喜歡分裂,景仰分裂,欣樂分裂,說使人分裂的話。

“一些惡口的人,他們無論說什麼,都粗魯、無禮、尖酸、苛刻、帶著忿怒、不帶來定。

“一些綺語的人,他們說不適時的話、不真實的話、沒有意義的話、和法無關的話、和律無關的話、沒有價值的話,在不適當的時候說話,說話沒有道理,滔滔不絕,對人沒有益處。

“一些貪欲的人,他們貪圖別人的財物,心想佔據別人的財物。

“一些心生瞋恚的人,他們惡意思維,內心常想殺害、屠殺、斬殺、摧毀眾生,常想眾生不存在。

“一些邪見的人,他們帶著這不正確的見解:‘沒有布施;沒有祭祀;沒有祭品;沒有苦樂業的果報;沒有今生;沒有他世;沒有父恩;沒有母恩;沒有化生的眾生;在世上沒有進入正道、完滿修行的沙門婆羅門,親身以無比智證得有今生和他世。’

“比丘們,具有這十法的人,會恰如其分地下墮至地獄之中。

“比丘們,具有十法的人,會恰如其分地上昇至天界之中。是哪十法呢?

“一些捨棄殺生、遠離殺生的人,他們放下棒杖,放下武器,對所有生命都有悲憫心。

“一些捨棄偷盜、遠離偷盜的人,他們不會盜取別人藏在村落或森林的財物。

“一些捨棄邪淫、遠離邪淫的人,他們不會跟受父母保護、受兄弟保護、受姊妹保護、受親屬保護、有丈夫、受法律保護、已接受婚聘等女性發生性行為。

“一些捨棄妄語、遠離妄語的人,他們在被帶到集會中、大眾中、親屬中、同業中或王族中問話的時候,不會為自己的原因、為他人的原因或為物質利益的原因而故意說妄語──自己不知的就說自己不知,自己知道的就說自己知道;自己看不見的就說自己看不見,自己看見的就說自己看見。

“一些捨棄兩舌、遠離兩舌的人,他們不會說離間別人的話,幫助分裂的得到復合,喜歡和合,景仰和合,欣樂和合,說使人和合的話。

“一些捨棄惡口、遠離惡口的人,他們無論說什麼,都柔和、悅耳、和藹、親切、有禮、令人歡喜、令人心悅。

“一些捨棄綺語、遠離綺語的人,他們說適時的話、真實的話、有意義的話、和法有關的話、和律有關的話、有價值的話,在適當的時候說話,說話有道理,適可而止,對人有益。

“一些不貪欲的人,他們不會貪圖別人的財物,不會想到佔據別人的財物。

“一些不會心生瞋恚的人,他們不會惡意思維,內心只想眾生沒有憎恨,沒有苦迫,沒有顫抖,快樂地生活。

“一些有正見的人,他們帶著這正確的見解:‘有布施;有祭祀;有祭品;有苦樂業的果報;有今生;有他世;有父恩;有母恩;有化生的眾生;在世上有進入正道、完滿修行的沙門婆羅門,親身以無比智證得有今生和他世。’

“比丘們,具有這十法的人,會恰如其分地上昇至天界之中。”

二零一

“比丘們,具有十法的男士……(除了“人”改作“男士”之外,其餘部分跟二零零經相同。下同)……

二零二

“比丘們,具有十法的女士……

二零三

“比丘們,具有十法的優婆夷……

二零四

“比丘們,具有十法的居家優婆夷不會有無畏。是哪十法呢?

“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欲、瞋恚、邪見。

“比丘們,具有這十法的居家優婆夷不會有無畏。

“比丘們,具有十法的居家優婆夷會有無畏。是哪十法呢?

“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欲、不瞋恚、正見。

“比丘們,具有這十法的居家優婆夷會有無畏。”

二零五

“比丘們,我要對你們說‘四散’的法義。留心聽,善作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是的。”

世尊說:“比丘們,什麼是‘四散’的法義呢?

“比丘們,眾生是業的擁有者,眾生是業的繼承者;業是眾生的出處,業是眾生的親屬,業是眾生的依歸;眾生繼承著自己作的善業或惡業。

“比丘們,一些殺生的人,他們殘忍、滿手鮮血、嗜好殺戮、不仁慈對待眾生。他們的惡行會四散到身行、口行、意行中去,因此帶來歪曲的身業、口業、意業,帶來歪曲的趣向、歪曲的投生。

“比丘們,我說,帶來歪曲的趣向、歪曲的投生時,會投生到兩趣的其中之一:或是唯苦無樂的地獄,或是看見人時會四散的畜生。

“比丘們,哪些是看見人時會四散的畜生呢?

“蛇、蠍、蜈蚣、鼬、貓、老鼠、貓頭鷹或任何看見人之後便會四散的畜生。

“比丘們,‘有’是因為過往的有而生,是因為過往所做的行為而生;生了之後,便會領受各種觸。比丘們,因為這樣,所以我說,眾生是業的繼承者。

……一些偷盜的人……

……一些邪淫的人……

……一些妄語的人……

……一些兩舌的人……

……一些惡口的人……

……一些綺語的人……

……一些貪欲的人……

……一些心生瞋恚的人……

“比丘們,一些邪見的人,他們帶著這不正確的見解:‘沒有布施;沒有祭祀;沒有祭品;沒有苦樂業的果報;沒有今生;沒有他世;沒有父恩;沒有母恩;沒有化生的眾生;在世上沒有進入正道、完滿修行的沙門婆羅門,親身以無比智證得有今生和他世。’他們的惡行會四散到身行、口行、意行中去,因此帶來歪曲的身業、口業、意業,帶來歪曲的趣向、歪曲的投生。

“比丘們,我說,帶來歪曲的趣向、歪曲的投生時,會投生到兩趣的其中之一:或是唯苦無樂的地獄,或是看見人時會四散的畜生。

“比丘們,哪些是看見人時會四散的畜生呢?

“蛇、蠍、蜈蚣、鼬、貓、老鼠、貓頭鷹或任何看見人之後便會四散的畜生

“比丘們,‘有’是因為過往的有而生,是因為過往所做的行為而生;生了之後,便會領受各種觸。比丘們,因為這樣,所以我說,眾生是業的繼承者。

“比丘們,眾生是業的擁有者,眾生是業的繼承者;業是眾生的出處,業是眾生的親屬,業是眾生的依歸;眾生繼承著自己作的善業或惡業。

“比丘們,一些捨棄殺生、遠離殺生的人,他們放下棒杖,放下武器,對所有生命都有悲憫心。他們沒有惡行四散到身行、口行、意行中去,因此帶來正直的身業、口業、意業,帶來正直的趣向、正直的投生。

“比丘們,我說,帶來正直的趣向、正直的投生時,會投生到兩趣的其中之一:或是唯樂無苦的天界,或是一些高種族的人──富有的剎帝利、富有的婆羅門、富有的居士,有很多財富和產業,有很多金銀,有很多物產。

“比丘們,‘有’是因為過往的有而生,是因為過往所做的行為而生;生了之後,便會領受各種觸。比丘們,因為這樣,所以我說,眾生是業的繼承者。

……一些捨棄偷盜、遠離偷盜的人……

……一些捨棄邪淫、遠離邪淫的人……

……一些捨棄妄語、遠離妄語的人……

……一些捨棄兩舌、遠離兩舌的人……

……一些捨棄惡口、遠離惡口的人……

……一些捨棄綺語、遠離綺語的人……

……一些不貪欲的人……

……一些不會心生瞋恚的人……

“比丘們,一些有正見的人,他們帶著這正確的見解:‘有布施;有祭祀;有祭品;有苦樂業的果報;有今生;有他世;有父恩;有母恩;有化生的眾生;在世上有進入正道、完滿修行的沙門婆羅門,親身以無比智證得有今生和他世。’他們沒有惡行四散到身行、口行、意行中去,因此帶來正直的身業、口業、意業,帶來正直的趣向、正直的投生。

“比丘們,我說,帶來正直的趣向、正直的投生時,會投生到兩趣的其中之一:或是唯樂無苦的天界,或是一些高種族的人──富有的剎帝利、富有的婆羅門、富有的居士,有很多財富和產業,有很多金銀,有很多物產。

“比丘們,‘有’是因為過往的有而生,是因為過往所做的行為而生;生了之後,便會領受各種觸。比丘們,因為這樣,所以我說,眾生是業的繼承者。

“比丘們,眾生是業的擁有者,眾生是業的繼承者;業是眾生的出處,業是眾生的親屬,業是眾生的依歸;眾生繼承著自己作的善業或惡業。

“比丘們,這就是‘四散’的法義了。”

二零六

“比丘們,我不說,有意作出的業,在現生、下生或多生之後不受回,這些業便會消失。比丘們,我也不說,有意作出的業,若不受回,苦便不能盡除。

“比丘們,有三種有過失、有害、由不善意作出、生起苦、帶來苦報的身業,有四種有過失、有害、由不善意作出、生起苦、帶來苦報的口業,有三種有過失、有害、由不善意作出、生起苦、帶來苦報的意業。比丘們,什麼是三種有過失、有害、由不善意作出、生起苦、帶來苦報的身業呢?

“比丘們,一些殺生的人,他們殘忍、滿手鮮血、嗜好殺戮、不仁慈對待眾生。一些偷盜的人,他們盜取別人藏在村落或森林的財物。一些邪淫的人,他們跟受父母保護、受兄弟保護、受姊妹保護、受親屬保護、有丈夫、受法律保護、已接受婚聘等女性發生性行為。比丘們,這就是三種有過失、有害、由不善意作出、生起苦、帶來苦報的身業了。

“比丘們,什麼是四種有過失、有害、由不善意作出、生起苦、帶來苦報的口業呢?

“比丘們,一些妄語的人,他們在被帶到集會中、大眾中、親屬中、同業中或王族中問話的時候,為了自己的原因、為了他人的原因或為了少許物質利益的原因而故意說妄語──自己不知的說知道,自己知道的說不知;自己看不見的說看見,自己看見的說看不見。一些兩舌的人,他們說離間別人的話,使和合的帶來分裂,喜歡分裂,景仰分裂,欣樂分裂,說使人分裂的話。一些惡口的人,他們無論說什麼,都粗魯、無禮、尖酸、苛刻、帶著忿怒、不帶來定。一些綺語的人,他們說不適時的話、不真實的話、沒有意義的話、和法無關的話、和律無關的話、沒有價值的話,在不適當的時候說話,說話沒有道理,滔滔不絕,對人沒有益處。比丘們,這就是四種有過失、有害、由不善意作出、生起苦、帶來苦報的口業了。

“比丘們,什麼是三種有過失、有害、由不善意作出、生起苦、帶來苦報的意業呢?

“比丘們,一些貪欲的人,他們貪圖別人的財物,心想佔據別人的財物。一些心生瞋恚的人,他們惡意思維,內心常想殺害、屠殺、斬殺、摧毀眾生,常想眾生不存在。一些邪見的人,他們帶著這不正確的見解:‘沒有布施;沒有祭祀;沒有祭品;沒有苦樂業的果報;沒有今生;沒有他世;沒有父恩;沒有母恩;沒有化生的眾生;在世上沒有進入正道、完滿修行的沙門婆羅門,親身以無比智證得有今生和他世。’比丘們,這就是三種有過失、有害、由不善意作出、生起苦、帶來苦報的意業了。

“比丘們,眾生或是因為三種有過失、有害、由不善意作出的身業,會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惡趣、地獄之中;或是因為四種有過失、有害、由不善意作出的口業,會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惡趣、地獄之中;或是因為三種有過失、有害、由不善意作出的意業,會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惡趣、地獄之中。

“比丘們,就正如拋擲一顆沒有瑕疵的寶石骰子,它會沒有偏袒地停止下來,同樣地,眾生或是因為三種有過失、有害、由不善意作出的身業,會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惡趣、地獄之中;或是因為四種有過失、有害、由不善意作出的口業,會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惡趣、地獄之中;或是因為三種有過失、有害、由不善意作出的意業,會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惡趣、地獄之中。

“比丘們,我不說,有意作出的業,在現生、下生或多生之後不受回,這些業便會消失。比丘們,我也不說,有意作出的業,若不受回,苦便不能盡除。

“比丘們,有三種有得益、由善意作出、生起樂、帶來樂報的身業,有四種有得益、由善意作出、生起樂、帶來樂報的口業,有三種有得益、由善意作出、生起樂、帶來樂報的意業。比丘們,什麼是三種有得益、由善意作出、生起樂、帶來樂報的身業呢?

“比丘們,一些捨棄殺生、遠離殺生的人,他們放下棒杖,放下武器,對所有生命都有悲憫心。一些捨棄偷盜、遠離偷盜的人,他們不會盜取別人藏在村落或森林的財物。一些捨棄邪淫、遠離邪淫的人,他們不會跟受父母保護、受兄弟保護、受姊妹保護、受親屬保護、有丈夫、受法律保護、已接受婚聘等女性發生性行為。比丘們,這就是三種有得益、由善意作出、生起樂、帶來樂報的身業了。

“比丘們,什麼是四種有得益、由善意作出、生起樂、帶來樂報的口業呢?

“比丘們,一些捨棄妄語、遠離妄語的人,他們在被帶到集會中、大眾中、親屬中、同業中或王族中問話的時候,不會為自己的原因、為他人的原因或為物質利益的原因而故意說妄語──自己不知的就說自己不知,自己知道的就說自己知道;自己看不見的就說自己看不見,自己看見的就說自己看見。一些捨棄兩舌、遠離兩舌的人,他們不會說離間別人的話,幫助分裂的得到復合,喜歡和合,景仰和合,欣樂和合,說使人和合的話。一些捨棄惡口、遠離惡口的人,他們無論說什麼,都柔和、悅耳、和藹、親切、有禮、令人歡喜、令人心悅。一些捨棄綺語、遠離綺語的人,他們說適時的話、真實的話、有意義的話、和法有關的話、和律有關的話、有價值的話,在適當的時候說話,說話有道理,適可而止,對人有益。比丘們,這就是四種有得益、由善意作出、生起樂、帶來樂報的口業了。

“比丘們,什麼是三種有得益、由善意作出、生起樂、帶來樂報的意業呢?

“比丘們,一些不貪欲的人,他們不會貪圖別人的財物,不會想到佔據別人的財物。一些不會心生瞋恚的人,他們不會惡意思維,內心只想眾生沒有憎恨,沒有苦迫,沒有顫抖,快樂地生活。一些有正見的人,他們帶著這正確的見解:‘有布施;有祭祀;有祭品;有苦樂業的果報;有今生;有他世;有父恩;有母恩;有化生的眾生;在世上有進入正道、完滿修行的沙門婆羅門,親身以無比智證得有今生和他世。’比丘們,這就是三種有得益、由善意作出、生起樂、帶來樂報的意業了。

“比丘們,眾生或是因為三種有得益、由善意作出的身業,會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善趣、天界之中;或是因為四種有得益、由善意作出的口業,會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善趣、天界之中;或是因為三種有得益、由善意作出的意業,會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善趣、天界之中。

“比丘們,就正如拋擲一顆沒有瑕疵的寶石骰子,它會沒有偏袒地停止下來,同樣地,眾生或是因為三種有得益、由善意作出的身業,會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善趣、天界之中;或是因為四種有得益、由善意作出的口業,會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善趣、天界之中;或是因為三種有得益、由善意作出的意業,會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善趣、天界之中。

“比丘們,我不說,有意作出的業,在現生、下生或多生之後不受回,這些業便會消失。比丘們,我也不說,有意作出的業,若不受回,苦便不能盡除。”

二零七

……(除了略去兩個寶石骰子的譬喻外,其餘部分跟二零六經相同)……

二零八

“比丘們,我不說,有意作出的業,在現生、下生或多生之後不受回,這些業便會消失。比丘們,我也不說,有意作出的業,若不受回,苦便不能盡除。

“比丘們,一位聖弟子清除了貪欲,清除了瞋恚,沒有迷癡,有覺知,保持念;內心帶著慈心,向一個方向擴散開去,向四方擴散開去;向上方、下方、四角擴散開去;向每個地方、所有地方、整個世間擴散開去。他的內心帶著慈心,心胸寬闊、廣大、不可限量,內心沒有怨恨、沒有瞋恚。他知道:自己過去沒有修習,內心狹劣,但現在有善修習,內心不可限量;之前任何所作的狹劣業將不再成為習性、不再持續。

“比丘們,你們認為怎樣,如果一個人由小孩的時候開始修習慈心解脫,他會否做出惡業呢?”

“大德,不會。”

“若不做惡業,會否招感苦觸到來呢?”

“大德,不會。大德,若不做惡業,怎會招感苦觸到來呢。”

“比丘們,不論男士或女士,都應修習慈心解脫。比丘們,不論男士或女士,在死亡時都不是帶著這個身體而去的,而是心心相續而去的。一位還沒有洞悉終極解脫的智慧比丘,他修習這種能帶來阿那含的慈心解脫,會知道:自己過去因造作而生的身所作的惡業,若要領受都只會在今生領受,不會相隨而去。

……悲心……

……喜心……

“比丘們,一位聖弟子清除了貪欲,清除了瞋恚,沒有迷癡,有覺知,保持念;內心帶著捨心,向一個方向擴散開去,向四方擴散開去;向上方、下方、四角擴散開去;向每個地方、所有地方、整個世間擴散開去。他的內心帶著捨心,心胸寬闊、廣大、不可限量,內心沒有怨恨、沒有瞋恚。他知道:自己過去沒有修習,內心狹劣,但現在有善修習,內心不可限量;之前任何所作的狹劣業將不再成為習性、不再持續。

“比丘們,你們認為怎樣,如果一個人由小孩的時候開始修習捨心解脫,他會否做出惡業呢?”

“大德,不會。”

“若不做惡業,會否招感苦觸到來呢?”

“大德,不會。大德,若不做惡業,怎會招感苦觸到來呢。”

“比丘們,不論男士或女士,都應修習捨心解脫。比丘們,不論男士或女士,在死亡時都不是帶著這個身體而去的,而是心心相續而去的。一位還沒有洞悉終極解脫的智慧比丘,他修習這種能帶來阿那含的捨心解脫,會知道:自己過去因造作而生的身所作的惡業,若要領受都只會在今生領受,不會相隨而去。”

二零九

這時候,有一位婆羅門前往世尊那裏,和世尊互相問候,作了一番悅意的交談,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喬答摩賢者,是什麼原因和條件,使一些眾生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惡趣、地獄之中的呢?”

“婆羅門,不依法而行、不正直而行,這就是眾生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惡趣、地獄的原因。”

“喬答摩賢者,是什麼原因和條件,使一些眾生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善趣、天界之中的呢?”

“婆羅門,依法而行、正直而行,這就是眾生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善趣、天界的原因。”

“喬答摩賢者這樣簡略地說,我不能明白當中的道理。如果喬答摩賢者為我詳細地說,使我明白當中的道理就好了。”

“婆羅門,既然這樣,你留心聽,善作意,我現在說了。”

那位婆羅門回答世尊:“賢者,是的。”

“婆羅門,有三種不依法、不正直的身行,有四種不依法、不正直的口行,有三種不依法、不正直的意行。

“婆羅門,什麼是三種不依法、不正直的身行呢?

“婆羅門,一些殺生的人,他們殘忍、滿手鮮血、嗜好殺戮、不仁慈對待眾生。一些偷盜的人,他們盜取別人藏在村落或森林的財物。一些邪淫的人,他們跟受父母保護、受兄弟保護、受姊妹保護、受親屬保護、有丈夫、受法律保護、已接受婚聘等女性發生性行為。婆羅門,這就是三種不依法、不正直的身行了。

“婆羅門,什麼是四種不依法、不正直的口行呢?

“婆羅門,一些妄語的人,他們在被帶到集會中、大眾中、親屬中、同業中或王族中問話的時候,為了自己的原因、為了他人的原因或為了少許物質利益的原因而故意說妄語──自己不知的說知道,自己知道的說不知;自己看不見的說看見,自己看見的說看不見。一些兩舌的人,他們說離間別人的話,使和合的帶來分裂,喜歡分裂,景仰分裂,欣樂分裂,說使人分裂的話。一些惡口的人,他們無論說什麼,都粗魯、無禮、尖酸、苛刻、帶著忿怒、不帶來定。一些綺語的人,他們說不適時的話、不真實的話、沒有意義的話、和法無關的話、和律無關的話、沒有價值的話,在不適當的時候說話,說話沒有道理,滔滔不絕,對人沒有益處。婆羅門,這就是四種不依法、不正直的口行了。

“婆羅門,什麼是三種不依法、不正直的意行呢?

“婆羅門,一些貪欲的人,他們貪圖別人的財物,心想佔據別人的財物。一些心生瞋恚的人,他們惡意思維,內心常想殺害、屠殺、斬殺、摧毀眾生,常想眾生不存在。一些邪見的人,他們帶著這不正確的見解:‘沒有布施;沒有祭祀;沒有祭品;沒有苦樂業的果報;沒有今生;沒有他世;沒有父恩;沒有母恩;沒有化生的眾生;在世上沒有進入正道、完滿修行的沙門婆羅門,親身以無比智證得有今生和他世。’婆羅門,這就是三種不依法、不正直的意行了。

“婆羅門,這就是不依法而行、不正直而行了。這就是眾生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惡趣、地獄的原因了。

“婆羅門,有三種依法、正直的身行,有四種依法、正直的口行,有三種依法、正直的意行。

“婆羅門,什麼是三種依法、正直的身行呢?

“婆羅門,一些捨棄殺生、遠離殺生的人,他們放下棒杖,放下武器,對所有生命都有悲憫心。一些捨棄偷盜、遠離偷盜的人,他們不會盜取別人藏在村落或森林的財物。一些捨棄邪淫、遠離邪淫的人,他們不會跟受父母保護、受兄弟保護、受姊妹保護、受親屬保護、有丈夫、受法律保護、已接受婚聘等女性發生性行為。婆羅門,這就是三種依法、正直的身行了。

“婆羅門,什麼是四種依法、正直的口行呢?

“婆羅門,一些捨棄妄語、遠離妄語的人,他們在被帶到集會中、大眾中、親屬中、同業中或王族中問話的時候,不會為自己的原因、為他人的原因或為物質利益的原因而故意說妄語──自己不知的就說自己不知,自己知道的就說自己知道;自己看不見的就說自己看不見,自己看見的就說自己看見。一些捨棄兩舌、遠離兩舌的人,他們不會說離間別人的話,幫助分裂的得到復合,喜歡和合,景仰和合,欣樂和合,說使人和合的話。一些捨棄惡口、遠離惡口的人,他們無論說什麼,都柔和、悅耳、和藹、親切、有禮、令人歡喜、令人心悅。一些捨棄綺語、遠離綺語的人,他們說適時的話、真實的話、有意義的話、和法有關的話、和律有關的話、有價值的話,在適當的時候說話,說話有道理,適可而止,對人有益。婆羅門,這就是四種依法、正直的口行了。

“婆羅門,什麼是三種依法、正直的意行呢?

“婆羅門,一些不貪欲的人,他們不會貪圖別人的財物,不會想到佔據別人的財物。一些不會心生瞋恚的人,他們不會惡意思維,內心只想眾生沒有憎恨,沒有苦迫,沒有顫抖,快樂地生活。一些有正見的人,他們帶著這正確的見解:‘有布施;有祭祀;有祭品;有苦樂業的果報;有今生;有他世;有父恩;有母恩;有化生的眾生;在世上有進入正道、完滿修行的沙門婆羅門,親身以無比智證得有今生和他世。’婆羅門,這就是三種依法、正直的意行了。

“婆羅門,這就是依法而行、正直而行了。這就是眾生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善趣、天界的原因了。”

世尊說了這番話後,那位婆羅門對他說:“喬答摩賢者,妙極了!喬答摩賢者,妙極了!喬答摩賢者能以各種不同的方式來演說法義,就像把倒轉了的東西反正過來;像為受覆蓋的東西揭開遮掩;像為迷路者指示正道;像在黑暗中拿著油燈的人,使其他有眼睛的人可以看見東西。我皈依喬答摩賢者、皈依法、皈依比丘僧。願喬答摩賢者接受我為優婆塞,從現在起,直至命終,終生皈依!”

第二十一造作而生的身品完

二一零

“比丘們,具有十法的人,會恰如其分地下墮至地獄之中。是哪十法呢?

“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欲、瞋恚、邪見。

“比丘們,具有這十法的人,會恰如其分地下墮至地獄之中。

“比丘們,具有十法的人,會恰如其分地上昇至天界之中。是哪十法呢?

“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欲、不瞋恚、正見。

“比丘們,具有這十法的人,會恰如其分地上昇至天界之中。”

二一一

“比丘們,具有二十法的人,會恰如其分地下墮至地獄之中。是哪二十法呢?

“自己殺生、教人殺生,自己偷盜、教人偷盜,自己邪淫、教人邪淫,自己妄語、教人妄語,自己兩舌、教人兩舌,自己惡口、教人惡口,自己綺語、教人綺語,自己貪欲、教人貪欲,自己瞋恚、教人瞋恚,自己邪見、教人邪見。

“比丘們,具有這二十法的人,會恰如其分地下墮至地獄之中。

“比丘們,具有二十法的人,會恰如其分地上昇至天界之中。是哪二十法呢

“自己不殺生、教人不殺生,自己不偷盜、教人不偷盜,自己不邪淫、教人不邪淫,自己不妄語、教人不妄語,自己不兩舌、教人不兩舌,自己不惡口、教人不惡口,自己不綺語、教人不綺語,自己不貪欲、教人不貪欲,自己不瞋恚、教人不瞋恚,自己正見、教人正見。

“比丘們,具有這二十法的人,會恰如其分地上昇至天界之中。”

二一二

“比丘們,具有三十法的人,會恰如其分地下墮至地獄之中。是哪三十法呢?

“自己殺生、教人殺生、認可殺生,自己偷盜、教人偷盜、認可偷盜,自己邪淫、教人邪淫、認可邪淫,自己妄語、教人妄語、認可妄語,自己兩舌、教人兩舌、認可兩舌,自己惡口、教人惡口、認可惡口,自己綺語、教人綺語、認可綺語,自己貪欲、教人貪欲、認可貪欲,自己瞋恚、教人瞋恚、認可瞋恚,自己邪見、教人邪見、認可邪見。

“比丘們,具有這三十法的人,會恰如其分地下墮至地獄之中。

“比丘們,具有三十法的人,會恰如其分地上昇至天界之中。是哪三十法呢

“自己不殺生、教人不殺生、認可不殺生,自己不偷盜、教人不偷盜、認可不偷盜,自己不邪淫、教人不邪淫、認可不邪淫,自己不妄語、教人不妄語、認可不妄語,自己不兩舌、教人不兩舌、認可不兩舌,自己不惡口、教人不惡口、認可不惡口,自己不綺語、教人不綺語、認可不綺語,自己不貪欲、教人不貪欲、認可不貪欲,自己不瞋恚、教人不瞋恚、認可不瞋恚,自己正見、教人正見、認可正見。

“比丘們,具有這三十法的人,會恰如其分地上昇至天界之中。”

二一三

“比丘們,具有四十法的人,會恰如其分地下墮至地獄之中。是哪四十法呢?

“自己殺生、教人殺生、認可殺生、稱讚殺生,自己偷盜、教人偷盜、認可偷盜、稱讚偷盜,自己邪淫、教人邪淫、認可邪淫、稱讚邪淫,自己妄語、教人妄語、認可妄語、稱讚妄語,自己兩舌、教人兩舌、認可兩舌、稱讚兩舌,自己惡口、教人惡口、認可惡口、稱讚惡口,自己綺語、教人綺語、認可綺語、稱讚綺語,自己貪欲、教人貪欲、認可貪欲、稱讚貪欲,自己瞋恚、教人瞋恚、認可瞋恚、稱讚瞋恚,自己邪見、教人邪見、認可邪見、稱讚邪見。

“比丘們,具有這四十法的人,會恰如其分地下墮至地獄之中。

“比丘們,具有四十法的人,會恰如其分地上昇至天界之中。是哪四十法呢

“自己不殺生、教人不殺生、認可不殺生、稱讚不殺生,自己不偷盜、教人不偷盜、認可不偷盜、稱讚不偷盜,自己不邪淫、教人不邪淫、認可不邪淫、稱讚不邪淫,自己不妄語、教人不妄語、認可不妄語、稱讚不妄語,自己不兩舌、教人不兩舌、認可不兩舌、稱讚不兩舌,自己不惡口、教人不惡口、認可不惡口、稱讚不惡口,自己不綺語、教人不綺語、認可不綺語、稱讚不綺語,自己不貪欲、教人不貪欲、認可不貪欲、稱讚不貪欲,自己不瞋恚、教人不瞋恚、認可不瞋恚、稱讚不瞋恚,自己正見、教人正見、認可正見、稱讚正見。

“比丘們,具有這四十法的人,會恰如其分地上昇至天界之中。”

二一四

……具有十法的人,會過著傷害和損毀的生活……具有十法的人,會過著不傷害和不損毀的生活……(一連四段的內容除了“會恰如其分地下墮至地獄之中”改作“會過著傷害和損毀的生活”及“會恰如其分地上昇至天界之中”改作“會過著不傷害和不損毀的生活”之外,其餘部分跟二一零至二一三經同。下同)……

……具有二十法的人,會過著傷害和損毀的生活……具有二十法的人,會過著不傷害和不損毀的生活……

……具有三十法的人,會過著傷害和損毀的生活……具有三十法的人,會過著不傷害和不損毀的生活……

……具有四十法的人,會過著傷害和損毀的生活……具有四十法的人,會過著不傷害和不損毀的生活……

二一五

……具有十法的人,會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惡趣、地獄之中……具有十法的人,會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善趣、天界之中……

……具有二十法的人,會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惡趣、地獄之中……具有二十法的人,會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善趣、天界之中……

……具有三十法的人,會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惡趣、地獄之中……具有三十法的人,會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善趣、天界之中……

……具有四十法的人,會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惡趣、地獄之中……具有四十法的人,會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善趣、天界之中……

二一六

……具有十法的人,可知是一個愚人……具有十法的人,可知是一位智者……

……具有二十法的人,可知是一個愚人……具有二十法的人,可知是一位智者……

……具有三十法的人,可知是一個愚人……具有三十法的人,可知是一位智者……

……具有四十法的人,可知是一個愚人……具有四十法的人,可知是一位智者……

二一七

“比丘們,若要深知貪欲,應修十法。是哪十法呢?

“不淨想、死想、對食物生厭離想、對所有世間生不熱衷想、無常想、無常是苦想、苦是無我想、捨棄想、無欲想、息滅想。

“比丘們,若要深知貪欲,應修這十法。

“比丘們,若要深知貪欲,應修十法。是哪十法呢?

“無常想、無我想、對食物生厭離想、對所有世間生不熱衷想、白骨想、屍蟲想、發黑想、流膿想、腐爛想、腫脹想。

“比丘們,若要深知貪欲,應修這十法。”

二一八

“比丘們,若要深知貪欲,應修十法。是哪十法呢?

“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正智、正解脫

“比丘們,若要深知貪欲,應修這十法。”

二一九

……若要遍知貪欲……(除了“深知貪欲”改作“遍知貪欲”以至“捨棄貪欲”之外,其餘部分跟二一七至二一八經相同。再加上“貪欲”改作“瞋恚”以至“放逸”,其後再將所有經文一同收編在二一九經之中而成為一經)……

……若要遍除貪欲……

……若要斷除貪欲……

……若要盡除貪欲……

……若要破除貪欲……

……若要不染貪欲……

……若要息滅貪欲……

……若要放捨貪欲……

……若要捨棄貪欲……

……瞋恚……

……愚癡……

……忿怒……

……敵意……

……怨恨……

……仇恨……

……嫉妒……

……吝嗇……

……虛偽……

……奸詐……

……固執……

……執拗……

……我慢……

……自大……

……散漫……

……放逸……

“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正智、正解脫。

“比丘們,若要捨棄放逸,應修這十法。”

世尊說了以上的話後,比丘對世尊的說話心感高興,滿懷歡喜。

第二十二品完

Footnotes

  1. 這個答問收錄在《相應部.魔羅相應》的二十五經之中。
  2. 外道這種“說無我而又不離棄有”的見解是一種“放捨小我而回歸大我”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