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法談|歸零——阿姜蘇納瓦的修行之路

阿姜蘇納瓦

2014年7月18日|第一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聽錄整理|法音錄



照我們的行程安排,今天是對整個修行做一個小結的時間——就只是輕鬆自在地聽,帶著玩的心態去聽——這樣做就是為了去複習一下,看看我們的理解是否正確。

修行就是回過頭來學習自己。回過頭來學習自己,就是為了讓自己成為一個具足覺性的人,可以覺知自己,有一顆安住的心。以世間的角度來看,我們修行的結果就是:無論世上發生何種災難或危機,如果修到最後,心甚至一點苦都沒有。而且這可以作為衡量我們修行是否進步的一個標準,也就是我們在生活之中的苦是否有減少。

老師製作的課件是幻燈片,因為翻譯對PDF的格式不太了解,所以這裡面就沒有圖片(翻譯:在阿姜蘇納瓦的原稿裡,其實是配有一些動畫的,是很漂亮的。)。整個幻燈片的主題就是「歸零」,一切從頭開始。老師把它作為我們大家一起來做小結的主題。

我們修行的最高目標就是徹底離苦。老師自己在剛開始修行的時候,一樣不會修。那時候老師做的就是緊盯跟專注,緊盯專注甚至導致頭特別沉,心也會鬱悶跟煩躁不安,坐到哪裡都要睡著了。

大概在十四年前,老師就給隆波帕默尊者發Email,但那時隆波帕默尊者還是居士。老師就給那時的隆波帕默尊者寫自己的禪修經驗和對禪修的體會。比如,那時老師跟尊者分享:一旦生氣生起了,自己就對生氣做正思維,思維和分析是希望真的可以幹掉生氣。然後隆波帕默尊者就回覆道:你做的是錯的。

讀到隆波帕默尊者說自己完全修錯了,老師特別喪氣。尊者回覆道:你錯誤的原因是你有望,望是讓苦生起的一個原因;追隨自己的望,其實就是讓苦生起,這是無法滅苦的,只是在給自己增加苦而已。隆波帕默尊者繼續說道:應該去知道它們,而不是要做什麼。

讀了隆波帕默尊者回覆的Email之後,老師稍微緩了一口氣,然後心就變得自然地可以去覺知了,因為心開始真的願意接納實相——自己修錯了,心就開始輕鬆自在起來,這樣的狀態大概持續了兩三天。但很快又會跟以前的習慣一樣,依然會緊盯跟專注,或者去對煩惱習氣做思維或研究,因為已經這樣修錯了十四年了。

那之後,老師覺得自己受不了了,想著必須親自去面見隆波帕默尊者,那樣會更好一些。然後老師就去拜訪隆波帕默尊者,見到他之後,老師就自我介紹道:「我就是那個曾經給您寫信,問您修行問題的阿姜蘇納瓦。」隆波帕默尊者就點頭,就好像在表示他記得有這樣一個人曾經通過Email問他問題。那一天剛好有很多人在跟隆波帕默尊者學習,尊者就讓老師在旁邊坐下來,然後對老師說了一句話:「你還不會覺知自己,一定要先從覺知自己開始。」聽到這句話,就彷佛有人把老師叫醒了,老師突然之間醒了過來。那一天尊者就教導老師,讓老師去認識迷失跟緊盯。

因此,我們要想開始修行,就一定要開始有覺性,或者說一定要會覺知自己。一旦我們有覺性,或者有在覺知自己,心就會開始醒過來,那樣的心也就是尊者稱的一顆覺醒的心、一顆醒過來的心,也就是覺性自然生起,而不是我們有意識地讓覺性生起。因此,無論是在修行中,還是在生活中,覺性都是必不可少的,正如佛陀教導的:無論何時何地,覺性都是必須的。因此,最簡單的修行就是要有覺性。

其實覺性並沒有什麼其他意思,就是回過頭來感覺到自己的身體,或者自己的心。因此,如果我們把心往外送,去知道那些自己身心之外的東西,就都叫沒有覺性;什麼時候有回來感覺到自己的身體,或者感覺到自己的心,那都叫有覺性。

當我們有在覺知自己,而且這個覺知並不是我們有意識地做出來的,那一刻其實我們的心是有定的,也就是心是安住的,但是安住只是那麼一剎那。因此,在佛教中的定,意思就是在觀察所緣的時候,心是安住的。

心有覺性,同時又是安住的,如果持續地去覺知一個所緣,那稱為修習奢摩他;心有覺性,又有定,或者說心是安住的,同時能夠清楚地照見名色的三法印,那稱為修習毗缽舍那。我們要正確地去理解什麼是覺性,什麼是定,什麼是奢摩他和毗缽舍那。

接下來我們要去知道:要訓練覺性,應該如何去做。要訓練覺性,或者回來覺知自己,一定要在兩個時間段訓練,一個是在日常生活之中訓練,另一個是在固定模式之中訓練。固定模式的練習,也就是那天數紅豆的課程中的一些方法。這兩個時間段如果我們都有在練習,那就可以一整天都在修行了。但問題是:一旦回到日常生活之中,我們絕大部分都會忘記修行。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去找一個方法,讓我們能夠常常地去訓練我們自己。

老師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會採用一些特別簡單的方法——老師會去看跟覺性相反的一面。跟覺性或者覺知自己相反的,其實就是沒有覺性,或者叫忘記自己,其實它們是一個東西,只是叫法不同。老師的簡單方法就是:去訓練自己知道剛才我忘記自己了。老師不會去努力地訓練自己有覺性,因為努力地去訓練自己有覺性,那樣的覺性不是真正的覺性,但如果去訓練自己知道剛才我忘了自己,或者剛才我沒有覺性,就會讓真正的覺性生起。

如果用這個方法來訓練,就可以訓練一整天,因為我們一整天都是沒有覺性的。一會兒眼睛去看物體了,一會兒耳朵去聽聲音了,一會兒心跑去想了,它們就是這樣一整天在發生,也就是說我們一整天都在忘記自己,或者一整天都是沒有覺性的。因此,如果我們去訓練知道剛才我忘了自己,或者說剛才我沒有覺性,就可以訓練一整天。

訓練的時候,一定要去體會、觀察,這樣我們就會看到當我們忘了自己,或者沒有覺性的時候,我們就會忘記自己,感覺不到自己的存在。比如,走路的時候,如果我們沒有感覺到自己在走路,那就叫沒有覺性,或者忘了自己;如果我們坐著卻沒有感覺到自己在坐著,那就叫沒有覺性。

其實對於一般人而言,絕大部分生起的是心跑到想裡面去,因為現在這個時代的人,絕大部分使用思維、用到想這一塊特別多。即使我們現在坐在這裡在聽法,一樣會用到很多思維與念頭,因此我們就會持續地缺少覺性。

如果我們仔細去觀察和體會,就會看到心跑到眼睛所看的物體,跑到耳朵所聽的聲音,跑到鼻子所聞的氣味,跑到舌頭所嚐的味道,或者是跑到跟身體接觸的那些對象上面去,那些時刻我們都會忘記自己,或者叫沒有覺性。而且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