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法談|妙法連珠|阿姜巴山

阿姜巴山

Ajahn Prasan Bhuddhakulsomsiri

2019年12月27日C|第十二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課程翻譯|坤能

聽錄、整理|靜慮林



補充上一堂課的譬喻:


善業譬如一部車,我們不斷地往前駕駛。惡業譬如後面尾隨的另一部車,不斷地追趕上我們。何時我們停止行善,惡業就會追趕上來。如果我們不斷地行善,善業之車就會不斷地往前奔馳,但哪段時間我們的煩惱厚重,造作惡業,善業之車的行駛速度便會緩慢。

然而,惡業之車有業力為驅動,它持之以恆地保持原速奔馳,何時我們停止駕駛善業之車,惡業之車便會追趕上來。因此,我們需不斷地添滿油,也就是——持續地行善造福,然後拼命地往前駕駛。切勿停止,不能停歇,何時停止駕駛,後面的車子便會追趕上來。直至某一點,我們的善德已足夠,全然超越了界線,某些惡業就會成為「無效業」,再也追趕不上我們了。

———————–

頂禮各位法師、各位同修,大家好。

剛才一小時用餐,還剩些許時間。

大家開的是哪一部車子?是前面那一部車子開得較多?或是後面那一部車子開得較多?當我們行善時,前面那一部車子則開得較多一些;當我們的心造作不善,則正為後面那一部車子踩油門。

心跳進所緣,觀禪便消失

昨天提及「刻意修行」,老師告訴大家(起步修行時)必須有「刻意」。在刻意之後,便會刻意地想覺知得更清楚。何時刻意地想覺知清楚,心的正常狀況就會——跑過去找境界(sabhāva)。我們需及時地知道「心跑過去找境界」。當心跑去找境界時,心並沒有安住,心跑去看境界了。我們僅需觀察,不必拉心(回來)。

我們需慢慢地學習,直至了知——當看到各種狀態時,心的常態就是跑到那個狀態上。於是,看到境界,便會浸泡在那個境界裡。當心浸泡在境界裡時,那屬於奢摩他的修行,即:止禪,也就是——心浸泡在所緣裡。當心跑去找境界時,「觀禪」即不存在。

「刻意地觀境界」,由於這個狀態我們從未見過,隨著大家的心沒有安住,於是心便會跑過去。我們需認識這個狀態,持續不斷地觀察,別拉心,僅需看到「心跑了」即可。

事實上,每一個人的心,幾乎不斷地跑動——跑去看圖像、跑去聽聲音、跑去聞氣味,跑去嚐味道……在用餐的時候,無論飯菜是否可口,心都會跑到(舌頭)附近。明天用餐時,可觀察——當舌頭嚐味道時,心在舌頭這一處,否則便無法了知食物的味道。

心離開基地,浸泡在(舌頭)這一處,那是為了品嚐食物的味道——酸、甜、苦……那一刻,心已跳進去,跳進味道裡;何時心浸泡在外在的圖像,那一刻,心已跳進該圖像裡……何時我們觀境界——「心跑掉」、「心浸泡在某個境界裡」,那一刻,心已跳到那個境界裡。

若我們觀察且意識到,當我們以寫字(訓練修行)時,書寫「無常、苦、無我」……當書寫之時,某些片段,心便會跑過去浸泡在紙上、浸泡在所看到的圖像或文字上。無論如何,心已經往外送了,那即是「跳進去」的狀態。

當心跳進去浸泡在所緣裡,心便會接觸該所緣。那時「佛教的禪定」,也就是「用以開發智慧的觀禪」便會消失。

事實上,從早到晚,從一睜開眼至睡著,「不安住的心」便會跑到某一點上。當看的時候,心便會浸泡在所緣裡,一旦浸泡得久一些,心便會往外送,並卡在外面。

比如,開車或手機玩得久一些,玩電腦或是看電視……我們的心便會跑過去浸泡在屏幕裡。當開車的時候,心必須跑過去(阿姜巴山演示),一旦下車,心便沒有歸位。

我們需認識如此的狀態,學法並非學習其他的事物,而是學習自己的身與心。「往外送的心」屬於心的某一種狀態,那是無法阻止的。由於我們並非阿那含聖者,於是心便會跑去看色、看圖像……若是阿那含聖者,心便再也不會跑到圖像裡……因為阿那含聖者的禪定已圓滿。

而我們呢?我們的禪定並不圓滿,心必然會跑動。我們的職責是——及時地知道「心跑了」、及時地知道「心往外送了」、及時地知道「心跳到所緣裡」,跳到色、身、香、味、觸裡……或當我們「想」時,心便會跳到念頭裡。當心跳到念頭裡時,念頭就會變得明顯,心便會浸泡在念頭的世界……

如此「及時地知道」,我們的禪定便會越來越好,心就會越來越安住。當我們學習時,以如此的方式學習——一次一些許。若(一次)學習很多、學習好幾項內容,我們的心是接受不了的。

我們也必須具備一定程度的寧靜與禪定,方才能聽聞關於「看境界」的教導。比如中午之前,大家的心無法聞法。為什麼?因為心沒有力量,心需要休息。那時,無論教導什麼內容,大家都聽不進,因為心只想休息。

事實上,(心)平常就是如此的,那避免不了,也阻止不了。我們無法命令心——現在開始接受法,抑或去休息,我們無法控制。

觀察到了嗎?我們已聞法好幾天。某些天,心聚精會神地接受法;某些天,我們接收法流、接收法的力量,具有快樂、寧靜。那之後,我們的心又對「法」不感興趣,心跑去休息了。

每個人的狀況不同,當心跑去休息時,我們僅需知道「當下心跑去休息了」。有覺性(sati),覺知自己,無需激勵心一直聞法。到了合適的時間,哪些法(與我們的心)恰好合適時,心便會自己清醒過來接受法,自然聽聞那些法。

心的自然狀況便是如此,因為真正學法的人,是「心」而不是「我」。我們刻意聞法,心卻沒有聽聞;我們刻意讓心善,心卻不善……如此的「法」不斷現身,宣說——這顆心並不在我們的掌控範圍內,這顆心不是「我」,這顆心是自行運作的。

或許我們有充分的理由——何事應做,何事不應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