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姜巴山
2019年3月14日|第十一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聽錄整理|法音錄
心非常用心了,感覺到了嗎?類似於在努力地等著某些東西。就是這樣去及時地知道,不斷地去及時知道自己心的行為反應。
心開始一動不動的了,感覺到了嗎?去及時地知道。
杜雲(化名),你的心在哪裡?心往外送,要及時地知道。
大家說修行難嗎?(學員回答理論不難,但實踐很難)哎,一點都不給教的人面子。理論不難,說來也對,因為事實上修行的核心原則是不難的。
因為修行只分兩種,一種是毗婆舍那的修行,一種是奢摩他的修行。我們要牢牢地抓住其中的關鍵。關鍵就是什麼樣的修行的目標是什麼,應該怎麼去用功。我們一定要懂得正確地去區分這兩種修行,否則有的人在修習奢摩他,卻誤以為自己在修習毗婆舍那。
奢摩他的修行的目標是怎麼做可以讓心好起來,怎麼讓不安靜、不寧靜的心寧靜下來,如何對治一顆痛苦不堪的心,讓它快樂起來,如何對治一顆充滿煩惱習氣的心,讓煩惱習氣儘快從心裡消失。
奢摩他的重點在於一定要做一些什麼,那麼做了之後,心就會好起來。毗婆舍那則不同,毗婆舍那的目標是讓心聰明起來。讓心變得聰明起來的方法,就是讓它多多地去看到事實。一旦它多多地看到了事實,最後願意接受事實,心的品質就會發生轉變。
因此,大家一定要抓住其中的關鍵,「讓心好起來」與「讓心聰明起來」,這兩者是不同的。比如心特別貪的時候,我們想讓它好起來,就去憶念死亡,常常憶念死亡,我們內心的貪心就會慢慢減少。或者是在心散亂的時候,我們念誦「佛陀」,讓心與所念誦的「佛陀」在一起,最後與之融為一體。這就是透過奢摩他的方式去對治、去糾正心的狀態。
有時候同樣也有用奢摩他的必要。因為有時候在某些片段,心過於散亂,觀什麼都觀不了,我們就需要透過奢摩他的方式讓心稍微安靜下來,來到大概可以觀的程度,這才可能讓我們的修行繼續向前邁進。或者某些人在生命的某些片段特別苦,碰到了自己內心特別執著抓取的事情,如果在那段時間去開發智慧,做不到,那就需要去對治。
一定要先去解決世間的問題。大家觀察到了嗎?當我們心裡有特別擔心的事情時,我們的修行很難,感覺到了嗎?那我們就先要去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當我們的問題有所緩解了,再回來觀自己,修行就會容易一些。而不是說無論發生了什麼,都只是一味地在那裡修行。
在面對問題、解決問題時,有時候我們能很好地解決,這很好,但有時候有些問題是解決不了的。問題解決不了,怎麼辦?那就只能解決自己心裡的問題。如果特別苦,就需要去幫忙,用思維、分析也行。去思維一切都是無常的,有一天它們都會過去。去教育自己的心,讓它願意接受那些生起的事實。或者反覆地提醒自己:自己所遭遇的一切,在業報面前全都是公平、公正的。
如果我們的心願意接受事實,我們心底裡的苦就會減輕。待心慢慢地平復、恢復到平常的狀態,我們就開始反思自己的心力在哪一方面有欠缺。
心力源於哪些因素?它源於信仰、精進、覺性(念)、定、慧。它們中的每一個部分都非常重要。要想能夠修行,心必須要有力量。它們中的每一個部分都必須要有力量,而且相互之間必須平衡。
當我們心裡有特別強的信仰的時候,我們的心是有力量的,能感覺到嗎?因為仰賴於那份信仰心,所以很多人會去修建一些宏偉的寺廟、大型的佛塔,或是一些大型的佛教工程。一旦有了那份信仰心,就會忍耐著堅持做到底。
我們可以自我檢測最近一段時間我們對佛法僧三寶是否有信仰心。信仰心也是無常的。真正的信仰心的生起,是源於我們越來越多地看到修行的成果。如果信仰心非常強,但卻缺乏智慧,就會演變成迷信。
我們做任何事情都一定要理智,要有理有據,一定要知道做什麼是為了什麼,這麼做背後真正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因此,我們所做的一切都必須要有智慧,也就是一定要有憑有據。
大家在信仰這一方面是比較好的。信仰能幫上很多忙。比如佛陀有三種類型:智慧型的佛陀,精進型的佛陀,信仰型的佛陀。精進型的佛陀是怎麼做的?精進型的佛陀的鬥志是很昂揚的,遇到什麼都直接去面對,屬於實幹型。
但是一個信仰型的人一旦遇到真正的明眼善知識,他會有一個優點:一旦他有了信仰,明眼的善知識比如隆波或者自己的師父指導他如何用功,他就會真的按照他們的指導去落實。如果能夠這樣,我們的進步就會非常快。這是屬於信仰型的人的優點。
一個智慧型的人就會不停地去收集資料、尋找憑據,分析指導老師為什麼那麼教導。如果是透過智慧在探究,最後就會對自己要怎麼做、要做什麼更加清楚、明白。
但是有些人的智慧非常多,卻沒有信仰,這兩者不平衡。智慧過多卻沒什麼信仰,就會導致人過於自信。這類人如果沒能及時地知道自己的煩惱習氣,他的我慢就會非常大。反之,如果信仰過多卻沒有智慧,就會變成迷信。
看到了嗎?每一個部分都有非常大的作用,但如果其中某一個部分特別突出,整體已經不平衡了,也會有缺點。因此我們一定要去自我審視:我們是否具備信仰與智慧,它們之間是否平衡。一定要懂得自我省察。要想能夠自我省察,必須要有覺性,而且必須要有智慧,也就是必須要有經典裡所稱的「正知」。
特別精進也會讓心有力量。但如果特別精進卻沒有休息,會發生什麼?最後就會非常疲憊、鬱悶。因此我們要懂得去審視:我們是不是一直在非常精進地做固定形式的修行,我們的心是否過於沉迷於修行,我們固定形式的修行是不是過多。
我們可以自我評估一下:在信仰與智慧之間,我們的哪一部分更多?誰覺得自己的信仰更多?誰覺得自己的智慧更多?(學員舉手)有好幾個人對自己的評估是正確的。
除了信仰與智慧之外,還有另外一個部分會讓我們的心有力量,也就是勤奮地去修行,不會輕易地扔下修行,還有一個部分就是禪定。
我們來自我評估一下我們的精進力是多還是少。誰覺得自己的精進力很多?請舉手!讓老師看一看,別馬上放下手。同樣的,好幾個人對自己的評估也是正確的。
但是觀察到了嗎?如果我們的精進特別足,我們沒有獲得休息,我們的心就會有一些鬱悶、苦悶,而且有些疲憊不堪,不太有快樂。能看得出來嗎?那怎麼辦?我們就需要讓心快樂,讓心得到休息,而且要修習禪定。
禪定並不是必須要來到安止定的程度,並不必須!比如我們去閱讀自己喜歡的書,那本書不太會鼓動我們的煩惱習氣,我們讀了之後心比較放鬆,比較舒服,因為這等於是我們給自己的心換了一下氛圍和環境。
正是因為這樣,所以我們在禪修期間會安排一些比如疊荷花、串花環,或者是一些與法並沒有直接關係的活動。我們做了這些之後心會覺得舒坦、滋潤、放鬆、快樂,比如昨天疊完荷花之後,我們的心有一些滋潤感,感覺到了嗎?今天早上我們把